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下看翻译

合集下载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点之一是认知活动和过程。

文化翻译是再创造的过程,是译者对原著的认知活动。

从认知过程来看,认知语言学关注创造性以及体验性,这一理论认为,认知过程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翻译结果。

同时,翻译与文化密切相关,离开文化背景的翻译很难取得成功。

因此在翻译教学中要切实加强文化意识培养,充分认识到认知语言学对文化翻译教学的影响。

认知语言学是对大脑中相关语言机制进行研究的学科。

认知语言学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末,在80年代到90年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已经变成为当前新兴的主流语言学流派之一。

通常情况下,学者们认为认知语言学的主要来源于以下三方面,这三派的相关学者也被看成是英语国家在认知语言学界的重要代表人物:(1)从转换生成学派中分裂出来的部分生成语义学家,例如lakoff以及langacker等人。

(2)从功能或认知角度对语言进行研究的相关学者,例如dirven以及taylor等,这些学者认为利用较为普遍的认知方法对语言的功能以及形式进行研究,能够使得人们对语言表达中的认知机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3)对认知进行研究的相关人类学家、哲学家以及心理学家等,主要包括了gibbs、johnson以及putnam等学者。

国内知名学者王寅对国内外知名的认知语言学家相关理论进行了研究,给出了如下定义:认知语言学是一门新兴的跨领域学科,强调通过自我认知以及身体经验、借助知识结构以及认知方式等,合理地解释隐藏在语言事实中的认知规律。

认知语言学认为,翻译是在现实体验的形势下,译者作为认知主体,凭借自身所参与的多种互动,在对原文本进行透彻理解的基础上,在译作中将原作者所刻画的现实世界以及认知世界反映出来。

认知语言学十分注重体验以及认知所发挥的制约性作用,关注作者、文本、译者以及读者间存在的多重互动关系,期待达到“翻译的和谐性”以及“解释的合理性”。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会受到从事翻译活动的相关认知主体之间互动性的影响。

从认知语言学视角来看翻译中的文化误读

从认知语言学视角来看翻译中的文化误读

2442019年15期总第455期ENGLISH ON CAMPUS从认知语言学视角来看翻译中的文化误读文/戚晓亚那些黑心肝的,杀个干净。

”显而易见,文中描述的内容不可能与中国政府有关,这是明显的政治误读。

从认知上来看,两者虽然是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认知机制也是不同的。

但是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晚清时期的中国,小说翻译承担着政治任务,译者不惜对原作进行删减、增加或者是改写。

从深层上来看,首先是改变人们对于客观世界的体验,然后影响人们的认知机制,最后产生不同的语言和行动,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该革命想要达到的目的就是让更多的国民配合维新运动,增强民族意识,以达到“救国救民”的目的。

2.伦理、宗教文化的误读。

从传统文化来看,中国深受儒家伦理道德文化的影响,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常常用带有中国伦理亲情关系色彩的词语来去解读原作。

比如:在狄更斯的 David Copperfield中有这么一句 “Oh, dear, dear Julia! Oh, I have been a naughty and undutiful child!” 在董秋斯的译文中,此句被翻译成了“呕,亲爱的亲爱的朱丽亚,呕,我过去是一个淘气的不孝的孩子!”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看见这个词,首先想起来的就是“不孝的”这个意思;在西方人的伦理文化中,对于父母和长者的孝顺观念并没有这么强烈,作者可能并没有想表达“孝”的意思。

3.文化意象的误读。

从认知的角度来看,不同的文化传统观,使得人们对于客观世界的体验形成了固定的模式,因而在人们的认知系统中,形成了固定的图式,就如上文所提到的那样,译者和原作者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因而形成的图式也就不同。

而在文学作品中,以文化意象来代替相对应的意思是很普遍的,所以也就常常产生误读。

比如:哈代所写的《德伯家的苔丝》中有这样一段描述 “Some had beautiful eyes, others a beautiful nose, others a beautiful mouth and figure, few if any had all.” 在张谷若的翻译中这样写道“她们里面,有的美目流盼,有的鼻准端正,有的樱唇巧笑,有的身材苗条,但众美兼备的,固然不能说没有,却少的很。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英语隐喻翻译思路构建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英语隐喻翻译思路构建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英语隐喻翻译思路构建摘要:隐喻作为一类较为含蓄的比喻方法,主要是用一种意思去表达另一种意思,其既广泛的应用在中文中,在英文中也十分常见。

英语中,语法和词汇也均有隐喻存在。

其类型可分为明显与不明显型、复杂型和简单型。

鉴于此,文章详细论述了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英语隐喻翻译思路的构建,旨在可以为相关业界人士提供有价值的借鉴与参考,进而为教育事业的健康可持续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视角;英语隐喻翻译;思路构建前言:隐喻作为一类修辞手段,属于比喻的范畴,可把它看作为一个特殊的明喻,仅表现方式更委婉些,且因存在文化差异,隐喻的翻译过程中往往存在很多困难。

基于这一问题,我们一定要进行深入研究,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研究英语隐喻翻译,有助于我们从本质上去理解语言,并对隐喻的含义进行深刻理解,并可以精准进行翻译,切实实现语言能力的良好培养。

1认知语言学对英语隐喻翻译产生的影响随着英语语言学的持续发展,英语词汇的意义也在不断的发生着不同的变化,隐喻在其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由于英语既可表达出原有的意思,同时也增加了更加丰富的新含义。

比如,“blue”既能用来表示蓝色,又可用于形容心情糟糕的状态。

而英语隐喻翻译,需要参考认知语言学知识,进而对英语隐喻方法和内容进行深刻了解,进而帮助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翻译方法。

尤其对汉语中俗语和成语的翻译而言,隐喻已然成了其应用最频繁的一种方法,然而,翻译过程中也十分困难。

如果在进行翻译时,仅根据英语语法与词汇开展翻译,则会因为同我国汉语习惯不一致进而影响到翻译效果。

比如,按照字面意思解释“practicemakes perfect”,可将其翻译成为熟练方能达到完美,尽管此种翻译不管语法或意思均是正确的,然而,若把它通过认知语言学来分析,则就可以翻译为“熟能生巧”,这样一来便可达到最理想的翻译效果。

2英语中的隐喻2.1英语隐喻介绍隐喻作为一种比喻方法,其同明喻对比,更加含蓄又隐晦。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文化隐喻翻译研究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文化隐喻翻译研究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文化隐喻翻译研究随着近几十年的翻译理论的发展与完善,文化隐喻的翻译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与研究。

在这种情况下,以认知语言学为基础的文化隐喻翻译研究就衍生出来了。

文化隐喻翻译研究受到认知语言学影响,从而给翻译学提供丰富的资源,为文化隐喻翻译本身提供了更多的启发。

认知语言学(Cognitive Linguistics)是一门研究语言和思维的学科,旨在探讨语言表达及其语言概念的内在联系,认知语言学的研究主题在于探索语言的本质是什么、怎样构成语言的关系和怎样进行有意义的理解、运用与表达。

这些思考的焦点在认知语言学的运用与研究中都有体现,在文化隐喻翻译过程中也有重要作用。

文化隐喻是一种常见地基于比喻的语言表达,它是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化以及社会关系的重要工具。

文化隐喻翻译拥有独特的特性,在翻译文本时要用到大量的文化背景知识,比如历史、地理、宗教等。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文化隐喻的翻译不仅要包括语义上的转换,而且还要考虑它在语言和文化之间的概念作用。

从认知语言学的观点出发,文化隐喻翻译中考虑的重点是因果关系、假设、语义空间等概念。

因果关系主要涉及文化隐喻转换中原有文化背景与目标语言文化之间的联系;假设涉及到翻译者思考过程如何正确理解和解释原文中文化隐喻的含义;语义空间涉及翻译者在翻译文化隐喻时,在原文的语义空间内找到一个与目标语言文化有关的语义定义,为文化隐喻转换提供依据。

同时,采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来研究文化隐喻翻译还需要考虑语境的因素,这是文化隐喻和语言的重要特征。

文化隐喻的翻译必须考虑原文也文目标语言的语境背景,以及双方文化中两个社会文化类型或概念之间的联系。

因此,可以认为,文化隐喻翻译是文化背景知识和思维能力的重要结合,在文化隐喻翻译中,翻译者不仅要了解语言本身,还要一定程度上了解文化背景知识和深刻理解文化隐喻的本质。

另外,以认知语言学视角来对文化隐喻翻译进行研究的另一个重点是考虑语用的因素,文化隐喻的翻译服从语言惯例,针对特定的语言环境,应用恰当的语用方法,来保证译文表达准确,具有可传达性、可译性和可接受性。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隐喻的翻译技巧研究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隐喻的翻译技巧研究

216认知语言学视角下隐喻的翻译技巧研究易子裕 华南理工大学摘要:传统理论关注隐喻的修辞学研究,莱考夫和约翰逊则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对其进行了新的解释,主张隐喻是深入人们头脑的思维方式,而非单纯的语言现象,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本文探讨了认知隐喻理论对翻译的启示,总结了五种翻译过程中隐喻的处理方式,希望能够在认知隐喻的翻译研究中发挥作用。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隐喻;翻译技巧一、引言隐喻作为人类最基本的认知方式之一,在人类日常思维和话语表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隐喻的翻译则毫无疑问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处理过程,认知语言学的观点认为隐喻和翻译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而隐喻化的翻译过程则能达到创新性与解释性的统一,因为二者都是一种跨域映射活动。

本文针对英汉互译中隐喻与翻译的关联性进行分析,总结了五种处理隐喻的翻译方法,对认知隐喻翻译的认识与分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对于隐喻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亚里士多德时代,但在传统语言学研究领域的研究者看来,隐喻只是一种语言现象,一种修饰话语的修辞现象,且与日常生活中规约化的语言背道而驰。

蓝纯[6:111]认为,认知隐喻是映射隐喻,它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地使用词语,是文学作品中的“阳春白雪”,使用隐喻,仅仅是“为了制造特殊的修辞或交际效果”。

然而,随着认知语言学这一学科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得到发展,语言学家们对于隐喻的研究渐渐上升到认知层面,直到莱考夫和约翰逊(George Lakoff &Mark Johnson)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 ,2003)问世,才真正意义上打破了昔日传统语言学的藩篱,开辟了一条全新的、从认知角度出发的研究隐喻的道路。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人类最基本的认知方式之一,具有普遍性。

莱考夫[3:3]等学者认为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隐喻包含于人们的语言、思维和行动之中。

最新-深究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看隐喻的翻译 精品

最新-深究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看隐喻的翻译 精品

深究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看隐喻的翻译摘要从认知语言学视角下来看,隐喻是从源域向目的域的映射。

隐喻是语言的一种普遍现象,体现了语言与文化的紧密联系。

不同语言在隐喻使用上有很大的差异,这给隐喻的翻译带来困难。

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来探讨隐喻的认知性、可翻译性及其翻译策略。

关键词隐喻认知翻译一、引言人们大量的使用隐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近年来,随着隐喻研究的不断活跃,许多学者都试图从不同的角度从理论到具体的策略全面探讨隐喻的翻译。

随着对隐喻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隐喻的认知功能在翻译当中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本文拟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下,从认知的角度,来探讨隐喻的翻译策略。

二、隐喻的认知性真正确立了隐喻在认知中的地位的著作是&在1980年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这本书开辟了一条从认知角度研究隐喻的新途径。

认知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抽象思维的最重要的特征,也使得人类对大部分抽象思维的解释成为可能。

隐喻包含两个域源域和目标域,前者往往是已知或熟悉的具体事物,后者是陌生或不太熟悉的抽象事物。

通过将源域映射到目标域上,目标域从而得到理解。

隐喻是中介,它帮助我们在来源于我们切身的经历和体验形成的概念的基础上获取新知识,理解和经历新事物。

我们知道隐喻的基础就是概念,人们常用隐喻将许多抽象的概念用具体或者熟悉的形象组织起来。

许多重要的概念多来源于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认知。

人们使用隐喻一是由于思维能力的限制或语言中缺乏现成的词语或表达方式,而不得不用另一种事物来谈论某一事物;二是为了更好地传达意思,获得更好的交际效果,人们选择另一种事物来谈论某一事物。

三、隐喻的可翻译性以认知科学为依托的认知语言学是以语义为中心的语言学流派,其论点是语义是概念化的,是人们关于世界的经验和认知事物的反应,是与人认识事物的方式和规律相吻合的。

认知语言学强调经验和认知对语言产生的重要作用,认为语言是客观现实、社会文化、生理基础和认知能力的产物,包括隐喻语言在内的任何语言现象都是有理有据的,即可以从人们的心理和认知的角度加以分析和解释。

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领域的现状与启示

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领域的现状与启示

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领域的现状与启示一、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中的应用现状1. 认知翻译理论认知翻译理论是认知语言学在翻译领域的主要应用之一,它认为翻译是一个认知过程,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会受到各种认知因素的影响。

在英语翻译中,认知翻译理论给了翻译研究者一个新的思路,可以通过翻译者的认知加工过程来解释翻译现象,提供了更为深入的理解和分析。

2. 语言认知及翻译难点在英语翻译过程中,语言认知在翻译难点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词义翻译、句法结构、文化差异等问题,都需要依赖翻译者的语言认知能力来解决。

认知语言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框架,通过对语言认知过程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解决这些翻译难点。

3. 翻译教学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教学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英语翻译学习,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和能力。

认知语言学也提供了一种新的教学思路,可以促进翻译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1. 强调认知翻译能力的培养在英语翻译领域,我们需要更加重视和培养翻译者的认知翻译能力。

只有具备良好的语言认知能力,翻译者才能更好地理解原文含义,并将其准确地表达出来。

我们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提高翻译者的认知水平,为他们提供更好的认知翻译支持。

结语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领域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框架和理论视角,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翻译过程中的难题。

通过加强认知研究与实践的结合,培养翻译者的认知翻译能力,推动翻译教学改革,我们可以更好地发挥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领域的作用,不断提高翻译水平和能力,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文章字数: 672】。

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中的应用探析

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中的应用探析

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中的应用探析认知语言学是一种研究人类语言认知现象的学科,它探索了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关系,并在语言翻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人类思维的重要工具,人们使用语言来表示和组织自己的思想,通过语言的表达,人们可以传递信息和理解信息。

在英语翻译中,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更好地理解待翻译的英语文本,并把它准确地转化为目标语言。

首先,认知语言学可以帮助翻译者理解英语文本的意义和构成。

在做英语翻译时,翻译者应该首先理解原文的意思。

而很多时候,英语文本的意思是由多个语言单位组成的,如句子、词组、词汇等。

因此,对于翻译者来说,理解和分析文本中的语言单位是非常重要的。

认知语言学通过研究语言的心理表示和处理机制,可以帮助翻译者更准确地理解英语文本中的语言单位,并找到它们之间的关系和逻辑。

其次,认知语言学可以帮助翻译者掌握英语文本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在英语文本中,语言单位之间的组合和排列方式是非常复杂的。

在做翻译时,翻译者需要把英语文本中的这些结构和表达方式准确地转化到目标语言中。

认知语言学可以帮助翻译者分析英语文本中的结构和表达方式,并找到最合适的翻译方法。

例如,对于英语中的被动语态结构,在汉语中的表达方式和英语中可能有所不同,认知语言学可以帮助翻译者选择最合适的翻译方式。

最后,认知语言学可以帮助翻译者把英语文本中的语言和文化特征准确地体现出来。

在英语翻译中,很多时候,英语文本中蕴含着不同于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

翻译者需要把这些特征准确地传达给目标语言读者,否则翻译的文本会失去原意。

认知语言学通过研究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可以帮助翻译者更好地理解英语文本中的文化元素,并找到最合适的翻译方式来传达这些元素。

总之,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翻译者可以更准确地理解、翻译英语文本,并把文本中的语言和文化特征准确地传达给目标语言读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下看翻译摘要:在翻译学界,翻译的标准与原则一直是大家广泛关注的焦点和热门话题,而对于如何实现翻译,研究得更多的是如何处理具体的字、词、句和篇章,实现它们从原语到译语的解码,也就是实现两语对等。

但在实际翻译过程中,也就是在对翻译材料进行理解和表达时,译者常常遇到许多困难,因为对材料无法用具体的两语对等方法来处理。

所以本文试图从翻译过程中遇到的这些问题出发,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下进行思考和研究,运用认知语义学、类典型与基本层次范畴等理论,分析这些问题中隐藏的深层次意识,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翻译认知语义学类典型基本层次范畴理论引言在翻译学界,翻译的标准与原则一直是大家广泛关注的焦点和热门话题。

关于翻译的标准,我国历来就有不同的看法,早在汉朝和唐朝时期,就有了“文”与“质”之争,实际上是直译与意译之争;还有清代翻译大师严复于1898年提出了“信”、“达”、“雅”的标准,即忠实于原著,译文流畅,文字典雅。

1951年,傅雷先生提出了文学翻译的“传神”论,这是比“信”、“达”、“雅”更高的翻译标准,傅雷先生认为,“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

”1964年,钱钟书先生提出了翻译的“化境”之说:“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除了国内的翻译家提出的翻译标准之外,早在1972年,英国著名学者亚历山大·弗雷赛·泰特勒在他的著作《论翻译的原则》里,就提出了翻译中的三项基本原则:一、译文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二、译文的风格和笔调应与原文的性质相同;三、译文应和原作同样流畅。

(冯庆华2020:P4-5)对于如何达到翻译的最高标准,研究得更多的是如何处理具体的字、词、句和篇章,实现它们从原语到译语的解码,也就是实现两语对等。

但在实际翻译过程中,也就是在对翻译材料进行理解和表达时,译者常常遇到许多困难,因为对材料无法用具体的两语对等方法来处理。

所以本文试图从翻译过程中遇到的这些问题出发,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下进行思考和研究,运用认知语义学和类典型与基本层次范畴等理论,分析这些问题中隐藏的深层次意识,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

1. 翻译中遇到的困难在翻译过程中首先碰到的问题是选义。

英语中的一词多义,汉语中的一字多义都是常见的语言现象。

例如在1980年版的Webster’s New World Dictionary of the American Language (the 2ndCollege Edition) 里,run作为不及物动词有31个释义,作为及物动词有5个释义,作为名词26个释义,作为形容词有4个释义,并专门收列成语搭配20条。

汉语中意义和搭配最多的字是“上”。

在上海辞海出版社出版的《辞海》里,“上”有17个意义和194个词语搭配。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词语的意义将更加丰富。

谈到语言符号的意义,早在1974年第一版的《语义学》里,G. Leech就提出了词语具有七种意义,这已是保守的说法。

它们分别是概念(外延)意义、内涵(隐含)意义、社会意义、情感意义、反射意义、搭配意义和主题意义。

正因为语言符号有如此多的意义,人们常常把心理词库比喻成一个网络,词语在不同语境下,不同的说者和听者头脑中,不同搭配等都会有不同的变化。

其次,除了在材料的理解中遇到了选义的问题外,译者在表达中还将遇到选词的困难。

在对原文正确理解了的基础之上,译者有多种正确的表达方式可供选择,可哪一种是最恰当、最地道的呢?光用一個汉字来表示die这个概念的词就有:死,亡,故,卒,弱,逝,殁,毙,薨,崩,殪等。

还有在前面谈到翻译标准时,“文”与“质”之争实际是直译与意译之争。

直译和意译是翻译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也是最主要的两个翻译方法。

如中国的成语“过街老鼠”,直译:(like) a rat crossing the street,意译:the object of universal condemnation;a bad man hated by everybody.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如何恰当地把握好直译和意译的程度是至关重要的。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一般情况下都是尽可能在目的语中找到对等的表达。

等值翻译一直是翻译界奉行的一条标准,无论是形式上、意义上还是功能上,等值翻译绝对是衡量译文好坏的重要条件之一。

(王国鹏2020)但是根据思维体验观,翻译不是一个单纯的对原语解码和译语重新编码的过程,而是一个双重认知过程。

单纯的解码和编码把原语和译语都看成是自足的系统,运用语言结构的各个层面(即音位层、词层、词组层、句层、篇章层)的规则去追求等值。

(萧立明2020)并且有些材料无法用具体的对等译法进行翻译,比如文化背景比较复杂的词组、成语、谚语和习语等。

英语中的“Make hay while the sun shines”就不能对等翻译成“趁太阳还照耀的时候晒干草”,而应该符合汉语习惯译成“趁热打铁”,“把握时机”。

最后,修辞格在翻译中是一个最为棘手的问题,理论和实践都说明了这一点。

通过学习修辞格理论和分析翻译实例,我们发现修辞格从翻译的角度可以分为3类:可译;难译;不能译。

(冯庆华2020:P150)拿最后一种来讲,英语修辞格“头韵(Alliteration)”就是不可译的一例。

如Dumb dogs are dangerous. 它的意思是:不吠的狗最危险。

汉语很难把这种修辞格体现出来。

2. 翻译与认知语言学翻译是用一种语言形式把另一种语言形式里的内容重新表现出来的语言实践活动。

(冯庆华2020:P3)从表面上看翻译只是一种语言活动。

然而,无论是词语的恰当处理还是句段的合理翻译乃至整个篇章的有机联系都是浑然一体的。

语言和思维有密切联系,只研究语言而不探讨思维不能诠释翻译的本质。

有学者曾撰文指出:“两个民族语言的翻译活动是人的思维活动,翻译的过程是思维活动的过程”。

(阎德胜1992)而且语言同客观世界并不直接一一对应,而是以人的认知作为中介,过程大体是:客观世界——认知加工——概念范畴——语言符号。

(蔡晖2020)这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核心。

认知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一种方法,基于我们的身体经验和对世界感知与概念的方式或途径。

(F.UngererH.J.Schmid 2020:F36)下面笔者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下进行分析,建议译者从认知语义学和类典型与基本层次范畴方面进行思考。

2.1 翻译与认知语义学Wikipedia2020—2020版百科全书对认知语义学的定义为:认知语义学是认知语言学的一部分。

与传统的真值语义学相反,它认为意义不直接反映外部世界,而是反映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

(J.Taylor 2020) 自然词语产生于特定的环境中,每一个词及其概念的出现都伴随有特定的使用环境、分布特征以及创造者的情感和心理动机等诸多因素。

一旦该词进入语言交际系统,这些原始特征就会作为词的意义成分,与词的所指内容和表达形式一道存入人的大脑,构成复合认知语义结构。

(章宜华2020)所以译者在翻译时,应更重视如何使原语的复合认知语义结构在目的语得以重建,这涉及到两语的双重认知过程。

翻译的双重认知过程可解释为对原语概念系统及其结构系统的内在联系和译语概念系统和结构系统的内在联系进行比较分析的过程。

(萧立明2020 )在认知语义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心理空间域中,Fauconnier指出,意义并不存在于语言之中,相反,语言是构建意义的途径,依赖于许多独立的认知活动。

而且这个意义构建的过程是以语篇为基础的过程。

也就是说,一个词语、一个句子或一个段落都必须以语篇为背景,联系上下文才能恰当地理解和表达意义。

我们可以认为,离开文本不可能揣摩出作者意图,但不考虑作者写作时的时代背景以及社会、文化、自然环境,不经过译者、读者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解读、理解,也不可能判断出文本的意义。

(陈道明2020)认知语言学的语义观认为我们可以把与判断某词义相关的背景信息视为一个知识的网络体系,这一网络体系以内化入我们的文化特征、行为方式等。

具体地说,我们只有将一个词放到与之相关的各个认知结构共同构成的背景中才能理解它的意义。

(J.Taylor 2020)这些背景包含的信息很广,是人们自出生起,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互动过程中积累的人类身体体验、文化、情感、文明、习俗、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想象等。

这些信息在认知结构的网络体系中,不是独立的各个部分,而是聚合成了一个完型(gestalt)。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然以这种完型去理解和表达。

离开了这样一个完型,译者或读者无法真正明白语言符号的意义。

如宋词《虞美人》中有一句“小楼昨夜又东风”,这‘东风’能译成‘east wind’吗?在中国,“东风”是春风;而在英国,east wind则是冬日的寒风。

诗人雪莱《西风颂》中的“西风”才是春风。

在许渊冲的译本中,它被翻译成‘vernal wind’。

(许渊冲2020)2.2 翻译与基本层次范畴人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又是一个怎样的过程呢?J.Taylor在他的著作《语言的范畴化:语言学理论中的类典型》中指出:人们认识外部世界的过程就是他们通过语言对周围世界进行分类的过程,即语言的范畴化。

Rosch认为外部世界提供给我们的信息不是杂乱无序,而是有章可循。

某些具有显著特征的基本物体构成基本层次范畴(basic-level category),这些基本层次范畴能让我们付出最小的认知努力而收获最大量的信息。

在它之上,有更抽象、更具概括性的高层次范畴;在它之下,有较具体、较少概括性的低层次范畴。

这三种范畴构成语言中的等级结构,我们通过这一结构来认知世界、解读世界。

(J.Taylor 2020)基本层次范畴在认知上之所以基本、重要,主要由四个因素决定的:一、感知方面。

基本层次范畴在感知上具有相似的整体外形,能够形成反映整个类别的单个心理意象,人们能最快地辨认其类属。

二、功能方面。

基本层次范畴是人们能运用类似的运动机制与其上的范畴成员打交道的最高层次,即是说,属于同类的成员可引起人们在行为上大致相同的反应。

三、言语交际方面。

基本层次范畴常常是用较短、简单、常用、中性的词表达。

这些词产生年代早,也是儿童最早习得的。

四、知识组织方面。

人类的大部分知识都是在基本层次上组织起来的。

认知科学研究表明,人类的大部分思维是在基本层次上进行的。

具有典型的基本层次范畴是人们用来对周围具体事物和有机体进行分类的工具。

(F.UngererH.J.Schmid 2020)基本层次范畴的理论对很多其他理论也具有启发性作用。

在两语的翻译过程中尤其重要。

在前面提到翻译是从原语到目的语认知结构的重建,既然人类的大部分思维是在基本层次范畴上进行的,那么作者在创造文本,读者在理解与欣赏文本,语言学者在研究文本或译者在翻译文本的过程中,必然也会基本上遵循这样的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