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讲 能力

合集下载

二年级奥数第10讲:时、分、秒-教案

二年级奥数第10讲:时、分、秒-教案

师:为什么1秒不可能?生:1秒过的很快。

师:没错,老师在说话的时候都过了好几秒。

所以1小时和1秒都不可能,所以是1分钟。

做这种题目的时候,我们除了对时间要有个概念,还要结合实际生活选择合适的单位。

同学们,我们接着看其他的要填什么时间单位。

生:卡尔吃午饭大约需要25分钟,吃饭不可能吃一天多,几秒也吃不了多少。

师:看来我们的同学对吃饭的时间还是有把握的。

欧拉跑50米大约需要10什么?生:50米的距离不远,是10秒。

师:火车行驶120千米大约需要1什么?米德每天晚上大约睡10什么?生:根据实际生活,火车行驶120千米大约需要1小时,米德每天晚上大约睡10小时。

师:真细心,同学们要继续保持这种关注生活的习惯。

板书:(1)分钟(2)分钟(3)秒(4)小时(5)小时练习1:(5分)单位换算。

1分=()秒 1分20秒=()秒 1时15分=()分95分=()时()分 90秒=()分()秒分析:根据1时=60分,1分=60秒,将单位统一后,再进行计算。

板书:1分=(60 )秒 1分20秒=(80 )秒 1时15分=(75 )分95分=(1)时(35)分 90秒=(1)分(30)秒(二)例题2:(10分)根据所给时间,给钟表画上时针和分针。

4:55 6:17 8:03 9:30讲解重点:根据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钟,分针走一大格是5分钟,画出钟表上出现的正确的时间。

师:我们知道时针走一大格是多久?生:1小时。

师:分针走一小格是多久?生:1分钟。

师:分针走一大格是多久?生:5分钟。

师:首先我们再一起来看第1个钟下面的时间,是几时几分?生:4时55分师:时针要指向几?是4吗?生:不是,4时55分快到5点了,但是又没有到5点。

师:所以时针指向的位置是?生:时针应该指在4和5之间偏向5的地方。

师:对,分针指向几?走了多少分钟?生:走了55分钟,分针指在11上。

师:你是怎么知道分针会在11上呢?生:分针走一大格是5分钟,现在分针走了55分钟,所以是11上。

国学中华新韵第十讲《侯韵》教案

国学中华新韵第十讲《侯韵》教案

国学中华新韵第十讲《侯韵》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侯韵》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

2.掌握《侯韵》的格律特点和诗意。

3.提升学生对古诗韵律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4.培养学生欣赏古今诗词的兴趣和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侯韵》的结构和演变过程。

2.理解《侯韵》中的韵律要求和运用技巧。

3.感知《侯韵》所表达的意境和文化内涵。

4.探讨《侯韵》对现代诗歌的启示和影响。

三、教学内容1. 《侯韵》概述•作为唐代一部重要的韵书,《侯韵》编订于唐开元年间,是继《切韵》之后又一重要的声韵学成果。

•《侯韵》包含有一卷,收录了唐代时期的平水韵、入声角、仄声格等音韵规则。

2. 《侯韵》的特点•《侯韵》大致分为平仄韵、声母韵、韵尾韵等部分,整体结构较为完备。

•《侯韵》在音韵规则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规范性,对后世诗歌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3. 《侯韵》的重要性•《侯韵》对唐代诗歌的写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为唐代诗歌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侯韵》在后世的传播和影响使其成为古代声韵学研究的重要文献之一。

四、教学方法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讲解和实例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侯韵》的要点。

2.鼓励学生课后阅读相关材料,拓展对于《侯韵》的认识和理解。

3.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促进学生进行思维碰撞和交流,拓展视野,提升综合能力。

五、教学评估1.口头答辩:要求学生对已学知识点进行口头总结和梳理。

2.书面作业:布置相关阅读材料和写作任务,检验学生对《侯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小组讨论:让学生围绕《侯韵》的实际应用展开讨论,互相分享心得体会。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希望学生能够从《侯韵》这一古典文化遗产中汲取智慧,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开拓创新,结合现代教学手段和思维方式,将古代文化与当代生活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以上是国学中华新韵第十讲《侯韵》教案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助力学生在国学领域的学习和探索。

一年级下册数学试题讲义-思维能力培养:第十讲 认识对称图形 (无答案)全国通用

一年级下册数学试题讲义-思维能力培养:第十讲 认识对称图形 (无答案)全国通用

第十讲认识对称图形小朋友们, 观察下面几个字, 有没有找到什么共同点呢?轴对称图形——定义: 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两边完全重合对称轴——画法: 从图像中间画直线;方向: 竖、横、斜;数量: 一条或多条下面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 分别有几条对称轴?注意: 1 线段: 横竖两条对称轴;2 等边三角形: 每个角都相同, 从中间分开, 有三条对称轴; 3 圆: 无数条对称轴。

如图, 小马一手拿着笔记本, 一手拿着铅笔。

镜子里的它是什么样子的呢?选出正确的选项。

两个图形成轴对称——定义: 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成轴对称;特点: 1.面对面, 背对背(左右变反);2.两图形相同。

下列给出的每幅图中的两个图, 形成轴对称吗?如果是, 分别画出它们的对称轴。

你能以蓝色线为对称轴, 画出下列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吗?画轴对称图形: 1.找关键点(每条线段的端点);2.基于对称轴, 画出对应点;3.连线如图所示, cc 猫和部落虎一起照镜子, cc 猫站在镜子前 8 米处, 部落虎站在镜子前 18 米处。

那么: 镜子外的部落虎和镜子里的 cc 猫之间的距离是多少米?星期六, 婷婷和小雨约好 7: 30 去科技馆。

早上醒来, 婷婷一看镜子里的时间, 觉得还早, 又睡了一会儿, 结果星期六的约会婷婷迟到了。

(1)是谁和婷婷开了个玩笑?(2)实际上婷婷第一次醒来, 快到()时了。

镜中的物体: (1)与实际左右相反;(2)到镜子的距离与实际相等。

(3)钟表: 镜子+现实=12 时最简方法: 翻书一、轴对称图形(一个图形)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三、会画对称轴四、镜中物体把左边的正方形沿对角线折叠, 如图①变成图②, 然后再图②上打洞, 得到图③, 那么将图③展开来会是下面的哪一个图, 请你圈出来。

【练习 1】猜一猜, 连一连。

【练习2】将一圆形纸片对折后再对折, 得到如下有图, 然后沿虚线剪开, 得到两部分, 其中一部分打开后的图形是。

能力的内涵.

能力的内涵.
1.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2.再造能力和创造能力
3.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按能力的功效来分,认知能力是指人脑加工、储存和提取 信息的能力,即我们一般所讲的智力。操作能力是指人们 操纵自己的肢体以完成各种活动的能力。社交能力是指人 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三、能力与知识、技能
1.三者的区别
定性和可靠性。 3.常模 4. 施测程序及记分的标准化
第四节 能力的形成培养
一、遗传与早期营养条件 二、早期教育是能力早期发展的决定条件 三、加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基础 四、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基本途径 五、兴趣、爱好与勤奋是学生能力发展的内部动力 六、教师应坚持正确的观点,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2. 低常儿童
智力发展显著低于同龄人的儿童称之为低常儿童。一般 指智商低于70;按程度的不同分为三级:迟钝(50~ 69)、愚笨(25~49)和白痴(智商在25以下)。
三、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1. 人才早慧
能力表现较早,年轻时就显露出卓越的才华,这 叫“人才早熟”。
2. 大器晚成
指智力的充分发展在较晚的年龄才表现出来。这 些人在年轻时并未显示出众的能力,但到中年才 崭露头角,表现出惊人的才智。
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技能是 由于不断联系而自动化的动作方式;能力则是顺 利完成活动所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首先,能力与知识经验不同。 其次,能力也不同于技能。
2. 三者之间的联系
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 首先,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是以一定能力为
前提的。一个人能力的发展直接影响它掌握知识 和运用技能的快慢、深浅、难易、灵活性、巩固 程度。 其次,知识掌握和技能形成,又能推动和促进能 力的发展。

2015届高三英语(人教版)一轮复习语法考点突破 第二部分第十讲典题精炼能力提升

2015届高三英语(人教版)一轮复习语法考点突破      第二部分第十讲典题精炼能力提升

答案:on condition that2.____________ great achievements China may have in the future,it is likely that many of them will be born in Western China.答案:Whatever3.____________ food is hard to find,few birds remain throughout the year.答案:Where4.Roses need special care ____________ they can live through the winter.答案:so that5.____________ all the shortcomings you mentioned,he is a man to be depended on.答案:Despite6.She leaves her bedroom window open,____________ cold it is.答案:however7.—Anything else should we pay attention to if we go camping,Mum?—Nothing much.Take a raincoat ____________ it rains.答案:in case8.____________ scientists know where a storm will happen,winds will suddenly change,carrying the storm to a new direction.答案:Even if9.____________ ten years’ study majoring in medicine,he gained a medical qualification.答案:After10.____________ my childhood,I have found that nothing is more attractive to me than reading.答案:SinceⅡ.语篇填空用适当的词完成下列短文。

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五单元 第十讲 提能力

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五单元  第十讲 提能力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2·南京模拟)1949年10月21日,中国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宣布成立,其人员组成情况如下表:A.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民主之光B.体现了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C.成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有益尝试D.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解析:题干表格中的数据反映了建国初期中共联合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史实,社会主义制度在1956年建立,这时的政治制度还不能称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故D理解有误,符合题意。

答案:D2.(2012·天津模拟)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民主同盟主席张澜说:“根据我们的民主集中制,中国人民把政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人民又确确实实有了一个集中行使立法权和行政权的最高权力机关。

这是理论与实际一致的一种新制度。

”这种“制度”的作用是()A.奠定了我国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B.使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C.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D.巩固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解析:解答本题首先应明确“新制度”指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多党合作的民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奠定了政治基础,A正确;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B错误;政治协商制度调动了广大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巩固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C、D错误。

答案:A3.(2012·银川模拟)小明查阅了以下材料: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据此推测,小明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A.新中国民族自治区建立历程研究B.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与法制建设研究C.新中国宪政发展历程研究D.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制化历程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

根据三部法律文件涉及的相同内容可知小明最可能研究的是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制化历程。

湖南省临湘一中高考物理总复习 第10讲 自由落体运动能力提升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湖南省临湘一中高考物理总复习 第10讲 自由落体运动能力提升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第十讲 自由落体运动 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 考点一 自由落体运动规律核心内容1.自由落体运动(1)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2)特点:初速度v 0=0,加速度a=g ;只受重力。

(3)运动性质:初速度为零、a=g 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自由落体加速度(1)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都相同,叫重力加速度。

(2)g 是矢量,方向竖直向下,其大小与地理纬度有关,与离地面的高度有关;纬度越高,g 值越大;离地面越高,g 值越小。

标准值为g=9.8m/s 2,粗略计算时,g=10m/s 2。

3.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gt v = 221gt h =gh v 22= 【考题l 】从离地面500m 的空中自由落下一小球,g 取lOm/s 2,求小球: (1)经过多长时间落到地面?(2)自开始下落时计时,在第1s 内的位移、最后1s 内的位移. (3)下落时间为总时间的一半时的位移.【解析】已知x =500m 和自由落体加速度,根据位移公式可直接算出落地时间.根据运动时间,可算出第1s 内位移和落下一半时间的位移,最后1s 内的位移是下落总位移和前(n-l)s 下落位移之差.(1)由x =gt 2/2,得落地时间: t =10s.(2)第1s 内的位移: x l =gt 12/2=5m因为从开始运动起前9s 内的位移为: x 9=gt 92/2m =405m 所以最后ls 内的位移为: x 10=500m -405m =95m .(3)下落一半时间,即t’=5s ,其位移为: x 5=gt ’2/2=125m【变式1—1】水滴从屋檐自由落下,经过高为1.8m 的窗户历时0.2s ,若不计空气阻力,g 取1Om/s 2,则屋檐离窗顶有多高?【变式1--2】为了测定反应时间,甲同学用两个手指捏住直尺顶端(如图l0-1),乙同学用一只手在直尺下部做握住直尺的准备,但手的任何部位都不要碰到直尺,记下这时手指在直尺上的位置为25.86cm.当看到甲同学放开手时,乙同学立即握住直尺,这时手指在直尺上的位置为6.26cm ,请你根据自由落体运动的知识,算出乙同学的反应时间.考点二 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推论 核心内容1. 1T 末、2T 末、3T 末的速度之比为1:2:32. 1T 内、2T 内、3T 内的位移之比为12:22:323. 连续相等的时间内下落的高度之比为:1:3:5【考题2】屋檐每隔一定时间滴下一滴水,当第5滴正欲滴下时,第1滴刚好落到地面,而第3滴与第2滴分别位于高1m 的窗子的上、下沿,如图10-2所示,问: (1)此屋檐离地面多高?(2)滴水的时间间隔是多少?(g 取1Om /s 2)【解析】由图l0-2可知,如果将这5滴水的运动等效为一滴水的自由落体运动,并且将这一滴水运动的全过程分成时间相等的 4段,设时间间隔为T ,则这一滴水在0时刻、T 末、2T 末、3T 末、4T 末所处的位置,分别对应图示第5滴水、第4滴水、第3滴水、第2滴水、第1滴水所处的位置,据此可作出解答(1)由推论知:Δx 1:Δx 2:Δx 3:Δx 4=l:3:5:7.Δx 1=Δx 3/5=0.2m 所以 Δx 2=0.6m Δx 4=1.4m 屋檐高度: △x =3.2m(2)又因为Δx 1=gT 2/2. 所以: T =0.2s .【变式2-1】利用水滴下落可以测量重力加速度g ,调节水龙头,让水一滴一滴地流出.在水龙头的正下方放一盘子,调整盘子的高度,使一滴水碰到盘子时,恰好有另一滴水从水龙头开始下落,而空中还有两个正在下落的水滴.测出水龙头滴水处到盘子的高度为x(m),再用秒表测量时间,从第一滴水离开水龙头开始,到第N 滴水落至盘中,共用去时间为T(s).当第一滴水落到盘中时,第二滴水离盘子的高度为 m ,重力加速度g = m/s 2.【变式2-2】四个小球在离地面不同高度同时从静止释放,不计空气阻力,从开始运动时刻起每隔相等的时间间隔,小球依次碰到地面,下列各图中,能反映刚开始运动时各小球相对地面的位置的是( ).考点三 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方法 核心内容1.亚里士多德的看法:物体的下落快慢由物体的重力决定。

中考英语语法复习教学设计讲义第十讲:句子成分分析

中考英语语法复习教学设计讲义第十讲:句子成分分析

中考英语语法复习教学设计讲义第十讲:句子成分分析一. 教材分析本讲教材为中考英语语法复习教学设计讲义第十讲,主要内容是句子成分分析。

通过本讲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英语句子的基本成分,包括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和补语,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句子结构,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讲之前,已掌握了英语的基本语法知识,如词汇、句子结构、时态等。

但部分学生对句子成分分析的理解和应用仍有困难,需要通过本讲的学习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英语句子的基本成分,理解各成分在句子中的作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句子成分分析句子结构的能力,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水平。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英语语法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英语句子的基本成分及句子成分分析的方法。

2.难点:句子成分在实际语境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互动法、实践法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通过实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准备相关的中考英语语法题目和实例。

2.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英语句子,引导学生思考句子由哪些部分组成,从而引出本讲的主题——句子成分分析。

2.呈现(10分钟)讲解英语句子的基本成分,包括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和补语,并通过示例展示各成分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每组找出几个句子,分析其句子成分,并互相交流分享。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解答疑问。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关于句子成分分析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教师及时批改,给予反馈。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运用句子成分分析的方法,分析一些复杂句子和长难句,提高学生分析句子结构的能力。

6.小结(5分钟)对本讲内容进行简要总结,强调句子成分分析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多运用、多实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能力类型的差异
知觉
综合型、分析型、分析-综合型
表象
视觉型、听觉型、运动型、混合型
记忆
视觉记忆型、听觉记忆型、运动记忆型、混合
言语和思维
生动的言语类型、逻辑的言语类型
52
3. 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人才早熟:能力的早期表现
多出现于音乐、绘画、体育等领域
中年成才
智力是综合的认知能力
抽象思维能力(核心) 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知识的能力 解决问题的能力 记忆能力 观察能力
想象能力
适应环境的能力
……
21
二、智力的理论
因素 论
结构论
三元 智力 理论
多元 智力 理论
形态论
1.早期的单因素论
代表人物 高尔顿(1822-1911) 英国统计学家,“差异心理学之父”、智力理论的首创者 比奈( 1857-1911) 法国心理学家、智力测验的创始人 推孟(1877-1956) 美国心理学家,修订了比奈-西蒙智力量表 主要观点 智力是一种总的能力,智力是单因素结构的。
通过8岁组的全部题目,其基本心理年龄即为96个 月 通过9岁组4个题目,再加8个月 通过10岁组2个题目,再加4个月 11岁组(及以后)的题目全未通过,月数不再增加 总计该生成绩,其心理年龄为108个月,则其智商 为: 比率智商的缺点:智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下降,与实际不符。 IQ = MA / CA×100=110
LOGO
比纳-西蒙量表
1904年,法国教育部 委托,检测呆傻儿童。 1905年, 编制了最早 的一个智力量表。 受测者的心理年龄等 于他所通过的总题目 数所代表的岁数。
(二)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
比率智商的计算
MA(智力年龄) IQ (智商) 100 CA(实足年龄)
某学生实足年龄为8岁2个月,亦即CA为98个月, 接受斯坦福-比纳量表后的成绩是
操作能力
我在班里与 同学们合作 非常愉快。
社交能力
第二节
智力结构理论

LOGO
一、智力的含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说,这孩子聪 明,那孩子笨点儿。
每个人都似乎知道智力的含义,但真正 了解智力是什么?还真不容易。
什么是智力?——心理学家的困惑
智力是使人能顺利地 解决某种活动所必需的 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 合,以抽象思维能力为 核心


LOGO
三、能力与知识的关系
概念不同(性质不同)
• 能力:能顺利某种活动必备的心理特征。 • 知识:人类在实践中获得认识和经验的结晶。
形成速度不同
• 知识技能发展(积累)快,且无止境 • 能力发展相对慢,且有限度
对个人的意义不同
• 知识:侧重于现实性 • 能力:更侧重于可能性
题,使之清晰化,学生则总是给予快速反应,且提出不同
的解决方案。 LOGO

您敢跟我比赛 玩记忆卡片吗?
咱俩还是比赛 背唐诗吧!
二、能力、才能和天才 才能:多种结合在一起的以完成某种活动的能力 为才能。 天才:能力的高度发展称天才。 天才就是高度发展的能力之最完美的结合。

LOGO
给你四个元素
解决问题的步骤:
请问解决这个问题时会用到哪些能力?
二、能力的影响因素
两个孩子同时开始学习骑自行车,一个孩子用了三天时间, 一个孩子用了七天时间; 小明和爷爷同事学习电脑操作,小明很快学会了打字,爷 爷却还没有懂拼音规则; 老师和学生一起做研究,讨论中老师总是引经据典分析问
……
33
名人智商
英国物理学家牛顿:190;
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180左右; 奥地利音乐学家莫扎特:165; 德国科学家爱因斯坦:160左右; 微软创始人比尔· 盖茨:160左右;
英国理论物理学家斯蒂芬· 霍金:140以上。
34
(一)智力测验的由来 比奈
西蒙
推孟

57
课堂作业
辩论题:IQ诚可贵,EQ价更高!
思考题
1. 2. 3. 4. 5. 6. 什么是能力.才能.天才? 举例说明能力的种类. 怎样理解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 了解几个主要的智力结构理论. 人的能力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了解几个主要的能力测验.
59
60
4.了解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以及影响个体能力发展的因素。

LOGO
第一节
能力的概述
一、能力的概念 内涵 能力是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 理解 能力表现在活动中,并在活动中得到发展。 能力是一种特殊的个性心理特征。 能力的产生和发展与社会生活分不开。
正确对待智力测验的结果
智力测验的结果并非预测人未来发展的唯一指标
智力与个人的学习、成才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对智力测验结果的解释要有发展性
传统智力测验大都通过被试在一次测验中的表现来衡
量其已经具有的智力水平
44
各阶段学习成绩与智商的关系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0 小学 中学 大学 研究生
(斯腾伯格,耶鲁大学)
31
(五)多元智力理论
语言智力
逻辑数学智力
空间智力 身体运动智力 音乐智力 人际关系智力
自我认识智力
自然观察智力
(霍华德.加德纳,美,哈佛大学)
32
第三节 智力测验
关于能力测验的思想由来已久—— 最早的能力测验是尧对舜的测验:尧为了测 验舜是否具有治国的能力,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 晚让舜进入山川大泽之中,看他能否走出来。 孟子:”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物皆然,心为甚。” 刘勰:左手画圆,右手画方。 高尔顿:”高尔顿笛”、”高尔顿棒”,通 过感觉辨别能力估计人的智力高低。

LOGO
哪一个将军会打败仗?

由于气候原因未能下降到预定作战地点以致惨败 的空降兵指挥官? 试图以连年征战后经济力量消耗殆尽的法国军队 与整个欧洲反法势力相抗衡的拿破仑? 因骄傲轻敌而败走麦城的关羽? 初出茅庐时屡吃败仗的曾国藩?



“纸上谈兵”的赵括?
23
2.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
提出者 斯皮尔曼( 1863-1945) 英国心理学家、统计学家 主要观点 人的能力由一般因素(g因素)和特殊因素(s因素) 组成二因素模型图示 理论影响 现代能力理论将能力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就是 从两因素论开始的
24
二因素模型
一般因素是个人 的基本能力,也 是一切智力活动 的共同基础。
中年是成才和创造发明的最佳年龄, 是人生的黄金时期
大器晚成:能力的晚期表现
多出现在社会科学等需要较多积累 的领域 与本人的主观努力程度、社会制度 等均有关系
53
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1.人才早熟 –少年大学生 2.中年成才_科学发明的最佳年龄为35岁
3.大器晚成
来自西北地区的小夏阳是中国科大 2005年招收的年龄最小的大学生。他天资 聪颖,从小就一路跳级,小学只上了两年, 初、高中总共才读了三年,最终以优异的 笔试成绩和出类拔萃的口试表现,“跳”
流体智力:是一种以生理为基础的认知能力,如 新奇事物的快速辨识、记忆、理解等能力等。
晶体智力:指后天习得的知识和技能,是经验的
结晶。
28
两种智力的毕生发展
29
两种智力的毕生发展
两种智力的毕 生发展:流体智力 随生理曲线变化, 在25-30岁间达到 顶峰,晶体智力呈
现毕生增长趋势
30
(四)斯滕伯格的三元理论
进了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小夏阳将在这
所全国著名的理工科大学完成四年学业, 如顺利毕业,他16岁就能获得学士学位。
在1912~1914年,他和儿子合作提
出布拉格定律的期间,他的年龄已到了 50岁。这是科学家中的大器晚成的少数
例子之一。 1915年(53岁),布拉格父子
分享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诺贝尔历史 上第一对父子获奖者1920年,58岁的老 布拉格被封为爵士。1923年,61岁的老 布拉格担任皇家学院院长;1935年,73 岁的老布拉格被选为皇家学会会长; 1942年,82岁的老布拉格逝世。

low high
LOGO
智力开发
制约能力发展的条件: 一是遗传素质,二是环境、教育实践活动。
争论
遗传决定论: [英]高尔顿、[美]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 吨的教育” 环境决定论: [美]华生 :“给我一打健康的 婴儿
第三节 能力发展与个体差异

G
特殊能力是 个人完成各 种特殊活动 所必须具备 的能力。
25
(二)智力结构论
1. 吉 尔 福 特 的 三 维 结 构 说 内容
结果
操作
26
2. 弗 农 的 层 次 结 构

27
(三)形态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提出者
卡特尔(R. B. Cattell 1905-1998)
主要观点
人类智力由两种不同形态的因素构成

LOGO
四、能力的种类
(一)依据能力倾向分为: 一般能力 特殊能力 (二)据创造性分为: 模仿能力 创造能力 (三)根据认知对象的差异分为: 认知能力 操作能力 社交能力
我们成功地研制 出了世界上最快 的计算机。
认知能力
我只用两杆 就可以将球 打入远处的 洞中。
LOGO
1. 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1.1 智力超常
1.2 智能不足
2. 能力类型的差异
3. 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4. 能力的性别差异
49
1. 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低常儿童是指智力发展明显低
于同龄儿童平均水平并有适
应性行为障碍的儿童,又称 智力落后儿童。推孟认为, 智商70以下的都可以称为智 力低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