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国审小麦品种汇总
211219943_国审高产小麦新品种厚德麦981及栽培技术

国审高产小麦新品种厚德麦981及栽培技术夏国军1 王新国1 李 磊1 康国章1 王 翔1 李巧云1 张 锋2 张立东2 马孝锋2(1河南农业大学/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郑州450046;2河南赛德种业有限公司,郑州450001)摘要:厚德麦981是以周麦16为母本、才智97(5)-3为父本进行杂交,经系谱法选育而成的小麦新品种,2021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麦20210029。
厚德麦981高产稳产,产量三要素协调,气候正常年份产量在8400~8800kg/hm2之间。
介绍了其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并对其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小麦;厚德麦981;品种选育;栽培技术小麦是世界上种植面积最大、总产量最高、贸易额最多的粮食作物。
全世界有35%~40%的人口以小麦作为主要口粮。
中国既是小麦生产大国,也是小麦消费大国和进口大国[1]。
黄淮南片是我国小麦第一大产区,常年小麦播种面积在866.7万hm2以上,面积和总产量均占全国的40%以上;但旱、涝、风、雹、霜冻等农业气象灾害却频繁发生,导致小麦受到干旱、冬季冻害和倒春寒冻害、各类病虫草害、后期倒伏、干热风、穗发芽等影响[2],对小麦长期高产稳产构成巨大威胁。
因此,培育适宜这一区域种植的高产稳产小麦品种责任重大。
河南赛德种业有限公司近年来培育出了一批适宜这一区域种植的小麦新品种,例如沃德麦365、赛德麦1号、赛德麦5号、赛德麦8号等[3-6]。
厚德麦981是高产稳产、抗病抗逆、适应性广的小麦新品种,组合为周麦16/才智97(5)-3。
亲本周麦16和才智97(5)-3分别引自河南省周口市农业科学院和河南省才智种子开发有限公司。
2009年配制杂交组合,2010年F1选6株混收,2011年从F2中选15株秋播。
2012年从F3的第9个株系中选11株秋播。
2013年从F4的第1个株系中选8株秋播。
2014年从F5中收3个系进入产量比较试验。
国审小麦新品种安麦11及其选育思考

国审小麦新品种安麦11及其选育思考宋志均1 耿冬红2 董军红1 周其军1 薛志伟1 关 立1(1安阳市农业科学院,河南安阳455000;2安阳市殷都区农业农村局,河南安阳455000)摘要: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是新品种选育、推广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地农业发展、新品种推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对安麦11组合配置、株系选育、农艺性状、栽培技术、产量表现及品种推广转化方面进行了详细总结,为新品种的选育、推广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小麦;株系选择;农艺性状;杂交后代小麦是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其持续发展为保障国内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随着我国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有限的耕地和更多的粮食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稳定和发展小麦生产对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而对小麦育种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产、稳产、优质、多抗、绿色、安全已成为育种的重要目标,也成为育种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安阳市农业科学院以高产、稳产、多抗、广适、绿色为育种目标,以安麦系列的稳产、多抗品系安05-22为母本,以偃师系列的偃优1号为父本。
2009年进行杂交,2010年夏季选择农艺性状优异、抗逆性好的单株,2011年根据分蘖力、抗病耐病性、株叶型、株高等综合性状进行株系选择,2012年依据田间综合性状(苗期到灌浆期)表现继续进行株系选择,2013年依据田间性状表现挑选单株,2014年夏季综合考察产量及其三因素、株高、抗病耐病等农艺性状,2014年10月开始品系鉴定试验,定名为安麦2014-47。
2015-2016年度、2016-2017年度连续2个年度在安阳市农业科学院试验基地进行适应性、高产稳产性、抗逆性测定,产量连续均居试验第1位,定名为安麦11。
2017年夏季收获后,根据育种目标,安麦11各项指标都比较突出,综合性状符合优良品种的特征特性,2017年10月参加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牵头的国家黄淮冬麦区南片水地组联合体试验(中作联合体),2018-2021年完成中作联合体预试、区试、生产试验。
国审高产抗病小麦新品种新麦35_的产量分析

国审高产抗病小麦新品种新麦35的产量分析李洋,徐鹏亮,付亮,郭战备,夏彦莉,郭秋荣,李习军,范永胜∗,周思远㊀(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河南新乡453000)摘要㊀通过研究新麦35在不同年份产量和三要素的变化,旨在揭示新麦35高产㊁稳产潜力,为其在黄淮南片地区的生产推广提供理论依据㊂采用多年多点试验数据比较的方法,对新麦35产量表现和增产点进行统计分析㊂结果显示,新麦35比对照增产的幅度都在5.00%以上,最高达到8.77%,具有明显的增产潜力㊂2014 2018年度新麦35在参加区域试验和国家生产试验所统计站点中增产点率分别为95.5%㊁90.0%㊁95.5%和100%,表现出在黄淮南片地区有很强的适应性和增产稳定性㊂田间统计新麦35株高为75.5cm 在22个试验点中无倒伏情况发生,为粮食生产安全提供保障㊂试验表明,新麦35是一个具有高产潜力㊁区域适应性强㊁高抗倒伏的小麦品种,适合在黄淮南片地区进行推广应用㊂关键词㊀新麦35;产量;增产;适应性;株高;抗倒伏中图分类号㊀S 512.1㊀㊀文献标识码㊀A㊀㊀文章编号㊀0517-6611(2023)15-0029-05doi :10.3969/j.issn.0517-6611.2023.15.008㊀㊀㊀㊀㊀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Yield Analysis of a New Wheat Variety Xinmai 35with High Yield and Disease ResistanceLI Yang ,XU Peng-liang ,FU Liang et al㊀(Xinxi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Xinxiang,Henan 453000)Abstract ㊀By studying the changes of yield and three factors of Xinmai 35in different years,the purpose was to reveal the potential of high and stable yield of Xinmai 35,and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its production and popularization in the south of Huang-Huai area.The yield performance and yield increasing point of Xinmai 35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by using the method of comparing multi-point test data for many year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yield of Xinmai 35was more than 5.00%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with a maximum of 8.77%,which had obvious potential for yield increase.In 2014-2018,the yield of Xinmai 35increased by 95.5%,90.0%,95.5%and 100%,respective-ly,in the statistical stations participating in the regional test and the national production test,showing strong adaptability and stability in the southern Huang-Huai area.According to the field statistics,the plant height of Xinmai 35was 75.5cm and had no lodging in 22experimental sites,which provided a guarantee for the safety of grain production.The experiment showed that Xinmai 35was a wheat variety with high yield potential,strong regional adaptability and high lodging resistance,which was suitable for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in the south of Huang-Huai area.Key words ㊀Xinmai 35;Yield;Yield increase;Adaptability;Plant height;Lodging resistance基金项目㊀河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HARS -22-01-Z3);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22110010700);河南省农业(小麦)良种联合攻关专项(2022010103)㊂作者简介㊀李洋(1984 ),女,河南开封人,助理研究员,从事农业信息管理工作㊂∗通信作者,副研究员,从事小麦遗传育种研究㊂收稿日期㊀2023-02-07㊀㊀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的稳定和增产是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保证㊂黄淮南片麦区是冬小麦的主产区和高产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小麦常年播种面积在800万hm 2左右,约占全国小麦面积的1/3[1-2],该区域前期冻害后期病害㊁干旱等自然灾害频发[3-4],同时随着工业化的逐步推进,农业生产面临耕地资源非农化㊁耕地利用非粮化㊁人口持续增加等情况[5],为解决工农用地矛盾和口粮用地矛盾,充分挖掘小麦品种产量水平是实现粮食供需平衡的重要途径[6]㊂小麦的许多重要农艺性状,如株高㊁穗长㊁小穗数㊁穗粒数㊁小穗密度㊁千粒重和单位面积穗数等均可影响产量,且多表现为受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7]㊂其中,穗粒数㊁千粒重和单位面积穗数是影响小麦产量的重要指标,称为产量的三要素㊂张中州等[8]分析表明,近年来河南省审定的半冬性小麦品种产量潜力的提高主要归因为穗数和千粒重㊂田纪春等[9]认为,籽粒产量的贡献从大到小依次为穗数>穗粒数>千粒重㊂杨程等[10]提出,产量构成要素重要程度依次为穗数>穗粒数>千粒重㊂因此,产量三要素的协调发展有助于产量的提高㊂高产与倒伏的矛盾成为制约小麦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倒伏是小麦生产上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且发生概率大,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已成为制约春小麦生产的重要因素[11]㊂黄迎光等[12]研究表明,倒伏发生时期对小麦产量的影响较大,灌浆始期发生倒伏减产量高达37.29%,灌浆后期倒伏减产4.26%㊂因此,在小麦生育期发生倒伏都会对小麦稳产㊁高产造成不利影响,还会增加田间收获难度,不利于品种推广应用㊂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经过多年努力,选育了高产㊁抗倒伏且综合抗性好的新麦35新品种(国审麦20190019)㊂鉴于此,笔者通过品系比较试验㊁国家黄淮南片品种比较试验㊁国家黄淮南片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多年多点数据,对新麦35产量变化情况㊁适应性和抗倒伏进行分析探讨,为新麦35大面积推广提供参考依据,为选育高产㊁抗倒伏㊁广适小麦新品种提供帮助[2,13]㊂1㊀材料与方法1.1㊀试验材料㊀供试小麦材料为新麦35及2012 2015年度参加新乡市农业科学院小麦所品比试验的119个新品系;152个参试2014 2015年度国家黄淮南片品比试验品种;2015 2016年度参加国家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3组15个参试品种;2016 2017年度参加国家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3组16个参试品种;2017 2018年度参加黄淮南片生产试验小组5个参试品种㊂安徽农业科学,J.Anhui Agric.Sci.2023,51(15):29-33㊀㊀㊀1.2㊀试验设计㊀2014 2015年度国家黄淮南片品比试验,品比设置23个点,参与汇总22个点,其中河南省11个㊁陕西省2个㊁安徽省5个㊁江苏省4个[14]㊂2015 2016年度国家冬麦区黄淮南片水地组区试共设置区域试验试点26个,区试参与汇总试点22个,其中河南省10个㊁陕西省3个㊁安徽省4个㊁江苏省5个㊂2016 2017年度国家冬麦区黄淮南片水地组区试共设置区域试验试点27个,区试参与汇总试点22个,其中河南省9个㊁陕西省4个㊁安徽省4个㊁江苏省5个㊂试验采用统一随机区组田间试验设计,设置3次重复,实际收获面积为13.33~15.00m2(计产面积按收获行长ˑ小区宽计算)[15-16]㊂2017 2018年度国家冬麦区黄淮南片水地组生产试验共设置冬水组试验点23个,参与汇总生产试验试点22个,其中河南省10个㊁陕西省3个㊁安徽省5个㊁江苏省4个㊂生产试验设计2次重复,小区面积不小于150m2,参试品种随机排列,田间肥水管理同当地大田生产[17]㊂1.3㊀数据分析㊀采用Excel软件和区域试验统计分析软件‘农作物区域试验管理系统“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18]㊂2㊀结果与分析2.1㊀产量表现2.1.1㊀小麦新品系品比试验㊂新麦35于2012 2014年度连续2年参加新乡市农业科学院小麦所120个新品系产量比较试验(表1),设置2次重复,其中2012 2013年度平均产量9300.5kg/hm2,比对照周麦18增产8.78%,2013 2014年度平均产量8644.0kg/hm2,比对照周麦18增产7.84%㊂2年鉴定平均产量8972.3kg/hm2,比对照周麦18增产8.33%㊂在120个参试材料中新麦35产量2年分别位居第4和3名,表明新麦35年际间产量相对稳定㊂表1㊀新麦35参加小麦新品系试验产量比较Table1㊀Comparison of yields of Xinmai35in wheat new variety test年份Year新麦35产量Yield ofXinmai35kg/hm2周麦18产量Yield ofZhoumai18(CK)ʊkg/hm2比CKComparedwith CKʃ/%位次Rank2012 20139300.5a8550.0b8.784 2013 20148644.0a8015.3b7.843平均Average8972.38282.78.33 ㊀注:同列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在0.05水平差异显著㊂㊀Note:Different lowercases in the same column indicat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t0.05level.2.1.2㊀黄淮南片品种比较试验㊂由表2可知,新麦35于2014 2015年度参加国家黄淮南片品比试验,平均产量8403.0kg/hm2,比对照周麦18增产6.71%,两者差异极显著,22点汇总,21点增产,增产点率95.5%,位居153个参试品种的第11位㊂表2㊀2014 2015年新麦35参加黄淮南片品种比较试验产量比较Table2㊀Comparison of the yields of Xinmai35in Huang-Huai south variety comparative test in2014-2015品种名称Variety name产量Yieldkg/hm2比CKCompared withCKʊʃ%位次Rank增产点数Site numberwith yieldincreaseʊ个减产点数Site numberwith yielddecreaseʊ个平产点数Site numberwith thesame yieldʊ个增产点率Percentage ofyield increasesitesʊ%ZX6688695.59.9712200100泉麦29Quanmai298658.09.792211095.5新麦36Xinmai368643.09.7332200100周麦36Zhoumai368554.58.644193086.4涡麦1212Womai12128502.08.155220095.5郑品麦22Zhengpinmai228485.58.006202090.9豫农186Yunong1868467.57.587201190.9栗农171Linong1718446.57.458211095.5机麦211Jimai2118430.07.429211095.5赛德麦5号Saidemai58409.0 6.9910202090.9新麦35Xinmai358403.0 6.7111211095.5瑞华1426Ruihua14268379.0 6.5312202090.9金诚麦11号Jinchengmai118370.0 6.4413211095.5濮兴0369Puxing03698356.5 6.2014193086.4许科918Xuke9188334.0 5.8715184081.8㊀注:因参加试验品种数多,只列出产量位次前15名的品种㊂㊀Note:Only15varieties were listed since the tested varieties were too much.2.1.3㊀黄淮南片2年区域试验㊂新麦35于2015 2017年度参加国家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3组2年区试,产量结果见表3㊂由表3可知,区试2年新麦35平均产量为8633.0kg/hm2,2016 2017年度产量为小组第1,2年平均比对照高6.73%,增产试验点数量多,达到93.2%,说明新麦35在黄淮南片麦区适应强㊂表3㊀2015 2017年新麦35参加黄淮南片品种区域试验产量比较Table3㊀Comparison of the yield of Xinmai35participated in the South Huanghuai Variety Regional Test in2015-2017年份Year产量Yieldkg/hm2比CKCompared withCKʊʃ%位次Rank增产点数Site number withyield increaseʊ个减产点数Site number withyield decreaseʊ个增产点率Percentage of yieldincrease sitesʊ%2015 20168362.07.014/1620290.92016 20178904.0 6.441/1721195.5平均Average8633.0 6.73 93.203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安徽农业科学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3年㊀㊀2015 2017年度新麦35参加国家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3组区试结果见表4㊁5㊂结果显示,2015 2016年度涡麦66产量最高,为8355.0kg/hm2,比对照周麦18(7699.5kg/hm2)增加8.53%㊂涡麦66在22个点次中,增产21点次,减产1点次,增产点率为95.5%㊂2016 2017年度新麦35产量最高,为8904.0kg/hm2,比对照周麦18(8365.5kg/hm2)增加6.44%㊂新麦35在22个点次中,增产21点次,减产1点次,增产点率为95.5%㊂表4㊀2015 2016年度黄淮南片水地组3组区域试验不同品种产量比较Table4㊀Comparison of different variety yields in Huang-Huai south regional test in2015-2016品种名称Variety name产量Yieldkg/hm2比对照Compared withCKʊʃ%增产点次Site number withyield increaseʊ个减产点次Site number withyield decreaseʊ个增产点率Percentage of yieldincrease sitesʊ%位次Rank涡麦66Womai668355.0aA㊀㊀8.5121195.51郑麦103Zhengmai1038299.5abAB7.7920290.92中育1220Zhongyu12208281.5abcABC7.5621195.53新麦35Xinmai358238.0abcdABC 6.9920290.94新科麦169Xinkemai1698182.5bcdeABCD 6.272201005周麦36号Zhoumai368140.5bcdefABCDE 5.7320290.96郑麦618Zhengmai6188124.0cdefBCDE 5.5120290.97郑麦369Zhengmai3698122.5cdefBCDE 5.4920290.98瑞华1426Ruihua14268122.5cdefBCDE 5.4915768.29中金13Zhongjin138119.5cdefBCDE 5.4519386.410俊达109Junda1098107.5defgBCDE 5.3021195.511郑品麦22号Zhengpinmai228101.5defgBCDE 5.2221195.512泛育麦17Fanyumai178068.5efgCDE 4.7920290.913龙科1221Longke12217986.0fgDE 3.7219386.414赛德麦1号Saidemai17953.0gE 3.2917577.315周麦18Zhoumai18(CK)7699.5hF 16㊀注:同列不同大写字母表示在0.01水平差异极显著;同列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在0.05水平差异显著㊂LSD0.05=11.14kg,LSD0.01=14.7kg㊂㊀Note:Different capital letters in the same column indicated extreme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t0.01level;different lowercases in the same column indicat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t0.05level.LSD0.05=11.14kg,LSD0.01=14.7kg.表5㊀2016 2017年度黄淮南片水地组区试早播组3组区域试验不同品种产量比较Table5㊀Comparison of different variety yields in Huang-Huai south regional test in2016-2017品种名称Variety name产量Yieldkg/hm2比对照Compared withCKʊʃ%增产点次Site number withyield increaseʊ个减产点次Site number withyield decreaseʊ个增产点率Percentage of yieldincrease sitesʊ%位次Rank新麦35Xinmai358904.0aA㊀㊀ 6.4421195.51郑麦103Zhengmai1038883.0abAB 6.1921195.52周麦36号Zhoumai368844.0abcAB 5.7221195.53郑麦16Zhengmai168812.5abcdAB 5.3421195.54禾丰3号Hefeng38769.0abcdABC 4.8220290.95郑品麦22号Zhengpinmai228758.5abcdABC 4.7021195.56泉麦31Quanmai318712.0bcdeABCD 4.1421195.57泛育麦17Fanyumai178679.0cdeABCD 3.7515768.28中育1220Zhongyu12208646.0defBCD 3.3519386.49徽研66Huiyan668632.5defBCD 3.1918481.810天民346Tianmin3468557.5efCDE 2.3013959.111皖宿321Wansu3218529.0efgCDE 1.9517577.312创新118Chuangxin1188485.5fghDEF 1.4317577.313周麦18Zhoumai18(CK)8365.5ghiEF 14安科1502Anke15028311.5hiEF-0.65111150.015安科157Anke1578247.0iF-1.4291340.916圣麦101Shengmai1017969.5jH-4.7351722.717㊀注:同列不同大写字母表示在0.01水平差异极显著;同列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在0.05水平差异显著㊂LSD0.05=12.7452kg,LSD0.01=16.8210kg㊂㊀Note:Different capital letters in the same column indicated extreme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t0.01level;different lowercases in the same column indicat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t0.05level.LSD0.05=12.7452kg,LSD0.01=16.8210kg.2.1.4㊀黄淮南片生产试验㊂由表6可知,新麦35于2017 2018年度参加黄淮南片生产试验,产量7408.5kg/hm2,比对照周麦18增产5.77%,位居该组6个参试品种第1位㊂2.2㊀产量要素指标分析㊀对2017 2018年度参加黄淮南片生产试验的6个品种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见表7㊂由表7可知,新麦35全生育期218.5d,比对照周麦18晚1351卷15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李洋等㊀国审高产抗病小麦新品种新麦35的产量分析0.4d,属于中晚熟品种㊂株高75.5cm,与对照相当,22个试验点中无倒伏情况发生,说明新麦35抗倒伏能力强㊂新麦35穗粒数为34.8粒㊁千粒重45.5g㊁有效穗数为580.5万/hm 2,均高于对照品种周麦18㊂此外,新麦35产量三要素协调,具有高产㊁稳产潜力㊂表6㊀2017 2018年度黄淮冬麦区南片水地组小麦品种生产试验C 组参试品种产量比较Table 6㊀Comparison of tested varieties yields in group C in Huang-Huai south production test in 2017-2018品种名称Variety name产量Yield kg /hm 2比CK Compared with CKʊʃ%汇总试验点Total test sitesʊ个增产点数Site number with yield increaseʊ个增产点率Percentage of yield increase sitesʊ%位次Rank 中育1220Zhongyu 12207344.04.85222195.52泛育麦17Fanyumai 177314.04.43221881.84郑麦103Zhengmai 1037290.04.08222195.55郑品麦22号Zhengpinmai 227320.04.51222195.53新麦35Xinmai 357408.55.7722221001周麦18Zhoumai 187004.06表7㊀2017 2018年新麦35参加黄淮南片生产试验主要农艺性状比较Table 7㊀Comparison of major agronomic characters of Xinmai 35in Huang-Huai south production test in 2017-2018品种名称Variety name有效穗Effective ears 万/hm 2穗粒数Grains per ear 粒千粒重1000-grain weight g全生育期Whole growth periodʊd比对照Compared with CK ʃd基本苗数Basic seedlings 万/hm 2最高蘖数Maximum tiller number 万/hm 2株高Plant height cm严重倒伏点数Severelodgingsites不严重倒伏点率Percentage ofnot severelodgingstiesʊ%新麦35Xinmai 35580.534.845.5218.50.4276.01395.075.50100泛育麦17Fanyumai 17582.033.542.7217.7-0.4282.01425.079.9291郑麦103Zhengmai 103588.031.743.2218.10279.01470.075.9195郑品麦22号Zhengpinmai 22585.033.042.3217.9-0.2279.01365.070.60100中育1220Zhongyu 1220595.532.343.7217.9-0.2280.51335.076.5195周麦18Zhoumai 18(CK)564.032.643.6218.10279.01380.075.31952.3㊀新麦35产量变化㊀河南省地域广阔,各地栽培措施和气候条件等有所不同,导致产量差异较大[19-20],粮食增产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对高产新品种的选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㊂该研究对新麦35产量多年多点综合分析,结果见图1㊂由图1可知,新麦35在2014 2019年度产量较对照的增产幅度都在5.00%以上,最高达到8.77%,有很强的增产潜力㊂2014 2018年度新麦35在参加区域试验和国家生产试验所统计站点中增产点率分别为95.5%㊁90.0%㊁95.5%和100%,可以看出新麦35的品种适应性强,在黄淮南片地区有很好的推广潜力㊂图1㊀2012 2018年度新麦35比对照增产率比较Fig.1㊀Comparison of yield increasing rate of Xinmai 35com-pared with CK in 2012-20183㊀讨论3.1㊀新麦35产量要素㊀小麦产量的形成较为复杂,不仅受基因型影响,也受到外界环境和人为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㊂多年研究表明,有效穗数㊁穗粒数㊁千粒重在产量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㊂董策等[21]认为,株高㊁穗数㊁穗粒数㊁千粒重和生育期为产量的主要决定因素㊂张晗等[22]认为,小麦产量与 三因素 呈正相关,而产量 三因素 之间一般呈负相关㊂冯素伟等[23]通过相关性分析显示,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相关性均呈正相关㊂新麦35千粒重为45.5g,穗粒数为34.8粒,在参试品种中均最高,同时产量也达到小组第1,千粒重和穗粒数的同时提升是其提高产量的关键因素㊂大田观察发现,新麦35根系活力好,旗叶叶功能持续时间长,耐热性好,可有效避免生育后期干热风危害,确保灌浆顺畅,这可能是千粒重高的原因之一㊂倒伏是制约小麦品种产量的主要因素,对小麦产量影响极大,严重时减产达50%[24]㊂孙盈盈等[25]认为,品种选育应该注重农艺性状(株高㊁茎秆粗度㊁充实度等)与力学性状(茎秆抗折力等)相结合,选择高产抗倒伏品种㊂聂萌恩等[26]认为,提高作物抗倒性,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因倒伏造成的产量损失㊂该试验结果显示,新麦35株高为75.5cm,比对照周麦18高0.2cm,在22个试验点中无倒伏情况发生㊂田间观察新麦35茎秆粗壮,弹性好且蜡质层厚,这可能导致其抗23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安徽农业科学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3年倒性突出㊂3.2㊀新麦35的推广应用㊀为实现该品种在黄淮南片麦区不同区域高产的目的,农业生产中河南㊁陕西及安徽淮北地区栽培上应注重采取拔节期增施氮肥㊁灌浆中后期喷施叶面肥等措施,以减少小花退化,提高小花结实率,通过延长旗叶和倒二叶功能期增加千粒重[27-28]㊂研究表明,叶绿素含量在灌浆中后期随小麦籽粒产量提高有增加的趋势[29]㊂通过灌浆中后期喷施叶面肥等措施,使小麦生育后期保持旗叶较高的叶绿素含量,保持较高的叶片活力,会有助于千粒重的提高,从而有助于产量的提高㊂江苏苏北及沿淮晚茬播种区域应适期足墒播种㊁适当增加播量,尽可能培育冬前壮苗,在第1次分蘖盛期增加冬前分蘖比例,促进成穗率的提高,另外在拔节前追施一次速效磷钾肥,以促花㊁保花㊁增粒,实现高产[30]㊂4㊀结论多年多点试验表明,新麦35是一个具有高产潜力㊁抗逆性强的小麦品种,优点在于苗壮茎秆弹性强,抗倒抗寒能力强;根系较发达,千粒重较高,一般年份都可以达到50g以上,熟相好,产量三要素协调,产量稳定㊂结合黄淮南片的气候特征和生产条件,大面积种植新麦35的关键技术是提高单位面积穗数,稳定穗粒数和千粒重㊂参考文献[1]付亮,蒋志凯,夏彦丽,等.种植密度对新麦35产量和生理学特性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9,47(14):18-19,79.[2]金松灿,王春平,孔欣欣,等.黄淮麦区小麦产量和生理性状的遗传增益研究[J].种子,2014,33(9):1-5.[3]郭秀焕,赵平,李学军,等.小麦超高产育种主要指标的探讨[J].种子, 2004,23(1):44-46.[4]金彦刚,王歆,夏中华,等.高产抗病小麦品种瑞华麦523产量形成分析[J].种子,2019,38(10):132-135.[5]茹振钢,冯素伟,李淦,等.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的高产潜力与实现途径[J].中国农业科学,2015,48(17):3388-3393.[6]顾晶晶,余慷,陈树林,等.河南小麦品种穗粒数性状的动态变化及全基因组关联分析[J].分子植物育种,2017,15(10):4143-4158. [7]赵檀.河北省小麦品种遗传多样性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关联分析[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14.[8]张中州,赵月强,张锋,等.2005 2012年河南省审定的半冬性小麦品种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分析与评价[J].作物杂志,2014(5):32-37. [9]田纪春,邓志英,胡瑞波,等.不同类型超级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及籽粒产量的通径分析[J].作物学报,2006,32(11):1699-1705.[10]杨程,李向东,张德奇,等.小麦产量三要素与产量的通径和灰色关联度分析[J].河南农业科学,2016,45(10):19-23.[11]马勇,邵立刚,王岩,等.倒伏对不同类型小麦品种(系)产量性状的影响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08,14(7):61,139.[12]黄迎光,郑以宏,袁永胜,等.倒伏时期和倒伏程度对小麦产量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14,46(6):51-53,58.[13]周羊梅,顾正中,王安邦,等.高产抗病小麦新品种淮麦35选育及性状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7,45(1):66-68.[14]赵虹,胡卫国.2014 2015年度国家黄淮南片品比试验总结[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5:2-100.[15]赵虹,胡卫国.2015 2016年度国家黄淮冬小麦品种试验总结[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6:55-117.[16]赵虹,胡卫国.2016 2017年度国家黄淮冬小麦品种试验总结[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7:85-118.[17]赵虹,胡卫国.2017 2018年度国家黄淮冬小麦品种试验总结[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8:281-353.[18]任仰涛,金彦刚,李珍富,等.江苏淮北地区21个玉米新品种筛选试验[J].安徽农学通报,2018,24(1):18-19,53.[19]熊淑萍,卢中民,吴克远,等.河南省小麦和玉米产量及其有关气候因子分析[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4,48(2):123-129.[20]李巧云,年力,刘万代,等.冬前积温对河南省小麦冬前生长发育的影响[J].中国农业气象,2010,31(4):563-569.[21]董策,李炎艳,张希太,等.2013 2021年河北省审定小麦品种产量及农艺性状分析[J].山东农业科学,2022,54(5):24-29.[22]张晗.小麦产量与三要素及三要素间的条件和非条件QTL定位[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14.[23]冯素伟,姜小苓,胡铁柱,等.超高产小麦品种产量构成因素及增产途径分析[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1(3):1-5. [24]王芬娥,黄高宝,郭维俊,等.小麦茎秆力学性能与微观结构研究[J].农业机械学报,2009,40(5):92-95.[25]孙盈盈,王超,王瑞霞,等.小麦倒伏原因㊁机理及其对产量和品质影响研究进展[J].农学学报,2022,12(3):1-5.[26]聂萌恩,柳青山,白文斌,等.喷施多效唑对谷子农艺性状及抗倒伏力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9,35(33):35-41.[27]孟祥海,陈秀敏,乔文臣,等.衡观35小麦丰产稳产性分析及增产途径探讨[J].河北农业科学,2010,14(3):1-4,7.[28]郭天财,朱云集,王晨阳,等.河南省小麦超高产品种产量形成特点及关键栽培技术研究[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4,6(4):46-50. [29]王绍中,郑天存,郭天财.河南小麦育种栽培研究进展[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30]单玉珊.小麦超高产研究浅见[J].麦类作物学报,2006,26(1):138-140.3351卷15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李洋等㊀国审高产抗病小麦新品种新麦35的产量分析。
超高产多抗广适国审小麦新品种—周麦27号

超高产多抗广适国审小麦新品种—周麦27号摘要:随着全球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小麦是全球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为提高小麦的产量、抗性和适应性,科学家们不断地进行品种改良和育种研究。
本文介绍了一种超高产多抗广适国审小麦新品种——周麦27号,分析了其主要特征、育种策略及广泛应用前景。
关键词:小麦;育种;品种改良;周麦27号一、引言小麦是全球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我国的主要农作物之一。
近年来,随着世界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对小麦的产量、品质和抗性等方面的需求越来越高。
为了满足这些需求,科学家们需要持续进行品种改良和育种研究,开发出更适应当今环境和市场需求的小麦新品种。
二、周麦27号的主要特征周麦27号是一种超高产多抗广适国审小麦新品种。
其主要特征包括:1. 超高产。
周麦27号的单产平均可达到800公斤/亩,比普通小麦品种的单产高出40%以上。
2. 多抗。
周麦27号对多种常见小麦病害具有较强的抗性,包括条锈病、赤霉病、条斑病等。
同时,该品种还表现出良好的耐旱性和耐盐碱性。
3. 广适。
周麦27号适应性强,适用于各类土壤和气候条件下的小麦种植。
4. 国审通过。
周麦27号已通过国家审定,具有高度的商业价值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三、周麦27号的育种策略周麦27号是经过长时间的品种改良和筛选而得到的新品种。
其育种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选育优良材料。
育种过程首先需要选育出适合当地环境、生长条件良好的品种作为优良育种材料,并通过杂交等手段进一步提高其经济性状和抗逆性状。
2. 筛选高产种。
通过对育种材料进行大面积的田间试验和综合评估,筛选出高产优质的种。
3. 筛选抗性强种。
在高产种的基础上,分别进行回交和自交育种,筛选出对多种重要病害具有较强抗性的品种。
4. 广泛试验与推广。
经过系列试验和推广示范,最终选出周麦27号这一具有超高产、多抗、广适性的优良品种。
四、周麦27号的广泛应用前景周麦27号作为一种超高产多抗广适国审小麦新品种,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国审小麦新品种弘麦360 及其栽培技术

国审小麦新品种弘麦360及其栽培技术张 强1 张 洁1 孙希增2 卢其真3 刘加平3(1河南鼎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郑州450000;2河南硕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郑州450000;3河南稼平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新乡453732)摘要:弘麦360是河南硕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河南稼平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联合选育的国审小麦品种,母本为许郑麦1410,父本为周麦22。
2017年开始参加河南泽熙农作物联合体黄淮南片水地组区域试验,2020年完成试验程序,2021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麦20210133。
对该品种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产量和抗性表现及栽培管理技术进行介绍,希望对大面积推广有所帮助。
关键词:弘麦360;品种选育;区域试验;栽培技术小麦是我国仅次于玉米和水稻的第三大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我国粮食作物的1/5以上[1-2]。
小麦生产对国民经济的稳健发展、保障粮食安全和人民生活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3]。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和提高、膳食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人们对口粮和优质小麦品种的需求量也在日益增长。
针对黄淮南片区域春季低温冻害经常发生、小麦生长期间恶劣天气频发、生产上小麦产量不稳定等情况,培育丰产稳产、优质和广适多抗的小麦品种是育种者、生产者及消费者的共同需求[2,4]。
弘麦360就是在这种需求下,以许郑麦1410为母本、周麦22为父本,历时7年培育而成的。
2008年4-6月配制组合许郑麦1410/周麦22,F1种子全部混收、脱粒;2008年秋播,混合收获F2;2009年F3种植600粒,选19株;2010年F4种植18个株系,选10个株系,其中08040-0-3株系选9株;2011年F5种9株系,留3个株系,108个单穗,08040- 0-3-6种小区鉴定,每667m2折合产量605.1kg,比对照周麦18增产13%;2012年F6种108个单穗,其中包括在08040-0-3-6中选的26穗;2013年F7种植20穗系,选留10穗系,08040-0-3-6-0-12因表现较好混收。
国审小麦新品种四款

农资广角·市场国审小麦新品种四款小新种款一、明麦1331.特征特性。
春性、全生育期190.9天,比对照扬麦20早熟1.9天。
幼苗半直立,叶片宽长,叶色淡绿,分蘖力强。
株高82.9厘米,株型较松散,抗倒性较好。
整齐度好,穗层整齐,熟相好。
穗形长方形,长芒,红粒,籽粒角质,饱满度好。
每667平方米(1亩)穗数30.2万穗,穗粒数36.3粒,千粒重44.1克。
抗病性鉴定:中感赤霉病,高感白粉病、纹枯病、条锈病、叶锈病。
品质检测2年结果:籽粒容重792克/升、788克/升,粗蛋白含量12.4%、13.33%,湿面筋含量24%、26.3%,吸水量63.2%、63.6%,面团稳定时间2.5分钟、1.9分钟。
2.产量表现。
2016~2017年度参加长江中下游冬麦组区域试验,平均每667平方米产432.7千克,比对照扬麦20增产8.4%;2017~2018年续试,平均每667平方米产421.16千克,比对照扬麦20增产6.81%;2018~2019年生产试验,平均每667平方米产443.8千克,比对照扬麦20增产6.94%。
3.栽培技术要点。
①适播期为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
②每667平方米播种基本苗16万株左右,中低产田或迟播应适当增加。
③一般每667平方米施纯氮15~18千克,其中基苗肥占60%、拔节孕穗肥占40%,同时配合施用磷钾肥,后期适当喷施叶面肥。
田间沟系配套,防止明涝暗渍。
④冬前及早春及时防除田间杂草。
注意防治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纹枯病、赤霉病和蚜虫等病虫害。
二、中垦麦2121.特征特性。
春性、全生育期192天,与对照扬麦20相当。
幼苗半直立,叶片宽长,叶色深绿,分蘖力中等。
株高85厘米,株型较紧凑,抗倒性较好。
整齐度好,穗层整齐,熟相好。
穗形纺锤形,长芒,白壳,红粒,籽粒角质,饱满度好。
每667平方米穗数29.3万穗,穗粒数38.8粒,千粒重41.9克。
抗病性鉴定:中感赤霉病,高感白粉病、条锈病、叶锈病、纹枯病,品质检测结果:2年品质检测籽粒容重804克/升、802克/升,蛋白质含量12.18%、13.71%,湿面筋含量26%、29%,稳定时间2.9分钟、3分钟。
2023年国审小麦品种审定公告

2023年国审小麦品种审定公告2023年,国家审定了一批小麦品种,这无疑是对我国农业领域的一次重大利好消息。
小麦作为我国农业主产粮食作物之一,其品种审定公告无疑对我国农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让我们来看看2023年国审小麦品种审定公告的具体内容。
根据公告显示,这次审定的小麦品种涵盖了不同的类型和特点。
这些品种在耐病性、产量、品质等方面都有显著的提高,可以说是对小麦生产的一次巨大鼓舞。
在这份公告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优秀的小麦品种,它们不仅在产量上有所突破,而且在耐病性和适应性上也有显著的提高。
这对于提高我国农业生产的效益、降低疾病发生率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接下来,我想就这次审定的小麦品种公告涵盖的内容进行一些深入的探讨。
从产量来看,高产是小麦育种的永恒主题。
而在本次审定的小麦品种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品种的产量均有了显著的提高。
这不仅彰显了我国小麦育种的技术水平,也为我国农业生产提供了更加丰富的选择。
但与此我也想提醒大家,良好的产量只是小麦品种值得肯定的更加重要的是其在品质和耐病性方面的表现。
只有综合考量这些因素,才能真正为我国农业生产带来实质性的帮助。
再来看看小麦品种审定公告所蕴含的更深层次的意义。
从长远来看,小麦品种的不断更新换代,对于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新的小麦品种的推广应用,不仅可以为我国农业生产带来新的活力,更重要的是可以为农民增加收入,提高小麦的质量和产量,让农业更具竞争力。
而这正是我国农业发展迫切需要的。
我想共享一下我个人对于这个主题的一些观点。
我认为,小麦品种审定公告不仅仅是一次小麦品种的更新,更是对我国农业生产的一次全面提升。
这次审定的小麦品种,不仅在产量上有了显著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在耐病性和品质上有了更大的突破。
这无疑为我国农业生产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活力。
2023年国审小麦品种审定公告的发布,为我国农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将进一步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使我国农业更加具有竞争力。
国审小麦新品种徐麦368_高产稳产特性分析

行分析,结果见表 2。 由表 2 可知,徐麦 368 产量(8 061. 5±
—
—
83. 6
2. 8
100
95. 0
70.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8
—
—
—
—
4. 1
∗∗
82. 8
81. 7
90. 9
82. 1
79. 2
量 30. 4%、30. 7%, 稳 定 时 间 8. 6、11. 9 min, 吸 水 率 60%、
with yield increase reached 100%,70. 8% and 90. 9%,respectively in three test year. The high stability coefficient was 82. 1%-95. 0% in Xumai 368,which was 1. 2%-11. 3%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Zhoumai 18,indicating that this wheat variety had excellent high and stable
区域 试 验, 徐 麦 368 和 周 麦 18 的 HSC 分 别 为 95. 0% 和
HSC 分别为 82. 8%和 81. 7%;2019—2020 年度生产试验,徐
的 HSC 较周麦 18 的 HSC 高出 1. 1% ~ 11. 4%,表明徐麦 368
在黄淮冬麦区南片水地组具有较好的稳产性。
Key words Xumai 368;High yield;Yield stability;Yield component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国审小麦品种2013年国审小麦品种审定公告审定编号:国审麦2013001品种名称:扬麦21选育单位:江苏金土地种业有限公司品种来源:宁麦9号/红蜷芒特征特性:春性品种,全生育期204天,比对照扬麦158晚熟2天。
幼苗半直立,分蘖力强,叶浓绿色。
株高84厘米,株型较紧凑。
茎秆有蜡质,穗层较整齐,熟相一般。
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红粒,籽粒椭圆形、粉质、较饱满。
平均亩穗数32.3万穗,穗粒数39.3粒,千粒重40.4克。
抗病性接种鉴定,高感条锈病、叶锈病,中感赤霉病,中抗白粉病、纹枯病。
品质混合样测定,籽粒容重786克/升,蛋白质含量13.2%,硬度指数45.4,面粉湿面筋含量26.2%,沉降值27.0毫升,吸水率51.3%,面团稳定时间3.4分钟,最大拉伸阻力415EU,延伸性142毫米,拉伸面积82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10~2011年度参加长江中下游冬麦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69.7千克,比对照扬麦158增产4.4%;2011~2012年度续试,平均亩产396.8千克,比扬麦158增产3.9%。
2012~2013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93.1千克,比对照增产6.8%。
栽培技术要点: 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播种,亩基本苗15-20万。
注意防治条锈病、叶锈病、赤霉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
适宜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的江苏和安徽两省淮南地区、湖北中北部、浙江中北部、河南信阳地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13002品种名称:镇麦11号选育单位: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品种来源:扬麦15号/镇麦5号特征特性:春性品种,全生育期204天,比对照扬麦158晚熟2天。
幼苗半直立,分蘖力强,叶绿色。
株高82厘米,株型紧凑,旗叶下弯。
穗层较整齐,熟相好。
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红粒,籽粒椭圆形、半硬质、较饱满。
平均亩穗数33.7万穗,穗粒数39.5粒,千粒重39.1克。
抗病性接种鉴定,中感赤霉病、纹枯病,高感白粉病、条锈病、叶锈病;品质混合样测定,籽粒容重788克/升,蛋白质含量12.62%,硬度指数42.9,面粉湿面筋含量28.2%,沉降值30.1毫升,吸水率51.7%,面团稳定时间2.5分钟,最大拉伸阻力334EU,延伸性137毫米,拉伸面积64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10~2011年度参加长江中下游冬麦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73.0千克,比对照扬麦158增产5.2%;2011~2012年度续试,平均亩产394.4千克,比扬麦158增产3.3%。
2012~2013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81.2千克,比对照增产5.7%。
栽培技术要点: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播种,亩基本苗15-18万。
注意防治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
适宜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的江苏和安徽两省淮南地区、浙江中北部、河南信阳地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13003品种名称:宁麦22选育单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品种来源:宁麦12系选特征特性:春性品种,全生育期203天,比对照扬麦158晚熟1天。
幼苗半直立,分蘖力较强。
株高88厘米,穗层较整齐,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红粒,籽粒半角质、较饱满。
平均亩穗数28.8万穗,穗粒数39.4粒,千粒重43.0克。
抗病性接种鉴定,中感赤霉病,高感白粉病、条锈病、叶锈病、纹枯病。
品质混合样测定,籽粒容重765克/升,蛋白质含量12.47%,硬度指数62.0,面粉湿面筋含量23.6%,沉降值40.1毫升,吸水率56.1%,面团稳定时间6.1分钟,最大拉伸阻力490EU,延伸性143毫米,拉伸面积92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度参加长江中下游冬麦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23.6千克,比对照扬麦158增产4.2%;2011~2012年度续试,平均亩产415.3千克,比扬麦158增产8.8%。
2012~2013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96.0千克,比对照增产7.6%。
栽培技术要点: 10月下旬至11月初播种,亩基本苗15-20万。
注意防治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纹枯病和赤霉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
适宜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的江苏和安徽两省淮南地区、湖北中北部、浙江中北部、河南信阳地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13004品种名称:浩麦一号选育单位:福建超大现代种业有限公司品种来源:W4062/郑农11号特征特性:春性品种,全生育期203天,比对照扬麦158晚熟1天。
幼苗半直立,叶绿色,分蘖力较弱。
株高89厘米,株型紧凑,旗叶上举。
穗层整齐,熟相好,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红粒,籽粒长卵形、硬质、较饱满。
平均亩穗数32.0万穗,穗粒数39.4粒,千粒重40.3克;抗病性接种鉴定,高感条锈病,中感赤霉病、白粉病、叶锈病,中抗纹枯病。
品质混合样测定,籽粒容重797克/升,蛋白质含量15.14%,硬度指数66.2,面粉湿面筋含量31.8%,沉降值54.5毫升,吸水率56.5%,面团稳定时间14.7分钟,最大拉伸阻力885EU,延伸性159毫米,拉伸面积185平方厘米。
品质达到强筋小麦品种标准。
产量表现:2010~2011年度参加长江中下游冬麦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62.5千克,比对照扬麦158增产2.8%;2011~2012年度续试,平均亩产405.2千克,比扬麦158增产6.1%。
2012~2013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93.7千克,比对照增产7.0%。
栽培技术要点:10月25~30日播种,亩基本苗18万,争取年前主茎蘖1-2个越冬。
注意防治条锈病、叶锈病、赤霉病、白粉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
适宜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的江苏和安徽两省淮南地区、湖北中北部、浙江中北部、河南信阳地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13005品种名称:宁麦23选育单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品种来源:宁9534/扬麦158//宁9534特征特性:春性品种,全生育期203天,比对照扬麦158晚熟1天。
幼苗半直立,分蘖力强,苗叶细长、叶绿色。
株高95厘米,株型紧凑,抗倒性一般。
穗层较整齐,熟相较好。
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红粒,籽粒椭圆形、半硬质、较饱满。
平均亩穗数31.9万穗,穗粒数40.6粒,千粒重40.8克。
抗病性接种鉴定,高感白粉病、条锈病、叶锈病,中感纹枯病,中抗赤霉病。
品质混合样测定,籽粒容重808克/升、蛋白质含量13.23%,硬度指数70.4,面粉湿面筋含量27.7%,沉降值28.4毫升,吸水率59.4%,面团稳定时间3.6分钟,最大拉伸阻力266EU,延伸性135毫米,拉伸面积50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10~2011年度参加长江中下游冬麦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70.3千克,比对照扬麦158增产4.6%;2011~2012年度续试,平均亩产392.7千克,比扬麦158增产2.9%。
2012~2013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86.7千克,比对照增产7.2%。
栽培技术要点:10月底至11月中旬播种,亩基本苗15-20万。
注意防治条锈病、叶锈病和白粉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
适宜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的江苏和安徽两省淮南地区、湖北中北部、浙江中北部、河南信阳地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13006品种名称:扬麦23选育单位:江苏金土地种业有限公司品种来源:扬麦16/扬辐93-11特征特性:春性品种,全生育期202天,与对照扬麦158熟期相当。
幼苗半直立,分蘖力强,叶绿色,生长旺盛。
株高84厘米,株型紧凑,旗叶上举。
穗层较整齐,熟相较好。
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红粒,籽粒椭圆形、硬质、较饱满。
平均亩穗数32.4万穗,穗粒数39.4粒,千粒重37.7克。
抗病性接种鉴定,高感白粉病、条锈病、叶锈病、纹枯病,中感赤霉病。
品质混合样测定,籽粒容重779克/升,蛋白质含量13.6%,硬度指数63.2,面粉湿面筋含量30.2%,沉降值46.5毫升,吸水率54.6%,面团稳定时间10.0分钟,最大拉伸阻力638EU,延伸性144毫米,拉伸面积122平方厘米。
品质达到强筋小麦品种标准。
产量表现:2010~2011年度参加长江中下游冬麦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40.3千克,比对照扬麦158减产2.1%;2011~2012年度续试,平均亩产388.0千克,比扬麦158增产1.6%。
2012~2013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98.1千克,比对照增产10.4%。
栽培技术要点: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播种,亩基本苗16万。
加强赤霉病的防治,并注意防治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纹枯病和穗期蚜虫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
适宜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的江苏和安徽两省淮南地区、湖北中北部、浙江中北部、河南信阳地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13007品种名称:隆平麦518选育单位:郑州友帮农作物新品种研究所品种来源:豫麦34/豫麦41//豫麦35特征特性:半冬性中早熟品种,全生育期226天,比对照周麦18早熟1天。
幼苗半匍匐,苗势壮,叶片窄长。
冬前分蘖力较强,春季起身拔节较早,两极分化快,对春季低温较敏感,后期耐高温能力较强,灌浆快。
株高79厘米,株型紧凑,穗层不整齐,叶片上冲。
穗椭圆形,穗小,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饱满度较好。
平均亩穗数44.0万穗,穗粒数27.1粒,千粒重47.6克。
抗病性接种鉴定,慢条锈病,高感叶锈病、赤霉病、白粉病、纹枯病。
品质混合样测定,籽粒容重794克/升,蛋白质含量14.6%,硬度指数62.5,面粉湿面筋含量30.3%,沉降值43.7毫升,吸水率54.4%,面团稳定时间12.1分钟,最大拉伸阻力668EU,延伸性154毫米,拉伸面积133平方厘米。
品质达到强筋小麦品种标准。
产量表现:2011~2012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7.9千克,比对照周麦18增产6.1%;2012~2013年度续试,平均亩产477.0千克,比周麦18增产2.5%。
2012~2013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79.7千克,比周麦18增产1.9%。
栽培技术要点:10月10~25日播种,亩基本苗12~18万。
注意防治叶锈病、白粉病、赤霉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
适宜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中北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地区中、高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
倒春寒频发地区注意防冻害。
审定编号:国审麦2013008品种名称:徐麦33选育单位: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品种来源:内乡991/周麦16特征特性:半冬性中晚熟品种,全生育期227天,与对照周麦18熟期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