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第3课 百日维新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九单元第3、4课《百日维新》(共35张PPT)

百日新政 ——变法高潮
目的及概况 内容及评价 新政特点
百
日 戊戌政变
政变的标志
新 ——变法失败 失败的原因
政
戊戌余音
性质及评价
——变法影响 认识
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 独立则国独立,少年 自由则国自由,少年 进步则国进步,少年 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 洲,少年雄于地球则 国雄于地球。
——梁启超《少 年中国说》
是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爱国性) 国
揭露了帝国主义
促进了中华
近
瓜分中国的阴谋
民族的觉醒
代
化
是一次思想解放的启蒙运动。(启蒙性) 历
传播了西方政治
西学变革成
程
学说和科学文化
为时尚潮流
问题2:通过对戊戌变法的学习,我们得 到什么认识?
①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 国行不通。
②中国近代化道路漫长而坎坷,只有实现民族独 立,才能实现国家近代化。
教育近代化 文教方面
中小学堂。设立译书局,翻 译外国新书。准许设立报馆、
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 股
学会;派人出国留学。
增强军事实力
军事方面 裁洋汰操军绿。有 播营实队和利,行近精征培于练兵养西代陆制人学军;化才传,添改设习海 军。
挽救民族危亡
裁汰绿营
问题3:结合百日新政的相关信息分析其特 点?
(1)新政内容: 变法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思 想文化等多方面,但未涉及政治制度的根本变革,即变 封建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 (2)推行者: 由没有实权的皇帝来推行,显示出维新 力量的薄弱。
政变的标志;失败的原因。
探究三:戊戌余音——变法影响
探究三:戊戌余音——变法影响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九单元第3课《百日维新》优秀教学案例

3.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培养其历史表达和交流能力。
(四)总结归纳
1.组织学生进行全班讨论,分享各小组的研究成果,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全面理解百日维新。
2.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引导和总结,强调百日维新的重要性和影响,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历史观念。
2.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尊重和崇敬之情,使其学会从历史人物身上汲取智慧和力量。
3.培养学生对改革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勇敢担当,使其学会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始终保持坚定的信念和勇往直前的精神。
4.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使其学会从多个角度审视历史问题,提高其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
三、教学策略
针对这一内容,本教学案例将结合学科特点和课程要求,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从而提高课堂效果。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百日维新的历史背景、时间、过程及结果,掌握其主要内容和影响。
2.了解百日维新中的主要历史人物,如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并了解他们的主要思想和贡献。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共同探讨百日维新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
2.利用小组合作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沟通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培养其历史表达和交流能力。
4.教师对小组合作的过程进行观察和指导,提供及时的反馈和帮助,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百日维新的历史事件进行反思,思考改革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培养其历史批判性思维。
2.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和反思,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提高其自主学习和改进的能力。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九单元 戊戌变法 第3课 百日维新》优质课教案_5

维新思想与戊戌变法【教学目标】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及其特点,了解戊戌变法的基本内容;认识维新思想与戊戌变法的关系。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维新思想的发展情况;理解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分析戊戌变法的背景;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比较能力。
【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和各种课外补充材料,可以让学生结合已有的历史知识,通过分析19世纪末中国的国际国内形势,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认识维新思想的特点及其进步性和局限性。
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回忆已有知识,与本课知识点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比较,并及时进行归纳总结,以加深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维新思想内容和特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这一思想的先进性和局限性。
通过对戊戌变法背景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19世纪末期中国所而临的严重的民族危机,增强历史责任感与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1.维新派的思想主张及其特点2.戊戌变法的背景;【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康有为的“托古改制”思想;2.掌握改革史的一般分析方法【教学过程】一、维新思想1.早期维新思想: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文化上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资产阶级维新派2.康梁的维新思想19世纪中期以前,西方科学家认为宇宙中有一种物质是弥漫在世界上无所不在的。
受其影响,19世纪90年代,谭嗣同撰写了《仁学》,把仁作为世界的本质,仁就是世界的本体。
——《三维设计》材料一他宣称古文经都是伪经,今文经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这种说法过于武断,缺乏历史根据。
他竟把孔子美化为“民主圣人”,十分荒唐。
……由这两部书所引起的今古文经之争几乎淹没了变法的主题,干扰和阻碍了变法运动。
——郑师渠《中国近代史》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康有为宣传变法思想的特点,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
特点:康有为利用孔子宣传变法思想。
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第3课百日维新

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第3课百日维新第3课百日维新课程标准素养解读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从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角度了解百日维新的背景和基本内容。
从历史解释角度理解光绪帝没有采纳康、梁激进主张的原因。
从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角度认识百日维新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救亡与变法的呼声再起——变法形势的高涨1.背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1)德国强占胶州湾。
(2)俄国强占旅顺和大连。
(3)法国强租广州湾。
(4)英国租借“新界”地区和威海卫。
2.表现:维新运动转入政治实践阶段。
(1)康有为上书光绪帝《上清帝第五书》,产生重大影响。
(2)康有为上书光绪帝《上清帝第六书》,主张学习日本明治维新,进行全面改革。
(3)康有为进呈《日本变政考》和《俄彼得变政记》等书籍。
(4)1898年春,康有为发起组织保国会,很快,维新变法浪潮激荡全国。
(5)在各种改革力量的推动下,维新变法形势进一步高涨。
[深度认识] 戊戌变法是在19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加深的形势下,民族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而掀起的一场政治活动。
救亡图存是其首要的历史使命。
二、百日维新——变法的高潮1.开始: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变法。
2.内容(1)政治方面:鼓励官绅士民上书言事;举荐人才;精简机构,裁减冗员;取消旗人特权。
(2)经济方面:设立农工商总局,鼓励发展农工商业;提倡私人办厂,采用机器生产;奖励创新发明;设立铁路、矿务总局,鼓励商办铁路、矿业;创办国家银行,编制国家预算和决算;兴办邮政,裁撤驿站。
(3)文教方面: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在各地成立中小学堂,在京师设立大学堂,筹设铁路、矿务和医科等专门学堂;鼓励私人办学,选派学生到海外留学;准许民间创办报馆、学会;设立译书局,组织翻译外国书刊。
(4)军事方面:精练陆海军;按新法练兵;裁撤旧军队。
3.局限:未实行“行宪法,大开国会”、设立制度局等主张。
课件4: 第3课 百日维新

问题2:百日新政的内容并评价其进步性和局限性?
有利于有识之
精简机构,提
类别
颁布士的参与新政法治
改高革行的政效旧率制
政治方面 允许政官治民民上主书化言事
裁撤闲散衙门和冗员
经有局济利限方于性面民:族没提开资有倡垦涉和荒及奖地经主维励 ,济立矿士修新工产宪民筑派业。制投铁提化等资路出政设,的治厂开开主产,国张会。奖、励设农议工展院商、业实行发君
程
传播了西方政治 学说和科学文化
西学变革成 为时尚潮流
问题2:通过对戊戌变法的学习,我们得到什么认识?
①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 不通。 ②中国近代化道路漫长而坎坷,只有实现民族独立, 才能实现国家近代化。
拓展训练、内化迁移
例3.戊戌变法的失败表明:( )
①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北京菜市口。
行刑地——菜市口
问题2: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戊戌政变原因)?
材料一、维新党的计划太轻率了,太危险了,每一个步骤都需 要一位强者的勇气……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他的顾问康 有为和其它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他们简直是以好心肠扼杀了 “进步”——他们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 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戊戌变法资料》第四册,页384、385
第二幕:百日维新救危亡
课堂教学设计
探究一:百日新政——变法高潮(激情) 第一组:扮演维新派角色,主要完成百日新政这一子目 相关知识探究。其他小组可补充。
探究二:戊戌政变——变法失败(悲怆) 第二组:扮演顽固派角色,主要完成戊戌政变这一子目 相关知识探究。其他小组可补充。
慈禧(1835年11月29 日—1908年11月15日) 即孝钦显皇后,叶赫 那拉氏,咸丰帝的妃 嫔,同治帝的生母。
2020版历史人教版选修一作业:第九单元 第3课 百日维新 含解析

第3课 百日维新基础巩固1迫使清政府租借后来称之为“新界”地区的主要国家是( )A.日本B.英国C.俄国D.法国解析:在19世纪末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英国强迫清政府租借后来称之为“新界”的地区和威海卫。
故选B项。
答案:B2“本会以国地日割,国权日削,国民日困,思维持振救之,故开斯会以冀保全。
……保国家之政权土地……保人民种类之自立……保圣教之不失。
”材料描述的是( )A.强学会B.保国会C.兴中会D.保川会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保国、保种、保教”,即保国家政权、领土不丧失,保民族种类能自立,保圣教不失,其符合保国会的宗旨。
故选B项。
答案:B3康有为向光绪帝呈递的《上清帝第六书》实际上是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因为它( )A.提出了各方面具体的变法建议B.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的政治体制C.系统论证了维新变法的理论D.明确指出变法是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解析:在此奏折中,康有为向光绪帝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变法主张,所以其实际上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4维新变法时期张之洞在其所著的《劝学篇》中说:“使民权之说一倡,愚民必喜,乱民必作,纪纲不行,大乱四起。
”其基本用意是( )A.减少变法的阻力B.竭力拉拢维新派C.捍卫专制制度D.投机变法运动解析:从材料中的“民权之说一倡……大乱四起”可以看出,张之洞反对兴民权,其目的在于维护封建专制政体。
答案:C5改革政治体制是戊戌变法运动的主题之一,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发布诏令( )A.精简机构,裁减冗员B.设立议院C.制定宪法D.设立外务部解析: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颁布的诏书并未涉及设立议院和制定宪法的内容,设立外务部属于《辛丑条约》的内容。
答案:A6在百日维新期间,山东烟台牟平的学子张子昭得知变法的消息后痛哭流涕,当即手写血书,痛骂康、梁。
在维新的措施中,最令他反感的应是( )A.设立京师大学堂B.废除八股C.派学生出国留学D.在各地设立中小学堂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材料中的“学子”。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九单元 戊戌变法 第3课 百日维新》优质课教案_17

《百日维新》教学设计【课标要求】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识记康有为两次上书,进呈《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记》,组织保国会,维新变法浪潮激荡全国。
掌握百日维新的开始的标志和基本内容。
2.理解资产阶级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的原因,分析百日维新的进步意义。
1.探究百日维新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列表归纳和问题探究维新变法的内容,进行材料收集和讨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以国家、民族的命运为己任,要求变法,顺应历史潮流,是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巨大进步。
2.维新变法运动是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产物,是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产物与要求,是先进的中国人从学习西方器物递进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发展与深化。
【教学准备】搜集与百日维新相关的图片、影视资料和相关文字材料等信息,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情分析】本节课在自己所带的高一(2)进行授课,由于面对的是高一学生,而且对选修一改革的内容不了解,因此笔者选择了学生在初中有所了解的百日维新一课,为本课的学习做一铺垫,为了帮助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笔者选取了相关的史料和视频。
【教学方法】本课采用“回顾-讲授-讨论-探究-反思”的互动教学模式,以史实为基础,以问题为载体,以情境为主线,以多媒体为辅助手段,以活动为实现方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经过全体课堂参与者的阅读、思考、讨论,使每个学习者都经历一个主动的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完善情感、升华人格的自主学习过程。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全民族的抗战、抗战胜利的原因和地位。
难点:抗战胜利的原因和地位。
【课时安排】 1 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回顾近代以来列强发动的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引出甲午战争,再由甲午战后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的态度引入本课。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建立选修与必须之间的联系,并引起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强烈欲望。
一、背景出示“时局图”和“中国:帝国的蛋糕”。
戊戌变法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第三课百日维新(戊戌变法的高潮)导学案【学习目标】:百日维新的背景和基本内容。
【学习重点】:百日维新的背景和基本内容。
【学习难点】:对百日维新的评价。
【学习方法】:1问题探究法 2列表归纳法 3讲授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知识梳理】:见“创新设计”。
【知识导学】:一.诱因(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沦为殖民地的危险。
A最先瓜分中国的列强:德国。
1时间:1897年11月。
2地点:胶州湾。
3借口:两名传教士被杀。
4影响:(1)其他列强群起效仿,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B瓜分的情况:1法国强租广州湾。
2俄国强占旅顺和大连。
3英国强租九龙半岛、威海卫和“新界”。
4日本:向清政府申明:不得割让与台湾相近的福建省。
C瓜分的影响:1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险。
2:人民:展开了反侵略、反瓜分的斗争。
3资产阶级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阶段。
(二)康有为再次上书。
A第五次上书:《上清帝第五书》1时间:1897年冬。
2内容:指出民族危机的严重性和维新变法的紧迫性。
3影响:(1)上书虽未送达光绪帝手中,但经过辗转传抄,并在天津、上海的报刊上发行,产生了重大影响。
(2)光绪帝深受感动,指示总理衙门传见康有为,询问变法事宜,并令康有为提出具体变法办法。
B第六次上书:《上清帝第六书》即《应招统筹全局折》1时间:1898年1月。
2内容:(1)大集群臣,革就维新。
(2)设对策所,广征贤才。
(3)开制度局,重定章程。
即重申了国家面临的严重危机,主张学习日本明治维新,进行全面改革。
3影响:其张引起光绪帝的强烈共鸣,当即下令有关部门详细讨论康有为的建议。
4实质: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原因: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基本政治要求。
C呈送著作:1著作:《日本明治变政考》、《俄罗斯大彼得变政记》、《波兰分灭记》。
2目的:希望光绪帝以彼得大帝为榜样,以日本明治维新的变法为模式,以波兰的被瓜分亡国为教训,坚定变法决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百日维新课程标准素养解读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从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角度了解百日维新的背景和基本内容。
从历史解释角度理解光绪帝没有采纳康、梁激进主张的原因。
从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角度认识百日维新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救亡与变法的呼声再起——变法形势的高涨1.背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1)德国强占胶州湾。
(2)俄国强占旅顺和大连。
(3)法国强租广州湾。
(4)英国租借“新界”地区和威海卫。
2.表现:维新运动转入政治实践阶段。
(1)康有为上书光绪帝《上清帝第五书》,产生重大影响。
(2)康有为上书光绪帝《上清帝第六书》,主张学习日本明治维新,进行全面改革。
(3)康有为进呈《日本变政考》和《俄彼得变政记》等书籍。
(4)1898年春,康有为发起组织保国会,很快,维新变法浪潮激荡全国。
(5)在各种改革力量的推动下,维新变法形势进一步高涨。
[深度认识] 戊戌变法是在19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加深的形势下,民族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而掀起的一场政治活动。
救亡图存是其首要的历史使命。
二、百日维新——变法的高潮1.开始: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变法。
2.内容(1)政治方面:鼓励官绅士民上书言事;举荐人才;精简机构,裁减冗员;取消旗人特权。
(2)经济方面:设立农工商总局,鼓励发展农工商业;提倡私人办厂,采用机器生产;奖励创新发明;设立铁路、矿务总局,鼓励商办铁路、矿业;创办国家银行,编制国家预算和决算;兴办邮政,裁撤驿站。
(3)文教方面: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在各地成立中小学堂,在京师设立大学堂,筹设铁路、矿务和医科等专门学堂;鼓励私人办学,选派学生到海外留学;准许民间创办报馆、学会;设立译书局,组织翻译外国书刊。
(4)军事方面:精练陆海军;按新法练兵;裁撤旧军队。
3.局限:未实行“行宪法,大开国会”、设立制度局等主张。
4.意义: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
(1)经济上: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政治上:有利于民族资产阶级参与政治,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
(3)文化上:有利于传播先进科学文化。
(4)军事上:有利于增强国防力量。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P134“学思之窗”,思考:想一想,康有为在“百日维新”中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起到了何种作用?提示康有为在“百日维新”中充当了光绪帝的顾问,是维新变法运动的策划者。
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不仅承担了传统意义上的“治国平天下”的责任,而且还是新知识、新思想的传播者,更是破坏旧秩序的身体力行者。
他们的相当一部分主张被光绪帝采纳,从而有力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名师点拨] 光绪帝支持变法除了救亡图存外,还有另外一个目的,即巩固封建统治,利用变法从慈禧太后手中夺取最高统治权,而维新派主要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最终目的的不一致使他们很难走到一起。
因此在涉及改革的根本问题时,光绪帝的阶级本性暴露无遗,维新派的软弱性、妥协性也体现了出来。
1.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激起了中国人民反瓜分、反侵略斗争和爱国激情的高涨,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阶段。
2.百日维新在政治上允许一定的言论自由,经济上制定了一些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文化上也采取了一些打击旧学、提倡新学的措施。
百日维新的社会条件史料一自台事(割让台湾)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
……加以贿赂昏行,暴乱于上,胥役官差,蹙乱于下,乱机遍伏,即①无强邻之逼,揭竿斩木,己可忧危!——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史料二皇上若决定变法,请②先举三者。
……诏定国是……除旧布新,与民更始。
……一定舆论,设上书处于午门,日轮派御史二人监收,许天下士民,皆得上书。
……设制度局于内廷,选天下通才十数人,入直(通“值”)其中,王公卿士,仪皆平等,略如圣祖设南书房,世宗设军机处例。
……重定章程……——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1898.1.29①说明当时清政府内外交困,面临内忧外患的形势。
②说明康有为上书请求皇帝先办好三件事,提出了变法的纲领计划。
(1)根据史料一分析康有为上书的主要背景。
提示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国内阶级矛盾不断激化。
(2)史料二中康有为请求光绪帝尽快做好的三件事对变法运动的开展有何作用?提示有利于依靠皇帝的权力来推行新政;有利于维新派和知识分子参与政权;有利于推动中央政府行政机构的改革。
(3)《应诏统筹全局折》在变法中具有怎样的地位?提示《应诏统筹全局折》实际上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百日维新的条件客观条件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导致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人民民族意识觉醒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组织基础强学会、保国会等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团体相继成立维新主力一批兼有学生和士大夫双重身份的人才,形成一个知识分子群体重要条件光绪帝支持;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个人努力百日维新的特点史料一在“百日维新”短短的103天内,光绪帝发布各种谕旨100多条。
光绪帝谕令①合并衙门,裁汰冗员,“将现在各局所中冗员一律裁撤净尽……限一月办竣”。
由于裁撤面较宽,在裁撤中又采取了一些强行封查的办法,②使一些中下层人士猝然失业,难以度日。
光绪帝下令③裁撤绿营,同时让旗人自谋生计。
这些人多达100万,④被突然中止生计后没能妥善安置,以致他们对新政怨声载道。
9月5日,康有为连上两折,提出⑤剪发辫,改穿西装,改元迁都,许多人认为这是改朝换代之举,⑥难以接受。
史料二下图是光绪帝召见康有为,在“忧时七上皇帝书”的感召之下,⑦生不逢时的年轻国君在颐和园行宫(而非紫禁城内正式议政的勤政殿)与一位“秀才”共谋国是。
①③⑤体现了戊戌变法涉及领域的广泛性,②④⑥说明了戊戌变法产生的社会影响。
⑦说明光绪帝并没有实权,显示出维新力量的薄弱。
(1)概括史料一中戊戌变法法令中的除旧措施,并指出这些措施在当时有何积极作用与弊端。
说明了什么?提示措施:精简机构、裁汰冗员;裁撤绿营;剪发辫。
积极作用:打击了封建守旧势力,动摇了封建统治。
弊端:改革操之过急,分不清轻重缓急,措施失当,未能稳步进行。
说明:维新派在政治上还不够成熟。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国君”与“秀才”共谋国是的结果是什么?“秀才”的哪些主张未被国君采纳?提示颁布《定国是诏》,进行戊戌变法。
光绪帝没有采纳康有为等人先前提出的“行宪法,大开国会”、设立制度局等主张。
百日维新的特点(1)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下至经济基础,上至上层建筑(政治、军事、思想文化),体现了除旧布新的新气象,但未涉及政治制度的根本变革(即变封建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
(2)从推行范围来看,仅限于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到广大民众中,因而没有形成变革的巨大力量。
(3)从推行者来看,由没有实权的皇帝来推行,显示出维新力量的薄弱。
(4)从性质上看,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5)从目的上看,变法图强,救亡图存。
(6)从作用上看,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
(7)从过程来看,变法措施过于急躁,分不清轻重缓急。
对百日维新的评价1.进步性(1)经济上:制定了一些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政治上:允许一定的言论自由,有利于民族资产阶级参与政治,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
(3)文化上:采取了一些打击旧学、提倡新学的措施,有利于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
2.局限性(1)光绪帝没有采纳康、梁等人先前提出的“行宪法,大开国会”、设立制度局等主张。
(2)没有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3)没有深入群众,未与广大民众运动相结合。
(建议用时:30分钟)一、选择题1.1897年康有为作《上清帝第五书》,对列强瓜分中国的危险提出警告,认为改革已势在必行。
这是基于( )A.列强瓜分中国,民族危机加深B.强学会成立,维新运动准备就绪C.康有为得到光绪皇帝赏识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已充分发展解析:选A。
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随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康有为的第五次上书就是受这一背景的影响。
故A项正确。
2.由于新租借的土地并没有一个统一名称,所以便把这块土地称为“New Territories”(即“新领土”),中文名称“新界”,可指为“新的边界”之意。
导致“新界”出现的主要国家是( )A.日本B.英国C.俄国D.法国解析:选B。
在19世纪末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英国强迫清政府租借后来称为“新界”的地区和威海卫。
故选B。
3.“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
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每日每署封章皆数十。
”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A.统治者的决策有了大量的依据B.民族资产阶级参与政权的强烈愿望C.君主专制统治已不得人心D.戊戌变法得到全国各阶层的热烈欢迎解析:选B。
材料反映的是百日维新时民族资产阶级踊跃参与政权的情况,故B项正确。
材料未提及“封章”成为统治者决策的依据,A项错误。
“直达于上”说明C项错误。
D项中“各阶层”的表述错误。
4.19世纪末,梁启超呼吁中国应“合汉合满合蒙合回合苗合藏,组成一大民族”。
下列维新派在维新变法时期的活动中,体现了此观点的是( )A.发起“公车上书”B.改革旧的官僚制度C.组建强学会D.成立保国会解析:选D。
由题干“合汉合满合蒙合回合苗合藏,组成一大民族”可知是保国。
5.在维新变法高潮时期,光绪帝曾说:“国家振兴庶政,兼采西法,诚以为民立政,中西所同,而西法可补我所未及。
”这反映了光绪帝( )A.同顽固派斗争的决心B.向西方学习的思想C.变更国体的主张D.大兴民权的意向解析:选B。
题干“国家振兴庶政,兼采西法……西法可补我所未及”反映了光绪帝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6.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说:“洋务派同维新派的真正差异不过在于:前者只布新而不除旧,后者布新同时除旧。
”其中,维新派的“布新”措施不包括( )A.允准旗人自谋生计B.鼓励官民上书言事C.编制国家预算决算D.普遍设立中小学堂解析:选A。
本题考查对戊戌变法内容的理解。
四个选项都是维新派的改革措施,A项是“除旧”的体现,B、C、D三项是“布新”的体现。
7.光绪帝颁布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下列选项中不包括在内的是( )A.废除旗人的特权B.改革科举制度C.鼓励发展农工商业D.改变中国的政体解析:选D。
在变法中,光绪帝没有采纳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先前提出的“行宪法,大开国会”的主张,因此,中国的政体没有改变。
8.1898年6月11日,清廷颁布《定国是诏》,其中说:“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这说明戊戌变法( ) A.侧重提倡务实之风B.兼具改良与革命的色彩C.试图通过妥协减少变革阻力D.与洋务运动的宗旨并无不同解析: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