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化学基础知识
医用化学小知识点总结

医用化学小知识点总结一、药物的化学成分1. 药物的化学结构药物的化学结构是指药物分子中各个原子的排列和成键方式。
药物的化学结构决定了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特性。
通过研究药物的化学结构,可以揭示药物的作用机理,为药物设计和合成提供理论依据。
2. 药物的药物成分药物的药物成分是指药物中起主要药理作用的化学成分。
药物中的活性成分可以是单一的化合物,也可以是多种化合物的混合物。
研究药物的药物成分有助于理解药物的药效学特性,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二、药物的作用机理1. 药物的靶点药物的作用机理通常是通过与生物体内的靶点相互作用实现的。
靶点可以是蛋白质、核酸、酶类等生物大分子,也可以是病原体、癌细胞等特定的靶标。
研究药物的靶点有助于理解药物的作用机理,为药物设计和开发提供指导。
2. 药物的活性位点药物的活性位点是指药物分子与靶点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具体位置。
通过研究药物的活性位点,可以揭示药物与靶点的相互作用方式和作用机制,为药物设计和改良提供理论基础。
三、药物的合成1. 药物的合成路线药物的合成路线是指从原料化学品到最终药物的合成过程和方法。
研究药物的合成路线有助于提高药物的产率和纯度,降低生产成本,促进药物的工业化生产。
2. 药物的结构改良药物的结构改良是指通过对药物分子结构的调整和改进,提高药物的活性、选择性和生物利用度。
结构改良可以通过合成新的类似物、修饰已有结构等方式实现。
研究药物的结构改良有助于开发新的药物,改良现有药物,提高药物的药效和安全性。
四、药物的质量控制1. 药物的质量标准药物的质量标准是指药物在生产、贮藏、输送和使用过程中应符合的一系列物理化学性质、药理学特性和微生物指标等指标要求。
研究药物的质量标准有助于建立科学的质量控制体系,保证药物的质量和安全性。
2. 药物的检测方法药物的检测方法是指对药物质量标准中的各项指标进行检验和分析的方法和技术。
研究药物的检测方法有助于建立准确、敏感、快速的检测手段,保证药物的质量和安全性。
护理医用化学知识点总结

护理医用化学知识点总结一、化学基础知识1. 元素和化合物元素是由原子组成的物质,具有特定的化学性质。
常见的元素包括氧、碳、氢、氮、钠、钾、钙等。
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物质,具有独特的化学性质。
常见的化合物包括水、盐酸、氨气等。
2. 原子和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分子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原子通过共价键结合而成的物质,具有特定的化学性质。
3. 化学键化学键是由原子之间的电子互相作用而形成的连接。
常见的化学键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4. 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指原子或分子之间发生重新排列,形成新物质的过程。
化学反应包括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等。
5. pH值pH值是表示溶液酸碱性强弱的指标。
pH值小于7的溶液为酸性溶液,pH值大于7的溶液为碱性溶液,pH值等于7的溶液为中性溶液。
二、生物分子化学1. 蛋白质蛋白质是由氨基酸通过肽键连接而成的大分子化合物,是生物体内重要的结构和功能分子。
蛋白质包括结构蛋白质、酶、激素和抗体等。
2. 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是由碳、氢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包括单糖、双糖和多糖等。
碳水化合物是生物体内储存和释放能量的重要分子。
3. 脂类脂类是由甘油和脂肪酸组成的生物大分子化合物,包括甘油三酯、磷脂和类固醇等。
脂类在生物体内起着能量储存、细胞膜组成和信号传导等重要作用。
4. 核酸核酸是由核苷酸组成的生物大分子化合物,包括DNA和RNA。
核酸是生物体内遗传信息的储存和传递分子。
三、化学药物1. 药物分类化学药物可以根据其化学结构、治疗作用或来源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
常见的药物分类包括抗生素、抗肿瘤药、抗病毒药、抗生素和激素等。
2. 药物代谢药物在体内经过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形成一系列代谢产物。
药物代谢对药物的治疗效果和毒副作用具有重要影响。
3. 药物作用机制药物通过与生物分子发生相互作用,改变生物体内生理和病理过程,从而产生治疗作用。
医用化学基础

医用化学基础
元素及化合物: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溶液: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质量、有关物质量的计算;溶液的浓度的表示方法、溶液浓度的换算、溶液的配制和稀释;渗透现象和渗透压、渗透压与溶液浓度关系。
电解质溶液: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水的电离、溶液的酸碱性和pH值;盐的水解、盐水解的主要类型;缓冲作用和缓冲溶液、缓冲溶液的组成、缓冲溶液在医学上的意义。
有机化学基础知识:有机化合物的概念、结构和特性。
烃:烃的概念和分类;饱和链烃;不饱和链烃;闭链烃。
醇、酚和醚:醇的结构和命名、乙醇的性质;酚的结构和命名、常见的酚;乙醚。
醛、酮和羧酸:醛和酮的结构和命名、常见的醛和酮;羧酸的结构和命名、常见的羧酸。
酯和油脂:酯的结构和命名、乙酸乙酯的性质;油脂的组成和结构。
糖类:单糖;双糖和多糖。
二、参考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医用化学基础》。
医用化学知识点总结

医用化学知识点总结一、化学基础知识1.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元素按原子序数排列的表格,元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都随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呈周期性变化。
2. 原子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绕核运动的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
3. 分子结构:分子是由原子结合而成的,分子的结构和化学键类型决定了分子的性质。
4. 化学键:化学键是化学元素之间通过电子共享或转移而形成的连接。
5. 反应热力学:包括热力学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和化学反应的热力学方程。
6. 化学平衡:化学平衡是指化学反应达到动态平衡状态的情况,平衡常数描述了化学反应的平衡状态。
二、药物分子结构与性质1. 药物分子的立体结构:药物分子的立体结构决定了药物的生物活性和药效。
2. 药物的结构与活性关系:结构活性关系研究了药物分子结构和生物活性之间的定量关系,有助于设计新的药物分子。
3. 极性与非极性药物:极性和非极性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方面有不同特点。
4. 药物分子的溶解度:药物分子的溶解度直接影响了其生物利用度和药效。
5. 药物分子的稳定性:药物分子的稳定性与其在贮存和使用过程中的效力和安全性有关。
三、药物化学1. 药物分类:按照药物的化学结构、作用方式、治疗疾病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
2. 药物合成与分离:药物合成是指合成新的药物分子或者合成药物原料,药物分离是指从天然产物中分离出有用的化合物。
3. 药物设计:药物设计是指研究药物分子结构与生物活性、药效、毒性之间的关系,将这些关系应用于设计新的药物。
4. 药物分析:药物分析是指对药物品质、成分和含量进行分析鉴定,包括定性和定量分析。
5. 药物代谢: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
6. 药物毒性:药物的毒性是指药物在一定条件下对生物体产生的有害效应。
四、药物作用机制1. 药物与靶点结合:药物通过与生物分子靶点结合发挥药效。
2. 药物的途径与生物利用度: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决定了其在体内的药效。
医用基础化学大一知识点总结归纳

医用基础化学大一知识点总结归纳医用基础化学是医学专业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它为学生提供了一系列基础化学知识,帮助他们深入了解人体组成和功能。
下面是医用基础化学大一知识点的总结归纳。
1.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原子是化学物质的基本单位,由电子、质子和中子组成。
元素周期表是对所有已知元素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排列,便于我们了解元素的性质和特点。
2. 化学键和化学反应化学键是原子之间的结合力,常见的化学键有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化学反应是指物质之间的变化,包括酸碱中和、氧化还原、水解等。
3. 水和溶液水是生命的基础,也是许多生物和化学反应发生的媒介。
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常见的溶剂包括水、醇类和醚类。
4. 酸和碱酸是指具有产生H+离子的性质,碱是指具有产生OH-离子的性质。
酸碱中和是指将酸和碱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使pH值接近7。
5. 有机化学基础有机化合物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它们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
有机化学基础包括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结构分析和反应特点。
6. 生化反应生化反应是指生物体内发生的化学反应,包括代谢、酶促反应和细胞信号传导等。
理解生化反应可以帮助医学专业的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体的功能和疾病机制。
7. 蛋白质和核酸蛋白质是生物体内最重要的大分子,它们参与了几乎所有生物过程。
核酸是生物体内负责遗传信息传递的分子,包括DNA和RNA。
8. 药物化学基础药物化学基础涉及药物的结构、性质和作用机制。
了解药物化学基础可以帮助医学专业的学生更好地理解药物的治疗原理和药物相互作用机制。
以上是医用基础化学大一知识点的总结归纳。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人体的化学组成和功能,为将来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希望本文对医学专业的学生有所帮助。
医用化学重点知识归纳

医用化学重点知识归纳一、药物的分类和性质1. 药物的分类:根据药物的来源、化学结构和药理作用等方面,药物可以分为天然药物、合成药物和半合成药物等不同类型。
2. 药物的性质:药物的性质包括溶解度、稳定性、吸收性、分布性、代谢性和排泄性等多个方面,这些性质直接影响药物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二、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1. 药物的吸收: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过程涉及到口服吸收、肌肉注射吸收、皮肤吸收等不同途径,吸收速度和程度对药物的疗效有重要影响。
2. 药物的分布:药物在人体内的分布受到血液循环、组织亲和性和蛋白结合等因素的影响,不同药物的分布特点也有所不同。
3. 药物的代谢:药物在人体内经过代谢作用转化为代谢产物,主要通过肝脏中的酶系统进行代谢,代谢产物可能具有相似或不同的药理作用。
4. 药物的排泄:药物在人体内通过肾脏、肠道、呼吸道和皮肤等途径进行排泄,其中肾脏排泄是最主要的途径。
三、药物的作用机制和药理学1. 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通过与人体内的靶点相互作用,改变靶点的功能从而产生药理效应。
常见的作用机制包括激动剂、抑制剂、拮抗剂和调节剂等。
2. 药物的药理学:药理学研究药物对人体的作用机制和生物学效应,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以及药物的药效学和药物动力学等方面。
四、药物的毒理学和药物剂量1. 药物的毒理学:药物的毒理学研究药物对人体的有害效应,包括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等不同类型的毒性。
2. 药物剂量:药物剂量是指使用药物的剂量大小和给药途径等方面的规定,剂量的合理选择对于药物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具有重要影响。
五、药物质量控制和药物研发1. 药物质量控制:药物质量控制是指通过对药物的原材料、生产工艺和成品进行检验和监控,确保药物的质量符合规定的标准。
2. 药物研发:药物研发是指通过药物的发现、设计、合成和评价等一系列过程,开发新的药物或改进现有药物,以满足临床治疗的需求。
六、药物与人体的相互作用1. 药物相互作用:药物与药物之间、药物与食物之间、药物与疾病之间等不同相互作用可能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从而影响药物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大一医用化学知识点总结

大一医用化学知识点总结化学是医学专业中的重要基础科学之一,对于从事医学研究和临床工作的人员来说,熟练掌握医用化学知识是必不可少的。
在大一的医学教育中,学生将接触到许多关于医用化学方面的知识点,本文将对一些重要的医用化学知识进行总结,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
一、基础概念1. 原子结构:原子是化学的基本单位,由电子、质子和中子组成。
电子负责形成键合和化学反应,质子决定原子的化学性质,中子与质子共同形成原子核。
2. 元素和化合物:元素由具有相同原子序数的原子组成,可以通过周期表进行分类。
化合物是不同元素绑定在一起形成的物质。
3. 分子和物质:分子是具有化学性质的最小单位,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4. 化学键:化学键是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包括共价键、离子键和金属键等。
二、常见化合物1. 无机化合物:无机化合物在医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例如,氧化剂如过氧化氢在外科手术中具有杀菌作用;金属离子如钠离子、钾离子和钙离子在维持细胞功能和电解质平衡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2. 有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是碳的化合物,广泛存在于医学中。
例如,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碳水化合物作为能量供应的主要来源,核酸是基因信息的携带者等。
三、生物分子1. 蛋白质:蛋白质是由氨基酸组成的生物大分子,是细胞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
蛋白质具有结构、运输、催化等多种功能,在医学中有重要的应用,如酶的催化作用、抗体的免疫功能等。
2. 氨基酸:氨基酸是蛋白质的组成单元,有20种常见氨基酸。
它们可以通过肽键相连形成多肽或蛋白质。
3. 糖类:糖类是生物体中的重要能量源,也是细胞膜的主要组成部分。
葡萄糖是最重要的单糖,在医学中被广泛运用,如血糖的监测和输液中的葡萄糖注射液等。
4. 脂类:脂类是生物体中脂肪的主要形式,它们在储存能量、维持细胞结构和激素的合成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四、生物催化和酶1. 酶的特性:酶是生物体内负责催化化学反应的蛋白质。
酶可以提高反应速率,具有高度的专一性和灵敏性。
医学基础化学大一知识点汇总总结

医学基础化学大一知识点汇总总结医学基础化学是医学生涯中的重要学科之一,它为我们打下了坚实的化学基础,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在医学领域中的知识。
在大一学习中,我们接触到了许多重要的化学知识点,下面将对这些知识进行汇总总结。
一、物质的组成与性质1. 原子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电子绕核运动。
原子的质量数等于质子数加中子数。
2. 元素与化合物:元素是由同一种原子组成的物质,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的原子通过化学反应组成的物质。
3. 原子量和摩尔质量:原子量是一个元素中原子质量的相对值,摩尔质量是一个元素的摩尔物质质量的数值。
4. 化学键:离子键是由正负电荷吸引力形成的,共价键是由电子轨道的重叠形成的。
5. 化学键的极性:极性共价键是由两个原子间电子云密度不均匀形成的。
二、溶液的配制与计算1. 摩尔浓度:摩尔浓度是溶质摩尔质量与溶液体积之比,单位为mol/L。
2. 溶液的配制与稀释:溶液的配制通过称量溶质质量或体积,并加入适量的溶剂。
稀释溶液通过加入适量的溶剂使浓度降低。
3. 成分计算:通过溶质与溶剂的摩尔比例计算溶液中每种成分的摩尔数。
三、物质的酸碱性1. 酸碱度的概念:酸性溶液含有过量的氢离子(H+),碱性溶液含有过量的氢氧根离子(OH-)。
2. pH值与酸碱度:pH值是表示溶液酸碱度的指标,pH值越低,酸性越强;pH值越高,碱性越强。
3. 酸碱反应:酸与碱反应可以生成盐和水。
4. 缓冲溶液:缓冲溶液可以抵抗外界酸碱变化,使溶液的pH值保持稳定。
5. 酸碱指示剂:酸碱指示剂可以通过颜色变化显示溶液的酸碱性。
四、化学方程式与化学计算1. 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描述了化学反应的物质和摩尔比例。
2. 摩尔比例与计算:通过化学方程式可以计算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摩尔比例。
3.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反应是指物质失去电子,还原反应是指物质获得电子。
五、生物分子的化学性质1. 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是生物体内重要的能量来源,包括单糖、双糖和多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用化学基础》复习题
第一章溶液和胶体
一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体系,称分散系。
被分散的物质,称分散相,容纳分散相的物质,称分散介质。
产生渗透现象的原因是什么?由于半透膜具有只允许溶剂分子通过而不允许其他物质分子通过的特性,当用半透膜将溶剂与溶液隔开时,溶剂分子可向膜两侧自由渗透,而溶质分子通不过半透膜。
这时单位体积内溶剂分子数目多的溶剂将有较多的溶剂分子进入溶液,而溶液中只有较少数目的溶剂分子进入溶剂一侧。
综合作用的结果是造成溶剂分子进入溶液。
等渗以正常人血浆的渗透压280~320mmol·L-1为标准,低于280 mmol·L-1为低渗溶液;高于320 mmol·L-1的为高渗溶液。
医学常识:外科消毒用的乙醇浓度是75%?因为含有甲醇,工业酒精为什么不能做饮用酒?血糖通常指血液中的是葡萄糖?机体溶胀能力下降是老年人产生很多皱纹及血管硬化的原因之一;生物标本防腐剂“福尔马林”的成分为40%甲醛水溶液;溶液的渗透压是溶液的性质,不是半透膜存在时才存在;临床上常用的等渗溶液有9g·L-1NaCl,50g·L-1葡萄糖,9g·L-1乳酸钠,12.5g·L-1NaHCO3等等。
3.临床上大量输液的基本原则是应用等渗溶液。
溶血是指红细胞(红血球)因各种原因造成细胞膜破裂,细胞内容物溶出的现象。
引起溶血的原因之一是渗透压的问题。
解释:临床为病人大量输液时,为什么要用等渗溶液?
答:血液具有一定的渗透浓度,但在血液中注入大量的低渗溶液时,稀释了血液,使其渗透浓度大大下降,这时血液中的水分子将会通过细胞膜向红细胞内渗透,而使血红细胞膨胀,甚至破裂;反之,若向血液中注入大量的高渗溶液时,将使血液渗透浓度大大升高,这时红细胞内液的水分子又将会通过细胞膜向血液中渗透。
上述两种情况,严重时都可危及生命,所以临床为病人大量输液时,应该用等渗溶液。
第二章化学热力学与化学动力学基础
1.一些基本概念:基元反应(元反应):一步可以完成的化学反应。
催化剂:那些能够改变化学反应速率,而在反应前后本身的组成、质量和化学性质基本保持不变的物质。
不同的反应具有不同的活化能。
反应的活化能越大,则在指定温度下活化分子数越少,反应就越慢。
有效碰撞理论认为,增加反应物浓度使反应速度加快的原因是碰撞次数增多,从而有效碰撞数增多。
2.化学平衡常数的意义和影响因素。
化学平衡:正、逆反应的反应速率相等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反应体系中物质浓度不再发生变化的状态称为化学平衡状态。
而不是反应物与产物浓度相等。
3.浓度、压力、温度对化学平衡有影响。
增加反应物浓度,平衡向正反应移动;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化学平衡向放热方向移动。
◆可逆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是温度的函数,平衡常数数值只随温度变化而变化,不随浓度、压力变化。
◆催化剂不会使化学平衡移动,也不能增加化学平衡常数的数值。
第三章电解质溶液
1. 一些基本概念:能给出质子的物质叫酸。
如:NH4+, HAc,H2PO4-,HCl等;能与质子结合的物质叫碱,如:NH3, ,H2PO4-,Cl-等。
既能给出质子,又能结合质子的物质叫两性物质,如HPO43-,H2O,HCO3-。
H2O的共轭碱是OH- ,共轭酸H3O-;HCO3-的共轭碱是CO32-,共轭酸是H2CO3。
会计算一元弱酸(弱碱)溶液的[H+]、[OH-]和pH值。
如已知NH3•H2O的K b,计算0.10 mol·L-1氨水的
P H 值;或已知醋酸的K a 计算0.10 mol·L -1醋酸的P H 值。
(以教材3-4为例)
一元弱酸[H +]计算公式:[H +] = a a C K 一元弱碱[OH -]计算公式: [OH -] = b b c K pH= - lg[H +] 缓冲溶液:具有抵抗外加的少量强酸、强碱或适当稀释的影响,保持pH 值不显著变化的溶液。
如:同体积的0.20 mol·L -1 HAc 溶液和0.1 mol·L -1 NaOH 组成的溶液,具有缓冲作用。
常识:在正常人血浆中主要的缓冲对是H 2CO 3~ HCO 3-。
第五章 氧化还原与电极电势
1.氧化数计算: 如:O 的氧化数为-2,S 4O 62- 离子中,S 的氧化数为+
2.5;MnO -4中Mn 的氧化数为+7。
氧化剂具有氧化性,能氧化其他物质自身被还原,氧化数降低;还原剂则具有还原性,自身能被氧化。
2. 原电池——由两个两极(或半电池)组成,中间有盐桥相连。
两极分别发生氧化和还原反应。
3. 电极电势的大小表示一个氧化还原体系(氧化态与还原态)的氧化还原能力的强弱。
氧化还原电对的电极电势数值越大,电对中氧化态物质的氧化能力越强,其还原态物质的还原能力越弱。
第六章 配位化合物
1.金属离子(或原子)与一定数目的中性分子或阴离子以配位键结合的、不易离解的复杂离子,称为配离子。
如:H 2[PtCl 6],叫六氯合铂酸(Ⅳ));[Ag (NH 3)2]+,叫二氨合银(Ⅰ)配离子;
2.配合物的组成,如配合物K[PtCl 3(NH 3)]的中心离子是Pt ;配体是Cl 和NH 3。
3.配位平衡常数,称为配离子的稳定常数,它反映配离子在水溶液中的稳定程度。
第十章 烃 1. 杂化类型:烷烃:SP 3杂化,烯烃SP 2杂化,炔烃SP 杂化,芳香烃(含有苯环的碳氢化合物),SP 2杂化
CH 3甲苯;OH 苯酚;HO —OH 对苯二酚;OCH 2CH 3;苯乙醚; CH 3CH 2CH = CH 2 丁烯-1 CH≡CCH 2CH 3 丁炔-1;苯环的六个碳原子是完全等同的。
注意鉴别:鉴别1. 某烯(炔) + 溴水 → 红色褪去,
某烷 无变化
2. 末端炔氢反应:(末端炔氢即CH≡CCH 2CH 2CH 3 在一端的H ,具有酸性,下述反应可与非末端炔区别)
CH 3CH 2CH 2C ≡CH + 硝酸银氨溶液 → 生成白色沉淀(白色炔银)
CH 3C ≡CCH 3 + 硝酸银氨溶液 → 无反应
3. 马氏规则:HBr 、HI 等不规则试剂与不对称烯烃加成时,氢加在含氢多的碳上。
CH 3CH 2CH = CH 2 + HBr → CH 3—CH 2—CHBr —CH 3
4. CH 2CH 3 COOH
│ │
—CH 3 + KMnO 4 →
—COOH (每个侧链氧化成一个羧基)
也可用来鉴别,如: —CH 3 + KMnO 4 →
—COOH
无变化
第十一章 醇 酚 醚 重点要求掌握 醇部分
1. 分类与命名:
依含有的羟基个数分类: 一元醇,如R-CH 2-OH 多元醇,如:OH —CH 2—CH 2—OH 乙二醇 依与羟基相连的碳原子类型分类: 伯醇:R-CH 2-OH ; 仲醇: R 2-CH-OH ; 叔醇: R 3-C-OH
2.性质:醇有酸性,可被Na 、K 取代,放出H 2;可形成分子间氢键;伯醇最终氧化为酸,仲醇氧化为酮。
第十二章 醛 酮
1.分类与命名: 醛: CH 3CHO 乙醛 酮:如:甲乙酮 CH 3COCH 2CH 3芳香醛: 如 苯甲醛
CHO 2.依照化学性质进行鉴别:
(1)鉴别醛、酮,可用托伦试剂或斐林试剂。
如: CH 3CH 2CHO + 斐林试剂 → 发生反应,生成沉淀
CH 3COCH 3 无变化
(2)脂肪醛与芳香醛区别:只能用斐林试剂
CH 3CH 2-CHO (脂肪醛)+斐林试剂→RCOOH (酸)+ Cu 2O↓ 砖红色 铜镜反应
CH 2CHO (芳香醛)+ 斐林试剂 → 无反应
(3) 醇与酮区别:用KMnO 4 能氧化醇,不能氧化酮
如: CH 3CH 2CH 2CH 2OH (醇) + KMnO 4 → 发生反应,生成黑色MnO 2↓
CH 3CH 2OCH 2CH 3(醚) (加热) 无变化
(4) 苯甲醛与氯苯区别:用2、4-二硝基苯肼
—CHO
+ 2、4-二硝基苯肼 → 生成黄色沉淀 ↓
—Cl
无明显变化 第十三章 羧酸及其衍生物
1. 分类:酸含有羧基,它由羰基和羟基组成。
酸可以按烃基的种类分类,如:甲酸、乙酸等;也可按羧基的数目分类,如乙二酸等。
2.性质:具有一定酸性,可与碱反应生成盐;
可与醇反应生成酯,此反应可逆,
如: —COONa + HCl → —COOH + NaCl ;
一些羧酸,遇热可脱去CO2,称为脱羧反应。
如: HCOOH + KMnO 4 → CO 2 ↑ + MnO 2 ↓
第十六章 生物分子
1.有关概念:
单糖——不能被水解的糖。
如葡萄糖、果糖、核糖;
低聚糖——指可被水解成2~10个单糖的糖类化合物。
如蔗糖、麦芽糖等;多糖——指可被水解成10个单糖分子的糖。
如淀粉等。
常识:人体中含有的9种必需氨基酸只能靠食物供给。
2.单糖的化学性质:
所有单糖都是还原糖,
都可以被托伦试剂和斐林试剂氧化,可用于鉴别单糖与低聚糖。
如:葡萄糖与蔗糖的区别。
葡萄糖+ 斐林试剂(或多伦试剂)→ 发生反应,生成沉淀
蔗糖无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