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第二版_赵荣)
人文地理学(赵荣第二版)第5、6章 农业、工业区位 知识点

第五章农业的起源与发展(一)农业的起源1、农业起源的理论2、关于农业起源的地点(二)农业的发展与类型农业发展阶段原始农业——迁移农业农业最大的特点是对土地进行轮种传统农业 基本特征:由原始农业发展而形成的,是一种生计农业,家庭成员不分男女老幼,都参加生产劳动;传统农业水平低,整个社会农民占绝大多数,二、三产业的人比例低,人数少;在土地私有下,进行生产的劳动者占有很少土地,甚至没有耕地。
东西方传统农业的形成传统农业的类型现代农业 基本特征1与传统的自给自足的生计农业不同,其产品不是以供给自己消费为主要目的,而是作为商品进入市场以获得利润,亦称为商品农业。
2主要为居住在城镇中的非农业人口提供生活消费品,保证制造业、服务业等二、三产业的顺利进行。
3专业化生产使得现代农业体现出规模经济,并向纵深发展,形成完整的农业生产体系,与其他农业企业形成联合体,使农业社会化的程度很高。
补充:◆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的农场多依靠机械和现代科技成果,所以从事现代农业的人口在该国或地区总人口中所占比例比传统农业区低的多;◆现代农业不像传统农业那样依靠人力与畜力、草木灰与厩肥为主的有机肥料,以及当地凭经验选取的品种,而是使用化石燃料所推动的机械,人工合成的化肥,以及用生物遗传过程所产生的高产种子。
由于这些条件,现代农业的单位面积产量大大超过传统农业。
◆现代农业的生产往往与其他农业企业形成联合体,其产品从原料、半成品到成品,从运输到成品包装和销售,也就是从农场生产的粮食到餐桌的食品形成联合经营,农业社会化的程度很高。
现代农业的类型:种植园、谷物农业、牲畜育肥农业、乳品业、市场园艺农业和大牧场农业形成与发展对自然和社会的影响对自然的影响农业依赖于自然,虽局部可以改变自然环境,但改造力度较小。
对社会的影响 首先是生产单位群体变小,促进了家庭的发展,农业要求的定居、聚居状态促成了村落的出现。
在此基础上,农业进一步发展,就导致文明的出现,这是人类发展的根本性变化。
人文地理学(第二版_赵荣)

人文地理根据人文地理的研究任务可以大概了解考试重点关键词:形式、基本特征、起源及发展历程、影响因素、产生的影响、第一章绪论人文地理: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异规律,着重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人文活动和人文特性,探讨其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向。
☆2011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对象: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以及在地理环境影响下它们的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
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一)古代:对人文地理现象的描述。
(二)近代—19世纪中叶:对人文地理物象的解释。
1. 德国流派:拉采尔、赫特纳、施吕特尔,德国是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注重学术思想的研究。
2. 法国流派:白兰士、白吕纳,注重小区域研究和实地考察。
3. 英国流派:麦金德的“大陆腹地学说”开创了政治地理学的先河;罗士培的“适应”论思想。
4. 美国流派:森普尔的《地理环境的影响》、亨丁顿的《气候与文明》、苏尔的文化景观学思想、哈特向区域观点的代表作《地理学的性质》。
5. 俄国流派:十月革命之后,由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经济地理学获得了很大的发展。
在经济地理学内部形成了两大学派:地理学派和经济学派。
前者以巴朗斯基、萨乌什金等人为代表后者以费根、康斯坦丁诺夫为代表。
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围绕的五大专题(对每一个认为地理想象应该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描述):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扩散、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文化生态、文化各特征之间的协调——文化整合、文化景观文化区:是指各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商的分布文化区有哪些类型(P23)☆2008①形式文化区formal culture regions: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
②功能文化区functional culture regions:以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
赵荣《人文地理学》笔记

赵荣《人文地理学》笔记
赵荣的《人文地理学》笔记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首先,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主要关注人类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现象在空间上的分布、变化和发展趋势。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人口、城市与乡村、经济活动等方面。
其次,人文地理学研究具有其特定的内核,即地理学的传统研究范式,具体包括三大主题:人地关系的传统、区域研究的传统以及地理学的传统研究范式。
此外,人文地理学还涉及人文现象空间特征与人类活动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活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作用的变化和规律,以及探讨如何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以协调人地关系。
最后,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传统的实地调查和文献研究方法,以及现代的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获取人文现象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分析其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协调人地关系、制定区域发展政策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笔记内容可能因教材版本和作者观点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如需获取更详细的信息,建议查阅相关资料或咨询专业人士。
赵荣《人文地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第(1-6)章【圣才出品】

第一部分名校考研真题第1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人地相关论[华南师范大学2015年研]答:人地相关论是20世纪20年代法国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奠基人白兰士所倡导的理论。
在人地关系中,白兰士反对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思想,他认为,除了环境的直接影响外,还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强调人类对外界环境的适应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因而人与自然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的,他的理论被称为“人地相关论”。
法国的人地相关论思想使人地关系理论研究有了很大的进步。
2.拉采尔[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研][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研]答:拉采尔(1844~1904年)德国地理学家,人类学家,近代人文地理学奠基人之一。
他致力于研究人类迁移、文化借鉴和人地关系,对人文地理学有系统论述。
提出国家有机体说,创用生存空间一词,首次说明了文化景观概念。
著有《人类地理学》、《人类史》、《政治地理学》、《地球与生命:比较地理学》等。
他的主要成就在于:①他为人生地理学或他创名的人类地理学的比较系统的研究提供了指导路线;②他被认为是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的引入者,在其《人类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等著作中,阐述了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国家等的支配作用,是人文地理学理论体系中完整和系统的早期思想。
3.埃拉托色尼[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埃拉托色尼,古希腊著名的学者,被西方地理学家推崇为“地理学之父”。
他首创了“地理学”(Geographe)这一名词,Geo为地球,graphe为描述,并用它作为《地理学概论》的书名。
他的研究特色是把地球作为人类的家乡来研究,力图说明人类生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4.人文地理学[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研]答: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又称人生地理学。
其研究特点既有综合性、地域性和动态性等地理学各分支学科所共有的特征,又有以人文现象作为研究主体的特征;研究对象上注重地域分布特征及人文现象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在研究方法上既采用地理学中传统的方法和现代方法,也引进大量的社会科学方法。
赵荣《人文地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第(7-13)章【圣才出品】

第7章聚落与城市化一、名词解释1.城市化[华南师范大学2015年研][西北师范大学2005、2006年研]答:城市化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
城市化概念涉及四个方面的含义:①城市化是城市对乡村施加影响的过程;②城市化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③城市化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集中点的增大;④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例占全社会人口比例增加的过程。
2.新型城镇化[北京师范大学2014年研]答: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3.主体功能区[北京师范大学2013年研]答:主体功能区即各地区所具有的、代表该地区的核心功能。
各个地区因为核心(主体)功能的不同,相互分工协作,共同富裕、共同发展。
核心(主体)功能是自身资源环境条件、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也是更高层级的区域所赋予的。
主体功能不同,区域类型就会有差异。
大致可分为以提供工业品和服务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城市化地区,以提供农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农业地区,以提供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的生态地区等。
4.同城效应[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研]答:同城效应是指对在相邻地区或更大范围内发生重要的作用和联动效应。
同城效应,意思与"同城化"相近,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的新趋势,也是经济全球化发展局势下城市间互相交流合作发展的必然产物。
5.城市体系[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研][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研][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研]答:城市体系是指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国家或区域中,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切、互相依存的城镇的集合。
赵荣《人文地理学》第2版配套练习题库

赵荣《人文地理学》第2版配套练习题库赵荣《人文地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目录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一、名词解释二、简答题三、论述题第二部分章节题库第1章绪论第2章人文地理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第3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第4章人口、人种和民族第5章农业的起源和发展第6章工业的出现与工业区位第7章聚落与城市化第8章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第9章宗教地理与宗教景观第10章旅游地理第11章政治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第12章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第13章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试看部分内容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一、名词解释1人文地理学[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研]答:人文地理学是指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其研究特点既有综合性、地域性和动态性等地理学各分支学科所共有的特征,又有以人文现象作为研究主体的特征;研究对象上注重地域分布特征及人文现象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在研究方法上既采用地理学中的传统方法和现代方法,也引进大量的社会科学方法。
2埃拉托色尼[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埃拉托色尼是被西方地理学家推崇为“地理学之父”的古希腊著名学者。
他运用简单的工具测量出了地球周长,成为最早测量地球半径的人,并在测地学和地理学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首创了“地理学”(Geographe)这一名词,Geo为地球,g r aphe为描述,并用它作为《地理学概论》的书名。
他的研究特色是把地球作为人类的家乡来研究,力图说明人类生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3文化特质的源地[北京师范大学2013年研]答:文化特质的源地是指某一特征文化特质的源地。
文化特质的源地有单核源地和多核源地。
文化特质的单核源地是指文化特质从一个地点产生,然后扩散到其他地区;文化特质的多核源地是指文化特质的源地除单中心的源地之外,还有一些是多中心的源地,以道教的文化源地为例,道教的文化源地有西部源地和东部源地。
人文地理学思考题目

指定教材《人文地理学》(第二版),西北大学赵荣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年 6 月《人文地理学》(第二版)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本书在保留第一版特色的基础上,吸收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和资料,在理论上突出人地关系,在实践上重视现实重大问题。
着重从文化学角度分析了人文地理各主要要素(民族、语言、宗教等)的时空特征,阐述了人地系统从原始状态到现代文明的发展过程,论述了本学科的发展、趋势、相关理论,以及当前和未来研究的重大问题。
参考教材[ 1 ] 张文奎 . 人文地理学概论 .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 , 1993[ 2 ] 李旭旦 . 人文地理学论丛 .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 1995 [ 3 ] 金其铭 , 董新 . 人文地理学导论 .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 1987 [ 4 ] 陆丽姣 . 人文地理学概论 .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 1991 [ 5 ] 李文华 . 人文地理 . 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88 [ 6 ] 王恩涌文化地理学导论 . 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1989[ 7 ] 王兴中 , 孙峰华,刘继生 . 人文地理学概论 . 济南:山东省地图出版社 , 1993[ 8 ] 中国大百科全书 . 地理学 . 人文地理学 .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 1984[ 9 ] 金其铭 , 董新 , 陆玉麒 . 中国人文地理概论 . 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 1990[10] 翟忠义 , 李树德 . 中国人文地理学 .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 1991[11] 宋保平 . 理论人文地理学 .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1992[12] 〔美〕 H.J 德伯里著 . 王民 , 王发曾等译 . 人文地理:文化、社会与空间 .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8[13] 吴传钧主编 . 人文地理研究 .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89[14] 张小林 , 刘继生 , 冯春萍 . 人文地理学导论 . 北京:测绘出版社 ,1995[15] 石尚群等 . 人地协调论 . 上海: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 ,1992[16] 董明辉 . 人文地理学 . 长沙:湖南地图出版社 ,1992[17] 许学强 , 周一星 , 宁越敏 . 城市地理学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18] 胡焕庸 , 张善余 . 中国人口地理 .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4[19] 〔美〕普来斯顿·詹姆斯 , 杰弗雷·马丁著 . 李旭旦译 . 地理学思想史 .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20] 哈特向著 . 黎樵译 . 地理学性质的透视 .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21] D.J. 沃姆斯利 ,G.J. 刘易斯 . 王兴中等译 . 行为地理学导论 .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8[22] 魏宏森 . 系统科学方法导论 .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23] 吴传钧 , 侯锋 . 国土开发整治与规划 .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0[24] 郭来喜 . 人文地理学的一个新兴分支——旅游地理学 , 人文地理学论丛 . 广州:华南大学出版社 ,1986[25] 保继刚等 . 旅游地理学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26] 金其铭 . 中国农村聚落地理 . 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 ,1989[27] 张力平 . 中国少数民族习俗与传统文化 . 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 ,1994[28] 张文奎等 . 政治地理学 .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1[29] 肖星 . 政治地理学 . 北京:测绘出版社, 1995[30] 吴传钧 . 中国经济地理 .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8[31] 陈耀邦 . 可持续发展战略读本 .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1996[32] 杨堃 . 民族学概论 .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4[33] 陈慧琳等 . 人文地理学 . 北京:科学出版社 , 2001《人文地理学》各章复习思考题第一章绪论1、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赵荣《人文地理学(第二版)》课后习题详解

人文地理学课后习题详解第1章绪论1. 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又称人生地理学。
(1 )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两个主要分支学科之一,“人文”二字与自然地理学的“自然”二字相对应,泛指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仅指社会文化现象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人类的作用(尤其是人的素质)和科学技术的作用日益显著,使得地理学人文化的趋势加强。
人文地理学地位的提高。
(2 )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作用①人文地理学同经济学、人口学、政治学以及环境科学、生态学、区域科学、行为科学结合,可以为解决世界性的资源短缺、人口危机、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以及城市问题等作出贡献,尤其是对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划起到重要作用。
②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和研究课题中,有许多也是其他学科的基本研究内容之一。
如经济地理学对于经济学、人口地理学对于人口科学、城市地理学对于城市科学、政治地理学对于政治学、军事地理学对于军事科学、民族地理对于民族学、语言地理对于语言学、宗教地理对于宗教学、人种地理学对于人类学,都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2.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涵是什么?答:(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人文地理学研究具有其特定的内核,即地理学的传统研究范式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具体包括以下三大主题:①人地关系的传统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文地理学研究人文现象空间特征与人类活动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活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作用的变化和规律以及探讨如何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以协调人地关系。
②区域研究的传统人类活动在地球表面创造了各种人文现象,所有的人类活动都是在特定的地域上进行的,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区域差异、区域分布、区域特征及其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文地理根据人文地理的研究任务可以大概了解考试重点关键词:形式、基本特征、起源及发展历程、影响因素、产生的影响、第一章绪论人文地理: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异规律,着重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人文活动和人文特性,探讨其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向。
☆2011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对象: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以及在地理环境影响下它们的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
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一)古代:对人文地理现象的描述。
(二)近代—19世纪中叶:对人文地理物象的解释。
1. 德国流派:拉采尔、赫特纳、施吕特尔,德国是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注重学术思想的研究。
2. 法国流派:白兰士、白吕纳,注重小区域研究和实地考察。
3. 英国流派:麦金德的“大陆腹地学说”开创了政治地理学的先河;罗士培的“适应”论思想。
4. 美国流派:森普尔的《地理环境的影响》、亨丁顿的《气候与文明》、苏尔的文化景观学思想、哈特向区域观点的代表作《地理学的性质》。
5. 俄国流派:十月革命之后,由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经济地理学获得了很大的发展。
在经济地理学内部形成了两大学派:地理学派和经济学派。
前者以巴朗斯基、萨乌什金等人为代表后者以费根、康斯坦丁诺夫为代表。
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围绕的五大专题(对每一个认为地理想象应该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描述):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扩散、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文化生态、文化各特征之间的协调——文化整合、文化景观文化区:是指各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商的分布文化区有哪些类型(P23)☆2008①形式文化区formal culture regions: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
②功能文化区functional culture regions:以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
③乡土文化区vernacular culture regions: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
举例说明如何确定形式文化区(例如确定一个民族的总的界限):1.首先要确定作为研究对象的某一种或几种文化现象,然后通过调查研究,把所要研究的现象落实到一定比例尺的地图上。
例如,我们选择某种语言作为研究对象,先需要根据语言学家的成果,确定能反映该语言的典型词汇的语音,然后进行调查。
2.一般情况下,经过调查,把有关数据表现在适当比例尺的图上,就能发现该语言分布现象的特征。
大体上,在该语言分布的相对中心区域,典型词汇的语言表现不仅典型,而且掌握这种典型词汇语音的人的比例高而且集中,从这个中心区向四周扩展,举例越远,其典型性就越弱。
到一定距离后,就会与其他语言相遇,开始出现操其他语言的人。
操不同语言的人共同生活交往,语言就出现相互混杂的现象。
3.对一个民族来说,民族往往是根据语言、宗教、风俗、心理等因素来划分。
这些因素划分出个因素的文化区并非一定都彼此吻合,这样在确定该民族的总的界限时就会有取舍。
形式文化区有哪几个层次1.中心地区2.外围区3.边缘区文化的扩散的特点:1. 扩展扩散的特点:这种扩散的特点是空间商的连续性,新的分布区由旧的文化区扩大而成,旧的分布区较小,而位于新的分布区内。
1.迁移扩散的特点迁移扩散是由具有这种文化的人传播出去,比扩展扩散要快,而且易于保持这种文化的本身特点。
另外,由于是随人迁移,特别是迁移到远处,使这种文化现象出现些孤立的点或小区,与其原文化区在空间上不连续。
文化扩散分类:1.扩展扩散:是指某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a.接触扩散或传染扩散:这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如同接触到易于传染的病菌一样,就自然得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扩散b.等级扩散:是指该文化的传播,或者接受该文化现象的人,在空间上或人群等方面,存在等级现象,它是文化扩散方式扩展扩散的一种类型,以汉语在少数民族的普及为例,在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城市中,汉语普及程度高,在中小城镇上交往的场合也多用汉语,而在当地土著居民家庭,特别是妇女之间,汉语的使用就大为减少。
c.刺激扩散:这是指某种文化现象,受某种原因而无法在另一地存在,不得不将原文化现象做某种程度改变,使其得以在当地存在,得到传播。
这种受某种文化现象的刺激作用,为适应当地情况,使改变后的该文化现象得以传播称刺激扩散。
2.迁移扩散文化生态学:是指用人类生存的整个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生态理论研究文化生产、发展规律的一门社会学支学科文化:是人类社会对属于他们的那部分地域加以组织、利用和加工的结果,可以被视为“环境的人为部分”文化整合:是指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这就是该文化系统实现了文化整合。
文化景观:亦称人文景观,是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2010)有关人文地理学的理论有:区位论、行为论、文化景观论、人地关系论简述近代地理学中的人地关系理论(P36)☆2001①环境决定论:原称地理环境决定论,简称决定论,它强调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②可能论:也称或然论,它不是强调环境在决定关系中的决定性作用,而是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
③适应论:生物通过文化的发展而对自然环境和环境变化的长期适应。
英国的罗克斯比。
④生态论:借生物学的生态学一些观点来分析人地关系的特点,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反应。
美国的巴罗斯。
⑤环境感知论:由环境影响而产生的印象,为该环境中共同文化集团内所有成员所共有,在移民身上反映比较明显。
⑥文化决定论:人地关系中人是通过文化在起作用。
⑦和谐论:如何处理和谐环境和人类文化生活关系,已成为国际地理学界所面临的主要研究任务。
地理唯物论:认为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的差异,国家和地区间文化景观的差异都是由地理环境或自然条件所决定的,代表人物是法国哲学家孟德斯鸠,他认为决定社会发展的不是“神”的意志,而是地理环境。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有哪些(一)经验主义方法论(二)实证主义方法论(三)人本主义方法论实证方法主义论的引入,使人文地理学教传统人文地理学有了许多革命性变化:☆20111.发展了人文地理学的理论2.在空间科学的理论框架内更多地采用了演绎逻辑,即从某些一般性规律出发,将其应用于特殊事件,提出理论的过程与归纳法有很大的不同。
3.加强了人文地理学的科学化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1.调查研究方法2.空间模型方法3.社会学方法4.系统分析方法第四章农业革命之前的人口发展特征:1.极低的人口密度2.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3.人口分布:由于采集狩猎群体对居住场所有着较高的要求,一般选择朝阳、干燥、场地较为开阔、地势较高、接近水源、能有效抵御外来危险的场所作为固定或半固定营地,因而分布相对集中4.人口迁移农业社会的人口呈现出如下特征:1.婴儿存活率低2.阶段性的饥荒和低营养,对流行病的抵抗力差3.高出生率,高死亡率4.死亡率呈现大幅度波动状态,出生率也相对变化,平均寿命低世界人口增长趋势:1.第一个10亿用了100万年的时间2.第二个10亿用了100余年3.20世纪30年代以来,世界人口开始加速增长,尽管人类受了二战的痛苦,但战后,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发达国家出生率的回升和发展中国家死亡率的下降、出生率上升都使得世界人口加速增长。
世界人口的第三个10亿过程用了30年4.从1960年到1975年,世界人口由30亿发展到40亿。
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势头已经简化,但是由于世界人口3/5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增势不减,世界总人口仍处于高增长中。
一些发展中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但是人口增长率下降并不快。
5.1987年突破了50亿,世界人口的第五个10亿才、过程缩短为12年6.从1987年至1999年,世界人口用了13年便突破了60亿大关。
尽管人口的增长率下降,由于世界人口基数巨大,世界人口总量还将继续持续增长人口转变:是指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即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生长率)的过渡。
人口转变模式:☆20111.西北欧模式西北欧模式代表了大部分发达国家。
它们最早实行并且完成了工业化,这一人口转变模式伴随社会经济发展的自发性过程,即经济增长促进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社会经济结果及其功能也随之发生变化,导致出生率和死亡率自然、平稳、缓慢地下降。
2.日本模式与西北欧模式相比,日本模式的特点是采取了强有力的人为干预生育行为的措施,因此,人口转变速度快,在几十年的时间内走完了西北欧国家一二百年的道路。
3.中国的人口转变模式与前两个模式相比,中国的特点是: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生育控制因素作用更强;另外,内部差异大,多种人口转变阶段同时存在。
4.印度模式直到20世纪第二个十年,印度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高位静止阶段,此后进入早期扩张阶段,由于文化传统和特定的文化,生育控制较弱,人口直到90年代仍为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
人口转变的决定性因素:人口转变不仅取决于技术因素,更重要的是取决于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因素。
西欧国家的人口转变是居于其经济起飞基础之上的。
在日本,紧随人口转变之后的经济发展明显为其人口转变的彻底性提供了保障。
对于广大二段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文化相对落后无疑给其人口转变设置了障碍人口与发展1. 人口因素的两重性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口因素突出地表现出其两重性特征:既作为生产者又作为社会物质财富的消费者而存在2. 人口增长对发展的影响大量的研究成果及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人口对发展确有影响作用,而且在特定条件下人口的作用会更突出,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财富、政治势力、分配不公平、管理和组织不善、资源浪费以及军事活动等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阻碍了发展,而人口的迅速增长使以上因素产生的问题更加恶化,更激化了人口增长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
3. 适度人口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的意义(一)地理环境与人口增长(论述地理环境与人口增长的相互关系:)从自然环境来看,自然环境对人类发展具有影响作用主要体现在1.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人类是自然环境长期发展变化的结果2.自然环境给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生存资料的同时,人们所从事社会物质资料生产的一切物质条件也都来源于自然资源3.自然环境的优劣对人口发展、人口分布、人口密度也会带来重大影响从人口发展方面来看,人口的发展状况也会对生态环境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1.适量的人口是开发环境的动力,没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存在,便谈不上开发环境;2.过量的人口增长会对环境造成压力,从而不利于协调人口发展与环境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