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学课件.

合集下载

国际经济学教学课件ppt作者冯德连著习题答案(冯德连主编)《国际..

国际经济学教学课件ppt作者冯德连著习题答案(冯德连主编)《国际..

第一章练习与思考参考答案1.答:生产可能性曲线相同且为直线。

在自给自足经济下,各国将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与其社会无差异曲线的切点,E A 和E B 上达到均衡。

需求条件的不同导致了各国在自给自足经济下的生产与消费的不同选择,但这些不同并不会引起两国之间相对价格的差异,两国的国内价格水平是相同的。

因此,不存在着贸易的基础。

2.答:因为,相对价格使得国际贸易成了物物交换的世界,消除了货币幻觉。

3.答:贸易后,国际相对价格将更接近于大国在封闭下的相对价格水平。

小国福利改善程度更明显些。

4.答:(1)在没有国际贸易的情况下,均衡要求国内需求数量与国内供给数量相等。

设两个方程相等,我们可以求出没有贸易情况下的均衡价格。

无贸易情况下的均衡价格为100,均衡数量为300。

(2)当价格为120时,A 国的需求数量为290,它的供给数量为400。

在自由贸易条件下,A 国将出口110个单位的产品。

(3)A 国的消费者剩余将减少。

在无贸易情况下,由需求曲线与数值为100的价格线围成的是一个更大的三角形。

在自由贸易情况下,由需求曲线与数值为120的价格线围成的是一个更小的三角形。

A 国的生产者剩余将增加。

在无贸易情况下,由供给曲线与数值为100的价格线围成的是一个更小的小三角形。

在自由贸易情况下,由供给曲线与数值为120的价格线围成的是一个更大的三角形。

整个国家从贸易中获得的净收益为生产者剩余的增加量与消费者剩余的减少量之差。

这一收益的大小等于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它的底边是产品贸易数量(110),它的高是价格的变化量(120-100=20)。

因此,总收益为1100。

5.答:他们的损失为,继续在国内销售480亿立方米木材价值的损失,加上少销售的40亿立方米木材价值总量的损失。

两者相加,共损失25亿美元。

6.答:(1)在自由贸易及每桶18美元价格下,国内生产数量Q S 为18=0.6+6Q S ,或Q S =29亿桶。

国内消费数量18=42-4Q D ,或Q D =60亿桶。

国际经济学课件中文版(克鲁格曼教材)

国际经济学课件中文版(克鲁格曼教材)
括, 以单位劳动力需求量来表达:
• 每单位劳动力需求是指生产一单位产出所需要的劳动
力数量.
– 每单位葡萄酒对劳动力需求用aLW表示 (例如如果 aLW = 2, 那么一加仑的葡萄酒就需要两个小时劳动). – 每单位奶酪对劳动力需求用 aLC表示 ((例如如果 aLW = 1, 那么一磅的奶酪就需要一个小时劳动).
国际资本市场
• 国际资本市场的风险:
– 货币贬值 – 违约
Copyright © 2003 Pearson Education, Inc.
Slide 1-7
国际经济学: 贸易与货币
国际贸易主要分析国际经济中的真实的交易.
• 这些交易涉及商品的流动或者是有关经济资源的真
正的承诺.
– 例如: 美国与欧洲关于农产品的补贴的争议
Slide 1-4
Copyright © 2003 Pearson Education, Inc.
国际经济学是关于什么的学科?
保护主义?
• 很多政府试图避免某些产业进入到国际竞争之中. • 这引起了对贸易保护主义的成本和收益的讨论.
– 发达国家的政策是参与到工业化的进程中. – 发展中国家的政策鼓励工业化 -进口替代对出口替代的工业化.
机会成本
• 玫瑰对电脑的机会成本就是用来生产一定数量玫瑰
的资源所能生产的电脑的数量.
比较优势
• 一个国家如果在生产某种产品上对于其他产品生产
的机会成本低就可以说这个国家在生产这种产品上 具有 比较优势.
15
比较优势的概念
假定美国生产100万玫瑰的资源可以生产100000台
电脑。
假定南美生产100万玫瑰的资源可以生产30000台
单一要素的经济

世界经济学专业课程

世界经济学专业课程

世界经济学专业课程摘要:一、世界经济学专业概述1.世界经济学专业定义2.发展历程二、世界经济学专业课程设置1.基础课程2.专业核心课程3.选修课程三、世界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1.实践教学的重要性2.实践教学的形式四、世界经济学专业就业方向1.政府部门2.金融机构3.跨国企业五、世界经济学专业的前景与挑战1.发展前景2.面临的挑战正文:世界经济学专业是一门研究全球经济体系、经济关系及其运行规律的学科。

在我国,世界经济学专业属于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旨在培养具备较高外语水平,系统掌握世界经济学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在政府部门、金融机构、跨国企业等领域从事经济分析、预测、规划和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一、世界经济学专业概述世界经济学专业主要研究全球经济体系、国际经济关系、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等方面的内容。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世界经济学专业在国内外的发展势头越来越好。

二、世界经济学专业课程设置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世界经济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分为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三个部分。

基础课程包括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专业核心课程包括世界经济概论、国际经济关系、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金融、国际投资等;选修课程包括国际市场营销、国际经济合作、国际税收、国际货币制度等。

三、世界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世界经济学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可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实际工作能力。

实践教学的形式包括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论文等。

四、世界经济学专业就业方向世界经济学专业毕业生具备较强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能够在政府部门、金融机构、跨国企业等领域从事经济分析、预测、规划和管理等工作。

具体就业方向包括:在政府部门从事国际经济政策的研究和制定;在金融机构从事国际金融业务、风险管理和投资咨询等工作;在跨国企业从事国际市场调研、国际营销和跨国投资等工作。

五、世界经济学专业的前景与挑战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世界经济学专业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国际经济学(中文版)-克鲁格曼-第八版-PPT课件

国际经济学(中文版)-克鲁格曼-第八版-PPT课件

值链切片、生产的非地方化、外包、代工和全球价值链等。
.
13
图 2-5: 自1830年以来的国际贸易的上升 、下降、再上升
Source: Richard E. Baldwin and Phillipe Martin, “Two Waves of Globalization: Superficial Similarities, Fundamental Differences,” in Horst Siebert, ed., Globalization and Labor (Tubingen: Mohr, 1999).
爱尔兰:文化的亲和性、跨国公司
荷兰和比利时:地理位置和运输成 本
.
8
图 2-3: 经济体的规模及其 与美国的贸易量
Source: U.S. Deparment of Commerce, European Commission
.
9
贸易障碍:距离、壁垒和疆界பைடு நூலகம்
距离对贸易的影响为负 运输成本增加 非具体的因素:拜访客户、文化习俗等
Source: J. Bradford Jensen and Lori G. Kletzer, “Tradable Services: Understanding the Scope and Impact of Services Outsourcing,” Peterson Institute of Economics Working Paper 5-09, May 2005
AYi
Yj Dij
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两国间的贸易规模和两国的GDP成正比,与两国间
的距离成反比。
引力模型的内在逻辑
➢ 大的经济体由于收入高,因而大量进口产品;

经济学第6章国际经济一体化理论与实践课件

经济学第6章国际经济一体化理论与实践课件

16
二、国际经济一体化的类型
5.经济同盟(economic union)
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之间通过达成某种 协议,不仅要实现共同市场的目标,还要在共 同市场的基础上,通过调整各自的经济政策, 谋求协调一致的财政、货币、产业、区域发展 等政策。
其显著特征是,在成员国之间实现市场一体化 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为保证市场一体化顺利 运行的政策方面的协调。

经济同 完全经济

一体化














19
第二节 国际经济一体化建立的 理论基础
2024/3/18
20
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静态效应
按照关税同盟理论,国际经济一体化的静 态效应主要包括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 效应两个方面:
所谓贸易创造效应,是指组建关税同盟所带来 的成员方之间贸易规模的扩大以及由此造成的 经济福利的增加。
所谓贸易转移效应,是指组建关税同盟所带来 的贸易由非成员方向成员方的转移以及由此造 成的福利损失。
2024/3/18
21
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静态效应
1.贸易创造效应
生产效应:实现贸易自由化之后,各成员方的 生产专业化水平提高,他们可以把本国的资源 使用从原来效率低的部门转向效率高的部门, 从而大大提高生产效率。
29
二、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动态效应
1. 规模经济效应
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建立以后,可以把原来分 散的小市场结成统一的大市场,使企业摆脱市 场规模的限制,获得规模经济效应。
如果成员方的企业规模本已经达到最优,建立 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后再扩大规模反而会因为 平均成本上升而有害。

武汉大学世界经济概论课件8第八章 劳动力跨国流动与国家移民政策的经济学

武汉大学世界经济概论课件8第八章  劳动力跨国流动与国家移民政策的经济学

二、新古典经济学理论

该理论认为国际人口迁移源于国际间劳动力市场的不平衡。而 这种不平衡的产生在于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着国际差异。 劳动力的流动使得国家间劳动力的价格、需求量和供给量最终 达到平衡。个人在对于付出与回报估算后,如果迁移后的预期收 益大于迁移的代价时,便会作迁移的决定。由此类推,移民被高工 资所吸引而迁移,直到国家间工资收入水平达到均衡。 新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收入差距是迁移的主要动因,这本身没有 错,但不全面,近年来一种新经济学理论对此给予了补充。该理论 认为,家庭成员的迁移不仅仅是为了改善绝对收入,而且是为了增 加与社区内其他人相比较的收入,从而提高家庭在当地社区中相 对的社会经济地位。这种理论可以解释为什么处于收入分配底 层的家庭比处于收入分配顶层的家庭更倾向于迁移以及为什么 收入分配不平均的国家或地区比收入分配较为平均的国家或地 区的迁移率更高。
图8-1 国际移民情况(1975-2005年)
200,000,000 150,000,000 100,000,000 50,000,000 0 1975年 1980年 1985年 1990年 1995年 2000年 2005年 国际移民总数[人] 国际移民占总人口比例[%]
3.5 3 2.5 2 1.5 1 0.5 0

1、劳动力移动的收益与成本比较

这是劳动力迁移的最直接原因。劳动力移动的直接收益表 现为移动后实际收入的增加和生活环境、水平的改善。 劳动力移动的成本是指为迁移而付出的全部代价。主要包 括交通运输费用和其他货币支出,迁移期间的工资和其他 收入损失,为迁移而付出的其他非货币支出或牺牲,如社 会、历史、文化、语言等方面的不适应。如果劳动力移动 的收益明显大于成本,就构成了劳动力移动的现实基础。

《世界经济概论》第一章 导论

《世界经济概论》第一章 导论

比较经济学是世界经济学的一个新分支。
四、世界经济的研究对象
世界经济学
国际经济关系
国际经济组织
全球化 和 一体化
不同国家 的 发展模式
国际金融 国际贸易
WTO
区域经济 一体化
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国际投资 跨国公司IMF
转型经济国家
五、学习世界经济的意义
1、有助于深刻地、正确地认识世界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世界经济中各种类型国家 的经济、各种经济纽带关系以及世界经济整体在发展变化中出 现了新现象和新特点。尤其进入新世纪,中国加入WTO后,中国 经济日益融入世界经济,这就要求我们了解我国经济建设的外 部世界经济环境以及包括中国经济在内的世界经济发展规律。 因此,深入学习和研究世界经济是非常必要的。 2、有助于选择研究方向 世界经济学在各学科中占有特殊地位,它是政治经济学的分 支,又居于国际经济关系学、国际金融学和国际贸易学等实用 性、专业性较强的学科之上,对他们又提供理论指导的作用 3、有助于把握国际关系的动向和特点 世界经济是世界政治和整个国际关系的基础,要把握他们 的动向与特点,离不开对世界经济的深入研究;
(3)劳动者素质的变革。 随着人类自身从体力到脑力的解放,对劳动者素质则提 出了较高的要求,只靠体力和熟练劳动已不适应生产力进步 的需要。 “蓝领”人数相对下降、“白领”人数相对上升的趋势 要求劳动者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专业技术水平,以适应更 加富有创造性的工作。 劳动者素质变革的趋势是日益专业化和智力化。
(2)劳动对象的变革。 由天然材料到各种金属材料,再到橡胶、树脂、塑料和化 学纤维等新型材料。 每一种材料的变革都能带来相关产业的兴起。例如钢铁工 业和化学工业等。 由于量子化学、结构化学和固体物理学的发展,人们对材 料的研究已经深入到了微观层次。 纳米技术将创造很多新兴的材料。

国际经济学第五版【PPT】第7章 企业异质性、竞争优势与全球价值链

国际经济学第五版【PPT】第7章 企业异质性、竞争优势与全球价值链

∙ 全球价值链和含义
03
∙ 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和动力机制
∙ 全球价值链的分析维度与研究趋势
第七章 企业异质性、竞争优势与全球价值链
本章重点
异质企业贸易模型 国家竞争优势“钻石”
企业内生边界模型 体系全球价值链
第一节 新-新贸易理论
一、新-新贸易理论的产生背景 二、新-新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异质企业贸易模型 (二)企业内生边界模型 三、新-新贸易理论评价
一、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产生背景
1983年,时任美国总统里根(R. Reagan)设 立了一个由企业家、劳工领袖、学者和前任政府官 员共同组成的产业竞争力委员会以研究美国的竞争 力问题。作为该委员会委员之一,波特教授在分析 了涉及数十个国家的数百个产业发展案例之后写出 了宏篇巨著《国家竞争优势》以解释经济全球化背 景下一国持续繁荣的源泉。
二、新-新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异质企业贸易模型
3. 主要结论 在封闭经济下,企业的固定成本保持不变, 生产效率越高的企业利润越高。这样就存 在企业生产效率的一个临界水平。如果市 场上的某种冲击造成固定成本提高,那么 原先生产的企业就会因为亏损退出市场。 开放贸易使企业的固定成本提高,当生产 效率高于新的临界水平时,企业选择进入 国际市场,否则企业就会停留在国内生产 甚至退出市场。
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
(二)钻石模型——影响国家竞争优势的因素
机会 生产要素
企业战略 企业结构 同业竞争
需求条件
• 生产要素 • 需求条件 • 相关与支持性产业 • 企业战略、结构及
国内同业竞争 • 机会 • 政府
相关与 支持性产业
图 7-2 完整的钻石模型
政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本章内容

国际分工 世界市场 科技革命


5
第一节 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是世界经济运行的基础,各国国民经济之所 以能够结合成为完整的世界经济,国际分工提供了一 个基础性的条件。
6
一、国际分工的涵义及其决定因素

国际分工简单地讲就是跨国界的劳动分工,它是社会生产力发 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布哈林指出:“除了其他形式的社会分工以外,还存在着一种 各‘国民经济’之间的分工,或者说个国家之间的分工。这种 超越‘国民经济’疆界的分工,就是国际分工。”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根据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国际分工所受到的具体的制约因 素也不相同,总的来说各个时期影响国际分工的主要因素大体 可分为两类:
各国的自然要素禀赋 社会经济条件(决定作用)。
7


自然要素禀赋:包括一国的自然资源、气候、领土、人口 等。以亨廷顿为代表的地理环境决定论、赫克歇尔-俄林 的要素禀赋论都强调了自然要素禀赋对国际分工的作用。 自然要素禀赋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和早期的国际 分工有着较大的影响,但随着全球科技水平的提高和生产 力的不断发展,其对国际分工的影响越来越小。 社会经济条件:包括一国的科学技术、生产力发展水平、 社会经济体制、国内市场运行机制等,其直接决定各国在 当今世界市场上的地位。
16
3.混合型分工


混合性分工实际上就是指一个国家既参与垂直型分工, 又参与水平型分工。 例如德国对发展中国家是“垂直型”的,向发展 中国家进口原料,出口工业品,而对发达国家则是 “水平型”的。德国的进口中,主要是机器设备和零 配件。其对外投资主要集中在西欧发达国家。 一般情况下,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国家,其水平型分 工的比重就越大。
4
5 6 7 8
1
2 3 3 3
12
13 14
2
1 2
合计
30
2
第一章 国际分工、科技革命和世界市 场
3
第一章 国际分工、科技革命和世界市场
学习目标



1.了解国际分工的涵义、发展历程及其对世界经 济的影响 2.了解世界市场的形成及其发展历程,并且能够 分析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3.了解科技革命的基本内容、发展历史及其对世 界经济的促进作用
17
三、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

国际分工的初步形成 国际分工的发展


国际分工的深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分工发展的新趋势

18
(一)国际分工的初步形成


起点是18世纪60年代爆发的以蒸汽机的发明为 标志的工业革命(第一次科技革命) 工业革命的爆发和完成,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 发展,标志着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生产方式的 确立,它加快了商品经济的推广,社会分工的 发展,也促进了国际分工的形成。
10
1.基于自然资源差异上的国际分工


这种类型的分工建立在当地天然的气候、资源 与环境的基础上。 由于世界上的土地、气候、矿产等自然资源分 布基本上不会发生变化,因此该种类型的国际 分工的稳定性也是最强的
11
2.基于要素密集程度差异上的国际分工


生产要素禀赋论认为:每个国家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体 系中生产和输出它们相对富裕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品, 进口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品 。 与自然资源的稳定性相比,各个国家的要素丰裕程度会随 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发生变化。即使它的资本规模依然有 限,至少也会令生产要素的密集度发生某种结构性的变化, 从而引起该国对其产业结构乃至国际分工的参与进行调整。 因此以要素密集度差异为基础的国际分工,其稳定性相对 较低。
12
3.协议分工


两国在生产同类产品且生产效率相近的情况下, 通过相互协议分别专门生产其中的一种产品,实 现规模经济,形成国际分工。 由于政府之间的协议会因为协议双方各自利益的 变化而不断地进行修改,因此协议分工的稳定性 最差。
13
(二)按参与国的产业关联性划分

垂直型分工:传统上的垂直型国际分工与当代世
界经济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垂直型国际分 工发生了明显的转变。

水平型分工:经济发展水平相同或接近的国家或
地区之间在工业制成品生产上的国际分工。

混合型分工:前两者的结合体。
14
1.垂直型分工


早期的国际分工多发生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差悬殊的国家之 间,一般指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或先进国家和后进国家 之间的制造业与农矿业、工业制成产品与初级产品之间的 分工,它反映了双方在技术水平和产业结构上的差距,因 而在分工形式上呈垂直型。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发达国家和 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垂直分工逐渐表现为资本、技术、知识 密集型工序或零部件生产与劳动密集型工序或劳动密集型 零部件生产之间的分工,甚至是设计与制造的分工,即发 达国家从事产品的研究与开发,而发展中国家则从事产品 的制造与加工。
8
二、国际分工的类型

按分工的基础和稳定性划分 :基于自然资源 差异上的分工、基于要素密集度差异上的分工、 协议分工

按参与国的产业关联性划分:垂直型分工、水 平型分工、混合型分工
9
(一)按分工的基础和稳定性划分



基于自然资源差异上的国际分工 :稳定性最强, 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无直接的关系。 基于要素密集程度差异上的国际分工 :稳定性中 等,生产要素禀赋论。 协议分工 :稳定性最差,由日本经济学家小岛清 提出。
15
2.水平型分工
水平型分工可以分为产业间分工和产业内分工:


产业间分工是指不同产业所生产的制成品之间的国际分工 与贸易。 产业内分工又称为“产品差异分工”,是指同一产业内不 同厂商生产的产品虽有相同或相近的技术程度,但在外观 设计、内在质量、规格、品种、商标、牌号或价格上有所 差异,从而产生国际分工和相互交换,它反映了寡占企业 的竞争者和消费者偏好的多样化。
世界经济学
1
教学课时安排
章节 1 2 3 名称 科技革命、国际分工与世 界市场 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及其 经济模式 发展中国际和地区经济发 展模式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 国际经济地位 世界经济格局 经济全球化 贸易全球化 金融全球化 课时 1 2 3 章节 9 10 11 名称 生产全球化 世界经济的周期与波 动 经济增长中的人口、 贫困、环境、能源问 题 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 展 国际经济协调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世 界经济一体化 课时 3 3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