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导语写作技巧

合集下载

新闻导语写作技法20条

新闻导语写作技法20条

新闻导语写作技巧20法1、一语破的法新闻是“抢”出来的,好的新闻导语如何做到“抢耳”、“抢眼”,用最短的文字,一语破的,无疑会起到开门见山、立竿见影的效果。

1949年4月20日午夜时分,我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毛泽东、朱德的指挥下,开始了震惊世界的渡江战斗。

4月22日2时,新华社在播发如此重要的新闻时,导语仅用了一句话:英勇的人民解放军21日已有大约30万人渡过长江。

“30万人渡过长江”,这就是当时人们最急于想要知道的新闻,其他的尽管按下后说。

1945年8月14日,美国杜鲁门总统宣布,日本已无条件投降。

美联社在抢发这条爆炸性的新闻时,导语更是干脆利落:日本投降了!5个字,一语破的,如雷贯耳,这篇短而有千钧之力的导语,当时就被新闻界公认为“最佳导语”。

2、设置悬念法“悬念”,又称“扣子”或“关子”,常用于文学作品和戏剧表演。

在新闻导语上设置“悬念”,事情先不直说,吊起读者的胃口,“逼”得你不得不继续读下去,自然富有魅力。

1978年6月25日《人民日报》刊发了新华社记者的一篇报道,导语是这样写的:全国财贸大会上传说着这样一件事:上海服装进出口公司床上用品组的职工,“救活”了两只鸳鸯,挽回了一大笔外汇。

为什么要“救活”鸳鸯?“救活”了两只什么样的鸳鸯?又怎样挽回了外汇?导语对此一概不说。

你想知道么?你就得往下读。

美联社1981年6月13日播了该社驻伦敦记者的一条电讯稿,它的导语给人的“悬念”更玄:据警察和目击者说,今天正当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数百万臣民观看下骑马巡行伦敦中部时,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失业青年突然跑上前去,朝着女王连打六响空炮弹。

失业青年向女王开枪,这“关子”卖得够大的,不由得你不弄个明白才罢休。

3、欲擒故纵法先放开一步,再紧紧抓住,放是为了更好地抓。

一放一抓,先放后抓,看似消闲,却暗藏杀机,这样的导语写来必有“痛击一拳”之淋漓快感。

1982年10月14日,美联社发了一条讽刺美国经济的稿件,导语是这样写的:就是在罗纳德·里根总统对全国说:“美国正在走向经济复苏”之前几个小时,他的儿子普雷斯科特·里根却在这里同失业者一道领救济金。

消息导语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消息导语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消息导语的写作一、导语是新闻中消息所特有的,处于文章开头部分,它是新闻事件或问题的结果、提要或高潮。

1、导语的任务是开门见山,尽快地告知新闻事实。

吸引读者,使读者继续往下读。

导语一般是文章全篇的重点,对材料进行提炼,总结出的重要信息,最有新闻价值的内容。

2、消息的导语要炼字炼句,力求简短,尽量避免冗长拖拉。

还要避免简单重复标题。

3、历史上著名的一句话导语:1、欧洲大战于昨天拂晓爆发!2、日本投降了!3、肯尼迪总统今天遭枪击身亡。

二、硬新闻(Hard News):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

包括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的制定和改变,时局变化,市场行情,股市涨落,银根松紧,疾病流行,天气变化,重大灾难事故等等。

这类新闻为人们的政治、经济、工作、日常生活的决策提供依据。

它有极严格的时间要求,报道必须迅速,尽可能地准确,信息尽可能量化。

是时效性极强的刚发生、正在发生或马上要发生的事件。

硬新闻必须回答,谁,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发生了什么事,怎么发生的,为什么会发生?如:1、德国总统霍斯特·克勒今天宣布,由于他关于德国军事行动和商业利益的言论遭到广泛批评,他辞去总统职务,此决定立即生效。

2、苹果市值周三超越微软,跃居全球科技业之冠。

三、软新闻:人情味较浓的社会新闻(社会花边新闻、娱乐新闻、体育新闻、服务性新闻等),形式上通俗,注重趣味性。

它没有明确的时间界定,多属于延缓性新闻,无时间的紧迫性。

它和人们的切身利益无多大关系,向受众提供娱乐、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

它主要出现在大众化通俗报纸。

人们一般在硬新闻获得满足后才需要软新闻。

软新闻导语中并不需要完全具备所有要素,可以只有其中两个或三个要素。

如:一位穿着炭灰色套装的老年妇女抬头扫视戴高乐机场的信息显示屏幕,奇怪为什么TWA800号航班被取消了。

这是空难发生后两天的软性新闻的导语,可以和硬新闻的导语做一个比较。

四、概括式导语:1、新华社北京12月11日0时电:今天,我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WTO),成为其第143个成员。

新闻导语的十六种写法

新闻导语的十六种写法
文章写作要点:此类题材的文章,应多用前瞻性口吻。要用人文关怀冲淡些许的“官”味,多半要重视发挥人大、政协等“橡皮图章”的作用。
最多更少式
用判断句式,先下一个定义,给某种事物以一个名分地位,再接事实叙述。句中可使用些夸张的文学笔法。定义中,“最”多,“更”少,有时也加个“之一”的尾巴。
用途:多用于文化、娱乐、生活领域。
用途:都市报的民工题材、三农题材。
例:“他们用自己的血汗撑起所有城市的繁荣基础,却遭遇了种种不公平的对待。他们就是千千万万农民工兄弟。”
文章写作要点:通过媒体以农民工口吻自诩,为农民工代言的,绝大多数都不是农民工。无庸讳言,这就是我国的现实国情。此类文章尽量多煽情,多用前瞻性口吻,尽量不让读者有所察觉。真相很让人尴尬。
动,选材要广泛,头脑要开阔,切忌死板的资料照抄堆砌。不要煽情,多用冷静的口吻渲染淡淡的忧思,就像叶广芩的小说。
历史老人不喜欢吵闹,我们应该懂得他的脾气。一切喧嚣,一切辉煌,最后都将归于寂静。
电影预告式
文章写作要点:政治性文章属于“雷区”,只宜照引新华社的陈述原文,不宜评论。至多加一个“有媒体形容”或“观察家认为”、“异史氏曰”;(《南风窗》在这方面可算敢为天下先,但它也似乎有些滥用之嫌。)
在引用中,要注意尽量不使其语言风格全盘操控自己。更要提防此类党报语言贯穿其他稿件。
变形煽情式
乍一看是直击日期式导语,但外包了文学手法,变成一种半实半虚的叙述加煽情。
用途:可以适当开玩笑的公众性问题。如非典、电荒、盗版等。
例:“‘我不让你点烤鸭,你喊:‘我非点!我非点!’结果救护车把你接走了!’一条手机短信,彰显了人们在非典病魔逼来时的调侃心态。”
文章写作要点:激愤式、破坏式、色情化民谣不能用,唯一可用的只有调侃式的。但也要慎用。有些问题是“不宜接触”的,如河南

导语的写作方法

导语的写作方法

导语导语是消息的开头部分,紧接在消息电头的后面,一般以简要文字突出最重要、最新鲜或最具吸引力的事实。

提炼和构思导语,是把握和掌控新闻全篇的关键环节和第一步。

新闻正文通常由导语、主体和结尾组成,而导语是整个新闻中的核心环节。

通常,记者在采访之前、采访中间和采访之后,头脑中始终在思考一个问题:所采新闻的核心内容是什么,以及如何恰当地来表现它。

而这种思索一旦成型并付诸文字,最先落实的部分往往就是新闻的开头——导语。

导语完成了,新闻标题的拟定和新闻正文的写作也就比较顺畅了。

网络新闻编辑阅看的新闻,往往已经有了现成的导语。

但是,这并不能代替编辑本人的思考、选取和提炼过程。

编辑首先需要领会和把握新闻的内容,把看到的导语与自己心中拟写的导语加以比较。

提炼和构思导语,是把握和掌控新闻全篇的关键环节和第一步。

编辑在阅读来稿时,同时就在审视和思考新闻的要点和表达的逻辑和用词。

编辑如果发现某一稿件在内容和表达等方面都达到了比较好的水准,那么这一报道就可以通过了,可以进入刊发播出的程序。

假如编辑发现稿件特别是导语不理想,而补充材料又基本凑手,那么他们就需要自己动手修改。

导语的修改是一项复杂的工作。

导语虽然位居新闻报道开篇之首,但是它的形成往往是总揽全篇材料和内容之后概括和提炼的结果。

编辑的这种概括提炼的功夫和能力,需要长期积累;只有在敏锐的挑选和捕捉新闻的能力支持下,才能写好导语,才能写好新闻报道。

导语的类型新闻导语的写作在本质上强调直入主题,但是这并不是说所有的导语都只能是千篇一律的“开门见山”模式。

所以,导语也有一些变化。

在传统的纸介传媒上,新闻消息导语的写作可以有下列类型:直述式这种导语是直接把消息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简单直接地概括叙述出来,是最典型的“开门见山”式。

渲染式这种导语先进行概括性陈述营造背景,然后再进入对最新动态事实的报道。

与渲染式导语类似的还有点题式、故事式、比兴式等等。

它们大都是以不同的方式由“外”及“内”、由“表”及“里”地开头,然后把最新鲜的、最重要的新闻内容和盘托出。

新闻导语写作技巧20法

新闻导语写作技巧20法

新闻导语写作技巧20法新闻导语蕴含着整篇新闻的精髓,它要既能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也要足够吸引读者继续阅读全文。

下面介绍20种写作新闻导语的技巧,帮助你更好地撰写吸引人的新闻导语。

1.时事引用法:引用一句相关人物的话或者相关事件的话题,引起读者的兴趣。

2.名言警句法:引用一个有名的名言或者警句,让读者在短短几句话中了解新闻的主要观点。

3.接续法:将新闻导语与标题相呼应,使得两者形成有机的延续。

4.主题法:简单明了地表达新闻的主题,让读者对新闻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5.指数法:用特定的数字展示新闻的重要性或者影响力,吸引读者继续阅读。

6.逐步递进法:逐步展示新闻的发展过程和相关信息,吸引读者对新闻的关注。

7.问题引导法:用开放性或者疑问性的问题引导读者思考,并激发他们对新闻的兴趣。

8.平衡法:同时展示新闻的积极和消极方面,让读者对新闻的全貌有一个客观的认识。

9.情感引导法:通过描述新闻中涉及的人物的情感变化,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10.引人入胜法:用一个有趣或者引人入胜的情节或者事件概括新闻的核心内容,吸引读者继续阅读。

11.反讽法:用反讽的语言描述新闻的一些方面,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兴趣。

12.情感渲染法:用动情的语言描述新闻中的场景,让读者感受到新闻的真实性和紧迫感。

13.游说法:用说理的语言和论证来说服读者对新闻感兴趣并继续阅读。

14.列表法:简单罗列出新闻中的几个关键点,让读者快速了解主要内容。

15.反问法:用反问的方式向读者提出一个问题,让读者主动去思考和回答。

16.事件特写法:通过详细描写新闻中的一个具体事件或者人物,让读者对新闻产生共鸣和兴趣。

17.新奇法:用一个新颖的事件或者观点来概括新闻的核心内容,引起读者的注意。

18.对比法:通过对比新闻中的相似或者相反的情况,使读者对新闻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19.时效性法:强调新闻的时效性和紧迫感,让读者感到这是一个需要立即关注的新闻。

20.场景描写法:通过详细的场景描写,使读者身临其境,产生对新闻的兴趣。

新闻导语写作技巧

新闻导语写作技巧

4.导语概念化 概念化,主要指导语言之无物,就是说导语 里面没有具体内容,全是抽象的概念。如: “某县农业技术推广站以丰收计划为龙头, 以重点项目为保证,扩大了农业技术的普及 面,促进了农业技术的进步。”(《第一财 经日报》) 5.导语长而不约 一是,用一句话能够将主要新闻事实交代清 楚的要用两句话;二是,把太多的事实或可 有可无的话塞进导语里,这两点造成文章长 而不明晰。应该在导语里传达新闻的精髓或 本质的东西,不要把你手头所有的事实都写 进去。
三、导语写作经常存在的问题
1.名称罗列式 如:“记者从省轻工设计院服装研究所获悉, 由某市民族服装厂、市服装研究所、省服装 厂、省呢绒服装厂、省轻工服装研究室等单 位设计制作的25 件套女士服装,近日将送 往北京中国服装研究设计中心。将选定15 件套(最低数),参加今年9 月在巴黎举办的 52 届国际女装博览会。”(某省日报)
3.设问式。这种导语形式是首先提出问题 或者摆出困惑,引起受众的关注和兴趣。如: “一架飞机能从宽仅14.62米的巴黎市中心 的凯旋门门洞飞过吗?巴黎的英雄们正在做 着他们的试验” (《人民日报》)设问模式 的优点是有“悬念”,缺点是有点绕弯子。 值得提醒的是:一旦弯子绕得太大。 4.引语式。直接引语用作导语是新闻上常 见的样式之一,但所用引语一定是加引号的 严格的直接引语,且所用引语应尽量挑选 “掷地有声”的“点睛”之语,所用引语应 该通俗易懂,不要让人感到很费解。
TH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NK
YOU
3.小中见大法 从小处着手,从小事写起,由小到大, 小中见大,这样的新闻导语往往真实可信, 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如: 1957年,我国女子跳高运动员郑凤荣刷 新了女子跳高世界记录,震动国际田径界。 美联社迅速发出消息:“一位20岁的中国姑 娘在北京的有力的一跳警告世界田径界说, 六亿中国人民不会是永远落后的选手了。” 一位中国姑娘与六亿中国人民联系起来,这 小中见大的功夫真了得。

新闻通讯导语的写作技巧

新闻通讯导语的写作技巧

新闻通讯导语的写作技巧1.简洁明了:导语的长度应该保持在2-3句话之间,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新闻的要点。

避免使用过于复杂的词汇和句子结构。

2.引发读者兴趣:导语的目的是引起读者的兴趣,使他们想要继续阅读全文。

可以使用悬念、突发事件、重要新闻或独特的观点来吸引读者。

3.抓住关键信息:导语应该传达新闻的关键信息,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

确保导语能够清晰地描述新闻事件的要点,避免模糊或不准确的表述。

4.用词得当:导语中使用的词汇应该具有吸引力和震撼力,能够引起读者的注意。

使用具体、生动的词语来描述事件,增加读者的参与感。

5.语气恰当:导语可以根据新闻的性质选择合适的语气,如严肃、幽默、激动等。

确保语气与新闻内容相符,以增加读者的共鸣。

6.脱颖而出:导语应该与其他媒体的报道有所区别,具有独特的视角和观点。

通过深入报道或独家新闻,使导语在读者中脱颖而出。

7.吸引眼球:可以利用图片、引用、数据或有趣的事实等来增加导语的吸引力。

注意使用合适的形式来补充导语的内容,使其更加有趣和具体。

8.语法和拼写正确:导语作为新闻报道的开头,必须要注意语法和拼写的正确性。

良好的语法和拼写能够提高导语的可读性,避免读者因错误而分心。

9.审核与修改:写完导语后,要进行审核和修改,确保其表达准确、简洁、有吸引力。

重新阅读一遍导语,确保没有遗漏或错误的信息。

最重要的是,写新闻通讯导语需要有丰富的背景知识和对新闻事件的深入理解。

通过不断练习和阅读优秀的导语范例,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技巧,写出引人入胜的新闻通讯导语。

导语的写作要求简答

导语的写作要求简答

导语的写作要求简答
导语是新闻报道的开头部分,通常简明扼要地概述新闻的主要内容,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

因此,导语的写作要求十分重要,它需要具备以下特点:
1.精炼简洁:导语应简明扼要地概述新闻的主要内容,避免冗长
和繁琐的表述。

语言要精炼,信息要集中,以便读者快速了解新闻的核心内容。

2.突出重点:导语应突出新闻报道的重点,将最重要的信息放在
最前面,以便读者迅速了解新闻的价值和意义。

同时,要注意不要过分强调某些细节或次要信息,以免影响主要内容的传达。

3.引人入胜:导语应具备吸引力,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

可以通过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或者运用疑问、悬念等方式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同时,要注意避免过于花哨或夸张的表达,以免影响导语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4.逻辑通顺:导语应具备逻辑性,保证信息传递的连贯性和条理
性。

要注意语句之间的衔接和过渡,使导语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以便读者能够快速理解新闻的主旨。

5.符合新闻写作规范:导语应符合新闻写作的基本规范和要求,
如准确、客观、公正地传递信息,避免主观臆断和偏见。

同时,要注意导语与正文之间的衔接和过渡,使整个报道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总之,一个好的导语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并为整个新闻报道打下良好的基础。

因此,在写作导语时,需要认真思考、精心组织语言,确保导语符合以上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导语写作技巧20法“立片言以居要”,新闻人历来都重视导语写作。

虽说“文无定法”,但新闻导语终究有其一定的结构形式,导语写作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如何写好导语?本文初步归纳了20种写作方法,仅供参考交流。

1.一语破的法好的新闻导语如何做到“抢耳”、“抢眼”,用最短的文字,一语破的,无疑会起到开门见山、立竿见影的效果。

1945年8月14日,美国杜鲁门总统宣布,日本已无条件投降。

美联社在抢发这条爆炸性的新闻时,导语干脆利落:“日本投降了!”这条短而有千钧之力的导语,当时就被新闻界公认为“最佳导语”。

2.设置悬念法在新闻导语上设置“悬念”,事情先不直说,吊起读者的胃口,“逼”得你不得不继续读下去。

1978年6月25日人民日报刊发了一篇报道,导语是这样写的:“国财贸大会上传说着这样一件事:上海服装进出口公司床上用品组的职工,‘救活’了两只鸳鸯,挽回了一大笔外汇。

”为什么要“救活”鸳鸯?“救活”了两只什么样的鸳鸯?又怎样挽回了外汇?导语对此一概不说,你想知道就得往下读。

3.欲擒故纵法先放开一步,再紧紧抓住,这样的导语写来必有“痛击一拳”之淋漓快感。

1982年10月14日,美联社发了一条讽刺美国经济的稿件,导语是这样写的:“就是在罗纳德·里根总统对全国说‘美国正在走向经济复苏’之前几个小时,他的儿子普雷斯科特·里根却在这里同失业者一道领救济金。

”显然,前后两句自相“矛盾”。

但读者是聪明的,知道连总统的儿子都在领救济金,谁还相信美国的经济开始好转了呢?4.化静为动法一个事件性的新闻,用静态的记叙手法写,其导语往往比较枯燥、呆板、索然乏味,但若用动态的表现手法写,导语就会新颖有趣,活脱而有生气,所报道的新闻也就有了灵性,引人入胜。

1974年,我国在西安出土了秦始皇兵马俑,引起了国内外的强烈关注。

当兵马俑复制品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巡回展出时,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记者罗娜·多布森发了一条消息,导语妙语惊人:“一支中国军队到达了布鲁塞尔。

威武的士兵身穿紧身盔甲,随后行进的是军乐队和骑兵,最引入注目的是他们的身材。

”5.拟人修辞法巧妙地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写导语,导语和被报道对象就会有“人情味”,给人以亲切感。

1993年11月1日,杭州日报创办了我国历史上第一张下午版报纸。

当天,新民晚报发了一则消息,导语是这样写的:“中国新闻史上第一次响起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声音:‘嗨,下午好!’我国第一张下午版报纸今日由杭州日报正式创刊。

”报纸是纸,绝不会说话,作者却以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声音:“嗨,下午好!”仿佛一位久违的朋友伸出双臂向你奔来,多亲切!6.数字对比法数字是枯燥的,但数字是最有说服力的。

把新闻中的主要数字,或读者关注的数字,巧妙地运用到新闻导语中,回答读者的问题,就能提高新闻的价值,给读者留下难忘的印象。

平时听人说联合国会议多,文件多,然而联合国文件究竟如何多,恐怕谁也说不清。

法新社1982年在联合国发的一条电讯稿导语对于这个问题回答得非常清楚:“如果把联合国去年在纽约和日内瓦印刷的全部文件首尾相连排列起来,总长度将达27万公里。

”7.速写勾画法新闻一开头,若能先给“五要素”中的人物和地点,描述几笔,勾勒出一幅图画,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那么,这条新闻的可读性就一定会大大增强。

1983年8月2日,光明日报发了一条人物消息,导语写得美极了:“一眨眼之间,他已在青藏高原奋战了27个春秋了。

原来的满头青丝,现在已染上了祁连山的霜雪;脸上的皱纹,就像是风沙雕刻的痕迹。

这是少数民族地区科技工作者代表座谈会上,高级地质师胡贤农给记者留下的深刻印象。

”8.巧用背景法若在导语中巧妙地运用背景材料,用好了,导语就会有“脸面”,就会“满堂生辉”。

1994年10月19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篇笔者采写的关于“永州养蛇”的消息,导语就是以背景材料取胜的:“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在被贬至湖南永州任司马时,曾写下千古名篇《捕蛇者说》,使‘永州之野产异蛇’闻名遐迩。

一千多年过去了,历代冒死捕蛇为抵租税的永州捕蛇者的新一代又悄然兴起了一股养蛇热,各乡各户竞办蛇场已成为永州农村的一大新鲜事。

”9.古诗名句法如果避开花哨之嫌,在新闻导语中恰当地引用一点古诗名句,不仅意境深远,而且文采飞扬,可以大大增强新闻对受众的吸引力。

1987年1月9日湖南日报刊登了一篇《我省旅游事业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消息,导语就颇具文采:“‘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武陵风光,已经撩开面纱,深深地吸引着众多的海内外旅游者。

”11.抑扬顿挫法对报道对象的表现手法可多样化,或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一起一伏,峰回路转,使人读来耐人寻味。

美联社1979年3月28日发了一条关于我国河北任丘油田的稿子,导语是这样写的:“在这里,地面上燃料奇缺,农民不得不靠挖掘玉米根来生火取暖、煮饭。

然而,在3200米的地下,地质学家们发现了大量石油和天然气。

”12.特写镜头法导语写作可借鉴电影手法,采用一连串的特写镜头,牢牢吸引住读者。

湖北日报1981年发表了一篇歌颂老师的消息,由于导语中用了一个“老师为学生送棉大衣”的特写,很感人“9月初的一天早晨,从钟祥县开往武汉的长途汽车就要起动了。

考取了北京大学的农家子弟柯洪云欢欢喜喜地登上了汽车。

这时,一位中年妇女急急忙忙地赶来,把一件棉大衣塞到了他手上。

乘客们以为,这一定是这个学生的妈妈!可是,人们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位妇女却是柯洪云的老师。

”13.曲径通幽法新闻导语要做到尺水兴波、文短味长,曲折迂回地表达主题,不失为一种好的表现手法。

汉城奥运会乒乓球比赛,我国选手的意外受挫成了国内外舆论的焦点,且看法新社的消息导语:“统治世界乒坛数十年的中国男子乒乓球队今天在这里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毁灭性失败,这一严重挫折使中国人感到十分沮丧。

今天,乒乓球赛新闻层出不穷,倒霉的不仅限于中国人。

但是,对中国人来说,这一天将作为黑色的星期四而永远留在记忆中。

”14.一张一弛法先写人之常情,以唤起读者的共鸣,然后急转直下,矛头直指问题,让人警醒,此所谓“一张一弛法”。

“天下做女人的,谁不想当个健康孩子的母亲!然而,事与愿违的是,目前在我国,每出生1000名婴孩中,就有13个是缺陷儿,使得不知有多少这种孩子的妈妈为此泪水涟涟,痛心疾首。

”1988年6月26日解放军报的这条消息导语,从妈妈的美好愿望,到“痛心疾首”,反差极大,写来深具人情味。

15.小中见大法从小处着手,从小事写起,由小到大,小中见大,这样的新闻导语往往真实可信,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1957年11月17日,我国女子跳高运动员郑凤荣刷新了女子跳高世界记录,震动国际田径界。

美联社迅速发出消息:“一位20岁的中国姑娘在北京的有力的一跳警告世界田径界说,六亿中国人民不会是永远落后的选手了。

”“一位中国姑娘”与“六亿中国人民”联系起来,这“小中见大”的功夫了得。

16.先声夺人法“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短短一段文字,能够做到开门“闻声”,以“声”导人,当然就会产生出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

南方日报1986年3月8日发的一条报告会消息,导语就写得格外“热闹”:“‘精彩,实在精彩!’‘听到李国桥不惜冒着危险在自己身上做抗疟试验时,我周围的不少人流泪了。

’‘你有没有注意,梁启圣老师讲他10多年来用自己的工资抚养黎、苗族学生那一段时,就被6次掌声所打断。

’这是昨天上午省先模报告团在广州中山纪念堂做首场报告以后,记者在人群中听到的议论。

”17.拉近时间法对于已经发生了一段时间的“新闻”,使其“翻新”的办法就是:寻找时间要素的最近点,写出最新的新闻根据。

1956年初,上海市政府发出公告,要求取消人力车,到2月25日,当最后两辆人力车被送进博物馆时,新华社却发出了一篇时效性极强的新闻稿(导语):“上海市交通局今天把上海的最后两辆人力车送给了博物馆。

原来的人力车工人曾为此自动集会庆祝,感谢政府替他们挖掉了穷根,帮助他们走上了新的生活。

”18.提问作答法在导语中,把广大读者普遍关心的、感兴趣的、新闻报道里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先用疑问句式鲜明地提出来,而后用事实加以回答,使之更加引人注目,发人深思。

“8点上班的钟声响过之后,中央国家机关多少人迟到?”这是1987年6月15日新华社电讯《一些中央国家机关的情况表明需要加强劳动纪律》的导语,提出的问题非常敏感、突出,一开始就抓住了读者的心。

19.有意重复法新闻导语最忌重复,颠三倒四地重复一句话,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版面,还会使读者云里雾里。

然而,对于一些特殊的题材,有意识地重复一些关键词语,反而会收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请看下面这条导语:“85秒!拳王泰森击败挑战者。

85秒!历史上最短的拳王卫冕战。

85秒!1300万美元尽入腰包。

”(1989年7月21日新华社华盛顿电《泰森:85秒卫冕成功》)特意重复使用了3个带感叹号的“85秒!”加深了读者的印象。

20.化整为零法聪明的记者对新闻导语总是字字斟酌,稍长一点的,就来个化“整”为“零”,分段叙述,绝不一开头就扔给读者一块“铁板”。

1981年,电视系列片《马可·波罗》在中国开拍,美联社电讯稿的导语是这样写的:“尽管马可·波罗在他那部写于13世纪的名著中并没有提到长城,但是,美国、意大利、中国合拍的电视系列片《马可·波罗》仍从长城开拍。

(另起一段)昨天晚上,该片宣传负责人恰克·潘恩特说,这部拍摄费高达2200万美元的电视片是西方在中国实地拍摄的第一部艺术片。

一则导语,两个自然段,有声有色,有主有次,读起来方便、自然、舒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