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魁夷散文选
宁静之美…东山魁夷风景画

宁静之美…东山魁夷风景画东山魁夷(1908-1999)(ひがしやまかいい Kaii Higashiyama)日本风景画家、散文家。
1908年7月生于横滨。
原名新吉,画号魁夷。
1931年毕业于东京美术学校。
1933年留学德国,在柏林大学哲学系攻读美术史。
其早年绘画作品《冬日三乐章》、《光昏》分别获得1939年第一回日本画院展一等奖和1956年日本艺术院奖。
1969年获文化勋章和每日艺术大奖。
1999年5月6日逝世。
日本风景画家、散文家东山魁夷。
曾留学德国,旅行北欧,多次访问中国时。
其风景画以西方写实的眼光捕捉日本情调之美。
主要作品有散文集《听泉》《和风景的对话》《探求日本的美》等。
著有《东山魁夷》11卷。
《一片树叶》(节选)被选入苏教版初中教材。
代表作有《春晓》(由日本政府赠送给毛泽东)、《京洛四季组画》、《唐招提寺壁画》等。
另有文集11卷出版。
他的散文《一片树叶》成为2002年高考北京卷的现代文阅读题,分值18分;散文《我们的风景》收录在人教版9年级上册、鄂教版9年级上册的教科书中。
随笔《听泉》收录在长春版9年级下语文教科书中。
人物生平东山魁夷的祖籍是濑户内海的一个小岛。
祖父在明治维新前的风急云涌年代来到江户谋生,父亲后来在横滨作了淦具商。
1908年,东山生于横滨,于神户度过少年。
当时随明治初期的门户开放政策,横滨和神户已由小渔村暴发为日本最大的两个海港。
云集的外轮、满街的洋人、盛开夹竹桃花的欧式白栅庭园……异国之美充满少年东山的身边。
古街上则弥漫着浓厚的乡土气息,每逢佳节,家家户户张帷幕,挂灯笼,敷毛毡、立屏风,亲切的民族情耳濡目染。
血统和民族的遗传、环境和风土的感化,对东山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中学——最富于幻想的时代来到了。
东山爱好本民族的文学,在美术上却对西方的更感兴趣,对于音乐则完全倾倒于西方。
中国的美术青年也都有相类似的经历——对于东方艺术的理解,修养重于直觉。
东山偶而也对奈良古佛、障屏绘持有好奇,但激动这个中学生的,还是西方美术。
听泉--东山魁夷

东山魁夷(1908-1999)(ひがしやまかいい Kaii Higashiyama)日本风景画家、散文家。
1908年7月生于横滨。
原名新吉,画号魁夷。
1931年毕业于东京美术学校。
1934年留学德国,在柏林大学哲学系攻读美术史。
其早年绘画作品《冬日三乐章》、《光昏》分别获得1939年第一回日本画院展一等奖和1956年日本艺术院奖。
1969年获文化勋章和每日艺术大奖。
1999年5月6日逝世。
《听泉》鸟儿飞过旷野。
一批又一批,成群的鸟儿接连不断地飞了过去。
有时四五只联翩飞翔,有时候排成字长蛇阵。
看,多么壮阔的鸟群啊!……鸟儿鸣叫着,它们和睦相处,互相激励;有时又彼此憎恶,格斗,伤残。
有的鸟儿因疾病、疲惫或衰老而失掉队伍。
今天,鸟群又飞过旷野。
它们时而飞过碧绿的田野,看到小河在太阳照耀下流泻;时而飞过丛林,窥见鲜红的果实在树荫下闪灼。
想从前,这样的地方有的是。
可如今,到处都是望不到边的漠漠荒原。
任凭大地改换了模样,鸟儿一刻也不停歇,昨天,今天,明天,它们继续打这里飞过。
不要认为鸟儿都是按照自己的意志飞翔的。
它们为什么飞?它们飞向何方?谁也弄不清楚,就连那里领头的鸟也无从知晓。
为什么必须飞得这样快?为什么就不能慢一点儿呢?鸟儿只觉得光阴在匆匆忙忙中逝去了。
然而,它们不知道时间是无限的,永恒的,逝去的只是鸟儿自己。
它们像着了迷似地那样剧烈,那样急速地振翮翱翔。
它们没有想到,这会召来不幸,会使鸟儿更快地从这块土地上消失。
鸟儿依然忽喇喇拍击着翅膀,更急速,更剧烈地飞过去森林中有一泓清澈的泉水,发出叮叮咚咚的响声,悄然流淌。
这里有鸟群休息的地方,尽管是短暂的,但对于飞越荒原的鸟群说来,这小憩何等珍贵!地球上的一切主物,都是这样,一天过去了,又去迎接明天的新生。
鸟儿在清泉边歇歇翅膀,养养精神,倾听泉水的絮语。
鸣泉啊,你是否指点了鸟儿要去的方向?泉水从地层深处涌出来,不间断地奔流着,从古到今,阅尽地面上一切生物的生死,荣枯。
东山魁夷

东山魁夷东山魁夷(1908-1999)(ひがしやまかいいKaii Higashiyama)日本风景画家、散文家。
1908年7月生于横滨。
原名新吉,画号魁夷。
1931年毕业于东京美术学校。
1934年留学德国,在柏林大学哲学系攻读美术史。
其早年绘画作品《冬日三乐章》、《光昏》分别获得1939年第一回日本画院展一等奖和1956年日本艺术院奖。
1969年获文化勋章和每日艺术大奖。
1999年5月6日逝世。
日本风景画家、散文家。
曾留学德国,旅行北欧,多次访问中国。
其风景画以西方写实的眼光捕捉日本情调之美,善于表现未经现代文明污染的纯洁的大自然。
他的作品在保持平面性的同时增强空间感,在装饰性中抒情寓意,格调高雅蕴藉,充满诗情哲理,透着淡淡的伤感。
他对艺术理论、音乐有一定造诣,擅长散文。
主要作品有散文集《听泉》《和风景的对话》《探求日本的美》等。
著有《东山魁夷》11卷。
《一片树叶》(节选)被选入苏教版初中教材。
山中魁夷历任日本画院展审查员、常务理事长、顾问等职。
他大胆探索,用西画技巧和表现手法改进日本画,使日本画在保持平面性的同时增强了画面的空间感。
他的风景画中不出现人物形象,却蕴含着深刻的生哲理和对人生的强烈情感。
代表作有《春晓》(由日本政府赠送给毛泽东)、《京洛四季组画》、《唐招提寺壁画》等。
另有文集11卷出版。
他的散文《一片树叶》成为2002年高考北京卷的现代文阅读题,分值18分;散文《我们的风景》收录在人教版9年级上册、鄂教版9年级上册的教科书中。
随笔《听泉》收录在吉林专版9年级下语文教科书中。
就会对大自然产生一种亲切感。
他与大自然之间,更有一种胜于亲切的切身感觉。
他生来羸弱,而且从小就看见应该是业报的生活状态。
他喜欢到神户、须磨的山地里去。
独自在林木蓊郁、树林倒映的地方写生。
但是初中三年级的时候,第一学期刚上一半,他就不得不休学疗养,代的这种体验,对于他的一生都很重要。
到中学高年级,决定今后人生道路的时候,他决心当一名画家,其原因不仅仅是因为喜欢绘画,更是这种经历以后的归结。
心灵的镜子 东山魁夷

《路》
夏天清晨草原中的一条路。 历尽人生后重新开始的路。 交织着绝望与希望的心灵之路。
《路》创作于1950年,这是东 山魁夷继《残照》之后获得巨大 好评的代表作,也被誉为确定了 东山魁夷在日本画坛地位的杰出 之作。
课文分析
少年时代”我“所见风景二: 大海奔涌的波涛 雄奇的光芒色彩 风浪嬉戏 风激烈叩打挡雨窗 波涛冲击着海滩 扬起银白的飞沫
”我“的感受: 亲昵地包裹着我,给我安适
●风景于我,是一种救助,藏于我内心深处,指引我精神发展。
课文分析
青年时代”我“所见风景:
山国严峻的自然风貌 暴雨侵袭 闪电肆虐 雷声隆隆 空气震荡 瀑布流泻 大雾翻卷 空漠的灰色世界 贫瘠土地 严酷气候 坚韧的人树 ”我“的感受: ●山庄国重风的景精象神征素“朴我的”人心情中的愿望祈求,是强大的精神支柱。
作者心声
“我画的是作为人类心灵象征的风景,风景本义就 阐明人的心灵……”
“……从此以后,在我所邂逅的风景中,我仿佛听 见同我的心相连的大自然的气息,大自然的搏动……”
“我记得恩师结城素明先生曾经这样对我说:出去 旅行写生吧,把自己的心研磨得像镜子一样,好好观 察一下自然。”
大师评价
川端康成谈到东山魁夷时说:“他一面把旅行当作 人生,当作艺术,把旅行当作人生,当作艺术,把流 转无常看成人类的命运;另一方面又将孤独与忧愁深 埋心底,对万物抱着肯定的意志,并努力加以贯彻, 经常从自然中获取新鲜的感受,始终生活在谦虚诚实 的情感之中。”
江户时代是德川幕府统治日本的年代,由1603年创立到 1867年的大政奉还,江户时代是日本封建统治的最后一个时代。
精品散文:《放眼风景》【日】东山魁夷

精品散文:《放眼风景》【日】东山魁夷放眼风景——东山魁夷(日本)以往,我不知有过多少次的旅行,今后,我还是要继续旅行下去。
旅行,对于我意味着什么?是将孤独的自己置于自然之中,以便求得精神的解放、净化和奋发吗?是为了寻觅自然变化中出现的生之明证吗?生命究竟是什么?我在某个时候来到这个世界,不久又要到另外的地方。
不存在什么常住之世,常住之地,常住之家。
我发现,只有流转和无常才是生的明证。
我并非靠自己的意志而生,也不是靠自己的意志而死。
现在活着也似乎没有一个清醒的意志左右着生命。
所以,就连画画也是如此。
我想说些什么呢?我认为,竭尽全力而诚实地生活是尊贵的,只有这个才是我生存的唯一可要意。
这是以上述的认识为前提的。
我的生命被造就出来,同野草一样,同路旁的小石子一样,一旦出生,我便想在这样的命运中奋力生活。
要想奋力生活是颇为艰难的,但只要认识到你那被造就了的生命,总会得到一些救助。
我的生活方式就是这样,没有什么威势,这是在我固有的性格上历经众多的挫折和苦恼的结果。
我从幼年到青年时期,身体多病,从一懂事的时候起,就把父母的爱和憎看成是人的宿命和造孽。
我有着不流于外表的深潭般的心。
我经受过思想形成时期的剧烈的动摇。
兄弟的早逝。
父亲家业的破产。
艺术上长期而痛苦的摸索,战争的惨祸。
然而,对于我来说,也许正是在这样的遭际中才捕捉到生命的光华。
我没有就此倒下去而一蹶不振,我忍耐着千辛万苦,终于生活过来了。
这固然是凭靠着坚强的意志,以及由此而来的不懈地努力等积极因素,但更重要的是我对一切存在抱着肯定的态度,这种态度不知不觉形成了我精神生活的根柢。
少年时代,我怀疑任何事物,对一切存在都不相信,我简直无法对待我自己。
但是一种谛念在我心中扎了根,成为我生命的支柱。
我曾经花了大半年时间,站在人迹罕至的高原上,默默凝望着天色、山影,饱吮着草木的气息。
那是一九三七和一九三八年,我尚未结婚,租赁幼儿园的一间房子住着。
这里是八岳高原的一隅,生长着优美的森林。
中考语文文学常识含答案(1)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学常识1.秦琼是哪回戏里的人物?()A. 《一箭仇》B. 《二进宫》C. 《三家店》D. 《四进士》【答案】 C【解析】【分析】京剧《三家店》又名《秦琼发配》。
说的是隋末,秦琼被靠山王杨林提至登州问罪,押解途中宿于三家店,思念亲朋,不胜愁闷。
差官罗周为罗艺(罗成之父)的养子,秦琼嗟叹中道出罗成姓名,罗周始知与秦琼为姑表亲。
此时瓦岗寨的史大奈奉命来探,遇秦、罗,共同定计,由秦琼修书,史带回音信,约期攻打登州。
故答案为:C【点评】2015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联唱《明星反串闹新春》,陈羽凡、胡海泉表演京剧《三家店》选段。
2.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诸葛亮的作品源远流长:《诫子书》谆谆告诫儿子“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出师表》向后主刘禅提出“亲贤远佞”的建议,《三顾茅庐》表达了对刘备赏识的感激之情。
B. 《陋室铭》与《爱莲说》的作者分别是刘禹锡和周敦颐,他们皆属“唐宋八大家”,题中的“铭”与“说”在古代都是一种文体,可叙事,可议论。
C. 话剧剧本主要由人物对话组成,有时也会安排大段独白表达人物的心理和情感。
郭沫若历史剧《屈原》第五幕,屈原就用了大量的独白表达了对风、雷、电的赞颂。
D. 法国作家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与德国作家都德《最后一课》表现手法异曲同工,都是通过人物前后态度行为的转变折射社会现实,前者反映人情冷暖,后者体现家国情怀。
【答案】 C【解析】【分析】A.《三顾茅庐》表现刘备了求贤若渴、礼贤下士、有政治报负。
B.刘禹锡和周敦颐都不属于“唐宋八大家”。
D.法国作家都德。
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有文学和文化常识,这些常识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如:作家作品、文体知识、姓名称谓、天文地理等,非常容易记混,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多记多练,才能在考试的时候正确答题。
3.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青衫湿”是指因悲叹无知音而落泪,语出白居易诗《琵琶行》:“江州司马青衫湿。
一片叶子_55531

第四幅是衰叶写真图---
在这一画幅上,作者用写真的工描,细 腻地展示了—个叶子由盛而衰的悄然变化的 过程。先写气候环境的变化,叶荫下,梨蜩 变成了茅蜩,而后到听不见蝉声;再写到从 根部响起的虫儿的合唱;由热而凉,由凉而 秋,冬也就悄悄来临。再写叶子的变化,绿 色不知不觉变得不再鲜亮晶莹,而渐成“疲 惫的色调”;不久呈黄色,又成茶色,“耷 拉在冷雨中”。然后,回到第一幅图画的情 景,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茶色的枯叶悄 悄飘落,在它原来的位置又冒出一个小小的 嫩芽……
第一幅是写意的初芽图。着意 于背景描画。先聚焦一个特写 镜头:初冬时分, “幼小而坚 实的嫩芽带着娇嫩的生命诞生 了。”然后大笔涂抹,冬的寒 风呼啸,雪花飞扬,以反衬叶 子的默默等待,悄悄积蓄。同 时,还特别重重地画上一笔, 在初芽萌生的地方,有一片枯 萎的茶色叶子凄然飘落。
第二幅-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吐叶图
“文眼”是人“应该想到的是要珍惜自然给予 自己的生,同时也要珍重他人的生。生命终结 之时,回归大地,这就是幸福的。”作者获得 的这种真谛,“是一片叶子对我静静地述说” 出来的。叶子不会言语,它是以自己的生命形 态来述说的。因此,作者在 文本中,着力描绘一片 叶子的生命形态。
他把叶子的生命形态描画成了这样几幅彩图:
东山魁夷---东山魁夷一方面把流转无常看作人生 的命运,常常把孤独与忧愁藏在心底; 但另一方面,他又满腔热情地投入生 活,生活在对自然的独到体验与深刻 体认的幸福与快乐之中,生活在谦逊 与诚实的爱情之中。表现出既实实在 在地享受着平凡生活,又超越自然, 超越人生,创造着艺术,揭示出生活 的真谛,享受着超乎常人的精神生活。
东山魁夷的话
2023最新-《一片树叶》教案优秀10篇

《一片树叶》教案优秀10篇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
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壶知道为您精心收集了10篇《《一片树叶》教案》,如果能帮助到亲,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一片树叶》教案篇一比较满意自己设计的导课与结尾布置作业:以小诗开头,引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提高孩子们环保的自觉性;以小诗布置作业结尾,既结合课文内容,深化了知识,又前后呼应,体现了本课教学的完整性。
还比较满意自己设计的活动教具,美观、实用、有趣、帮助孩子们很好地理解课文:当满树的绿叶被喜欢小椿树的小动物们一片片摘下后,小椿树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与树枝了,孩子们理解课文内容便不难了;当“小动物”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纷纷将小树叶再“还回”小椿树身上时,树叶上的生字朋友纷纷向小朋友们招手,孩子们既感到新鲜有趣,又积极认读生字,效果较好。
但在教学是有两点疏忽了:一、在请学生评、讲之前,如果先整体地轮读一遍课文,效果会更好,小评委也不要太多;二、在第四环节,回味生字时,如果时间不够,不要再找小老师上前讲讲怎样记住的生字,既保证了下课时间,整节课也照样完美。
《一片树叶》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初步体验个性化朗读。
2.懂得应该怎样爱护树木,明白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
3.拓展延伸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真爱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懂得怎样爱护树木,明白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1.这节课学习课文《一片树叶》齐读课题。
2.课件播放树叶图片。
师充满激情地描述。
3.课件出示小椿树,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看到的小椿树的样子。
【点评:课始,为学生创设一个美的情境,激发学生对小椿树的喜爱之情,在运用中理解欣赏和赞叹的意思,这体现了把握教材,灵活处理和运用教材的能力。
】二,理解感知,读好课文(一)有一群小动物,它们也很喜爱这课小椿树,它们是怎么赞叹小椿树的呢自由读课文,读完后,用笔画一画小动物们赞叹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