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流疑难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的区别
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的异同

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是气候领域中重要的现象,它们对全球气候和天气模式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定义、发生原因、影响和预测等方面,对这两种现象进行比较分析,以期加深读者对这两种现象的了解。
一、定义1. 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现象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域水温异常升高,通常伴随着大规模的海洋环流和大气环流紊乱的现象。
这种现象通常会对全球气候产生重要影响,引起许多地区降水量、温度、风向等方面的异常变化。
2. 拉尼娜现象拉尼娜现象则是指赤道太平洋海域水温异常偏低,通常伴随着大规模的海洋环流和大气环流紊乱的现象。
这种现象同样会对全球气候产生重要影响,但其影响方向和程度与厄尔尼诺相反。
二、发生原因1. 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通常是由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域的热带海水温度异常升高,引起大气环流和海洋环流紊乱。
这种现象可能与太平洋暖池的温度变化有关,以及与赤道西太平洋的海温异常降低有关。
2. 拉尼娜现象拉尼娜现象的发生则通常是由于赤道太平洋海域的热带海水温度异常偏低,同样引起大气环流和海洋环流的紊乱。
这种现象可能受到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升高的影响,以及与赤道西太平洋的海温异常升高有关。
三、影响1. 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现象常常会引发全球范围内的气候异常,包括干旱、洪涝、飓风等特殊天气事件。
其影响范围可能包括南美洲西海岸、东南亚、澳大利亚等地区。
厄尔尼诺还可能对渔业、农业等经济产业造成重大影响。
2. 拉尼娜现象拉尼娜现象的影响通常与厄尔尼诺相反,可能导致某些地区的降水量偏多,气温偏低等异常气候事件。
拉尼娜现象同样会对全球范围内的气候和环境产生重要影响,对农业和渔业等经济产业也可能造成不利影响。
四、预测1. 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现象如何预测一直是气候研究中的热点问题。
目前,科学家们通常会通过监测赤道东太平洋海域温度指标、观测大气环流和海洋环流等手段,来进行预测。
一些先进的气候模型和预测系统也能够帮助人们提前获悉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可能性。
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周期

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周期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是指太平洋赤道地区海洋和大气系统相互作用的一种自然现象。
这两个现象的周期影响着全球的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都有重大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的周期以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一、厄尔尼诺现象周期厄尔尼诺现象是由太平洋东部暖流和冷流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
通常,太平洋东部是冷水流动的区域,而太平洋西部则是热水积聚的区域。
当这种相互作用达到一定的程度时,海水温度会出现异常增加,从而引发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的周期通常为2到7年,但每个周期的持续时间和强度都会有所不同。
它通常从厄尔尼诺事件开始,到拉尼娜事件结束,这一整个过程被称为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
二、拉尼娜现象周期拉尼娜现象是厄尔尼诺现象的相反情况,指太平洋东部的海洋表面温度异常低于正常水平。
拉尼娜现象的发生是由于太平洋西部的暖流变弱或消失,导致冷水多的情况。
拉尼娜现象的周期同样为2到7年,并且和厄尔尼诺现象相互作用。
当厄尔尼诺现象结束后,海水温度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并进入拉尼娜现象的阶段。
三、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对气候的影响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产生重要影响。
在厄尔尼诺事件中,太平洋东部地区的海水温度升高,导致空气上升,形成高压带。
这种高压带会导致太平洋地区的降水增加,引发洪涝和暴雨等灾害。
与此同时,太平洋东部地区的海水温度升高还会影响全球的海洋环流,导致其他地区气候异常。
而在拉尼娜事件中,太平洋东部地区的海水温度降低,会导致空气下沉,形成低压带。
低压带会引发太平洋地区的干旱和干燥天气。
类似于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现象也会对全球气候产生重要的影响。
总结起来,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是太平洋赤道地区海洋和大气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
它们的周期为2到7年,对全球的气候产生重大影响。
正确理解和预测这两个现象的周期和影响,对于气象预报和气候变化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厄尔尼诺现象与拉尼娜现象的区别

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厄尔尼诺现象与拉尼娜现象的区别
厄尔尼诺现象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
其基本特征是太平洋沿岸的海面水温异常升高,海水水位上涨,并形成一股暖流向南流动。
它使原属冷水域的太平洋东部水域变成暖水域,结果引起海啸和暴风骤雨,造成一些地区干旱,另一些地区又降雨过多的异常气候现象。
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
表现为东太平洋明显变冷,同时也伴随着全球性气候混乱。
拉尼娜现象是一种厄尔尼诺年之后的矫正过渡现象,它总是出现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
这种水文特征将使太平洋东部水温下降,出现干旱,西部水温上升,降水量比正常年份明显偏多。
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的区别是什么

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的区别是什么厄尔尼诺(El Niño)和拉尼娜(La Niña)是指南太平洋地区海洋和大气系统的两种异常状态。
它们是指一种周期性现象,会对全球气候产生重大影响。
虽然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是南太平洋的现象,但其影响范围超出了该地区,对全球气候和天气模式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深入探讨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的区别,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两个重要气候现象。
一、厄尔尼诺厄尔尼诺是指东太平洋海水表面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
它通常在每隔2到7年间发生一次,持续数个月至一年以上。
厄尔尼诺的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板块反转:厄尔尼诺时期,东太平洋的风向和洋流呈现反向的状况。
正常情况下,东太平洋表面的季风气流会将暖水推向西太平洋。
但在厄尔尼诺期间,季风气流减弱,甚至逆转,使得东太平洋变暖。
2. 温度异常升高:厄尔尼诺期间,东太平洋地区的海洋表面温度明显升高,甚至达到异常水平,可能超过正常水温3到5摄氏度。
3. 冲击全球气候:由于厄尔尼诺使得大气环流系统发生了变化,它对全球气候带来了广泛的影响。
常见的厄尔尼诺影响包括南美洲沿海地区出现干旱、东南亚和印度次大陆地区迎来更多降雨,以及全球气温上升等现象。
二、拉尼娜拉尼娜是指东太平洋海水表面温度异常偏低的现象。
与厄尔尼诺相反,拉尼娜是一种冷态现象,其最显著的特点如下:1. 板块推漂:拉尼娜时期,东太平洋的风向和洋流加强,将暖水向东太平洋表面推漂,导致西太平洋暖海水减少。
2. 温度异常降低:拉尼娜期间,东太平洋地区的海洋表面温度明显下降,可能低于正常水温3到5摄氏度。
3. 全球气候反应:拉尼娜同样对全球气候产生影响。
它可能引发南美洲沿海地区的降水增加、东南亚和印度次大陆地区的降水减少,以及全球气温的下降等气候变化。
三、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的区别1. 造成的影响不同:厄尔尼诺主要引发南美洲沿海和西太平洋地区的干旱,而拉尼娜则通常导致这些地区的降水增加。
2. 海洋温度变化不同:厄尔尼诺使得东太平洋海洋表面温度异常升高,而拉尼娜则导致海洋表面温度异常下降。
厄尔尼诺与拉尼娜

厄尔尼诺与拉尼娜厄尔尼诺与拉尼娜是分别指赤道太平洋中部、东部表面海水变得异常温暖及寒冷,继而影响世界各地的大气环流。
厄尔尼诺通常在圣诞节前后出现高峰,因而得名(西班牙文圣婴的译音)。
厄尔尼诺每数年重现一次,通常持续12个月左右。
拉尼娜是西班牙语小女孩的译音,它出现的频率较厄尔尼诺为疏,但维持时间通常较长。
在正常(即没有厄尔尼诺及拉尼娜)情况下,赤道太平洋的信风(或贸易风)把海洋表面的暖水从东向西推往印尼方向。
暖海水在印尼以东海域积聚并使空气上升,部份气团在高空向东移动,然后在南美洲附近上空向下沉,形成一个回馈循环,这个循环称为沃克环流(图一)。
(资料来源:美国国家海洋及大气管理局)图一正常的海洋及大气情况。
在厄尔尼诺的情况下,赤道太平洋的信风较正常弱,海洋西面的暖水向东退,使赤道太平洋中部及东部的表面温度较正常高。
赤道太平洋上的对流活动往东移,因而改变了沃克环流 (图二)。
(资料来源:美国国家海洋及大气管理局)图二厄尔尼诺的海洋及大气情况。
在拉尼娜的情况下,赤道太平洋的信风较正常强,海洋表面的暖水被进一步推向西面,赤道太平洋中部及东部的表面温度则较正常低,对流活动的位置及沃克环流亦随之改变(图三)。
(资料来源:美国国家海洋及大气管理局)图三拉尼娜的海洋及大气情况。
另一现象—南方涛动与厄尔尼诺及拉尼娜有密切关系。
南方涛动是指在太平洋与「印尼—澳洲」地区之间气团平衡移动的情况,它与在出现厄尔尼诺或拉尼娜时的典型风场有关。
南方涛动的大小可以南方涛动指数(SOI)来量度,即大溪地与达尔文的海平面气压相差。
厄尔尼诺及拉尼娜属海洋系统部份,而南方涛动则为大气系统部份,两者的结合称为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
一般来说,在厄尔尼诺的情况下,SOI为负值;而在拉尼娜的情况下,SOI为正值。
ENSO的状况是参照各厄尔尼诺海区的表面温度而定(图四)。
图四四个厄尔尼诺海区及用作计算SOI的大溪地与达尔文的位置图。
厄尔尼诺与拉尼娜

厄尔尼诺与拉尼娜厄尔尼诺(El Niño Phenomenon)又称厄尔尼诺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就是沃克环流圈东移造成的。
正常情况下,热带太平洋区域的季风洋流是从美洲走向亚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温暖,给印尼周围带来热带降雨。
但这种模式每2—7年被打乱一次,使风向和洋流发生逆转,太平洋表层的热流就转而向东走向美洲,随之便带走了热带降雨,出现所谓的“厄尔尼诺现象”。
正常情况下,热带太平洋区域的季风洋流是从美洲走向亚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温暖,给印尼周围带来热带降雨。
但这种模式每2—7年被打乱一次,使风向和洋流发生逆转,太平洋表层的热流就转而向东走向美洲,随之便带走了热带降雨,出现所谓的“厄尔尼诺现象”。
这一现象本质上由海洋动力学驱动,与之相应的大气变化是由海表面温度确定的(反过来大气的变化会加强海洋温度分布型),而海表面温度分布是由海洋动力学决定的,因而用上面的简化模型表示的厄尔尼诺现象本质上是可预报的。
厄尔尼诺的全过程分为发生期、发展期、维持期和衰减期,历时一般一年左右,大气的变化滞后于海水温度的变化。
厄尔尼诺现象泛指赤道附近的东部太平洋表层海水温度上升引起的气候异常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不是孤立的现象,它是热带海洋洋流与大气互作用的产物。
厄尔尼诺现象的基本特征是太平洋沿岸的海面水温异常升高,海水水位上涨,并形成一股暖流向南流动。
它使原属冷水域的太平洋东部水域变成暖水域,结果引起海啸和暴风骤雨,造成一些地区干旱,另一些地区又降雨过多的异常气候现象。
拉尼娜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正好相反),是热带海洋和大气共同作用的产物。
2008年年初的南方雪灾可以看出,拉尼娜仍未消失。
拉尼娜是指海洋中的赤道的中部和东部太平洋,东西上万公里,南北跨度上千公里的范围内,海洋温度比正常温度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偏低0.2摄氏度,并持续半年(与厄尔尼诺现象正好相反)。
“厄尔尼诺”与“拉尼娜”

“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电子信息与物理系科普组厄尔尼诺是西班牙语“圣婴”的音译,是指赤道太平洋中部和东部水温持续异常增暖的现象。
厄尔尼诺发生的机制目前还不十分清楚,但它并不是孤立的海洋升温现象,而是热带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的产物。
正常情况下,赤道太平洋海面盛行偏东风(信风),大洋东侧表层暖的海水被输送到西太平洋,使西太平洋水位上升,热量聚积,海平面通常比东部偏高约40厘米,年平均海温比东部偏高约5℃。
当某种原因引起信风减弱时,维持赤道太平洋西高东低的支持力量被破坏,西太平洋暖的海水向东蔓延,从而使东太平洋海面温度上升,形成厄尔尼诺。
在热带地区,厄尔尼诺对气候的影响很大。
厄尔尼诺发生时,热带中、东太平洋海温迅速升高,导致该区域及南美太平洋沿岸国家异常多雨,甚至引发洪涝灾害,同时使热带西太平洋降雨减少,造成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严重干旱。
厄尔尼诺还常常引起巴西东北部和非洲东南部的干旱,抑制西太平洋和北大西洋热带风暴生成,使得东北太平洋飓风增多。
厄尔尼诺的影响不仅限于热带地区,还会引起加拿大西部和美国北部暖冬以及美国南部冬季潮湿多雨,它与我国东北及日本的夏季低温和降水等也有一定的相关性。
拉尼娜是西班牙语“小女孩”的意思,指赤道太平洋中部和东部水温持续反常下降的现象,表现为东太平洋明显变冷,同时也伴随着全球性气候混乱。
它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反相,故也被称为“反厄尔尼诺”。
与厄尔尼诺正好相反,当赤道太平洋信风持续加强时,赤道东太平洋表面暖水被吹走,深层的冷水上翻作为补充,海表温度进一步变冷,从而形成拉尼娜。
拉尼娜对天气气候的影响大致与厄尔尼诺相反,但其影响程度和威力较厄尔尼诺要小。
拉尼娜发生时,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东部、巴西东北部、印度及非洲南部等地降雨偏多,在太平洋东部和中部地区、阿根廷、赤道非洲、美国东南部等地易出现干旱。
此时我国容易出现冷冬热夏,另外在西太平洋和南海地区生成及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个数比常年要多。
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厄尔尼诺”(圣婴)全球作乱1.现象:“厄尔尼诺”是西班牙语“圣婴”一词的音译,是指太平洋赤道带出现呈2——7年周期性的不规律海水升温(水温上升0.5度以上,时间持续半年)现象,它不仅是海洋现象,而且还是一种气象现象,即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信风原来向西吹,现改变为向东吹,使得原本应在太平洋西部的高温洋流向东移动,致使赤道太平洋海域出现两大范围的浪峰)。
“厄尔尼诺”现象在5000前就已发生,1950年以来共发生过13次,最近在1998年前后出现的“厄尔尼诺”现象,来势猛、发展快、危害大。
2.危害:①农业减产,亚太地区干旱严重,澳大利亚损失近13.5亿美元,泰国、印度尼西亚以及印度、越南农业大幅度减产,有的地方如朝鲜连遭水灾,颗粒不收。
1998年我国东部地区多雨,也深受其害。
②严重打乱了全世界的气温和降雨规律,非洲南部气温上升很高,严重干旱;而非洲中部却降水量增多。
③拉丁美洲沿海地区大雨滂沱,严重水灾,鱼群因水温升高(原来是寒流经过)而离开秘鲁沿海,甚至死亡。
巴西、乌拉圭、阿根延也因大规模降雨,农作物损失惨重,人们被迫逃离家园。
总之,每次“厄尔尼诺”现象会带来上百亿元的损失。
“厄尔尼诺”现象正在深入研究,相信在未来,人类会降服这个魔鬼。
————————————————————文章来源:枫叶地理>>气象部门介绍,影响我国的冷空气主要有三股:一是从极地过来的冷空气,比如贝加尔湖方向。
这股冷空气较强,主要以大风、降温过程为主;二是冷空气团从西伯利亚方向过来,也会带来大风降温的天气,但强度不如前者;还有一种,是从西路过来的冷空气,比如从冰岛起程,经欧洲地中海,自西向东而来,这类冷空气容易带来大范围的降雪过程。
对于近期我国频繁出现的寒潮天气,气象专家表示厄尔尼诺现象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通常情况下,冷空气围绕着北极圈,在高空呈西风环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洋流疑难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的区别
厄尔尼诺在西班牙语中意为“圣婴”,因为这种气候现象通常在圣诞节前后开始发生。
这现象往往持续好几个月甚至1年以上,影响范围极广。
厄尔尼诺相反的自然现象称为拉尼娜(La Niña),拉尼娜就是“女孩”。
拉尼娜是指海洋中的赤道的中部和东部太平洋,东西上万公里,南北跨度上千公里的范围内,海洋温度比正常温度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偏低0.2摄氏度,并持续半年(是与厄尔尼诺现象正好相反的“冷事件”)
厄尔尼诺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的增暖、信风的减弱相联系,而拉尼娜却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度变冷、信风的增强相关联。
因此,实际上拉尼娜是热带海洋和大气共同作用的产物。
厄尔尼诺现象原因,比较普遍的看法是:在正常状况下,北半球赤道附近吹东北信风,南半球赤道附近吹东南信风。
信风带动海水自东向西流动,分别形成北赤道洋流和南赤道暖流。
从赤道东太平洋流出的海水,靠下层上升涌流补充,从而使这一地区下层冷水上翻,水温低于四周,形成东西部海温差。
但是,一旦东南信风减弱,就会造成太平洋地区的冷水上翻减少或停止,海水温度就升高,形成大范围的海水温度异常增暖。
而突然增强的这股暖流沿着厄瓜多尔海岸南侵,使海水温度剧升,冷水鱼群因而大量死亡,海鸟因找不到食物而纷纷离去,渔场顿时失去生机,使沿岸国家遭到巨大损失。
拉尼娜现象成因就是太平洋中东部海水异常变冷的情况。
东南信风将表面被太阳晒热的海水吹向太平洋西部,致使西部比东部海平面增高将近60厘米,西部海水温度增高,气压下降,潮湿空气积累形成台风和热带风暴,东部底层海水上翻,致使东太平洋海水变冷。
厄尔尼诺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1)台风减少。
西太平洋热带风暴(台风)的产生次数即在我国沿海登陆次数均较正常年份少。
(2)夏季风较弱,季风雨带偏南,位于我国中部或长江以南地区。
北方地区夏季容易出现干旱、高温,南方易发生低温、洪涝。
近百年来我国的严重洪水,如1931年、1954年和1998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水,都发生在厄尔尼诺现象出现的次年。
(3)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的冬季,我国北方地区容易出现暖冬。
厄尔尼诺在西班牙语中意为“圣婴”,因为这种气候现象通常在圣诞节前后开始发生。
这现象往往持续好几个月甚至1年以上,影响范围极广。
厄尔尼诺相反的自然现象称为拉尼娜(La Niña),拉尼娜就是“女孩”。
拉尼娜是指海洋中的赤道的中部和东部太平洋,东西上万公里,南北跨度上千公里的范围内,海洋温度比正常温度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偏低0.2摄氏度,并持续半年(是与厄尔尼诺现象正好相反的“冷事件”)
厄尔尼诺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的增暖、信风的减弱相联系,而拉尼娜却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度变冷、信风的增强相关联。
因此,实际上拉尼娜是热带海洋和大气共同作用的产物。
厄尔尼诺现象原因,比较普遍的看法是:在正常状况下,北半球赤道附近吹东北信风,南半球赤道附近吹东南信风。
信风带动海水自东向西流动,分别形成北赤道洋流和南赤道暖流。
从赤道东太平洋流出的海水,靠下层上升涌流补充,从而使这一地区下层冷水上翻,水温低于四周,形成东西部海温差。
但是,一旦东南信风减弱,就会造成太平洋地区的冷水上翻减少或停止,海水温度就升高,形成大范围的海水温度异常增暖。
而突然增强的这股暖流沿着厄瓜多尔海岸南侵,使海水温度剧升,冷水鱼群因而大量死亡,海鸟因找不到食物而纷纷离去,渔场顿时失去生机,使沿岸国家遭到巨大损失。
拉尼娜现象成因就是太平洋中东部海水异常变冷的情况。
东南信风将表面被太阳晒热的海水吹向太平洋西部,致使西部比东部海平面增高将近60厘米,西部海水温度增高,气压下降,潮湿空气积累形成台风和热带风暴,东部底层海水上翻,致使东太平洋海水变冷。
厄尔尼诺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1)台风减少。
西太平洋热带风暴(台风)的产生次数即在我国沿海登陆次数均较正常年份少。
(2) 夏季风较弱,季风雨带偏南,位于我国中部或长江以南地区。
北方地区夏季容易出现干旱、高温,南方易发生低温、洪涝。
近百年来我国的严重洪水,如1931年、1954年和1998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水,都发生在厄尔尼诺现象出现的次年。
(3)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的冬季,我国北方地区容易出现暖冬。
2008年气候异常与拉尼娜的关系
我们今年处在一个拉尼娜的状态下,就是赤道东太平洋地区的海温要比常年偏低0.5°以下,而这个现象对中国的气候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在拉尼娜现象影响下,造成东亚地区经向环流异常,这样一个环流形势非常有利于我国北方冷空气的南下。
它使得我们会有一个冷冬,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今年这个冷的冬季就出现了。
拉尼娜只是其中一个原因,另外一个形成大雪的原因如下:
进入2008年以来,亚洲高压非常活跃,不断形成冷气团南下影响我国,造成大范围大风降温天气,但是由于南方今年的暖气团也很活跃,大量来自太平洋、印度洋的暖湿气流频频光顾南方地区,当来自蒙古西伯利亚的强大冷气团迅速南下至南方地区,并与暖湿气团相遇后,这一冷、一暖两个正好结合在一起。
受这两个气流共同影响,所以最近一段时间,特别是在长江流域雨雪天气比较多,而且长时间维持着低温天气。
如果只有强大的冷气团,而没有暖湿气团提供的大量水汽,南方只会出现大风降温天气;如果只有暖湿气团提供的大量水汽,而没有冷气团光临,则根本没有什么灾害性天气。
而两者齐备的时候,灾害就降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