物理九年级上册知识点

合集下载

九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归纳第一章物质的组成和分子运动1. 物质的三态:固态、液态、气态。

固态分子间距离近,分子振动;液态分子间距离较大,分子可以自由移动;气态分子间距离较大,分子运动快且无规律。

2. 分子运动:分子的热运动是由于分子具有热能,具体表现为振动、转动和平动三种运动形式。

3. 分子的平均动能与温度的关系:分子的平均动能与温度成正比,温度越高,分子的平均动能越大。

4. 热传导:热能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的过程。

5. 物质的内能:物质分子的热运动所具有的能量总和。

6. 状态方程:描述物质在不同状态下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方程。

7.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nRT,P为气体的压强,V为气体的体积,n为气体的物质的量,R为气体常数,T为气体的温度。

第二章热学1. 温度:物体冷热程度的度量。

2. 热量:热能传递的过程中所带的能量。

3. 定义热量的单位:焦耳(J)。

4. 热平衡原理:两物体达到热平衡时,它们的温度相等。

5. 测温方法:常用的测温方法有接触法、接触法和电阻法等。

6. 定压过程和定容过程:定压过程是指在等压条件下发生的热力学过程;定容过程是指在等容条件下发生的热力学过程。

7. 等压过程和等容过程的物理规律:等压过程中热量的变化等于气体对外做功量;等容过程中热量的变化等于内能的变化。

8. 比热容:单位质量物质升高1摄氏度所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9. 等温过程和绝热过程:等温过程是指在恒温条件下发生的热力学过程;绝热过程是指在不进行热交换的条件下发生的热力学过程。

10. 理想气体的状态变化:理想气体的状态变化可通过等压过程、等容过程、等温过程和绝热过程来描述。

第三章动力学1. 力的平衡和不平衡: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时,物体处于力的平衡状态;物体所受合外力不为零时,物体处于力的不平衡状态。

2.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直到外力使其发生状态改变。

3.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所受合外力等于物体质量与加速度的乘积。

物理九年级上册知识点(精选21篇)

物理九年级上册知识点(精选21篇)

物理九年级上册知识点(精选21篇)物理九年级上册知识点第1篇一、能量的转化与守恒(1)能量及其存在的形式:如果一个物体能对别的物体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

自然界有多种形式的能量,如机械能、内能、光能、电能、化学能、核能等。

(2)能量的转移与转化: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如发生碰撞或热传递时;也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如太阳能电池、发电机等。

(3)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凭空消灭,也不会凭空产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4)能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最重要、最普遍的基本定律。

大到天体,小到原子核,也无论是物理学问题还是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天文学的问题,所有能量转化的过程,都遵从能量守恒定律。

二、热机1、内燃机及其工作原理:将燃料的化学能通过燃烧转化为内能,又通过做功,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按燃烧燃料的不同,内燃机可分为汽油机、柴油机等。

(1)汽油机和柴油机都是一个工作循环为四个冲程即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做功冲程、排气冲程的热机。

(2)一个工作循环中曲轴和飞轮转2圈,对外做一次功,有四个冲程。

(3)压缩‘冲程是对气体压缩做功,气体内能增加,这时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4)做功冲程是气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少,这时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5)汽油机和柴油机工作的四个冲程中,只有做功冲程是燃气对活塞做功,其它三个冲程要靠飞轮的惯性完成。

(6)汽油机和柴油机的不同处2、燃料的热值(1)燃料燃烧过程中的能量转化:目前人类使用的能量绝大部分是从化石燃料的燃烧中获得的内能,燃料燃烧时释放出大量的热量。

燃料燃烧是一种化学反应,燃烧过程中,储存在燃料中的化学能被释放,物体的化学能转化为周围物体的内能。

(2)燃料的热值①定义:lkg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

用符号“q”表示。

②热值的单位J/kg,读作焦耳每千克。

九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一、机械运动。

1. 运动的描述。

- 机械运动: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例如汽车在公路上行驶,飞机在空中飞行等都是机械运动。

- 参照物:- 定义: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 特点: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但不能选择研究对象本身为参照物。

例如,当我们说汽车在行驶时,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汽车是运动的;如果以汽车里的乘客为参照物,汽车是静止的。

-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例如,坐在行驶汽车中的乘客,以路边的树为参照物是运动的,以汽车为参照物是静止的。

2. 运动的快慢。

- 速度:- 定义:路程与时间之比叫速度,用公式v = (s)/(t)表示(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

- 单位: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是m/s;常用单位还有千米每小时,符号是km/h,1m/s = 3.6km/h。

-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例如,速度为5m/s表示物体每秒通过的路程是5米。

- 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 特点: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v是一个定值,与路程s和时间t无关。

- 变速直线运动:- 定义:物体做直线运动时,速度大小发生变化的运动叫变速直线运动。

- 平均速度: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来表示物体在变速运动中的平均快慢程度,公式¯v=frac{s_总}{t_总}。

例如,一个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通过的总路程为100m,总时间为20s,则平均速度¯v=(100m)/(20s) = 5m/s。

3. 测量平均速度。

- 实验原理:v=(s)/(t)。

- 实验器材:斜面、小车、停表、刻度尺等。

- 实验步骤:- 使斜面保持很小的坡度,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_1。

- 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_1。

九年级上册物理各章节知识点总结(精编)

九年级上册物理各章节知识点总结(精编)

九年级上册物理各章节知识点总结(精编)一、宇宙和微观世界1、宇宙由物质组成:2、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任何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组成的,这些粒子保持了物质原来的性质3、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固态物质中,分子与分子的排列十分紧密有规则,粒子间有强大的作用力将分子凝聚在一起。

分子来回振动,但位置相对稳定。

因此,固体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液态物质中,分子没有固定的位置,运动比较自由,粒子间的作用力比固体小。

因此,液体没有确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

气态物质中,分子间距很大,并以高速向四面八方运动,粒子之间的作用力很小,易被压缩。

因此,气体具有很强的流动性。

4、原子结构5、纳米科学技术二、质量:1、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2、单位:国际单位制:主单位kg ,常用单位:t g mg对质量的感性认识:一枚大头针约80mg一个苹果约 150g一头大象约 6t 一只鸡约2kg3、质量的理解:固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态、状态、位置、温度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4、测量:⑴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测量工具:案秤、台秤、杆秤,实验室常用的测量工具托盘天平,也可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重,再通过公式m=G/g 计算出物体质量。

⑵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二十四个字:水平台上, 游码归零, 横梁平衡,左物右砝,先大后小, 横梁平衡.具体如下:①“看”:观察天平的称量以及游码在标尺上的分度值。

②“放”: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

③“调”:调节天平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

④“称”: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⑤“记”:被测物体的质量=盘中砝码总质量+ 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⑥注意事项:A 不能超过天平的称量B 保持天平干燥、清洁。

⑶方法:A、直接测量:固体的质量B、特殊测量:液体的质量、微小质量。

二、密度:1、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物理九年级上册必背知识点

物理九年级上册必背知识点

物理九年级上册必背知识点一、运动和力1. 速度- 定义: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改变的位移。

- 公式:速度(v)= 位移(s)/ 时间(t)- 单位:米每秒(m/s)2. 加速度- 定义:加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改变的快慢。

- 公式:加速度(a)= 速度变化(Δv)/ 时间(t)- 单位:米每平方秒(m/s²)3. 牛顿定律- 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时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 第二定律(运动定律):物体受力等于物体质量乘以加速度。

- 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所有作用力都有相等大小、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二、能量和功1. 能量- 定义:物体具有做功能力的物理量。

- 单位:焦耳(J)2. 功- 定义:力沿着位移方向作用在物体上所做的功。

- 公式:功(W)= 力(F)×位移(s)× cosθ- 单位:焦耳(J)3. 功率- 定义:单位时间内做功的大小。

- 公式:功率(P)= 功(W)/ 时间(t)- 单位:瓦特(W)三、光的传播和反射1. 光的传播- 光的传播方式:直线传播和反射传播。

- 光的速度:在真空中,光的速度为常数,约为3.00×10^8米每秒(m/s)。

2. 反射定律- 定义:光线和反射面之间的入射角和反射角之间的关系。

- 反射定律: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四、电学基础知识1. 电荷和电流- 电荷(Q):物体带有的电性质。

- 电流(I):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

- 电流的方向:正电流(从正极流向负极)、负电流(从负极流向正极)。

2. 电阻和电阻率- 电阻(R):导体阻碍电流通过的程度。

- 电阻率(ρ):单位长度和单位横截面积导体的电阻。

- 电阻和电阻率的关系:电阻(R)= 电阻率(ρ)×长度(L)/ 横截面积(A)3. 欧姆定律- 定义:电流通过一段导体时,导体两端的电压与电流成正比。

- 欧姆定律:电压(V)= 电流(I)×电阻(R)五、声音和光的特性1. 声音的传播- 声音的传播方式:机械波传播。

九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归纳一、能量与做功1. 做功物理学中规定: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机械功(简称做功)。

2. 做功的两个必要的因素:(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3. 功的计算方法:定义: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公式:功= 力×距离,即W = F ×s。

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功W的单位:牛·米(N·m)或焦耳(J)。

1J的物理意义:1N的力,使物体力的方向上通过1m的距离所做的功为1J。

即:1J = 1N ×1m = 1N·m。

注意:在运算过程中,力F的单位:牛(N);距离s的单位:米(m)。

4. 机械功原理使用机械只能省力或省距离,但不能省功。

机械功原理是机械的重要定律,是能量守恒在机械中的体现。

5. 功率功率概念:物理学中,把单位时间里做的功叫做功率。

功率的物理意义:功率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功率计算公式:功率= 功÷时间,即P = W ÷t。

符号表达式:P = W/t。

推导式:P = F ×v(F单位是N,V单位是m/s)。

功率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时间的单位是秒,功率的单位是焦耳/秒,它有一个专门名称叫瓦特,简称瓦,符号是W。

这个单位是为了纪念英国物理学家瓦特而用他的名字命名的。

1W = 1J/s。

6. 机械效率机械效率是指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表示机械性能的好坏。

二、温度1. 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 单位:(1)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单位是开尔文(K)。

(2)常用单位是摄氏度(℃)。

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

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

换算关系:T = t + 273K。

九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

九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

九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
1. 分子动理论: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 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3. 比热容: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乘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4. 热机:利用燃料的燃烧来做功的装置叫做热机。

5.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能量既不会凭空消灭,也不会凭空产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其他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6. 电流: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7. 电路:由电源、用电器、导线、开关等元件组成的电流路径叫做电路。

8. 串联和并联:两个用电器逐个顺次连接起来,接入电路,这种连接方式叫做串联;两个用电器的两端并列地连在一起,接入电路,这种连接方式叫做并联。

九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九年级上册物理知识1热和能一、分子热运动1.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是:(1)物质由分子组成;(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扩散:不同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现象。

扩散现象说明:①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②分子之间有间隙。

气体、液体、固体均能发生扩散现象。

扩散快慢与温度有关。

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3.分子的热运动: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把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

二、内能1.内能: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单位:焦耳(J)2.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内能;无论是高温的铁水,还是寒冷的冰块都具有内能。

3.物体的内能大小与温度的关系:在物体的质量,材料、状态相同时,温度越高物体内能越大。

4.内能的改变:(1)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

(2)热量: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能量的多少叫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热传递的实质是内能的转移。

A、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①热传递的方向:热量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传递或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向低温部分传递。

②热传递的条件:有温度差。

热传递传递的是内能(热量),而不是温度。

③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放出热量,内能减少。

注意:物体内能改变,温度不一定发生变化。

B、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①做功可以改变内能: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会增加,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会减少。

②做功改变内能的实质是内能和其他形式的能的相互转化。

做功与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三、比热容1.定义: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乘积之比。

2.定义式:3.单位:J/(kg·℃)4.物理意义:表示物体吸热或放热的能力的强弱。

5.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大小与物质的种类、状态有关,与质量、体积、温度、密度、吸热放热、形状等无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理九年级上册知识点物理九年级上册知识点在平平淡淡的学习中,大家最熟悉的就是知识点吧?知识点也可以理解为考试时会涉及到的知识,也就是大纲的分支。

掌握知识点是我们提高成绩的关键!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物理九年级上册知识点,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物理九年级上册知识点1机械能1.一个物体能够做功,这个物体就具有能(能量)。

2.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3.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4.势能分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5.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

6.物体质量越大,被举得越高,重力势能就越大。

7.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的能。

8.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9.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统称。

(机械能=动能+势能)单位是:焦耳10.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互相转化的。

11.自然界中可供人类大量利用的机械能有风能和水能。

内能1.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内能。

2.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内能就越大。

3.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4.改变物体的内能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方法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5.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小;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大。

6.物体吸收热量,当温度升高时,物体内能增大;物体放出热量,当温度降低时,物体内能减小。

7.所有能量的单位都是:焦耳。

8.热量(Q):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热量。

(物体含有多少热量的说法是错误的)9.比热(c):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

10.比热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质的体积、质量、形状、位置、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只要物质相同,比热就相同。

11.比热的单位是:J/(kg?℃),读作:焦耳每千克摄氏度。

12.水的比热是:C=4.2×103J/(kg?℃),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每千克的水当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3焦耳。

13.热量的计算:①Q吸=cm(t-t0)=c m△t升(Q吸是吸收热量,单位是焦耳;c是物体比热,单位是:焦/(千克?℃);m是质量;t0是初始温度;t是后来的温度。

②Q放=cm(t0-t)=cm△t降热机和热值1.热值(q):1千克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叫热值。

单位是:焦耳/千克。

2.燃料燃烧放出热量计算:Q放=qm;(Q放是热量,单位是:焦耳;q是热值,单位是:焦/千克;m是质量,单位是:千克)3.利用内能可以加热,也可以做功。

4.内燃机可分为汽油机和柴油机,它们一个工作循环由吸气、压缩、做功和排气四个冲程。

一个工作循环中对外做功1次,活塞往复2次,曲轴转2周。

5.热机的效率:用来做有用功的那部分能量和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之比,叫热机的效率。

热机的效率是热机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6.在热机的各种损失中,废气带走的能量最多,设法利用废气的能量,是提高燃料利用率的重要措施。

物理九年级上册知识点21.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2.公式:(I=U/R)式中单位:I→安(A);U→伏(V);R→欧(Ω)。

1安=1伏/欧。

3.公式的理解:①公式中的I、U和R必须是在同一段电路中;②I、U和R中已知任意的两个量就可求另一个量;③计算时单位要统一。

4.欧姆定律的应用:①同一个电阻,阻值不变,与电流和电压无关,但加在这个电阻两端的电压增大时,通过的电流也增大。

(R=U/I)②当电压不变时,电阻越大,则通过的电流就越小。

(I=U/R)③当电流一定时,电阻越大,则电阻两端的电压就越大。

(U=IR)5.电阻的串联有以下几个特点:(指R1,R2串联)①电流:I=I1=I2(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②电压:U=U1+U2(总电压等于各处电压之和)③电阻:R=R1+R2(总电阻等于各电阻之和)如果n个阻值相同的电阻串联,则有R总=nR④分压作用⑤比例关系:电流:I1∶I2=1∶16.电阻的并联有以下几个特点:(指R1,R2并联)①电流:I=I1+I2(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②电压:U=U1=U2(干路电压等于各支路电压)③电阻:(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电阻的倒数和)如果n个阻值相同的电阻并联,则有1/R总=1/R1+1/R2④分流作用:I1:I2=1/R1:1/R2⑤比例关系:电压:U1∶U2=1∶1物理九年级学习方法1、做好及时的复习。

上完课的当天,必须做好当天的复习。

复习的有效方法不只是一遍遍地看书和笔记,而最好是采取回忆式的复习:先把书、笔记合起来回忆上课时老师讲的内容,例如:分析问题的思路、方法等(也可边想边在草稿本上写一写)尽量想得完整些。

然后打开书和笔记本,对照一下还有哪些没记清的,把它补起来,就使得当天上课内容巩固下来了,同时也就检查了当天课堂听课的效果如何,也为改进听课方法及提高听课效果提出必要的改进措施。

2、做好章节复习。

学习一章后应进行阶段复习,复习方法也同及时复习一样,采取回忆式复习,而后与书、笔记相对照,使其内容完善,而后应做好章节总节。

3、做好章节总结。

章节总结内容应包括以下部分。

本章的知识网络。

主要内容,定理、定律、公式、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常规典型题型、物理模型等。

自我体会:对本章内,自己做错的典型问题应有记载,分析其原因及正确答案,应记录下来本章觉得最有价值的思路方法或例题,以及还存在的未解决的问题,以便今后将其补上。

物理九年级学习技巧1、死记硬背:基本概念要清楚,基本规律要熟悉,基本方法要熟练。

课文必须熟悉,知识点必须记得清楚。

至少达到课本中的插图在头脑中有清晰的印象,不必要记得在多少多少面,但至少知道在左页还是右页,它是讲关于什么知识点的,演示的是什么现象,得到的是什么结束,并能进行相关扩展领会。

2、独立做作业:要独立地(指不依赖他人),保质保量地做一些题。

题目要有一定的数量,不能太少,更要有一定的质量,就是说要有一定的难度。

任何人学习数理化不经过这一关是学不好的。

独立解题,可能有时慢一些,有时要走弯路,有时甚至解不出来,但这些都是正常的,是任何一个初学者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把不会的题目搞会,并进行知识扩展识记,会收获颇丰。

物理九年级上册知识点3简单电路1.电源:能提供持续电流(或电压)的装置。

2.电源是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

如干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发电机由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3.有持续电流的条件:必须有电源和闭合电路。

4.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

如:金属,石墨,人体,大地,酸、碱、盐的水溶液等。

5.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

如: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纯水等。

6.电路组成:由电源、导线、开关和用电器组成。

7.电路有三种状态:(1)通路:接通的电路叫通路;(2)断路:断开的电路叫断路;(3)短路:直接把导线接在电源两极上的电路叫短路。

8.电路图: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电路图。

9.串联:把电路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叫串联。

(电路中任意一处断开,电路中都没有电流通过)10.并联:把电路元件并列地连接起来的电路,叫并联。

(并联电路中各个支路是互不影响的)电流1.电流的大小用电流强度(简称电流)表示。

2.电流I的单位是:国际单位是:安培(A);常用单位是:毫安(mA)、微安(μA)。

1A=103mA=106μA。

3.测量电流的仪表是:电流表,它的使用规则是:①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②接线柱的接法要正确,使电流从“+”接线柱入,从“-”接线柱出;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④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连到电源的两极上。

4.实验室中常用的电流表有两个量程:①0~0.6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02安;②0~3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1安。

电压1.电压(U):电压是使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2.电压U的单位是:国际单位是:伏特(V);常用单位是:千伏(KV)、毫伏(mV)、微伏(μV)。

1千伏=103伏=106毫伏=109微伏。

3.测量电压的仪表是:电压表,它的使用规则是:①电压表要并联在电路中;②接线柱的接法要正确,使电流从“+”接线柱入,从“-”接线柱出;③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量程;4.实验室中常用的电压表有两个量程:①0~3伏,每小格表示的电压值是0.1伏;②0~15伏,每小格表示的电压值是0.5伏。

5.熟记的电压值:①1节干电池的电压1.5伏;②1节铅蓄电池电压是2伏;③家庭照明电压为220伏;④对人体安全的电压是:不高于36伏;⑤工业电压380伏。

电阻1.电阻(R):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导体如果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大,那么电阻就越大,而通过导体的电流就越小)。

2.电阻(R)的单位:国际单位:欧姆(Ω);常用的单位有:兆欧(MΩ)、千欧(KΩ)。

1兆欧=103千欧;1千欧=103欧。

3.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

(电阻与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无关)4.变阻器:(滑动变阻器和电阻箱)(1)滑动变阻器:①原理: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

②作用: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来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

③铭牌:如一个滑动变阻器标有“50Ω2A”表示的意义是:阻值是50Ω,允许通过的电流是2A。

④正确使用:A.应串联在电路中使用;B.接线要“一上一下”;C.通电前应把阻值调至的地方。

(2)电阻箱:是能够表示出电阻值的变阻器。

九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41、能量与做功做功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机械功(简称“做功”)。

做功的必要因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功的计算方法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功=力×距离,即W=F·s。

在国际单位制中,功W的单位:牛·米(N·m)或焦耳(J)1 N的力,使物体力的方向上通过1m的距离所做的功为1J。

即:1J=1N×1m=1 N·m在运算过程中,力F的`单位:牛(N);距离s 的单位:米(m)。

机械功原理使用机械只能省力或省距离,但不能省功。

机械功原理是机械的重要定律,是能量守恒在机械中的体现。

功率物理学中,把单位时间里做的功叫做功率。

功率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功率=功/时间,即P=W/ t推导式p=Fv(F单位是N,V单位是m/s)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时间的单位是秒,功率的单位是焦耳/秒,它有一个专门名称叫瓦特,简称瓦,符号是W,这个单位是为了纪念英国物理学家瓦特而用他的名字命名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