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抗旱造林新技术提高工程造林质量论文
浅谈林业工程中抗旱造林技术的运用

浅谈林业工程中抗旱造林技术的运用摘要:在气候较干旱的地区实施造林,运用抗旱造林技术并结合其他技术,取得良好的效果。
如,利用现代转基因技术对现有的植被品种进行改良,进一步提高其抗旱能力以及抗逆能力,对尽快恢复多年来遭到严重破坏的生态环境非常有利。
此外,林业工程中的抗旱造林技术不仅涉及林业知识,还可以与物理、数学等多个学科结合起来,确保各项造林数据更可靠、更丰富。
关键词: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应用1当前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存在的问题1.1易受水资源短缺或土壤条件的影响易受水资源和土壤条件影响是当前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最明显的问题。
很多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需要在相对较好的生态环境中才适用,但是很多需要建设抗旱造林工程的地区都是水资源极度匮乏的地区,并且土壤条件十分恶劣,这些因素对抗旱造林工程是一个非常大的考验。
在具体的抗旱造林工作中,因为水资源极端短缺,刚种植好的树苗无法获得充足的水分,难以在前期成活,导致抗旱造林工程的效果不明显。
此外,由于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程度加剧,新植树木难于在土地中汲取到足够的水分,难以存活。
这些因素都是当前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存在的问题,当前的技术无法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从而影响了抗旱造林工程的推进,不利于抗旱造林技术的发展。
1.2抗旱造林树种选择存在的缺陷针对抗旱造林工程所处的生态环境特殊,在应用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时,应该选用抗旱能力强,对生存环境要求低,容易存活的树种,以提高当前抗旱造林工作的效果,不断促进林业工程抗旱造林工作有效开展与顺利推进。
但是,当前的林业工程抗旱造林工作没有充分考虑这一点,很多抗旱造林施工单位仍然会选择一些不太适宜种植的树种,很容易出现大面积的树木死亡,从而影响林业工程抗旱造林工作的顺利开展。
例如在石漠化地区种植非本土优势树种,不仅会浪费资金,还会因为树木大面积死亡而延缓抗旱造林工程的工期,不利于抗旱造林技术的发展与改革升级。
1.3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落实不充分技术落实不充分主要是指抗旱造林施工人员在实际的造林活动中没有按照规定的程序开展工作。
抗旱造林技术在提高质量方面的作用

抗旱技术及其在提高造林质量中的作用提高造林成活率、保存率,促进树木健壮生长,影响因素很多,但水份是主导因子,它包括苗木本身的水分和生长环境中水分两个部分。
如何设法控制好水份的消耗,使土壤含水量和林木耗水量达到平衡状态,确保造林达到较高成活率,是需要探讨总结的问题,尤其是在干旱环境下又缺少灌溉条件地区,解决好造林的水分问题显得更加重要。
本文将结合延庆县造林实践,从集水保墒,创造相对充足的水分环境;选用耐旱树种和优质苗木;增加苗木对自身水分的保护和对土壤水分的有效利用等4个方面,谈一谈抗旱造林方法技术及其在提高造林质量中的作用。
一、集水保墒,创造水环境在缺少灌溉条件地区,把林木周围地表径流汇集到树穴,并通过坑底铺垫或坑上覆盖等措施减少土壤蒸发,创造相对充足的水分环境,以此来满足林木生长发育需要,这是在干旱环境下,解决造林水分问题的方法之一。
延庆县的山地造林,多数不能人工浇水,部分荒滩造林地灌溉条件也很差,为保证造林成活率,就必须千方百计地利用天然降水,采取各种集水保墒措施,减少蒸发,改善造林地的水份状况,目前采取的一些措施已取得明显效果。
(一)径流集水这项技术适宜在坡地采用,核心是集水整地,通过反坡梯田、水平沟、翼式鱼鳞坑整地,把地表径流汇集到树坑。
1、在阳坡整地时,为了减少蒸发造成的水分损失,反坡梯田的反坡角度、水平沟、翼式鱼鳞坑整地的外埂要适当增大,顶宽20—30厘米,高度一般在60厘米左右,使阳坡的造林局部变成小阴坡。
2、集水面要踩实,用平板铁锹将集水面拍平拍光,处理前将集水面上杂草连根去掉,以免降低集水效果,并破坏集水面。
3、整地时间一般比栽植提前2个月,至少在雨季前1个月整地,比雨季随整随栽效果好。
延庆县降水多集中于6—8月份,故在5月整地显得更合适。
这段时间,既能错开春季造林的繁忙季节,又能保证雨季来临后,有现成树坑承接降雨,使树坑有充足水分保证苗木生长。
(二)蓄水保墒无论是降雨还是集中的径流水,只有储存在土壤中才能被树木有效利用。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探讨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探讨林业工程是利用先进的工程技术手段来规划、建设和管理林木资源的一门学科,其目的是提高森林资源的产量和质量,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而抗旱造林就是在干旱条件下进行林业工程建设的一种特殊技术,其目的是利用各种技术手段提高林木对干旱的抵抗能力,保障木材的产量和质量,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
本文将就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进行探讨。
一、优选树种抗旱造林的第一步是选择抗旱性强的树种。
干旱地区树种的选择要考虑其耐旱能力、适应性和生长速度。
在内蒙古地区,适宜的树种有沙柳、胡杨、胡桃楸等。
这些树种具有深根系、较强的抗旱能力和较快的生长速度,能够适应干旱环境的生长条件。
二、改良土壤在干旱地区进行造林工程时,土壤的改良至关重要。
通过合理施加有机肥、磷肥、钾肥等肥料,可以改善土壤的结构和肥力,增加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提高植物的抗旱能力。
还可以采取保护地表、植被覆盖等措施,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湿润。
三、合理设计林地布局在抗旱造林工程中,合理的林地布局可以有效利用水资源,降低林木对水资源的需求。
合理的布局可以根据地形地貌、水资源分布等情况,将林地分成不同的区域,从而实现合理的水资源配置。
通过优化林地布局,可以减少水资源的蒸发损失,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
四、科学施肥浇水在抗旱造林工程中,科学的施肥浇水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通过合理的施肥浇水,可以提高林木的抗旱能力,增加生长速度,提高产量和质量。
在干旱地区可以采取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适时、适量地给林木施肥,以补充营养,增强林木的抗旱能力。
五、合理选择种植时间在干旱地区进行造林工程时,选择合适的种植时间也是非常重要的。
通常在春季或秋季进行种植,此时气候温和,降雨较多,有利于树苗生长。
而在夏季高温干旱时期,不宜进行大面积的树木种植,以免造成大量树苗的枯死。
六、加强管理保护在干旱地区进行抗旱造林工程时,加强对林木的管理和保护也是至关重要的。
定期除草、整枝整理、采取覆盖物等方法,保持地表植被覆盖,保持土壤湿润。
探讨造林过程中抗旱造林技术的应用

探讨造林过程中抗旱造林技术的应用摘要:造林工程作为一种培育森林资源的重要主体,其所发挥的作用有效地改善了我国生态环境,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直接的联系。
根据实际造林工程,结合干旱地区的实际情况,分析了造林中的抗旱造林技术,探讨了应用抗旱造林技术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进一步提升干旱地区的造林水平,促进我国造林工程的健康开展。
关键词: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应用研究在抗旱工作开展中,植树造林也是一种主要的手段,并且有较为明显的应用效果,但会受到当地的自然环境影响。
在一些干旱缺水的地方,树苗的实际成活概率极低,增加了抗旱工作的开展难度。
随着抗旱造林技术的出现,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在应用该技术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树苗的成活率,实现对水资源的合理化应用,不管是从自然环境保护方面,还是造林事业发展方面,抗旱造林技术的应用都值得推广使用。
1 造林工程生态建设方面的贡献造林工程的开展可以促进我国现今的生态环境建设,我国目前的绿植实际覆盖面积小,其自身净化环境的能力比较低,在空气净化中起到的作用较小,甚至会导致出现雾霾等极端天气,为现今城市建设和人们的居住生活造成不利影响[1]。
但是开展植树造林工程,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生态环境问题,促使我国的生态环境得到恢复。
1.1 净化环境生态系统自身具有极强的环境净化能力,在面对一些污染气体排放与废水排放时,可以在自身的净化能力应用中强化处理,保障最终排出的水资源与气体质量。
但是我国的生态系统由于受到人类不同程度的破坏,对其净化能力产生极大的影响,无法在环境净化中发挥改善环境的能力[2]。
在开展造林工程时,可以在抗旱造林等多种技术的支撑下,完成林区建设工作,随着林区数量的增加,我国绿植的实际覆盖面积也越来越广,促使生态系统得到较大的恢复,进一步强化生态系统的净化能力,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保障。
1.2 提升生物多样性当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时,最主要的特征是生物多样性的降低。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林业是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抗旱造林技术则是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关注的重要课题。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林业资源日益紧缺,抗旱造林技术已成为林业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抗旱造林技术方面,我们应该通过科学研究和实践,探索出一系列适合不同地区、不同树种、不同气候条件下的专业化技术措施。
本文将从抗旱造林的现状与挑战、技术原则与方法、案例分享与展望等方面,来探讨林业工程的抗旱造林技术措施。
一、抗旱造林的现状与挑战抗旱造林是指在干旱地区或干旱季节,通过科学种植树木、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提高植物对抗旱能力,促进植被生长与恢复的一种技术。
目前,我国干旱地区的抗旱造林技术面临一系列的挑战。
气候变化对抗旱造林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气候不稳定、降雨减少,干旱现象日益严重,这对抗旱造林的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何在不断变化的气候环境下,实现长期稳定的抗旱造林效果,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树种选择和管理技术也是抗旱造林面临的难题。
不同的树木对抗旱能力不同,如何选择适应性强的树种,并通过科学的管理技术提高树木的抗旱性能,是抗旱造林的重要内容。
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也是抗旱造林技术需要考虑的问题。
在干旱地区,水资源、土壤资源都相对匮乏,如何在确保抗旱造林效果的保护好当地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二、技术原则与方法针对抗旱造林技术面临的挑战,我们需要在实践中总结经验,通过科学的研究,提出一套科学合理的抗旱造林技术原则与方法。
树种选择是抗旱造林的首要原则。
在干旱地区,应该选择对干旱适应性较强的树种进行造林。
这些树种具有较高的抗旱能力和耐旱性,能够适应干旱地区的气候条件,提高植被的覆盖率,保护水土资源。
科学施肥和水源管理是抗旱造林的重要方法。
通过科学的施肥技术,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和养分含量,增加植被对抗旱的能力。
合理利用水资源,实现植被的持续生长,是抗旱造林的关键环节。
密植与适量修剪也是抗旱造林的有效方法。
浅谈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

浅谈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摘要: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各行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林业是直接影响生产和生活的重要基础产业。
目前,我国林业工程应用的科学技术也在不断发展,有效地提高了林业生产效率。
其中,抗旱造林技术对林业工程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抗旱造林技术大大提高了林区林木成活率和林木覆盖率,为工业生产提供了更多的原材料,促进林业工程的发展。
关键词:林业建设;抗旱造林;环境保护在我国现有的林业工程建设体系中,抗旱造林能有效克服千年干旱,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它是实现林业项目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并重的一项集约方案。
增加抗旱造林任务区,提高丛林覆盖率,往往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容易造成大量造林苗木死亡。
为此,必须严格控制各工艺、技术环节,以保证抗旱造林的持续发展。
1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概述蓄水保湿技术、高效集水技术、蓄水保墒技术等是林业工程抗旱造林工作中提高水分含量的关键技术,其保墒技术可分为土壤保墒和地表覆盖保墒。
前一种方法是指改善土壤结构,增加持水能力。
常在松软的土地上,在树洞里施绿肥,有机肥和土壤改良剂。
在土壤含水率较高的植树区,为了保护土壤水分,建议覆盖土壤表层,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止土壤水分随着蒸发的损失。
具体实施方法为将幼树育苗后,修剪成近漏斗状,将塑料薄膜铺到地下,将聚丙烯酸等化学试剂喷覆膜区域,可提高土壤水分含量。
高效率集水技术是在抗旱林的上游建造蓄水池。
按降雨、径流系数确定建设用地需求;此外,应采取严格的防渗措施,以减少不必要的水量。
在此基础上,林业工程作为一项相对有益的行动,也应该得到重视,尤其是在抗旱造林技术的应用上,必然需要各个环节的相互牵制,整体优化,才能使抗旱造林的效益更强。
在半干旱和干旱地区,可采用集水和整地技术,以保证在树的根区内能获得降水量。
森林植被恢复期间,先规划好集水区坡面和集水区坡面,再进行平整、压实、防渗处理,可提高降雨利用率,减少地表蒸发引起的水分扩散,能在短时间内吸收纯水百到千倍。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探讨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探讨摘要: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旱灾成为了世界各地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林业工程是一种重要的抗旱造林技术,通过合理的技术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林地的抗旱能力,并保证林业生态系统的稳定发展。
本文将探讨一些常用的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并分析其在实践中的应用效果。
一、引言旱灾是指长时间的干旱和降雨量严重不足造成的自然灾害。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旱灾频发,给农业、林业以及人民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开展抗旱造林工作,提高林地的抗旱能力,是当今林业工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林业工程是一种通过人工干预的方式,改善林地生态环境、促进树木生长以及增加林业经济效益的技术手段。
在抗旱造林方面,林业工程可以通过合理的技术措施,提高土壤的水分保持能力,增加降雨的利用效率,提高树木的抗旱能力,从而实现林地的持续稳定发展。
1.水土保持措施水土保持是保护土壤水分的关键措施之一。
在林业工程中,可以采取测坡、控水坝、筑沟、植茅草等措施来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
可以合理规划林木的布局,阻止水分的过度蒸发,减少水分流失,提高抗旱能力。
2.节水灌溉措施节水灌溉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林业工程中,可以通过灌溉技术,减少用水量,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效率。
可以采用滴灌、微喷等技术,将水分直接灌溉到树木的根部,减少水分的蒸发和流失,提高抗旱能力。
3.科学施肥措施科学施肥是提高土壤肥力和树木抗旱能力的重要措施之一。
在林业工程中,可以根据土壤的肥力状况,合理选择施肥方式和肥料种类。
可以通过定期施肥、追肥等措施,及时补充土壤中的养分,提高树木的抗旱能力。
4.生态林业建设措施生态林业建设是通过调整林地结构和物种组成,提高林地的生态环境质量,并增加林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之一。
在抗旱造林中,可以选择抗旱性强的树种进行种植,提高林地的抗旱能力。
可以通过培育林下植物、增加林地的覆盖率,减少蒸发和蓄水量,提高水分的利用效率。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探讨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探讨引言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和环境的恶化,干旱频发成为了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干旱对于植被生长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十分严重,尤其对于林业来说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如何抗旱造林成为了林业工程中的一项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水文土壤学、植物生理生态学以及林业工程的角度出发,探讨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希望能为实际生产中的抗旱造林工程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一、抗旱造林的背景和现状1.1 抗旱造林的重要性旱灾对林业的影响是非常严重的,干旱会导致植被的大面积死亡,同时还会造成土壤侵蚀和水源枯竭等问题。
抗旱造林成为了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
通过科学合理的技术措施,有效地提高林木对干旱的抵抗能力,实现绿色生态建设,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抗旱造林的现状目前,我国在抗旱造林技术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抗旱树种品种的选择和适用性不够全面,对于干旱环境下的生长条件和要求了解不足;在抗旱造林的实践中,对于水文土壤学和植物生理生态学等方面的研究不够深入,缺乏系统的技术指导和综合的治理模式。
有必要对抗旱造林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二、抗旱造林技术措施2.1 抗旱树种选择在抗旱造林技术中,合理选择抗旱树种是十分关键的一步。
首先需要考虑树种的生态特性和生长规律,选择具有一定耐旱能力的树种。
沙柳、沙地槐、榉树等都是适合生长在干旱地区的树种,在抗旱造林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还需要考虑树种的水分利用效率和土壤适应性,选择能够适应干旱环境、对土壤适应性较强的树种进行抗旱造林。
2.2 土壤改良和水分管理土壤是树木生长的基础,因此在抗旱造林中,需要进行适当的土壤改良工作。
可以通过添加有机物质或者施用生物肥料,改善土壤的结构和肥力,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
还可以通过合理的灌溉和水分管理措施,确保树木获得充足的水分供应。
可以在干旱季节适时浇水,或者利用深层灌溉技术,提高土壤中水分的利用效率,增强树木的抗旱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应用抗旱造林新技术提高工程造林质量【摘要】干旱、半干旱地区应用抗旱造林新技术,采用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办法,改变林地的立地条件,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
【关键词】半干旱地区;造林;成活率;措施
半干旱地区,冬季因受西伯利亚高压气温影响,寒冷干燥,夏季短暂高温多雨,春季风大干旱少雨,秋季降温快,多早霜。
近两年,受各方面因子的影响,气候干旱异常,全年降雨量不足300毫米,土壤墒情十分恶劣,1米以上土壤含水量不足3%,为了保证“三北工程”建设顺利开展,提高工程建设质量,今年造林绿化必须在抗旱造林技术上下功夫,下大力气研究探索,在造林工艺上搞革新,在关键技术环节上把好关,在林种结构、树种选择、造林季节、造林方法上做文章。
总结以往造林经验、推广普及造林新工艺、新技术,确保造一棵活一棵,造一片成材一片。
1.加大林业科技推广力度,实施科技兴林战略
(1)变一季为多季造林方法:春季植苗裸根造林,雨季容器苗和直播造林,冬季大坨移植造林。
缓解工作量,提高成活率。
(2)伏秋整地,春季顶浆造林:在伏秋季节,根据立地条件的差异,采用机械深松、开沟整地及人工穴状、鱼鳞坑、竹节沟整地技术,进行大工程量整地,消灭杂草,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改善土壤理化性能,提高土壤含水率,为苗木健康生长创造适宜的环境空间,整地标准达到造林状态,第二年春季顶浆造林。
(3)苗木保鲜造林:起苗一定要带土球。
为防止苗木土球在运输时不散,起苗时用草绳包扎土球,包扎的土球为土球的2/3为好。
当天起苗要当天运输。
在运输过程中车速要慢,以防土球破碎;在装苗时,为防止苗木相互挤压,尤其是容器苗,必须装箱。
运到栽植地,能当天栽植的,应即时栽植;不能栽植的,要假植处理。
尽量减少起苗到栽植过程中的时间。
起苗过程中,要确保根系的完整,要有足够的须根。
苗木根系完整,根幅必须符合标准。
裸根苗木在造林前必须用高效保水剂、abt生根粉浸泡1—2天,增加含水量。
阔叶树地上部分适当修枝、剪叶,地下部分适当修根,减少蒸发量和及早产生愈伤组织生根。
栽植时,根系舒展,不窝根,不下窑,扶正踏实埋严。
提倡就地育苗,就近造林,防止长途运输苗木失水。
(4)采用大苗造林,深植抗旱技术:大苗壮苗本身蓄存干物质多,对外界不良环境抗逆性强,可以延长抗旱时间;适当深植到40厘米左右,该土层土壤水分相对稳定,有利于林木成活和生长,深植还有利于大苗固定,不至于造成风倒和摇晃,影响成活。
(5)三水保成活抗旱技术:栽前浇引墒水,土壤含水量达30%左右,栽时浇封坑水,遇旱后浇救命水。
(6)容器育苗,雨季造林技术:做好“两松”(樟子松2年生留床苗,落叶松当年一级苗),杨树(扦穗)、沙棘、柠条、山杏、榆树等(用当年生苗或用种子)容器袋培育,待雨季进行造林或补植。
(7)大力提倡混交林造林技术:为了充分发挥土地生产潜力,
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合理利用营养空间,遏制毁灭性病虫害发生,促进林木生长,提倡混交造林。
采取株间、行间、窄带。
混交类型以针阔混交、乔灌混交为主。
2.减少苗木在造林过程中失水措施
正常生长的苗木,其根系与土壤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生理代谢是平衡的。
在苗木起苗过程中,根系与原有土壤的紧密关系被破坏,地上与地下的生理代谢平稳也被破坏。
及时恢复苗木地上与地下部分生理代谢平衡,是栽植苗木成活的关键。
而这种新的平衡关系建立的快慢与苗木习性、年龄、物候状况以及与影响苗木生根和蒸腾的外界因子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要加强苗圃地管理,保证苗木在圃地期间水肥充足,长成壮苗,尤其是要灌封冻水,这几年我们在育苗过程中,往往忽略这一技术要求,尤其是早春春风较大,苗木容易失水,如果不灌封冻水,苗木本身水分不足,春季干热的春风易导致苗木失水过多,同时,容易导致苗木感病。
对于留植苗木,还要进行截根处理,以便苗木地上、地下部分均衡生长。
第二,要做到随起苗、随运输、随假植、随栽植。
在起苗时要尽量减少对苗木根系的伤害,使苗木保留较多的根系和一定的长度。
3.要保证土壤中有充足的水分
要提高造林成活率就必须保证土壤中有充足的水分,可以采用以下措施加以解决。
一是荒山、丘陵地区,要提前进行整地,整地时间在造林前一年雨季之前,以截留地表水,保证水平沟或鱼鳞坑
内土壤墒情。
二是在造林前要先灌足底水,栽植时灌一遍透水,扶正踩实。
三是要根据旱情发展,及时补给土壤水分。
四是促进苗木及早生根的措施,根系能否尽快生出新的须根,保证吸收土壤中的水分,也是直接影响造林成活率的主要因素。
春季要适时早栽,在这个时期栽植树木,地上部分没有萌动,消耗水分较少,地下水分容易通过返浆使土壤具有较好的墒情。
同时局部地温容易回升,利于苗木生根。
但在秋季造林要尽量晚栽,以上冻前栽植为好。
剪根处理,既避免出现窝根现象,又使根系伤口处容易有足够的营养促进生根。
有条件的地方要使用生根粉浸根,保证快速生根,及时吸收水分。
还要采取覆地膜或覆土的方式,既保水分,又提高地温,对苗木生根非常有利。
4.减少树木地上部分蒸腾和蒸发造成的水分损失
苗木栽植后,干燥、高温、多风的天气,使地上部分蒸发强烈,尤其是树木开始萌动后,地上部分开始蒸腾作田,需要大量的水分,而地下没有生出新的根系,处于育苗阶段,根系不能吸水,容易导致苗木死亡。
因此,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一是要对苗木进行修枝、打梢,以减少苗木地上部分的蒸腾和蒸发,消耗过多的水分。
二是要将树干皮孔中部以下进行涂白,涂白不仅仅是为了美观,同时还可以反射太阳光,减少树干水分散失。
结合药剂处理,还可以防止病害发生。
三是对于树势较弱或遇严重的干旱气候,要进行截干处理,处理后要根据萌条情况,加强管理,及时定干和防虫,以保证树木的正常发育。
四是对成活树木的下部要及时抹芽,以减少水分
的消耗,促进树木的生长。
随着造林技术的不断提高,各地普遍应用新的造林方法。
如:用蘸桨栽植法,应用抗旱造林,选择容器苗造林等多种新的造林技术措施和方法,都能提高造林成活率。
5.加强幼林抚育管理,巩固工程建设成果
幼林抚育管理是指造林后到郁闭成材前的各种管理保护工作。
这是有关造林成败的又一个重要环节。
为了提高造林“三率”,达到预期的目的,必须对幼林精心抚育管理,所说“三分营造,七分管护”就是这个道理。
幼林抚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创造优越的环境条件,以满足幼林对水、肥、气、光、热的要求,使之迅速成长,达到较高的成活率和保存率并及时郁闭,为速生、丰产、优质奠定良好的基础。
(1)松土除草,改善林地环境,疏松土壤:减少地表蒸发,保持土壤水份,改善土壤通气状况,以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提高土壤的营养水平,有利于幼林的成活和生长。
除草的目的是清除杂草,减少土壤中养分和水分的消耗,解决幼树与杂草争光、争水、争肥的矛盾,避免草灌对幼树的危害。
同时遇旱浇水,提高土壤含水量在少雨季节,林地补水可以提高林木产量2—3倍,保证幼树成活,促进幼树生长。
(2)抹芽,培育良好干形:用一年生杨苗或杨母根造林要及时抹芽,把树干1/3以下的嫩芽抹掉,这样可防止养分分散,有利于幼树的高生长,培育无节良材。
做好封山(地)育林,巩固造林成果:新造幼林比较矮小,对外界不良环境的抵抗力弱,幼苗容易受
牲畜践踏,实施封育,以促进幼林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