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成长理论

合集下载

产业经济学要理论与知识要点(1)

产业经济学要理论与知识要点(1)

产业经济学主要理论与知识要点主要理论:1,新古典企业与现代企业的含义差异。

在新古典经济学中,不把企业看作是一种组织,而是一个可行的生产计划集。

企业被理解为生产函数。

现代企业理论: 企业本质是一种制度对于另一种制度的替代。

◆市场和企业是执行相同职能因而可以相互替代的配置资源的两种机制,企业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对价格机制的替代。

2.哈佛学派SCP结构主义理论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的分析框架,结构,行为与绩效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市场结构决定企业在市场中的行为,企业行为又决定市场运行的经济绩效。

因此,为了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最重要的是要通过公共政策(产业组织政策)来调整和直接改善不合理的市场结构。

3产业组织论上的哈佛学派与芝加哥学派的思想差异。

❖SCP分析框架将市场中企业数量的多寡作为相对效率的改善程度的判定标准,认为随着企业数的增加能够接近完全竞争状况和理想的资源配置效率。

❖哈佛学派将市场结构作为产业组织理论的分析重点。

“结构主义者”❖在具有寡占或垄断市场结构的产业中,由于存在着少数企业间的共谋、协调行为以及通过市场进入壁垒限制竞争的行为,削弱了市场的竞争性,其结果往往是产生超额利润,破坏资源配置效率。

❖因此主张必须对这些产业采取企业分割、禁止兼并等直接作用于市场结构的公共政策,以恢复和维护有效竞争的市场秩序。

在分析框架中突出市场结构、在研究方法上偏重实证研究。

芝加哥学派认为:即使市场中存在着某些垄断势力或不完全竞争,只要不存在政府的进入规制,长期的竞争均衡状态在现实中也是能够成立的。

芝加哥学派甚至认为,即使市场是垄断的或高集中寡占,只要市场绩效是良好的,政府规制就没有必要。

芝加哥学派特别注重判断集中及定价结果是否提高了效率,而不是像结构主义者那样只看是否损害了竞争。

批驳了哈佛学派的“集中度——利润率”假说,指出高集中产业中的高利润率是生产效率的结果。

他们注重效率标准,坚信经济自由主义思想。

由于芝加哥学派注重效率标准,因此信奉芝加哥学派理论的人通常被称为“效率主义者”。

产业生命周期

产业生命周期

产业生命周期是每个产业都要经历的一个由成长到衰退的演变过程,是指从产业出现到完全退出社会经济活动所经历的时间。

一般分为初创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四个阶段。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是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1966年Vernon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随后William J. Abernathy和James M. Utter back等以产品的主导设计为主线将产品的发展划分成流动、过度和确定三个阶段,进一步发展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在此基础之上,1982年,Gort和Klepper通过对46个产品最多长达73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析,按产业中的厂商数目进行划分,建立了产业经济学意义上第一个产业生命周期模型。

其后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产业生命周期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实证的角度来考察产业生命周期曲线的形态;二是考察产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企业的进入、退出以及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等;三是分析推动产业生命周期演化的动力;四是研究如何根据产业生命周期来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

由于产业的生命周期构成了企业外部环境的重要因素,因此产业生命周期理论自诞生之日起就受到经济学和管理学研究者的极大兴趣,迈克·波特(1997)在《竞争战略》一书中论述了新兴产业、成熟产业和衰退产业中企业的竞争战略;John Londregan(1990) 则构建了产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企业竞争的理论模型。

已有的研究成果中,从战略的角度研究产业生命周期主要集中在产业生命周期的阶段性变化对企业战略决策的影响,以及生命周期不同阶段如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可供企业选择的战略决策。

在一些战略管理理论中,通过把产业的生命周期阶段和企业竞争地位作为两个纬度来构成矩阵(如上图所示)。

如果企业的业务位于矩阵的左上方,则处境有利,有宽广的战略选择余地;位于矩阵中阴影部分的业务应审慎的、有选择的发展;位于矩阵右下方的,处境可危,应考虑战略转移或退出。

高教社产业经济学(第三版) 李孟刚教学课件第15章

高教社产业经济学(第三版) 李孟刚教学课件第15章
传统社会阶段 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 起飞阶段 向成熟推进阶段 大众高消费阶段 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本章结束
17
此时,累积的资本赶上了劳动力的供给水平,工 资已经上升到维持生活的收入水平之上,移民或 者选择资本输出是资本家避免剩余受到损失的办 法。
三、 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
刘易斯将经济发展划分成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假设劳动力是无限供给的。
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之间的转折点,第一阶段的 利润率增速放缓是工资增长所导致的
一、 两部门划分
刘易斯将经济部门划分为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 二者的区别在于是否利用再生性生产资本进行生 产。
传统部门是现代部门的“蓄水池”——提供劳动 力。
区分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劳动是区分两部门的一个 前提。
二、 劳动力无限供给假设
刘易斯假定劳动力的供给数量是无限的。 而“无限”的含义是指劳动力供给曲线的弹性在
新兴产业的发展一般都相当迅速,代表着市场对产业结构作为一 个经济系统整体产出的新需求,其基本特征是技术不稳定、 缺乏 完善的社会协作体系、缺乏统一的产业标准、对资本的需要较大、 规模冲动、战略不稳定。
二、 新兴产业、支柱产业及夕阳产业
支柱产业看作是正处于成熟期的产业,其基本特征是产业增长速 度变慢、企业面临买方市场、企业自身调整成为必须、市场盈利 能力下降、国际竞争增强。
第三种形态:开放经济,当统部门增长缓慢甚 至停滞时,不能满足现代部门的需求,现代部门 可以通过对外贸易弥补,但容易引发结构性通胀 ,增长速度放缓。
第二节 产业发展的生命周期理论
一、 产业生命周期 二、 新兴产业、 支柱产业及夕阳产业
一、 产业生命周期
产业如同能动的生命体一样,它的规模和盈利能 力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 变化。

产业发展理论--产业集群(PPT 32页)

产业发展理论--产业集群(PPT 32页)
7
第七章 产业集群
二、产业集群的理论基础
(一)外部经济理论 (二)集聚经济理论 (三)交易费用理论 (四)新竞争理论
8
第七章 产业集群
(一)外部经济理论
马歇尔:解释了基于外部经济的企业在同一区位集中的现 象。他发现了外部经济与产业集群的密切关系,认为产业 集群是外部性导致的。
外部经济包括三种类型:
12
第七章 产业集群
(三)交易费用理论
集群内企业众多,可以增加交易频率,降低区位成本, 交易的空间范围和交易对象相对稳定,企业环境的不确 定性及交易费用得到降低。
数目众多的企业地理接近,增加了市场参与的角色,市 场机制更能发挥作用,克服交易中的机会主义行为。
产业集群的经济活动植根于地方社会网络,各企业在某 种程度上具有相同的价值观念和文化背景,企业间的合 作与信任感加强。
10
第七章 产业集群
(二)集聚经济理论
韦伯:集聚分为初级和高级两个阶段 –初级阶段:仅通过企业自身的扩大而产生集聚 –高级阶段:各企业通过相互联系的组织而地方工业化,
即产业集群化
促进产业集聚的四个因素 –技术设备的发展使生产进程专业化 –劳动力的高度分工,要求完善、灵活的劳动力组织 –市场因素,企业要求进行批量购买和销售 –共享煤气、自来水管道、道路等基础设施
4
第七章 产业集群
一、产业集群的定义
伯格斯曼
位于同一地区,就业人数具有较强相关性的一
Bergsman, 1972 组经济活动(劳动力市场角度)
克若曼斯科
Czamanski, 1979
在所有产业中,一群在商品和服务联系上比国 民经济其他部门联系更强,并在空间上相互接 近的产业
派克
Pyke, 1992

产业结构理论及分析方法

产业结构理论及分析方法

产业结构理论及分析方法目录一、产业结构理论概述 (2)1. 产业结构定义及重要性 (3)2. 产业结构演变历程 (4)3. 产业结构分类与特点 (5)二、产业结构形成因素 (6)1. 经济发展阶段与产业结构 (7)2. 市场需求变化对产业结构影响 (9)3. 技术进步在产业结构中的作用 (10)4. 资源供给与产业分布 (11)5. 政策因素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影响 (12)三、产业结构分析方法 (13)1. 定量分析方法 (14)1.1 产值结构分析法 (16)1.2 就业结构分析法 (17)1.3 关联分析法 (18)1.4 其他数学模型分析方法 (19)2. 定性分析方法 (21)2.1 SWOT分析法在产业结构中的应用 (22)2.2 对比分析法的运用实例 (23)2.3 案例研究法剖析产业结构特点 (24)2.4 专家评估法讨论产业未来趋势 (25)四、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策略 (27)1. 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与目标 (28)2. 产业优化升级路径选择 (30)3. 创新驱动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 (31)4. 绿色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应用 (32)5. 产业政策与法规在调整中的支持作用 (34)五、案例分析 (35)1. 某地区产业现状分析 (36)2. 存在问题及挑战识别 (37)3. 发展机遇与优势分析 (38)4. 优化策略提出与实施路径设计 (40)5. 政策建议与法规完善方向探讨 (41)5.1 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力度,优化投资环境 (42)5.2 完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提升创新能力 (43)5.3 推进绿色产业发展,强化环保监管力度 (44)一、产业结构理论概述定义与背景: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个产业部门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

产业结构理论,就是研究这种结构如何影响经济发展的理论,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产业结构的变化对于经济增长和竞争力的提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企业成长理论

企业成长理论

企业成长理论理论部分:古典经济学:亚当斯密观点:单个企业的成长与其分工程度正相关,分工使得企业以较低的成本获得更高的产出,从而取得规模效益。

马歇尔观点:认为新加入企业带来的竞争、企业家寿命有限性对企业成长的制约、企业在规模扩大时带来的灵活性降低都会使企业规模达到一种均衡。

新古典经济学:基于对价格机制有效性的研究,认为企业会根据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来安排生产,确定最有生产规模,实现利润最大化。

当企业调整至最有生产规模时,即实现了企业成长。

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的缺点:忽略了企业资源、技术条件、企业发展战略对企业成长的影响,更加关注于企业规模的确定和调整上,而且更多的是一种静态均衡分析。

新制度经济学科斯观点:企业是对市场的替代,企业扩张的动力是为了减少交易费用,管理费用和交易费用相比较决定了企业的规模。

新制度经济学缺点:在考察企业成长方面,更多地关注于企业和市场的边界问题,也是一种静态分析。

企业内生成长理论:(一)彭罗斯在《企业成长理论》中建立了一个“企业资源一一企业能力一一企业成长”的分析框架,企业成长是资源和能力交互作用的结果。

(二)普拉哈拉德提出“企业核心能力”,企业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配置、开发和保护资源的能力。

(三)提斯、皮萨罗、肖恩提出“动态能力”分析框架,企业整合、重构企业内部和外部资源、技能来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的能力。

(四)施振荣提出“微笑曲线”理论,企业成长过程中应加快产业升级和转型,向曲线左右两端(即产品研发和品牌营销)转型,在产业链分工中占据有利位置。

企业内生增长理论优点:占据主流,强调企业要不断创新,协调好企业的资源和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

应用部分:转型升级的多种路径(一)开发生产高附加值的新产品,通过产业创新实现升级。

1. 产业内创新升级。

不是靠“转行”去做芯片、太阳能等高科技新兴产业,而是立足于原有传统行业的优势,通过技术创新开发高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努力从附加值低的产品与服务向高附加值的产品与服务、从产业链低端向产业链高端升级,提高企业效益。

以罗斯托主导产业理论看待中国

以罗斯托主导产业理论看待中国
以罗斯托主导产业理论看待中国经济
怀特曼· 罗斯托 Walt Whitman Rostow 沃尔特·
美国经济史学家。发展经济学先驱之一。生于纽约。1938 年获牛津大学巴利奥尔学院文学硕士学位,1939年获耶鲁 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从1940年开始,先后在哥伦比亚大学、 牛津大学、剑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奥斯汀得克萨斯大 学任教授,讲授经济史、经济学与历史。先后担任过欧洲 共同体执行秘书助理、总统国家安全事务特别助理帮办、 国务院政策计划委员会顾问和主席、总统国家安全事务特 别助理等。
zhwikipediaorgwiki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歷史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特征建立了中国式的发展模式按照发展经济学的研究中国大陆在改革开放之后主要采取了日韩的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但在2000年代随着大量贸易盈余引发的中美中欧贸易战和人民币汇率问题中国大陆的经济管理部门意识到中国大陆这样的大国经济需要转型为内需拉动型的经济发展模式相比较日韩中国在发展过程的较早阶段转入了创建大规模的国内消费市场借以调节诸如过高的亚洲储蓄率和过高的美国消费等的全球经济结构性失衡问题
主导产业演化理论
罗斯托提出了著名的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 和经济成长阶段理论。他认为,产业结构的 变化对经济增长具有重大的影响;在经济发展中重 视发挥主导产业的扩散效应。
主导产业演化理论 • 主导产业 有效吸收新技术
自身高增长率 具有扩散性
回顾影响 旁侧影响 前瞻影响
/wiki/%E4%BA%A7%E4%B8%9A%E7%BB%93%E6%9E%84%E7%90%86%E8%AE%BA
汽车工业 • 需求量大,供不应求。 • 技术进步快且有利于整体产业技术进步的协调与稳定。 • 对相关产业带动作用强。 • 可创造大量就业机会。

第六章 产业结构理论发展

第六章 产业结构理论发展
Chapter6 - 21/55
第六章 理论发展
(二)产业结构理论的基本体系
•产业结构形成理论 •主导产业选择理论 •产业关联理论 •产业结构演变理论 •产业结构影响因素理论 •产业结构效应理论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产业结构分析理论 •产业结构政策理论 •产业结构研究方法论等
Chapter6 - 22/55
Chapter6 - 18/55
第六章 理论发展
邓宁对产业结构的研究成果:《20世纪英国工业的变化与 发展》及其他关于工业经济、区域经济和城市经济的著作。 拉尼斯与费景汉(又称约翰· 对刘易斯的二元经济发展 费) 学说作了进一步的补充和发展。二元结构演变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农业部门存在隐性失业,劳动的边际生产率为0, 劳动力供给弹性无限大;第二三阶段,农业中产生剩余,可满 足非农部门消费,农业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工业转移;工业开始 为农业提供装备,二部门共同发展。
霍夫曼对在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的演进问题进行了开创 性的研究。主要成果有《发展中国家的进口替代和经济增长— —以阿根廷、巴西、智利和哥伦比亚为重点》和《马来西亚半 岛的工业增长、就业与外国投资》等。
Chapter6 - 19/55
第六章 理论发展
丁伯根(NP19**)的关于制定经济政策的理论包含有丰富 的产业结构理论。 他把政策分为三种:数量政策、性质政策 和改革,其中性质政策就是要改变结构(投入产出表)中的一 些元素。 希金斯描绘了不发达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的特征。认为先 进部门和原有部门的生产函数完全不同。原有部门的生产函数 是可替代型的,因资本不足而选择劳动密集型的技术;而先进 部门采取资本密集型技术,具有固定投入系数的生产函数。主 要论著包括《印度尼西亚的经济稳定与发展》、《经济发展: 原则、问题与政策》。 在日本,对产业结构理论有比较深入研究的学者还有:筱 原三代平、马场正雄、宫泽健一、小宫隆太郎、池田胜彦、佐 贯利雄、筑井甚吉等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按产业发展趋势分类 朝阳产业 夕阳产业
(3)按产品供求状况分类 长线产业 短线产业
2020/3/14
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
7
三、产业分类的方法及其类型
8.标准产业分类法
标准产业分类法(Standard Industrial Classification——SIC)是为统一国民经济统计口径而由权 威部门制定和颁布的一种产业分类方法。
§2.1 产业划分
一、产业的概念 二、产业的涵义 三、产业分类的方法及其类型
2020/3/14
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
1
一、产业的概念
产业:由提供相近产品和服务、或使用相同原材料、 相同工艺技术、在相同或相关价值链上活动的企业共同构 成的集合。
2020/3/14
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
2
二、产业的涵义
2020/3/14
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
12
一、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1.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基础 上发展起来的。早期影响最大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的弗 农教授提出的,1966 年弗农在国际供需平衡的前提假设下,依据产业从 工业发达国家到后发工业国家,再到开发国家的顺次转移现象,将产品生 产划分为导入期、成熟期和标准化期三个阶段。在导入期,工业发达国家 率先进行新产品的开发与生产,国内市场顺利开拓,并开始向后发工业国 家出口,逐渐扩大国际市场份额。在成熟期,随着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普 及,原进口国亦能生产同类产品,这时亦存在大量的跨国投资和技术输出。 到了标准化期,国外生产成本大大降低,产品出现逆流现象,发达国逐渐 放弃该产品而转向开发更新的产品,从而开始新一轮产品生命周期的循环。 其后迈克尔·波特 (1980) 进一步指出,这三个阶段分别代表了国际产业 竞争中创新驱动型、投资驱动型和要素驱动型这三种基本形式。
条件:权威性、统一性、完整性、实用性 国际标准产业分类:联合国在1971年颁布《全部经济活 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索引》(Indexes to The International Standard Industrial Classification of All Economic Activities,简称ISIC),将全部经济活动分为 10大项,再逐级分解为中项、小项、细项,并进行编码。 中国的标准产业分类:《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 (1994)
2020/3/14
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
13
1975年、1978年哈佛大学的阿伯纳西(W·Abernathy)和麻省 理工学院的厄特拜克(J·Utterback)又提出了基于技术创新的产品生 命周期理论,即A—U模型。在国内供求均衡和产品创新及过程创新机会 均丰富的前提假设下,他们依据产出增长率将产品生命周期划分为不稳 定、转换和稳定三个阶段。以主导设计的出现为分界,在阶段一,不同 厂商携不同产品创新进入,产品差别化程度高,产出增长不快;在阶段 二,产品基本定型,产品差别化程度低,创新重点转向旨在降低成本的 过程创新,产出增长快,同时无效厂商退出。阶段三为衰退或更新时期。
生产资料生产部门 消费资料生产部门
2.农、轻、重产业分类法
农业 轻工业 重工业
2020/3/14
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
4
三、产业分类的方法及其类型
3.三次产业分类法
第一产业(农业产业) 第二产业(工业产业) 第三产业(服务产业)
4.霍夫曼分类法
消费资料产业 资本资料产业 其它产业
2020/3/14
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
5
三、产业分类的方法及其类型
5.生产要素集约分类法
劳动密集型产业 资本密集型产业 技术密集型产业 知识密集型产业
6.产业地位分类法
基础产业 瓶颈产业 支柱产业 主导产业 先行产业
2020/3/14
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
6
三、产业分类的方法及其类型
7.产业发展状况分类法
(1)按技术先进程度分类 传统产业 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
9、71、77、88、98
2020/3/14
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
9
三、产业分类的方法及其类型
9.其他产业分类方法
(1)四次产业分类法 (2)内容产业、物质产业与位置产业分类法
2020/3/14
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
10
产业分类标准与产业分类方法
产业分类标准 产品的最终用途 物质生产的特点 工业生产的特点 产业发展层次顺序及其与自然界的关系 生产要素的集约程度 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产业技术先进程度与发展趋势 统计标准
L
3+1
11
17
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
8511-8790
M
3
18
25
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 8911-9130
N
2
12
12
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
9210-9390
O
4+1
5
5
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 9400-9720
P
1
2
2
其它行业
9910-9990
16
92+7
360
812
注:表中大类C、H、I、K、L、O中的加数表示留有的空码个数,共7个空码,即38、66、6
产业分类方法 马克思两大部类分类法 农轻重产业分类法 霍夫曼分类法 三次产业分类法 生产要素集约分类法 产业地位分类法 产业发展状况分类法 标准产业分类法
2020/3/14
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
11
§2.2 产业生命周期
一、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二、产业生命阶段 三、产业生命周期的识别方法 四、决定产业生命周期的主要因素 五、产业生命周期与产品生命周期 六、产业生命周期与企业生命周期
E
3
7
7
建筑业
4710-4900
F
2
8
15
地质勘查业、水利管理业
5010-5100
G
9
21
22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
5200-6030
H
6+1
32
67
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
6111-6799
I
2+2
8
11
金融、保险业
6810-7000
J
3
3
3
房地产业
7200-7400
K
9+1
29
36
社会服务业
7511-8490
1.产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 必然结果;
2.产业是介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概 念;
3.产业的含义具有多层次性; 4.产业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其内涵不断充 实,其外延不断扩展。
2020/3/14
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
3
三、产业分类的方法及其类型
1.马克思两大部类分类法
2020/3/14
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
8
中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数)、类别名称与代码索引表
门类 大类(数) 中类(数) 小类(数)
类别名称
代码索引
A
5
14
16
农、林、牧、渔业
0110-0590
B
7
11
21
采掘业
0610-1220
C
30+1
172
543
制造业
1311-4392
D
3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7
10
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4411-46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