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花鼓戏介绍及经典选段分析
湖南花鼓戏的曲目

湖南花鼓戏的曲目湖南花鼓戏的曲目及简介如下:1. 《刘海砍樵》《刘海砍樵》是湖南花鼓戏中的经典剧目之一。
该剧以刘海和胡秀英的爱情故事为主线,通过刘海砍樵、胡秀英下凡等情节,表现了两人真挚的爱情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该剧以欢快的曲调和生动的表演赢得了观众的喜爱。
2. 《打铜锣》《打铜锣》是湖南花鼓戏的传统剧目之一。
该剧讲述了蔡九和林十娘之间的故事,通过生动的表演和欢快的曲调,展现了湖南人民的生活和情感。
该剧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浓郁的地方特色深受观众喜爱。
3. 《补锅》《补锅》是湖南花鼓戏中另一部著名的剧目。
该剧以李小聪和兰英的爱情故事为主线,通过补锅匠和顾客之间的互动,展现了湖南人民的生活和情感。
该剧以优美的曲调和生动的表演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同时也展现了湖南花鼓戏独特的艺术魅力。
4. 《八百里洞庭》《八百里洞庭》是湖南花鼓戏的传统剧目之一。
该剧以洞庭湖为背景,通过渔民的生活和爱情故事,展现了湖南人民的生活和情感。
该剧以优美的曲调和生动的表演展现了湖南花鼓戏的艺术魅力,同时也体现了湖南人民对洞庭湖的热爱和向往。
5. 《小槐荫》《小槐荫》是湖南花鼓戏中的经典剧目之一。
该剧讲述了张生和莺莺之间的爱情故事,通过生动的表演和优美的曲调,展现了两人真挚的爱情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该剧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浓郁的地方特色深受观众喜爱,同时也体现了湖南花鼓戏的艺术魅力。
总的来说,湖南花鼓戏的曲目涵盖了历史传说、民间故事、现实生活等多个方面,通过优美的曲调和生动的表演,展现了湖南人民的生活和情感,同时也体现了湖南花鼓戏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
浅谈“湖南花鼓戏”

浅谈“湖南花鼓戏”湖南的花鼓戏起源于长沙各地的山歌民歌以及民间歌舞,在清朝的时候开始正式的被确立,尤其是角色的发展。
受湘剧艺术的影响,湖南花鼓戏的表现题材也被不断扩大,最终丰富了所有的音乐。
在清朝的时候,各地民间习俗以及文化气息,乡土人情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形成了不同的艺术流派,而花鼓戏也是扎根在民间,从而进行发展。
由于是从民间所起,所以花鼓戏的受众群体是比较多的,大部分的人都能接受,尤其是老一辈的人一听花鼓戏就来劲儿。
湖南花鼓戏可以直接追溯到清代,出现了田间休闲系民间音乐歌舞表演,这也使花鼓戏正式的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
虽然有一些地方的人对于花鼓戏可能比较陌生,但对于湖南人来说,花鼓戏就像是湖南文化的象征。
早期的花鼓戏,必须半职业性班社在农村作季节性演出,随后花鼓戏总爱遭受歧视和禁演,各地花鼓戏班都曾兼演当地流行的大戏剧目以作掩护,很多戏班称“半台班”或“半戏半调”、“阴阳班子”京剧。
建国后,各地分别成立专业剧团,进入城市剧场。
花鼓戏最早起源于湖南省常德市一带,后逐渐发展壮大,有长沙花鼓戏、岳阳花鼓戏、衡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常德花鼓戏、零陵花鼓戏等六个流派之分,其都各具不同的艺术风格。
并在湖南各地得到广泛传播和演绎。
据传统说法,花鼓戏最初起源于明朝宫廷音乐“花鼓”,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戏曲形式。
花鼓戏的表演形式以唱为主,结合了武打、腔调和舞蹈等元素,展现了湖南文化的特色和风采。
据1981年统计,湖南省有花鼓戏剧团54个,并成立了湖南省花鼓戏剧院。
1957年,湖南省戏曲学校成立,设有花鼓戏专科。
二.“花鼓戏”的艺术特色南花鼓戏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以下是湖南花鼓戏的一些特点:1. 音乐和舞蹈:湖南花鼓戏注重音乐和舞蹈的表演。
花鼓戏的音乐以花鼓为主要伴奏乐器,配以锣、鼓、板等打击乐器和二胡等弦乐器,气势磅礴,节奏明快。
舞蹈方面,湖南花鼓戏以独特的步伐和身法表现人物情感,舞姿矫健而富有韵律感。
简述湖南花鼓戏

简述湖南花鼓戏一、花鼓戏的起源花鼓戏是清代中叶兴起的,以农村的山歌、民间的小调及本地花鼓为基础演变而成,主要流传于我国南方各省的地方小剧种之一,是我国古代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
“湖南花鼓戏是指湖南境内六种花鼓戏的总称,即长沙花鼓戏、常德花鼓戏、衡州花鼓戏、零陵花鼓戏、岳阳花鼓戏和邵阳花鼓戏,经过悠久的历史传承逐渐形成了六个有着不同区域风格的地方花鼓戏。
”花鼓戏传承与发展的研究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也为湖湘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一方面的有力支持。
花鼓戏只是湖南众多地方戏曲的一个品种,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湖南花鼓戏与湖北、四川、江西等地的花鼓戏有很多的相似点,但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二、发展历程花鼓戏,是全国地方戏曲中同名最多的剧种。
其中虽属“湖南花鼓戏”最为著名。
但湖南花鼓戏却是一个笼统的剧种概念,因为湖南花鼓戏根据流行地区的不同可细分为:长沙花鼓戏(益阳花鼓戏)、岳阳花鼓戏(临湘花鼓戏)、衡州花鼓戏(衡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常德花鼓戏、永州花鼓戏(零陵花鼓戏)等六个流派。
因此,严格来讲“湖南花鼓戏”并不是一个单一的地方剧种。
通常所见到的湖南花鼓戏经典代表剧目如《刘海砍樵》、《打铜锣、补锅》等实为代表湖南花鼓戏的长沙花鼓戏中的剧目。
但多数人并不能详细清楚地了解这些概念,所以人们一般所说的湖南花鼓戏其实就是长沙花鼓戏。
长沙花鼓戏形成初期是以旧长沙府(今长沙县)为中心,后逐渐向周边县市辐射,其不只流行于长沙,在省内流传甚广,相对而言其它五个流派无论是流传范围还是知名程度来都远不及长沙花鼓戏。
因此,长沙花鼓戏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湖南花鼓戏的代表。
除岳阳花鼓戏之外,其它四个流派几乎都只在其所处县市或地区作代表性或象征性传承。
除湖南花鼓戏之外,在湖北有荆州花鼓戏(湖北花鼓戏)、黄孝花鼓戏、东路花鼓戏,安徽的凤阳花鼓戏,皖南花鼓戏,河南的豫南花鼓戏(光山花鼓戏),浙江的桐乡花鼓戏、包山花鼓戏、平湖花鼓戏等同名的地方剧种。
湖南花鼓戏经典曲目

湖南花鼓戏经典曲目
(原创版)
目录
1.湖南花鼓戏的简介
2.湖南花鼓戏的传统曲目
3.湖南花鼓戏的经典名段
4.湖南花鼓戏的流派
5.湖南花鼓戏与当地人民的生活关系
正文
湖南花鼓戏是一种源于湖南地区的地方戏曲剧种,其传统曲目众多,有着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
根据提供的参考信息,我们可以了解到湖南花鼓戏的经典曲目包括《刘海砍樵》、《思夫》、《补背褡》、《芦林记》、《双盗花》、《双卖酒》、《刘海戏金蟾》、《盘夫》、《讨学钱》等。
此外,还有一些以喻老四、张德和为主角的剧目。
湖南花鼓戏的经典名段如《刘海砍樵》、《补锅》等,这些名段在表演艺术上具有较高的价值,深受观众喜爱。
同时,湖南花鼓戏根据流行地区的不同,还可以细分为长沙花鼓戏(益阳花鼓戏)、岳阳花鼓戏(临湘花鼓戏)、衡州花鼓戏(衡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常德花鼓戏、永州花鼓戏(零陵花鼓戏)等六个流派。
湖南花鼓戏与当地人民的生活关系非常密切,其剧目内容主要反映人民劳动、男女爱情和家庭矛盾等方面。
加上语言、师承和流派的不同,每个地区的花鼓戏都有各自的风格特色。
花鼓戏音乐以小唢呐、锣鼓伴奏,曲调活泼轻快,适于歌舞戏,深受广大观众喜爱。
第1页共1页。
《思夫》岳阳花鼓戏赏析

《思夫》岳阳花鼓戏赏析《岳阳花鼓戏〈思夫〉赏析》嘿,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唠唠岳阳花鼓戏里的《思夫》。
这花鼓戏啊,就像是咱民间开出来的一朵特别的花,特别有味道。
先说说这《思夫》的故事吧。
我猜啊,这肯定是讲一个女子想念自己丈夫的事儿。
也许她的丈夫是出去干活了,也可能是去打仗了,反正就是长时间不在家。
这女子呢,就天天在家里盼着、念着。
就像我小时候,我爸出去打工,我妈在家等他回来的时候,那眼神里就充满了这种盼头,就盼着我爸能早点回家。
岳阳花鼓戏演这个《思夫》啊,那演员一上台,就好像把咱直接带到那个小村子里,带到那个女子的家里去了。
那舞台布置虽然简单,但是通过演员的表演,我就感觉看到了一个小小的院子,院子里有棵歪脖子树,树下有个小石凳。
这女子呢,就坐在石凳上,眼睛望着远方,就像一只盼着主人回来的小狗一样。
这比喻可能不太恰当,但是真的很形象啊。
戏里的音乐也很有意思。
那锣鼓一敲,胡琴一拉,就像有人在你耳边轻轻地诉说着这个女子的思念。
有时候那音乐慢得像蜗牛爬,可能就是在表现女子那种悠长的思念,感觉时间都变得很慢很慢。
我就想啊,这音乐怎么这么神奇呢?它就像是有魔法一样,能把人心里的那种情感直接给勾出来。
演员的表演更是绝了。
我看到那个演妻子的演员,她的眼睛里都是戏。
她一会儿皱着眉头,好像在担心丈夫路上会不会遇到危险;一会儿又眼睛放光,可能是想到丈夫回来后的甜蜜场景了。
她的动作也很细腻,就拿她拿手帕擦眼泪来说吧,那手帕就像是她思念的寄托,她擦得轻轻的,好像生怕把思念给擦掉了一样。
这让我想起我自己有时候假装哭着玩,那可没人家演得这么真。
我就想啊,这演员得下多少功夫才能演得这么好呢?不过呢,我也有一点小想法。
这《思夫》的故事在现在看来可能有点老套了。
现在很多夫妻要是分开了,打个电话、发个视频就行了。
但是呢,在以前那个年代,这就是很真实的情况啊。
所以说这花鼓戏虽然演的是过去的事儿,但它也能让我们感受到那个时候人们的情感。
再说说这戏里的服装。
湖南花鼓戏经典曲目

湖南花鼓戏经典曲目湖南花鼓戏是中国传统戏曲的一种,起源于湖南平江。
它以充满活力和独特特色的唱腔、表演技巧和舞台布景,赢得了观众的喜爱。
湖南花鼓戏自诞生以来,创作了许多经典曲目,今天我们就来介绍一些其中的代表作品。
《红灯记》是湖南花鼓戏中的经典之作。
该剧以晚清时期江湖恩怨为背景,讲述了英雄霍元甲与大恶人李大山的斗争故事。
剧中的主要角色扮演者需要展示出男子汉的英勇和机智,女主角也要活波可爱而不失娇媚。
剧中的唱段如《争雄天下冠华夏》、《江山逐浪演英豪》等,既舒展了歌喉的瑰丽,又彰显了戏曲艺术的精髓。
《白蛇传》是湖南花鼓戏中的另一部经典之作。
该剧以中国传统的民间传说为基础,讲述了一个仙蛇为了复仇而化身成人并陷入人类世界的故事。
剧中的唱段如《情系客中传白蛇》、《信任同乡游六合》等,展示了湖南花鼓戏独特的音乐美感和表演风格。
剧中还有着精美的布景和精湛的舞蹈,使得观众仿佛置身于一个奇幻的世界。
除了以上两部,湖南花鼓戏还有其他许多经典曲目,比如《窦娥冤》、《关公巴山夜雨愁》等。
这些曲目不仅包含了湖南花鼓戏独特的唱腔和表演技巧,还融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故事情节。
湖南花鼓戏的表演形式多样,除了唱腔和表演,还常常会配以精美的舞台布景、服装和道具。
表演者会利用特殊的音响效果和台词,使观众可以更好地理解剧情发展和角色性格,增加戏曲的艺术魅力。
湖南花鼓戏经典曲目的演绎要求演员具备高超的技艺和演技。
他们需要具备良好的音乐素养和对角色扮演的理解,能够准确地把握节奏和情感。
此外,他们还需要具备灵活的身体和卓越的表演技巧,才能够恰到好处地展现角色的魅力和特点。
湖南花鼓戏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一种,不仅展示了湖南地区的文化特色,也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和传统的底蕴。
经典曲目的传承和演绎,是对这一戏曲艺术的发扬和延续。
通过这些传统的演出,我们可以欣赏到湖南花鼓戏的独特魅力,并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总而言之,湖南花鼓戏通过其独特的唱腔和表演风格,以及精美的舞台布景和服装,吸引了众多观众的喜爱。
湖南花鼓戏曲目
湖南花鼓戏曲目1、《刘海砍樵》花鼓戏经典剧目排名第一的无疑是这部《刘海砍樵》,这是一出经整理改编的传统戏,叙述青年农民刘海与村姑胡秀英恋爱成婚的故事,剧情生动感人,风格清新真切。
几十年来《刘海砍樵》久唱不衰,流播全国,并多次到省外和国外演出,以致家喻户晓,在长沙几乎人人能唱能演。
2、《补锅》著名花鼓戏《补锅》原名《补大缸》,1964年改名《补锅》,由湖南省花鼓戏剧院首演,写女青年刘兰英与青年补锅匠李小聪相爱并使兰英母刘大娘转变落后观念的故事。
该剧反映当代农村青年男女突破世俗观念,热爱农村、热爱劳动、热爱新生活、自由恋爱,争当社会主义新青年的新风尚。
3、《打铜锣》《打铜锣》也是湖南花鼓戏代表曲目之一,剧本根据柯兰小说《三打铜锣》改编,讲述社员蔡九坚持原则,批评教育自私的林大娘、维护集体利益的故事。
两剧情节都十分生动风趣,人物性格非常突出,表演精彩,唱词利落,也都富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剧中的喜剧风格与歌舞表演得到较为完美的结合。
演出之后,两剧很快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并摄制成电影,风靡一时。
4、《三里湾》《三里湾》是好看的花鼓戏推荐中必有的佳作,该剧根据赵树理同名小说改编,此剧由湖南花鼓剧团于1957年首演,戏曲化程度较高,人物性格鲜明,语言生动,生活气息浓厚。
曾被全国各地广泛移植演出,1979年参加建国三十周年献礼演出,获创作二等奖,演出二等奖。
5、《打鸟》《打鸟》别名《王三打铳》。
早期由当场旦脚演三毛箭,一个旦脚演毛姑娘,小丑演毛母;近期则由小丑扮三毛箭,花旦扮毛姑娘,老旦扮毛母;整理后三毛箭改俊扮,也有由小生扮演的。
唱腔以走场牌子为主,歌舞性强,富于生活情趣。
1954年由邵阳市花鼓剧团首演,1955年参加湖南省第二届戏曲观摩会演,获剧本一等奖。
湖南花鼓戏的曲目
湖南花鼓戏的曲目湖南花鼓戏是湖南地区非常有名的一种地方戏曲,它具有独特的音乐曲调和剧情传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湖南花鼓戏的曲目丰富多样,涵盖了各个历史时期和不同主题的故事,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典型的湖南花鼓戏曲目。
1.《女儿情》:《女儿情》是湖南花鼓戏中经典的白打段子,讲述了女主角杨娥和五个追求者之间的情感纠缠。
这个曲目以其婉转抒情的旋律和动感的打击乐,给观众带来了快乐和感动。
2.《擒贼擒王》:《擒贼擒王》是湖南花鼓戏的传统曲目之一,它描绘了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攻打水上台的故事。
这个曲目以其激昂的音乐和紧张刺激的剧情,展现了英勇的戚继光和他的战士们的无畏精神。
3.《林则徐救孙》:《林则徐救孙》是湖南花鼓戏中的经典题材,讲述了清朝官员林则徐为了救孙传芳而与官府决裂的故事。
这个曲目以其激动人心的剧情和感人至深的旋律,使观众对历史人物林则徐的勇敢和义举有了更深的理解。
4.《白蛇传》:《白蛇传》是湖南花鼓戏中的经典曲目之一,是中国传统爱情故事之一。
它讲述了白蛇和许仙之间的爱情故事,以及他们在充满挑战和考验的世界中相互帮助和珍惜的情感。
这个曲目以其动人的音乐和精彩的演绎,给观众带来了浪漫和感动。
5.《花木兰》:《花木兰》是湖南花鼓戏中的另一个经典曲目,讲述了唐朝女将军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
这个曲目以其战斗的氛围和婉转的旋律,表现了花木兰的英勇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6.《貂蝉》:《貂蝉》是湖南花鼓戏中的一部传统曲目,讲述了王允用美人计拯救国家于危难之中的故事。
这个曲目以其妩媚的旋律和动感的表演,展现了貂蝉的聪明和王允的魅力。
7.《西施舞》:《西施舞》是湖南花鼓戏中具有代表性的曲目之一,它描绘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美人西施以其无比的美丽搅动整个国家的故事。
这个曲目以其舞动的旋律和充满激情的表演,展现了西施的美丽和风华。
8.《红楼梦》:《红楼梦》是湖南花鼓戏中的经典曲目之一,它改编自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故事。
湖南花鼓戏艺术特色探析
湖南花鼓戏艺术特色探析【摘要】湖南花鼓戏是湖南省传统的地方戏曲剧种,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
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包括鼓点明快、舞姿矫健等特点,深受观众喜爱。
剧情传统主题多样,涵盖了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内容,音乐舞蹈也是花鼓戏的重要组成部分,旋律优美动感。
演员身着精美的服饰,使用精致的道具,为戏剧增添色彩。
湖南花鼓戏在传统戏曲中独具特色,传承与发展对其来说至关重要。
通过对当代文化的影响,花鼓戏得以焕发新的活力,在当今社会仍然受到广泛关注和喜爱。
【关键词】湖南花鼓戏、艺术特色、历史渊源、表演形式、剧情传统、音乐舞蹈、服饰道具、传统戏曲、特色、传承、发展、当代文化、影响。
1. 引言1.1 湖南花鼓戏艺术特色探析湖南花鼓戏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和深厚的历史渊源。
其表演形式多样,包括鼓点韵律明快、舞蹈动作优美等特点。
剧情传统源于湖南民间传说故事,充满了浓厚的地方色彩。
音乐舞蹈是花鼓戏的重要组成部分,曲调婉转动人,舞蹈优美动感。
花鼓戏的服饰道具也十分精致华丽,体现了当地民俗文化的独特风格。
湖南花鼓戏在传统戏曲中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只有不断推动花鼓戏的创新与发展,才能让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得以传承并在当代文化中继续发挥重要影响。
将是我们探讨的重要课题,希望通过对其进行深入研究,能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形式。
2. 正文2.1 历史渊源湖南花鼓戏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宋代,起源于湖南地区的民间艺术形式。
据传,花鼓戏最初是一种由乡村民间表演的杂技秀,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和艺术水准的戏曲表演形式。
花鼓戏的表演内容丰富多样,包括各种戏曲剧目、武打、杂技、歌舞等元素,形式独特而富有民族特色。
随着时间的推移,湖南花鼓戏逐渐成为湖南地区的主要戏曲形式之一,受到了观众的喜爱和赞赏。
在明清时期,湖南花鼓戏经历了一段较为繁荣的发展阶段,有了更为成熟的表演形式和剧情传统。
湖南花鼓戏刘海砍樵(1)
05
传承与发展现状
湖南花鼓戏的传承现状
传承人队伍
01
目前,湖南花鼓戏的传承人队伍呈现老龄化趋势,年轻传承人
的培养亟待加强。
传承方式
02
传统的口传心授方式仍是主要传承手段,同时结合现代教学方
法,如戏曲学校、培训班等。
传承内容
03
在传承经典剧目的同时,注重传统表演技艺、音乐唱腔、舞台
美术等方面的传承。
砍樵人的存在丰富了剧情的内 涵,让观众更深刻地感受到当 时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其他角色介绍
剧中还有其他一些角色,如恶霸、地 主等反面形象,以及刘海的母亲、村 姑等辅助形象。
通过这些角色的塑造,观众可以更加 深入地了解当时社会的各种人物性格 和命运,增强了剧目的观赏性和思想 性。
这些角色在剧情中各自扮演着不同的 角色,推动着故事的发展,同时也为 观众呈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06
推广与传播策略
剧场演出推广
定期演出
在各大剧场定期安排《刘海砍樵》的演出,提高剧目的曝光度和知 名度。
优惠政策
推出针对不同人群的优惠政策,如学生票、团体票等,吸引更多观 众前来观看。
观众互动
在演出过程中设置互动环节,如观众投票、现场抽奖等,增加观众参 与感和粘性。
校园传承推广
校园讲座
邀请湖南花鼓戏专家或演员进入校园,为学生们讲解湖南花鼓戏 的历史、艺术特色及《刘海砍樵》的剧情和表演技巧。
01
02
03
04
剧目创新
鼓励创作反映现实生活、具有 时代特色的新剧目,丰富湖南
花鼓戏的艺术表现力。
音乐创新
吸收现代音乐元素,对传统唱 腔进行改革和创新,使湖南花 鼓戏的音乐更加丰富多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曲调特点:曲调轻快活泼,优美动听,旋律流畅
情绪:积极向上
伴奏乐器:湖南花鼓大筒、笛子、锣鼓
吐字:吐字清楚、有地方特色、具有湖南方言 湖南花鼓戏戏曲表演艺术家:王永光,宋谷,刘赵黔, 李左,李小嘉 ,叶红,何冬保等 代表剧目:《刘海砍樵》《打铜锣》《补锅》
花鼓戏特点:以反映民间生活为主,多以生产劳动、 男女爱情或家庭矛盾为题材。语言生动,乡土气息浓 厚。
南县实验湖南花鼓戏团 安化县湖南花鼓戏剧团 益阳市三湘花鼓戏剧团 湘潭市湖南花鼓戏剧团 湘乡市湖南花鼓戏剧团 韶山市湖南花鼓戏剧团 湘潭县湖南花鼓戏剧团 衡阳市湖南花鼓戏剧团 衡阳县湖南花鼓戏剧团 衡东县湖南花鼓戏剧团 衡山县湖南花鼓戏剧团 衡南县湖南花鼓戏剧团 邵阳市湖南花鼓戏剧团 邵东县湖南花鼓戏剧团 常德市湖南花鼓戏剧团 鼎城区湖南花鼓戏剧团 津市市湖南花鼓戏剧团 临澧县湖南花鼓戏剧团 安乡县湖南花鼓戏剧团 湖北省内县级院团 通城县花鼓戏剧院(通城花鼓戏源于湖南花鼓戏) 崇阳县提琴戏协会(崇阳提琴戏源于湖南花鼓戏)
湖南花鼓戏由于地域声腔以及民俗乡音等各方面的差异,湖南花鼓戏分 为长沙花鼓戏(益阳花鼓戏)、岳阳花鼓戏(临湘花鼓戏)、常德花鼓 戏、衡阳花鼓戏等。均以长沙官话为统一的舞台语言,各有代表性剧目 和音乐声腔。
补锅/游春
传统剧目 各地湖南花鼓戏传统剧目女 爱情或家庭矛盾为题材,语言生动,乡土气 息浓厚。1949年后,花鼓戏艺术有较大发展, 不但整理了《刘海砍樵》、《打鸟》等传统 戏,而且创作了《双送粮》、《姑嫂忙》、 《三里湾》等不少现代戏。而《打铜锣》、 《补锅》、《送货路上》、《野鸭洲》等已 摄制成影片。 解放后,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湖南花鼓 戏在老艺人和新文艺工作者共同努力下,挖 掘、整理和改编了许多传统剧目,其中在全 国影响较大的有《刘海砍樵》、《刘海戏金 蟾》等。 经典名剧有:《刘海砍樵》《补锅》《打铜 锣》
湖南花鼓戏虽说后来发展有了生、旦、净、丑诸行当,但小旦、小生、小丑仍占 主要地位,表演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同时也注重不断吸收传统的表演技巧,如 岳阳花鼓戏就直接从巴陵戏中借鉴传统戏的袍带、翎子、翅子、扇子、官衣、罗 帽、胡子、把子和扑、跌、翻、打等表演技巧,用于塑造人物和表现情节,以丰 富花鼓戏剧种的表现力。 花鼓戏的表演艺术朴实、明快、活泼,行当仍以小丑、小旦、小生的表演最具特 色。小丑夸张风趣,小旦开朗泼辣,小生风流洒脱。步法和身段比较丰富,长于 扇子和手巾的运用,拥有表现农村生活的各种程式,诸如划船、挑担、捣碓、砍 柴、打铁、打铳、磨豆腐、摸泥鳅、放风筝、捉蝴蝶等等。后期由于剧目的发展, 表演艺术也有所丰富,如吸收了兄弟剧种的一些毯子功和把子功,充实了武功表 演。 花鼓戏的行当分工也更趋细致,不但由“三小”发展到生、旦、净、丑,而且 “三小”中也有更细的分工。以长沙花鼓戏为例,小丑又分褶子丑、短身丑、官 衣丑、烂布丑、奶生丑;小旦又分正旦、二旦、花旦、闺门旦;小生又分正小生、 风流小生、武小生、烂布小生、奶生子等。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各地的花鼓戏 都各有一些著名演员,如今有长沙的何冬保(丑)、湘潭的廖春山(旦)、邵阳 的王佑生(老旦)、桃源的张树生(生)、岳阳的杨伯成(丑)、衡阳的张廷玉 (小生)等。
《手拉风箱呼呼响》(李谷一1964年演唱)
生产队的养猪能手刘大娘,希望找一个有文化、有技术、 职业好、贡献大的小伙子做女婿。但女儿兰英却瞒着她找了 一个补锅匠做对象。刘大娘和女儿的看法不一样,认为补锅 是“屋檐脚下蹲,一脸墨黑尽灰尘”的职业,没有什么出息。 有一天,刘大娘失手打破了煮潲的大铁锅,着急之中拿了饭 锅当潲锅,只好叫女儿去请补锅的师傅来补锅。兰英与男友 李小聪商定计策,要趁这个机会来启发和教育妈妈。小聪来 到兰英家,刘大娘不知道小聪就是兰英的男朋友,催他快点 补锅。小聪不急不忙讲述自己的岳母看不起补锅匠,刘大妈 也表示赞同他岳母的思想,接着,小聪对刘大妈的旧思想给 予严厉的批评,教育她革命工作是整体,七十二行都重要, 彼此相依不能离。刘大娘听小聪讲得有道理,表示不仅自己 要改变旧观念,还要帮助小聪劝说他岳母接受这个女婿。小 聪见岳母已回心转意,连忙向岳母表露身份。刘大娘在满意 的微笑声中接受了这位女婿。
(叶红(女)、李左(男)《刘海砍樵》→)
补 锅
花鼓戏是湖南最著名的戏种,源出于民歌,逐渐发展成为一旦一丑 演唱的花鼓戏初级形式。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刊行的《浏阳县 志》谈及当地元宵节玩龙灯情况时说:“又以童子装丑旦剧唱,金 鼓喧阗,自初旬起至是夜止”。说明一旦一丑演唱的花鼓戏——地 花鼓,最迟在清嘉庆年间已经形成。又据杨恩寿《坦园日记》清同 治元年(1862),杨恩寿在湖南永兴观看的“花鼓词”(即花鼓戏) 中,已有书生、书童、柳莺、柳莺婢四个角色,而且情节与表演都 较生动,说明这时的花鼓戏不但已发展成“三小”(小旦、小丑、 小生)戏,而且演出形式也具有一定规模。从声腔和剧目看,初期 以民间小调和牌子曲演唱边歌边舞的生活小戏,如《打鸟》、《盘 花》、《送表妹》、《看相》等。 后来,“打锣腔”与“川调”传入,才逐渐出现故事性强的民间传 说题材剧目。打锣腔主要剧目有《清风亭》、《芦林会》、《八百 里洞庭》、《雪梅教子》等,川调主要剧目有《刘海戏蟾》、《鞭 打芦花》、《张光达上寿》、《赶子上路》等。这样,便形成了艺 术上比较完整的地方剧种了。 早期的花鼓戏,只有半职业性班社在农村作季节性演出,农忙务农, 农闲从艺。光绪以来,这种班社发展较快,仅宁乡、衡阳两县就有 几十副“行箱”,艺人近200人。训练演员采取随班跟师方式,也有 收徒传艺的,称“教场”或“教馆”,每场数十天,教三、四出戏。 过去,由于花鼓戏经常遭受歧视和禁演,各地花鼓戏班都曾兼演当 地流行的大戏剧目以作掩护,这种戏班称“半台班”或“半戏半 调”、“阴阳班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地分别成立专业 剧团,进入城市剧场公演。据1981年统计,全省有花鼓戏剧团54个, 并成立了湖南省花鼓戏剧院。1957年,湖南省艺术学院成立,设有
感谢您对本文档的支持!
传统是一条流淌的河··· ···
打 铜 锣
据1981年统计,全省有湖南花鼓戏剧团55个,并成立了湖南省花鼓戏剧院。另还有其它省市的 湖南花鼓戏院团。 湖南省湖南花鼓戏剧院 长沙市湖南花鼓戏剧院 长沙县湖南花鼓戏剧团 望城县湖南花鼓戏剧团 宁乡县湖南花鼓戏剧团 浏阳市湖南花鼓戏剧团 岳阳市湖南花鼓戏剧团 岳阳市红星花鼓戏剧团 (右图为该剧团演出照) 岳阳县湖南花鼓戏剧团 湘阴县湖南花鼓戏剧团 华容县湖南花鼓戏剧团 平江县湖南花鼓戏剧团 临湘市湖南花鼓戏剧团 汨罗市湖南花鼓戏剧团 益阳市湖南花鼓戏剧团 赫山区湖南花鼓戏剧团 资阳区湖南花鼓戏剧团 沅江市湖南花鼓戏剧团 桃江县湖南花鼓戏剧团
• 花鼓戏的音乐曲调约300余支,基本上是曲牌联缀结构体,辅以 板式变化。 • 根据曲调结构、音乐风格和表现手法的不同,可分为4类: • 川调 • 或称正宫调,即弦子调,大筒、唢呐伴奏,曲调由过门乐句与唱 腔乐句组成,调式、旋律变化丰富,是花鼓戏的主要唱腔。 • 打锣腔 • 又称锣腔,曲牌联缀结构,“腔”、“流”(数板)结合,不托 管弦,一人启口众人帮和,有如高腔,是长沙、岳阳、常德花鼓 戏主要唱腔之一。 • 牌子 • 牌子,有走场牌子和锣鼓牌子,源于湘南民歌,以小唢呐、锣鼓 伴奏,活泼、轻快,适用于歌舞戏,是湘南诸流派主要唱腔之一。 • 小调 • 有民歌小调和丝弦小调之分,后者虽属明、清时调小曲系统,但 已地方化。各种形式的曲调,都具有粗犷、爽朗的特点。
湖南花鼓戏是湖南各地花鼓戏流派的总 称。由于流行地区不同而有长沙花鼓戏、 岳阳花鼓戏、衡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 常德花鼓戏、醴陵花鼓戏等六个流派之 分,其都各具不同的艺术风格。各地花 鼓戏的传统剧目约有四百多个,音乐曲 调三百余支。音乐主要是以极具地方特 色的湖南花鼓大筒、以及唢呐、琵琶、 笛子、锣鼓等民族乐器作伴奏。曲调活 泼轻快,旋律流畅明快。特别是唱遍大 江南北,风靡海内外的湖南花鼓戏名剧 《刘海砍樵》其脍炙人口的“比古调” 唱段,深受全国各地的人民群众所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