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女性体育参与的社会分层探索

合集下载

第二章体育运动的社会分层流动控制

第二章体育运动的社会分层流动控制

05
应对体育运动中社会 分层与流动控制的策 略与建议
促进社会公平,减少社会分层对体育运动的影响
打破地域、城乡、校际等壁垒,促进体育资源均衡配置
通过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推动优质体育资源向基层和农村地区延伸,缩小城乡和校际 间的体育发展差距。
完善体育人才培养和选拔机制,确保机会公平
建立科学、公正的体育人才选拔机制,避免社会分层对运动员选拔的不良影响,为每个 人提供平等的参与和竞争机会。
流动控制不仅影响体育运动的实际流动情况,还会影响人们对社会 分层的认知和态度。
社会分层与流动控制的互动关系分析
社会分层是流动控制的基础
社会分层决定了不同社会阶层在体育运动中的起点和机会,为流动控制提供了基础。
流动控制是社会分层的手段
通过对体育运动的流动控制,可以调整不同社会阶层在体育领域中的地位和机会,从而实 现或维护特定的社会分层。
技术交流受限
流动控制限制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使得一些 先进的训练方法和理念无法得到广泛应用,阻碍了体育运动的发展 。
赛事举办受限
流动控制可能对国际赛事的举办造成限制,使得一些优秀的运动员无 法参加国际比赛,降低了比赛的竞争水平和观赏性。
社会分层与流动控制带来的其他问题
社会认同问题
体育运动中的流动控制实践
1 2
运动员流动控制
通过选拔、培养、转会等手段,对运动员的流动 进行管理和调控,以实现运动员资源的优化配置 和竞技水平的提高。
赛事资源流动控制
对赛事的资金、场地、设备等资源进行管理和调 控,确保赛事的顺利进行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3
体育信息流动控制
通过媒体、社交平台等途径,对体育信息进行传 播和管理,以引导公众正确理解和参与体育运动 。

自由的选择与身体的赋权论体育对女性休闲困境的消解

自由的选择与身体的赋权论体育对女性休闲困境的消解

自由的选择与身体的赋权论体育对女性休闲困境的消解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体育如何作为一种力量,消解女性在休闲活动中所面临的困境,特别是从自由选择和身体赋权的角度进行分析。

我们将深入探讨体育如何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为女性提供了更多的自由选择和身体表达的空间,从而促进了她们的全面发展。

我们将从多个维度分析体育在女性休闲生活中的作用,包括身体自主权、性别平等、社会参与和心理赋权等方面。

本文还将考察当前女性在休闲体育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并探讨如何通过体育改革和社会支持来克服这些问题,进一步推动女性休闲体育的发展。

在概述部分,我们将简要介绍体育对女性休闲生活的重要性,以及为什么选择从自由选择和身体赋权的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

我们将提出本文的核心观点,即体育作为一种赋权工具,有助于女性在休闲领域实现更多的自由选择和身体表达,从而促进她们的全面发展。

接下来,我们将通过文献综述和实证分析来支持这一观点,并深入探讨体育在女性休闲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和效果。

本文旨在全面分析体育如何帮助女性克服休闲困境,实现自由选择和身体赋权。

通过深入研究这一问题,我们期望能为女性休闲体育的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同时推动社会对女性休闲活动的重视和支持。

二、女性休闲困境的解析在探讨体育如何消解女性休闲困境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深入解析女性休闲困境的本质。

女性在休闲活动中所面临的困境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由社会文化、生理差异、家庭角色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社会文化因素在塑造女性休闲困境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传统社会观念往往将女性角色限定在家庭内部,强调其作为母亲、妻子、女儿的身份,而忽视了她们作为独立个体的需求和权益。

这种观念导致女性在休闲活动上的选择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她们往往被期望参与那些被视为“适合女性”的活动,如健身、瑜伽等,而一些被视为“男性化”的运动则往往被排除在外。

生理差异也是导致女性休闲困境的一个重要因素。

女性在生理上与男性存在明显的不同,如力量、耐力等方面的差异,这使得她们在参与某些休闲活动时可能面临更大的挑战。

我国居民体育消费阶层划分的社会学理论分析

我国居民体育消费阶层划分的社会学理论分析
其 他 人互动 并且 成为 群体 中一 员 的社 交途 径 。因
结构发生了显著分化 。20 02年初 , 中国社会科学 院公布了“ 当代 中国社会 阶层” 提 出了我国社会 ,
的繁 荣提 供 理 论 支持 。
关键 词 : 生活方式 ; 体育 消费 ; 阶层划分
中图分类号 :9 3 3 C 1 . 文献标识码 : A


日 舌 U
二 、 育消费 阶层划分 的理论基础 体
( ) 求层 次 理论 一 需 马克 思在 14 84年 提 到 过 人 的 各种 需要 和劳
随着社 会 的发 展 和 居 民生 活水 平 的 提 高 , 以 及人 们 生活 方式 的改 变 , 现代 社 会 已逐 渐 由生 产
社会转为消费社会 , 消费以及体育消费需求 已经 成 为居 民基 本 的一 种 生 活 方 式 , 在 人 们 的意 识 并
形 态和社 会 生活 的各 个方 面都 扮 演着越 来 越重 要
需 求 。一 旦这 一 层 次 的需 求 被 满 足 了 , 全需 求 安
主义的两个重要传统社会分层理论学说 。马克思
强 调社 会分 工 、 产 资料 的 占有 、 生 财产所 有制 对社 会 分层 的决 定性 意 义 , 同时 马 克思 在 分 析社 会 阶 级 的时候 , 也特别 注重 阶级 意识 在 阶级 形 成过 程
第3 3卷第 1 期
Vo . 3 No 1 13 .
济宁学院学报
J un lo iigUnv ri o r a fJnn ies y t
21 0 2年 2月
Fe 2 2 b. 01
文章编 号:o 4 8 7 2 1 ) 1 l5 4 1o —17 ( 0 2 O —O 2 —0

社会分层理论视角下的体育功能探析

社会分层理论视角下的体育功能探析

2019第7期中(总第306期)ZHONG GUO NONG CUN JIAO YU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从一个满目疮痍的国家走向了国富民强的东方大国。

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精神文化得到了巨大提高。

从追求温饱的旧时代,走向了追求舒适,和谐健康的小康时代。

在现代西方体育占主导地位的体育社会环境中,参与体育活动,是物质生活水平的表现,参与体育活动的方式更是社会阶层划分的重要标志。

一、对概念的阐述(一)社会分层理论在西方社会学中,最早提出社会分层理论的是德国的社会学家韦伯。

韦伯提出划分社会层次结构的三重标准。

社会分层是以一定的标准区分出来的社会集团及其成员在社会体系中的社会层次结构、社会等级秩序现象。

(二)体育功能体育理论界随着改革开放得步伐,对体育的理论进行了深入探讨,构成功能的两大要素,这就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和社会的需要。

这是构成体育功能的主要要素。

按照杨文轩在体育概论一书中对体育功能的划分,体育的功能分为三大功能:自然质功能、结构质功能、系统质功能。

其中,自然功能主要是以促进人的健康水平为目的的功能,即简单的健身功能。

而结构质功能,是指在体育被人改变其自然结构后产生的体育功能。

这时候,赋予体育的功能扩大到体育的教育功能和体育的娱乐功能。

最后通过体育的影响,形成了体育的系统质功能,体育有了经济功能,政治功能。

二、不同阶层对体育功能的需求根据马克思韦伯的社会层次结构的三重标准,财富-经济标准,威望-社会标准,权力-政治标准。

在这三个划分标准之下,再对每一领域标准划分为上中下三个阶层。

我们从社会学的角度,以社会不同阶层对体育的诉求为出发点,分析不同阶层对体育的不同诉求。

(一)财富———经济标准划分下,社会阶层的体育功能的诉求经济水平的高低,是由财富的拥有量来直接衡量的。

财富水平的高低,是直接影响不同阶层参与体育活动方式的选择。

处于财富拥有量的上层人士中,对体育的选择不同,也是他们对体育功能需要的认识不同。

社会分层视阈下社会各阶层体育行为现状调查研究——以南通市为例

社会分层视阈下社会各阶层体育行为现状调查研究——以南通市为例

114社会分层视阈下社会各阶层体育行为现状调查研究——以南通市为例盛燕茶 南通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钱涛 南通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在社会分层视阈下对社会各阶层体育行为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旨在为我国体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

研究结果表明:各阶层在锻炼的目的以及所处的锻炼阶段上存在着显著性差异;各阶层运动项目参与情况大体相似,各项目的喜欢趋势也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各阶层参与体育活动的形式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关键词:社会分层;体育行为;调查研究社会分层(social stratifi cation)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分析和研究社会现象与结构的方法。

如今社会的分层并不明显,但行为活动分层倾向日趋显著,也引起了大众体育活动的阶层化倾向。

社会人群中有着不同地家庭出身、文化背景、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体育意识、消费水平等,其体育行为也会存在较大的区别,即不同社会阶层人们的体育行为表现出不同的形式,从而可以看出这种阶层化的体育行为。

为此本文通过对江苏省南通市不同人群的调查,按照分层理论分析不同社会阶层人群的体育行为现状,对南通市不同社会阶层人群体育行为的发展特点进行探索,为改善居民体育锻炼活动的条件和环境、更好的开展体育锻炼活动提供决策依据;为我国体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也可为各级体育政策的制定和更进一步推动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一)研究对象本文江苏省南通市不同阶层的体育行为作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通过南通大学图书馆及中国知网以“社会分层”、“体育行为”作为关键词检索相关文献资料为本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2.数理统计法: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所获取的数据进行数据统计处理分析。

3.问卷调查法: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整理与分析在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本研究设计了《不同社会阶层人群体育行为现状调查问卷》。

二、结果与分析(一)不同阶层人群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分析调查发现:五个阶层的首要锻炼目的是增强体力,增进健康,次要锻炼是减压、调节情绪。

从女性主义视角探讨女性休闲运动

从女性主义视角探讨女性休闲运动

从女性主义视角探讨女性休闲运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女性地位的提高,女性休闲运动逐渐成为人们的焦点。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看,女性休闲运动对于女性的身体、心理健康以及社会地位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女性休闲运动的背景、定义、历史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探讨。

女性休闲运动是指女性在闲暇时间里进行的各种体育运动和健身活动。

随着女性主义运动的不断发展,女性对自身身体和健康的度逐渐提高。

女性休闲运动不仅可以提高女性的身体素质,增强身体健康,还可以提高女性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促进女性心理健康。

女性休闲运动也有助于女性在社会中争取更多的平等和权利。

女性休闲运动是指女性在闲暇时间里自主选择的各种体育运动和健身活动,包括有氧运动、力量训练、瑜伽、舞蹈等。

女性休闲运动具有以下特点:自主性:女性休闲运动是女性自主选择参与的,而不是被动的接受。

女性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和方式,从而实现自主参与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健康性:女性休闲运动以锻炼身体、促进健康为主要目的。

适当的运动可以帮助女性减少疾病的发生,提高身体素质和免疫力,同时也能够缓解压力、改善心理健康。

社交性:女性休闲运动往往具有社交性,女性可以通过参加体育运动和健身活动结交新朋友,增强人际交往能力。

同时,在运动中也可以获得归属感和认同感,增加彼此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多样性:女性休闲运动涵盖了各种不同的运动项目和形式,包括有氧运动、力量训练、瑜伽、舞蹈等。

这种多样性使得女性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从而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女性休闲运动经历了长足的发展。

在西方国家,女性主义运动对于推动女性参与体育运动和健身活动起到了重要作用。

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女性主义运动者开始女性在体育领域中的地位和权益,并积极倡导女性参与体育运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自己的身心健康,并且参与到各种体育运动和健身活动中来。

性别平等与体育发展 中国的政策与实践

 性别平等与体育发展 中国的政策与实践

性别平等与体育发展中国的政策与实践性别平等与体育发展中国的政策与实践近年来,性别平等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多个国家纷纷制定相关政策并付诸实践。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在推动性别平等与体育发展方面也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本文将从政策层面和实践层面来探讨中国在性别平等与体育发展方面的经验与挑战。

一、政策层面1. 性别平等法律保障中国政府于1992年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并在之后陆续出台了多项涉及性别平等的法律政策。

这些法律为女性提供了平等的权利和机会,鼓励与推动性别平等在各个领域的实现。

2. 体育政策的性别平等原则中国政府也将性别平等原则融入到体育政策中,致力于推动女性在体育领域的发展。

2011年发布的《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中明确提出了要促进女性参与体育运动,提高女性体质素质。

3. 女性参与体育决策中国政府鼓励并规定体育组织和机构中应有一定比例的女性领导人和决策者。

这一政策措施旨在保证女性在体育领域的发言权和参与度,为性别平等与体育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实践层面1. 提供平等的体育资源中国政府通过建设和改善体育设施,扩大体育场馆的数量和规模,以确保女性能够平等地使用体育资源。

此外,中国还鼓励开展各类女性体育项目,满足女性对不同体育项目的需求。

2. 强化性别平等教育中国在学校和社会中加强了性别平等教育的推广。

通过教育活动和广告宣传等手段,倡导消除性别歧视和刻板印象,提倡男女在体育领域享有平等的机会与权益。

3. 培养和选拔女性体育人才中国致力于培养和选拔女性体育人才,鼓励女性从事体育教师、教练员、裁判员等职业。

通过提供专业的培训和选拔机制,为女性提供更多发展机会,促进女性在体育领域的晋升和成长。

三、挑战与展望1. 传统观念的影响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文化传承的国家,性别观念和传统观念仍然对性别平等与体育发展构成一定影响。

在某些地区和领域,传统观念的限制使得女性的体育参与程度有限。

社会分层视角下我国社会体育的研究概述

社会分层视角下我国社会体育的研究概述
科技信息
音 体 美
社 会分 层视 角下嚣 国社会傩青硇研 穷概 述
云 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孙旭静 付 杰
[ 摘 要] 社会分层作 为国情和 决策 的基础 , 引起 了政府和 学术界 的 高度重视 。本 文主要 采用文献 资料 法, 以社会分层理论 为基础 , 通过对社会分层视 角下我 国社会体 育研 究文献的回顾 , 概述 了我国社会 体育的现状及其几点思考 , 以期望对以后 进行社会体育更深 一ຫໍສະໝຸດ 、级 [ 3 1 。
社会学 界对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分层 的研 究取得 了重大 突破 ,其中 最具代表性 的成果是中国社会科学 院社会 学研究所 “ 当代 中国社 会结 构变迁研 究” 课题组关于“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 该项研究提出 。 了以职业 分类为基础 , 以组织资源 、 经济 资源和文化资源 的占有 状况为 标 准来划 分社会阶层的理论框架 , 中国社会 划分为十大社会 阶层 ( 将 国 家 社会管理 者阶层 、 经理人员 阶层 、 私营企 业主 阶层 、 专业技术人 员阶 层 、 事人员 阶层 、 体工商 户阶层 、 办 个 商业 服务员 工 阶层 、 业工 人阶 产 层、 农业 劳动者 阶层 、 城乡无业 失业半失业 阶层 ) 和五大社会经 济等级 ( 社会 上层 、 中上层 、 中中层 、 中下层 、 底层 ) 。 这一研究结果不仅得到 了 学 术界的基本认 同, 还将为政府制定经 济地位等级 、 社会 发展的重大决 策提供重要依据 。 二、 我国社会分层视角下社会体育研究的一般概述 ( ) 一 社会分层与大众体育 的研究 吕树庭教授指 出, 从社会分层 的视角来研究 大众 体育 , 有利于 了解
和掌握不 同阶层人群 的体育态度 , 有利于 了解体育人 口的阶层结构 , 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城市女性体育参与的社会分层探索
体育现象和城市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城市不同阶层女性的体育参与和她们的经济地位、教育背景、家庭环境以及社会文化意识相互作用、相互牵连并导致体育分层现象出现。

中国女性还没有平等地获得城市化大潮所带来的城市体育飞速发展的成果。

从历史来看,中国女性体育深受以父权为核心的社会秩序的影响,然而,自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女性的体育参与出现了新的特点:女性体育的兴起不再以某种政治目的为主导,而出现了自发性和独立性的特点。

由于这种特点的出现,女性体育参与的形式和内容出现了多样化和分层化的趋势。

1.各阶层女性体育参与概况
1.1中产(白领)阶层女性健身意识强。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化的进程见证了中产阶层女性的崛起和壮大。

由于具备较高的收入、良好的教育背景和开放的意识,这些中产阶层女性成为引领中国女性体育参与及与此相关的体育消费的先锋。

首先,中产阶层女性有较强的健身意识。

她们认为体育锻炼有益于身心发展,是调节忙碌的工作与生活的一种重要手段。

其次,中产阶层女性多选择消费型体育锻炼。

她们更喜欢在商业性体育场馆、在专业指导下进行体育锻炼。

再次,中产阶层女性体育锻炼的目的性很强。

追求时尚、健康和良好的健身环境是她们走进健身房锻炼的主要原因。

第四,对于一些白领女性来说,加入健身俱乐部也逐渐成为一种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的象征以及经营社会网络的
手段。

最后,体育锻炼也是实现女性理想的”苗条、性感”体型的一种手段。

女性的外表从某种程度上与其社会定位、事业成功、经济目标的实现等因素密切相关。

因此,中产阶层女性更愿意通过体育锻炼来改变其体型与外貌,以符合主流文化的要求,增强自己的竞争力。

中产阶层女性对体育参与和体育消费要求的提高也从侧面反映出改革开放为女性带来提升生活质量的机遇。

1.2工人(蓝领)阶层女性参与体育活动受限多。

工人(蓝领)阶层女性的薪资水平低,工作环境相对较差,职业提升机会小,拥有的社会资源有限。

由于生活状态和社会处境的影响,她们的体育参与表现出如下特点:
首先,工人阶层女性的体育参与率低,参加体育锻炼的意愿最弱。

这一方面是由于她们缺乏一定的体育知识和技巧,对体育锻炼不感兴趣;另一方面是来自生活的压力,她们还在为温饱而打拼,体育锻炼并不是其生活的基本需求。

另外,工人阶层女性大多从事体力劳动,体力消耗大,结束一天的工作后,身心疲惫,不愿意再进行体育活动。

其次,大多数工人阶层女性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不固定。

缺少业余时间是工人阶层女性参加体育活动遇到的最大障碍。

再次,工人阶层女性参与的多是免费或低消费性的体育项目。

她们通常选择在居住小区、邻近公园或收费较低的体育馆进行体育锻炼,参与的体育活动多是简易的、技术性较低的项目,如散步、打羽毛球、自由活动等。

第四,工人阶层女性参与体育活动的方式和理念均受到性别文化的制约。

她们更愿意参与那些被社会认可的传统体
育活动,如太极和跳舞等。

更有一些工人阶层女性体育锻炼者实际上是为了陪同小孩。

中国工人阶层女性缺乏驾驭自己生活的能力,她们体育活动的时间、设备以及参与形式等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了工人阶层女性在城市社会所处的弱势地位。

1.3失业(无业)群体女性通过参与体育活动融入社会。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女性的就业率显著下滑。

伴随着大量三四十岁女性的被迫下岗,出现了一种新的社会现象即大量中年失业女性融入参与体育活动的洪流。

她们参与体育活动的特征为:首先,有更多的空闲时间参与体育活动;第二,通过参与体育活动可以扩大交往机会,失业女性由此可以重拾自信并重新融入社会生活。

中国失业女性为了保持与社会接触、重新融入社会,也需要重新寻找社会活动场所,体育无疑为她们的社会参与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舞台。

然而,失业状态对于女性体育活动的参与程度也带来了一定的制约。

尽管失业女性有较强的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与愿望,但是研究表明,除很少一部分家庭总收入特别高、自动离职做”全职太太”的女性选择收费高昂的健身俱乐部进行以塑形为目的的健身活动外,大多数失业(无业)女性更倾向于参加免费的体育运动。

许多受访失业女性表示,她们无法承受体育健身俱乐部的费用。

显然,免费和简陋的体育设施以及简单的体育活动并不能完全满足这些女性社会文化生活的需要。

总的看来,大多数失业女性可将其富余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参与体
育活动。

体育活动改变了她们的生活,重塑了她们全新的生活方式。

然而,由于社会处境的边缘化,体育并不能取代工作带给她们的自我满足感和社会认同感。

只有当女性有工作机会并获得经济独立时,才能真正全身心地投入体育活动,并享受其带来的快乐。

2.影响城市女性体育参与分层现象的原因
体育现象和城市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城市不同阶层女性的体育参与与她们的经济地位、教育背景、家庭环境及社会文化意识相互作用、相互牵连并导致体育分层现象出现。

2.1经济因素。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无论对个人还是对国家来说,发展经济成为第一任务。

经济因素的差异界定了女性参与体育活动的范围和程度,中国女性参与体育活动形成多层次的发展格局。

中产阶层女性由于收入较高,具有经济自主性,她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加体育活动。

工人阶层女性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她们只能参与那些收费较低或免费的体育活动项目。

失业女性由于缺乏经济能力,她们也大多选择在那些免费的体育活动场所进行体育锻炼活动。

2.2教育因素。

在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女性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加快了女性体育社会化的进程。

女性不同的教育背景决定了不同的体育参与态度和理念。

中产阶层女性具备的较好的教育背景影响了她们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态度以及对体育技巧和兴趣的培养。

对于工人阶层女性和失业女性来说,较低的文化教育程度限制了她们参与体育社会化的进程。

由于受传统伦理道德的影响,她们参与体
育的潜力和兴趣受到限制。

2.3家庭角色。

女性所特有的家庭角色也是影响她们体育参与活动的重要因素。

中产阶层女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需要承担家务并受传统社会道德的约束,但是较强的经济基础使得她们有能力争取在家庭中的平等地位。

她们希望追求自身的兴趣爱好来实现自身价值,而不想仅仅被局限在家务中。

在这种情况下,她们努力挤出更多时间来参与体育活动。

工人阶层女性受经济条件和自我意识的限制,她们按传统父权社会的要求继续扮演其作为上班族和家庭主妇的双重角色,这是影响工人阶层女性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原因。

同时贤妻良母的传统社会标准仍然是主导工人阶层女性的道德准则;这种传统观念严重地影响了劳动阶层女性参与体育活动,追求自我价值和发展个人兴趣爱好。

对失业女性来说,尽管她们比工人阶层女性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但是她们始终不能将自己从家务中解脱出来。

她们所处的失业状态决定了她们只能扮演贤妻良母的角色,这也限制了失业女性参与体育活动的深度和广度。

2.4身体文化。

在当前变革的中国社会环境中,中国女性体育运动与中国女性的身体文化的发展是紧密相关的。

受西方文化以及大众媒体的影响,中产阶层女性崇尚并追求”健康、苗条、性感”的形体形象。

通过体育锻炼来达到理想的身体形象成为女性文化中新的潮流。

这股热潮导致了大量的健身、健美的体育活动中心在城市出现,中产阶层女性成为健美、塑身热潮的主体消费者。

而与中产阶层女性相比,工人阶层女性则较为保守,对于西方文化对女性身
体形象的诠释,她们持有保留性意见,她们大多参加一些长期被社会认可的、较为温和的同时符合中国传统女性形象的体育活动。

失业女性在此方面和工人阶层女性有相似的特点。

3.小结
女性体育参与不仅是反映女性生活变迁的一面镜子,也是建构女性社会地位的一个重要途径。

伦敦奥运会刚过去不久,在那个体育文化弥漫的季节里,我们要思考的不仅局限于女性是否能在体育赛场中用卓越的表现来体现竞技体育对女性身体的赋权,我们更应思考如何能把体育带进更多普通女性的生活。

正如格拉斯哥奥运科学大会的主题--”体育:一项令人鼓舞的学习遗产”(sport:inspiring learning legacy)所寓意的,体育不仅是在赛场上的竞技,更是一种普罗大众的学习过程。

这项遗产不分种族、不分年龄、不分性别、不分阶层,公平地属于每一个世界公民。

体育对于女性来说更是一种学习与自我提升的途径,因此,需要让更多女性平等地享有并参与体育活动。

就我国现有的情况来看,一方面,女性参与体育的障碍已经减弱,个人参与体育的自由度在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女性参与体育在制度上和文化意识上仍存在一定的限制因素。

这些限制因素影响到女性体育参与的深度与广度及其对体育参与真正意义和价值的认识。

中国女性还没有完全地、平等地获得城市化大潮所带来的城市体育飞速发展的成果。

要真正实现体育参与上的性别平等,依然是”路漫漫其修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