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上册《不用文字的书和信》教案

合集下载

小学三年级语文《不用文字的书和信》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不用文字的书和信》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导语】《不⽤⽂字的书和信》是⼀篇说明⽂,介绍了创造了⽂字之前,⼈类记事的⽅法和通信的⽅法,语⾔通俗易懂,⽂章结构清晰。

以下是⽆忧考整理的⼩学三年级语⽂《不⽤⽂字的书和信》原⽂、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学三年级语⽂《不⽤⽂字的书和信》原⽂ ⼈类在创造⽂字之前,常常⽤⼀些奇妙的⽅法来帮助记忆。

我国古代就有“结绳记事”的⽅法。

发⽣了⼀件事⼉,就在绳⼦上打⼀个结。

各个结⼤⼩不同,形式也各有区别,表⽰那些事⼉重要不重要,属于什么种类。

往后看了这些绳结,就记起以前经历的许多事⼉。

现在世界上还有⼀些民族没有⽂字,他们还⽤“结绳记事”的⽅法。

还有⼀些民族⽤贝壳代替绳结。

贝壳⼤⼩不⼀,颜⾊形状也有许多种,⽐绳结容易分辨。

⼀条穿着好些贝壳的带⼦,在他们看来,就是⼀本书。

读了这本书,他们可以知道本民族的许多故事。

不但如此,在创造⽂字之前,有些民族已经有了通信的⽅法。

跟记事⽤绳结或贝壳⼀个样,也⽤⼀些东西来表⽰意思。

譬如这⼀族送给那⼀族⼀杆枪或者⼀⽀箭,这就是⼀封宣战书。

那⼀族收到了,就拿起武器来,准备战⽃,决不会误会成别的意思。

从前有⼀个民族送给相邻的民族⼀封信。

这封信⼀共四样东西:⼀只死鸟,⼀只死⽼⿏,⼀只死青蛙,还有五⽀箭。

这些东西包含着什么意思呢?它是在说:“你们能像鸟⼉⼀样在天空中飞,像⽼⿏⼀样在地底下藏,像青蛙⼀样在湖⾯上跳跃吗?如果不能,休想跟我们打仗。

什么时候你们的脚踏上我们的⼟地,我们就⽤乱箭来对付你们!” 如果有⼀天,我们从邮递员⼿⾥收到⼀个包裹,解开⼀看,没有别的,只是死鸟、死⽼⿏这些东西,我们唯有连声叫怪,猜想是哪⼀个淘⽓的朋友寄来开玩笑的。

谁知道在古代,这样⼀包东西却是⼀封严厉的信。

【篇⼆】⼩学三年级语⽂《不⽤⽂字的书和信》教案 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的⽣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

3、理解课⽂内容,把课⽂分成两部分,了解发明⽂字前⼈们的记事和通信的⽅法,了解⼀些不⽤⽂字的书和信,知道⼀些传递信息的⽅式。

三年级语文上册《不用文字的书和信》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册《不用文字的书和信》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册《不用文字的书和信》教案一、教学目标.复习巩固学过的字词,感知课文结构。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了解发明文字前人们的记事和通信的方法。

3.让学生了解没有文字之前人类交流的方式,从而感受文字带给我们的便利及重要性,体会人们的聪明才智。

二、学情分析《不用文字的书和信》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十一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

是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的叶圣陶写的一篇说明文。

它具体介绍了创造文字之前,人们记事的方法和通信的方法。

这篇课文清楚明了地向我们介绍了古代人类记事和通信的方法。

因为课文篇幅短小,通俗易懂,层次清晰,语言准确,它在介绍记事、通信方法的时候作者穿插了一些事例,使读来非常有趣味。

有利于学生充分感受“不用文字的书和信”所折射出的人类的智慧。

在结构上:学生初读课文会觉得层次不清,线索不明,鉴于年龄特点,他只能关注到部分段落,整篇课文看似零碎,但实际上从题目就能看出是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书,一部分是信。

在内容上:了解古代人类记事、通信方式是比较容易的,但感受那时书和信的奇妙之处,进而对比感受今天科技给人类生活带来的方便与快捷是比较困难的。

在写法上:三年级的孩子第一次遇到正式的说明文,在学生在读通、读正确课文的基础上,不能在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上耗去太多的时间,这样会使一堂生动有趣的课变得枯燥无味。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了解发明文字前人们的记事和通信的方法。

教学难点:让学生了解没有文字之前人类交流的方式,从而感受文字带给我们的便利及重要性,体会人们的聪明才智。

四、教学过程教学视频地址:https:///i6490335283148489230/?utm_source=t outiao&utm_medium=feed_stream#mid=71675369193​更多教学视频请进https:///c/user/71675369193/#mid=15810281 464187024.1第二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一.复习巩固,整体感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不用文字的书和信》。

《不用文字的书和信》教案

《不用文字的书和信》教案

《不用文字的书和信》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不用文字的书和信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2.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阅读、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不用文字的书和信的含义,学会用生活中的事物来表达情感。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三、教学准备1.课件、图片等教学资源。

2.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一张白纸、彩笔、剪刀、胶棒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老师出示一本书,问学生:“这本书有什么特点?”(二)新课学习1.老师出示一张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中的内容。

2.学生描述后,老师引导:“这就是不用文字的书,我们可以通过图片来传递信息和情感。

”3.老师出示一封信,问:“这封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5.老师举例说明不用文字的书和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漫画、表情包等。

6.学生分组讨论:如何用生活中的事物来表达情感。

(三)实践环节1.老师出示一张白纸,让学生在纸上用彩笔、剪刀、胶棒等工具创作一幅不用文字的书或信。

2.学生创作过程中,老师巡回指导,给予鼓励和帮助。

3.创作完成后,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分享创作心得。

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3.老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并提出改进意见。

(五)作业布置1.请学生回家后,用生活中的事物创作一幅不用文字的书或信,并分享给家人。

2.家长参与评价,共同感受不用文字的书和信的魅力。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让学生观察、讨论、实践,使他们初步理解了不用文字的书和信的含义,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注重引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但教学过程中仍有一些不足,如部分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引导和培养。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理解不用文字的书和信的含义对话设计:老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书吗?”学生:“书是用来读的,上面有字。

不用文字的书和信教案

不用文字的书和信教案

不用文字的书和信教案教案标题:不用文字的书和信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使用不用文字的书和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2.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通过学习不用文字的书和信,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

教学准备:1. 不用文字的书和信的实例(如图片、图表、符号等)。

2. 纸张、彩色笔、剪刀、胶水等制作教具的材料。

3. 课堂展示区域。

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引入不用文字的书和信的概念,让学生思考并讨论他们对这些书和信的了解和想法。

2. 示例展示(10分钟)展示几个不用文字的书和信的实例,如图片故事书、象形文字等。

解释每个实例的特点和用途,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3. 制作不用文字的书(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提供一些图片和图表等素材,让他们合作制作一本不用文字的书。

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设计故事情节,并使用素材进行表达。

4. 展示和分享(15分钟)每个小组展示他们制作的不用文字的书,并向其他同学分享他们的故事情节和创作过程。

鼓励学生互相欣赏和评价。

5. 制作不用文字的信(15分钟)让学生单独或小组制作一封不用文字的信,可以使用符号、图案等表达自己的意思。

鼓励学生在信中表达感谢、祝福、道歉等情感。

6. 交流和解读(10分钟)学生交换他们制作的不用文字的信,互相解读对方的意思并回复。

引导学生思考不用文字的书和信如何传递信息和沟通。

7. 总结和反思(5分钟)让学生回顾整个学习过程,总结他们通过不用文字的书和信学到了什么,以及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

拓展活动:1. 邀请学生在家中制作更多的不用文字的书和信,并与家人分享。

2.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图书馆或博物馆,了解更多关于不用文字的书和信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制作不用文字的书和信时的参与程度和创造力。

2. 评价学生在展示和分享中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3. 收集学生制作的不用文字的书和信,评估他们对于信息传递和沟通的理解。

小学三年级语文《不用文字的书和信》教学设计

小学三年级语文《不用文字的书和信》教学设计

小学三年级语文《不用文字的书和信》教学设计小学三年级语文《不用文字的书和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情感目标:学习课文,知道人类有哪些不用文字的记事和通讯方法.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识目标:学生自主识字,学认生字10个.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师:同学们,看,老师给大家带来得是什么?(出示〝书〞〝信〞)生:一本书和一封信.板书:书和信师;这里面都写满了什么?(字.汉字.文字)板书:文字师:我们上学期学过一篇课文说: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可是在汉字还没出现的时候,人们是怎么传递信息的?(学生思考.讨论)生:那时候的人们是不交往的.生:他们可以用语言交流.生:他们可以送东西.师:你们知道那时候人们也有自己的书信,却是不用文字的书和信,你们信吗?(学生半信半疑)不信我们一起乘坐时光隧道去看看.红笔板书课题:不用评析:创设认知中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冲突,抓住学生好奇心理,形成学生渴望学习的心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1.学生自由轻声朗读课文,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3.小组合作学习生词.生字,教师巡视,学生交流识字方法.4.检查学生掌握情况.学生分组接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标出段序(5段)集体评价.评析:在学生已有识字能力和识字方法基础上,在整个识字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听.说.读.写.看,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每个孩子的体验和认知水平不同,记忆生字的方法自然也不同,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识记,让学生自己悟出汉字的特点,编口诀记忆生字,互相教授,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只是一个学习活动的点拨者.引导者.三.细读课文,深入感悟.1.师引导学生再自读课文,说说通过朗读,你读懂了什么?生:通过读我知道了古代有用〝结绳记事〞的方法记事.师问:你从哪儿知道的?生:第一段中讲到了〝结绳记事〞.教师及时抓住〝结绳〞一词,(出示各色绳子)让学生边说边动手实验.(大结记大事,小结记小事,绿绳记 )评析:用实物演示,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直观.形象,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生:通过读我知道了用贝壳也可以记事.生:通过读我知道了送给别的民族枪或是箭,就是一封宣战书.(指导朗读:怎样读出严厉的语气?个别读.教师范读.集体读)2.师总评: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讲得很好,看来自读的能力提高的很快.现在请两个同学完整地讲讲这一课的内容.3.师:请同学们在小组中默读课文,想一想自己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在小组内提出,先自己解决,解决不了的问题再提出来,全班一起帮你.4.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联系上下文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分辨:分别,区别.代替: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因为用贝壳记事比用绳结记事更容易分辨所以用贝壳代替绳结.譬如:就是举个例子,打个比方.(让学生用譬如说一句话)严厉:严肃.(让学生用严厉说一句话)5.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6.师总结:学习了课文,你知道有哪些不用文字的书和信?评析: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教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强烈愿望和合作学习的意识.针对课堂时间有限,而学生提出的问题较多的现象,让学生先在小组中解决部分简单问题,老师在巡视时,引导学生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集体讨论解决,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注重保护学生好奇心,重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四.拓展活动.1.师:现在科学进步了,人们有了更加方便快捷的通讯方式,你们知道有哪些方便快捷的通讯方式吗?(小组讨论,个别汇报)生:有电话,有互联网,有电报,有传真机,有手机短信,有BP机2.想一想,将来人们还会用什么更加方便快捷的方式进行交流?(同桌互说,个别汇报)3.教师小结:同学们的设想真棒,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老师相信你们的设想都能成为现实,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我们的理想而奋斗.好吗?评析:教师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基础上,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学习语文,关心身边的事,留意新生事物的变化,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对未来的遐想.小学三年级语文《不用文字的书和信》教学设计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习掌握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词语的意思.能力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古代人们用来帮助记忆和通信的一些方法.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课文收集信息.讨论.体会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了解古代书信的不足之处和现代书信的便利之处,体会通信事业的飞速发展.教学重点: 了解古代人们记事和通信的一些方法.教学难点: 体会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古代人民记忆和通信的一些方法.教学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读通课文,掌握生字新词.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在没有文字以前人们的记忆和通信方法. 教学难点:了解没有文字以前人们的记忆和通信的一些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刚看到课题,你心里有什么想法吗?2.那预习了课文以后,你以知道了些什么呢?二.检查预习情况.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注意做到正确.流利.随机板书读错和需要提醒的读音.(譬p 如)2.练习读学生没有读好或停顿不当的地方.3.出示生字新词,学生读准字音,记忆字形,练习书写.4.有不理解的词语吗?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不懂的词语意思.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再读课文说说人类在没有文字之前曾经使用一些什么方法帮助记忆和通信的?2.汇报:人类在没有文字之前曾经使用一些什么方法帮助记忆少通信的?依据学生回答板书古人类的记忆和通信的方法.板书:记忆结绳穿贝壳通信:用实物传递信息.3.学生自由诵读自己感兴趣的记忆或通信方式把这种方法用自己的话介绍给好朋友听.4.指名介绍书中介绍的记忆或通信方法,评出讲解员.四.交流资料,扩展文本.全班交流自己课前收集到的古人记忆或通信的方法,教师予以补充介绍. 如:在墙上画象形图案.点狼烟.击鼓等板书:不用文字的书和信记忆:结绳.穿贝壳通信:用实物传递信息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继续学习课文,体会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2.通过讨论,知道古代记忆和通信方法存在的不足;联系实际,交流现代人记忆和通信和方法,体会到科学的飞速发展.教学难点:了解古代人和现代人记忆和通信方式和区别,体会人类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1.听写词语:分辨.譬如.老鼠.淘气2.说说古代人记忆和通信的方式.二.思考课后习题1,了解古代记忆和通信方式的不足.1.小结提部:我们已经了解了古代记忆和通信的一些方法,那么,你认为这些方法好吗?又存在哪些不足呢?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引导.(记忆容易混淆.容易遗忘.不便捷等,通信费时.费力.费钱,表达意思不太明确)三.思考课后习题2,了解现代记忆和通信方式的便捷.1.小结提问:是啊,正因为有了不足,人们才会想办法改进,这样,通信事业便一步步地发展起来.到了今天,人们的通信方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莫测,那现代又有了哪些记事和通信方式呢?2.学生交流,互相订正补充.(用文字记事.在电脑上保存资料等;通过手机.可视电话.传真,互联网传递信息等).四.比较体会.1.从通信方式的飞速发展,你想到了些什么?2.人设想过将来的记忆和通信方式吗?又会是怎样的呢?小结:是啊,人类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科学的探索也是无止境的.只要大家热爱学习,勇于创造,就能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五.布置作业板书:不用文字的书和信信息时代(科学无止境)小学三年级语文《不用文字的书和信》教学设计三教学要求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把课文分成两部分,了解发明文字前人们的记事和通信的方法,了解一些不用文字的书和信,知道一些传递信息的方式.4.体会人们的聪明才智.重点难.关键1.了解古代的一些记事和通讯的方法.2.收集资料,了解现代的一些信息传递的方式.课时划分两课时.第一课时一.谈话,激趣导入1.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人类是由什么进而来的吗?2.教师简单地介绍人类的发展,后导入:那时候没有文字,更不用说有电等现代通讯设备了,那么他们是怎样记事和传递信息的呢?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1.教师出示要求,学生自读.(1)借助拼音,读通课文,认读生字新词.(2)把课文分成两部分,思考每部分的主要内容.2.检查自读的情况.(1)全班齐读课文.(2)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认读.(3)说一说这些生字都该注意什么?(学生从字的发音.字的书写上抒发自己的看法.)(4)教师适当的总结,并再强调下列字的读音和书写.〝徽〞〝擦〞〝烁〞〝倒〞(多音字)〝摔〞.(5)开火车读生字词,并巩固.三.整体感知,弄清条理1.反馈课文的分段情况.2.说说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3.教师小结,理清文章的条理.4.学生正确.流利地读课文.四.学习第一部分,了解过去的记事方式1.指名读课文第一部分,其他思考:这一部分围绕哪一句话来描写.2.指名反馈.(人类在创造文字之前,常常用一些奇妙的方法来帮助记忆.)3.理解〝奇妙〞.4.导读,学生自读课文:人们到底是用什么奇妙的方法记事的呢?5.指名反馈(结绳记事.贝壳记事)(学生反馈后教师出示课文中相应的插图.)6.讨论:人们是怎样用绳子和贝壳记事的.7.集体反馈,读课文中相关的语句.8.引导想像,各种绳子结以及贝壳可能代表什么意思?(学生发挥想像,自由发言).9.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第一部分,加深理解.第二课时一.检查复习1.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读一读.2.开火车读.3.指名分段读课文.4.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古代人类是怎么记事的呢?(指名反馈)5.导读:那么他们又是怎样通信的呢?二.学习课文,了解古人的通信1.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由读课文:他们又是怎样通信的呢?2.指名反馈.(借助特定的事物表达一定的意思.)3.课文举了一个什么例子.(指名反馈)4.学生读课文相关的句子.5.引导学生想像,他们如果是报平安会怎么表示呢?(学生大胆想像,自由发言)6.教师小结:虽然古代的人类没有我们现在先进的科学技术,但是他们利用自己身边能够利用的事物进行通信,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造了我们现在所用的文字,创造了人类一个又一个的文明.三.阅读课文,加深理解1.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段落读一读.2.读完课文,你们有什么感想呢?(学生可以从自己的角度发言,教师要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3.教师总结,鼓励学生收集资料,了解更多关于古代人类生活知识.四.拓展延伸,说现代的通信1.小组讨论.交流:你们知道我们现代都有哪些通信方式.2.集体反馈.3.鼓励探究:你们知道吗.过去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人们的通信方式可多了,只是不及我们现在的迅速.[教师可以将一两个关于过去人类通信的方式告诉学生,(例如长城烟火台的由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年级语文上册《不用文字的书和信》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册《不用文字的书和信》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册《不用文字的书和信》教案一、教学目标复习巩固学过的字词,感知文结构。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使学生了解发明文字前人们的记事和通信的方法。

3让学生了解没有文字之前人类交流的方式,从而感受文字带给我们的便利及重要性,体会人们的聪明才智。

二、学情分析《不用文字的书和信》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十一单元的一篇主体文。

是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的叶圣陶写的一篇说明文。

它具体介绍了创造文字之前,人们记事的方法和通信的方法。

这篇文清楚明了地向我们介绍了古代人类记事和通信的方法。

因为文篇幅短小,通俗易懂,层次清晰,语言准确,它在介绍记事、通信方法的时候作者穿插了一些事例,使读来非常有趣味。

有利于学生充分感受“不用文字的书和信”所折射出的人类的智慧。

在结构上:学生初读文会觉得层次不清,线索不明,鉴于年龄特点,他只能关注到部分段落,整篇文看似零碎,但实际上从题目就能看出是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书,一部分是信。

在内容上:了解古代人类记事、通信方式是比较容易的,但感受那时书和信的奇妙之处,进而对比感受今天科技给人类生活带来的方便与快捷是比较困难的。

在写法上:三年级的孩子第一次遇到正式的说明文,在学生在读通、读正确文的基础上,不能在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上耗去太多的时间,这样会使一堂生动有趣的变得枯燥无味。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使学生了解发明文字前人们的记事和通信的方法。

教学难点:让学生了解没有文字之前人类交流的方式,从而感受文字带给我们的便利及重要性,体会人们的聪明才智。

四、教学过程教学视频地址:https://ixigua/i649033283148489230/?ut_sure=tutia&a p;ut_ediu=feed_strea#id=7167369193​更多教学视频请进https://tutia//user/7167369193/#id=181028146418702 41第二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一复习巩固,整体感知这节我们继续学习《不用文字的书和信》。

《不用文字的书和信》教学优秀教案

《不用文字的书和信》教学优秀教案

《不用文字的书和信》教学优秀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不用文字的书和信的历史和意义。

激发学生对不用文字的书和信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介绍不用文字的书和信的概念和定义。

探讨不用文字的书和信的历史背景和发展。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和图片展示法,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利用多媒体展示不用文字的书和信的历史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第二章:象形文字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象形文字的特点和应用。

培养学生对象形文字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2.2 教学内容介绍象形文字的起源和发展。

分析象形文字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2.3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展示法和观察分析法,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象形文字。

设计练习题,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图片,识别和表达象形文字的意思。

第三章:图案文字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图案文字的特点和应用。

培养学生对图案文字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2 教学内容介绍图案文字的起源和发展。

分析图案文字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3.3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展示法和观察分析法,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图案文字。

设计练习题,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图片,识别和表达图案文字的意思。

第四章:4.1 教学目标让学生总结和回顾不用文字的书和信的特点和意义。

激发学生对不用文字的书和信的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兴趣。

4.2 教学内容让学生总结不用文字的书和信的特点和意义。

提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不用文字的书和信的建议和资源。

4.3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法和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总结和回顾不用文字的书和信的特点和意义。

提供相关书籍和网站资源,帮助学生进一步学习和研究不用文字的书和信。

第五章:评估和反思5.1 教学目标让学生评估自己的学习成果和过程。

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评价能力。

5.2 教学内容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过程。

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

5.3 教学方法采用自我评估表和小组讨论法,让学生评估自己的学习成果和过程。

鼓励学生积极反思和评价自己的学习,提出改进的建议和目标。

三年级语文上册《不用文字的书和信》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册《不用文字的书和信》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册《不用文字的书和信》教案一、教学目标.复习巩固学过的字词,感知课文结构。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了解发明文字前人们的记事和通信的方法。

3.让学生了解没有文字之前人类交流的方式,从而感受文字带给我们的便利及重要性,体会人们的聪明才智。

二、学情分析《不用文字的书和信》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十一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

是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的叶圣陶写的一篇说明文。

它具体介绍了创造文字之前,人们记事的方法和通信的方法。

这篇课文清楚明了地向我们介绍了古代人类记事和通信的方法。

因为课文篇幅短小,通俗易懂,层次清晰,语言准确,它在介绍记事、通信方法的时候作者穿插了一些事例,使读来非常有趣味。

有利于学生充分感受“不用文字的书和信”所折射出的人类的智慧。

在结构上:学生初读课文会觉得层次不清,线索不明,鉴于年龄特点,他只能关注到部分段落,整篇课文看似零碎,但实际上从题目就能看出是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书,一部分是信。

在内容上:了解古代人类记事、通信方式是比较容易的,但感受那时书和信的奇妙之处,进而对比感受今天科技给人类生活带来的方便与快捷是比较困难的。

在写法上:三年级的孩子第一次遇到正式的说明文,在学生在读通、读正确课文的基础上,不能在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上耗去太多的时间,这样会使一堂生动有趣的课变得枯燥无味。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了解发明文字前人们的记事和通信的方法。

教学难点:让学生了解没有文字之前人类交流的方式,从而感受文字带给我们的便利及重要性,体会人们的聪明才智。

四、教学过程教学视频地址:https:///i6490335283148489230/?utm_so urce=toutiao&utm_medium=feed_stream#mid=7167536 9193​更多教学视频请进https:///c/user/71675369193/#mid=158 10281464187024.1第二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一.复习巩固,整体感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不用文字的书和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语文上册《不用文字的书和信》教案
一、教学目标
.复习巩固学过的字词,感知课文结构。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了解发明文字前人们的记事和通信的方法。

3.让学生了解没有文字之前人类交流的方式,从而感受文字带给我们的便利及重要性,体会人们的聪明才智。

二、学情分析
《不用文字的书和信》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十一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

是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的叶圣陶写的一篇说明文。

它具体介绍了创造文字之前,人们记事的方法和通信的方法。

这篇课文清楚明了地向我们介绍了古代人类记事和通信的方法。

因为课文篇幅短小,通俗易懂,层次清晰,语言准确,它在介绍记事、通信方法的时候作者穿插了一些事例,使读来非常有趣味。

有利于学生充分感受“不用文字的书和信”所折射出的人类的智慧。

在结构上:学生初读课文会觉得层次不清,线索不明,鉴于年龄特点,他只能关注到部分段落,整篇课文看似零碎,但实际上从题目就能看出是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书,一部分是信。

在内容上:了解古代人类记事、通信方式是比较容易的,
但感受那时书和信的奇妙之处,进而对比感受今天科技给人类生活带来的方便与快捷是比较困难的。

在写法上:三年级的孩子第一次遇到正式的说明文,在学生在读通、读正确课文的基础上,不能在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上耗去太多的时间,这样会使一堂生动有趣的课变得枯燥无味。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了解发明文字前人们的记事和通信的方法。

教学难点:让学生了解没有文字之前人类交流的方式,从而感受文字带给我们的便利及重要性,体会人们的聪明才智。

四、教学过程
4.1第二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复习巩固,整体感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不用文字的书和信》。

齐读课题。

上节课后,同学们用思维导图整理了课文,谁能给大家展示一下?清楚,明白,一下子就抓住了课文的主干。

2.读完课文之后,我们的学习伙伴丁丁,也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梳理,
谁来读一读?你能把他不会写的字填上吗?
学习单:
zhuàng
人类在创造文字之前,有的书是通过绳结和贝壳的大小、形状、

颜色等来记录人们的经历。

不但如此,还能借助,许多事物来宣告战斗的

开始,使它成为一封严厉的信。

学生自由说“历”“厉”的不同。

师利用字源指导学生记住这两个字的区别。

设计意图:利用字源指导学生区分形近字,让学生更形象地分辨两个字的不同,解决第一课时遇到的困难。

3.你们发现了吗?我们的字是从画画开始的,那之前呢?我们的书是这样的?我们的信竟然是这个样子的?书上称这
是一些奇妙的记忆方法,你怎么看?
设计意图:利用我校校本教研的优势,引导学生利用丰富多样的思维导图来梳理课文内容,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又清晰明了地掌握了课文脉络。

活动2【活动】二.层层深入,精读课文
书——记事方法
、结绳记事
那么,古人是怎么做到的呢?我们一起到文中去找一找答案。

请一位同学读一下自学提示:
自学提示:
.默读第一自然段,用“”画出:古人是怎样用绳结来记事的?
2.抓住一个重点词与同桌说一说你的想法。

绳结怎么来记事呢?指名说.
帮助学生建立联想
a.大小不同
特小的事?特别大的事呢?哎,你真聪明,由此及彼,你是一个会联想的孩子。

b.形式各有区别
咱们的古人还会怎么用绳结来记事呢?为什么这么想?你是一个会读书的孩子!你抓住了绳结形状和事件之间的相似点,成功地进行了联想。

c.你能不能推荐一位读书的同学,他一定能像你一样,体会古人这种联想记事的妙处。

设计意图: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品读,初步感知古人的智慧,认识到绳结和事件之间是有联系的,古人是抓住绳结与事件之间的相似点,进行联想来记事的,形成对联想的初步认知。

看图说事
快来看这幅图,一对年轻的父子正在认真记录最近发生的事,快看看他们打的绳结,你发现了什么?你能大胆地猜猜他们记了什么事吗?我请三位同学到前面指着图,给大家介绍一下?看看谁说的最与众不同?你听的最认真,你给评一评,他们说的怎么样?他们联想的很合理,你评价的也很有条理。

看来古人结绳记事还是很动了一番脑筋的!不是随便乱记的。

带着你的体会,谁来读一读这段话。

过渡:一个个简单的绳结,竟然记录了这么多事。

古人怎么样呀?指名说。

说得好,绳结之所以能记事,归根到底靠的是古人的智慧,没有古人丰富合理的联想,绳结也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疙瘩而已。

设计意图:通过“说一说古人是怎样记事的”这一活动,为学生创造生动的学习情境,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让学生在大胆的猜测与印证中,感受抓住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来进行联想要合情合理,体会古人的聪明才
智。

2、贝壳记事
不仅结绳能记事,贝壳也能记事!请你用刚刚学到的默读画句子抓重点词的方法,到文中去找一找:两种记事有什么不同?
指导学生发现贝壳记事的好处——丰富
指名说一说。

我们就抓这个重点词,谁能给她补充补充?他们会选择什么颜色的贝壳,讲述怎样的故事呢?你们和古人一样很会联想。

有了各种颜色的贝壳,记录的事情一下子变得丰富起来。

古人真是?太有办法了!带着你的感受,谁来读一读这段话。

通过读古人的记录,感受古人联想丰富的智慧
这位族长正在用贝壳书写本民族的故事,你能读懂他这一天的记录吗?这一天又记录了什么呢?同桌两个人说一说。

还有谁读懂了?你们的联想既贴近古人的生活,又很丰富。

但古人真正记录了什么,只有他们本民族自己知道。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局限,才会产生了表达更为明确的文字。

但在文字产生之前,这样的记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从简单的结绳记事,到颜色、形状更为丰富的贝壳记事,无一不体现古人联想的智慧。

如果此时,你已对古人赞不绝口,那接下来一定更加让你惊喜。

设计意图:了解贝壳记事与结绳记事的区别,认识贝壳记事更容易分辨的特点,体会联想不仅要合理,还要丰富和贴近生活,更进一步感受古人智慧是无穷的。

同时,体会文字的重要性,认识到文字的出现是人类文明的进步。

信——通信方法
.体会“通信”与“记事”的不同
小声读课文3-5自然段,想一想:古人的通信方法与以往的记事方法有什么不同?谁来借助黑板上的图片,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想法。

你很会思考,古人就是把这四样东西关联起来,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意思
2.指导批注
向敌人发出警告,一支箭就可以了。

为什么要四样东西呢!大家都来读一读这封信。

从这封信中,你读出了这个民族对敌人的什么?把自己的感受写在书中这段话的旁边。

谁来说说你的感受?把你的警告读出来?收到信的民族能飞吗?那就不要自取其辱!不要踏进我们的土地!还有不同的感受吗?那你来读一读。

这封没有文字的信,传递的不仅仅是内容,还有什么?只有把四样东西关联在一起,才能表达这样丰富的情感呀!古人真是太有?智慧了。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任务去朗读,在读书后能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说明理由,从而认识到古人的智慧不仅仅在
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联想,还能把几个事物联系在一起进行内容情感上的关联,使表达的信息变得更加丰富准确。

读写结合,创编故事
创设情境,指导创编
古人用联想和关联来传递消息,我们今天还在沿用。

我的朋友没有考上研究生,我就给他发了一条不用文字的微信,我的朋友明白了其中的安慰与鼓励,迅速从失落中走了出来。

同学们,你想不想也做个有心人,给身边的人发一条饱含情感的信息,让他感受到你的用心?那你试试看,我很期待你和你身边人的故事。

学生试着创编。

说给同桌听,互相修改。

展示故事,体会古人联想和关联的智慧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认识到古人是有智慧的,并体会出古人的智慧体现在思维的联想与关联。

创编故事就是让学生学以致用,将课上所学的联想、关联的思维方法应用在创编活动中,既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也让学生学习古人,做了一个有智慧的人。

活动3【讲授】三.总结板书,升华认识
绳结、贝壳、枪、箭、死鸟、死老鼠、死青蛙、五支箭,这些都是很普通的物品,它们安静地待在那里不能传递任何信息,是古人联想、关联的智慧,使他们仿佛一下子有
了生命一样,具有了记事、通信的功能,变成了不用文字的书和信。

虽说文字产生之后他已经很少被应用,但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有了古人这智慧的源头,才有了我们今天发达的通讯,表达准确的文字,甚至是丰富多彩的生活, 设计意图:回顾板书,从整体上再次认清“绳结、贝壳、枪、箭、死鸟、死老鼠、死青蛙、五支箭”,这些物品本身并没有记事和传递信息的作用,是古人的智慧赋予了他们神奇的功能。

没有文字的书和信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文字的出现是人类文明的进步。

活动4【作业】四.课下延伸,训练到位
作业:
把自己的微信故事说给别人听,听取建议后改正,发给需要它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