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与特点
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与特点

2.&uot;十二阶层说&uot;:零点调查基于数据提出当前中国社会的十一个分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管理人员(0.6%)、私营企业主(1.4%)、企业管理人员(0.6%)、专业技术人员(5.2%)、高级行政人员(2.8%)、初级教育文化工作者(2.5%)、办事人员(4.9%)、工商服务人员(10.4%)、个体户(14.3%)、工人(14.7%)、农业劳动者(31.8%)、无业、失业人员(10.7%)。
社会位置,从社会分层的意义上讲,社会地位具有更具体的含义,它是指在一个社会等级体系或分层系统中的等级位置。同时,因为个人的大部分生活是以社会等级为基础的,所以识别人的社会地位也就十分重要。确定不同人群的社会地位,就成为划分社会阶层的主要目的。
是什么决定了阶层的划分?有二种最基本的经典理论模式和分析框架:一是马克思依据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来界定阶级;二是马克斯?韦伯认为分层体系中除了经济之外,还有二个重要的维度:权力和声望。
3.“七阶层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培林、张翼将国际上通行的衡量消费水平的恩格尔系数作为消费分层的划分依据,划分了七个阶层:最富裕阶层,占家庭百分比为7.2%、富裕阶层,占家庭百分比为10.6%、中上阶层,占家庭百分比为为17.7%、中间阶层,占家庭百分比为为2
当代中国社会的分层研究,代表性的有如下几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十大阶层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陆学艺主持的“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提出:一个现代化社会分层结构在现阶段的中国社会已现雏形。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正在向与现代经济结构相适应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方向转变;并且这种结构正在趋于稳定;中国城市的社会等级结构正在向橄榄性现代社会阶层结构演变,而乡村地区或城乡结合的县级行政区的社会阶层结构要转变为现代社会阶层结构,则还要走很漫长的路的基本判断。课题组提出了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标准划分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理论框架,并据此勾画了当代中国社会十大阶层和五种社会地位等级组成的社会分层结构。十个社会阶层为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在整个社会阶层结构中约为2.1%)→经理人员阶层(1.5%)→私营企业主阶层(0.6%)→专业技术人员阶层(5.1%)→办事人员阶层(4.8%)→个体工商户阶层(4.2%)→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12%)→产业工人阶层(22.6%)→农业劳动者阶层(44%)→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3.1%)和五种社会等级:社会上层、中上层、中中层、中下层和底层。
关于社会分层现状分析报告

关于社会分层现状分析报告引言社会分层是指一个社会群体在经济、职位、财富等方面的不平等分布。
社会分层一直是人类社会存在的一种现象,不同的社会分层状况能够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本文将对当前社会分层的现状进行分析,以期了解社会分层的特征和问题,为未来的社会发展提供参考。
一、社会分层的特征社会分层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资本积累差距社会分层中最为明显的特征是资本积累的差距。
富人和穷人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中产阶级的比例则在不断减少。
富人的财富不断增加,他们可以投资于更多的领域,实现更多的财富增值;而穷人往往被困在生存的边缘,难以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2. 教育机会不平等另外一个体现社会分层的重要特征就是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富裕家庭通常能够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给子女,使他们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占据优势;而贫困家庭的子女则需要通过努力才能有更好的上升机会。
这种教育机会不平等使得社会分层更加固化,使得贫富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3. 职业差距社会分层还体现在不同职业之间的差距。
高收入职业如医生、律师等往往被社会更高度认可,薪资也较为丰厚;而低收入职业如清洁工、服务员则往往收入较低,生活条件艰苦。
不同职业的薪资和地位差距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分层的现状。
二、社会分层的问题社会分层所带来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社会不公平社会分层加剧了社会的不公平现象。
社会精英阶层凭借自己的财富和资源,能够享有更多的权益和机会,而底层人群面临着相对困境。
这种社会不公平会使得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容易引发社会动荡。
2. 社会流动性下降社会分层也导致了社会流动性的下降。
富人的财富和资源积累得越来越多,而底层人群往往由于教育机会和资金的限制,很难获得上升的机会。
人们越来越难以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这种流动性的下降将阻碍社会的发展。
3. 反社会行为增加社会分层还导致了反社会行为的增加。
贫困和不公平的环境使得一些人失去信心和希望,更容易陷入犯罪和违法行为。
当代中国的社会分层现状

当代中国的社会分层现状
当代中国的社会分层现状,盛行多元、层次繁多的社会分层分布模式。
社会分层分布
模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人们的文化教育程度、家庭状况及地理位置等。
当前中国社会的分层结构主要由两个层次组成,即财富分配和社会资源分配。
经济水
平差异大、收入变化大是中国当前社会分层最突出的特点。
其中,中国人口最多的是中等
收入人群,他们是主体,占全国总人口的53%。
此外,中国还有较高收入群体、较低收入
群体,他们通常处于贫富差距较大的状态。
中国当前社会分层也体现在文化教育程度方面,即文化素养、学术水平以及技术水平。
大学文凭是中国社会精英人士的“共同财富”,占总人口比例居高不下,远高于全球平均
水平。
大多数中国人具有中学以上学历,对于家庭状况及地理位置等因素下,有部分人已
取得更高学历。
家庭和地理位置是中国当前社会分层的重要因素。
家庭状况会重大影响个人的收入、
文化教育程度及其他社会地位。
家庭状况越优越,就越有潜力成为高家庭收入群体。
而地
理位置则会直接影响到政府对社会的关注,不同地区的发展程度不同,也会影响到个人的
发展空间,从而产生家庭收入的差距。
中国当代社会分层现状多元、层次繁多,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们文化教育程度、
家庭状况及地理位置等各种因素制约,形成贫富差距较大的分层社会。
通过大力开展社会
救助及扶贫工作,促进社会和谐共生,消除分层现象,有利于国家、社会以及每一位公民
未来的发展。
当代中国社会分层 读书报告

当代中国社会分层读书报告当代中国社会分层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话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
在这个社会中,存在着不同层级的组织和群体,他们之间的区别在于社会地位、经济能力和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
下面是我对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的读书报告:1. 《中国社会发展报告2020》这是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20年出版的一本关于中国社会发展的报告,其中包括了中国社会分层的相关内容。
报告中提到,当代中国社会存在着明显的分层结构,其中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和不同群体之间的差距较大。
在社会阶层结构方面,从收入角度来看,社会中上层阶级占据了绝大多数,而中下层阶级则人数较多。
2. 《当代中国社会分层》这是由美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11年出版的一本关于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的书籍,作者是美国学者詹姆斯·布洛克。
这本书对当代中国社会分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主要包括了中国的社会分层结构、各个社会群体的特点和差异、社会问题和社会变革等方面的内容。
3. 《当代中国的分层与流动》这是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13年出版的一本关于当代中国社会分层流动的书籍,作者是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林茂。
这本书探讨了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的问题,包括社会分层的概念、特征、影响因素、流动的概念、机制、影响因素等方面的内容。
4. 《分层与流动: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研究》这是由美国康奈尔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彼得·德纳赫于2006年出版的一本关于当代中国社会分层和流动的书籍。
这本书主要研究了当代中国社会分层和流动的问题,包括分层的概念、特征、影响因素、流动的概念、机制、影响因素等方面的内容。
当代中国社会分层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话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以上四本书可以为我们提供关于这个问题的不同视角和思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当代中国的城乡社会分层

当代中国的城乡社会分层社会分层是指人们在社会中的不同地位或位置的排列. 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
形成社会分层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社会分化和社会分工;二是个体获取社会资源的能力和机会不同;三是社会制度因素.“分层”原为地质学家分析地质结构时使用的名词,是指地质构造的不同层面。
社会学家发现社会存在着不平等,人与人之间、集团与集团之间,也像地层构造那样分成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级层次,因而借用地质学上的概念来分析社会结构,形成了“社会分层”这一社会学范畴。
所谓社会分层,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由于获取社会资源的机会和能力不同,在社会地位上呈现出高低有序的不同层次的现象和过程。
社会分层结构的定型化具有下列几重含义:第一,阶层之间的边界开始形成。
阶层之间边界的形成,是阶层结构定型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而阶层之间的边界,往往是通过多种方式建构起来的。
最显而易见的是不同居住区域的分离。
如果说由居住分区形成的阶层边界是可见的,那么,由生活方式和文化形成的阶层边界则是无形的。
但这种无形的边界,不仅可以作为阶层边界的象征,而且,如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尔迪厄所说,还是阶层结构再生产的机制。
因为甚至像品味和审美等这样的因素,都可以因为专属于某一个阶层而起到强调和维护阶层之间边界的作用。
近些年来,在一些城市,特别是大城市涌现了一批贵族俱乐部。
第二,内部认同的形成。
阶层内部认同的形成是与阶层之间的边界联系在一起的。
因为人们正是从这种边界中萌发“我们”与“他们”的概念和意识的。
第三,阶层之间的流动开始减少。
在80年代,包括在90年代初期,阶层之间的流动是相当频繁的。
在农村,大约上亿劳动力进入乡镇企业,由过去种田的农民,成为农民身份没有改变的工人;还有上亿的农民,直接进入城市,或是从事小规模的经营活动,或是打工。
除此之外,还有更多的农民,在一面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以部分时间从事多种经营。
应当说,在任何社会中,从一种职业到另一种职业,从一种社会地位到另一种社会地位流动都要经历某种门槛。
当代中国四大社会阶层分析

当代中国四大社会阶层分析【摘要】当代中国社会呈现出城市居民、农村居民、新兴社会阶层和知识分子四大社会阶层。
本文通过对这四大社会阶层的分析,探讨了它们在当代中国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城市居民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而农村居民则面临着城乡差距和贫富分化的挑战。
新兴社会阶层代表了社会变革和发展的新方向,而知识分子则是社会思想和文化传播的重要力量。
文章还分析了跨越各阶层的现象及四大社会阶层之间的互动关系。
文章探讨了这些社会阶层对社会政策的影响,以及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及其发展趋势。
【关键词】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城市居民、农村居民、新兴社会阶层、知识分子、互动关系、社会政策、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的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当前,中国的社会阶层结构越发多元化,人们的社会地位和身份也更加多样化。
在这样一个复杂多变的社会背景下,对当代中国四大社会阶层进行深入分析,对于更好地了解中国社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居民阶层作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组成部分,其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农村居民阶层也承担着重要的角色,他们在农村地区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在不断演变。
新兴社会阶层则代表着中国发展的新力量,他们的出现使得社会阶层结构更加多元化和平衡。
知识分子阶层则承担着传承文化和引领时代发展的使命,其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
通过对四大社会阶层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发现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和建议。
在当代社会中,四大社会阶层之间的互动关系、对社会政策的影响以及未来研究方向都是我们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部分将围绕以上内容展开。
1.2 研究意义研究当代中国四大社会阶层的分布和特征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当代中国社会分层及其影响机制分析

当代中国社会分层及其影响机制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社会分层现象在中国不断加剧。
社会分层是指一个社会中人们根据其社会地位、财富、教育、职业等因素被分成不同的层次。
本文将对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现象及其影响机制进行分析。
一、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现象介绍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当代中国社会分层可以分为五级:富豪阶层、中高层阶层、中产阶层、下中层阶层、底层阶层。
根据有关调查数据分析,中国社会分层的现象在城市化的进程中逐渐加剧:底层阶层和下中层阶层的人数不断增加,中高层和富豪阶层的人数也不断增加。
富豪阶层是社会分层的顶端,他们拥有庞大的财富,大多数人来自于国营企业的高管、民营企业主等。
在当前的基尼系数中,这一阶层所占的比例已经超过了百分之二。
中高层阶层侧重于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这个阶层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
中产阶层是社会分层的中间层,该层占总人口的十分之一左右。
下中层和底层阶层则包括蓝领、农民工等人群,他们的财富和社会地位都相对较低,占总人口的大部分。
二、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的原因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的形成与多重因素相关。
首先,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处于各个产业中的企业规模化,甚至全球化的发展模式是社会分层加剧的主要因素之一。
大进大出的市场淘汰很多小企业,这加速了社会分层的发生。
其次,教育和职业就是影响个人社会地位和收入的重要因素。
教育程度的不同会导致个人技能的不同,从而造成个人工资的不同,进而导致社会地位的不同。
再者,中国的户籍制度也是导致社会分层的原因之一。
户籍制度的不公平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得很多农民工处于底层阶层,缺乏医疗、住房和社会保障。
最后,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背景也是一个影响社会分层的因素。
关于这点,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三、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的影响机制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的影响机制包括权力、财富和文化。
权力是指政治地位和权力资源的获取,财富是指在一定情况下获取的经济财富的大小,文化是指受到教育和动力影响的能力。
当今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特征及原因

一
、
层之 间的社会经济生 活方式 差异 日趋明显 治身份 户 口为依据 的社会分 层
蔡 昕霖
摘 要 :伴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与进步的是社会 分层 的进行 。在现代化 转型和经济体制 转轨 的社会 背景 下,我 国社会正 经历着深刻的变革,社会分层更加细化并 出现 了一些新的阶层 。新 的社会 分层又对社会现 状产 生反作 用,在 激励社会成 员 的 同时 ,也带来 了一些新 的社会 问题 。本文 阐述 了当今 中国社会 的分层结构的状 况,对阶层分化的原 因及 带来的 问题进行
体制 。 二 、 当今 中 国社 会 分 层 结 构 的社 会原 因 我国 自 1 9 7 9年实行改革开放 以来 ,整个 社会发生 了深刻 的 变化 。总体看来我 国从农业 的、乡村 的、封 闭半 封闭 的传统 社 会 ,向工业的 、城镇 的、开放 的现代性 社会转 变。这一 改变 的 我们需要 明确其范 畴 ,是东部 、中部还 是西部 ,是 在外 打工还 发生有着深刻 的社会 根源 ,总 的说来就 是现代 化转 型和经济 体 是在乡村 务农 的农 民;其次 当今还有一部 分农 民具有双 重身份 , 制转轨 。 ( 一 ) 现代 化 转 型对 我 国分 层 结 构 的 影 响 由于有相当一 部分 农 民在农 闲时 间还会 到 当地 厂矿单 位 打工 , 现代化这一历史 进程 ,主要 体现在 经济 和科技 的迅猛 发展 这些人还在一定意义上具 有 了工人 的身份 。在提 到 “ 工人 ” 这 上 。随着经济 和科 技 的迅 猛发 展 ,劳动分 工体 系发生 巨大而深 样 的概念时 ,我们 往往要 在其前 面加上 修饰词 :国企、乡镇 企 刻 的变化 ,社会分工不 断加剧 ,推 动着原 有 的职业 结构 不断 转 业 、外企 、下 岗、失业 等 ,并且这 其 中的各类工 人会 分属 为不 变 :劳动力从农 业 向工 业转 移 ,产 品生 产者 向服 务行 业转 移 , 同的社会 阶层 ,甚 至有很 大 的差 别 ,而不会 再像 以前一样 是个 增加 了一批劳动强度 弱而技术 含量 较高 的新 兴职业 ,非体力 劳 无差 别的统一体 。除此之外 ,以前 经常使用 的 “ 知识 分子” 这 动者 的比例不断攀升 。职业结 构的改 变就导致 了我 国当前社 会 个名词如今也有 了因是否在市场经济体制 中的差别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与特点
在现代社会学理论中,阶级或阶层都是指按一定标准区分的社会群体,这些不同的社会群体拥有不同的社会地位,美国著名学者戴维?波普诺教授认为,这种社会地位是指在社会中所界定的社会位置,从社会分层的意义上讲,社会地位具有更具体的含义,它是指在一个社会等级体系或分层系统中的等级位置。
同时,因为个人的大部分生活是以社会等级为基础的,所以识别人的社会地位也就十分重要。
确定不同人群的社会地位,就成为划分社会阶层的主要目的。
是什么决定了阶层的划分?有二种最基本的经典理论模式和分析框架:一是马克思依据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来界定阶级;二是马克斯?韦伯认为分层体系中除了经济之外,还有二个重要的维度:权力和声望。
当代中国社会的分层研究,代表性的有如下几种:
1.“十大阶层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陆学艺主持的“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提出:一个现代化社会分层结构在现阶段的中国社会已现雏形。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正在向与现代经济结构相适应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方向转变;并且这种结构正在趋于稳定;中国城市的社会等级结构正在向橄榄性现代社会阶层结构演变,而乡村地区或城乡结合的县级行政区的社会阶层结构要转变为现代社会阶层结构,则还要走很漫长的路的基本判断。
课题组提出了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标准划分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理论框架,并据此勾画了当代中国社会十大阶层和五种社会地位等级组成的社会分层结构。
十个社会阶层为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在整个社会阶层结构中约为2.1%)→经理人员阶层(1.5%)→私营企业主阶层(0.6%)→专业技术人员阶层(5.1%)→办事人员阶层(4.8%)→个体工商户阶层(4.2%)→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12%)→产业工人阶层(22.6%)→农业劳动者阶层(44%)→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3.1%)和五种社会等级:社会上层、中上层、中中层、中下层和底层。
2.“十二阶层说”:零点调查基于数据提出当前中国社会的十一个分层。
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管理人员(0.6%)、私营企业主(1.4%)、企业管理人员(0.6%)、专业技术人员(5.2%)、高级行政人员(2.8%)、初级教育文化工作者(2.5%)、办事人员(4.9%)、工商服务人员(10.4%)、个体户(14.3%)、工人(14.7%)、农业劳动者(31.8%)、无业、失业人员(10.7%)。
3.“七阶层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培林、张翼将国际上通行的衡量消费水平的恩格尔系数作为消费分层的划分依据,划分了七个阶层:最富裕阶层,占家庭百分比为7.2%、富裕阶层,占家庭百分比为10.6%、中上阶层,占家庭百分比为为17.7%、中间阶层,占家庭百分比为为22.0%、中下阶层,占家庭百分比为为19.7%、贫困阶层,占家庭百分比为12.9%、最贫困阶层,占家庭百分比为9.9%。
4.“四大利益集团说”:清华大学李强、孙立平、沈原教授提出。
根据改革以来人们利益获得和利益受损的状况,将中国人分为四个利益群体或利益集团,即特殊获益者群体、普通获益者群体、利益相对受损群体和社会底层群体。
特殊获益者群体是在改革20余年中获益最大的人,如民营企业家、各种老板、公司董事长、高级经理、工程承包人、市场上的各种经纪人、歌星、影星、球星等明星,以及与外资、外企结合的外企管理层、技术层等等;普通获益者群体是改革以来在经济以及各种社会资源方面获得了明显的利益的群体,包括各个阶层的人,其中既有知识分子、干部,也有普通的经营管理者、办事员、店员、工人、农民等;利益相对受损群体是指在改革的现阶段利益受到损害者,包括在改革前期获益的前两个群体中的一部分,如城镇中的失业、下岗人员;社会底层群体指贫困地区的农民等等。
在此基础上,李强教授将第一个群体称为上层,第二个群体称为中层,第三个群体称为中下层,第四个群体称为底层。
同时,李强教授认为对目前各个社会群体之所以难以命名,恰恰反映
出中国的社会群体分化还远远没有形成,各个利益群体正在分化、解组、重新整合,因此,使用地位相对稳定的阶级阶层概念就不太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
5.“倒丁字形的社会结构理论”。
李强教授提出。
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长表”的职业数据计算而得。
数据分析发现,中国的总体社会结构,既不是“橄榄型”的,也不是“金字塔型”的,而呈现的是一个倒过来的“丁字型”的社会结构。
从全国就业人口看,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处在很低的社会经济地位上的群体,该群体内部的分值高度一致的,在形状上类似于倒过来的汉字“丁”字型的一横,而丁字型的一竖代表一个很长的直柱型群体,该直柱形群体是由一系列的处在不同社会经济地位上的阶层构成的。
根据社会学的理论,“金字塔型”社会结构是一种很不理想的结构,由于底层巨大容易产生社会矛盾。
现在,所发现的“倒丁字型”的社会结构,问题比“金字塔型”结构还要严峻,由于底层更大,社会就更不稳定,更容易产生社会冲突。
6.“社会断裂论”。
清华大学孙立平教授提出。
“断裂的社会”就是在一个社会中,几个时代的成分同时并存,互相之间缺乏有机联系的社会发展阶段。
其基本论点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出现了社会资源继80年代中后期的“社会扩散”而向少数人手中积聚的演变;在向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转型的过程中出现的那些弱式群体,如国企下岗失业工人、进城的农民工等,被甩到社会结构之外,很难实现由传统社会身份向现代社会身份的转变;经济改革的结果并未带来相应的社会发展结果,并未为广大的社会成员所分享,形成了一个断裂的社会。
7.“阶层关系双重再生模式论”。
中国人民大学李路路教授提出。
“再生产”有两个含义:一是阶层的继承关系占据主导地位;二是这一阶层再生产模式在中国城市社会的制度转型过程中依然会被持续地再生产出来,原有的相对流动机会的分布模式被延续下来。
市场机制的发展并没有导致相对关系模式的“重组”或阶层结构的更替。
那些过去占有优势地位的群体,通过不同资本的交换、社会网络和人力资本的优势,使得他们的优势地位在经济体制的变革中得到保持或延续。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5个阶层的分析:权力优势阶层/一般管理人员/办事人员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工人、农民阶层和自雇佣者阶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