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朱良春教授脾胃病诊治经验
国医大师朱良春:一味生地榆,可除8年胃痛伴溃疡出血

国医大师朱良春:一味生地榆,可除8年胃痛伴溃疡出血国医大师朱良春老先生国医大师朱良春老先生临床喜用地榆,恒生投之,剂量突破,所治病种广泛,颇具独到之处,临床发挥,淋漓尽致。
今天小师妹将其活用生地榆治疗胃溃疡伴出血、肺结核、风湿性关节炎以及泌尿系统感染等疾病的经验及方剂分享给大家。
让我们一起花3分钟重新掌握生地榆的临床用法。
01护膜治胃地榆外用治水火烫伤有显效,能控制创面渗出,起到预防和控制感染、消除疼痛、促进新皮生长和创面迅速愈合等作用。
朱老触类旁通,巧将此药移用于内科溃疡病胃痛及出血的治疗,谓不但长于清热凉血、收敛止血,且对溃疡病壁龛有护膜疗疮之功,非只出血时能服,恒可作为溃疡病常规药物随证配伍使用。
医案一则赵某,男,42岁,干部。
胃脘痛8年余,常食后2小时许痛作,伴吞酸,冬春较剧,便难不爽。
3年前经钡餐检查确诊为胃小弯溃疡。
去年曾吐血,今又发作,量多色紫,口干欲饮,苔黄质红,脉弦。
证属胃有郁热,迫血妄行。
予单方地榆汤以凉血止血:生地榆45克水煎服,2剂。
药后胃部颇适,吐血渐止,苔黄稍化,舌红略淡,脉小弦。
前法既合,继进2剂,并用生地榆60克、延胡索30克、乌贼骨30克,共研细末,每服3克,日3次,食后服,以善其后。
4个月后钡餐复查,壁龛已告愈合。
02抗痨散结痨乃结核病之通称,发于肺部称肺痨,生于颈部曰瘰疬,多有潮热、盗汗等阴虚火旺征象。
前者尚见咳嗽、咯血等肺失清肃、阳络灼伤之症;后者常呈颈部坚块、破溃成瘘等肝经郁火、痰瘀互结之征。
朱老取生地榆清热解毒、疗疮除痰之功,以抗痨散结,认为对上述诸症均有较好疗效。
朱老的体会,该药味苦性寒,对结核病之潮热尤具卓效。
医案一则一陈姓肺痨患者,连续发热四月,叠治未愈,经朱老用生地榆30克,青蒿子、葎草各20克,百部15克,甘草5克,一药而热挫,再药而症平。
临床上对于浸润型或空洞型肺结核,他常以地榆为君药的“愈肺丸”愈肺丸:生地榆150克,小蓟90克,石苇90克,制黄精90克,研极细末,另取生地榆300克煎取浓汁泛丸如绿豆大治疗,每服6克,日2次。
国医大师朱良春临证精华:攻补兼施善用虫药治肿瘤(附:肝癌、胃癌、食管癌、乳腺癌验方)

国医大师朱良春临证精华:攻补兼施善用虫药治肿瘤(附:肝癌、胃癌、食管癌、乳腺癌验方)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是一位学术建树颇多、理论联系实际、影响深远的中医临床大家。
他行医75年,学术经验丰厚,尤其对风湿病和肿瘤等疑难病症疗效卓著,并有众多的独到经验和济世良方,我们特设专栏详细介绍他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
早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国医大师朱良春就撰文提出“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论点,强调中西医各有所长,辨证论治是中医的根本,结合西医学的辨病,疗效会更加提高。
朱良春先生对虫类药悉心研究数十年,研制的新药“益肾蠲痹丸”对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炎的治疗有突破性的发展;指导学生研制的鲜动物药“金龙胶囊”治疗肝癌、胰腺癌、食道癌、肺癌、卵巢癌等肿瘤,治疗重症风湿病如红斑狼疮、硬皮病、皮肌炎、干燥综合征等都有突破性的进展。
今就朱良春先生治疗肿瘤病的丰富经验作一介绍,以飨同道。
扶正祛邪相互结合朱良春认为,肿瘤的治疗大法,不外扶正与祛邪两方面。
早期祛邪为主,佐以扶正;中期攻补兼施;晚期则以扶正为主,佐以祛邪。
由于肿瘤发现时,多为中晚期,必须攻不伤正,时刻注意阴阳气血之调燮,尤应侧重补脾益肾,方可缓解症情,延长生存期。
1、扶正在祛邪的同时,必须根据患者阴阳气血的偏虚,予以调补,才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力,改善症状,稳定病情。
● 温阳益气由于阳气不足是肿瘤发生的重要原因,加之患病后长期使用清热解毒药,或放疗、化疗后,体气大虚,而出现疲乏困惫,恶寒肢冷,口淡不渴,二便清利,舌白,质淡胖,边有齿痕,脉细弱无力,一派“阳虚气弱”之象,治宜温阳益气,药如黄芪、党参、附子、肉桂、白术、干姜、山萸肉等,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改善症状,抑制肿瘤发展。
● 滋养阴血肿瘤在中晚期由于阴血耗损,多见头眩、心悸、口渴咽干、烦热不安,舌边尖红,或舌绛无苔,脉弦细而数的“阴虚内热”之证,治当滋阴养血,药如生地、川石斛、天门冬、麦门冬、女贞子、旱莲草、白芍、阿胶、北沙参、西洋参、枸杞子等。
老中医朱良春医疗经验

医药并重的临床学家朱良春朱健华整理编者按朱良春,著名中医临床学家,因擅用虫类药物治疗疑难杂病饮誉医坛。
曾任南通市中医院院长、主任医师等职。
现任江苏省中医药学会名誉会长、南京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中医杂志》特约编审、南通市良春中医药临床研究所董事长等职。
近60年的临床实践中,成绩卓著,硕果累累。
学术专著有《虫类药的应用》、《章次公医案》、《现代中医临床新选》(日文版)等8部;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所创制的“益肾蠲痹丸”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成果三等奖,多次应邀赴日本讲学,载誉而归。
1991年获准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其事迹同时收入英国剑桥传记中心《世界名人词典》。
本文注重介绍朱氏在学术上采撷众长,继承发展、融会古今,辨证辨病;处方用药、锐意创新的精华。
并介绍了其在临证上治疗急性热病、慢性久病、痹证、慢性肝炎、慢性肾炎的特色。
所选用四个医案及三首经验方均为朱氏毕身工作实践之结晶,很能为后学之人提供宝贵借鉴经验。
学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
———宋·朱熹《朱文公文集》旧学商量皆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
———宋·朱熹《朱文公文集》医虽小道,乃仁术也,要以身尽之,方能竞其业,否则罪也。
———章次公《中国现代名医传》朱良春,男,字伦,1917年7月生于江苏省丹徒县。
中医主任医师、兼职教授,全国500名名老中医之一。
早年拜孟河御医世家马惠卿先生为师,并于1938年毕业于上海中国医学院,从医已近60载。
他因擅用虫类药治疗疑难杂症,饮誉医坛,有“虫类药学家”的美称;其实,这仅是其学术成就的一个方面。
他博览群书,上自《内经》,下及诸家,尝取苏东坡“博观而约取,第四卷226厚积而薄发”为座右铭。
对张景岳《类经》尤为推重,以其彰明经义,析理精深;又折服孙一奎《赤水玄珠》之辨治精要;章次公先生之“发皇古义,融会新知”之主张和张锡纯氏之求实精神,对他的启迪教益殊深,故友人对他有得力于“南章北张”之说。
朱良春用药经验

朱良春用药经验1、附子温五脏之阳,要善用,不可滥用四大主药:人参、大黄、附子、石膏(药中四维)全真一气汤:人参、附子、麦冬、熟地、怀牛膝(冯氏锦囊)热病用附子:舌淡润嫩胖,口渴不欲饮,或但饮热汤;面色苍白;汗出,四肢欠温;小便色清。
泌尿系结石,方中稍佐附子3-5克,有增强排石之功诸多慢性炎症,如慢性阑尾炎、肾炎、盆腔炎、支气管炎2、苦参性苦寒沉降,调心律,抗菌止痢急性菌痢,症见痢下赤白、发热腹痛、里急后重,温热壅滞,苦参香连丸降低心肌收缩力、减慢心搏、延缓房性传导以及自律性等作用;心律不齐用量大,约15-20克用于湿疹,配赤芍、丹皮、紫草、黄柏、土茯苓、蝉衣、白鲜皮、徐长卿、甘草;渗出物多,甚至黄水淋漓,加苍术、苡仁;食鱼虾海鲜而发者加苏叶、芦根;无渗出物,干燥者加生地用于外阴湿痒,配黄柏、紫草、白芷、蛇床子、威灵仙、白矾、花椒、防风、生艾叶、雄黄作浸洗剂,日一次,10分钟用于梦遗,湿热相火,上扰心君,心君不宁,下扰精室,精关难固用于乳糜尿,初起配煅白螺丝壳、牡蛎、半夏、葛根、柴胡、黄柏(孙一奎-赤水玄珠医案-端本丸病久脾肾两亏,配芡实、金樱子、石菖蒲、萆薢、益智仁、山药、熟地、山萸肉3、白芥子利气豁痰、搜剔内外本草经疏:搜剔内外痰结及胸膈寒痰、冷涎壅塞者殊效朱老指出:白芥子含有脂肪油、白芥子苷、杏仁酶等成分,除作为祛痰平喘咳之剂(三子养亲汤)外,对机体组织中不正常的渗出物之吸收,尤有殊功控涎丹(子龙丸):白芥子、甘遂、大戟治疗慢性淋巴腺炎、湿性胸膜炎、胸水、腹水、气管炎或肺炎痰涎壅盛者,以及瘰疠、流注等;结节病渗出性胸膜炎多为结核性,也有风湿性、红斑儿狼疮所致,中医与悬饮近似,用甘遂(去心制)、大戟(煮透去骨晒干)白芥子(炒)各等份,研极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3克,每日一次,服后当畅泻,隔半日仍不泻,加服一次,剧泻减量结节病,原因不明,非干酪性上皮样慢性肉芽病变,常用:配生半夏、紫背天葵、僵蚕、苡仁、海藻、昆布、夏枯草、生牡蛎、葎草等,夹瘀加赤芍、炮山甲、当归、地必虫、蜂房,夹气滞加青陈皮、姜黄,阴虚加麦冬、天冬、百合、功劳叶;肾阳虚加鹿角、仙灵脾、熟地、巴戟天;病程长须坚持。
朱良春用药经验集[001]
![朱良春用药经验集[001]](https://img.taocdn.com/s3/m/ababe213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ed.png)
朱良春用药经验集前言朱良春先生,1925年出生,是中国著名中医学家和草药专家。
经过几十年的临床实践,他积累了丰富的用药经验,在中医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本文将总结朱良春先生的用药经验,介绍他在治疗常见病症时的药方和用药原则。
一、感冒类疾病朱良春先生认为,感冒是一种常见但并不简单的疾病。
他强调了中医的辨证论治原则,即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用药方案。
下面是他常用的一些药方:1.方剂一:清热解毒汤•用药原则:用于感冒初期,体温较高,伴有发热、咳嗽、喉咙疼痛等症状。
•药方:麻黄10克,生石膏15克,杏仁10克,苦杏仁10克,桔梗10克,连翘10克,薄荷5克,甘草6克。
2.方剂二:升阳清寒汤•用药原则:用于感冒后期,体温下降,出现鼻塞、喷嚏、流鼻涕等症状。
•药方:细辛6克,独活寄生15克,苍术10克,白芷10克,荆芥穗10克,肉桂10克,五味子10克,干姜10克。
二、消化系统疾病朱良春先生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时注重调理脾胃,并倡导饮食调理配合用药。
下面是他的一些用药经验:1.方剂一:理中汤•用药原则:用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
•药方:陈皮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半夏10克,生姜10克,炙甘草6克。
2.方剂二:养胃安中汤•用药原则:用于儿童脾胃虚弱、容易拉肚子的情况。
•药方:白术10克,熟地15克,半夏10克,茯苓10克,陈皮10克,甘草6克。
三、皮肤疾病朱良春先生在治疗皮肤疾病方面也有许多独到的经验。
他认为,皮肤问题是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综合治疗很重要。
下面是他常用的一些药方:1.方剂一:逍遥散•用药原则:用于痤疮、湿疹等皮肤问题。
•药方:篇蟹壳15克,百合12克,秦艽10克,薏苡仁10克,防风10克。
2.方剂二:归脾汤•用药原则:用于湿疹、皮炎等症状。
•药方:白术10克,茯苓10克,薏苡仁10克,白芍10克,炒鳖甲10克,赤芍10克,甘草6克。
结语朱良春先生凭借其丰富的用药经验和中医理论知识,治愈了无数患者。
国医大师朱良春经验方十则

国医大师朱良春经验方十则
(1)顽痹——熟地黄、仙灵脾、鹿衔草、淡苁蓉、全当归、鸡血藤、露蜂房、蕲蛇、地鳖虫、僵蚕、蜣螂虫、炮山甲、全蜗、蜈蚣、广地龙、甘草
(2)慢性咳喘——红人参、北沙参、五味子、蛤蚧、麦冬、化橘红、紫河车
(3)热性咳嗽——金荞麦、鱼腥草、白花蛇舌、苍耳子、天浆壳、炙枇杷叶、化橘红、甘草
(4)消化性溃疡、萎缩性胃炎——莪术、红参、生黄芪、怀山药、蒲公英、枸杞子、鸡内金、炮刺猬皮、生蒲黄、五灵脂、徐长卿、炮山甲、玉蝴蝶、凤凰衣
(5)肾阳不振——仙灵脾、仙茅、枸杞子、怀山药、紫河车、甘草
(6)慢性肝病——紫河车、红参须、炙地鳖虫、炮甲片、光郁金、参三七、生鸡内金、广姜黄
(7)肝癌——人参、丁香、苏木、桃仁、桂枝、姜黄、虻虫、苏子、五灵脂、绛香、延胡索、水蛭、阿魏、艾叶、川芎、香附、当归、吴茱萸。
(8)高脂血症及单纯性肥胖——制苍术、黄芪、草决明、丹参、冬瓜仁、泽泻、冬瓜皮、生山楂、淫羊藿、生薏仁、干荷叶、枳壳、半夏
(9)老年痴呆症——红人参、炙马钱子、川芎、地鳖虫、当归、枸杞子、地龙、制乳香、制没药、炙全蝎、紫河车、鸡内金、血竭、甘草
(10)癫痫——炙全蝎、炙蜈蚣、炙僵蚕、广地龙、陈京胆、川石斛、天麻、青礞石、天竺黄、白芥子、化橘红、石菖蒲。
国医大师朱良春教授脾胃病诊治经验

一面,除上述见症外,伴见口苦、溲赤,在此情况下,不妨温阳与解毒并举;温阳药能 振奋功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而解毒药则有直接针对病原之意图,可加用板蓝根、黄 柏、丹皮、白花蛇舌草等。 对慢性肝炎之各种证候,区别是在气分还是在血分,有利于根据病理层次进行辨证 治疗,故不容不辨。按照中医学的观点,初病在经在气,久病入络在血,故慢性肝炎尤 多络病。其特点为肝区疼痛,牵及背部,舌质有紫气,苔薄腻,脉弦涩,肝功能长期不 正常,对其治疗,疏肝养肝、必兼通络,通络必兼解毒。一般可用《金匮》旋复花汤为 主方,取茜草代新绛,药如旋复花、茜草、丹参、泽兰、柏子仁、紫草、菝葜、路路通、 参三七等。不效,需参用虫类药,叶天士“取虫蚁之品,以松透病根”,确是经验之谈。 常选用九香虫、全蝎、参三七各等份,研细末,胶囊装盛,每服5粒,1日3次,收效 堪佳。虫类药对慢性肝炎的治疗,大有前途,值得进一步加以研究与应用。 慢性肝炎进一步发展,还会出现肝肾精血亏损、瘾块癖积的证候。朱师强调养正消 徵,重药轻投,调和肝脾,燮理阴阳,汤丸并进,治疗早期肝硬化、慢性肝炎。以辨证 论治为指导,结合机体免疫反应,选用部分有促进细胞功能之品,如党参、黄芪、仙灵 脾、白术、白芍、当归、女贞子等健脾、补气、补。肾、补血、补阴之品。朱老早在50 年代末,就研制成复肝散后改为复肝丸(今之复肝胶囊)。1963年在《中医杂志》8期 披露后,全国各地较多同仁验证临床,尤治疗慢肝和早期肝硬化疗效均较理想。“复肝 丸”,(由红参须、参三七、地鳖虫、紫河车、炮山甲、广姜黄、广郁金、鸡内金等组成), 对慢性肝炎之癞块癖积及早期肝硬化,确有改善症状与体征,促进肝功能好转之疗效。 但是对于肝胆湿热壅遏,转氨酶明显增高者,此丸不宜早用,必待湿去热消,方可斟酌 用之。 朱老还根据《内经》:“肝开窍于目。”指出肝炎病情的轻重及转变,必然反映于目。 在临床实践中,朱老对肝炎病人眼血管的变化,进行了观察和综合分析,结果发现随着 肝炎病情的加剧、好转或恢复,眼血管的色泽、扩张、弯曲按照一定的规律变化。所以, 眼血管变化对肝炎的诊断和病情进退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这一独特的诊断方法后写进 《传染性肝炎的综合疗法》,为中医诊断学增添了新的内容。 在脾胃病诊治上朱老倡导的“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谨守病机,分期论治;精研专 病,创制专方;辨西医病,融中医理;见微知著,既病防变等观点,在临床上具有很好 指导意义,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挥。
国医大师朱良春:倾囊相授诊治疑难病的诀窍!(字字珠玑)

国医大师朱良春:倾囊相授诊治疑难病的诀窍!(字字珠玑)小编导读国医大师朱良春教授,是饮誉海内外的中医大家,一生致力于我国的中医药事业,迄今悬壶济世七十余载,在治疗疑难重症方面,经验颇丰,独具特色。
小编今天将朱良春教授诊治疑难病的诀窍推荐给您,字字珠玑皆精华!赶紧来看看吧!1.怪病多痰朱师认为,怪病多由痰作祟,顽疾必兼痰,痰是病理物质,多由机体功能失调,气道闭塞,脏腑不和,津液凝聚,水湿停留,气化不利而成痰涎。
痰涎壅塞,气道不清,神明之府为痰困蔽,上不能通,下不能达,则癫、狂、痫以作。
如反复缠绵,不少癫、狂、痫的患者,舌质都见紫色或瘀斑,精神症状呈周期性加重,此缘于兼有瘀血之故。
因为痰气凝滞,气病及血,气血瘀阻,蒙蔽灵窍,而致精神失常,症状顽固不愈。
所以,朱师在治疗神经精神疾患时,主要是抓住“痰”“瘀”两端,以涤痰化瘀作为精神病的重要治则,灵活化裁,往往取得明显疗效。
朱师认为,“痰”具有明显的特征,主要表现为:①眼神呆滞,面色晦暗,或眼眶周围青暗。
②形体丰腴,手足作胀。
③皮肤油垢异常,或面色光亮如涂油,其两颊色红者,多为痰火,面呈灰滞,恒为痰湿。
④神志恍惚或抑郁,或烦躁不宁。
⑤舌体胖大,苔白腻如积粉,或灰腻而厚,脉沉或弦或滑或濡缓。
⑥易惊悸,烦懊不眠,或昏厥、抽搐,或神志失常。
这些痰病的特征,显然与精神病的症状密切相关。
这些辨痰要点,不必悉俱,只要见其一二,即可参用治痰之法。
对于痰饮的治法,朱师汲取了前人有益的经验。
如蒋宝素的《问斋医案》指出:“痰本津液精血之所化,必使血液各守其乡,方为治痰大法,若但攻痰,旋攻旋化,势必攻尽血液脂膏而后已。
”朱师提出了“治痰要治血,血活则痰化”的原则,达到了“将化未化之痰,行之归正,已化之痰,攻而去之”的目的。
朱师曾多次采用王清任之癫狂梦醒汤化裁治疗周期性精神病,有较好之疗效,每日一剂,连服1个月后,病情好转,再服1个月,周期性发作即可控制。
方中桃仁、红花、木通、赤芍活血通经,祛瘀清神;柴胡、青皮、香附、远志疏肝理气,通络开郁;丹参、酸枣仁养血安神,滋阴降火;佐磁石宁心安神,又可防柴胡之升举太过;麦冬健脾化痰,宁心安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改用散剂,坚持服用,可获根治。常用自拟方(胃安散):生黄芪909,莪术509,
潞党参、淮山药、蒲公英、枸杞子各909,鸡内金、刺猬皮、生蒲黄、五灵脂、徐长卿 各609,炮山甲、玉蝴蝶、凤凰衣各459,甘草309。此为基本方,偏阴虚者加北沙参、
型,证见神疲气怯,胃脘胀痛,其势隐隐,食后反甚,得按稍舒,纳谷不馨,便溏,苔
薄舌质淡,脉细弦。结合胃镜检查,病理切片,见有肠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者,随症
调整用药。
根据以上证候特征,脾虚夹瘀型,治以益气消瘀。药选黄芪、莪术、鸡内金、三七、 玉蝴蝶、凤凰衣、甘松、徐长卿、白术。其中黄芪、莪术益气化瘀,为朱老之常用对。 玉蝴蝶、凤凰衣补虚宽中;鸡内金、白术补脾胃、助消化,化痰涎,逐瘀滞;徐长卿、 甘松行气消胀,缓急止痛;三七化瘀止痛,改善血液循环。阴虚木横型,治以养胃制肝。 药选北沙参、麦冬、芍药、天花粉、乌梅、杞子、绿萼梅、佛手行气疏肝不伤阴。阳虚
国医大师朱良春教授脾胃病诊治经验
南通市中医院
吴坚
蒋熙
高想
姜丹
李靖
钱小雷
国医大师朱良春教授,从医70余年,是全国首批500位名老中医之一,擅长用虫 类药治疗疑难杂症,有“虫类药学家”之称。他理论上勇于探索,锐意创新,学术上颇
多建树,临床上博采众长,治学严谨,勤于实践,师古而不泥古,是一位理论联系实际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的中医临床大家。他擅长治疗内科疑难病症,在脾胃病、肝胆病诊治上形成自己的独特
麦冬各609,生白芍909;偏阳虚者加高良姜、炒白术各609,菝葜309。共研极细末, 每服49,每日3次,食前半小时服。 慢性萎缩性胃炎整个病程是错综复杂的,有时较单一,有时诸多证情同时出现,辨 治时贵在辨证明确,切中病机,切忌见病治病,就事论事。朱老在选方用药时,以“久 病多虚”、“久病多瘀”为根据,各有侧重,虚实兼顾,力求补而不滞,滋而不腻,祛邪
寒湿型,治以温脾化湿,药选黄芪、苍术、太子参、良附丸、升麻、鸡内金、菝葜、徐
长卿、熟苡仁等。其中黄芪、太子参益气健脾;苍术、苡仁健脾化湿;菝葜、良附丸温
中暖胃,行气止痛;升麻升清;徐长卿行气止痛。如见肠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者,均
加用刺猬皮、炮山甲以软坚散结,消息肉,化瘀滞;舌质红,脉弦者可加用白花蛇舌草、 白英、石斛等。疼痛甚者,加用活血化瘀,散结止痛之失笑散,因其不仅善于止痛,而
74
而不伤正,理气而不耗阴。一旦药中肯綮,则需坚持服药,不宜轻易更方。如药后病情 己获好转,即予散剂吞服,-贝JJN用方便,患者易于坚持,以巩固疗效:二则有利于药 物充分吸收,若用之得宜,则效如桴鼓。除此而外,尚应注意饮食,掌握食疗,调节情
志,避免忧怒,以利于胃体之康复,疗效之巩固。 慢性肠炎、结肠炎、痢疾多以经常泄泻,时轻时剧,时作时止,作则腹痛、腹胀、 大便溏薄夹有粘液、脓血,反复发作,经久难愈。朱老认为此系既有脾虚气弱,又有湿 热稽留,往往表现为虚实夹杂,属“痢疾”、“泄泻”范畴,盖其病在肠,但与相关脏腑 功能失调有关。肺与大肠相表里,脾胃为气机升降的枢纽,而大肠之传导,又因肝司疏 泄,脾气运化,肝气横逆太过则伤脾,运化失司则痛泻内生,故本病“肝郁脾弱乃其本, 痰瘀湿热滞留乃其标”。治则治法宜补脾敛阴,清化湿热。处方用:仙桔汤(自拟方)。 方中仙鹤草善止血,有治痢,强壮之功。桔梗有排脓治痢之效。白术、木香健脾而调气; 白芍、乌梅、甘草酸甘敛阴。白槿花清热利湿凉血;槟榔小剂量则善于行气消肿,对痢 疾、泄泻而腹胀甚者,曰久有功效。如用此方治阿米巴痢疾,应另加鸦胆子4粒,去壳 分两次吞服;腹痛甚者,加重白芍与甘草用量。体虚气弱,而腹泻不显者,去木香、槟 榔,加炙升麻4—59,党参129,炙黄芪159。注意凡久泻属脾肾阳虚或为肾阳不振者, 则非本方适应症,当以附子理中汤或四神丸治之。 二、肝胆病 朱老指出胆囊炎、胆石症、肝内胆管结石,病位在肝胆,与中焦脾胃密切相关,常 见病因为饮食不节,过食肥甘油腻,情志失调,抑郁不畅或过激;日久导致肝郁不舒, 疏泄不畅,胆汁郁积而成石。石成之后,又易阻滞气机,肝胆失疏,致胆囊炎久延不愈。 辨证分型有寒热错杂、胆气郁滞、肝胆失疏、气血不和、痰瘀阻络、肝阴不足等。治宜 辨证论治,注重柔肝扶脾,行气通腑。常用生白芍柔肝缓急止痛,柴胡、木香、枳壳行 气畅中,』IlSb行气通腑,胆亦为腑,以通为顺,故通腑要注意贯彻始终。其他金钱草、 鸡内金、海金沙利胆排石;炒白术、防风健脾化湿培土,风亦胜湿,故用风药。总之用 药宜疏通柔肝、排石利胆,行气通腑。 慢性肝炎、肝硬化是一种由各种慢性肝病延续发展而来的,具有广泛肝细胞损害及 结缔组织增生的慢性进行性疾病,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早期肝硬化属“瘸积、痞块” 范畴,晚期肝硬化,则在“臌胀”门中辨证施治,如喻嘉言《医门法律》说:“凡有瘤 瘕、积块、痞块,即是胀病之根,日积月累,腹大如箕,腹大如瓮,是名单腹胀”,肝 硬化的病理改变,是肝实质的损伤,以气血郁滞、瘀凝脉络为主要矛盾,由于瘀结日久, 肝脾损伤,其临床表现多呈本虚标实,治疗较为棘手。朱老认为慢性肝炎治疗疏肝宜与 养肝相结合,疏肝与养肝是治疗肝脏自病的基本大法,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其经脉 络胆,职司疏泄,性喜条达,善于调节气机的运行,气行则血行,从而协调脾胃之气的 升降,胆之精汁的分泌,三焦之决渎,水道之通调。慢性肝炎症见情怀抑郁,胸闷不舒, 欲嗳不爽,两胁胀痛,食欲减退,舌苔薄腻,或上有垢浊,脉弦细或濡滑之“肝胃不和 型”,在治疗上以疏肝为主,参用健脾和胃之品,常常选柴胡疏肝散化裁。扶正与驱邪 相结合。肝经湿热之邪是形成慢性肝炎的主要原因,而疫毒又是导致肝病主要病机。所 以驱邪是治疗慢性肝炎的重要环节。慢性肝炎多属虚实夹杂,邪实主要表现在肝气郁结 和肝血瘀阻;正虚主要表现为脾胃气虚和肝血不足。但正虚多由实邪留连日久所致,只 有肝气得疏,脾胃才能健运;瘀血得去,新血才能化生,故应攻补兼施。慢性肝炎用补 法,必须在明确病位的基础上,区别阴虚、阳虚。凡阴虚者,宜补而兼清。阳虚者,宜 补而兼温。慢性肝炎伤阴最多,但亦有伤及肝阳者,阳虚气弱,则肝用不及,其主要表 现为疏泄无力。临床上还可见到一种情况,病人既有肝阳虚衰的一面,又有郁毒深藏的
的诊治经验和思路。现介绍如下: 一、胃肠病 朱老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可以“胃痞”称之,其病机错综复杂,根据四诊所得,
大致可分为以下三型:①脾虚夹痰型,证见形体消瘦,面色少华,纳呆脘胀,刺痛掣及 两肋,便溏,苔薄腻,舌衬紫,脉细弦。②阴虚木横型,证见脘腹作胀,时感灼痛,嗳 气稍舒,纳呆,口干欲饮,偶感嘈杂,大便干结,苔薄,舌边红,脉细弦。⑧阳虚夹湿
73
一面,除上述见症外,伴见口苦、溲赤,在此情况下,不妨温阳与解毒并举;温阳药能 振奋功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而解毒药则有直接针对病原之意图,可加用板蓝根、黄 柏、丹皮、白花蛇舌草等。 对慢性肝炎之各种证候,区别是在气分还是在血分,有利于根据病理层次进行辨证 治疗,故不容不辨。按照中医学的观点,初病在经在气,久病入络在血,故慢性肝炎尤 多络病。其特点为肝区疼痛,牵及背部,舌质有紫气,苔薄腻,脉弦涩,肝功能长期不 正常,对其治疗,疏肝养肝、必兼通络,通络必兼解毒。一般可用《金匮》旋复花汤为 主方,取茜草代新绛,药如旋复花、茜草、丹参、泽兰、柏子仁、紫草、菝葜、路路通、 参三七等。不效,需参用虫类药,叶天士“取虫蚁之品,以松透病根”,确是经验之谈。 常选用九香虫、全蝎、参三七各等份,研细末,胶囊装盛,每服5粒,1日3次,收效 堪佳。虫类药对慢性肝炎的治疗,大有前途,值得进一步加以研究与应用。 慢性肝炎进一步发展,还会出现肝肾精血亏损、瘾块癖积的证候。朱师强调养正消 徵,重药轻投,调和肝脾,燮理阴阳,汤丸并进,治疗早期肝硬化、慢性肝炎。以辨证 论治为指导,结合机体免疫反应,选用部分有促进细胞功能之品,如党参、黄芪、仙灵 脾、白术、白芍、当归、女贞子等健脾、补气、补。肾、补血、补阴之品。朱老早在50 年代末,就研制成复肝散后改为复肝丸(今之复肝胶囊)。1963年在《中医杂志》8期 披露后,全国各地较多同仁验证临床,尤治疗慢肝和早期肝硬化疗效均较理想。“复肝 丸”,(由红参须、参三七、地鳖虫、紫河车、炮山甲、广姜黄、广郁金、鸡内金等组成), 对慢性肝炎之癞块癖积及早期肝硬化,确有改善症状与体征,促进肝功能好转之疗效。 但是对于肝胆湿热壅遏,转氨酶明显增高者,此丸不宜早用,必待湿去热消,方可斟酌 用之。 朱老还根据《内经》:“肝开窍于目。”指出肝炎病情的轻重及转变,必然反映于目。 在临床实践中,朱老对肝炎病人眼血管的变化,进行了观察和综合分析,结果发现随着 肝炎病情的加剧、好转或恢复,眼血管的色泽、扩张、弯曲按照一定的规律变化。所以, 眼血管变化对肝炎的诊断和病情进退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这一独特的诊断方法后写进 《传染性肝炎的综合疗法》,为中医诊断学增添了新的内容。 在脾胃病诊治上朱老倡导的“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谨守病机,分期论治;精研专 病,创制专方;辨西医病,融中医理;见微知著,既病防变等观点,在临床上具有很好 指导意义,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