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社会分层专题汇总
第三节 中国城市 城市社会学课件

(二)新中国城市化的基本特征 1、政府发动
a.城镇的建设和发展受政府支配,形成了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 两位一体的城镇网络。
b.政府是城市化的主体,政府能够通过各种强有力的措施控制 人口的流动。
c.政府采取强有力的方式从农村中积累工业化、城市化所需建 设资金。
2、城乡双重性 a.城乡双重居民身份体制。 b.城乡双重交换体制。
3、不协调 a.城市数量太少。 b.城市规模结构“头重脚轻”,大城市比重过高。
c.城市地域分布不平衡,具有东密西疏的特点,与人口的地区 分布呈正相关关系。
d.城市化具有明显的“工业型城市化”的特点,商业城市、金 融城市、科技城市等发展严重不足。
4、波浪形发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三节 中国城市
一、封建城市 (一)中国封建城市发展的特点
1、城市发展由北向南移动。 2、城市行政职能突出。 3、全国自上而下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城市系统。 4、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上,以封建统治为依托。
(二)中国近代城市发展的特点:
1、租界城市、殖民地城市的大量存在,使城市成为帝国主义剥 削和掠夺中国的基地,成为外国经济侵略的桥头堡,掠夺中国 资源的转运站。
2、城市发展不平衡。城市主要分布在沿海沿江地带,而广大内 地不仅城市数量少,规模小,而且经济极其落后。
3、城市畸形发展。近代工业得不到发展,商业、服务业却过分 膨胀;城市多是消费寄生型,建立在对农村的剥夺的基础上, 造成强烈的城乡矛盾和对立。
三、新中国的城市 (一)新中国城市城市化进程 1949~1957 城市化起步阶段 1958~ 1960 爆发性的工业化引起的超高速城市化阶段 1961~1965 第一次逆城市化阶段 1966~1976 第二次逆城市化阶段 1977年至今 高速城市化阶段
社会分层问题与解决方案

社会分层问题与解决方案社会分层是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指的是社会中的人群根据其社会地位、经济条件、教育程度等因素而被划分到不同的层次或阶层中。
社会分层问题常常引发不平等、不公平等社会问题,对社会的和谐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解决社会分层问题,促进社会公平和发展。
本文将从社会分层问题的存在原因、对社会造成的影响以及解决方案等方面展开阐述。
一、社会分层问题存在的原因1.经济差距社会分层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经济差距的存在。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贫富不均的现象普遍存在,少数人拥有绝大部分财富和资源,而大多数人则面临贫困和生存困境。
这种巨大的经济差距导致了社会的分层现象,使得社会的上层阶级和下层阶级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2.教育问题教育水平的差异也是造成社会分层问题的原因之一。
优质教育资源相对匮乏,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较低,导致了人们的学历和知识水平的差异。
教育程度不高的人往往难以获得高收入的工作,无法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从而形成了社会分层现象。
3.城乡差别城乡差别是造成社会分层问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由于城市的发展更加迅速,拥有更多的工作机会和生活资源,而农村地区的发展相对滞后,缺乏高薪工作和优质生活资源,导致了城乡居民之间的社会分层现象。
4.种族、性别、年龄等因素除了经济、教育和地域等因素外,社会分层问题还受到种族、性别、年龄等因素的影响。
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等现象普遍存在,导致少数族裔和女性在就业、教育和社会地位上受到不公平对待,造成了社会的分层现象。
二、社会分层问题对社会造成的影响1.不公平现象社会分层问题导致了社会的不公平现象。
在社会分层现象下,一些人因为出生在贫困家庭或者受教育程度不高而无法获得良好的工作和生活资源,无法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而另一些人则因为家庭背景优越或者教育程度较高而轻松获得高薪工作和丰富资源,导致社会的不公平现象严重。
2.社会动荡社会分层问题还可能引发社会的动荡和不稳定。
第二节 中国社会分层的

中国中间阶层崛起过程中的问题与未来发展
第二节 中国社会分层的历史和现实
社会弱势群体指的是一个在社会性资源的分配上具 有经济利益上的贫困性、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性和承 受力的脆弱性的特殊社会群体。
弱势群体通常具备的特征: (1)物质生活处于贫困或相对贫困状态; (2)由于制度安排或个人原因,在市场竞争中处于
大 二是中间阶层的职业构成比较复杂,但又体现出较强
的行业性。 一条是“内驱式”道路 ;一条是“外引式”道路 三是中间阶层的分布呈现出一定的区域性,主要集中
在沿边沿海地区和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
第二节 中国社会分层的历史和现实
中间阶层的社会特性 : 其一,求稳怕乱,是社会稳定的支持者。 其二,职业道德感较强,有敬业精神。 其三,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学识水平和个人素质。 其四,积极参与政治,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 其五,生活方式超前,具有独特的消费特征。
第二节 中国社会分层的历史和现实
中国仍然是一种底层大,中间层小的“金字 塔型”结构
第一,它与我国城乡二元分割的体制有密切 相关。
第二,中国城市中的中间阶层处在一个新老 交替“青黄不接”的阶段。
我国传统中间阶层地位的下降 ; “新中间阶层”人数比例不大;
第二节 中国社会分层的历史和现实
中国社会中间阶层分析 一、中间阶层的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构成和社会特性: 一是中间阶层在全社会总人口数中所占的比重还不
第二节 中国社会分层的历史和现实
三、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化 (一)背景 现代化转型和经济体制的转轨,构成考察我国
社会分层结构变化的宏观背景和理论视角。 现代化这一历史进程,主要体现着技术和经济
的合理化趋势 。
第二节 中国社会分层的历史和现实
社会分层和流动讲义

·社会标准——声望
- 一个人从别人那里所获 得的良好评价与社会承认
- 多数情况下,声望来源 于一个好职位
一、社会分层——什么决定社会分层
韦伯的“三位一体”分层理论
·主张用财富、声望和权力这三项指标来划分社会层次结构。
·经济标准——财富
- 由个人或群体的全部经济财产所构成,如货币、物品、土地、自然资
等级制
·和封建主义社会制度联系 ·不同等级的成员享有不同的政治权利 ·贵族与佃农之间的依赖关系 ·例如:中国古代的周王朝
阶级制
·工业革命以来的重要现象 ·以经济地位为基础 ·阶级间界限相对开放、允许社会流动 ·阶级划分:客观法、声望法和主观法 ·阶级意识 ·例如:现代工业社会
3. 分层标准
分层标准
特征:地位多样、功能专一、关系互赖 社会分化是自有人类社会以来的普遍事实,
是社会发展(进化)的客观后果;自工业革 命以来,社会分化的规模和速度大大加快, 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和专业。
问题:社会分化是否意味着社会不平等?
一、社会分化
2. 社会分化的类型
水平分化
·社会结构各个单元 之间在结构和功能 上的分离
·性质特征:稀缺性与排他性
8
二、社会分层
1. 社会分层的概念:
指在社会(垂直)分化的过程中,由于 社会成员在机会、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差异, 一些成员得以享有更多的社会资源,占据更 为优越的社会地位,从而使所有社会成员彼 此之间呈现出高低尊卑有序的不同等级、不 同层次的现象,它反映了社会成员之间的一 种结构性的不平等。
马克思的阶 级划分理论
布劳邓肯的 职业分层理论
韦伯的三位 一体分层理论
一元划分标准
多元划分标准
3. 分层标准
转型期中国城市社会的分层机制

的一般 素 质 、并 培训 某 些 特 殊 技 能 。因 此 ,高 学历 者—— 通 常 意 味着 在 学 校 接 受 较 长 时 间 的教
育 、在受教育过程中表现 出较好的学习能力 、掌握了较多的知识技能 ,往往更容易获得高技能含
量 的工 作 ,
: 文为华 中科技 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 目 ( 目编号 :2 0 0 8 的研 究成 果。 l =本 项 07 1 )
社会中仍然存在普遍 的阶层分化 ,只要有价值的稀缺物 尚未丰富到能满足全体成员需求 的程度 ,
人类相互竞争和分化趋势就不可避免 ,任何社会和个人都不能置之身外 。
一
、
现代社 会分层机制的理论探讨
在 戴维 斯和莫 尔看 来 ,社会 分 层 机 制 主 要 有 四种 :宗 教 ;政 府 ;资 本 和 劳 动 力 ;知识 和技
[ 关键词 ]社会分 层 分层机制 中国 综合社会调查 (GS C S) [ 中图分类号 ]C 1 [ 92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 0 l X(09 4 06 — 6 0 一 1 2 )0 — 1 0 0 4 0 9
社会分层是指由于一定社会机制的作用 ,社会成员被划分为不 同阶层或等级 的现象。虽然 , “ 成熟的工业社会标志着 自古以来不平等不断扩大的进化趋势中第一次出现重大逆转” ,但 现代 ①
中古时期的城市化与社会分层

中古时期的城市化与社会分层在中国古代的历史长河中,中古时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也是一个城市化进程显著的阶段。
在这个时候,许多城市得到了建设和发展,在城市化的过程中,社会分层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现象。
本文将探讨中古时期的城市化与社会分层现象。
一、中古时期城市化的进程中古时期的城市化进程显著,首先是从经济方面的发展,如唐代长安、宋代汴京等城市的发展都具有典型的商贸经济和手工业经济(如丝绸产业等)。
此外,受到文化、科技等因素的影响,城市中的各种行业得到了发展,对城市化进程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城市的规模和人口数量也在不断增长,从唐代开始,中国的城市数量就逐渐增多,到了宋代和元代,大城市数量更是有了极大的增加。
城市的人口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主要原因是大量的移民涌入城市,同时也有许多商贸、手工业、文化科技工作者选择在城市中居住和工作。
城市建设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在城市规划、道路绿化、建筑艺术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许多城市保留至今的景观特色,就是在中古时期建立的。
二、社会分层现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社会分层现象也越来越明显,城市中的人们在职业、文化、地位等方面出现了明显的差异。
同时,城市与城市之间也出现了一定的差异,像长安、汴京、洛阳等大城市就有着不同的社会分层特点。
1.职业分层中古时期城市中职业分层的现象比较明显,主要包括商人、手工业者、官员、文化人等职业阶层。
商人阶层由于他们的财富和商业能力,成为中古时期城市中最突出的职业阶层之一。
对于手工业者来说,他们的手艺和技术是他们进入城市这个大家庭的主要方式。
官员阶层在中古时期也相对比较突出,他们是城市治理、维护城市秩序的主要力量。
文化人也在城市中拥有一定的地位,他们是城市文化和科学的推动力量。
2.地位分层中古时期城市中的地位分层主要表现为官僚阶层和民间阶层之间的差异。
在城市中,官员阶层主要是负责城市治理和维护城市秩序的官员,他们的地位比普通百姓高。
同时,他们也享有更为丰富的社会资源、社会福利和更高的文化素质。
城市社会学第六章城市社会结构

2.打破以城市为中心带动周边区域发展的区域经 济发展模式,全球化和无边界经济活动将有可能把城 市的发展与全球任何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联系在一起, 以地域为中心呈发散式扩散的经济发展过程将可能被 改变。
3.对人的创造性产生的空间条件提出更为苛刻的 要求,生存环境、文化环境、制度环境对城市经济的 产生、培育、运行有着极为重要的制约作用。
家庭结构包括两个基本方面: 一是家庭人口要素:家庭由多少人组成, 家庭规模大小。 二是家庭模式要素:家庭成员之间怎样相 互联系,以及因联系方式不同而形成的不同家 庭模式。
三、城市家庭结构
家庭结构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最通行的分类方法是按家 庭的代际层次和与亲属的关系把家庭分为:
(1)核心家庭:即由父母和未婚子女所组成的家庭。 (2)主干家庭:即由父母和一对已婚子女,比如由父、母、 子、媳所组成的家庭。 (3)联合家庭:即由父母和两对或两对以上已婚子女所组 成的家庭,或是兄弟姐妹婚后不分家的家庭。 (4)其他家庭:以上3种类型以外的家庭,例如单亲家庭、 单身户等。
• 社会流动的类型 • 1.垂直流动与水平流动 • 2.自由流动与结构性流动 • 3.代内流动和代际流动
• 优点:引起社会性资源的再分配;缓解社 会差别的消极影响。
二、城市社会流动的特点
转型期我国城市代际流动有六大特点: 1.城镇范围内代际流动的比例相当高。 2.城市中流动总趋势呈向上流动。 3.各社会阶层在社会流动上各有其特征。 4.工人阶层的流动存在很大问题。 5.各阶层子代的流动机会是不平等的。 6.流动中出现无序与越轨。
四、城市经济结构
城市经济结构是指城市经济系统的各种经济要素 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组合状态及其数量比例关 系。城市经济结构是城市经济健康发展的决定因素。
城市规划师考试(城市经济学)第六章 城市社会分层与流动

5.冲突理论的社会分层模式
代表人物:米尔斯 《权力精英》、《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
对功能理论进行了激烈的批判,认为社会报酬并不能解释社会分层, 权力才是社会分层的决定因素,社会分层是拥有权力的统治者群体
强加给没有权力的被统治者群体的一种社会秩序,必然导致被统治
者的反对,双方争夺权力斗争将难以平息,社会整合是不可能的。 冲突学派重视种族、民族、性别、年龄之间的社会不平等,重视权
贫困的原因
1、环境因素(传统体制、低水平重复建设)
2、自身素质低下
3、择业观念落后
城市社会分层的特点
1、层次丰富 2、社会阶层结构发展失衡 3、各阶层关系紧张 4、不同阶层之间的社会流动越来越活跃。
第二节 社会流动概述
社会流动的概念 指社会成员在社会结构体系中所处地位即社会位置的变动。 -----新编社会学概论 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移动的 过程。 -----陆学艺《邓小平理论与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变迁》
收入多少
收入来源
宗教信仰
政治态度
文化程度
价值观念
其中生活方式包括住什么房子、住宅地段、有几处房子、闲 暇时间干什么、去什么地方旅行、朋友分布、有哪些体育爱 好、消费情况、穿着、使用什么汽车、看什么书报杂志、参 加何种俱乐部等12项指标
华纳把美国划分为6个阶层
上上层 下上层 指老财阀,拥有大量财富,过上流社会生活 指新财阀,大多是暴发户,财富不逊上上层,但没有学 会上流生活。 即高级白领阶层,如医生、教师、律师、商人、经理, 他们一般住在景色宜人的市郊。 指下层白领,如,秘书,工厂职员 即蓝领阶层,都是熟练的技术工人,收入不少,但从事 体力劳动。
社会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分层观
• Erik Olin Wright • 分层的四个维度:
– 财产 – 组织权威 – 技术文凭 – 体力
• 阶级划分
赖特测量的美国、瑞典阶级结构
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
• 分层:共同体内的权力分配关系 • 多元分层观:三个基本领域
– 经济领域:财产 – 政治领域:权力 – 社会领域:声望
清华建筑学院城市社会学课程
中国城市社会分层专题
李强、刘精明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 2011年3月25日
提纲
一、社会分层研究的主要理论视角 二、我国社会阶层划分模式 三、空间隔离与社会分层 四、我国城市社会的主要社会阶层
工人阶层 中产阶层
一、社会分层研究的主要理论视角
1. 2. 3. 4. 5. 社会分层的主要问题 “社会分层”的社会学想像 功能主义的社会分层理论 马克思主义、新马克思主义的分层理论 韦伯主义、新韦伯主义的社会分层理论
• 生产:生产资料占有与剩余价值 • 剥削:阶级形成的根源 • 阶级:
– 自在阶级与自为阶级 – 阶级形成条件:生活境遇,组织,意识形态 – 阶级关系:不可调和;对立与斗争 – 阶级社会的结果:革命
新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分层观
• Erik Olin Wright • 剥削机制 • 三种控制权:
– 资产控制 – 组织控制 – 文凭资格控制
功能主义的社会分层理论
• 主要代表人物
– 埃米尔· 涂尔干 – 塔尔科特· 帕森斯 – 纳尔夫· 特纳 – 戴维斯与摩尔
功能主义的社会分层理论
涂尔干功能主义分层思想的五个观点:
• • • • • 社会分工是必须的 社会分工是有差异的 人的能力是有差异的 让适当的人去承担适当的工作 社会职业角色的适当比例
• 关于社会分层结构的三个主要想像
– 阶级关系模式 – 地位群体关系模式 – 可计量的层化模式
功能主义的社会分层理论
• 什么是功能主义
– 整合:各部门之间会互相影响,所形成之和谐与 团结会维持整个社会体系之生存。 – 稳定:重视社会的稳定性,不赞成激烈的改革、 变化;社会变迁是存在的,但主张和缓的变化。 – 共识:强调各部门、成员之间在知觉、情感、价 值、与信念是否一致,是否和谐。
阶层结构测量
• 阶层结构特征
– 金字塔结构 – 纺锤型结构 – 丁字形结构
• 测量模式
– Otis D. Duncan:社会经济地位指数(SEI) – 我国的地位测量工具
• 教育、收入与职业评分(李强)
教育、收入与职业
项目
评分
I.教育
研究生毕业及以上 大学本科毕业 大学专科毕业 高中、中专、中技、职高毕业 初中毕业 小学毕业 不识字或识字很少
• 阶层划分模式
– 职业分层模式 – 利益群体模式 – 制度分层模式
• 当前较系统的一种阶层划分模式
– 社科院“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
• • • • • 提出阶层划分的四种主要机制 第一、劳动分工,或职业分工 第二、权威等级 第三、生产资料占有与否 第四、制度分割:单位地位
– 一个人的社会位置的高低(初级地位),是由社会上的人,根据 这个人的所做所为与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价值观相一致的程度决 定的。一个人越接近主流价值观,就越可能获得较高社会地位。 共同的价值观念体系是社会分层的主要标准。 – 社会中财产、收入、权力等方面的实际差异虽然存在,但是次级 的;财富等不是首要标准,而是因为他实践了共同的价值观念体 系而获得的报酬。
7 6 5 4 3 2 1
ISEI值测量的中国大陆社会结构
7 6 5 4 3 2 1
II.家庭成员人均月收入 (人民币:元)
4001及以上 3001-4000 2001-3000 1001-2000 601-1000 201-600 200及以下
7 6 5 4 3 2 1
III.职业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高层管理人员与高级专业技术人员 中层管理人员与中级专业技术人员 一般管理人员与一般专业技术人员 办公室一般工作人员 技术工人 体力劳动工人 临时工、城市农民工、无职业者
概括为两个基本方面: a. 在任何社会中,总有一些工作被人们视为比其它工作重要。 最重要的社会职业将给予最好的社会报酬。 b. 社会上人们的才能、智力、技术水平各相同,让最有才能 者去担负最重要的社会工作是社会分层的基本原则。
功能主义的社会分层理论
帕森斯:社会秩序是怎样成为可能的?
• 建立规范与价值观 • 社会的重要需要: 社会整合 • 共同的价值观体系(value consensus)
• 地位群体的思想
新韦伯主义的社会分层思想
• 吉登斯(Anthony Giddengs):
– 以市场为中介的阶级结构化 – 市场能力:财产、技术文凭、体力
• 帕金(Frank Parkin):社会封闭 • 戈德索普(John Goldthorpe)
– “服务阶级” – 分层体系
二、我国社会阶层划分模式
社会分层的主要问题
三类基本问题 • 谁得到什么?(资源与机会分配状况) • 为什么得到?(资源与机会的分配机制) • 社会开放性程度如何?(社会流动)
社会分层的主要问题
何谓社会分层? • 社会分层是指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因社会 资源占有不同而产生的层化或差异现象, 尤其是指建立在法律、法规基础上的制度 化的社会差异体系。 • 社会流动指人们的地位、位置的变化,更 准确地说,它包括个人或群体在社会分层 结构中位置的变化和在地理空间结构中位 置的变化两个方面。
功能主义的社会分层理论
Davis-Moore的分层观
– 位置与报酬:社会的不同位置、地位对于社会 的功能是不一样的,重要性不同 – 人才稀缺性程度:不同人才的稀缺性是不一样 的,某些社会位置需要天赋极高的人,而胜任 者甚微。 – 教育、训练与回报: – 位置报酬的差异与分层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分层观
社会分层与社会不平等 • 差异现象普遍存在 • 自然差别与社会差别 • 社会不平等 = 社会差别 + 对社会差别的社 会评价 • 社会不平等与社会分层的关系
社会分层的社会学想像
• 分层是一个动态过程
– 社会结构:资源与规则 – 社会选择:结构位置的人员招募 – 选择机制:权力与社会公平
社会分层的社会学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