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词与绘画视野下的桥梁之美

合集下载

古诗词与绘画艺术的关系

古诗词与绘画艺术的关系

古诗词与绘画艺术的关系古诗词和绘画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者在文化传承、历史发展和艺术审美方面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和交融。

从唐诗宋词到元曲明文,从山水画到花鸟画,我们可以看到古诗词和绘画艺术如何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

艺术审美的相互渗透古诗词和绘画艺术在表现形式上有相似之处。

它们都是通过用词、画面展现画面,表现出艺术家的感受和心情。

对于欣赏者来说,古诗词和绘画艺术的审美过程也是类似的。

欣赏者需要沉浸在艺术的细节和情感中,感受到艺术家的艺术情怀。

艺术家通过诗词表达他们的情感,通过画面表现他们的创造力。

山水画以中国传统艺术中最重要的话题之一——自然山水为表现对象,画面通常是一些山川和河流,生动地表现出自然景色的旖旎壮美和山水特色。

而绘画艺术家对自然山水的选择和表现通常与他们的生活、经历和情感有关。

古诗词同样也与细节和情感密不可分。

通过语言艺术展现出丰富的情感和人性,诗人通过自己的的文字表达他们对生活、现实世界和情感的感触。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就展现出了他将人生哲学融入自然山水中的深刻情感。

细致入微的描写和感性的情感表达,传达了王之涣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概括,印证了唐诗所表现的韵味和精神。

两种艺术形式相互呼应古诗词和绘画艺术在作品表现上也有相互呼应的关系。

不少元时绘画都以文学作品为题材,例如朱耷的《红楼梦》和赵伯驹的《西厢记》等等。

同时,许多文学作品也有绘画艺术的影响,例如元代徐祯的《梅花》诗,就是对宋代花鸟画衍生的一种艺术表现。

在具体艺术作品中,唐代画家萧烟波的山水画《鹫岭早春图》就是与唐诗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相似的艺术形式。

这幅画使用细致的笔触和绝妙的构图,营造出蕴含着意境和艺术气息的山水情调,呈现出诗词中所表现的一种东方美学和哲学思想。

结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古诗词和绘画艺术的交融是不容忽视的。

它们不仅是文化传统的一种有机组成部分,而且是美学传统的表现方式。

古诗词和绘画艺术的交融,不仅是历史和文化的交流,也是审美和人性的交流。

40首古诗配精美国画,美醉了岁月!

40首古诗配精美国画,美醉了岁月!

40首古诗配精美国画,美醉了岁月!诗与画诗画合一,将古诗和绘画融为一体的艺术,称作为诗画,也称作古诗配画。

古诗讲究意境,而中国画的精髓和灵魂也是意境。

夜宿山寺(唐)李白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大林寺桃花(唐)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陶者(宋)梅尧臣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蚕妇(宋)张俞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草(唐)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赠汪伦(唐)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锄禾(唐)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马(唐)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晚春(唐)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塞下曲(唐)卢纶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七步诗(两汉)曹植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咏鹅(唐)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唐)刘长卿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为草当作兰(唐)李白为草当作兰,为木当作松。

兰秋香风远,松寒不改容。

梅花(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滁州西涧(唐)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村居(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高中论述类阅读:与绘画的连接点诗歌与绘画是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的两岸。人们常说“诗画同源”“诗画一

高中论述类阅读:与绘画的连接点诗歌与绘画是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的两岸。人们常说“诗画同源”“诗画一

高中论述类阅读 2019.1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意境--诗歌与绘画的连接点诗歌与绘画是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的两岸。

人们常说“诗画同源”“诗画一家”“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足见诗歌与绘画的亲密关系。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历史源远流长。

古人为我们留下了诸多美的诗篇,从最老的《诗经》,到两晋的山水田园诗,再至唐诗宋词,数不胜数。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第一句便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既可以为诗又可以为画,既可以为山水、为人物,亦可以为花鸟,这可以说是诗中有画的最早的实据。

但从接受的艺术感官和心理功能来说,绘画是视觉艺术,通过眼睛就可以直接掌握,给予的想象空间较少;而诗歌则是听觉艺术,不是仅凭感官就能一下子掌握的,它需要由记忆和想象来共同完成。

诗有诗的语言,画有画的语言。

诗歌有音韵美,而绘画有笔墨美。

诗用文字来表达社会和人类的活动,画用笔墨来再现或者升华物象给予艺术家的感受。

诗人与读者的交流是在一个意象的空间里完成的。

诗人描绘的是一个设计的世界,但是读者感受到的分明是一次似曾相识的心灵律动。

作为诗歌与绘画的连接点,意境的营造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意境,是我国诗词与绘画中重要美学范畴之一。

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意境”这个词,最早见于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格》,与物境、情境并提:“诗有三境:一曰物境。

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

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

二曰情境。

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

三曰意境。

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中对意境的内涵作了全面深入的解读。

他说“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并将“境界”(即意境)分为“有境界”与“无境界”,“造境界”与“写境界”,“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有我之境表现为“情景相生”,而无我之境则是“物我相冥”。

关于画画诗词有关绘画的诗句

关于画画诗词有关绘画的诗句

关于画画诗词有关绘画的诗句1、莫将画竹论难易,刚道繁难简更难。

君看萧萧只数叶,满堂风雨不胜寒。

——明代:李东阳《柯敬仲墨竹》译文:不要随意地谈论画竹的难与易,应该说工笔不易写意更加难。

您看他萧疏地涂下几片竹叶,便渲染出满堂风雨寒气凛然。

2、好著丹青图画取,题诗寄与水曹郎。

——唐代:白居易《江楼晚眺景物鲜奇吟玩成篇寄水部张员外》译文:如此美的景色,只能用颜料勾勒出来,画上题诗,寄送给不在身边的好友。

3、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

——唐代:韦庄《金陵图》译文:谁说画不出六朝古都的伤心事,只不过是那些画家为了迎合当权者的心态而不画伤心图而已。

4、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唐代:高蟾《金陵晚望》译文:这世上有无数的丹青圣手,可都画不出内心的伤感。

5、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唐代:王维《画》译文:远看高山色彩明亮,走到近处却听不到水的声音。

春天过去,可是依旧有许多花草争奇斗艳,人走近,可是鸟却依然没有被惊动。

有关绘画的诗词画堂春本意东风吹柳日初长,雨余芳草斜阳。

杏花零落燕泥香,睡损红妆。

宝篆烟消鸾凤,画屏云锁潇湘。

暮寒微透薄罗裳,无限思量。

画堂春暖风和雨暗楼台。

馀寒巧作愁媒。

半春怀抱向谁开。

忍泪千回。

断梦已随烟篆,醉魂空殢琼杯。

小窗瞥见一枝梅。

疑误君来。

画楼空/诉衷情吴门春水雪初融。

触处小桡通。

满城弄黄杨柳,著意恼春风。

弦管闹,绮罗丛。

月明中。

不堪回首,双板桥东,罨画楼空。

画堂春令/画堂春画堂霜重晓寒消,南枝红雪妆成。

卷帘疑是弄妆人。

粉面带春醒。

最爱北江临岸,含娇浅淡精神。

微风不动水纹平。

倒影斗轻盈。

画堂春东堂西畔有池塘。

使君棐几明窗。

日西人吏散东廊。

蒲苇送清凉。

翠管细通岩溜,小峰重叠山光。

近池催置琵琶床。

衣带水风香。

浣溪沙书虞元翁画水榭风微玉枕凉。

牙床角簟藕花香。

野塘烟雨罩鸳鸯。

红蓼渡头青嶂远,绿苹波上白鸥双。

淋浪淡墨水云乡。

画堂春春波浅碧涨方池。

池台深锁烟霏。

唐代诗人王维的山水画与诗词艺术相辅相成

唐代诗人王维的山水画与诗词艺术相辅相成

唐代诗人王维的山水画与诗词艺术相辅相成介绍在唐代文学史上,王维是一位重要的文人艺术家。

他不仅以其优美的诗词闻名,更以其出色的山水画而广为流传。

王维的山水画与他的诗词艺术密切相连,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本文将详细探讨王维的山水画作品和他的诗词创作之间的关系。

王维的山水画特点1.表现手法多样:王维善于运用轻笔墨、韵味悠长、构图别致等技巧,使得他的山水画作品充满了浓厚的文人氛围。

2.着重写意境:通过对自然景观形态、气氛和情感的捕捉,王维将自然景物融入到自身情怀中,并以抒发内心感受为目的来创作。

3.追求空灵幽雅:王维追求一种超凡脱俗、空灵幽雅的意境表达,在表现自然之美同时也透露出自己的修养和情趣。

王维的诗词艺术特点1.内容丰富独特:王维的诗词内容广泛,既有山水风景描写,也有对人情世故的思考与倾诉。

2.语言简练含蓄:王维善于用简洁而深入人心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思想,给读者留下无限联想空间。

3.情感真挚温婉:王维的诗词虽然形式短小,但情感却深沉而真挚。

他通过自然景物与人情相结合,表达内心真实的感受。

山水画与诗词艺术之间的关系1.共同追求意境:王维通过山水画和诗词两种不同方式表达自己对自然、生命和情感等方面的追求,并侧重于传达一种意境或氛围。

2.相互补充展现:通过观赏王维的山水画作品,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他创作中所倾注的感情。

同样地,阅读他的诗作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在画中所追求的意境。

3.形成艺术的互补:王维通过山水画和诗词的相互作用,将自然景物与人情交融,让读者不仅能欣赏到美好的自然景观,还能感受到文人心灵的抒发。

结论王维的山水画与诗词艺术之间存在着紧密互动关系。

他以自然为主题,通过不同艺术形式表达出对情感、思考和内在世界的深度抒发。

无论是欣赏他的山水画,还是阅读他的诗作,都能够给人带来心灵上的安慰与启迪。

王维以其别具特色且高度相融合的山水画与诗词艺术在唐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影响。

诗与画结合的古诗

诗与画结合的古诗

任务名称:诗与画结合的古诗一、引言古代中国文人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在诗歌和绘画创作之中,而古诗与绘画的结合则为读者和观者带来了更加丰富多彩的艺术享受。

通过将诗意融入绘画之中,艺术家们创作出了一幅幅富有意境和情感的作品。

本文探讨了古代中国诗歌与绘画结合的种种形式和特点,并对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进行了分析。

二、古代中国诗歌与绘画的结合形式1. 诗经配画古代中国的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的每一篇古诗都有其特定的配图。

这些诗歌与绘画的配对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鲜明,并进一步丰富了读者的感受。

例如《诗经·秦风·商颂》中的“铢积金,穰穰如市”一诗,配有描绘黄金堆积如山的图画,使得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诗歌所描绘的场景。

2. 诗人作画古代中国的许多著名诗人也同时是出色的画家,他们把自己的诗意融入到绘画之中。

通过绘画,他们能够更加直观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例如唐代著名诗人王维,他的诗作常常与其山水画相互呼应。

他的《鸟窠春深树》一诗与《山水十二屏》画相得益彰,共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景色的热爱和向往。

3. 画家配诗一些画家在绘画作品中加入了诗句,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诗意。

这种形式常见于山水画和人物画中。

例如宋代画家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卷》中,他在作品中加入了诗句:“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这些诗句与画面相得益彰,使得观者更加能够体会到画中的意境和情感。

三、古代中国诗歌与绘画结合的特点1. 表现意境通过诗歌与绘画的结合,艺术家可以更加直观地表达出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诗歌通过文字描写出的情感和形象,在绘画的衬托下更加形象生动,使得观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2. 多重感官刺激古代中国的诗歌和绘画结合,通过文字和画面的结合,给观者带来了多重感官的刺激。

观者不仅可以通过视觉感受到画面的美感,还可以通过阅读诗句感受到文学的魅力。

这种多重感官的刺激,使得艺术作品更加立体和丰富。

古典诗词之美 中国书画

古典诗词之美 中国书画

古典诗词之美中国的诗词有着悠久的历史,如果从《诗经》算起的话,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已经有3000多年了。

正因为有这样一个悠久的传统和历史,也正因为诗歌在社会生活和文学艺术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在长期发展的进程当中,中国古典诗词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那浩如烟海的古典诗词作品,那富有民族性精华的古典诗词,在今天仍然有着无可比拟的美感,大量的古典诗词依然被人们所喜爱,这也就是古典诗词所具有的独特的魅力。

中国的诗词之美是外国人所无法理解的,具有很强的民族性,那么本文就来谈谈古典诗词的美,我将简单阐述我个人的观点,从三个大方面来分析。

第一个方面,我们欣赏古典诗词就要欣赏古典诗词的意境美,从领略、把握诗词的意境入手,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诗词那种深邃的、优美的境界,那种优美的艺术魅力。

意境美是中国古代诗歌所追求的最高的艺术标准。

什么叫“意境”呢?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里面这样说:“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

古诗词之佳者,无不如是。

”王国维又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其实真正能够体现一首诗的意境美的,应当是情和景的有机结合,初高中的语文课中,老师经常提到的寄情于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都是意境美的一种表达。

欣赏一首诗,它怎样写景,它怎样通过写景来把思想感情融会其中,这是古代诗歌创作意境的追求。

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所呈现出来那种美的形态,是反复的,是多方面的,它是以多种形态呈现在我们面前的。

就是说,每一位读者读诗,体会意境美是不一样的,不是说意境美就是一种意境或者那种美的感受就是一种固有的特定的感受,其实意境美是非常丰富的,每一个人面对同样的诗句都会有个人不同的理解。

所谓意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意境也有很多种,不过主要有以下两大类。

一类是“雄浑壮阔”,“狂放不羁”,“苍凉悲壮”,“深沉阴郁”这四种类型有个共同点,就是表现了一种“阳刚之美”。

古人赞美画画的诗句

古人赞美画画的诗句

古人赞美画画的诗句
赞美绘画艺术的古诗很多,诗人们通常通过赋予画作以生命,表达对画家技艺的钦佩之情。

以下是一些古人赞美画画的诗句:
1.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这里赞美了画作中的人物栩栩如生,仿佛能从画中走出一般。

2. 苏轼《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之一:
“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表达了对细腻写实画风的赞赏。

3. 黄庭坚《题郑防画夹五首》之一:
“惠崇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


描绘了画作给人带来的身临其境的感受。

4. 王维《画》: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这两句诗赞美了画作能够让人感受到山水的意境。

5. 赵孟頫《吴兴赋》中赞美画家钱选:
“画师好古亦情痴,感物怜时不易为。


表现了对画家热爱古代艺术和在创作中所投入情感的钦佩。

6. 柳宗元《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虽然不直接赞美绘画,但这样的意境常被画家采用作为题材,展现高超的艺术造诣。

这些诗句不仅赞美了画作本身的逼真和美感,还体现了诗人对画家精湛技艺的尊敬和对绘画艺术带给人精神愉悦的欣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桥 体量是最 小 但 是也 正 因为有


为之者

独木者 曰杠 梁

《 说文 》
视 野 中 桥梁 是汉 壁画 和 画像砖 中 刃 老的跨越 笔



水 桥也

从木

,


文人 山水 画 中


静谧的 一


了它 人家
路 才 能跨水
,
,
水才 得 以环绕每 户
唐代
,



《 说文解字 》
古代都城中
闹市的脉搏
美感 的体现 的结晶
, ,
以 也体现出一种 中和之美

枯藤老 树 昏鸦
, 。
小 桥流水 人家

,
古道

文 力图在中国传 统诗歌和绘 画 作品 中 寻 找桥梁 与 中国传统 文 化 的风 瘦马 涯

夕阳西下
,
断肠 人 在 天
,
所以它的形 成 发展具有其独
,
,


的小 桥斜跨 陆游 不乏

非常的有度
,
这是一 种优

雅而轻盈 的跨 越
飘逸中又不 失畅达
,
他一 生所 存 的
至 少写 室壁 画 《 车马 出行 分 画 内容丰富 乌桓 桥
, 、 ,

小桥
,

的形 象

,
这些桥梁构造 质
,
多 首 诗 中有 百余首 桥诗 到了
,

装饰适 度

尺度宜 人
他们有时候
,
供人
畜和陆 构

桥梁美 对于城 市或 区域
然之间 人与 物之间 度之美
,
物与 物之间的尺 所

地交通 工 具通 行的一 种跨 空建
,

形象的塑造更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而 中国思想 向来主张中 庸
,
中国古 代桥梁在世界 建筑 中独树一
足技术与艺 术完美结合的 产物 本
, ,
桥梁 美
中国桥梁不仅仅是建筑技艺与形式
多座桥
,

陆游与云 门寺结下 了深


局部
,
该墓壁

单独出现 国桥梁
,
有时候集群出现
都体现着 体现 着中

厚的感 情 处 史称
这 里 曾经是陆游 早年读 书之

反映了当时 汉族与匈奴
一种高度 的 家庭式的和谐 如图 所示
,
云 门草堂


五 陆游在 《 云
,
鲜卑等少数部族频繁交往地区 的

特别 是石 拱 桥 的中和之 美
〔 章子厚 《 赞苏堤六桥 》 〕 水光漠漠 山烟 白 千古长 桥枕南北 〔 金幼孜 〕
, ,
图中的桥梁 成流畅 弧线 形


姑苏城 外寒 山寺

,
夜半钟声 到客
, 。
彩虹 似弓箭 是古老的跨度美 型桥梁 可见
, ,

这是张继的 《 桥夜泊 》 整首 枫 只 是交代枫桥周边的
。 。 ,
己 经 大量出现
画 面还 展示 了桥梁最典
意 境或境界是 中国传统文化美学的 一 个重要范畴 显主体
。 ,
描述 桥梁 畅达之美的诗句还 有 六桥横 截 天汉 上 忽惊二 十五万丈 苏轼 〕 天 向长 此 一 鉴 恨
, , ,
型的 造型特点
,
使用功能 那是古老的
,
意境
,
北 山始 于南屏 老蔚 席卷苍烟空 直通 南北 两 三 野色 摇摇塞草 忆 曾题柱倚 栏

代的美学特点
,
在中国古典诗词 的视野

安 放在了天与地之 间 这 组 景观 的竖 向上 的
, ,
人与 自 然之间

中 可 以领略到 中国桥梁的 中 和之 美 桥
。 ,
成为了 中国居家环 境的标志性建筑 位 置 也是较低 的
, ,

水梁也


从木

,
乔声


骄木

意境之美
,

畅达之美 在中国传统绘 画
桥 》中写道
飞桥跨半 空 倚暮烟中
。 ,
若耶北 与镜湖通
缥缈
社会生活 行场面

图中描绘 了 一 座大 型的 石

陵谷 双迁谁复 识
我来徙

石桥上是车骑相接 由此 可见
。 、 ,
浩浩荡 荡的出

愈境
含,

之美
第二句便是 描绘 石 桥的千
桥梁在东汉 时期就
,
古佳 句 这 是 一种气势宏伟的跨越 不是一 味强调 凸 通
从而形成
,

梦里 水 乡

,
桥梁是中国建筑的重 要门类 的人类为 了狩猎 建原始的桥梁 筑
, 。 、
远古
诗 人 杜荀鹤有诗 曰 家尽 枕河 月
,
君 到姑苏见
,


运输

迁 移就需要修
桥 梁 是人 类根据 生 活与

中国古 典诗词视野下的桥梁之 美
,
古宫闲地 少
, 。
水巷小桥多
夜市买菱藕
春 船载绮罗
” “

,
下 论 述 中国桥 梁 的 自然 之美
造 物之
西方美 学法则分析中 国桥 梁 中
,
小桥与 树木


小桥


在浩如烟 海的中 国古代 文化形 态
与流水
小桥与古道

小桥与人家

,
关键 词 桥梁之 美 国古刁 会 毕 画

中国传 统诗词

诗歌和 绘画最能体现 桥梁在各个 时

桥与夕阳 的关系
小桥这样 恰到好处地
中 国 古典诗 词 与 绘 画 视 野 下 的桥梁 之 美
卢晓晖
西 南交通 大学
,
艺术 与 传播 学院
,
设计艺术 学 环 境艺 术
摘 海 物 帜

要 桥是 跨越 水域


,





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标志 性建筑 物

,
而 且 常常是一 种

一种 尺度之美

,
是人 与人之 间


人与 自
,
水谷或地 面 空 间
跨越之 美 跨越 了民族和疆 土
技艺 与 社会


跨越了
而是重在唤起人心 灵 深处 的想


诗歌 中的桥梁往往 是含蓄的 甚至

如 图 所示 的 车马过 桥 代桥梁
, , ,
,
是 四川省博物馆 收藏 画 像砖
,
忽略 了其造型本 身 眠 船


砖上范印 的汉
,
月落乌啼霜满天
,
,
江枫渔 火对愁

春 残

导着 中国古代 的艺 术 种现 实 理性主 义精神
生产活动
,
是一
乌鹊 河 头 水 欲消 红 栏 三百 九 十桥

绿 浪东 西 南 北


这种思想体现着
可 见江南 水乡

种跨越的畅达之美 家 改
,

北宋著名诗人 华镇

的 《 珠桥 》写 道 还 小 桥斜跨 碧流沙 长 与寒泉 起浪花
, , 。 ,
溪 上 还 珠 太守 清风 不 共 门墙 这首诗中描述
遥 知 未眠
口 莺欲
生 产 发展 的需 要 而 兴 建 的 一 种 公 共建 它 以自 身的 实用性
。 ,
中和之 美

乡思在渔 歌
,
白居 易在 《 正月三 黄鹏巷

艺术性而 极大
天人合一

的生态 自然观一 直指

日闲 行 》中 也 写 道 语 水
,
地影响了人类 的生活 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
随着人类物质文 桥梁 不仅 是 交通
在 马 致远 的 《 思 》中 秋
小桥
中国 古代哲 学思 想
,

西 方 美学法 则 为
特性

中国古人 的审美情趣与桥梁文化 所以不 能简单地套用

流水 符
,

己 经成为理 想居家环 境的 一种模
依据

并 在中国传 统嘟 司与绘 画 的视野

紧密 联系在 一起
式了 这 首诗留给读者 一连串的和谐音 这种 关系包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