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诱导系遗传多样性及诱导率与母本遗传背景的关系
玉米品种选育中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玉米品种选育中的遗传多样性分析随着人类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农业生产的规模和产量也在不断提高。
作为世界上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玉米的品种选育显得尤为重要。
玉米品种选育的过程可以分为多个环节,而其中遗传多样性分析则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之一。
什么是遗传多样性分析?遗传多样性分析是一种用于研究物种遗传多样性的手段。
通过对同种物种个体进行基因分析和测序,可以研究不同个体之间的遗传差异以及基因型的分布特征。
遗传多样性分析是现代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手段,对于各种生物种群的进化历程和生态适应机制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玉米品种选育中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在玉米品种选育中,遗传多样性分析的目的是通过对不同玉米品种个体的基因信息进行分析,研究玉米个体之间的遗传差异以及基因型分布规律,为育种者提供更全面的遗传信息,从而研发出更加优质高产、适应环境更广泛的新品种。
对于遗传多样性分析的新型技术,如基于SNP、SSR和RAPD等技术的多样性分析有助于区分不同设施样本,并估计育种家育种程序中克隆选择,通过分析配合基因型和表现型组成的高密度遗传地图以及基因组数据,对某一特定品种的遗传基础和遗传资源进行评估和分析,从而为玉米育种提供更为精确、准确的数据信息。
同时,对于玉米遗传多样性数据的分析还可以为我们了解其遗传机理提供帮助,为筛选优良品质、适应性强、抗逆能力高的玉米品种提供参考,进一步推动玉米育种的高效、可持续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遗传多样性分析对玉米育种和品种选育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在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的同时也需要注重保护物种的多样性和遗传资源。
在进行玉米遗传多样性分析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尊重和保护物种的自然遗传资本,同时也应该探索新的玉米品种选育途径和技术手段,为全球粮食生产的可持续性发展做出贡献。
结论总之,遗传多样性分析在玉米品种选育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科学家通过对玉米遗传数据的分析,为玉米育种和品种选育提供了更加丰富和全面的遗传信息,从而推动了玉米育种的高效、可持续发展。
玉米单倍体诱导系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研究

玉米单倍体诱导系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研究芦连勇;崔俊明;卢道文;孙海潮;牛永锋;王海莉【摘要】利用单倍体诱导系选育玉米自交系这一新的育种方法能够快速提供来自供体亲本的稳定纯系,大大缩短自交系选育年限,加快育种进程,提高选育效率.就玉米单倍体诱导系在育种应用中的3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与探讨,揭示了提高单倍体诱导系诱导率和建立高效的单倍体加倍方法,以及对单倍体诱导系诱导性状的遗传规律和诱导机制研究等问题是目前单倍体诱导系在玉米育种应用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玉米单倍体诱导系在玉米育种中显示出巨大的应用前景.【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1(039)009【总页数】3页(P5145-5147)【关键词】玉米单倍体诱导系;育种应用;发展前景【作者】芦连勇;崔俊明;卢道文;孙海潮;牛永锋;王海莉【作者单位】河南省安阳市农业科学院,河南安阳,455000;河南省安阳市农业科学院,河南安阳,455000;河南省安阳市农业科学院,河南安阳,455000;河南省安阳市农业科学院,河南安阳,455000;河南省安阳市农业科学院,河南安阳,455000;河南省安阳市农业科学院,河南安阳,45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13选育优良玉米杂交种的基础和关键在于选育出综合性状表现优良的双亲自交系。
常规育种技术手段选育玉米自交系,获得一个纯系一般需要4~6年时间,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目前,我国95%以上的玉米育种力量选育玉米新品种的技术手段都是利用系谱法、回交法和二环系法等常规育种技术手段。
常规育种技术手段存在的主要缺点是培育新品种周期长、速度慢、效率低不能适应现代育种产业化的激烈竞争要求,因此育种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向之一就是利用优异种质快速选育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
近年来利用单倍体诱导系诱导玉米单倍体这一新的快速育种方法倍受关注。
为此,笔者对玉米单倍体诱导系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1 玉米单倍体诱导系介绍1.1 选育历程与进展 1949年,Chase提出了单倍体诱导选系的方法。
中国主要玉米自交系遗传多样性分析

中国主要玉米自交系遗传多样性分析(文献综述)玉米育种的首选技术路线是利用杂种优势(张世煌,2001)。
因此系统研究种质的遗传多样性,进而划分杂种优势群、构建杂种优势模式,一直是国内外玉米育种研究的热点。
这一研究不但有利于克服组配杂交组合的盲目性、提高育种效率,同时对于拓宽种质资源和克服种质的遗传脆弱性也十分重要。
在全面了解种质间遗传关系的基础上,合理准确地划分杂种优势群和构建杂种优势模式,可以为自交系选育 (尤其是二环选系 )、群体合成与改良、杂交种选配及育种研究管理等工作提供理论基础(谢俊贤,2001)。
1 国内外玉米种质研究现状1.1 杂种优势群和杂种优势模式杂种优势群(Heterosis group)是指遗传基础广阔,遗传变异丰富,具有较多的有利基因,较高的一般配合力(GCA),种性优良的育种基础群体。
是在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作用下经过反复重组种质互渗而形成的活基因库。
从中可不断分离筛选出高配合力的优良自交系(李竞雄,1983;刘纪麟,1991)。
杂种优势模式(Heterosis pattern)是指两个不同杂种优势群之间具有较高的基因互作效应,具有较高的特殊配合力(SCA),相互配对成为产生强优势的模式。
从配对的两个优势群分别选出的优良自交系之间,出现强优势杂交种的几率也相应较高(李竞雄,1983;刘纪麟,1991)。
划分杂种优势群和构建杂种优势模式是玉米种质分析的主要内容,也是玉米育种中关键性的基础工作。
1.2 国外的研究现状杂种优势理论应用于玉米生产始于20世纪30年代,美国最早根据远缘优势的原理划分出两个杂种优势群,并据此构建出第一对杂种优势模式Lancaster×Reid,这已成为经典模式被广泛应用于玉米育种工作中(刘纪麟,1991)。
随着研究的深入,美国的种质基础清晰地分为依阿华坚杆综合种(BSSS)、Reid黄马牙(Reid-YD)和Lancaster(LCS)三个种质系统(Melchinger et al,1991)。
化学试剂诱导玉米孤雌生殖选育自交系概述

化学试剂诱导玉米孤雌生殖选育自交系概述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选择适合地理环境的高产玉米品种成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保障食品安全的关键。
而自交系法是玉米优良品种选育的一种重要手段。
自交系是指通过自交和家系选育法将同一母本的后代不断自交,达到纯化基因型的目的。
然而,玉米遗传变异的速度较缓慢,自交系选育过程中不仅耗时又费力,而且也不易保持优良遗传性状。
为了更好地进行玉米自交系选育,化学试剂诱导孤雌生殖技术应运而生。
化学试剂诱导孤雌生殖技术是指利用化学物质或生物染色体扩增剂等对雌蕊进行处理,从而诱导其发育成为雄蕊,进而实现玉米的孤雌生殖。
此技术具有高效、经济、易操作、对植株生长无不良影响等优点。
下面是化学试剂诱导玉米孤雌生殖选育自交系的相关内容。
一、化学试剂的选择化学试剂诱导玉米孤雌生殖选育自交系的关键是化学试剂的选择。
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多种化学物质可用作诱导剂,如氟苯尿脲、3-吡咯烷酮、苯甲酸、乙酰水杨酸、PCA 等。
其中,氟苯尿脲被认为是效果最好的诱导剂之一。
氟苯尿脲可促进花药的发育和花粉的产生,提高玉米自交系选育的效率。
二、诱导方法在进行化学试剂诱导孤雌生殖选育自交系过程中,需要首先确定好诱导的时间和浓度。
目前,大多数学者采用浸液法或喷液法诱导,具体实验流程如下:1.浸液法将玉米雌穗倒置于含有氟苯尿脲浸液中,浸泡一段时间后取出。
在处理前,需要先去掉叶片、表皮和外层花被片并在处理过程中注意保持温度和湿度的稳定性。
2.喷液法将氟苯尿脲溶液通过气体喷雾器均匀喷洒在玉米雌穗表面,喷涂量要保证雌穗整个表面都湿润,并在处理后适时将雌穗的成熟度进行观测和评估。
三、效果评价化学试剂诱导玉米孤雌生殖选育自交系的最终目的是培育出具有优良遗传性状的稳定自交系。
因此,在诱导过程中,需要对选育过程进行评价,以便在接下来的实验中进行相关调整和改进。
具体评估内容包括:自交系的纯度、遗传稳定性、生产力、耐逆性等。
四、总结化学试剂诱导玉米孤雌生殖选育自交系的技术在玉米品种选育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玉米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与评价

玉米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与评价玉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在中国,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农作物之首。
玉米的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对于农业生产和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生物技术和遗传学的发展,人们对玉米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分析与评价越来越重视。
本文将围绕这个主题展开。
一、玉米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概念和意义种质资源是指用于生产、育种和研究的动植物物种和品种的各种遗传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人工培育资源。
而遗传多样性则指一个物种内部个体之间、群体之间和种间之间基因型和表型的变异程度。
玉米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即指玉米的遗传表现在品种水平、族群水平和种间水平上的多样性。
玉米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具有重要的农业和经济意义。
首先,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种质资源丰富程度直接关系到粮食生产水平和食品安全。
其次,玉米的遗传多样性与抗病性、适应性和耐旱性等重要农业性状密切相关,对于玉米的育种和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参考作用。
最后,玉米是我国的战略性产业之一,玉米种业的发展也直接关系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二、玉米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评价方法玉米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评价方法有很多种,常用的有形态学性状分析、生物化学性状分析、分子标记分析等。
这些方法均有其自身的优缺点,应根据研究目的和具体情况综合应用。
1. 形态学性状分析形态学性状是指生物个体的形态特征,如株型、叶形、花形、果实形态等。
这些性状可以通过对实验材料的观察和测量进行分析。
形态学性状分析是一种简单易行、直观直觉、经济实用的评估方法,其缺点是测量的精度受外部因素的影响较大,而且无法反映种间和基因水平上的分化。
2. 生物化学性状分析生物化学性状是指生物体内的化学成分和代谢产物,如蛋白质、酶、糖类、维生素、花色素等。
这些性状可以通过生化分析技术进行测定。
生物化学性状分析可以反映品种间和基因水平上的差异,但其缺点是分析过程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和耗时较长的实验周期。
9个不同遗传背景玉米人工合成群体的遗传潜势分析的开题报告

9个不同遗传背景玉米人工合成群体的遗传潜势分析的开题
报告
标题:不同遗传背景玉米人工合成群体的遗传潜势分析
摘要:
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人工合成群体的研究逐渐成为一个热门研究领域,其中包括了作物的人工合成群体研究。
玉米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为确保其高产和高质量,需要深入了解玉米遗传潜势。
本研究将选择9个不同遗传背景的玉米人工合成群体进行研究,探究其遗传潜势差异的原因。
本研究将运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不同遗传背景玉米人工合成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并采用遗传多样性、杂种优势比例以及遗传变异系数等指标评价玉米人工合成群体的遗传潜势和杂种优势表现。
同时,我们将进行大量的数据分析和统计学处理,比较不同玉米人工合成群体之间的相关性,并在此基础上,对其适应能力和产量的影响进行探究。
本研究的结果将为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技术和玉米育种提供新的思路,为玉米产量的提高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
关键词:玉米,人工合成群体,遗传多样性,杂种优势。
玉米诱导系XKY-1和XKY-2的诱导效果及单倍体加倍研究

玉米诱导系XKY-1和XKY-2的诱导效果及单倍体加倍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玉米是全世界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在全球粮食生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不断地进行玉米育种研究是至关重要的。
诱导系是育种中用来改良玉米基因型的重要工具,其中包括了许多不同的玉米诱导系,如XKY-1和XKY-2。
XKY-1和XKY-2是两种常用的玉米诱导系,它们在玉米杂交育种中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诱导系的选配和利用,可以实现对玉米遗传优势基因的有效利用,提高玉米杂交组合的育种效率和育种水平。
在近年来的研究中发现,通过单倍体加倍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玉米的育种效率和速度。
单倍体加倍技术可以使玉米种子的染色体数量翻倍,从而增加了基因组的可变性和遗传多样性,为玉米的遗传改良提供了新的途径。
本文将重点讨论玉米诱导系XKY-1和XKY-2的诱导效果以及单倍体加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旨在为进一步的玉米育种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玉米育种的方法和技术,为提高玉米产量和质量作出更大的贡献。
1.2 研究意义玉米是世界上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具有广泛的种植面积和重要的经济价值。
玉米遗传育种一直是农业科研领域的重要方向,诱导系在玉米育种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次研究旨在探究玉米诱导系XKY-1和XKY-2的诱导效果及单倍体加倍研究,为玉米的育种提供更多的遗传资源和方法支持。
研究背景介绍了玉米育种中诱导系的重要性和研究现状,引出了本研究的关键点。
而研究意义则强调了本次研究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研究玉米诱导系XKY-1和XKY-2的诱导效果,可以为育种工作者提供更多的诱导系选择和利用建议,有助于提高玉米育种的效率和成功率。
单倍体加倍研究是对玉米遗传育种的一种重要探索,可以探究玉米单倍体的性状和遗传规律,为玉米高效育种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次研究的意义在于拓展玉米育种的研究领域,为玉米的遗传改良和优化育种提供更多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4个玉米单倍体诱导系的诱导效果

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51]DingY,LiuYX,WuWX,etal.Evaluationofbiochareffectsonnitrogenretentionandleachinginmulti-layeredsoilcolumns[J].WaterAir&SoilPollution,2010,213(1/2/3/4):47-55.[52]刘玮晶,刘 烨,高晓荔,等.外源生物质炭对土壤中铵态氮素滞留效应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2,31(5):962-968. [53]YangZP,ZhengSX,NieJ,etal.Effectsoflong-termwinterplantedgreenmanureondistributionandstorageoforganiccarbonandnitrogeninwater-stableaggregatesofreddishpaddysoilunderadouble-ricecroppingsystem[J].JournalofIntegrativeAgriculture,2014,13(8):1772-1781.[54]张迎春,颉建明,李 静,等.生物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对莴笋及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9,33(4):196-205.[55]张 祥,王 典,姜存仓,等.生物炭对我国南方红壤和黄棕壤理化性质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3,21(8):979-984. [56]ParvageMM,UlénB,ErikssonJ,etal.Phosphorusavailabilityinsoilsamendedwithwheatresiduechar[J].BiologyandFertilityofSoils,2013,49(2):245-250.贾 波,谢庆春,余艳欢.4个玉米单倍体诱导系的诱导效果[J].江苏农业科学,2023,51(5):129-133.doi:10.15889/j.issn.1002-1302.2023.05.0174个玉米单倍体诱导系的诱导效果贾 波1,2,谢庆春1,余艳欢1(1.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淮安223001;2.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重点实验室/扬州大学农学院,江苏扬州225009) 摘要:旨在从黄淮玉米产区主要遗传群体材料中筛选适宜的单倍体诱导系,研究并分析授粉时期对诱导系诱导效果的影响,为基于单倍体技术快速创制优良玉米种质提供研究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玉米诱导系遗传多样性及诱导率与母本遗传背景的关系崔学宇;杨巍;任雪娇;慈佳宾;赵超;董莹;杨伟光【摘要】[目的]研究玉米单倍体诱导率与遗传背景的关系及诱导系的遗传多样性.[方法]选用东北地区主要的玉米杂种优势模式下骨干自交系所组配的F1代为母本进行单倍体诱导,统计诱导率;利用SSR标记对诱导系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和类群划分.[结果]母本不同的材料间单倍体诱导率变异幅度较大,相同杂交模式下的基础材料间诱导率变化也较大,杂交模式间诱导率无显著差异;同一亲本组配的诱导基础材料的诱导率变化范围较大,不同亲本的组合间差异不显著.SSR标记分析表明,35对SSR引物共检测出152个等位基因变异,每对引物检测出2~7个等位基因,平均4.342 9个,每对引物多态性信息量(PIC)为0.113 7~0.676 5,平均为0.442 0.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供试玉米诱导系分为4个大群,第2类群可以被划分为6个亚群.[结论]单倍体诱导率与母本基础材料的基因型有一定的相关性;供试诱导系可划分为4个大群;在对诱导系评价或父本诱导系改良时,应考虑测定母本基因型等综合因素.【期刊名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6(044)008【总页数】7页(P83-89)【关键词】玉米;单倍体;诱导系;SSR标记【作者】崔学宇;杨巍;任雪娇;慈佳宾;赵超;董莹;杨伟光【作者单位】吉林农业大学农学院,吉林长春130118;吉林农业大学农学院,吉林长春130118;吉林农业大学农学院,吉林长春130118;吉林农业大学农学院,吉林长春130118;吉林农业大学农学院,吉林长春130118;吉林农业大学农学院,吉林长春130118;吉林农业大学农学院,吉林长春1301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335.4玉米育种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选育方法和选择的准确性。
常规育种方法获得一个高配合力的纯合玉米自交系,平均需要4~5年的时间,进行连续7~8代的人工自交与选择[1]。
而利用单倍体技术诱导出单倍体后,经过染色体加倍便获得完全纯系,可以缩短产生纯合品系的时间。
因此国内外各大公司、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相继开展玉米单倍体加倍育种,以加速培育优良自交系,并应用于玉米育种实践[2-3]。
玉米诱导系在田间种植时,常常出现生花期不协调、花粉量小不能满足育种需要和抗逆性较差等问题。
研究发现诱导系诱导单倍体这一性状在遗传上主要表现为加性效应,还受显性及上位性效应的影响,诱导率可以通过选择提高[4-5],另有研究发现诱导系诱导性状同样具有杂种优势,所以通过已育成诱导系间杂交继续改良诱导系或应用诱导系杂交种F1作为诱导材料进行单倍体诱导,是保证诱导率条件下解决上述问题的可行手段[6-7],因此对已育成诱导系类群的划分在诱导系改良应用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Sarkar等[8]研究表明,单倍体诱导率的高低还受母本材料以及诱导条件和诱导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研究母本基因型对诱导率的影响,对现有诱导系的改良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本研究选用东北地区主要的玉米杂种优势模式下骨干自交系所组配的F1代为母本进行单倍体诱导,统计诱导率,并利用SSR标记对本课题组收集、改良的82份诱导系遗传多样性进行类群划分,以期为已有诱导系材料的改良以及提高诱导系的诱导效率、充分发挥诱导系的诱导效能提供理论依据。
1.1 供试材料母本为不同杂交模式人工组配的24份选系基础材料(表1),涵盖了东北地区常用的自交系及主要的杂种优势模式。
以本课题组选育的诱导系JS6-2、JS6-6、JS6-11、JS3-11和JS3-12为杂交共同父本,即将花粉混合均匀授粉,各父本诱导系花粉量大、抗病性好、持粉时间长[9-10]。
诱导系遗传多样性研究材料为本课题组收集、改良的80份诱导系材料及Stock6、高诱1号合计82份诱导系,诱导系JS6-2~JS6-35田间编号为4D1~4D34,JS3-1~JS3-46田间编号为4D35~4D80,Stock6编号为4D81,高诱1号编号为4D82。
选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筛选与鉴定所设计的适于中国玉米种质资源研究的40对核心标记作为SSR标记[11]。
1.2 试验方法1.2.1 大田种植管理2013年冬将24个杂交组合(母本材料)种植于吉林农业大学三亚玉米育种基地,每个材料种植1行,行距65 cm,株距25 cm,于母本吐丝后3~4 d以诱导系混合花粉授粉,每个材料杂交10~20穗,收获后选择结实较好的果穗混合脱粒,进行单倍体的初步鉴定,其中胚乳有紫色标记而胚无紫色标记的籽粒为拟单倍体,所有拟单倍体于2014年春种植于吉林农业大学长春玉米育种基地进行进一步的种植鉴定,其中单倍体表现为植株矮小、叶片和茎秆绿色、多为不育,根据田间鉴定结果统计不同基础材料的单倍体诱导率[12-14]。
单倍体诱导率=(准单倍体籽粒数/诱导的总籽粒数)×100%。
试验原始数据先在Excel 2003软件中进行处理,再用DPS 7.1软件进行数据分析[15]。
1.2.2 诱导系遗传多样性分析诱导系材料DNA的提取参考宋恩亮[16]的SDS方法,并根据本实验室条件加以改良。
取少量幼嫩玉米叶片装入预先加入钢珠的2 mL离心管中,液氮冷冻后利用打样机充分打碎,在装有样品的离心管中加入800 μL预热的SDS抽提液,65 ℃水浴30~45 min,加入800 μL有机溶液,轻轻振荡10 min;在冷冻离心机中10 000 r/min 离心12 min;将上清液转入新的1.5 mL离心管中,加上清液体积1/10的 3 mol/L NaAc(约75 μL)和与上清液等体积的异丙醇,轻轻上下颠倒摇晃 3~5 min,放入-20 ℃冰箱沉降过夜;10 000r/min 离心5 min,利用体积分数75%乙醇洗脱DNA沉淀2次;通风橱内风干DNA,当沉淀呈现半透明状时加100 μL TE溶解DNA原液,-20 ℃ 保存备用。
SSR反应体系参考张舒娜等[17]的条件,并由本实验室优化完成。
采用20 μL PCR 反应体系,其中包括10×PCR buffer 2 μL,2.5 mmol/L dNTPs 0.3 μL,引物共0.5 μL,2.5 U/μL Taq DNA聚合酶0.5 μL,20 ng/μL DNA 4.0 μL,ddH2O 12.7 μL。
SSR反应条件:95 ℃预变性5 min;94 ℃变性30 s,59 ℃退火45 s,72 ℃延伸30 s,共36个循环;最后72 ℃延伸10 min,4 ℃结束并保存。
反应产物用7.2%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拍照。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根据SSR产物银染结果,有带记为1,无带记为0,建立数据库,利用UPGMA方法对各个自交系进行聚类,数据处理用NTsys 2.10e软件完成。
每一个多态性位点的多态性含量( PIC) 数据处理利用统计分析软件PowerMarker V3.25 完成。
2.1 基础材料的单倍体诱导率2.1.1 不同基础材料的单倍体诱导率由表1可知,在长春春播种植条件下,基础材料的单倍体诱导率变幅为1.09%~18.41%,其中PH6WC×郑58的单倍体诱导率为18.41%,444×四-144的单倍体诱导率为1.09%。
单倍体诱导率在10.00%以上的有K12×S122、黄早4×安昌7、444×安昌7、吉853×昌7-2;单倍体诱导率在2.00%以下的有吉853×丹340、丹9046×PHGJ4、沈5003×PHGJ4、444×四-144。
2.1.2 不同杂交模式下的单倍体诱导率由表2可以看出,塘四平头×塘四平头杂交模式下的单倍体诱导率均值最高(6.78%),其次为Reid×Reid的杂交模式(5.83%),塘四平头×旅大红骨杂交模式最低(5.39%)。
方差分析结果(表3)表明,不同杂交模式间单倍体诱导率无显著性差异。
2.1.3 具有相同亲本诱导基础材料的单倍体诱导率由表4可以看出,具有相同亲本基础材料的单倍体诱导率均值为4.53%~8.62%,其中PH6WC参与组配的单倍体诱导率最高(8.62%),吉853参与组配的单倍体诱导率最低(4.53%)。
同一亲本参与组配的诱导基础材料间单倍体诱导率变异幅度都较大,除昌7-2作为组配亲本诱导率变异幅度小于9%外,其他亲本诱导率变异幅度都高于9%。
对统计值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5)表明,6组间诱导率无显著性差异。
2.2 诱导系的遗传多样性及聚类结果40个标记中有35个标记条带清晰具有多态性(表6)。
由表6可以看出,筛选的35个标记在诱导系合计扩增到152个等位位点,平均每个标记 4.342 9个等位位点。
在这些标记中,等位变异最多的是umc2115k3和bnlg161k8,最少的是phi072k4。
35个标记平均PIC值为0.442 0,PIC值变化幅度为0.113 7~0.676 5,用于试验的82份诱导系的基因多样性平均值为0.491 5。
35个标记所揭示的基因多样性变化幅度为0.138 3~0.722 5。
根据82份诱导系遗传相似系数矩阵,利用UPGMA 方法对82份诱导系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图1) 表明,以遗传相似系数0.65为标准,可以将82份诱导系划分为4个大类,其中第Ⅰ类群包含4D1和4D5 2个诱导系;第Ⅱ类群包含78个诱导系;第Ⅲ、Ⅴ大类各包含1个诱导系,分别为Stock6和高诱1号;以相似系数0.69为标准可以将第Ⅱ类群进一步划分为Ⅱa~Ⅱf 6个亚群。
3.1 诱导率的影响因素本试验在吉林长春同一诱导环境条件下开展单倍体的诱导率研究,并选择多种遗传背景的单倍体诱导系作为共同父本,避免了种植环境和诱导系遗传背景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表明,母本基础材料的遗传背景影响单倍体诱导率,而不同杂交模式间单倍体诱导率高低无显著性差异,不足以决定诱导率的高低,具有相同亲本的基础材料组间诱导率也无显著性差异,这与丁照华等[18]的研究结果相似。
3.2 诱导系材料的遗传多样性基于核心标记所揭示的82份诱导系平均遗传多样性为0.491 5,平均等位变异数为4.342 9,低于前人基于SSR标记对中国普通玉米及糯玉米的研究结果[19],但高于在甜玉米中的研究结果[20]。
其原因可能是普通玉米及糯玉米研究比较成熟,具有更广泛的种质资源,而甜玉米和诱导系材料都比较特殊,选育来源不够广,因此在以后的育种过程中应该注重自身拥有诱导系资源的研究和整理,并加强诱导系种质资源的引进和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