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成果及启示
从汶川灾后重建看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从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汶川8级地震三周年过去了,地震给当地带来了毁灭性的破坏。
今天,让我们再来看下地震灾区,那是让人振奋,让人的眼睛真不敢相信,这里三年前曾遭受过8级地震。
沿途别具民族特色的新农村风貌、崭新的的场镇,硬件设施一流的学校和医院,都让你深刻感受到灾区的巨变,从满目疮痍到欣欣向荣,从山河破碎到一片生机,都不得不令人由衷发出感叹:变化太大了,大得超乎想象!灾区人民在全国人民的支持下很快地渡过了难关,三年的重建速度之快,改变之快,超乎想象。
而灾后重建所有的项目都大手笔、高质量、高起点地完成,这对在地震中逝去的生命来说,是一种最好的慰藉,对全世界来说,也是一项举世瞩目的壮举。
这灾后重建的伟大奇迹,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势。
自然灾害,难以避免。
然而,在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制度下,人们的遭遇和命运往往截然不同。
咱们看看印尼海啸和刚发生的日本地震吧,没有哪一个国家的救灾行动有我们这么迅速,出动救灾人员有我们多,我们的人民解放军在五千米的高空跳伞深入灾区、直升机穿梭在崇山峻岭之间运送灾民。
再看下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科学决策,立足于改革开放创造的物质实力和制度活力,举全国之力、集全国之智,破解了一个个重建难题。
按照“一省帮一县、大手拉小手”原则,加快恢复重建;扩大内需的4万亿元投资中,四分之一用于恢复重建;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支援灾区决心不变、力度不变、目标不变。
各地区各部门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对口支援、协同作战,形成了握指成拳的强大合力。
3年间创造的灾后奇迹,展示出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国家能力,体现了祖国大家庭的温暖,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过去的三年,是情动天地、气壮山河的三年,是顽强拼搏、坚强奋起的三年,是党心可鉴、民心可追的三年。
抗震救灾的壮举和灾后重建的伟大奇迹,无不彰显出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汶川地震灾区灾后重建调查报告

汶川地震灾区灾后重建调查报告—都江堰模式受汶川大地震影响,都江堰市大面积受灾,两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海市对口援助下,都江堰的灾后重建工作进展顺利。
都江堰以科学规划为前提,以优先解决民生问题为基点,以产业重建、城镇重建、农房重建、生态重建等为重点,积极探索都江堰重建新模式。
一、城镇重建——“壹街区”模式大地震导致都江堰城镇受灾严重,大量房屋损毁,灾后重建的第一重任就是要着力解决都江堰受灾市民的安置问题。
在城镇住房重建中,融入援建市的建筑风貌和当地特色,是都江堰灾后城镇住房重建的一大亮点。
为了城镇灾后的可持续发展,都江堰积极探索“新市镇”城市发展机制,使灾后重建从单一城市功能的应急恢复向系统提升转变。
此外,在重建过程中,都江堰注重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当地的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促进产业的发展和提升,带给灾民切实的利益。
以“壹街区”为例:(一)建筑特色——“川西风貌+上海风情”“壹街区”是上海市对口支援都江堰市灾后重建第一个功能完整的成街区建设项目,社区内环境优美、交通便捷、功能完善,是一个集川西风貌、上海风情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区。
按照“一街区、一家人”的理念,“壹街区”的设计规划融入上海元素,条条小巷纵横交错,住房建设相对集中,建筑风貌体现上海特有的“弄堂”风情。
(二)命名特色“壹街区”的命名很有特色,它不仅包含着都江堰人民对援建者的感恩之心,更是传递着新的文化理念和突出其综合功能,让人耳目一新。
据悉,当初在为该项目命名时,都江堰为了感恩上海援建、铭记援建者的恩情,提出叫“上海花园”、“上海城”或“上海村”。
但被上海援建者拒绝:“援建不是恩惠,这个项目应该传递出更新的理念,拥有更响亮的名字。
”而且该项目拥有开放式的特点,无线网络将覆盖于整个区域内,所以“壹街区”也是“E街区”。
(三)功能提升——综合性城区为了提升都江堰城区的可持续发展力,“壹街区”建设项目通过对口援建、联建等共同参与重建的新模式,形成功能提升的“新市镇”城市发展机制。
地震救援感悟心得体会范文(3篇)

第1篇自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以来,我国各地发生了多起地震灾害,每一次地震都给受灾地区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伤痛。
作为一名地震救援志愿者,我有幸参与了多次地震救援行动,亲身感受到了地震救援工作的艰辛与伟大,也从中汲取了许多宝贵的感悟。
一、地震救援的艰辛地震救援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和勇气。
以下是我在地震救援过程中所感受到的艰辛:1. 紧迫性:地震发生后,时间就是生命。
救援队伍必须在第一时间赶到灾区,展开救援行动。
在这段时间里,救援人员需要克服各种困难,如交通拥堵、地形复杂等,确保救援物资和人员及时到达灾区。
2. 高强度:地震救援工作需要连续作战,救援人员往往需要在恶劣的环境下连续工作数日,体力消耗极大。
此外,救援过程中还要承受心理压力,时刻关注伤员的生命安全。
3. 危险性:地震救援现场环境复杂,救援人员需要面对断壁残垣、滑坡、泥石流等危险,稍有不慎就可能发生意外。
在救援过程中,我亲眼目睹了许多英勇的救援人员为了救出被困群众,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4. 心理压力:地震救援不仅考验着救援人员的身体素质,更考验着他们的心理素质。
面对灾区的惨状,救援人员往往会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情绪,保持冷静。
二、地震救援的伟大尽管地震救援工作充满艰辛,但在这场生死攸关的战斗中,我们看到了许多伟大的瞬间:1. 救援人员的无私奉献:在地震救援现场,无数救援人员不顾个人安危,全力以赴地投入到救援工作中。
他们用坚定的信念和无私的奉献,为灾区人民撑起了一片蓝天。
2. 灾区人民的坚强意志:地震发生后,灾区人民在逆境中展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
他们相互扶持,共度难关,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团结精神。
3. 全社会的关爱:地震发生后,全国各地纷纷伸出援手,为灾区人民提供物资和精神支持。
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纷纷捐款捐物,为灾区人民送去温暖。
4. 科学救援的力量:在地震救援过程中,我国救援队伍运用先进的救援技术和设备,提高了救援效率,为灾区人民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汶川地震灾区灾后重建调查报告

汶川地震灾区灾后重建调查报告一、引言自2008年汶川地震以来,中国政府致力于汶川地震灾区的重建工作。
经过多年努力,灾区已取得了一定的重建成果,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教训。
为了全面了解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情况,本报告对灾后重建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二、灾后重建目标与政策在灾后重建开始时,中国政府明确了灾后重建的目标,即恢复社会秩序、重建基础设施、促进经济发展和改善生活质量。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包括鼓励资金和人力资源投入、加强灾区管理和监督体制等。
三、灾后重建进展自2008年起,灾区的基础设施逐步恢复,包括道路、桥梁、学校和医院等。
与此同时,政府还积极推动经济发展,吸引投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重建工作大大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提高了生活质量。
四、灾后重建效果评估经过调查发现,灾区的重建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基础设施得到了有效修复,经济发展趋势良好,居民生活质量有所提高。
然而,还存在一些问题,如重建工程管理不规范、灾区资源利用不合理等。
五、主要问题及建议1. 管理问题:灾区的重建工程管理存在一定的问题,包括施工质量检查不严格、工程进度管理不及时等。
建议加强对重建工程的监管和检查,提高管理水平。
2. 资源利用问题:灾区的资源利用不合理,存在过度开发和浪费的现象。
建议制定合理的资源开发和利用规划,加强环境保护意识。
3. 社会问题:灾区的社会问题仍然存在,如就业机会有限、教育资源不足等。
建议政府加大就业扶持力度,增加教育资源投入。
六、结论汶川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中国灾后重建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然而,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加强管理、合理利用资源以及解决社会问题是灾区重建的关键。
七、参考文献1. 《汶川地震灾区灾后重建报告》,中国政府出版社,2010年。
2. 《中国灾后重建经验与教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
3. 《灾后重建中的管理与规划》,中国城市出版社,2018年。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2008年5月12日,中国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受灾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蒙受巨大损失。
面对空前惨烈的灾难,中国政府和全国各族人民,开展了中国历史上救援速度最快、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大的抗震救灾工作,最大限度地挽救了受灾民众生命,减少了灾害造成的损失。
中国政府按照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统筹兼顾,科学重建的原则,科学制定灾后恢复重建规划,迅速推出一系列支援灾区的政策和措施,各地积极开展对口支援,迅速组织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经过一年多时间,地震灾区的城乡居民住房大部分实现重建、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得到优先恢复重建,基础设施的恢复重建、产业重建和结构调整、历史文化保护和生态修复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果。
地震灾区在加快重建家园的同时,更加关注改善灾民的生活状况。
各级政府官员深入灾区,向灾民问寒问暖;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努力帮助灾民摆脱灾难造成的心理影响,使他们重振走向新生活的信心。
中国的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得到了众多国家的领导人、政府、政党、社会团体和驻华使馆、联合国有关组织和一些国际机构、外资企业、国际友好人士以及香港、澳门、台湾同胞和海外华侨华人的真诚同情和宝贵支持,对此,中国人民将永远铭记在心。
图片说明:20091001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四川地震灾区考察灾后恢复重建情况时,同平武县平通镇牛飞村的羌族村民们围坐在火炉边亲切交谈。
20091002 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09年1月24日在中国农历新年,前往四川地震重灾区北川羌族自治县,看望喜迁新居的羌族民众。
20091003 瑞士在华机构援建的四川崇州隆兴镇中心幼儿园项目2009年5月奠基动工。
该幼儿园建成后可容纳240名儿童。
20091004 2009年9月1日,由一家中国台湾公司援建的都江堰新建小学交付使用。
20091005 汶川地震重灾区四川省都江堰市向峨乡灾后重建的社区新居。
20091006 甘肃文县宋家坝村民在灾后恢复重建的新村道路两旁栽植树木。
汶川地震带给我们的十大收获

---------------------------------------------------------------范文最新推荐------------------------------------------------------汶川地震带给我们的十大收获汶川大地震是一场灾难,带给我们巨大的损失和莫大的悲痛;然而仔细一想,发现这场灾难还带给我们很多收获;只是因为悲痛的原因,我们自己还不知道或者是还没有看到;但是很多华侨看到了,他们说:1、看到了党风好转的契机改革开放后,我们老百姓与干部的关系就紧张了;老百姓看干部,个个都好像是腐败分子。
这次汶川大地震,使老百姓看到了干部的可爱一面;不管是地震时的当地干部,还是后来抗震救灾的干部;那‘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还是绝大多数。
这说明我们的党员干部需要考验的机会,在灯红酒绿中是看不出干部素质的;所以我们党风好转并不是教育,而是应该有表现党员干部素质的机会;这是我们今后实现党风好转的研究目标。
2、看到了中国人的团结这次汶川大地震,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快速反应;全国人民的积极响应,使我们‘众志成城’的精神与面貌震惊世界;在这样团结的精神面貌下,什么困难不能克服。
这种团结,使得世界上一些对我国有不良用心的人也无计可施;因为团结才能无坚不摧。
3、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我们举办奥运圣火传递时,因为华人太热情而招惹一些不理解国家的1 / 9人反感;然而这次大地震,中华民族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这都快要成为世界文化了,这就是中华文化的魅力;也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4、看到了人民军队爱人民的风范灾难关头,出动军队是世界上所有国家的通行规则;然而中国军队(含武警)的出动,使全世界看到的是军队对老百姓的情与爱。
说实在的,这些年的经济建设;使老百姓与军队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多,1998年的抗洪救灾使国人看到了军队的可爱;这次汶川大地震,使全世界的人都看到了中国军队的可爱。
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工作汇报材料

汇报体会/工作汇报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工作汇报材料四川汶川大地震给汶川及周边地区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抗震救灾成为灾区当前及以后相当长时期内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
随着抗震救灾中救援阶段的结束,灾区居民安置已经成为目前最紧迫的工作和任务,并且,关于灾后重建的一系列工作也已开始谋划。
在目前灾民安置任务非常紧迫的情况下,关于农村灾区灾后重建的方向、目标、形式、以及方式方法等问题在现在仍然还处于思索阶段,对于农村灾区灾后重建可能面临的一些问题还处在探查和预测之中,但这些问题必须在全面的灾后重建开始之前就已形成一套系统的解决预案,这是农村灾区灾后重建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也是农村灾区重建更加美好家园、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
因此,系统地研究、科学地预测灾后重建中可能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预案是当前理论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对于四川省成都市而言,它辖下的都江堰、彭州、崇州也是此次地震的重灾区,特别是都江堰还是成都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的试验区,一些城乡统筹改革试点工作受此次地震影响在当前被迫中止,一些已经开始的城乡统筹改革试点工作也因为地震而面临新的问题,比如,对于一些已经对农村房屋和土地使用权已经进行了确权登记,而房屋或土地又在此次地震中损毁严重,其权利是否还继续有效?或对受损权利是否应该补偿,以及怎样补偿等?这些都是在灾后重建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受此次地震的影响,灾区是否还具备进行城乡统筹综合试点改革的条件,城乡统筹是否应该继续推行,以及怎样推行?城乡统筹能否成为解决农村灾区重建问题的一种全新模式等?都是大家非常关心和灾后重建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于灾区的灾后重建,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灾区的社会经济设施及功能的建设,不应该是简单的恢复,而应该是一种全新的重构,为灾区的重建和发展构筑更高更好的起点。
我们认为,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以城乡统筹的理念开展灾后重建工作是实现这一构想的有效路径。
一、灾区灾后重建中面临的一些主要问题1、农村灾区房屋修建方式问题目前对灾民的安置仍然是采取的搭建帐篷、活动板房等临时安置措施,对灾民居住房屋的重建将在未来2—3年内成为救灾工作的重点。
凝心聚力 共创奇迹——汶川地震四川水利灾后恢复重建的回顾与启示

省 防洪减 灾 、 水保 障 、 村水 利 、 供 农 水
土保 持 等水 利基 础设 施 严重 损 毁 . 部 分 河 道 淤 堵 形 成 堰 塞 湖 ( )各 类 水 坝 , 利 工 程 安 全 及 正 常 运 行 受 到 严 重 影
收稿 日期 : 0 1 0 — 2 2 1— 5 1
工 程 建 设 具 有 很 强 的 季 节 性 , 要 一 需 定 的 施 工 强 度 , 程 监 管 难 度 相 对 较 工 大 . 人 员 的 要求 较 高 : 之 大部 分 对 加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 严 重 威 胁 人 民 群 众 更 生 命 财 产 安 全 。四 川 省 水 利 系 统 在 省 I 委 省 政 府 的 坚 强 领 导 下 , 扬 伟 大 的 发 抗 震 救 灾 精 神 , 照 “ 年 重 建 任 务 按 三
件 差 , 目分 散 , 有 水 利 施 工 及 监 项 而 理 资 质 的 单 位 较 少 。 面 对 繁 重 的 任 务 ,从基 层 的行 政 组织 到 技 术人 员 、
两年 基 本 完 成 ” 的总 体 目标 , 持 恢 坚
复 与 提 升 相 结 合 . 以 科 学 规 划 为 龙 头 . 民 生 水 利 为 重 点 , 强 化 措 施 以 以 为 抓 手 , 坚 克 难 , 力 拼 搏 , 过 近 攻 奋 经
三 年 的时 间 , 全省 防洪 减 灾 、 水 保 供
障 和 农 村 水 利 基 础 设 施 等 保 障 能 力 得 到 恢 复 并 超 过 震 前 水 平 . 利 灾 后 水
1 期工 作耗 时长 . 前
灾 后 重 建 项 目 要 求 “ 速 不 越 提 轨” .规 模 以 上 项 目必 须 进 行 招 标 投 标 。 按 照 相 关 法 规 , 利 招 标 投 标 程 水 序 较 繁 琐 , 标 投 标 、 政 评 审 耗 时 招 财 长 , 项 目从 立 项 到 招 标 周 期 较 长 . 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8.0级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灾害损失最大的一次地震灾害,导致数万同胞在灾害中不幸遇难,数百万家庭失去世代生活的家园,数十年辛勤劳动积累的财富毁于一旦。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
面对受灾面积广大、受灾人口众多、自然条件复杂、基础设施损毁严重的困难局面,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异常繁重,工作充满挑战。
为有力、有序、有效地做好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尽快恢复灾区正常的经济社会秩序,重建美好家园,夺取抗震救灾斗争的全面胜利,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和指导性文件,特别是2008年9月19日国务院出台的《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明确了灾后重建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重建目标等内容,并将完成重建目标的时间确定为“3年左右”,使灾后恢复重建正式进入实质性阶段。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明确规定,灾后恢复重建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统筹兼顾、科学重建。
优先恢复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条件和公共服务设施,尽快恢复生产条件,合理调整城镇乡村、基础设施和生产力的布局,逐步恢复生态环境。
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以灾区各级政府为主导、广大干部群众为主体,在国家、各地区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精心组织、精心规划、精心实施,又好又快地重建家园。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确定的主要重建目标是:实现“六有”目标,即“家家有房住、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区“基本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达到或超过灾前水平”。
灾后恢复重建的伟大实践,再次奏响民族精神的时代强音。
这强音,源自灾区人民自立自强的不屈奋斗。
面对突如其来的重大灾难,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国家有关部委、兄弟省区市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在国际社会和港澳特区的友好援助下,灾区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开展了一场艰苦卓绝的灾后重建斗争。
不等不靠不要,调整结构、“发展起跳”……他们用自己的双手重绘家乡的秀美山川。
物质重建、文化重兴、社会重构,不到两年的时间,灾区人民寻求“跨越”的坚韧努力,让伤痕累累的灾区大地,在特大地震灾难打击下顽强崛起,在国际金融危机袭来时坚强挺立。
这强音,源自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大支撑。
在这样一个受灾面积广大、受灾人口众多、自然条件复杂的地区进行灾后恢复重建,任务繁重,挑战艰巨。
“加大力度,加快速度,攻坚克难”,“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这样的信念背后始终伴随着中南海凝重自信的目光。
四川、甘肃、陕西灾区市县重建资金投入,相当于以往几十年建设资金投入的总和。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全国亿万人民同心协力,各地的援建者不畏艰辛,与灾区人民携手拼搏重筑家园。
在巨大天灾面前,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改革开放积累的强大综合国力,汇集成震撼世界的“中国力量”,谱写了自强不息的民族强音。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在灾区重建的伟大实践中得到了更为集中的体现。
它发展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升华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这种精神将在中华民族的血脉里奔涌流淌、生生不息,成为我们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成为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
在党和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援助下,各个受灾地区的重建工程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果,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相信这一切。
北川老县城:遍地的瓦砾、倾斜的楼房、崩塌的山体,一片寂静。
23公里外的安昌河畔,北川新县城:37米多高的北川新县城第一高建筑羌族碉楼已经封顶,静静地俯视着脚下已经竣工的3000多套安居房。
这个月,老县城1万多居民将告别板房喜迁新居。
黄泥墙、木板门、红灯笼、青砖瓦,具有浓郁羌族风情的建筑依山势高低错落分布在古
街两边,在远处云雾缭绕的青山映衬下,今天的汶川县水磨镇仿佛一幅美丽的图画。
在什邡市红白镇,从杮子坪村到红白村,从五桂坪村到峡马口村,灰瓦白墙、坡型屋面、仿木门窗,错落有致的民居,与银杏古树、依依杨柳和青山绿水相得益彰,仿佛江南。
北川县擂鼓八一中学,在大山中难得的开阔地带拔地而起。
宽敞明亮的教学楼,带独立卫生间的学生宿舍,有着塑胶跑道的绿茵场。
由济南军区援建、清华大学设计的这所现代化中学,抗震设防烈度等级为9度。
被摧毁的厂房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遭受重创的东汽在异地迁建后焕发生机:生产能力大大提升,今年产值可达到200亿元,是震前的一倍;产品结构大调整,在风电、核电、太阳能等领域跻身“一流”行列。
……
仅仅不到3年间,汶川地震灾区发生了巨大变化,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是什么力量创造了这一人间奇迹?
不错,在党正确有效的领导下,勤奋不怕苦的中国人民众志成城,在汶川这个被灾难摧毁得面目全非的土地上,创造出一个有一个的奇迹。
我相信在未来的重建工作中,以汶川为主的各个受灾地区会被建设得越来越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