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中后期管理及病虫害防治措施
2023年小麦后期“一喷三防”实施方案

2023年小麦后期“一喷三防”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保障小麦产量稳定增长,提高小麦质量和农产品安全性,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小麦生产过程中常常遭受各种病害虫害的威胁,为了有效防治这些病虫害,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我们制定了“一喷三防”实施方案。
二、“一喷三防”概述“一喷三防”是指在小麦后期生长阶段进行一次综合性的喷药防治,并通过三个防控措施提高效果,包括病虫害诊断和监测、合理使用农药、生物防治。
三、病虫害诊断和监测1.建立病虫害诊断和监测体系,培训专业技术人员,提高他们的诊断和监测水平。
2.建立病虫害防控信息化平台,实时上传病虫害情况,并与农民进行良好的信息交流,提供病虫害防治指导。
四、合理使用农药1.加强农药准入管理,严格把关农药的生产和销售,确保农药质量符合标准。
2.推广绿色环保的农药产品,减少对环境和人体的污染。
3.建立农药使用记录管理制度,规范农民的农药使用行为,减少农药过量使用的风险。
4.加强农药残留监测,确保小麦产品的安全性。
五、生物防治1.培育并推广抗病虫害的小麦品种,降低小麦遭受病虫害的风险。
2.推广生物农药产品,如嗜寄生菌、昆虫天敌等,有针对性的进行生物防治,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
六、实施步骤1.制定小麦后期综合防治计划,明确实施的时间、地点和措施。
2.开展小麦病虫害监测工作,及时获取病虫害发生情况,并进行病虫害防治方案研究。
3.组织农民参加培训,提高他们的病虫害识别和防治水平。
4.开展综合喷药防治工作,选择合适的药剂和技术,确保喷药效果。
5.加强农田管理,包括合理灌溉、植株修剪、病虫害部位清理等工作,提高防治效果。
6.定期组织农民进行田间巡查和病虫害监测,及时调整防治措施。
七、预期效果通过实施“一喷三防”方案,预计可以达到以下效果:1.降低小麦遭受病虫害的风险,减少小麦产量损失。
2.提高小麦品质和安全性,增加小麦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黄淮麦区小麦中后期重大病虫草害防控技术要点

黄淮麦区小麦中后期重大病虫草害防控技术要点徐明1李志2刘同祯2麦中后期病往往多种病虫混合发生,重叠危害,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如防控不力,可造成小麦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o本文小麦中后期主要病虫草种类,阐述了小麦不同生育时期的防控重点及防控技术要点,分析了防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防控策略在防控策略上,要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的原则,采取非化学防控措施与化学防治相结合,防控与持治相结合,化防统治与防治相结合o在防控上,要重点生和效低毒的化学,相同品种药剂重点含量产品和悬浮、水等效,同时,减量,实现减控害。
发和害,要和,出发危害,施防控o要措施,重病虫防控90%以上,防治效1 85%以上,病虫草害控制在5%以内的。
2、时期防控技术要点①早春重点防控对象及技术小麦后至期防控小麦、、麦草的时期,防控时期防效o小麦、小麦发害,可影响小麦分的,减低小麦重,造成小麦后期,导小麦后期o 防治小麦、可、、等防治,同时要加液量,匀喷透,以保证防治效。
于冬前没有进行化学除草的麦,在此期进麦田化学除草,以播娘蒿、1菜、婆婆纳、牛繁缕、麦家公、猪殃殃、泽漆等阔叶草为主的麦田,可苯磺隆+氯氟毗氧乙酸、或20%双氟磺草胺•氟氯酯、 5.8%卩坐M磺草胺•双氟磺草胺、7.5%双氟磺草胺•卩坐草酮等进行防除%以野燕麦、看麦娘等禾本科草为主的麦,可烘草酸、W•烘草酯、精恶禾草灵等防除%以麦、蜡烛草等为主的麦,可J 甲基二磺隆、甲二磺隆•甲碘磺隆钠盐等药剂防除;对于阔叶杂草和禾本科杂草混生的麦,可根据草相,氟磺隆、e磺草胺、苯磺隆、氯氟毗氧乙酸和精恶禾草灵等按一定比例混配使。
小麦花叶近年新发生的害,低温年份发生危害重,据实践,应用磷酸二氢钾加芸苔素酯、或赤•{乙•芸苔,同时补施适量氮肥,可使小麦,减害危害,低。
②查治小麦条锈病小麦重点防控,重害,具有、毁灭、面积暴发,严重威胁小麦生产安和粮安,严重威胁的收入。
小麦在3至4上,后:危害,可使小麦叶,造成小麦严重减产。
中后期小麦田间管理要点

中后期小麦田间管理要点
一、灌溉管理
1.合理灌溉:根据小麦生长不同阶段的需水量,合理安排灌溉次数和用水量,避免出现旱涝和水分浪费。
2.培育壮苗:在拔节分蘖期进行穴盘苗、垄沟苗或插秧等壮苗措施,提高抗旱性和调整光合作用能力。
3.注意排水:在水稻田或低洼地种植小麦时,要加强排水管理,避免因积水导致根部缺氧而影响生长。
二、施肥管理
1.合理追肥:结合土壤肥力和小麦生长需要,在拔节至灌浆期逐步加强追肥,注意及时调整肥料种类和用量,保持脱硝作用和固氮的平衡。
2.适当施磷:小麦对磷的需求量较大,可在播种或移栽前基肥时充分施用磷肥,提高小麦品质和产量。
3.注意追钾:钾是促进小麦抗逆性能的主要元素,对增加产量和提高品质起到重要作用,应适时追施钾肥。
三、病虫害防治
1.病害防治:对于病毒病、锈病、白粉病等小麦的常见病害,采取灭菌播种、生物防治、药剂喷雾等防治方法,确保小麦健康生长。
2.虫害防治:小麦常见的虫害有蚜虫、稻飞虱等,可以采用昆虫诱杀剂、防治昆虫和合理田间管理等措施,减少虫害的危害。
四、收获管理
1.分田收割:根据小麦成熟度和麦田情况,合理划分小麦地块进行分
田分时收割,避免不同田块小麦混杂、交叉感染等问题。
2.合理机械化收获:在使用收割机等机械进行收获时,要注意刀具的
调整和清洗,确保小麦颗粒破碎率低,减少损失。
3.及时晾晒:对于刚收割的小麦要及时晾晒,保持粒粒分明、无霉变,提高存储质量。
综上所述,中后期小麦田间管理要点包括灌溉管理、施肥管理、病虫
害防治和收获管理等方面。
只有科学合理地进行这些管理措施,才能保证
小麦生长良好,产量和品质得到保证。
小麦中后期管理技术要点

小麦中后期管理技术要点中后期管理要以延长叶片功能期、稳定亩穗数、增加穗粒数、提高千粒重、优化品质为主攻方向。
现提出如下管理措施:1、合理追施拔节肥、提高穗粒数:返青期未施肥的地块,拔节中后期亩施尿素20公斤,施过肥的地块亩施尿素7.5--10公斤,以减少小花退化,提高穗粒数,并为提高粒重打基础。
2、预防低温冷害:在寒流到来时,提前浇水,以水调温,调节小麦植株附近的温度,可预防或减轻晚霜危害。
3、补施灌浆肥:小麦抽齐穗后(5月上旬)结合浇水亩追施尿素4—5公斤,对于增加穗粒数,提高千粒重效果明显。
4、叶面喷肥:小麦叶面喷肥可延长叶片功能期,保持根系活力,防止早衰,抵御干热风危害,增加穗粒数,提高千粒重。
具体方法是在抽穗至灌浆期,亩用磷酸二氢钾0.15公斤加尿素0.5公斤加硫酸锌0.1公斤或天丰素8克对水50公斤喷洒叶面,间隔7天喷洒一次,提高千粒重,预防干热风。
5、以锈病、白粉病、赤霉病为主的病害防治:白粉病一般发生在4月中下旬,发现有发病中心的麦田亩用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20—30克对水50公斤及时喷雾防治;加强条锈病监测,发现发病中心立即施药防治,方法同防治白粉病;赤霉病以预防为主,小麦抽穗期亩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克,对水40—50公斤喷雾,扬花后再喷一遍。
6、以吸浆虫、麦穗蚜为主的虫害防治:发生吸浆虫地块要搞好蛹期防治和穗期的成虫补治。
方法是:在4月下旬亩用50%辛硫磷乳油或40%甲基异柳磷乳油300毫升加水5公斤拌干细沙土20公斤顺垄撒施,撒后及时浇水。
抽穗后,当两手扒开麦垄一眼能看见2-3头成虫时,亩用50%辛硫磷乳油50毫升或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5毫升加水30—40公斤喷雾防治成虫,间隔2—3天喷一次,连喷3—5次。
当百株有蚜500头时,亩用25%氰戊氧乐乳油50毫升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克、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20克对水40-50公斤喷雾防治。
7、适时收获:蜡熟中后期及时收获,强筋小麦分品种单收、单打、单贮,防止机械混杂,降低小麦品质。
冬小麦生长中后期管理技术

冬小麦生长中后期管理技术冬小麦中后期管理一般是指在小麦拔节以后到成熟前这段时期的肥水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等措施。
根据多年研究成果和生产实践经验,针对不同类型生态区小麦生产的实际情况,因地因苗进行管理是获取小麦高产高效的重要途径。
本文分别就肥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提出管理技术建议,以适应小麦中后期生长发育的需要,根据各地小麦生态区的具体情况,分类进行肥水处理,积极应对并减轻小麦生长中后期病虫害和干热风的危害,以期为基层农业干部、农技人员及广阔种麦农民提供参考,实现小麦增产、增收、增效。
一、肥水管理技术小麦进入拔节期以后,其生长发育随之进入快速开展阶段,这时也是小麦需水需肥的关键时期,各地应当根据苗情长势,抓紧肥水管理。
对于早春已施过返青肥水的麦田,拔节期应该再次进行肥水管理,但施肥数量可酌情减少,一般每667平方米〔一亩〕随水施入尿素10公斤即可;在返青期未追肥灌水的麦田,拔节期要重施肥水,一般每667平方米可随水施入尿素20公斤左右,以促进分蘖成穗;对于南方麦田,尤其是稻茬麦,春季降水相对较多,假设土壤墒情良好,那么无需灌水,可掌握在雨前适当追施氮素化肥,以满足小麦拔节期的需要;对于旱地小麦,无灌水条件,可把施肥时期前移至返青期,开沟施肥或趁雨适当追肥。
小麦进入开花灌浆期,仍需要肥料供给,各地可根据苗情和以前追肥的情况,适时浇好开花灌浆水。
强筋品种或有脱肥迹象的麦田,每667平方米可随灌水施2~3公斤尿素,以促进籽粒灌浆,增加粒重,提高产量,还可改善品质。
南方冬麦区小麦生长中后期降水较多,所以经常遇到渍害威胁。
因此要随时注意清理麦田三沟,保证排水通畅,做到雨过田干,不存积水,防止或减轻渍害造成的损失。
各类麦区在小麦生长后期,如需灌水,要特别注意当时的天气,遇到大风天气,切勿灌水,以防止后期倒伏。
二、“一喷三防”“一喷三防”是小麦生长发育中后期管理的重要技术措施,是指在小麦生长中后期,通过叶面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叶面肥、杀菌剂、杀虫剂等混配液,通过一次施药到达防干热风、防病虫、防早衰的目的,实现增粒、增重的效果,确保小麦丰产增收。
小麦中后期管理

小麦中后期管理小麦生长后期指从抽穗到成熟,包括抽穗、开花、授粉、籽粒形成与灌浆等生育过程,历时约40天左右,占全生育期的1/6左右,是产量形成的最后时期,直接影响到收成的高低。
但此期常有高温、干旱、风、雨、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并且还经常发生白粉病、锈病、赤霉病、粘虫、蚜虫等病虫,严重影响到小麦的产量。
因此,必须克服松懈侥幸心理,坚持不懈,继续加强管理,达到粒多粒饱,丰产丰收。
一、主攻目标养根护叶,保持根的活力,延长上部叶片的功能期,协调碳氮营养,促进有机物质的合成与积累,防止早衰和青干,最大限度地将储存的养分转运到籽粒中去,实现粒多粒饱。
二、管理措施1、适时早浇灌浆水小麦生长后期耗水量一般占到总耗水量的1/3以上,每亩日耗水量达1立方米左右。
适宜的土壤水分能保证植株生育后期有较强的光合能力。
这一时期,即使短时间缺水,也会造成叶片暂时凋萎,光合强度迅速下降,呼吸作用上升,消耗已合成的有机物质。
浇水时间:在开花后15天左右。
浇水注意事项:关注天气预报,大风不浇,微风细浇,无风抢浇,禁止大水漫灌,防止小麦倒伏。
2、根外追肥对生长正常的麦田,每亩叶面喷施0.3—0.4%磷酸二氢钾溶液50公斤;对于旗叶叶色变淡、呈现早衰的麦田,加喷1—2%的尿素溶液。
3、防治病虫害密切关注病虫发生动态,及时进行防治。
对于白粉病、锈病,可用12.5%禾果利、15%粉锈宁、20%三唑酮等进行防治。
对于蚜虫,可用10%吡虫啉等进行防治。
对于粘虫,可用4.5%氯氰菊酯等进行防治。
对于赤霉病,采取“准备在先,防治在天”的原则,一般当小麦扬花株率达到10%以上,气温高于15℃,气象预报连续3天有雨,或在10天内有5天以上的降雨天气,或有大雾、重雾,就开始喷药防治,对重病区,隔7天左右再打一次药。
喷药时将喷雾器头对准麦穗进行侧喷。
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每亩75—150克。
无论防病、治虫还是喷叶面肥,用水量一定要足,每亩50—60公斤为宜,药(肥)液要喷均匀。
小麦生长中后期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

剂 配 方 喷雾 :4 JD% 氧 化 乐 果
40
毫升
+
4 5 % 高 效 氯 氰 菊酯
钻 入 食 害麦粒
。
表面覆有
,
1
层 白粉
状霉 层
后 期 白粉 状 霉
层 逐 渐 由灰褐 色 变 为 黄 褐色 小 圆粒 ( 即 病 菌有 性 阶段 的闭囊 壳 ) 该 病
。
能引起 小 麦枯 死
出的穗 短 而 小
,
使麦
,
发病 严 重 的 病 株 矮 而 弱 不 抽 穗或 抽 粒 不 饱 满 甚 至 腐烂 ;
。
,
① 发 病 症状
、
引起 苗
,
2
.
第二
次 综合 防 治
、 ,
腐 茎 腐 和 穗腐等
小 麦 扬 花 期 受 到 赤 霉病侵 染 后 初 期
,
3
、
月 下 旬 至 4 月 初 为 红 蜘 蛛 麦 蚜 发 生 期 此 时 白粉
、 ,
小穗 基 部或颖 壳 上 出现 褐 色水 浸 状 病 斑
,
后 期 有 白穗 状
,
,
、 、
,
7
.
吸浆虫
。
严重 减 产 防治
。
① 为 害症 状
。
以 幼 虫 在 小 麦 灌 浆 期 为 害 麦粒造 成秕
② 防治 指 标
。
当发 病 麦 田 病株率 达 到
1 5 % 时要 及 时
粒
。
越 冬 后 的幼 虫 于 3 月 下 旬 ( 小 麦拔 节 期 )破 茧 后 上 升
。
至 3
.
10
厘 米 土 层 内准 备化 蛹 4 月 中旬 小 麦 孕 穗 期 开 始
种小麦后期管理措施

种小麦后期管理措施简介种植小麦需要进行全程管理,包括前期准备、种植过程以及后期管理。
后期管理是小麦生长阶段的重要环节,对于提高小麦产量和质量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种小麦后期管理的一些常用措施,以帮助农民提高小麦产量和提质增收。
灌溉管理适时而充分的灌溉是保证小麦正常生长发育的重要环节。
在小麦后期生长过程中,灌水量要根据土壤湿度和气象条件进行调整。
一般情况下,小麦的灌溉需求在抽雄期特别重要,此阶段需要增加土壤湿度,以提高小麦的坐穗率和减少颖实不实。
在潮湿的气候条件下,可以适当减少灌溉水量,以避免小麦生病。
施肥管理合理施肥是提高小麦产量和质量的关键措施之一。
种植小麦后期,一般需要在小麦拔节期进行追肥。
追肥的目的是提供充足的养分供应,促进小麦的生长发育。
施肥时要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小麦生长需求进行,建议使用氮、磷、钾等主要营养元素进行追肥。
此外,还可以结合土壤测试结果来科学施肥,避免浪费和污染。
病虫害防治小麦后期易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袭,因此病虫害防治也是后期管理的重要一环。
常见的小麦病虫害有赤霉病、叶锈病、蚜虫等。
为了控制这些病虫害的发生,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定期巡视田间,及时发现病虫害的早期阶段,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防治。
•合理调整作物间距,减少病虫害传播。
•使用环境友好型农药,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进行使用,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
采收管理小麦种植的最后一个环节是采收。
提高小麦产量和质量的同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选择合适的收获期。
小麦的收获期要根据种植区域的气候条件和小麦品种的生长周期来决定。
•采用科学的收获方法。
在收获小麦的过程中,要注意使用适当的收获机械,避免小麦的机械损伤和落粒现象。
•储存和运输。
小麦采收后,要进行储存,并采取适当的管理措施,以保持小麦的新鲜度和质量。
运输过程中,要注意防潮、防晒和防震。
结论小麦后期管理是种植小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合理的灌溉、适时的施肥、科学的病虫害防治以及正确的采收管理措施,都能够为小麦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条件,提高产量和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麦中后期管理及病虫害防治措施
小麦生长中后期是决定小麦粒数和粒重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是麦田病虫害多发、重发期,也是小麦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
麦田管理的好坏,对小麦产量的高低影响非常大。
因此搞好中后期管理和病虫防治对于小麦获得丰产丰收尤为重要。
为了最大限度的提高穗粒数和粒重,夺取小麦高产稳产。
在管理技术上主要抓好以下几各方面。
1 保持适宜的氮素营养水平
小麦生长中后期是小麦一生中需肥最多的时期,一旦脱肥将会造成严重减产,因此对有可能出现发黄脱肥的麦田要在孕穗期进行施肥给予调节,施肥量不可过大,一般不要超过7.5公斤;小麦生长后期不脱肥的麦田不要再施氮素化肥。
关于小麦贪青晚熟的问题,主要是在生长前期氮肥施用量过大造成的,根本途径是控制基肥和拔节前氮肥施用量。
2 浇水
小麦拔节后即进入孕穗、扬花、灌浆时期,即是需水的高峰期,也是形成经济产量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稍有旱象,就会明显影响小麦的产量。
保证水分
供应是确保小麦正常扬花、灌浆、增粒数、争粒重的关键。
孕穗阶段,麦田墒情稍有不好,就应马上浇水,满足小麦穗部发育对水分的需求,以攻穗大粒多。
小麦在抽穗灌浆期的需水量占全生育期的三分之二,孕穗期是小麦需水的临界期,浇水对保花增粒有显著作用,应根据土壤墒情在孕穗期和开花期浇水,以保证土壤水分为田间持水量的75%左右。
晚茬麦要浇好灌浆水,以提高光合高值持续期,并抵御干热风的危害,提高千粒重。
但是在成熟前小麦抽穗期要遇旱浇水,保持土壤湿润,才能穗大粒多,麦田在收获前15~20天,减少浇水避免引起沤根造成小麦早衰死亡。
3 加强预测预报防治小麦病虫害
要加强麦田病虫预测预报,一旦达到防治指标要立即进行防治,减少损失。
小麦条锈病、叶锈病、赤霉病、叶枯病以及小麦蚜虫和红蜘蛛等都是每年要发生的小麦病虫害,只不过是在发生程度上有所不同。
要做好预测预报,随时注意病虫害发生动态。
4 叶面喷肥
小麦后期进行叶面喷肥是增加粒重的有效措施,小麦开花以后,植株营养水平不良时,如小麦叶片发黄有可能脱肥早衰的麦田,可采用叶面喷肥的方法予以调节补充。
应根据麦苗田间长势,抓住有利的墒情,
适期追施小麦拔节孕穗肥。
一般每亩追施尿素7.5~10公斤;冻害重的麦田可酌情增加追肥量,但每亩最多不宜超过15公斤。
开花后到灌浆初期喷施1%~2%的尿素溶液、0.2%~0.3%的磷酸二氢钾溶液等对提高粒重都有较好的效果。
5 病虫害防治
小麦中后期病虫要突出抓好麦蚜、红蜘蛛、纹枯病、白粉病、锈病、叶枯病、赤霉病等病虫的防治。
应切实加强小麦中后期病虫害防治工作,最大程度的降低病虫危害。
5.1 纹枯病、蚜虫、红蜘蛛:可按常规用药进行防治。
5.2 小麦白粉病、锈病:是小麦上常见的病害,防治时要按照“准确监测、带药侦察、发现一点、控制一片”的防治策略,及时控制零星病叶和发病中心。
叶锈病防治指标为病叶率10%,白粉病防治指标为病叶率5%。
每亩可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克,或12.5%烯唑醇(禾果利)可湿性粉剂40~60克,兑水50公斤喷洒,7~10天喷药一次。
5.3 赤霉病:是小麦穗期的主要病害,一般可减产10-40%,如遇3天以上连阴雨,可每亩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克、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
70克,兑水50公斤进行喷雾防治。
6 搞好根外追肥工作
根外追肥,不仅能有效地补充小麦中后期发育对养分的需求,促使小麦粒多籽饱,而且能提高小麦的抗逆能力,抵御干热风的危害。
因此,要结合病虫害的防治,搞好根外追肥工作。
其方法是:每次可在防病治虫的药液中,加入磷酸二氢钾150~200克,小麦多元微肥50~100克。
7 中后期麦田管理要做好“四防”
麦子生长后期要根据天气,病虫害发生趋势等因素,因地制宜地搞好防渍、防倒、防病虫、防干热风等田间管理工作,夺取夏熟丰收。
防渍害:麦子生长后期雨水增多,土壤湿度大,透气性差,容易引起根系早衰、叶片早枯、粒重下降,甚至烂根倒伏,青枯死苗。
要及早清沟降渍,沟深要达20厘米以上,做到沟沟相通,沟通河,雨过田干。
防倒伏:麦子生长后期倒伏,不仅会导致严重减产,品质下降,而且会造成收获困难,除清沟降渍,防病治虫外,可喷施高效叶面肥,保持秆青叶绿。
在麦穗全穗即将抽出时,每亩用40%玉米健壮素40毫升加水50公斤喷雾,抑制穗下节间伸长,增强抗倒能力。
防病虫:麦子生长后期发生的病虫害较多,但此时能够用药防控的主要是锈病、白粉病、赤霉病、蚜虫、粘虫和飞虱。
抽穗前后用20%粉锈宁1000倍液防治锈病和白粉病;齐穗时用50%多菌灵800倍液防治赤霉病,用10%吡虫啉1000~1500倍液防治蚜虫和飞虱;每亩有粘虫6000头时用50%辛硫磷1000倍液喷雾防治,不要用高毒农药。
防干热风:高温低湿伴随着强风而形成的干热风是麦子发育后期的主要气象灾害,会导致正在乳熟的子粒灌?{不足,提前枯熟,粒重下降,造成严重减产,品质下降。
在麦子扬花到灌浆期喷施磷酸二氢钾、高效叶面肥、草木灰浸出液,或喷施0.05%阿斯匹林溶液或0.1%氯化钙水溶液,有条件的在麦子乳熟期前一周浇灌一次“麦黄水”,均可减轻干热风的危害。
要根据病虫发生情况,选用对路农药,科学配方,提高喷防效果;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及时制定防灾减灾预案,落实好各项措施,预防低温冷害、倒伏、渍害和干热风;结合“一喷三防”,在防治病虫的同时,普遍开展叶面喷肥,预防小麦后期脱肥早衰,延长灌浆时间,稳定小麦粒重;对抽穗以后土壤墒情不足的麦田,要适时浇好灌浆水;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减少麦田杂草危害。
8 适时收获,收后及时晾晒
小麦在蜡熟末期是收获的最佳时期,应及时收获。
收获后要及时晾晒。
优质专用小麦还注意收获时单收单脱,单独晾晒,单贮单运,防止混杂。
(作者单位:462300 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农业技术推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