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生物标志物-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合集下载

急性冠脉综合征生化标志物研究的现代进展

急性冠脉综合征生化标志物研究的现代进展
d i 1 . 9 9 . is . 6 1 7 1 . O 2 O . 0 o : 0 3 6 / .sn 1 7 - 4 4 2 1 . 3 0 1 i
文章编 号 :6 17 1 ( 0 2 0 — 0 —6 1 7 —4 4 2 1 ) 30 10
M o e n Pr g e s o e e r h o o he i a d r o r s f R s a c n Bi c m c l
3 最 于早 期检 测 。与 临床 工具 相 比 , 时检测 心肌 损伤 最 后 收 到统 计 资料 5 8份 , 终诊 断 AMI的病 人 当 仅根 据 临床病史 、 体检 及 心电 图( C 发现 进行诊 有 3 E G) 7例 , 中 2例( / 7 仅 I 升 高 ,9例 ( 9 其 2 3 ) MA 1 1/ 断 。C — K MB对于检 测 心 肌 损 伤 , 当时 确 实 当作 一 3 ) c 升高 ,6例 (6 3 ) TnT和 I 7 仅 TnT 1 1/7 c MA 均 个 金标 准看待 。 由于骨骼 肌损 伤也 会 出现 C MB K~
o adoo y AC 和 美 国 心 脏 协 会 ( mei n fcr ilg , C) a rc a h at so i in AHA) 于 AC e r a sc t , ao 关 S病 人 治 疗 指
分层 、 善 诊 断 和 指 导 治 疗 是 有 用 的 。Morw 改 ro
终使 病人 的 医 疗 得 以改 善 。早 在 2 O多 年 以前 , 检
2 1 心肌 损 伤 时的 生化 标 志 物 临床 上 , 年检 . 早
作 者 简 介 : 继 贵 ( 9 7 ) 男 , 任 检 验 师 , 究方 向 : 床生 化 。 王 13一 , 主 研 临

第十九章 心血管疾病的生物化学检验

第十九章 心血管疾病的生物化学检验
(如血量过多、头低足高位、中心静脉压升高
和身体浸入水中)均可刺激心房肌细胞释放 ANP。
• ANP在心脏表达最为丰富,在心房细胞的表 达水平是心室细胞的250~1000倍,心房细 胞是合成ANP的主要部位。
• 3、ST2
• 白介素1(interleukin-1,IL-1)受体家族包括IL-1R、IL-18R 及其辅助蛋白IL-1RAcP、IL-18RAcP等。
• 定义: ACS是指由急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一系
列临床症候群。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 稳定性心绞痛、心肌梗死(AMI)。
• 最常见的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
糜烂、破裂,斑块内的促凝成分与血液中的血 小板和凝血因子作用,导致冠状动脉内血栓形 成。
分类关系
心绞痛 稳定性心绞痛
不稳定性心绞痛 心肌梗死
(一)心肌肌钙蛋白特点
1. 三种Tn(C、T、I) 的基因表达都有三种亚 型,即快骨骼肌亚型 (fsTn)、慢骨骼肌亚 型(ssTn)和心肌亚型 (cTn)。
10
cTnI亚型与两种骨骼肌亚型的区别主要表现 在N端氨基酸序列的40%差异,cTnI在婴儿出生9 个月之后仅在心肌中表达,而不在骨骼肌中表 达,所以,cTnI在血液中浓度增高时,只表明有 心肌损伤,而骨骼肌损伤等其他疾病均不会出 现cTnI增高的现象。
合亚单位、抑制亚单位、钙结合亚单位三 个亚单位组成,分别称为肌钙蛋白T (troponin T,TnT)、肌钙蛋白I(troponin I,TnI)和肌钙蛋白C(troponin C,TnC)。 1965年首次发现Tn,新的蛋白因子。 1971年Tn电泳分离出三个组分: 肌钙蛋白C(TnC), 肌钙蛋白I(TnI), 肌 钙蛋白T(TnT)。
• 5、糖原磷酸化酶同工酶BB

生化标志物在急性冠脉综合征

生化标志物在急性冠脉综合征

• 在缺血损伤早期释放胞质中的cTnT,随后释 放胶原纤维的cTnT,形成一个双峰释放图形. 而cTnI由于细胞质中含量少,释放更接近单 峰图形.两者一般在心肌损伤后5~8小时外 周血中出现,峰值在12~14小时,增高可持续 7~10天(cTnI)或10~14天(cTnT).
新的心肌梗死定义
• ACC/ESC制定: 认为只要有典型的cTn的升高和(或)下降,结 合缺血症状、心电图Q波形成、心电图ST 段抬高或压低、冠状动脉造影这4项中的1 项,或病理发现急性心肌坏死,即可诊断为急 性、进展性或新近发生的心肌梗死.
• CRP升高情况:炎症反应;创伤和梗死时.6-8 小时内迅速升高,24-48小时达峰,最高可升 高100倍. • hs-CRP可用于心血管疾病危险的评估. • 美国心脏协会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hs-CRP<1.0 ㎎/L—低危;1~3 ㎎/L—中危; >3 ㎎/L—高危;并建议最好相隔2周进行两 次独立的测定.
Cockcroft-Gault公式 Cockcroft-Gault公式
• Ccr(ml/min)=〔(140-年龄)X体重〕/ 72XScr 其中体重单位为kg, Scr的单位为mg/dl. 女性须乘以0.85
研究显示
• 肾功能不全是左心功能不全和住院期间发生死亡 的独立预告因子.这种预告作用独立于诊断(UAP 或AMI)和其他危险因素而存在. • 肾功能不全是ACS患者发生死亡和非致死性心肌 梗死的独立预告因子. • 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介入治疗后48小时内发生肾 功能恶化的风险很高. • 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的冠心病介入治疗术中采取 直接支架置入术可明显减少造影剂用量,使术后发 生造影剂相关性肾病明显减少.
四、肾功能
1.肾功能不全的诊断基于以下两点: (1)血肌酐(Scr)升高或肾小球滤过率(CRF)下降,后 者通常由测定肌酐清除率(Ccr)来替代. (2)发现尿蛋白排泌率增加,包括微量蛋白尿(30~300 ㎎/d)和蛋白尿(>300 ㎎/d). 2.轻度肾功能不全最近被定义为肌酐>1.5 ㎎ /dl(132umol/L,男性), >1.4㎎/dl(123umol/L,女性). 3.血肌酐浓度升高提示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尿蛋白排 泌率增加提示肾小球滤过屏障功能紊乱 4.微量蛋白尿和肾小球硬化相关.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血清NT-proBNP、hs-cTnT、hs-CRP和CK-MB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血清NT-proBNP、hs-cTnT、hs-CRP和CK-MB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血清NT-proBNP、hs-cTnT、hs-CRP和CK-MB检测及其临床意义潘小成【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生物标志物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157例,其中 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82例及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NSTEMI) 45例;不稳定心绞痛(UAP)30例、同期冠状动脉造影(CAG)阴性患者35例作为对照组.所有对象均检测NT-proBNP、hs-cTnT、hs-CRP及CK-MB并进行分析.结果 ACS综合征组血清NT-proBNP、hs-cTnT、hs-CRP及CK-MB水平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分别=5.49、2.65、3.45、3.85,P均<0.05).NT-proBNP与hs-cTnT和CK-MB呈正相关性(r分别=0.65、0.22,P均<0.05);NT-proBNP诊断ACS的ROC 曲线下面积为0.857.结论 ACS患者血清生物标志物升高,联合检测对早期防控ACS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期刊名称】《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年(卷),期】2013(011)003【总页数】4页(P272-274,287)【关键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生物标志物;N端脑钠肽前体;超敏心肌肌钙蛋白T 【作者】潘小成【作者单位】313300,浙江安吉,安吉人民医院检验科【正文语种】中文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一组由急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及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其中AMI又分为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及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non 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

血浆clec-2、lp-pla2及hs-crp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PPT演示课件

血浆clec-2、lp-pla2及hs-crp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PPT演示课件

2
它主要表达于血小板和内皮细胞上,通过与其配 体podoplanin结合,参与血小板活化和血栓形 成。
3
CLEC-2在维持血管壁完整性和止血过程中发挥重 要作用。
Lp-PLA2的结构与功能
01
Lp-PLA2(lipoprotein-associated phospholipase
A2)是一种与脂蛋白相关的磷脂酶A2。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hs-CRP水平显著升高(
P<0.01)。
各指标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相关性分析
CLEC-2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相关性
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血浆CLEC-2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呈正相关( OR=1.89,95%CI:1.26-2.83,P<0.01)。
06
实验结果与讨论
血浆CLEC-2、Lp-PLA2及hs-CRP水平检测结果
01
血浆CLEC-2水平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CLEC-2水平显著升高(
P<0.01)。
02
血浆Lp-PLA2水平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Lp-PLA2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
)。
03
血浆hs-CRP水平
结果讨论与解释
CLEC-2在急性冠脉综 合征中的作用
本研究发现,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 浆CLEC-2水平显著升高,提示CLEC2可能参与了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病 过程。CLEC-2是一种血小板活化受 体,其表达上调可能导致血小板过度 活化,进而促进血栓形成和动脉粥样 硬化的发生。
Lp-PLA2与急性冠脉 综合征的关系
探索新的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
除了血浆CLEC-2、Lp-PLA2及hs-CRP外,未来还需要探索其他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相关 的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更多有效的手段。

急性冠脉综合征

急性冠脉综合征

急性冠脉综合征尽管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诊断和治疗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但心血管疾病仍然是全球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中近一半的死亡是由于缺血性心脏病。

高敏肌钙蛋白(hscTn)检测的广泛应用能够对疑似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NSTEMI) 患者进行快速排除。

对于大多数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建议进行为期12个月的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其他的二级预防措施也至关重要,包括强化降脂治疗(LDL-C<1.4mmol/L)、神经激素药物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诊断和管理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科学证据继续快速发展,包括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大流行的适应,它影响了护理的各个方面。

本研讨会对ACS的病理生理学、诊断和管理进行了临床相关概述,并介绍了主要的研究进展。

流行病学尽管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心血管疾病仍然是全球范围内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中近一半死亡是由于缺血性心脏病。

在全球范围内,每年12%的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损失可归因于缺血性心脏病。

急性冠脉综合征后的血运重建率和长期死亡率存在显著的全球差异。

在高收入国家(HIC),急性冠脉综合征中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比例正在下降,一部分原因可能是患者风险状况的长期趋势的下降,其中包括西欧和北美地区吸烟率的下降,另一部分原因与高敏肌钙蛋白(hsTn) 检测在诊断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中的广泛应用有关。

尽管如此,STEMI合并休克患者的院内死亡率仍然很高,尤其是在呼吸心跳骤停的情况下。

病理生理学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较轻的是不稳定型心绞痛,其临床症状提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但没有心肌梗死的生化证据。

1型心肌梗死是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冠状动脉疾病,其根据心电图表现分为NSTEMI和STEMI,并根据第4版心肌梗死通用定义(UDMI)定义为需要肌钙蛋白(cTn)水平升高和/或下降(如果没有肌钙蛋白检测技术,其他生物标志物也可),并伴有缺血临床证据(即症状、ECG变化、支持性ECG或其他影像学表现,或冠状动脉血栓的证据)。

最新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指南

最新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指南

2024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指南要点解读(全文)一、指南背景自《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指南(2016)》发布以来,该疾病领域积累了众多临床证据,本指南参考国际最新指南,结合我国国情及临床实践经验编写,以推进我国NSTE - ACS的规范化管理。

二、定义NSTE - ACS包括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和不稳定性心绞痛,两者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相似,区别主要在于缺血导致心肌损伤的程度及心肌损伤生物标志物检测是否阳性。

其病理生理基础主要为冠状动脉严重狭窄和(或)易损斑块破裂或糜烂所致的急性血栓形成,少数由非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所致,非冠状动脉原因也可引发。

三、诊断临床表现:以CCS心绞痛分级为判断标准,包括长时间静息性心绞痛、新发心绞痛、恶化性心绞痛、心肌梗死后的心绞痛等。

典型胸痛为胸骨后压榨性疼痛,可向左上臂等部位放射,可伴有出汗、恶心等症状,不典型表现包括上腹痛、呼吸困难等。

胸痛发作时伴低血压或心功能不全常提示预后不良。

体格检查:往往没有特殊发现,但心脏听诊可发现与不良预后相关的体征,应注意与非冠心病引起的胸痛相鉴别。

诊断方法:心电图:首次医疗接触后10min内应进行12导联心电图检查,诊断不明确或症状反复时应复查,怀疑有进行性心肌缺血时应增加导联。

NSTE - ACS特征性心电图异常包括ST段压低、一过性ST段抬高和T波改变,连续复查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生物标志物:所有疑似患者都必须测定提示心肌细胞损伤的生物标志物,首选hs - cTn,其是最敏感、最特异的心肌损伤标志物,有助于快速、准确诊断心肌梗死,但cTn升高也见于其他疾病,应注意鉴别。

诊断与排除诊断流程:推荐采用0h/1h方案检测hs - cTn以排除或确立诊断,应尽量在采血后1h内提供结果,根据变化值进行判断,临床情况仍提示ACS的患者应在2h后复查,生物标志物检测应与临床评估和心电图相结合。

N-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在急性 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N-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在急性 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N-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研究进展摘要:脑钠肽是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多肽,N-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在心力衰竭的鉴别诊断、疾病预后、心功能分级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同时N-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指标在缺血性心脏病中也逐渐应用,但是仅仅依靠N-端脑利钠肽前体指标诊断,无法对患者病情进行准确诊断,因此,本次研究对N-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研究进行相关综述。

关键词:N-端脑利钠肽前体;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研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是冠心病急性发作形式,为冠心病严重类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理特征是指冠脉动脉内不稳定粥样斑块破裂基础上、血小板激活、血管栓塞、冠状动脉痉挛收缩引起的急性心肌缺血,而N-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为目前心血管疾病常见的诊断性标志物,主要集中于心血管疾病鉴别诊断、预后评估等方面[1]。

近年来,N-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研究也逐渐延伸直至心血管疾病以外的领域,例如肾功能不全、神经系统疾病等,但是由于非心血管系统疾病中研究较少,日后还需要进一步进行研究,目前,N-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和心肌缺血性疾病关系的研究内容较少[2],因此,本次研究对N-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研究进行分析,见下文。

1 N-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的来源N-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作为利钠肽类的一种多胎激素,在1988年被提出,主要是从猪脑中所分离的[3]。

人类的N-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主要来源于人体心脏、脊髓、大脑等组织中,与N-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一样,人体外周血中N-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主要由机体心室肌细胞所分泌,故此人体血浆内N-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能够将心室的功能状态进行充分反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生物标志物-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生物标志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范婧尧聂绍平基金项目: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重点项目(Z141107002514014);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重点项目(7141003)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是指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导致冠脉狭窄、阻塞,引起心肌缺血以及梗死的病例现象,包括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及不稳定型心绞痛。

近年来,ACS发病率及病死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严重疾病[1]。

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预测体系,对ACS进行早期识别、早期治疗、降低死亡率成为目前医学界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生物标志物在ACS病人的诊断、预后检测及危险分层中起重要作用。

目前已证明的最早的心肌梗死生物标志物是谷草转氨酶,Ladue报道[2]在心肌梗死几小时后血清中谷草转氨酶活性超过参考值范围,随后引起了广泛关注,经历了从谷草转氨酶到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心肌肌酸激酶同工酶到心肌肌钙蛋白(Cardiac troponin, cTn)的发展过程,近来又有很大发展。

除了对传统血浆蛋白的检测,还包括了对微小RNA(MicroRNAs, miRNAs)等新型生物标志物的检测与研究。

本文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生物标志物作一简要综述。

1、肌钙蛋白与高敏肌钙蛋白1.1 研究背景肌钙蛋白由3个亚单位组成,原肌凝蛋白亚单位(Troponin T, TnT)、肌动球蛋白-ATP酶抑制亚单位(Troponin I, TnI)以及与钙结合的亚单位(Troponin C, TnC)。

TnT和TnI同时存在于心脏和骨骼肌。

心脏特异TnT(Cardiac troponin T, cTnT)及心脏特异TnI(Cardiac troponin I, cTnI)对心肌损伤表现出高敏感性和特异性[3,4]。

心脏肌钙蛋白复合体位于收缩单位细肌丝上,在调节心脏兴奋-收缩偶联过程中起重要作用[3,4]。

在急性心肌损伤时,cTnT及cTnI作为完整蛋白质及降解产物从坏死心肌组织中释放入血,可定性并定量的衡量心肌损伤。

肌钙蛋白作为心肌受损的生物学治疗,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2007年国际心脏病学术组织对心肌梗死进行了重新定义,建议使用cTn作为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诊断指标之一,并以cTn第99百分位值及其动态变化作为主要判断标准[5]。

当无法检测cTn时,心肌肌酸激酶同工酶可作为替代物。

但传统的cTn检测方法由于受检测效能限制,对循环中低水平的cTn不敏感,在缺血症状不典型或心电图改变不典型时,可导致延迟诊断甚至误诊,而且不利于对患者风险和预后的判断。

传统检测方法的精密度也无法达到在参考对照人群第99百分位值时变异系数≤10%的要求,临床实践要求检测方法有更高的敏感度和精密度。

随着检验技术的进步,改进了cTn的检测方法,在常规cTn检测技术的基础上发展出各种高敏肌钙蛋白(High-sensitivity cardiac troponin, hs-cTn)检测技术和平台。

目前尚无十分明确的hs-cTn定义,主要依据最低检出限和测定的不精密度两方面在低cTn浓度范围的分析性能判定,如将符合指南要求检测的系统或试剂检测变异系数≤10%的最小检测值接近第99百分位值的cTn称为hs-cTn;又或者将能在部分和全部表面健康的人群中检测到cTn,同时第99百分位值CV≤10%称为hs-cTn[5,6]。

1.2 临床应用hs-cTn具有高敏感性,可明显缩短诊断时间。

2012年,ESC、ACC/AHA 及WHF更新的心肌梗死通用定义(第3版)充分肯定了hs-cTn对心肌梗死诊断及鉴别的重要性[7]。

同时ACCF就hs-cTn的正确使用、临床应用推荐和性能标准评价等问题发布了肌钙蛋白水平升高的原因对临床应用意义分析专家共识[8]。

更有助于临床医生正确理解和运用hs-cTn,提高ACS的诊疗水平。

2011年ESC发布的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指南中提出利用hs-cTn变化在3小时内排除诊断的流程[9]。

对临床表现可疑的胸痛、胸闷及其他不典型症状或包括心电图在内的辅助检查异常,临床医生需对除外ACS者立即检测cTn,如有条件,应使用高敏检测方法。

hs-cTn检测值必须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心电图特征,来确定或排除ACS诊断,具体诊断流程见图1。

图1.ACS诊断流程(改编自参考文献9)一个双盲前瞻性国际多中心研究进一步证实了hs-cTn对ACS诊断的准确性,该研究共纳入887例急性胸痛患者,与非ACS疾病相比,心肌梗死患者的hs-cTn均升高,且在就诊1小时内hs-cTn的绝对值出现明显变化,hs-cTnI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2、hs-cTnT为0.94[10]。

Mueller等[11]在ESC2014年会上公布了TRAPID-AMI研究的初步结果,在1282例到急诊室就诊的胸痛患者中,1小时hs-cTnT法可以排除超过63%的患者,阴性预测值为99.1%。

但研究者也表明,该结果还需要大型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的进一步验证,此外还需要比较这种方法和CT检查的差异。

hS-cTn不仅能对ACS进行早期诊断,还用于ACS患者的危险分层并评估ACS患者的预后。

Bonaca等[12]发现在4 513例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hs-cTnI基线水平≥0.04ng/L者,发病后30天内具有更高的死亡或再梗死风险,在发病12月后具有更高的死亡风险。

Saunders等[13]对无心血管疾病的9 698人进行了hs-TnT的检测,观察hs-cTnT对心血管疾病是否有预测和预后价值,结果在66.5%的个体中可检测到cTnT。

与未检测到cTnT的人相比,cTnT升高(≥0.014μg/L)的人心血管疾病风险显著增加(HR=2.29),即使cTnT水平轻微升高(≥0.003μg/L),死亡率和心力衰竭风险也增加。

1.3肌钙蛋白检测的干扰因素除了性别、年龄等影响心肌代谢的因素以外,一些非ACS疾病也可能影响肌钙蛋白的检测结果,如心律失常、心包炎、急性肺栓塞、急性心力衰竭、脓毒血症等,均可引起hs-cTn的升高[14]。

在临床应用中,需结合患者症状、辅助检查变化对hs-cTn轻度升高的患者进行诊断,以避免将非心肌缺血的患者诊断为ACS。

hS-cTn检测出现假性升高或降低都可能导致临床诊治的失误[14]。

假性升高的干扰主要由于异嗜性抗体、类风湿因子、纤维蛋白原或不明确的大分子物质等引起,而造成假性降低的干扰往往为黄疸、血红蛋白、自身抗体等。

对于高度疑似存在cTnI自身抗体干扰的标本应增加其他心肌损伤标记物的检测,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诊治工作。

2、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H-FABP),是脂肪酸结合蛋白家族中的一种亚型。

脂肪酸结合蛋白,是一组结构相似的细胞内可溶性的小分子蛋白质,由Ockner于1971年在研究肠道吸收脂肪酸时发现[15]。

这类蛋白质广泛存在于多种器官中,参与脂肪酸的代谢。

H-FABP主要存在于心肌细胞中,具有心肌特异性,参与心肌细胞内脂肪酸的吸收、代谢和运输,还参与心肌细胞的分化和生长。

在正常人血液中H-FABP的含量极少,当心肌细胞,受损、坏死时,H-FABP可快速大量的释放入血液中,导致血液中的含量快速上升。

由于H-FABP在心肌损伤后在血中出现早、特异性高等特点,近年来成为国内外关注的心肌损伤标志物之一。

H-FABP可用于ACS的早期诊断[16-19]。

Orak等人[18]入选83例可疑ACS 的胸痛患者,于发病6小时内测定H-FABP、cTnI及肌酸激酶同工酶,其灵敏度分别为98%、86%和77%,特异性为71%、52%和20%。

提示H-FABP在发病6小时内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可用于早期诊断ACS。

Willemsen 等[19]连续入选202例患者(59%确诊为ACS),首次测量H-FABP的AUC为0.79,hs-cTnT的AUC为0.80,H-FABP以4ng/ml的临界值诊断ACS的敏感性为73.9%,阴性预测值为90.8%。

提示在胸痛患者中,可利用H-FABP以4ng/ml 临界值诊断ACS。

此外,升高的H-FABP可以独立预测ACS患者长期不良事件的发生,特别是在肌钙蛋白阴性的病人,还可以评估心肌梗死面积、评价心肌再灌注情况、辅助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危险分层[20],这样就可以使医生快速识别高危患者决定治疗策略,以提高ACS患者的生存率。

3、和肽素和肽素(Copeptin)是前精氨酸加压素前体C末端的一部分,可能与内源应激水平有关,与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在内的多种疾病的死亡风险相关[21-23]。

已有研究表明,急性心肌梗死时机体内源性应激系统激活,和肽素可能在cTn阴性时就已出现水平升高[24-27]。

由于应激反应和检测心肌损伤在时间上互补,和肽素可能成为一种理想的标志物,用于提高早期有症状患者诊断的敏感性,对cTn的检测起到补充作用。

与cTnT联合检测可能提高诊断的潜在准确性[21,22, 24-27]。

Möckel等人[28]最近报道了一项重要的临床试验结果。

该研究将902例疑似ACS的低中危患者随机分配到两组:一组接受标准治疗评估,一组只检测肽素和肌钙蛋白。

检测肽素和肌钙蛋白组的患者从急诊出院的比例更高(68% vs 12%; P <0.001)。

主要复合终点为30天内全因死亡、心脏猝死存活、急性心肌梗死、ACS再住院、紧急计划外PCI、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和有记录的致死性心律失常。

结果显示,两组主要复合终点发生率相似,均为5.2%。

4、miRNAsmiRNA是指有18-22个核糖核苷酸组成的高度保守的单链非编码RNA,近年来发现血浆中存在丰富的miRNAs,当细胞受损时,胞质中的miRNAs游离到细胞外,可能成为潜在的诊断标志物。

心肌梗死后大量心肌细胞坏死,释放大量miRNAs,因此心肌梗死后患者血浆中miRNAs的动态变化意义重大。

目前对于急性心肌梗死与miRNAs的研究很多,主要包括miR-1、miR-133a/b、miR-499-5p、miR-208a/b等[29-31]。

Ai等人[29]发现AMI患者血清miR-1水平显著升高,出院后其水平逐渐恢复到基线,并且miR-1的表达量与年龄、性别、血压、糖尿病及心肌酶谱等无关,工作曲线分析计算曲线下面积为0.774。

miR-133a是一种肌肉组织特异性表达的miRNA,D’Alessandra等人[30]在2010年对33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血浆进行了检测,发现miR-133a在心梗病人血浆中显著增加,且其在血浆中水平的动态演变过程与cTnI相一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