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是继孔子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教育家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孟子三章》同步练习题一课一练(含答案)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孟子三章》同步练习题一课一练(含答案)㈠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夫〖〗环而攻之;2.米粟〖〗;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4.亲戚〖〗畔〖〗之;5.公孙衍〖〗;6.诸侯〖〗;7.天下熄〖〗;8.往之女〖〗家;9.不能淫〖〗。
㈡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贫贱敷衍熄灭毕恭毕敬B.威武淫漫屈服独行其道C.王候恐惧焉得怒发冲冠D.违背安居侍妾矢志不余㈢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3.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4.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5.此之谓大丈夫。
㈣文学常识填空。
孟子名__________,战国时期__________家,是继孔子以后__________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尊称为“__________”,与孔子合称“__________”。
㈤基础练习。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意思。
⑴环而攻之而不胜环:___________⑵池非不深也池:___________⑶兵革非不坚利也兵革:___________⑷委而去之委:___________⑸故君子有不战有:___________⑹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岂:___________诚:___________⑺安居而天下熄熄:___________⑻是焉得为大丈夫乎是:___________焉:___________⑼父命之命:___________⑽必敬必戒戒:___________⑾居天下之广居居:___________居:___________⑿得志,与民由之得:___________由:___________⒀贫贱不能移移:___________2.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⑴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⑵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3.把下列句子翻译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中华500年一圣人,你知道几个?

中华500年⼀圣⼈,你知道⼏个?中国历史500年出⼀圣⼈,你都知道那些呢?下⾯来分析⼀下500年⼀轮回都出了那些圣⼈。
第⼀圣,圣祖黄帝。
黄帝居中央有⼟德,故称黄帝。
在位期间,征服东黎、九夷部落统⼀华夏起源地之⼀的黄河流域。
在位期间,播百⾕草⽊,⼤⼒发展⽣产,始制⾐冠、建⾈车、制⾳律、创医学等。
都极⼤地改善提⾼先民的⽣活,有是华夏始祖之⼀故称圣祖。
圣祖黄帝第⼆圣,禹圣⼤禹。
⼤禹为五帝最后⼀帝,在舜时期因⾃然⽓候变化,华夏⼤地洪⽔肆虐。
⼤禹⼦承⽗业,带领族⼈为平息洪⽔保存中华⽂明作出了巨⼤的贡献。
在位期间划分了最早的中国版图,九州。
⾄今还留下来三过家门不⼊,禹王造九⿍等传说。
禹圣⼤禹3.第三圣,元圣周公。
周公,姬姓,名旦,是周⽂王姬昌第四⼦,周武王姬发的弟弟,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
因其采⾢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
周公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和儒学先驱。
《尚书·⼤传》将周公功劳概括为:“⼀年救乱,⼆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
”贾谊评价周公:孔⼦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有⼤关系者,周公⼀⼈⽽已。
元圣周公4.第四圣,道圣⽼⼦。
⽼⼦是中国道家⽂化的创始⼈,是中国哲学的创始⼈之⼀。
留下了《道德经》这样⼀本包罗万象的奇书。
⽼⼦是中国古代伟⼤的思想家、哲学家、⽂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和主要代表⼈物,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
⽼⼦乃世界⽂化名⼈,世界百位历史名⼈之⼀,今存世有《道德经》(⼜称《⽼⼦》),其作品的核⼼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为⽽治。
⽼⼦誉有东⽅三⼤圣⼈之⾸,美国《纽约时报》评为世界古今⼗⼤作家之⾸。
孔⼦曾数次向⽼⼦问礼、求道。
⾃古有“⽼⼦天下第⼀”之称。
道圣⽼⼦5.第五圣,⾄圣或德圣孔⼦。
孔⼦是儒家⽂化的创始⼈。
孔⼦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开创了私⼈讲学的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是儒家学派创始⼈。
历史上的儒家大咖

程颢
(1032年—1085年) 字伯淳,学者称明道先生。 北宋哲学家、教育家、诗人,理学的奠基者,“洛学”代表人物。 北宋理学的奠基者之一,其学说在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
程颐
(1033-1107) 字正叔,世称伊川先生,, 北宋理学家和教育家。为程颢之胞弟。 北宋理学的奠基者之一
游酢
(1053—1123) 字定夫 北宋著名理学家 学者称廌(zhi)山先生,又称广平先生
吕大临
(1040~1092) 字与叔 程门四先生之一 北宋著名理学家 北宋金石学家
胡安国
(1074年-1138年) 又名胡迪,字康候,号青山,谥号文定, 学者称武夷先生,后世称胡文定公。 开创“湖湘学派”
真德秀
(1178年10月27日—1235年5月28日) 始字实夫,后更字景元,又更为希元,号西山。 南宋后期著名理学家,学者称其为“西山先生”。 谥文忠。 学宗朱熹。真德秀为继朱熹之后的理学正宗传人, 创“西山真氏学派”。 有《真文忠公集》。
魏了翁
(1178年—1237年)
字华父,号鹤山, 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大臣。 谥文靖。 建立鹤山书院, 确立了以他为代表的鹤山学派。
颜师古
(581年—645年) 名籀(zhòu),字师古,隋唐以字行,故称颜师古 唐初儒家学者,经学家、训诂学家、历史学家 注释《汉书》 《匡谬正俗》
韩愈
(768年—824年12月25日) 字退之。 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倡导古文运动 “唐宋八大家”之首 提出儒家道统说
罗钦顺
(1465—1547) 字允升,号整庵, 著名哲学家,明代“气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在明中期,罗钦顺是可以和王阳明分庭抗礼的大学者,时称 “江右大儒”。 谥文庄。
曾子的生平简介

曾子的生平简介曾子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大人物,他是孔子思想的正统继承人,对于孔子的道一以贯之,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自己更重孝义的思想观念,成为了后世人人尊敬的贤者,对于儒家文化的传承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曾子的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曾子的生平简介曾子原名曾参,是春秋战国时期有名的儒家学者,他以孔子为师,继承了孔子的儒家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具有自己思想核心的儒家思想,为儒家思想的传承和推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尤其在后世,孟子以孝为本的观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直至现在都具有很大的价值。
曾子是孔子思想的正统继承人,他主持编著了《论语》,将孔子的思想发扬光大,在中国文化历史上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曾子出生在鲁国,他的父亲曾皙也是孔子的学生,所以曾子从小就受到了孔子思想的影响,到了十六岁的时候就正式成为了孔子的弟子,因为他天资聪慧,再加上刻苦好学所以学到了很多知识,得到了孔子的真传。
后来颜回病逝之后,曾子就成为了孔子的主要传人。
等到曾子27岁的时候,孔子病危,在去世前把自己的孙子子思交托给了曾子,孔子去世后曾子非常伤心,就像对待自己父亲的葬礼一样来对待。
后来曾子的父亲去世,曾子伤心的痛哭流涕,据说7天都没有吃过东西,从此每次读到丧礼都会泪流不止,可见曾子的孝心。
之后曾子也因为升级做过教师,后来各国竞相以高位吸引曾子前去任职,但是曾子都没有接受,而是甘于清贫,自食其力。
随着年岁的增长,曾子的身体也是大不如前,到了七十岁的时候,曾子大病一场卧病在床,他对着自己的弟子说到:“我这一生一直小心谨慎,如履薄冰,我才得以保全自身,你们要记住啊。
”曾子用自己一生的行动来教导自己的学生谦虚谨慎,切不可妄动心思。
曾子的主要思想曾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虽然曾子天分并不高,但是曾子很有毅力,一直苦心钻研着孔子的学说,尤其是后来孔子去世之后,曾子一人经历着艰难的生活,体会着孔子的学术,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主张。
中国的三十四位“圣人”,你知道几位-

中国的三十四位“圣人”,你知道几位?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明发展史,出现了无数名冠翘楚的历史圣人,他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乃至全人类的精英典范和宝贵财富。
提到圣人,大家第一个想到的一定是孔子他老人家。
但其实不是这样的,中国古代有许许多多的圣人,他们因为在自己所擅长的领域取得了极大的成就(必须是开创性的),且得到了世人的认可,因此,被称为圣人。
《资治通鉴》中有一句关于圣人的描绘:“才德全尽谓之圣人”。
由此可见,一个人必须德行、才能都得到世人的认可,才能够称之为圣人。
历史圣人深受中国人的敬仰,也被世界人民所尊崇,在绘画及国家名片”邮票”、”钱币”中多有表现。
那么,从古到今,中国到底有多少位圣人呢?他们又是因何成圣的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中华民族史上的各位圣人吧!一、大圣(老圣) 老子老子(约前571年——前471年),姓李名耳,字聃(dan)。
出生于周朝春秋时期陈国苦县,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是世界百位名人之一,其思想的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
被誉为东方三大圣人之首,因为孔子曾数次问礼、求道于老子。
因此,自古就有“老子天下第一”之称。
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紫气东来三千里,西出阳关无故人。
二、文圣(至圣) 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姓孔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曾受业于老子,而后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想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有贤人七十二位。
孔子被誉为“天纵之圣”,是当时最博学的人,被后世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八上课外古诗词四首知识点

八上课外古诗词四首知识点(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致辞、规章制度、策划方案、合同协议、条据文书、心得体会、职业规划、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insights, career planning,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八上课外古诗词四首知识点八上课外古诗词四首知识点整理语文课外知识相当重要,知识就像海洋,课本里的知识只是海面上的一个浪花,是远远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的,所以适当的课外阅读是很有必要的。
浅析孟子的教育思想理论

浅析孟子的教育思想理论09学科教学语文段雪茹摘要:孟子作为儒家的重要学派“孟氏之儒”的代表人,是中国古代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孟子一生热衷教育事业,并深切体会着从事教育为其人生所带来的巨大乐趣。
孟子的教育思想,是其毕生教育实践的经验总结,闪烁着耀眼的真知之光,彰显出非凡的智慧光辉,今日仍可资借鉴。
关键词:孟子教育教学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鲁国邹(今山东省邹县)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继孔子之后又一位儒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孟子上承曾子、子思,学习、宣传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倡唯心的先验论,并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下启后世儒家学者,开创了主观唯心主义的一派,对封建道德伦理学说的形成影响很大,唐代的儒学大师韩愈曾说:“孔子之徒没,尊圣人者孟氏而已”,因此,后人将他看得很重,尊他为“亚圣”。
战国初年,诸侯争雄,“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
”(《史记·孟子苟卿列传》),生逢百家争鸣高潮和兼并战争炽热期的孟子,一方面批判道家的“为我”,驳斥墨家的“兼爱”,攻击法家的“耕战”,一方面以明显与时代格格不入的主张周游列国、四处游说,以弘著孔子之道。
孟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包括了政治、经济、哲学、教育等各个方面,而具体看孟子的教育思想理论,也不难发现,它是与其政治、哲学等思想观点相互融会贯通的。
要理解孟子的教育思想,必须先了解他的“仁政”学说和“性善论”。
孟子把教育看作仁政的一部分,认为没有教育,仁政是不能实现的,他把对教育目的和作用的论述与其政治主张密切联系,认为统治者得天下,行“天道”,首先要“得民心”,而得民心不仅要用政治,经济的手段,更要有效地进行教育,即所谓“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孟子把教育的作用同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把教育放在如此重要的地位,是很有远见的。
春秋时期,孔子曾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的观点,但他没有明确说明人之性善还是性恶。
和孔子一样伟大的人物是谁

和孔子一样伟大的人物是谁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更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那么和他一样伟大的人物是谁呢?如果你想知道,可千万别错过这篇文章,希望这些资料对你有所帮助!答:孟子。
孟子,姬姓,孟氏,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子居,战国时期邹城今山东邹城市人。
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
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寡人之于国也》编入高中语文教科书中。
【人物评价】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他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属孔子第四代弟子,是曾子的再传弟子。
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
孔子是大成至圣,孟子被称为亚圣。
孟子与孔子合称孔孟其道,多数人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周游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随后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
孟子与其弟子的言论汇编于《孟子》一书,是儒家学说的经典著作之一。
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逻辑严密,尖锐机智,代表着传统散文写作最高峰。
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即人性是善的。
但孟子只说性善,南宋朱熹补充为“人之初,性本善”,后世有学者提出“性向善”。
《史记》说孟子有著述七篇传数世,《汉书·艺文志》说有十一篇。
东汉末赵岐说孟子有《性善辩》《文说》《孝经》《为政》四篇外书,则十一篇当是在七篇外又加外书四篇。
赵岐认为外书四篇内容肤浅,与内篇不合,当是后人所作。
流传至今的《孟子》,即赵岐所说的内篇。
全书虽非孟子手笔,但为孟子弟子所记,皆为孟子言行无疑。
从书中看出孟子有如下一些言论和思想:在人性方面,主张性善论。
以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子是继孔子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有必要对他的教育思想进行探讨。
现谈一点自己初浅的看法。
一、明确坚定的教育方向曾子培养学生的目标是与他的仁政德治的政治主张相一致的。
这一目标非常明确,也非常坚定。
就是培养治国人才和仁德之人。
曾子说:“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见《论语·泰伯》)可以把幼小的君主托付给他,可以把一个国家的命运委托给他,面对生死存亡的关头却不动摇屈服。
这样的人是君子吗?是君子啊。
这里讲的是治国,是说培养治国人才,而且是生死关头不动摇的治国人才。
曾子又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见《论语·泰伯》)读书人不可以不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而路途遥远。
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很重大吗?奋斗到死才罢休,不是很遥远吗?这里讲的是仁德,是说培养为仁德奋斗一生的人才。
这里讲到“弘毅”,又讲到“死而后已”,这个“仁人”仍然具有相当高的标准要求。
治国人才与仁德之人两个培养目标是一致的。
治国人才必须是仁德之人,培养仁德之人的目标是为了治国理民,实现仁政。
这两个目标是以仁德放在首位的。
“君子进则能益上之誉,而损下之忧;不得志,不安贵位,不博厚禄,负耜而行道,冻饿而守仁”。
(见《大戴礼记·曾子制言》)能够参与治国就增益国君的声誉,并减少百姓的忧愁,这实际上是说的实行仁政;如果推行仁政的愿望不能实现,就不要参与治国,就是干农活与普通百姓也要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挨冻受饿也要坚持自己的仁爱。
关于德与才的关系,《大学》引用《尚书·秦誓》中的话:“若有一介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如果有这样一位大臣,忠诚,虽然没有特别的本领,但他心胸宽广,能够容纳别人,“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用这样的人才能保护我的子孙和百姓,况且也有利于国家啊!德才兼备,德是第一位的。
二、明德博学的教育内容曾子在教育内容上的主张,是与他的德才培养目标相一致的,他强调的是以德育为主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用现在时髦的话说,是素质教育。
在德育上,曾子倡导的是明德,即培养光明正大的品德。
《大学》一开头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革旧图新,在于达到最善的境界,也就是所说的三纲领。
这三纲领是紧密相联的,它们的关系是递进的。
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就要在思想上不断革旧图新,“日日新,又日新”,只有保持天天弃旧图新才能达到改善的境界,实质上还是明德这一纲领。
曾子讲的修身是明德教育,孝道是明德教育,这在“曾子十篇”、《大学》、《孝经》中都有很好的体现。
在智育上,曾子提倡博学。
博学就是广泛地学习知识。
他在《大戴礼记·曾子立事》篇中多次提到博学问题,如“君子既学之,患其不博也”,君子既然学习了,就担心学习的知识不够广泛;“君子博学而孱守之”,君子要广泛地学习知识并小心谨慎地去实践它;“君子多知而择焉,博学而算焉”,君子要能识别多种人并区别对待,能够广泛地学习并辩别好坏等等。
孙子教授学生的六门课程,礼乐射御书教,曾子基本上也都作为教学内容,这在一些记载曾子的古籍中有所反映。
如《礼记》中有曾子讲礼的记载,《庄子?让王》有曾子居卫曳縰而歌《商颂》的记载,曾子在《孝经》中也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等等。
曾子还以《诗》、《书》教弟子,《孝经》、《大学》多次引用《诗经》、《尚书》上的句子就是明证。
曾子还传授自然知识,如《大戴礼记?曾子天圆》,这是孔子所没有的。
曾子尊老爱幼,并把这种思想传授给弟子,这是难能可贵的。
他亲自参加劳动,曾出薪于野、耕泰山下、敝衣耕于鲁。
他不仅教育学生不得志就去农耕也要坚持自己的仁德,(见《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中》),还对秉德之士从事耕嫁的做法表示赞同。
他以禹为例说:“昔者禹见耕者五耦而式,过十室之邑则下,为秉德之士存焉”(见《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下》),从前大禹坐车行路,见到有五对耕田的人就低头抚轼表示敬意,经过有十户人家居住的地方他就下车步行,这是对有道德的人表示问候。
当然,儒家是主张积极入仕的,但是在曾子看来,不得志或不被任用的情况下,农业劳动也是君子的一项选择。
三、灵活务实的教育方法曾子教授弟子有五大特点:一是原原本本地传授孔子的教导。
例如,一次曾子对他的弟子子襄讲什么是勇敢,就直接引用孔子的话。
他说:“你喜好勇敢吗?我曾听孔子说过什么是最大的勇敢,自我反省,正义不在自己一方,即使对方是普通百姓,我也不恐吓他们,自我反省,正义在自己一方,即使对方有千军万马,我也勇往直前。
”(见《孟子·公孙丑上》)再如:曾子在回答弟子单居离关于“天圆地方”的问题时说:“过来,我告诉你,我曾经听孔子说:天的事理叫做圆,地的事理叫做方,方幽暗,圆明亮”。
(见《大戴礼记·曾子天圆》)以致他的弟子乐正子春在授徒时也象他一样:乐正子春走下台时伤了脚,伤好以后,仍几个月不出门。
他的弟子问他:“老师脚上的伤好了,几个月不出门,还有忧愁,为什么呢?”乐正子春说:你这个问题问得好。
我从曾子那里听到孔子说的一番话:“上天所化生的,大地所养育的,人是最伟大的。
父母完整地生下儿女,儿女死时也要把身体完整地归还给父母,这才算是孝;不伤害自己的身体,才算是完整啊。
所以君子即使走上半步也不敢忘记孝道。
如今我忘记了孝道,因此忧愁。
”(见《大戴礼记·曾子大孝》)后世写文章引用名人名言,可能就是受曾子这一做法的影响,这也对我们今天开展读经活动是个启迪。
二是注意教学相长。
《说苑?反质》记载着这样一件事:公明宣跟着曾子上学,三年不曾读书。
曾子说:“你当我的学生,三年不学习,为什么呢?”公明宣说:“哪里敢不学习呢?我见先生在房内,父母在,呼喊的声音不曾让狗、马听到,我喜欢这一点,学习了但还没做到。
我见先生接待宾客,恭敬节俭却不松懈怠慢,我喜欢这一点,学习了但还没有做到。
我见先生在庭院,严格对待下人却不诋毁伤害他们,我喜欢这一点,学习了但还没做到。
我喜欢这三点,向您学习了但还没有做到,我怎敢在您的门下而不学习呢?”曾子离开坐位道歉说:“我不如你,你是在学习啊!”《荀子·大略》有这样一条记载:曾子吃鱼剩下了几条。
曾子说:“用米汁浸渍起来吧。
”他的一位弟子说:“用米汁浸渍的鱼吃后容易伤人,不如腌制的好。
”曾子流着泪说:“是我有了不专心的情况啊!”他伤心自己听到的晚了。
善于向学生的长处学习,在教学中增长知识,这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向曾子学习的。
三是交谈式教学。
提倡师生互动,善于听取学生的意见,这也是曾子的一个长处。
《礼记·檀弓上》记载,一次,曾子对子思说:“孔伋!我办理父亲的丧事,七天没喝一点汤水。
”子思说:“先王制定礼制,是让做的太过分的人屈身接近礼的规定,又让做不到的人努力达到礼的规定。
因此,君子为父亲守丧,不喝汤水只要三天就可以了,要能够柱着杖站起来。
”《孔丛子·居卫》也记载,曾子对子思说:“从前,我跟随老师周游于各诸侯国,老师不曾丢掉做臣下的礼节,而先王的礼法还不能推行。
如今我看你有傲慢国君的意思,岂不是不合乎礼法吗?”子思说:“时代改变了,世事不同了,各个时代有各个时代相适宜的做法。
在我祖父的时候,周朝的制度虽然已遭到破坏,但君臣还各在原来的位置上,仍保持着上下的关系,象一个整体。
想推行先王之道,不按礼节去寻示,就不会被接纳。
当今天下的诸侯,正欲用实用相竞争,竞相召请英雄,用来作自己的助手。
这是得到贤能的人就昌盛,失去贤能的人就灭亡的年代。
在这个时候,我不提高自己,别人就会贬低我;我不尊重自己,别人就会轻视我。
舜和禹以礼相让,商汤王和周武王用兵相争夺,不是他们故意相违背,而是时代不同了。
”看这段对话,多么象两位朋友在交换意见啊。
四是身教重于言教。
曾子是主张“行必先人,言必后人”(见《大戴礼记·曾子立事》)的,即行动一定要在别人前面,说话要在别人后边。
他时时处处以身作则,要求弟子做到的首先自己做到。
讲孝道,他做到至孝;讲修身,他“日三省自身”。
曾子主张“不得去,不安贵位”(见《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中》),自己的主张得不到实行,就不安居高位。
因此,“齐迎以相,楚迎以令尹,晋迎以上卿皆不就”(见《韩诗外传卷一》)。
他主张谨慎,又主张守身。
因此,在重病的时候,他把弟子叫到身边,对他们说:“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的手!《诗经》中说:‘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从今以后,我知道我的身体不会再受到损伤了!弟子们。
”(见《论语·泰伯》)曾子在临终前用自己的一生慎行来教育弟子们。
五是抓住一切机会及时进行教育。
《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上》记载,曾子有个弟子将要到晋国去,对曾子说:“晋国没有我熟悉的人”。
曾子说:“为什么要有熟悉的人呢?去吧。
有熟悉的人称他为朋友,没有熟悉的人就去做他的客人。
君子坚持仁爱,成就德行,先做后说,千里之外都是兄弟。
假如你不知加强学习修养,那么就是你的亲人,有谁愿意亲近你呢!”弟子临出发前,曾子也要进行一番加强道德修养的教育。
《论语·子张》记载,孟孙氏任命阳肤做法官,阳肤向曾子请教。
曾子说:“在上位的人不按正道行事,民心离散已经很久了。
如果了解到罪犯的真实情况,就应该怜悯他而不应该居功自喜。
”曾子又抓住阳肤去做法官的机会,对他进行了一番爱民的教育。
曾子在病中,仍念念不忘教育弟子。
《论语·泰伯》记载,曾子有病的时候,孟敬子去看望他。
曾子对他说:“鸟快要死的时候,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快要死的时候,他说出的话是善意的。
在上位的人应该重视的礼貌有三个方面:严肃自己的容貌,就可避免别人的粗暴轻慢;端正自己的表情,就接近于诚实守信;说话注意用词和口气,就可以避免粗野和背理。
至于祭祀和礼仪方面的事情,自有主管的官吏在那里。
”对弟子进行了礼仪方面的教育。
四、严谨科学的治学态度曾子十分关心弟子的成长,悉心研究学习方法,对弟子的学习提出了严谨科学的要求。
一要勤学好问。
他说:“君子爱日以学,及时以行,难者弗辟,易者弗从” (见《大戴礼记·曾子立事》),君子要珍惜时间用于学习,学到的知识及时用于实践,不回避困难,不贪安逸。
又说:“不能则学,疑则问,欲行则比贤,虽有险道,循行达矣”(见《大戴礼记·曾子立事》),没有才能就学,有疑难问题就问,想做事就仿照贤人,虽然有艰险的道路,沿着这个方法去做就没有行不通的。
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