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学答案

世界经济学答案
世界经济学答案

2.世界经济的形成经历了哪几个历史阶段?

世界经济的形成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1)萌芽期。这一时期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一直延续到18世纪中后期,前后经历了近300年的时间。(2)初步形成期。这一时期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前后的英国产业革命,完成于19世纪70年代前后工业社会在欧美国家的建立,包括整个资本主义确立时期,经历了大约100年的时间。这一时期世界经济的形成是在机器大工业的基础上以国际分工体系的建立和世界市场的开拓为主要标志的。(3)最终形成期。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到20世纪初,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和世界市场范围的扩大,特别是以资本输出为特征的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巨大进展,以及世界领土被瓜分完毕,名副其实的世界经济最终形成了。

2.战后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原因和表现。

原因:(1).科技革命的大发展(2).市场经济体制向全球扩展(3).西方国家贸易、投资、金融自由化的发展(4).跨国公司的大发展。

表现:(1).贸易自由化与全球网络化:贸易自由化和信息网络化,世界贸易的范围和规模急剧扩大(2).金融、货币、投资市场的全球化:金融市场的全球化,货币流通的全球化,投资活动的全球化(3).人力资源流动的全球化:世界性移民数量和范围的扩增,人才跨国培养和流动大幅增加,人才“隐性跨国流动”趋势增强(4).全球产业链的的形成和国际生产体系的全球化:全球工业化的展开和世界范围梯次继起的产业链的形成;全球生产体系的形成(5).国际经济协调机制逐步形成。

3.怎样认识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机遇: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积极利用国际分工深化和世界性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采取符合本国国情的对外开放战略和政策,引进外国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本国的产业结构和产品质量,尽快地提高本国民族企业的竞争力大力发展对外贸易,使国内资源得到充分合理配置,实现本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此外,经济全球化也可推进发展中国家的政治改革,加速民主化进程。

挑战:(1)发展中国家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不利地位。随着全球贸易和全球生产体系的迅速发展,以及跨国公司及其资本的不断扩张,使发展中国家的民族经济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和冲击,对发达国家的依附性也不断增大。(2)经济全球化导致和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进一步不平衡,南北差距不断扩大,发展中国家更加落后于发达国家,尤其是造成那些处于最底层的发展中国家更加贫穷落后。(3)发展中国家内部不平衡发展也在加剧发展的不平衡趋势如不设法解决或抑制,将对投资构成潜在的威胁,刺激泡沫经济的发展,为金融危机埋下隐患。(4)经济全球化带给发展中国家的最大问题或者说最大威胁,是它们的国家主权受到冲击和削弱,国家经济安全受到挑战。(5)对发展中国家的改革带来巨大的压力。经济全球化使得经济传递和同步性加强,如何接受经济的正传递,抑制副传递,成为发展中国家急需解决的重大难题。

1.战后科技革命的基本特点有哪些?它对国民经济和世界经济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综观战后科技革命的形成与发展,与历史上前两次科技革命相比,具有如下几个突出的特点:(1)全面性和世界性。(2)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同步发展,并形成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3)革新了机器体系、劳动方式和生活方式。(4)科技发展和在生产中的应用得到了政府的有力支持。

影响:战后科技革命的直接结果,是使社会生产力获得了空前的巨大发展,使生产力结构发生了空前的巨大变化。(1)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扩大了资本积累,改善了扩大再生产所必需的物质条件,保证了劳动力的供应,扩大了商品市场(2)生产力实体要素的变革:劳动者日益智力化,劳动工具日趋自动化,劳动对象日趋人工化。(3)生产力非实体要素的强化: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教育成为现代生产力中重要的

强化性要素,管理成为现代生产力中重要的整体组合性要素,信息成为现代生产力中重要的运筹性要素。(4)产业结构的变化。其变化的基本特征,就是产业结构重心的转移。农业现代化和农业重心的转移,工业内部结构发生变化,三大产业比例关系变化,工、农业等物质生产部门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下降,服务业等非物质生产部门所占的比重上升。另外,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发生巨大变化。(5)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仅带来了物的现代化,引起劳动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而且也造就了一代新人与之相适应,使人的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逐步走向现代化。

第三次科技革命提高了世界生产力水平,加速了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世界货币金融关系的变化和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推动了跨国公司和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井引起了世界经济结构和经济战略的变化。同时,第三次科技革命扩大了世界范围的贫富差距,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

2.战后科技革命给生产力结构带来了哪些变化?如何认识和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战后科技革命的直接结果,是使社会生产力获得了空前的巨大发展,使生产力结构发生了空前的巨大变化。一是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1)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2)扩大了资本积累。(3)改善了扩大再生产所必需的物质条件。(4)保证了劳动力的供应。(5)扩大了商品市场。二是生产力实体要素的变革,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1)劳动者日益智力化。(2)劳动工具日趋自动化。(3)劳动对象日趋人工化。三是生产力非实体要素的强化,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1)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2)教育成为现代生产力中重要的强化性要素。(3)管理成为现代生产力中重要的整体组合性要素。(4)信息成为现代生产力中重要的运筹性要素。

在历史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科学技术的发展相当缓慢,对社会生产的作用也很有限。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明显加快,对社会生产的作用空前加强,并日益表现为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战后科学技术的新发展,科学技术产业化和生产过程的科学技术化的循环加速,不仅使科学技术成为直接生产力,而且成为第一生产力,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武装了劳动者,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劳动技能和管理水平;科学技术运用到生产过程,产生新机器、新设备和新工艺;科学技术运用到资源开发上,产生出新能源和新材料。这就是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各个实体要素发生变革和提高效率、效能的决定性因素。

3.何谓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

自由贸易政策是指国家对进出口贸易活动一般不进行干预,减免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让商品和服务等自由进出口,在国内外市场上自由竞争。

保护贸易政策是指国家采取各种措施干预对外贸易,通过高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来限制外国商品和服务的进口,以保护本国市场免受国外商品的竞争;同时对本国出口商品给予优惠或补贴,鼓励扩大出口,以提高本国商品和服务在国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其最基本的特征是“限入奖出”。

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是对外贸易政策有两种基本类型,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国家,其自由程度与保护程度有所不同。绝对的自由贸易政策和完全的保护贸易政策是不存在的。无论是保护贸易政策,还是自由贸易政策,都是相对而言的。

4.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目标及运行机制各是什么?

WTO的宗旨是:(1)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大幅度稳步地提高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2)扩大货物、服务的生产和贸易;(3)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各成员应促进对世界资源的最优利用,保护环境,并以符合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各自成员需要的方式,加强采取各种相应的措施;(4)积极努力确保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增

长中获得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应的份额和利益。

WTO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完整的包括货物、服务、与贸易有关的投资及知识产权等在内的更具活力、更持久的多边贸易体制,以落实GATT贸易自由化的成果和乌拉圭回合所达成的所有成果。

WTO的运行机制,包括法律框架和组织结构、加入和退出机制、决策机制、争端解决机制、贸易政策审议机制等。这些机制为WTO的运行提供了法律基础和组织保障。

3.战后以来国际直接投资格局和流向、投资的地区、部门结构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其意义如何?

战后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变化,不仅表现在对外直接投资和生产国际化的步伐不断加快,而且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其投资来源、投资流向和投资地区、部门结构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战后国际直接投资来源国地理结构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投资流出国数量增加,呈现多元化趋势,但仍然以发达国家为主;二是美国在国际直接投资中的地位有所下降,西欧和日本在国际投资中的地位上升,但美国仍是最大的对外直接投资国。在各发达国家投资地位变迁的同时,发达国家内部乃至全世界直接投资流出量的分布也逐步趋于分散化。迄今为止,约有50多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国外直接投资,其中拉丁美洲和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表现最为突出。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地位的上升,反映了战后世界直接投资格局的重大变化,说明国际直接投资主体的多元结构已基本形成。

战后,国际直接投资流向的地域结构出现的最显著变化,就是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比重下降,发达国家之间资本的对向流动和相互渗透大大增加。战前,国际直接投资的大部分是投向殖民地、半殖民地和经济落后国家。战后投资重点发生了变化,对发达国家的投资占据了主导地位,而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其地位相对下降。

战后,这种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投资总量不断增加的同时,国际直接投资的产业部门结构发生了如下三个方面的变化:①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国际直接投资的重点产业从生产初级产品的第一产业(矿业和石油业)向制造业转移。②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对第二产业(制造业)的直接投资呈现相对下降趋势,而对第三产业(包括批发业、服务业、金融业、保险业)的直接投资大幅度增长。③进入90年代之后,国际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高新技术产业受到投资者和被投资者的青睐。

国际直接投资来源和流向的地域结构特征,说明战后发达国家既是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国家,也是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主要国家,换言之,战后的国际直接投资,主要是在发达国家之间进行的。

4.何谓跨国公司?其基本特征有哪些?其理论有哪些发展?

跨国公司:跨国公司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对于一定数量的经营性资产拥有全部或部分控制与管理权的企业。

跨国公司在结构方面的特征主要表现在:(1)营业规模大。(2)地理分布广。(3)股权结构分散。由于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开展活动,其所面临的经营环境也与国内企业迥然不同。在经济环境方面,跨国公司不仅受母国的经济状况、发展趋势和经济政策取向的影响,而且更要受其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东道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及结构、市场运作情况、经济波动和政策变化的影响;在政治环境方面,东道国的政治变动是影响跨国公司经营的重要环境因素;在文化环境方面,跨国公司要在具有不同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社会结构、教育水平等的不同文化环境下从事生产经营;在法律环境方面,跨国公司不仅受到国内法律的约束,而且其各个子公司和附属机构还要受到各自东道国的法律约束,因而它所面对的法律环境远比国内企业复杂得多。

由于跨国公司的性质及其在业务活动、结构、经营环境等方面与国内企业的差异,使得它在经营管理上也呈现出一系列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战略目标的全球化。(2)

营运过程的国际化。(3)组织管理的内部一体化。(4)经营方式的多样化。(5)生产要素转移的内部化。

对于促使企业对外投资,建立跨国公司的微观因素,西方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具体分析,提出了一系列理论:(1)垄断优势论。(2)寡占反应论。(3)内部化理论。(4)投资的有机构成论。(5)边际产业扩张论。(6)产品生命周期论。(7)国际生产折衷论。促成跨国公司形成和发展的不仅是某一种因素单独的影响,而是上述多方面具体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1.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随着时间的推移,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根本缺陷开始凸现:要满足世界经济和全球贸易增长之需,美元的供给必须不断增加,从而美国的国际收支逆差必然不断扩大。而美国国际收支逆差的不断扩大和美元供给的持续超速增长,一方面将使美元与黄金之间的固定比价难以维持;另一方面,必将对美元产生贬值压力,并导致美元与其他国家货币的固定比价也难以长期维持,从而使这种国际货币制度的基础发生动摇。简言之,美元的双重身份和双挂钩,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根本缺陷。

2.为什么说实体经济的发展是导致金融全球化产生和发展的首要原因?

金融全球化虽然是一个金融问题,但其产生和发展则根源于实体经济即全球生产、贸易及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金融是应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为实体经济发展服务、随着实体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战后,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世界经济和贸易获得了史无前例的大发展,为国际金融的大发展提供了物质技术基础。全球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大发展,为国际贸易大发展奠定了基础。国际贸易,特别是国际服务贸易的大发展,直接促进了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国际直接投资,特别是对金融服务业投资的迅速增长,既是金融全球化的更直接的促进因素,也是金融全球化的重要标志。

发达国家服务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不仅导致全球服务贸易迅速增长,而且使发达国家通过服务贸易这一途径进入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服务业;以跨国公司为主要载体的全球直接投资的迅速增长,不仅推动了金融机构的活动跨越民族国家的疆界,而且为金融的全球化创造了必要的实体经济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实体经济的发展是导致金融全球化产生和发展的首要原因。

1.什么叫区域经济一体化?其发展的基本原因有哪些?

区域经济一体化:亦称区域经济集团化,是战后出现的新现象和新概念。通常是指一些地缘邻近的国家或地区,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为了谋求本地区的共同利益联合起来,在彼此自愿地约束自己的部分经济主权甚至相互对等地分享或让渡部分国家主权的条件下,通过签订协议、规章组建国际调节组织和实体,使部分或全部生产要素在成员国间自由流动,使资源在成员国内得以优化配置,实现产业互补和共同经济繁荣的过程。它是经济生活国际化和各国各地区之间经济联系与依赖程度不断加深的产物。

从深层次和根本性来说,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世界经济生活国际化和全球化的产物。具体地说:(1)国际分工的深化和经济生活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主要经济基础。(2)经济发展不平衡和世界经济多极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形成的重要原因。(3)当代世界市场竞争的日益剧烈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直接动因。(4)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国家广泛干预国际经济关系的表现和产物。

2.如何评价欧共体(现欧盟)的共同农业政策和单一货币政策?

欧共体之所以要制定共同的农业政策,其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农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欧共体各国农业结构落后,农民收入低且不稳定,需要加以扶植;其二,平衡成员国利益的需要,即平衡联邦德国等国的工业利益和法国等国的农业利益的需要。关税同盟的建立,联邦德国等工业实力较强的国家在工业品市场和工业品竞争力方面无疑是最大的

受益者,而法国等工业实力较弱而农业发达的国家,从中获益有限。通过实施共同农业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种利益分配上的不均衡。共同农业政策的实施,使欧洲农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过去一直依靠进口的粮食,迅速达到了自给有余;过去经常大幅度波动的市场,迅速得到了相对稳定;农业人口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共同农业政策的实施,使农业部门成为欧共体一体化程度较高的一个部门。共同农业政策成为欧洲经济一体化的一大基石。

欧元的成功启动,是自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世界货币结构最为重大的变化,表明欧洲经济联盟向货币统一迈出了重要一步,为建立真正的欧洲联盟奠定了重要基础。货币联盟的主要特点是确定一个以共同政策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的货币区域。它要求货币可完全自由兑换、资本交易充分自由化、银行业和其他金融市场的一体化,消除由于汇率不稳定造成的货币波动,协调包括预算政策在内的宏观经济政策。货币联盟的实现和统一货币的诞生将推动欧洲经济向纵深发展,它有助于增强欧洲市场的凝聚力,促进欧盟经济和内部贸易的发展。企业可在充分比较各成员国税收政策、劳动力价格、工作效率、规章制度、投资环境等因素的基础上,进行欧元区范围内的资产优化组合。而作为欧元区的消费者对同一质量的产品和服务,可在比较价格的基础上做出较为满意的选择。因此,欧元的启动必将导致欧盟内部新一轮的优胜劣汰的竞争,使企业进一步趋向联合化、大型化,成为名副其实的欧洲跨国集团,有效地抗衡美国和日本的竞争,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

5.APEC的诞生的过程及其意义如何?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其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1)酝酿阶段:20世纪60年代初至1980年;(2)半官方协调阶段:1980-1989年;(3)官方协调阶段:1989年以后。1989年11月,亚太经济合作部长级会议首次在堪培拉举行,此次会议标志着APEC的成立。1993年在西雅图召开APEC第五次部长级会议后,召开了首次APEC成员领导人非正式会议。至1998年召开的第十届部长级会议和第六次非正式领导人会议,APEC成员增加至21个。

APEC的建立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它表明亚太经济合作机构已由基本属于民间性协商机构向官方的政策协调和协调机构过渡,标志着亚太经济合作已步入实质性阶段,并且已开始着手实施具体合作项目。

1.战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各个阶段有哪些主要特点?

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不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还是战败国,大体上都经历了四个时期:从战争结束到50年代初期的经济恢复时期;从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期的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从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期的经济“滞胀”时期以及其后到90年代初期的经济调整时期;9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新经济”的产生与发展时期。

经济恢复时期:经济恢复最为迅速的是西欧各国。到1948年,除战败的德国和意大利外,西欧国家经济都恢复并超过了战前1938年的水平。就整个西欧来说,到1950年已完全恢复到战前水平。日本恢复较迟,大约用了10年的时间。

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经济发展速度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经济增长主要是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的;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经济“滞胀”时期以及经济调整时期:经济增长处于停滞状态;失业率升高;物价大幅上涨。面临着经济“滞胀”的困境和反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兴起,发达国家政府开始重新思索以往的经济政策及其失误。自1982年经济危机后,发达国家曾出现了长达八年的经济持续增长。但总体看,发达国家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缓慢增长的时期。

新经济的产生与发展时期:经济知识化;经济网络化;经济全球化。新经济推动了信息产业的大发展,促进了制度创新,但同时引发了新的社会经济问题。

3.战后发达国家为什么要对经济生活进行全面调节?其主要手段有哪些?有哪些作用和影响?

原因:(1)市场缺陷。国家调节的直接目标,就是矫正“市场失效”。(2)社会、政治和其他的原因。这些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保护个人权利。第二,科技发展与技术进步。第三,国家和全球问题的解决。

手段:(1).制度调节(2).政策调节(3).经济计划化(4).社会调节(5).国际经济协调。

作用和影响:国家调节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时期内促进了发达国家经济的迅速或稳定发展;国家调节造成了一系列新的矛盾和问题;社会经济发展形态的新变化。

4.什么是经济体制?美、德、日等发达国家的经济体制模式有哪些特点?

经济体制,就是在一定的社会范围内各种经济主体进行经济活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的组织方式与运行方式。

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主义经济模式:政府尽量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充分鼓励自由竞争,政府主要是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对市场进行间接调控、依法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必要的监管。也可以将这种模式称为“政府监管型市场经济”。

以德国为代表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自由竞争与政府控制并存、经济杠杆与政府引导并用、经济增长与社会福利并重。也可将这种模式称为政府引导型市场经济。

2.怎样认识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变化趋势?

经济发展战略,是指各个国家为实现经济发展目标而制订的总体规划、战略方针及相应的经济政策。它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长远性、总体性的指导作用,因而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发展中国家在获得民族独立后,普遍面临着发展社会经济、提高国民福利、改造传统社会使其向现代社会转变的任务。而要完成这一任务,关键就在于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制订和实施适当的发展战略。在此问题上,不同的发展中国家根据各自的不同国情、不同的指导思想以及对国际经济环境的不同认识,采取了不同的经济发展战略。从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对外经济关系模式和政府在经济中发挥的作用等角度出发,可将经济发展战略分为不同的类型。

虽然发展战略的具体类别多种多样,但其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以尽可能小的代价改变发展中国家经济的落后状况,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在这一意义上,发展中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战略,不仅取决于其战略自身的合理性,而且也取决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具体国情、发展阶段以及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成功的发展战略总是那些最适合时代和国情要求的战略。3.怎样认识“东亚模式”与“拉美模式”?

(1)东亚模式。东亚经济体,主要是东亚“四小龙”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在制度安排与发展战略上的诸多特点,被人们归结为“东亚模式”。作为一种制度模式,“东亚模式”的本质内涵在于,东亚部分国家和地区在共同或相近的历史传统或文化背景下,形成了致力于经济发展的“强政府”。这种“强政府”在一定的“政府强度”的基础上,能够有效地发动经济增长和减缓由此产生的各种社会经济压力,并且在一定时期内(主要是经济赶超和跳跃发展时期)以较高的“政府质量”,克服或约束政府机体的种种弊端,使之最大限度和最大效率地服务于经济增长。

(2)拉美模式。拉美地区有30多个发展中国家,各国实施的政策并不尽相同。但在战后,尤其是80年代以前,其经济发展进程中也存在一些曾经取得成绩和经历挫折的“共同特征”,被称之为“拉美模式”总的来说,“拉美模式”具有更多发展中国家的共性特征,经济制度安排、发展战略和政府在经济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也更接近于其他地区的发展中国家。不过拉美国家一方面在要素禀赋、市场基础条件、外部融资条件等方面具有优势,另一方面部分拉美国家,如巴西、墨西哥、智利等国,其政府的“强度”与“质量”尽管低于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却明显高于非洲等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因此,直到70年代,拉美国家经济发展进程尚比较顺利,也产生了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

无论是“东亚模式”还是“拉美模式”,其取得的成就都表明,落后国家在当代历史条件下要实现工业化,必须依靠政府强有力的干预,保证经济的持续增长。政府干预的作用,一方面体现在促进资本形成与技术进步、制定经济计划或发展战略、纠正市场失灵等领域,另一方面则体现在维持政治、经济环境稳定、提供发展急需的公共物品等领域。政府干预的效果,一方面取决于“政府强度”,另一方面则取决于反映了政府理性、效率与自律性的“政府质量”。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等东亚新兴工业化经济体,政府在强度与质量上均优于拉美,后者又优于非洲国家,这就使得在发展绩效上,也是东亚优于拉美,拉美优于非洲。

也应认识到,无论是“东亚模式”还是“拉美模式”,本身都是在特定的内部与外部环境下才适用的有针对性的发展模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曾经取得成绩的发展模式也可能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产生阻碍作用。拉美国家在80年代遇到了严重的挫折,东亚国家尽管不断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在90年代也出现了经济动荡。这些情况也使得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先后对其发展模式进行了调整。

2.怎样看原苏联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条件和利弊?

苏联在进行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之前,尚未形成统一的经济管理体制。在工业化开始后,随着公有制经济统治地位的确立和五年计划的推行,陆续颁布了一系列法律、规章制度和决定。如1926年的改组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的决定,1927年的《国营工业托拉斯条例》,1929年的《关于整顿生产管理和建立一长制的措施》和《关于改组工业管理的决议》,1934年的《关于苏维埃建设和经济建设方面的组织措施》决议,1938年的《苏联人民委员会国家计划委员会条例》等。这些决议、决定和条例,虽然都是为了解决当时的经济管理问题而制定的,但加强国家集中的计划管理是它们共同的核心思想,从而逐渐形成和加强了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苏联的上述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具有其客观必然性。从客观条件来说,苏联长期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之中,并面临时刻受到西方帝国主义军事侵略的危险。这种险恶的国际环境,迫使苏联不能不加强中央集权的体制,以便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解决每个时期最紧迫的任务,不能不以从政治和军事方面考虑加速发展具有军事意义的重工业,不能不加强中央对整个经济的控制和管理;从主观原因来说,对苏联这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长期性认识不足。苏联共产党取得政权以后,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的目标上认识不清,犯有急性病,不顾生产力状况强制性地改变生产关系,过早地消灭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企图超越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阶段,径直地跨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同时,不仅认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势不两立,而且认为商品经济也与社会主义格格不入,把消灭商品经济视为实现社会主义的必然途径。这种建立单一公有制经济和排斥商品经济的思想观念是计划经济体制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思想根源。

应该肯定,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对推动苏联国有经济的发展、国家工业化的加速实现、对抵制西方国家的封锁禁运和实现自力更生,特别是卫国战争的胜利,都起了积极作用。但是,这种体制带来的经济生活的高度国家化,资产的高度国有化,管理权限的集中化,管理方法的行政化,资源配置的调拨化,产品分配的无偿化,收入分配的平均化,必然导致经济结构的畸形和失衡,扼制了经济的动力和活力,形成一种高消耗、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人民群众的择业自由、劳动积极性和物质文化生活都受到了严重限制和束缚。

4.如何评价叶利钦执政期间的“休克疗法”激进式改革?

转轨之初的俄罗斯试图通过快刀斩乱麻的方式迅速实现所有制形式的变革,从而完成向市场经济的转型。然而事实却证明,这种激进式的改革方案不但没有产生预想的效果,反而引起了社会经济的一片混乱,把俄罗斯推到了崩溃的边缘。如果说戈尔巴乔夫时期的经济形势比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的经济形势糟糕,那叶利钦时期的经济形势比戈尔巴乔夫时期更糟。俄罗斯自1992年初实行激进的经济改革直到1998年的6年间,除1997年经济略有回

升外,经济一直大幅度下滑,并与脱缰般的恶性通货膨胀相伴。整个经济倒退了将近20年。经济状况的持续恶化导致失业率急剧上升。与此同时,贫富差距在迅速扩大,而这种差距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少数人利用手中特权产生的。收入分配的严重不公引起了人们的强烈不满,导致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和黑社会组织的猖獗,各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激化。政治上的不稳定又反过来使经济进一步恶化。

2.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对外贸易是国与国间经济交往、经济合作和经济分工的基本渠道和手段,也是衡量经济开放和经济国际化程度的重要尺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进出口贸易额增长速度惊人。在贸易额增长的同时,对外贸易走向全球,市场多元化战略取得了重要进展,贸易伙伴遍及世界各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将引进外资作为最为主要的经济政策之一。在积极引进外资的同时,我国也注意了发展对外投资。中国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对外开放的步骤和力度日益加大,参与的国际经济组织及其活动日益增多,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广度和深度日益加强,在体制和机制上日益与国际经济接轨,成为世界经济中最有朝气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扩展和深化的对外开放,极大地增强了中国的国力,有力的推进和加速了中国经济现代化的进程,使中国获得了“后发优势”,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提高了国际经济地位。

4.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了哪些机遇和挑战?

战后以来,随着跨国公司的发展、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传统的民族国家主权日益受到挑战。这种挑战主要来自如下几个方面:(1)跨国公司的侵蚀。跨国公司的发展壮大和向世界扩展,必然使东道国的国家界限被突破,国家主权被弱化,国家监管受到限制。(2)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限制。成员国为了共同的利益,自愿地相互让渡部分主权,共享部分主权。(3)国际经济组织的替代。战后诞生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及关贸总协定(以及取而代之的世界贸易组织)等,日益成为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者、国际经济行为的仲裁者、国际经济和金融危机的救援者。它们的存在,标志着国际行为主体的多元化,标志着部分国家职能被国际组织所取代。(4)世界生态环境恶化的压力。不论是公害的原发国,还是公害的受害者,都需要各国携起手来采取超越国界甚至洲界的共同行动,遏制公害的滋生和蔓延。

世界顶级的经济学期刊

经济学的世界顶级期刊 (2012-05-20 21:32:52) 转载▼ 标签: 分类:科研 计量经济学 学术期刊 论文 金融学 教育 一、世界顶级经济学学术期刊 1。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https://www.360docs.net/doc/1610641721.html,/aea_journals.html ° Journal available from 1911 - 1998 in JSTOR ° Articles available from 03/01/1987 - 3 years ago in the ABI/INFORM Global database ° Article s available from 03/01/1965 - 3 years ago in the Business Source Premier database 2. Econometrica https://www.360docs.net/doc/1610641721.html,/journal.asp?ref=00129682 https://www.360docs.net/doc/1610641721.html,/es/contents.html Journal available from 1933 - 1996 in JSTOR ° Articles available from 01/01/1996 - present in the ABI/INFORM Global database 3.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 Journal available from 10/01/1995 - present in General Business File ASAP ° Journal available from 1892 - 2000 in JSTOR ° Journal available from 01/01/1996 - present i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https://www.360docs.net/doc/1610641721.html,/JPE/index.html

世界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世界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概念 1、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经济相互融合日益紧密,逐渐形成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包括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与金融全球化等三个阶段,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世界经济运行机制的建立与规范化过程。 1.1经济全球化基本成因 (1)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原因。 (2)微观经济行为主体追逐利润的动机是经济全球化过程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 (3)当代经济全球化的现实原因 1.2经济全球化特征 (1)国际贸易是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的动力。 (2)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微观主体。 (3)经济行为跨国界活动成本降低是经济全球化过程不断深入与拓展的重要保证。 1.3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阶段 (1)贸易全球化 (2)生产全球化 (3)金融全球化 1.4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1.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贸易、就业和投资的增长。 2.经济全球化增加了世界各国经济运行风险。 3.经济全球化过程使世界各国贫富差距拉大。 4.国家经济主权逐渐弱化是世界经济全球化过程的直接影响。 5.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市场实现真正一体化。 6.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国际竞争,增加了国际投机因素。 2、跨国公司:具有全球性的经营动机和一体化的经营战略,在多个国家拥有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实体,并将它们置于统一的全球性经营计划之下的国际经济组织。 2.1跨国公司的特征 1.结构特征 营业规模;地理分布;股权结构 2.环境特征 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法律环境 3.经营管理特征 战略目标全球化;营运过程的国际化;组织管理的内部一体化;经营方式的多样化;生产要素转移的内部化 2.2跨国公司国外投资的参与形式 1.股权参与的形式 收购企业和股权式投资 2.非股权安排形式:不参与股权,不能凭借股权对企业进行控制和管理,而是通过对技术、管理、销售渠道等各种资源技术的控制,并通过签订一系列合同,为东道国提供各种服务,与东道国的公司建立起密切联系并从中获利。 许可证合同;管理合同;产品分成合同 2.3跨国公司的经营策略

当今世界著名经济学家简介

当今世界著名经济学家简介 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经济学鼻祖。英国人,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1759年出版的《道德情操论》获得学术界极高评价。1776年3月,他所著述《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出版后引起大众广泛的讨论,世人尊称亚当·斯密为“现代经济学之父”和“自由企业的守护神”。 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1772~1823年),李嘉图是英国产业革命高潮时期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他继承和发展了斯密经济理论中的精华,使古典政治经济学达到了最高峰,是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和完成者。1817年他发表了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其比较优势学说构成了现代贸易理论的基石。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1842~1924),剑桥学派的创建人,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其供给与需求的概念,以及综合边际效用学派的观点,提出均衡价格理论,构成了微观经济学的基础。1890年发表《经济学原理》,他的理论及其追随者被称为新古典理论和新古典学派。 琼·罗宾逊 琼·罗宾逊(Joan Robinson,1903~1983)(琼·罗宾逊夫人),英国著名女经济学家,新剑桥学派的代表人物,与美国的张伯伦一起提出了厂商均衡理论,标志着微观经济学体系的最终确立。琼·罗宾逊著述甚多,除《不完全竞争经济学》外,其他主要著作有:《就业理论引论》、《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资本积累论》、《经济增长论文集》、《经济哲学》、《经济学的异端》、《现代经济学导论》等。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英国人,现代西方经济学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他创立的宏观经济学与弗洛伊德所创的精神分析法和爱因斯坦发现的相对论一起并称为二十世纪人类知识界的三大革命。1936年,,凯恩斯的代表作《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发表,被西方学者认为“凯恩斯是在致命危机威胁资本主义世界时挽救和巩固了这个社会”。另外两部重要著作是《论货币改革》和《货币论》。 保罗·萨缪尔森(Paul A.Samuelson,1915~2009),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第一人萨缪尔森和他的导师汉森是凯恩斯主义在美国的主要代表人物,被称为新古典综合派,实质

世界经济概论复习重点

世界经济概论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4分) 1、世界市场 2、国际直接投资 3、滞胀 4、关税同盟 5、布雷顿森林体系 6、自由贸易政策 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1、国际经济协调的作用有哪些? 2、简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目标和原则 3、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动态效应有哪些? 4、比较分析进口替代战略和出口导向战略? 5、美元化的含义及其的好处? 三、论述题:(每题18分,共36分) 1、叙述跨国公司对世界的经济效应。 2、试述贸易与经济增长理论。 《世界经济概论》试卷(七)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4分) 1、世界市场:它是一个与空间和地理相联系的经济范畴。从狭义上说,世界市场是世 界各国相互间进行商品交换的场所或领域;从广义上说,是指国际流通领域包括商品、资本、技术、劳务等各种交换关系的总和。世界市场是联结和促进世界总体性经济发展的桥梁和纽带。(5分) 2、国际直接投资:是指投资者为了在国外获得长期的投资效益并得到对企业的控制权, 通过直接建立新的企业、公司或并购原有企业等方式进行的国际投资活动。(5分) 3、滞胀:70年代开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出现“滞胀,即通货膨胀与经济衰退并 存。具体表现为:经济增长处于停滞状态,失业率提高,物价大幅度上升.(5分) 4、关税同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地区通过协议方式建立起来的一体化组织,内 部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对从区外的进口实行统一关税。(5分) 5、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存在于1946-1973年之间的一种以黄金为基础,以美元为中心 的国际货币体系。其内容是以《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的法律形式固定下来的,可以概括为双挂钩,即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必须与美元建立固定的比价关系,它是一种固定汇率制度。(5分) 6、自由贸易政策:指国家对进出口贸易活动一般不进行干预,减免关税和其他贸易壁 垒,让商品和服务等自由进出口,在国内外市场上自由竞争。(5分) 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1、国际经济协调的作用有哪些? 答:(1)减少了国际经济交往中的不确定性。(2分) (2)缓和了不同国家和国家集团的利益冲突。(2分) (3)避免了世界经济和金融的剧烈波动。(2分) (4)抑制了世界生态环境的恶化。(2分)

世界经济学答案

2.世界经济的形成经历了哪几个历史阶段? 世界经济的形成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1)萌芽期。这一时期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一直延续到18世纪中后期,前后经历了近300年的时间。(2)初步形成期。这一时期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前后的英国产业革命,完成于19世纪70年代前后工业社会在欧美国家的建立,包括整个资本主义确立时期,经历了大约100年的时间。这一时期世界经济的形成是在机器大工业的基础上以国际分工体系的建立和世界市场的开拓为主要标志的。(3)最终形成期。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到20世纪初,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和世界市场范围的扩大,特别是以资本输出为特征的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巨大进展,以及世界领土被瓜分完毕,名副其实的世界经济最终形成了。 2.战后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原因和表现。 原因:(1).科技革命的大发展(2).市场经济体制向全球扩展(3).西方国家贸易、投资、金融自由化的发展(4).跨国公司的大发展。 表现:(1).贸易自由化与全球网络化:贸易自由化和信息网络化,世界贸易的范围和规模急剧扩大(2).金融、货币、投资市场的全球化:金融市场的全球化,货币流通的全球化,投资活动的全球化(3).人力资源流动的全球化:世界性移民数量和范围的扩增,人才跨国培养和流动大幅增加,人才“隐性跨国流动”趋势增强(4).全球产业链的的形成和国际生产体系的全球化:全球工业化的展开和世界范围梯次继起的产业链的形成;全球生产体系的形成(5).国际经济协调机制逐步形成。 3.怎样认识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机遇: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积极利用国际分工深化和世界性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采取符合本国国情的对外开放战略和政策,引进外国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本国的产业结构和产品质量,尽快地提高本国民族企业的竞争力大力发展对外贸易,使国内资源得到充分合理配置,实现本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此外,经济全球化也可推进发展中国家的政治改革,加速民主化进程。 挑战:(1)发展中国家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不利地位。随着全球贸易和全球生产体系的迅速发展,以及跨国公司及其资本的不断扩张,使发展中国家的民族经济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和冲击,对发达国家的依附性也不断增大。(2)经济全球化导致和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进一步不平衡,南北差距不断扩大,发展中国家更加落后于发达国家,尤其是造成那些处于最底层的发展中国家更加贫穷落后。(3)发展中国家内部不平衡发展也在加剧发展的不平衡趋势如不设法解决或抑制,将对投资构成潜在的威胁,刺激泡沫经济的发展,为金融危机埋下隐患。(4)经济全球化带给发展中国家的最大问题或者说最大威胁,是它们的国家主权受到冲击和削弱,国家经济安全受到挑战。(5)对发展中国家的改革带来巨大的压力。经济全球化使得经济传递和同步性加强,如何接受经济的正传递,抑制副传递,成为发展中国家急需解决的重大难题。 1.战后科技革命的基本特点有哪些?它对国民经济和世界经济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综观战后科技革命的形成与发展,与历史上前两次科技革命相比,具有如下几个突出的特点:(1)全面性和世界性。(2)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同步发展,并形成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3)革新了机器体系、劳动方式和生活方式。(4)科技发展和在生产中的应用得到了政府的有力支持。 影响:战后科技革命的直接结果,是使社会生产力获得了空前的巨大发展,使生产力结构发生了空前的巨大变化。(1)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扩大了资本积累,改善了扩大再生产所必需的物质条件,保证了劳动力的供应,扩大了商品市场(2)生产力实体要素的变革:劳动者日益智力化,劳动工具日趋自动化,劳动对象日趋人工化。(3)生产力非实体要素的强化: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教育成为现代生产力中重要的

HND-Economics-2-The-World-Economy世界经济学报告[1]

Economics 2: The World Economy

Content Introduction----------------------------------------------------------------3 Section 1: International Trade Three gains from trading internationally---------------------------------------3 Free Trade--------------------------------------------------------------------------3 Absolute and Comparative Advantage-----------------------------------------3 Protectionism----------------------------------------------------------------------4 Barriers to trade-------------------------------------------------------------------4 WTO and EU----------------------------------------------------------------------5 Section 2: International Finance Balance of Payments and General trends in UK Trade----------------------6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xchange rate and the balance of payments—14 Single Currency------------------------------------------------------------------15 Effects on individuals and business of the Euro-----------------------------15 Section 3: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 (LDCs) Characteristics of a LDC--------------------------------------------------------16 Current issues that face LDCs--------------------------------------------------16 The impacts of multinationals on LDCs and NICs--------------------------16 Conclusion-----------------------------------------------------------------16 References------------------------------------------------------------------17

微观经济学知识点总结归纳.docx

第一章导论 一、选择题(共9个) 1.经济学中的“稀缺性”是指 A.世界上大多数人生活在贫困中 B.相对于资源的需求而言,资源总是不足的 C.利用资源必须考虑下一代 D.世界上的资源终将被人类消耗光 2.经济物品是指 A.有用的物品 B.数量有限,要花费代价才能得到的物品 C.稀缺的物品 D.数量无限,不用付出代价就能得到的物品 3.一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以内的点表示 A.生产品最适度水平 B.该国可利用的资源减少和技术水平降低 C.失业或资源未被充分利用 D.通货膨胀 4.生产可能曲线的基本原理是 A.假定所有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 B.一国资源总能被充分利用 C.改进技术引起生产可能曲线向内移动 D.生产可能曲线上的每一点的产品组合,对该国来说,都是最佳的5.下列那一项最可能导致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外移动 A.消费品生产增加,资本品生产减少 B.有用性资源增加或技术进步 C.通货膨胀; D.失业 6.经济学中的基本选择包括 A.生产什么,生产多少 B.怎样生产,何时生产 C.为谁生产 D.以上都包括 7.对某个汽车生产企业来说,下列哪一变量是外生变量 A.汽车的年产量

B.生产线的技术水平 C.消费者收入增加 D.企业的人力资本管理 8.下列哪一个变量属于存量() A.国民生产总值 B.年生产能力 C.居民收入 D.固定资产价值 9.21世纪30年代,西方经济学经历的第二次修改和补充 A.出现于1936年 B.涉及垄断问题 C.代表人物是凯恩斯 D.为国家干预经济生活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判断题(共1个) 1.以萨缪尔森为首的新古典综合派把经济学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三、解释概念(共17个) 1.经济学 2.欲望 3.稀缺性 4.选择 5.机会成本 6.生产可能性曲线 7.经济人假定 8.完全信息 9.个量分析 10总量分析 11.静态分析 12.动态分析 13.实证分析 14.规范分析 15.常量与变量 16.存量与流量 17.内生变量与外生变量 一、选择题(共9个)

经济学世界十部经典著作

经济学世界十部经典着作 1、亚当斯密(英国)。斯密此书是现代经济学的奠基之作,也是最伟大的经济学着作。 他的劳动价值论,分工与专业化是经济效率之源的理论,“”实体经济特性与性质自由主义理论,对后人博弈实体经济学的启发,对经济学的贡献堪比对物理学的贡献。 2、曹国正(新加坡)《博弈圣经》。独创了、和,是新加坡政府认定的一部,影响人 类非物质文化的经济学高级学术着作,它的粒子基因的映射均衡和单方占优的博弈取胜理论,引起世界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科学,自然哲学和博弈论界的极大关注。 3、大卫李嘉图(英国)《政治经济学与赋税原理》(第一卷)。李嘉图是伦敦交易所 里成功的投机商人,又能在经济学理论领域做出不朽贡献。本书中他阐明的理论是现代自由贸易政策的理论基础。 4、马克思(德国)。马克思的理论,人人耳熟能详,就其概述的经济学现象对改变世 界的力量之大,入选了最重要的经济学着作。 5、瓦尔拉斯(法国)《纯粹经济学要义》。现代经济学的主观价值(效用)论、边际 革命、经济学数理化的转向通过本书而系统化,熊彼特曾赞誉此书为,经济学所取得的最高成就。 6、费雪(美国)《利息理论》。此书是迄今为止最伟大的关于资本理论的研究,在马 克思发现剩余价值的地方,他看见的是放弃当前消费而承担未来的风险,所获得的报酬。 7、凯恩斯(英国)《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被称为的奠基者,他最重要的贡献认 为是个人理性通过自由性质与性质的竞争,自然产生社会理性,(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 理论的核心,属于博弈实体特性)这一理论遭到质疑和批判的原因,是其在国家政治干预时缺失了博弈实体政治的理论引起的争议。 8、马歇尔(英国)。马歇尔的最主要着作是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一书,被 界公认为划时代的着作,也是继《国富论》之后最伟大的经济学着作。该书所阐述的经济学说被看作是新的,在长达40年的时间里,在西方经济学中一直占据着支配地位。 9、萨缪尔森(美国)《经济学》。把一本教科书选为最重要的经济学着作,也是发行 量最大的经济学教科书,他在经济学知识的、体系化方面做出的贡献,比当代任何一个人都多,就其入选最重要的经济学着作。 10、布坎南(美国)《同意的计算》。本书开创的“公共选择”理论,使宪政民主制可以 用数理工具,定量运算,作为政治与经济制度的研究开辟了全新的路径。

世界经济考试重点整理

第一章 国际分工:国际分工是各国社会社会分工的延伸和发展,是超越国界的专业化分工,是一国国民经济内部分工向国际领域扩展的结果,国际分工的产生和发展有其一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世界市场:世界市场是各国商品生产的社会分工发展为国际分工的产物,是商品交换关系突破国家和地区界限而扩展到整个世界的结果。因此。它是一个与空间和地理相联系的经济范畴。从狭义上说,世界市场是世界各国相互间进行商品交换的场所获领域,从广义上说,世界市场是指国际流通领域包括商品,资本,技术,劳务等各种交换关系的总和 国际分工的影响因素 自然条件,自然条件是人类进行经济活动的基础,同时也对国际分工产生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对社会经济落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影响更大。不过。自然条件的差别虽是国际分工产生的重要条件,但不是决定性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特别是生产力的发展,是产生国际分工的决定性因素,在生产力低下的社会经济条件下,有利的自然资源无法利用,只有生产力的到一定程度的发展,这些资源才有可能被开发出来,变成可供人们消费和出口的产品才有可能形成把各国不同生产领域练习起来的媒介。 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1.机器大工业的发展,通过产业革命建立起来的机器大工业生产从对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供应两个方面的 需求将商品交换关系推向整个世界市场 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3.交通运输和通讯业的发展,交通运输和通信业是商品国际流通的载体和信息传播的媒介。19世纪交通工 具的变革,为国际分工领域的扩大及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提供了物质手段。 4.世界货币的出现,19世纪黄金逐渐演变为单一的世界货币,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过渡到金本位制, 是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的标志。 世界市场的基本特征(当今世界市场发展的主要特征也就是二战后的) <一)世界市场的规模大大增加 战后由于一系列殖民地国家独立,它们不再由宗主国来安排进入世界市场,而以独立主权国家的身份进入世界市场,世界市场的参加主体大大增多了。另外,各国卷入世界市场的深度也在增加,表现为各国对外贸易额占其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即外贸依存度有提高的趋势 二)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于二战后国际分工格局的变化,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战前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大约是60%与40%,战后这个比例开始倒过来了 三)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迅速 战后的科技革命和经济高速增长,在加深国际分工的同时,也使各种生产要素在国家间流动加强,于是国际服务贸易迅速发展起来,不但传统的服务贸易项目,如银行、保险、运输等随着国际贸易发展而发展,其他的服务项目,如国际租赁、提供国际咨询和管理服务、技术贸易、国际旅游等也在战后得到快速发展,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大于同期商品贸易的增长速度。 四)区域经济一体化和跨国公司给世界市场以巨大影响 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加强,有一部分国家通过结成地区性经济集团,在一个区域的范围内追求更加紧密的国际经济联系。于是在一个世界市场的范围内,存在许多跨国家的区域性市场 <五)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世界市场上的联系在加强 战前,作为唯一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对参与世界市场是持警惕态度的。战后初期,出现了十几个社会主义国家,东西方处于冷战状态,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关系受到严重影响 地理大发现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地理大发现后,欧洲与外界的联系由地中海扩展到了大西洋,并进一步扩展到了印度洋和太平洋,贸易区域囊括了欧洲,亚洲,非洲,美洲,全球形成了太平洋和大西洋两大贸易圈,即欧洲与亚洲贸易圈和欧洲与美洲,非洲贸易圈,世界市场扩大到了世界范围。总之从十五世纪末十六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到十八世纪60年代英国产业革命之前的近300年,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比较关键的时期。正是在这一时期,欧洲人凭借其在海外活动中的领先地位崛起为全球霸主,从而形成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性经济关系 第二章: 1.世界经济格局:世界经济格局是指世界经济中具有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特点的各组成部分(各国各地区) 所处的地位,状态及其相互关系,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主要取决于他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规模以及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 世界经济中心:世界经济中心就是大家在什么地方做生意的多,所谓世界经济中心,就是指在世界经济发展运行中具有核心地位和火车头作用的国家或国家集团。 2.世界经济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S世界经济的形成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萌芽期,也就是开始于十五世纪末十六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一直延续到十八世纪中后期,前后经历了近三百年的时间。2,初步形成期,这一时期开始于十八世纪六十年代前后的英国工业革命,完成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前后工业社会再美国的建立,包括整个资本主义确立时期,经历了大约一百年的时间,这一时期经济的形成实在及其大工业生产的基础上以国际分工体系的建立和世界市场的开拓为主要标志。3,最终形成期,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到二十世纪初,随着国际分工

经济学世界十部经典著作

经济学世界十部经典著作 1、亚当斯密(英国)《国富论》。斯密此书是现代经济学的奠基之作,也是最伟大的 经济学著作。他的劳动价值论,分工与专业化是经济效率之源的理论,“看不见的手”实体经济特性与性质自由主义理论,对后人博弈实体经济学的启发,对经济学的贡献堪比牛顿对物理学的贡献。 2、曹国正(新加坡)《博弈圣经》。独创了国正论、国正双赢理论和粒子行为论,是 新加坡政府认定的一部,影响人类非物质文化的经济学高级学术著作,它的粒子基因的映射均衡和单方占优的博弈取胜理论,引起世界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科学,自然哲学和博弈论界的极大关注。 3、大卫李嘉图(英国)《政治经济学与赋税原理》(第一卷)。李嘉图是伦敦交易所 里成功的投机商人,又能在经济学理论领域做出不朽贡献。本书中他阐明的比较优势理论是现代自由贸易政策的理论基础。 4、马克思(德国)《资本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人人耳熟能详,就其概述的 经济学现象对改变世界的力量之大,入选了最重要的经济学著作。 5、瓦尔拉斯(法国)《纯粹经济学要义》。现代经济学的主观价值(效用)论、边际 革命、经济学数理化的转向通过本书而系统化,熊彼特曾赞誉此书为,经济学所取得的最高成就。 6、费雪(美国)《利息理论》。此书是迄今为止最伟大的关于资本理论的研究,在马 克思发现剩余价值的地方,他看见的是放弃当前消费而承担未来的不确定性风险,所获得的报酬。 7、凯恩斯(英国)《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被称为宏观经济学的奠基者,他最重 要的贡献认为是个人理性通过自由性质与性质的竞争,自然产生社会理性,(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理论的核心,属于博弈实体特性)这一理论遭到质疑和批判的原因,是其在国家政治干预时缺失了博弈实体政治的理论引起的争议。 8、马歇尔(英国)《经济学原理》。马歇尔的最主要著作是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 原理》一书,被西方经济学界公认为划时代的著作,也是继《国富论》之后最伟大的经济学著作。该书所阐述的经济学说被看作是新的古典学派,在长达40年的时间里,在西方经济学中一直占据着支配地位。

国际经济学复习要点

国际经济学复习要点 第一、二章 一、国际经济学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国际经济学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基础,以各国间的经济活动及国际关系为其研究对象,研究稀缺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最优分配以及国际经济关系对资源分配的影响。微观部分:世界范围内如何合理配置资源。宏观部分:2.国际格局下如何充分利用稀缺资源 国际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国际贸易:分为理论和政策两部分,国际贸易理论主要说明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贸易结构和贸易利益分配以及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国际贸易政策主要说明各种贸易政策的理论基础、贸易政策的经济效应以及世界多边贸易体制和经济一体化问题。 国际金融:说明国际经济活动在各国国民收入决定中的作用,以及各种国内经济活动对国际经济关系的影响。 二、国际贸易的基本经济分析工具社会无差异曲线、生产可能性曲线、均衡条件 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对象:狭义:商品(或货物)的跨国流动广义:既包括商品贸易也包括要素贸易 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对象与目的: 国际间资源配置问题的研究贸易障碍对经济和福利的影响 基本经济分析工具: (一)生产可能性边界与供给 1.生产可能性边界线:斜率等于边际机会成本:表明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一国的全部资源所能生产的各种商品最优产量的组合。 2.机会成本(简称OC):指为生产一单位产品所必须放弃的其他产品的生产数量。 3.商品市场均衡:均衡条件:相对价格等于机会成本。 (二)消费者偏好与社会无差异曲线:能为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满足的不同商品组合的连线 用途:(1)确定一国的均衡消费点; (2)衡量整个社会福利。 (三)均衡条件:封闭条件下的一般均衡 一般均衡条件与均衡解

1.生产均衡:即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的均衡 2.消费均衡: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线的均衡 3.市场出清:即总供给=总需求 开放条件下的一般均衡 生产均衡: 消费均衡: 贸易平衡:即一国进口总支出=出口总收入 三、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生产技术差异要素禀赋差异需求方面的差异规模收益递增不完全竞争 四、国际交换价格确定 将两国的过剩需求曲线放在同一坐标中,决定国际均衡价格:

世界经济学(国际经济学)期末考试复习必备

第一章世界经济的形成与发展 (一)世界经济{1.国际分工//2.世界市场} (1).国际分工 1.自然条件:人类进行经济活动的基础 2.社会经济条件:特别是生产力的发展,为国际分工的基础} . 1.生产力遭极大破坏,世界工业生产全面下跌。 一战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2.全球贸易严重萎缩,国际金本位制度瓦解。 3.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实力上发生显著变化。 1.引起了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深刻变化。改变了 苏联社会主义制度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的建立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2.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 1.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 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 对世界经济的冲击 2.美英法等国家加强了国家干预经济, 德日意走上法西斯道路 3.国际经济秩序遭严重破坏 (三)二战后的世纪经济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1.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2.劳资关系与分配制度的变化 3.社会阶层与阶层结构的变化 4.经济调节机制的变化

第二章经济全球化与世纪经济发展新阶段 (一)经济全球化:(def)通过国贸,国际金融,国际投资以及国家之间的技术人员流动, 各地经济成为高度融合的有机整体的过程。 (二)经济全球化的动因: 1.科技革命为其提供了物质基础与现实可能。 2.全球的市场化改革为其创造了体制条件 3.跨国公司的全球扩张是其载体与主要推动力量 。。。。。 (四)经化对世经的影响 1.通过贸易与投资获取现实利益 2.其占据的国际经济主导地位为其对外扩张带来广阔空间 3.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 积极 4.有助于引进人才 对发达 消极:1.加大了金融风险 2.出现产业空心化和制造业职位的流失。 积极:1.有助于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与市场,为实现经济现代化提供可能 2.带来了显著的贸易投资利益,使得以发挥比较优势。 对发展中 消极:1.积极主权遭威胁 2.加大金融风险3.盲目产业转移损害经济可持续 性发展。4.国家安全遭威胁。 (五)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为何要加强国际合作与竞争加剧 1.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南北差距。(发达国家位于价值链高端,获取利益。发展中人才流失。) 2.经济全球化使得世纪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市场经济体制在全球范围内扩张,市场 机制具有盲目性,国贸易受市场风云变幻影响,外部冲击。)3.经化加剧了全球环境污染与生态危机。 (六)世纪经济格局的新变化:1,世经并未回到由美国称霸的单极格局。2.当前世界正在 经历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和平发展的时代潮流。

世界经济学知识点汇总

世界经济学复习笔记 第一章世界经济学形成的基础与历史沿革 一、国际分工 1、国际分工的含义及其决定因素 国际分工是社会的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分工超越国界而形成的各国国民经济之间的劳动分工,是国内社会分工向国际领域扩展的结果。国际分工是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和先决条件。 国际分工的产生和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和不同阶段上,因国际分工的内容和特征的不同,其具体的制约因素也有所不同。一般而论,国际分工主要取决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这两个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特别是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产生国际分工的决定性因素。自然因素是国际分工产生的必要条件。 2、国际分工的性质和作用 3、国际分工的形式 国际分工有多种形式,而且在不断增加。按照不同的标准,对国际分工的形式可进行以下不同的分类:(1)按照劳动本身的特点,国际分工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1社会生产各大部门之间的国际分工;○2社会生产大部门内部的各个小部门和行业之间的分工;○3由产品专业化、零部件专业化和工艺专业化而形成的国际 分工。上述三类分工反映着国际分工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不同层次。 (2)按照各国不同生产领域之间媒介的不同进行分类,国际分工可分为以商品交换为媒介的国际分工和以资本为媒介的国际分工两种形式。 (3)按照参与国际分工国家之间的社会经济水平不同进行分类,国际分工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1“垂直型”国际分工,即经济发展水平相差悬殊的国家之间的分工;○2“水平型”国际分工,即经济发展水平大体相同的国家之间的分工;○3“混合型”国际分工,即“垂直型”和“水平型”两者相结合的分工形式。 二、世界市场 1、世界市场的含义 世界市场是商品生产的社会分工发展为国际分工的产物,是商品交换关系突破国家和地区界限而扩展到整个世界的结果。世界市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其中,狭义的世界市场是世界各国相互间进行商品交换的场所或领域;广义的世界市场是指国际流通领域包括商品、资本、技术、劳务等各种交换关系的总和。对于世界市场的含义,需重点了解以下两点: (1)世界市场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2)世界市场并非各国国内市场的加总。 2、世界市场的基本特征(1)统一性(2)竞争性(3)扩展性 3、世界市场的基本运行机制 4、世界市场的内容和结构 (1)世界市场的内容 世界市场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大领域:○1国际商品流通领域,主要包括有形商品和无形商品的交换活动;○2国际资本流通领域。国际资本流通领域是指国际金融和国际信贷;○3国际货币流通领域。国家货币流通领域 是指各国货币的兑换关系,主要是指外汇市场,即各国货币由于国际间的商品流通和资本流通所需要的货币兑换。 (2)世界市场的结构

世界经济学概论复习总结

名词解释 生产国际化:是指世界各国的社会生产过程日益突破国界,不断向国际范围延生并结合为一个有整体的过程。它是社会生产化即分工合作超出国界而在国际间的扩展。 国际直接投资:指投资者为了在国外获得长期的投资效益并得到对企业的控制权,通过 直接建立新的企业、公司或并购原有企业等方式进行的国际投资活动。 边际产业:是指按照比较优势原则,投资国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而对投资东道国来说,可能正是其具有或即将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 国际战略联盟: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跨国公司根据对世界市场的考察和公司自身的占率目标,通过协议进行联盟与合作的经营方式。按战略联盟协议内容的不同,可分为资源补缺型、市场营销型和联合研究开发型三种 汇率制度:是指一国货币当局对本国汇率水平的确定、汇率变动方式等问题所作的一系列安排或规定。传统上,按照汇率变动的幅度,汇率制度被分为两大类型: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 货币联盟:一般是指成员国共同拥有同一种法定货币,并接受一种共同的货币政策。 美元化:美国以外的国家间美元作为部分或全部法定货币的进程。这一进程课分为非官方美元化和官方美元化。前者是指本国居民非正式地使用美元,尽管这种使用没有得到本国政府的承认;后者是指本国货币当局明确宣布用美元取代本币,美元或最为制度被确定下来。广义而言是指一国当局放弃本国货币和金融主权,采用另一国货币作为本国法定货币,其实质是一种不可撤销的严格固定汇率制。 广义而言是指一国当局放弃本国货币和金融主权,采用另一国货币(可以是美元,也可以是其它货币)作为本国法定货币,其实质是一种不可撤销的严格固定汇率制 欧洲美元:离开美国本土在欧洲地区流通的美元,它并不是一种特殊的美元,与美国国内流通的美元是同质的,具有相同的流动性和购买力,所不同的是,欧洲美元不由美国境内金融机构监管,不受美联储相关银行法规、利率结构的约束。铸币税:原指铸币成本与其流通中的币值之差,现在通常指中央银行通过发行货币而得到的收益。 宏观金融风险:指一国或一个地区发生各种金融危机的风险,如爆发银行危机、债务危机、货币危机、股市危机及债市危机等风险。这种风险对宏观经济运行构成严重的影响。 什么是经济全球化?以当代科技革命、市场经济和跨国公司的大发展为驱动力,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国际交通和通信的大发展,以及国际间人口的迁移,使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流动,使企业生产的内部分工扩展为全球性分工,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优化组合和优化配置,从而使各国相互依存和相互融合空前加速和深化的状态和过程。 经济全球化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经济全球化是经济范畴和历史范畴的统一、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与时空联系的概念、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及其载体扩张的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其结构中存在多种不对称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以及需要条件?内涵:1要使世界各国的当代人和后代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获得平等的发展机会。2要使世界各国所有人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向所有人提供现实美好生活愿望的同等机会。3要使人类和自然万物都享有同等的生存与发展的机会,做到人类生存发展权利与自然万物生存发展权利的统一。总之,是指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和每个国家内部各地区及各种经济成分的共同发展,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共同繁荣,人类社会财富的共同享受和共同富裕。条件:1保持经济增长,提高经济增长质量。2满足人的基本生存需要。3控制人口的数量增长,不断提高人口素质4维持、扩大和保护地球的资源基础 5依靠科技进步突破发展瓶颈 6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 对外贸易政策实质对外贸易是各国和地区内部经济政策和对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各国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对外政策服务的。目的1保护本国的市场。通过关税和各种非关税壁垒措施来限制外国商品和服务的进口,使本国的商品和服务免受外国的竞争2扩大本国的出口市场。通过各种鼓励措施来促进本国出口商增加出口,使本国的出口市场不断扩大3促进本国产业结构的改善和升级 4积累资本或

世界经济学 发达国家 重点知识总结

一.美国的三权分立体系 概念:三权分立(checks and balances)亦称三权分治,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的建制原则。 其核心是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相互独立、互相制衡。 具体做法:行政、司法、立法三大权力分属三个地位相等的不同政府机构,由三者互相制衡。是当前世界上资本主义民主国家广泛采用的一种民主政治思想。 起源:三权分立原则的起源可追溯至亚里士多德时代,亚里士多德提出了著名的政体三要素论, 他首次把国家的政权划分为议事权、行政权和审判权, 并认为国家之治乱以三权是否调和为转移。 17世纪,英国著名思想家洛克《政府论》的发表,表明现代意义上的分权理论初步形成。洛克在《政府论》中,对权力分立理论有详尽的描述。他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对外权,立法和行政权应该分别由不同的国家机关行使,行政和对外权有一个机关行使。立法权属于议会,行政权属于国王,对外权有一个机关行使,对外权涉及到和平与战争、外交与结盟,也为国王行使。 继洛克之后,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更进一步发展了分权理论,提出著名的“三权分立”理论。他在《论法的精神》中,将国家权力分为三种: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所谓三是通过法律规定,将三种权力分别交给三个不同的国家机关管辖,既保持各自的权限,又要相互制约保持平衡。孟德斯鸠这一思想对美国的宪法制定者影响很大。最终由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 目的:避免独裁者的产生。 古代的皇帝以至地方官员均集立法、执法(行政)、司法三大权于一身,容易造成权力的滥用。即使在现代,立法、运用税款的权力通常掌握在代表人民意愿的议会中,司法权的独立在于防止执法机构滥权。 内容: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分别由总统,国会,最高法院掌权总统有对国会两院法案的否决权,但立法机关复议,三分之二多数通过即可成为法律;总统任命行政官员、缔结条约要争求参议院的意见和同意;国会有对以总统为首的行政官员的质询、弹劾的权力;司法部门有对政府官员审判的权力,以及对国会制定的法律进行是否违反宪法的审查权;总统和国会结合起来行使对法官的任命权;国会参与部分司法权,有司法性的宣告叛国罪和对总统审判的权力。 评价:三权分立制度有利于调整资产阶级内部各集团派别之间利益矛盾,有助于反对封建专制,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适应于对付内外国斗争需要。 弱点是国家力量难以完全集中,一部分力量在互相牵制中抵消,缺乏效率,不适合新兴资本主义国家。 二.苏联的经济转轨与休克疗法 概念:“休克疗法”(shock therapy)是对一整套激进的反经济危机措施和毕其功于一役的经济转型方式的称谓。 背景:1991年底,苏联解体,苏共下台,俄罗斯联邦独立。新国家继承原苏联的大部分家底。其中也包括原苏联没有解决的一系列问题:一大堆生产难以为继、濒于破产的国有企业;1万亿卢布内债和1200亿美元外债,等等。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认为,苏联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改革,零打碎敲、修修补补,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使问题越来越严重,结果断送了苏联的前程。俄罗斯要避免重蹈覆辙,应该大刀阔斧,进行深刻变革。此时,35岁的盖达尔被叶利钦任命为政府总理。盖达尔几乎是完全套用了“休克疗法”方式,制定了一套激进的经济改革方案。1992年初,一场以“休克疗法”为模式的改革,在俄罗斯联邦全面铺开。

国际经济学 期末复习 知识点考点整理大全

国际经济学重要知识点总结 非图形分析、计算知识点 【第一章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一.绝对优势理论 1、理论提出者:亚当*斯密 2、绝对优势理论的前提假设 (1)生产要素只有1种——劳动力 (2)生产要素在一国内是完全同质的 (3)世界由两个国家构成,每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 (4)规模收益不变 (5)要素在一国内自由流动,在两国之间不能流动 (6)商品和劳动市场完全竞争 (7)没有运输成本和其他费用交易 (8)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价值由劳动时间决定 (9)两国生产相同商品的劳动生产率不同 3、绝对优势理论的基本观点 【基本观点】:如果一个国家生产某一商品的单位成本比其他国家生产该商品的单位成本绝对的低,则该国在该商品的生产中具有绝对优势。 4、绝对优势理论的积极意义 (1)批判了重商主义的财富观 (2)主张政府应鼓励经济自由主义,减少对经济的干预 (3)运用劳动价值理论说明了国际贸易的利益和基础,为国际贸易理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5、绝对优势理论的不足之处 (1)无法说明国际贸易均衡价格如何决定 (2)理论中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国际均衡价格调整与现实情况完全不符合 (3)适用范围比较局限 二、比较优势理论 1、理论提出者:大卫*李嘉图 2、理论的前提假设 (1)生产要素只有一种——劳动力。 (2)任何一国都有一个固定的资源禀赋水平,并且生产要素在一国之内是完全同质的。 (3)世界由两个国家构成,每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 (4)生产成本不变,规模收益不变 (5)要素在一国内自由流动,在两国之间不能流动 (6)没有运输成本和其他交易费用 (7)商品和劳务市场完全竞争 (8)经济在充分就业的状态下运行 (9)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价值由劳动时间决定 (10)虽然不同国家之间存在着技术水平的差异,但各国的技术水平都是既定的 (11)政府对于经济活动不施加任何干预 3、理论的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一国生产不同产品的劳动成本可能比其他国家的都要高,因而不具有绝对成本优势。但只要成本的差异程度不同,各国即可找到本国的比较优势。各国按照比较优势进行分工和贸易,能够使得各国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产出水平和社会福利水平得到提高。 【判定公式】:设LY LY LX LX b a b a 、、、分别表示A 、B 两国生产X 、Y 产品的单位劳动投入。则当:LY LX LY LX b b a a 时,A 国生产X 的机会成本低于B 国,B 国生产Y 的机会成本低于A 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