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传统农业》读书报告20136381
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有感

《改造传统农业》读后感
2014.09.29
隐蔽失业理论又称“零值农业劳动学说”,基本观点是:传统农业中有一部分人的边际生产率为零,这些人虽然干活,实际上却对生产(产出)毫无贡献。
这种就业就是隐蔽失业,也就是说把这些人从农业中抽走,并不会使农业产出减少。
该理论流传甚广,影响甚大,著名的发展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和罗森斯坦罗丹等人事该理论的倡导者。
而在舒尔茨的笔下,该理论的到了比较彻底的理论批判和显示的诘问。
舒尔茨在详细分析该理论的历史渊源和理论基础,并根据印度1918-1919年流行性感冒所引起的农业劳动力减少使农业产出下降的事实证明,传统农业中,农业产出增减和农业人口增减的极为密切的关系,农业劳动力的减少必然引起农业产量下降。
但是,根据我国最近十年的农业产出来看,在农村劳动力以农民工等形式大量向城镇转移的动态过程中,我们国家却实现了粮食生产的“十连增”,在相对稳定的土地总量供给条件下,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并没有造成粮食产量的下降(不降反增),但是这是否可以成为刘易斯、罗森斯坦罗丹等人的隐蔽失业理论(“零值农业劳动学说”)提供有力证明,不言而喻的是由于农业的政策倾斜和大量资金、技术等的投入,让农业产出不降反增,无疑这是农业产出的根本驱动力。
可现金中国的农村劳动力是否真的存在剩余,则需要从“十连增”的全要素构成去进行全面分析,这样才能把十连增掩盖的真相还原。
也能检验隐蔽失业理论的存在性,也可以为农业生产各个要素投入的经济效率给予一个答
复。
《改造传统农业》读书笔记

《改造传统农业》读书笔记《改造传统农业》读书笔记一、中心论点:作者认为传统农业是完全以农民世代使用的生产要素为基础的农业,各种生产要素配置合理而且会达到一个低效率的均衡,要想将弱小的传统农业改造成一个高效率的经济部门,需引进新的生产要素和增加人力资本投资。
二、主要分论点1.传统农业中的生产要素是有效率的;2.传统农业中不存在零值劳动;3.在传统农业中,社会所依靠的生产要素是昂贵的经济增长源泉;4.农民的能力与其他生产资料一样在现代化的农业生产中至关重要,人力资本是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
三、论据1.理论分析,以及危地马拉的帕纳加萨尔和印度的塞纳普洱两个案例;2.对“零值劳动”的产生根源,即理论依据的分析或经验事实进行反驳;印度流行病的案例;3. 采用“收入流价格理论”进行分析4.引用人力资源、教育等加以分析四、论证1.引用两个经典案例加以分析,案例中提到的地方都是贫穷但有效率,借此说明贫穷农业社会很少存在生产要素效率配置低下的地方。
2.以印度流行性感冒为例,通过对流行性感冒引起的劳动力死亡人数和农业生产量进行分析,发现二者存在明显的负相关。
3.在传统农业社会中,再生产性物质资本作为一种生产要素是比较多的,但其存在明显的低收益率,应增加人力资本的投入。
五、说服力1.接受的方面首先,我认为作者严谨的论证逻辑值得在今后的写作中学习。
本书的题目是“改造传统农业”,作者在提出自己的问题之后,用了一章的内容,指出已有研究在对传统农业的概念界定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自己对“传统农业”的界定——传统农业是完全以农民世代使用的生产要素为基础的农业。
在我自己的写作中,往往并不能清楚地界定关键概念。
明确研究对象后,作者对传统的生产要素进行分析,与一些经典假说进行比较,排除掉伪命题,指出当前传统农业真正存在的问题。
有了这样的基础,作者接下来提出相应的改造措施,更能令人信服。
整本书框架完整,逻辑链条紧密契合。
改造传统农业读后感

改造传统农业读后感近几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农业领域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
传统农业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于食品生产的需求。
因此,许多人开始探索如何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在阅读了相关的文章和书籍之后,我深切感受到了改造传统农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现在,让我来分享一下我的阅读体验和感受。
在阅读这些相关文章时,我首先被其中介绍的许多农业技术所吸引。
例如,智能农业技术可以实现精准农业,帮助农民更好地管理土地和作物。
此外,新型的农业机械和设备,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农民的劳动负担。
总之,这些技术让我看到了传统农业模式的改变,更好地满足人们对食品的需求。
但是,除了这些技术的介绍,这些文章和书籍还提供了更深刻的思考。
它们让我出于多个方面来思考农业的本质问题。
比如,如何通过创新和技术来解决农业中存在的问题,保护环境并提高农产品品质;如何平衡生产和可持续性,为未来赢得更长久的发展。
这些思考在我的心中掀起了很大的波澜。
我开始意识到,改造传统农业只是一件“碰巧”能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问题的事情,它背后还有一个更加深刻的意义,即如何更好地满足人类社会在未来的“另一种”需求。
作为一个读者,我深深地被这些文章和书籍中的思考所感染,它们使我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生产和消费的与生俱来的问题。
在我看来,这些文章和书籍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们不仅提供了各种农业技术的介绍和优缺点的讨论,而且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未来”生产和消费中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以及怎样才能实现质量、效率、环保和生态的生产。
在这里,我要表达自己的一些创新思考和观点。
首先,我认为我们需要开展大规模的智能农业技术研究和实践。
这些技术不仅有助于提高农产品的生产能力和品质,同时,也能更好地消减农业生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让未来农业生产能够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其次,我觉得我们也要大力推广有机农业的发展,这样能够防治化肥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同时也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健康、高品质的食品选择。
经济学读书报告

《改造传统农业》读后感摘要:增长和发展是经济学永恒的主题,而农业问题是发展经济学的主要议题之一,农业能不能成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源泉,应该如何改造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农业,一直是经济学家们争论和研究的中心问题。
本书中,舒尔茨反对轻视农业的看法,“并不存在使任何一个国家的农业部门不能对经济增长做出重大贡献的基本原因。
”他又强调只有现代化的农业才能对经济增长做出巨大贡献。
而传统农业是生产方式长期没有发生变动,基本维持简单再生产,长期停滞的小农经济。
他用收入流价格理论解释了传统农业停滞落后,不能成为经济增长的原因,改造传统农业的关键是引进新的现代农业生产要素。
同时舒尔茨提出了向农民投资的新观点了向农业供应新的生产要素的思想。
关键词:传统农业经济增长发展理论新生产要素向农民投资一舒尔茨基本思想舒尔茨在《改造传统农业》中,把农业划分为三类:(I)传统农业。
在传统农业里,传统生产要素的供应与需求实现了均衡,实现了资源的有效配置。
收人流价格是高昂的。
(2)现代农业。
农民使用新的生产要素。
新的生产要紊的供应和需求没有实现均衡,收入流价格是低廉的。
(3)过渡农业。
处于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之间处于失衡状态的阶段。
像祖辈父辈那样耕作的人,无论土地多么肥沃或者他如何辛勤劳动,也无法生产出大量食物。
完全以农民世代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为基础的农业可以称为传统农业。
传统农业有三个基本的特征:第一,技术状况长期保持不变,农业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技术条件不变;第二,农民没有改变传统生产要素的动力;第三,农民的储蓄为零,因而没有投资的经济能力。
舒尔茨研究了危地马拉的帕拉加撒尔和印度的塞纳普尔两个典型资料,说明了农民不引入新的生产要素,不是农民对市场信息的刺激不作反映,或者不作出正常的反映。
传统农业的资源配置是有效率的,因此舒尔茨提出了收入流价格较高和资本收益率低两个假设。
他认为,在传统农业里,来自农业生产的收入流价格是比较高的,投入传统农业的资本收益率比较低。
改造传统农业读书报告

<<改造传统农业>>读书报告农业推广硕士一班【Theodore Schultz 西奥多·舒尔茨人物简介:1903年,二十世纪刚刚开始的第三个春天,西奥多·舒尔茨出生在美国南达科他州一个德国移民聚居的农场。
舒尔茨22岁在他家乡的布鲁克林农业学校毕业,以后考入本州州立学院。
三年后领到了一张科学学士的文凭。
此后,他又进入威斯康星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于1928年和1930年分别获得科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
或许是因为受到广阔草场和良田沃土环境的影响,或许是受到陪伴他度过孩提时代田园风光的熏陶,舒尔茨对农业经济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后来,他成为美国农业经济学领域的一位重要人物。
】“一旦有了投资机会和有效的鼓励,农民将把黄沙变成黄金。
”舒尔茨一句话,可谓画龙点睛,使本书的主旨一目了然。
<<改造传统农业>>是在发展中国家农业问题方面的一本最重要的著作。
作者反对轻视农业的看法,强调现代化农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并从三方面进行了分析: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传统农业为什么不能成为经济增长的源泉?如何改造传统农业,全书对发展中国家农业问题的论述正是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的。
“农业问题是发展经济学的主要的议题之一”。
如何改造传统农业,一直是经济学家所探讨的中心问题。
改造传统农业,在中国尤为显得重要。
农村人口,这个庞大的人口基数早已吞噬了农业微薄的增长。
一句简单的工业化、城市化是无法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的。
如果没有在传统农业改造的基础上,所谓解决“三农问题”的一切都将是空谈;而且牵动使人心弦的问题,谁来养活中国人,必将重提。
在刘易斯著名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中,农业的作用只是为工业扩张提供免费的劳动力。
舒尔茨坚决反对轻视农业的观点,在他看来,农业决不是那么消极无为,相反,它可以成为经济增长的原动力。
但舒尔茨同时也强调,对于经济增长,传统农业很难作出什么贡献,只有现代化的农业,才可以推动工业的发展。
改造传统农业学生读后感

改造传统农业学生读后感篇一改造传统农业学生读后感嘿,读完关于改造传统农业的这些东西,我这心里啊,那叫一个五味杂陈!说真的,以前我对农业的印象可能就是“面朝黄土背朝天”,觉得就是老一辈儿人干的辛苦活儿。
可现在一看,这传统农业要改造,也许是一条不得不走的路啊!你想啊,时代在进步,啥都讲究个高效、科学。
传统农业那一套,可能真有点跟不上趟儿了。
就像我们现在都用智能手机,谁还愿意用那种老掉牙的大哥大呀?但是,这改造也不是说改就能改好的。
我觉得吧,可能会遇到好多难题。
比如说,那些一辈子种地的老农们,他们能接受这些新玩意儿吗?他们可能会说:“俺们种了一辈子地,就这么改,能行?”这确实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
不过呢,要是真能改造成功,那好处也是大大的。
农产品产量提高了,质量变好了,农民的收入也能增加,说不定农村的发展能迎来一个大飞跃。
也许到时候,农村不再是大家印象中落后的样子,而是充满现代化气息的新家园。
可这一路上,真的会这么顺利吗?我心里也打个问号。
但不管怎么说,尝试总是要有的,万一成功了呢?篇二改造传统农业学生读后感哎呀妈呀,读完关于改造传统农业的这些内容,我这脑子都快炸了!你说这传统农业,咋就非得改造呢?我一直在琢磨这个事儿。
可能是因为现在人口越来越多,对粮食的需求那是蹭蹭往上涨,传统的法子满足不了啦。
想象一下,以前那种老牛拉犁的画面,确实挺有诗意,可效率低得让人着急啊!现在都讲究科技种地,什么无人机洒农药,智能灌溉系统,听起来就高大上。
但我就想问了,这些高科技玩意儿农民伯伯们能玩转吗?也许有人会说:“这有啥难的,学学不就会了!”可对于那些文化水平不高的老农来说,真有那么容易?不过话说回来,如果真能把传统农业成功改造,那可不得了!粮食产量杠杠的,质量也没得说,农民的日子肯定能越过越好。
说不定农村的小伙子小姑娘都不愿意往城里跑了,就在家乡干出一番大事业。
但这过程中,会不会有啥副作用呢?比如过度使用化肥农药,把土地给整坏了?这可不好说。
传统作文之改造传统农业读书笔记

传统作文之改造传统农业读书笔记改造传统农业读书笔记【篇一: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读后感】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读后感上学期学校提倡教师的读书活动,作为一名从事农业经济专业的教师几经抉择,我又拿起了舒尔茨教授的名著《改造传统农业》,这本书是舒尔茨融早起的农业经济学和人力资源理论于一体,专门研究发展中国家农业问题的一部独树一帜的专注,是农业经济学的经典专著,是从事农业经济专业的必读书目。
其实早在攻读学位期间,在导师的强烈推荐下,我第一次学习了这本书,但是在当时对舒尔茨教授的部分理论依然存在着难以理解等方面的困惑,所以利用这个假期又重温了此书,他的很多理论如改造传统农业理论和人力资源理论,以及这些理论的独到精深与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对我的启发颇大。
今天在这里我将从三个方面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个是本书的结构,另外是做一个简单的章节梳理,最后是对中国的启示。
一、《改造传统农业》的结构组成如何将“不能对经济增长做出贡献”的传统农业改造成“经济发展的重要源泉”的现代农业是舒尔茨本书的主要研究目的。
分别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方面条理清楚的进行分析。
从目录上来看,本书由序言和十二个章节构成。
按照大体框架来说,个人觉得可以将其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提出什么是传统农业,提出改造传统农业和本书总体的一个研究方向,该部分为本书的前两章,即问题的提出和传统农业的特征;二是为什么要改造传统农业,即本书的第三章到第六章,包括传统农业中生产要素配置的效率、零值农业劳动学说、收入流价格理论的含义和传统农业收入流的价格;在第三部分是如何改造传统农业,主要观点是向传统农业的投资方向及意义,从第七章到第十二章,含有投资有利性问题的引言、农场规模、控制和刺激、隐蔽在“技术变化”中的生产要素、新的有利的生产要素的供给者、农民作为新要素的需求者和向农民投资。
二、内容梳理1.改造传统农业的提出和总体研究方向(什么是传统农业)在第一章“问题的提出”里,舒尔茨没有按照以前学者从文化特征、制度结构、或生产要素的技术特征角度去定义传统农业,而是从经济概念的角度去定义传统农业,认为“完全以农民世代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为基础的农业可以称之为传统农业”。
改造传统农业有感

《改造傳統農業》有感《改造傳統農業》一書在我國這樣發展中國家具有巨大的參考價值。
在經濟學家舒爾茨看來,農業決不是那麼消極無為,相反,它可以成為經濟增長的原動力。
在書中闡述了有關傳統農業的以下三個主要觀點:一、什麼是傳統農業?傳統農業的基本特徵是什麼?舒爾茨認為傳統農業是完全以世代相傳的生產要素為基礎,生產技術(包括物質資本、技術以及人的技術知識)沒有任何重要的改變,生產效率極為低下的農業。
從要素的角度來定義傳統農業,要求其具備條件是生產的世代使用即不改變或沒有發生改變。
傳統農業的基本特徵有四:①.投入與產出相比,利潤率極為低下。
這是最根本的特徵。
②.收入、消費、儲蓄和投資以及農業生產要素的供給和需求之間,在相當長的時間裏逐漸達到一種均衡狀態。
也可以說,傳統農業是在相當長的時間裏逐漸達到的一種特殊類型的經濟平衡狀態的農業。
③.在所有的生產活動中,作為長期經濟平衡的伴侶,建立了一套墨守成規的制度。
在這種制度下,生產要素只有數量上的變化,而無品質上的改進。
④.傳統農業不是經濟增長的源泉。
因為在上述三不變的情況下,農業生產基本上只能維持簡單再生產,很難進行擴大再生產。
也就是說,傳統農業是處於停滯狀態的農業經濟。
二、傳統農業落後的根源是什麼?對於這種傳統農業。
很多學者給予過分析第一種觀點認為:傳統農業是一個攻不破的堡壘,農民愚昧無知,他們深受舊的習慣勢力的束縛,不願採用先進的生產技術,對於任何經濟刺激都沒有反應。
舒爾茨認為此觀點不能成立。
傳統農業的農民並不是不夠精明,也並不是不願採用先進技術。
凡是適合他們需要,能給他們帶來好處的生產要素和技術,他們是會積極採用的。
同時,他們對於各種經濟刺激,比如,對於正常的價格刺激,是會做出積極而又恰當的反應。
第二種觀點認為:傳統農業的農民對傳統的生產要素使用很不合理,只要他們能夠合理組織這些生產要素,農業是能夠得到迅速發展的。
舒爾茨認為這種觀點也不正確。
他認為,在傳統農業中,生產要素分配效率很低的情況是相當少見的,相反,傳統農業的農民的經濟行為是合乎理性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报告
班级:农经201302
姓名:***
学号:********
“一旦有了投资机会和有效的鼓励,农民将把黄沙变成黄金。
”舒尔茨一句话,可谓画龙点睛,使本书的主旨一目了然。
<<改造传统农业>>是在发展中国家农业问题方面的一本最重要的著作。
作者反对轻视农业的看法,强调现代化农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并从三方面进行了分析: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传统农业为什么不能成为经济增长的源泉?如何改造传统农业,全书对发展中国家农业问题的论述正是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的。
在刘易斯著名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中,农业的作用只是为工业扩张提供免费的劳动力。
舒尔茨坚决反对轻视农业的观点,在他看来,农业决不是那么消极无为,相反,它可以成为经济增长的原动力。
但舒尔茨同时也强调,对于经济增长,传统农业很难作出什么贡献,只有现代化的农业,才可以推动工业的发展。
因此,如何把传统农业改造成现代农业,也就顺其自然地成了要讨论的中心问题。
传统农业究竟“传统”在哪里呢?舒尔茨认为,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切身利益,竭力阻碍技术进步,压制工业发展,农民变革屡受打击后,思想被禁锢、安于现状、墨守成规,对技术创新失去兴趣。
他们世世代代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技术水平无法得到提高,不可能进一步增加产量。
这是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它导致的后果是生产率低,产出低,农民收入自然就微薄,生产出来的东西,除了满足温饱外,所剩无几。
但这,是否就意味着资源配置效率低呢?
许多政府官员和经济学家的观点,几乎是众口一词,认为农民之所以贫穷,是因为农民没有经济头脑,又缺乏管理知识,不能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还特此,如果派专家深入到农村中去,把农民组织起来,帮助他们重新配置现有资源,采用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那么,效率可以大幅提高,产量也会随之增加,贫穷落后的农村就可以因此改变。
但舒尔茨却不这么认为,他认为,在传统农业中,农民并不愚昧,他们精明能干,锱铢必较,时刻盘算着怎样才能少投入,多产出,生产要素在他们手里,被配置得恰到好处,达到了最佳状态,即便是学识渊博的专家,也不可能再作哪怕是一点点改进。
所以,企图通过重新配置现有生产要素,来改变传统农业,是无法实现的。
既然传统农业中资源配置合理,那它为什么停滞不前,不能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呢?一般认为,这是因为农民铺张浪费,没有节约的习惯,特别是婚丧喜事大操大办,逢年过节铺张浪费,另外,缺少精明、善于投机的商人,所以储蓄少,投资低。
但舒尔茨认为,投资低的现象的确存在,但其根源不在于储蓄少或缺少企业家,而在于投资收益率太低,刺激不了人们投资的积极性,结果传统农业毫无生机。
作为改造传统农业的关键因素,新的生产要素有供给者,也有需求者。
供给者开发新的生产要素,并提供给农民。
由于气候、土地等条件的限制,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资料,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不是拿来就可以用,而是要经过研究和改造,才能使之适应于传统农业社会,能够担当起这一重任者,就是新生产要素的供给者。
不仅如此,他们还可以利用现有的科学知识,生产出新的生产要素。
舒尔茨认为,是这些新生产要素的供给者掌握着经济发展的“钥匙”。
早在几年前,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曾作了一个关于社会中,人们对各类职业评价的问卷调查。
其中调查结果,排在最后一位的是农民工,没有人选择农民。
研究者痛心疾首指出,之所以有人选择农民工,不是他们真的喜欢,而是因为他们还是没有的其他更好的选择,改造中国的传统农业已刻不容缓,三农问题,已喊了多少年,但农民却没有从中受益多少。
或许,我们从开始的思路就剑走了偏锋。
改造传统农业,是一项宏大的工程,而不是简单的写在纸上,流于会议的几点认识、几点主张上。
如果以学术的视角来看,或许我们的说法更有说服力。
有人以为改造传统农业,就是农业的机械化。
的确,改造传统的农业需要机械,但未必是机械化,因为我们不能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
正如舒尔茨所指出的改造传统农业的关键在于提高农业的边际收益,而如何提高则是一个必须回答的难题。
提高农业的边际收益,涉及到各个方面,有改造农业的整体环境的努力,有提高农民素质的努力,还有改善农业的经营方式的努力等。
而这些正是舒尔茨在《改造传统农业》中向我们介绍的,舒尔茨从划分农业的生产活动出发,研究了传统农业
与现代农业的分界,指出了“技术状态必须得以改变,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舒尔茨从多方面对传统农业的边际收益作了论证,提出了以供给和需求的概念,对持久收入流来源的价格加以分析,推论出改造传统农业就是向农业投资。
而如何向农业投资,采取什么形式最佳,都必须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
当然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专家的舒尔茨,他似乎更青睐对农民的投资。
的确,人作为劳动力的所有者,它必将影响着劳动力的发挥,即对生产要素的最大效益开发,农民就是“救世主”。
书中舒尔茨的最大贡献无以是将人力资本加入到资本的行列,把对农业进行投资的传统“资本”概念扩展了,也是具有意义的。
而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必然会为技术的变化积累条件并最终促成技术进步,而技术进步带来的经济发展有会反过来继续对人力资本追加投资;这样一个因果循环关系是否产生这样一个问题: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与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哪个更为本质,他们之间的关系又是怎么样的?或许我的问题逻辑本身有问题也未可知舒尔茨还指出,西欧早期工业化中,没有文化的劳动者的确功劳不小,但这是因为当时资本极为缺乏,而且技术水平低下。
在当今新时代的社会,此路已不再使用。
如果农民素质跟不上物质资本的要求,传统农业不可能旧貌换新颜。
他做了一个设想:如果像印度这样的穷国,在一夜之间获得了美国那样先进雄厚的物质资本,那么仅靠现在技术水平和知识储备,印度农民能应用自如吗?显而易见,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之间的鸿沟实在太大了。
在人力资本投资中,学校教育是最大的一块。
当农业是依靠开辟新土地,拓宽市场而促进增长时,学校教育起不了多大作用,但当技术进步成为推动农业前进的主导力量时,学校教育就至关重要了。
按照成本收益分析,初等教育最为有利,因为成本最低,而学生完成初等教育后,就不再是文盲了,他们能够读书看报,这可以大大降低普及农业技术,推广农业信息的成本。
但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农民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否则就会阻碍农业进步。
舒尔茨乐观地指出,农业可以成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这已不容置疑。
但是,政府必须向农业投资,这不仅要注意投向,还要对农民给予指导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