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 诗歌鉴赏 训练20篇真题带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含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含答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含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选段,按要求做题。

春雪(韩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阅读诗歌,分析第二句中“惊”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2)诗的三、四两句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生动传神。

试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答案】(1)用“惊”一词表现了诗人终于见到春色的惊讶、欣喜之情。

(2)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了诗人渴望春天的急切心情,生动而传神。

(运用比喻修辞,把白雪比喻成飞花,把初春的冷落写成了仲春的热闹,富有情趣。

)【解析】【分析】(1)第二句诗的意思是到二月,才惊喜地发现有小草冒出了新芽。

这句诗中“惊”字写出了诗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的萌芽的惊喜神情。

此外,“惊”字状出摆脱冬寒后新奇、惊讶、欣喜的心情。

据此可作答。

(2)三四句的意思是白雪也嫌春色来得太晚了,所以有意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

白雪本是无情之物,但这里却赋予了它人的情感,这是拟人的修辞方法,把春雪刻画得美好而有灵性。

据此可作答。

本题也可以从比喻的角度进行赏析。

故答案为:⑴用“惊”一词表现了诗人终于见到春色的惊讶、欣喜之情。

⑵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了诗人渴望春天的急切心情,生动而传神。

(运用比喻修辞,把白雪比喻成飞花,把初春的冷落写成了仲春的热闹,富有情趣。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的遣词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理解诗歌,理解句意,从意境上进行分析,注意方法的掌握。

⑵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主题,把握诗人的情感,注意题干的要求,安要求作答。

2.阅读下面的诗词,按要求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请解释“次”和“客路”的含义。

(2)尾联抒发作者什么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次:停留/停宿;客路:旅人前行的路/游子流浪的路。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野池(唐)王建野池水满连秋堤,菱花结实蒲叶齐。

川口雨晴风复止,蜻蜓上下鱼东西。

(1)诗歌以“野池”为描写对象,第一,二句描绘了池水________,植物________的景象。

(2)诗句“蜻蜓上下鱼东西”表现作者怎样的情感?【答案】(1)满溢(满);丰茂(茂盛、果实丰硕)(2)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赏析诗句景物特点。

要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加以归纳,“野池水满连秋堤,菱花结实蒲叶乔”的意思是:野外的池塘水满的已经连到秋天的河堤,菱花结了果实草木很茂盛.前一句写出了池水满的特点,因为有丰富的池水的滋养,菱花结了果实蒲叶长得非常茂盛.第一、二句描绘了池水满溢(满)、丰盛(茂盛、果实丰硕、生机勃)。

(2)本题考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答时要结合全诗加以理解,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诗句描绘了野池蜻蜓随意飞舞,鱼儿任意游玩的悠闲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故答案为:(1)① 满溢(满);②丰茂(茂盛、果实丰硕)(2)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点评】(1)本题考查赏析诗句景物特点。

答题时应注意,要紧扣“情”或“景”,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所抒发的情感。

一般答题方法是抓住诗中主要景物再现画面,概括要点作答。

池水:满溢(满);植物:丰茂(茂盛、果实丰硕)。

(2)本题考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题时应注意,应全面了解背景,把握形象内涵,体会意境特点,明确抒情方式。

诗句“蜻蜓上下鱼东西”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秋风引(唐)刘禹锡何处秋风至?萧萧退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注】刘禹锡曾在偏远的南方过来一段时期的贬谪生活。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诗歌阅读湖口送友人李频中流欲暮见湘烟,岸苇无穷接楚田。

去雁远冲云梦雪,离人独上洞庭船。

风波尽日依山转,星汉通霄向水悬。

零降梅花过残腊,故园归去又新年。

【注释】①湖:指洞庭湖。

②中流:指江心。

③湘烟:指雾霭。

④楚田:指田野。

(1)诗歌前三句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么样的意境?(2)“离人独上洞庭湖”一句中的“独”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答案】(1)雾霭、芦苇、田野、云梦、飞雪、去雁。

营造了一种凄冷、凄清的意境。

(2)“独”是独自的意思,这个地方是友人独自一人登上洞庭湖的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友人旅途的寂寞孤独艰辛,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恋恋不舍之情【解析】【分析】(1)结合诗歌第一、二联分析。

这几句写"湖口"所见:先是放眼湘江水岸,看到暮霭、芦苇、田野:继续远眺云梦,但见飞雪、去雁:最终注目孤舟离人。

一切景语皆成情语。

飞雪暮霭,迷漫着一种凄冷压抑的氛围;四野茫茫,更显出离人的伶仃;大雁孤飞,象征着友人旅途的寂寞艰辛。

据此可知这几个意象营造了一种凄冷、凄清的意境。

(2)从题目来看,这是一首送不诗,诗人李频在湖口送不友人离去,结合诗歌前四句分析,傍晚时分,湘江水流在暮霭的笼罩之下更加浩渺,两岸漫无边际的芦苇连继续广袤的田野。

严冬快要过去了,大雁冲起云梦泽的积雪,预备往北飞去了。

在如此的生活里,友人来到洞庭湖边登上了北去的航船。

友人独自一人登上洞庭湖的船没有人陪伴,一路上该是多么的寂寞孤独呀,这个地方的“独” 是独自的意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友人旅途的寂寞孤独艰辛,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恋恋不舍之情。

故答案为:⑴雾霭、芦苇、田野、云梦、飞雪、去雁。

营造了一种凄冷、凄清的意境。

⑵“独”是独自的意思,这个地方是友人独自一人登上洞庭湖的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友人旅途的寂寞孤独艰辛,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恋恋不舍之情。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 经典 诗歌鉴赏 题专项训练(经典版)带答案解析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 经典 诗歌鉴赏 题专项训练(经典版)带答案解析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经典诗歌鉴赏题专项训练(经典版)带答案解析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将古诗补充完整。

(2)题目中的“醉”的意思是________,这首诗是苏轼在望湖楼________的时候所写的一首诗。

(3)这首诗中的每一句都是一幅图画。

请你参照示例,补充所缺的图画名字。

第一句:云翻图第二句:________第三句:风卷图第四句:________。

(4)第一句诗人把乌云比作________,形象逼真,一个“未”字,突出了天气变化之________。

第二句中的“跳”和“乱”写出了________。

第三句的“________”字用得十分精妙,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

(5)提到西湖,我不禁会想到诗人苏轼在这里写下的另一首诗中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

”2.阅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感受不一样的雨。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从这首诗的题目上看,这是一场________(季节)的雨。

(2)诗中描写“雨前”的诗句是“________”;描写“雨中”的诗句是“________”;描写“雨后”的诗句是“________”。

(3)①从全诗来看,诗人所描写的雨是(________)。

A.和风细雨 B.毛毛细雨 C.连绵阴雨 D.疾风骤雨②这样选择是因为诗中的“________” 四个字和“________ ”三个字给出了答案。

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这首诗中最能体现早春景色特点的诗句是哪一句?(2)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写给水部员外张籍的,他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 诗歌鉴赏 训练20篇(经典版)带答案解析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 诗歌鉴赏 训练20篇(经典版)带答案解析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训练20篇(经典版)带答案解析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过故人庄[唐]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首联像往日叙家常一样娓娓道来,告诉了我们事情的起因。

“具”的意思是________。

这个“具”字让我们感受到田家朋友的热情好客。

(2)颔联由近及远地写了“故人庄”的自然之号,读着这么有画面感的诗句,我仿佛看到了________。

带着这样的想象读,我觉得古诗更有味道了。

(3)“话”字让我想到了诗人和朋友之间的谈话非常愉快,农家生活的闲逸让诗人产生了共鸣、我想他们除了聊“桑麻之事”,可能还会聊________,聊________,聊________。

这种淳朴真挚的友情,这种恬静美丽的田园生活,真让人向往啊!2.阅读天地。

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1)诗中表明季节特征的诗句是________。

(2)试赏析诗句“儿童急走追黄蝶”。

(3)动静结合是这首诗的一大特点,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古代诗歌,回答问题。

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朝露带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请简要阐述本诗所蕴含的哲理。

(2)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以情寄景,由情入理。

描写的自然景物清新质朴自然,生机盎然,欣欣向荣。

B.本诗寄寓于朝露易干、秋来叶落、百川东去等形象中。

C.《长歌行》是一首汉朝古典诗歌,属于汉乐府诗。

乐府是汉朝的一个音乐机关。

D.“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比喻光阴一去不复返,然而,“少壮不努力”却告诉我们小时候不用努力,长大后什么时候努力都不晚。

4.诗词阅读。

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部编版最新六年级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及答案)(2020年统编版)

部编版最新六年级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及答案)(2020年统编版)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 (及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诗歌《天净沙·秋思》,回答问题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枯藤 ”、 “昏鸦 ”、 “西风 ”、“瘦马 ”、“夕阳 ”等词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与“小桥流水人家”是两种鲜明不同的画面,你能理解这种不协调的用( 1 )这首曲中象?(2 )“枯藤老树昏鸦 意吗?3诗歌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抒发了怎样的感情?4“小桥流水人家 ”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答案】 (1)深秋晚景图2将哀景与乐景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天涯 ”人的思乡愁绪。

3断肠人在天涯。

抒写游子的孤苦寂寞之情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4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解析】 【分析】( 1)根据 “枯藤 ”夕“阳 ”“西风 ”可知是深秋的傍晚写照。

“天2)“枯藤老树昏鸦”属于悲凉景象,“小桥流水人家”属于喜景,二者形成对比,衬托出作者的思乡情深。

3直接抒情,可以映照在重点词语上。

断肠,就是一种内心苦楚的倾诉。

4“小桥流水人家”是一种他乡的乐景描写,这反而加重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属于以乐景 写哀情。

故答案为:( 1)深秋晚景图;( 2)将哀景与乐景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 涯”人的思乡愁绪。

( 3)断肠人在天涯。

抒写游子的孤苦寂寞之情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 念。

( 4)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点评】( 1)本题考查对古诗意象、意境的赏析能力。

一系列深秋的荒凉意象,表达了一 种深秋的凄清和孤寂景象。

(2)本题考查对古诗写作技巧的理解。

作者有时以乐写乐,以悲写悲,但也能以乐衬悲, 悲则更悲,本诗就是这样的情形。

“断肠人 ”三个字3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

作者写尽人间的悲欢离合,结尾用倾诉了内心的思乡苦痛。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 诗歌鉴赏 训练20篇带答案解析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 诗歌鉴赏 训练20篇带答案解析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训练20篇带答案解析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完成练习。

老马臧克家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眼前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一九三二年四月【背景资料】《老马》写于1932年,是臧克家诗集《烙印》中的名篇之一。

作者曾说:“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我对蒋介石政权全盘否定,而对于革命的前途,觉得十分渺茫。

生活是苦痛的,心情是沉郁而悲愤的。

”作者亲眼看到了一匹命运悲惨令人同情的老马,不写出来,心里就有一种压力。

(1)“它有泪只往心里咽”一句中,“咽”字如何理解?(2)老马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却“横竖不说一句话”,对其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老马十分温顺,完全忠于人类。

B.老马一向是逆来顺受,喜欢这种压力。

C.老马默默忍受着,是因为命运不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能任人宰割。

(3)对《老马》这首诗,臧克家曾说:“写老马就是写老马本身,读者如何理解,那是读者的事,见仁见智,也不全相同。

”你认为“老马”的形象代表着什么?(4)评论家对于诗中“眼前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的理解向来有争议,有人认为表现了“老马”对未来充满向往和憧憬,有人认为表现了“老马”对前途的茫然。

你是如何认识这个问题的?谈谈你的看法。

2.品读诗句,完成练习。

(1)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①诗句中“潜”字运用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饱含诗人________的心情。

②用自己的话写写这两句诗的意思:________(2)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①这两句诗写出了________的美丽景象,“________”与“________”相互映衬,不但点明了云厚雨足的特点,而且给人以强烈的美感。

②诗人是从哪个角度来写的?(________)A.触觉 B.听觉 C.视觉 D.嗅觉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 经典 诗歌鉴赏 题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 经典 诗歌鉴赏 题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经典诗歌鉴赏题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第1~3题。

竹石(清)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解释重点字词。

咬:________ 坚劲:________ 任:________(2)这首诗写的是生长在什么地方的竹子?()A竹林里 B深山里 C破岩中(3)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这两句诗中的“咬”“立”这两个动词,运用得很好。

请你谈谈好在哪里?(4)结合课文说说这首诗的写法是什么?表现了作者什么形象?2.课内阅读。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的作者是________代的________。

体裁是________,“卜算子”是________,“送鲍浩然之浙东”是________。

(2)“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抒写了词人________。

这句既写送________,又送________,表达了词人对________的留恋,对________的深情。

(3)“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这两句写出了词人________溢于言表,对友人鲍浩然的________也隐藏在词句中。

(4)“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几句中,词人把水比作________,把山比喻为________巧妙形象地描绘出眼前这幅________。

3.品读句子,完成练习。

A.您笑着用温暖的大手握住我的小手,把我带到座位上,对我说:“我是方老师。

”B.……然后握着我的手,捏着笔杆慢慢地在纸上移动,几个端庄整齐的汉字便出现在了本子上。

C.遇到没发挥好的运动员,您会拉住他的手,温柔地鼓励他别放弃。

(1)通过这三句话可以看出,作者着重对方老师的________进行了动作描写,写出了一个________的方老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训练20篇真题带答案解析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1.先把诗句补充完整,再按要求做题。

,。

五岭逶迤,乌蒙磅礴。

,。

,。

(1)把诗句补充完整。

(2)找出中心句。

(3)“千山”在诗句中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万水” 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是的作者是________。

这首诗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________的英雄气概和________精神。

其中表现红军把乐观主义精神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2.课内阅读。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请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所展示的画面。

(2)这首诗用“草色遥看近却无”来描写早春,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

请把该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

(3)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句诗写出了早春草色的什么特点?3.课内阅读。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黄鸡”的本意是什么?在词中是指什么?苏轼在这里却说“休将白发唱黄鸡”,有何用意? (2)下阕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表达了什么?(3)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品读诗句,完成练习。

(1)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①诗句中“潜”字运用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饱含诗人________的心情。

②用自己的话写写这两句诗的意思:________(2)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①这两句诗写出了________的美丽景象,“________”与“________”相互映衬,不但点明了云厚雨足的特点,而且给人以强烈的美感。

②诗人是从哪个角度来写的?(________)A.触觉 B.听觉 C.视觉 D.嗅觉5.品读句子,完成练习。

A.您笑着用温暖的大手握住我的小手,把我带到座位上,对我说:“我是方老师。

”B.……然后握着我的手,捏着笔杆慢慢地在纸上移动,几个端庄整齐的汉字便出现在了本子上。

C.遇到没发挥好的运动员,您会拉住他的手,温柔地鼓励他别放弃。

(1)通过这三句话可以看出,作者着重对方老师的________进行了动作描写,写出了一个________的方老师。

(2)请对你难忘的一位老师进行一处重点的动作描写,并通过一个情境突出老师的特点。

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练习。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节选)何其芳我的歌呵,你飞吧,飞到年轻人的心中去找你停留的地方。

所有使我像草一样颤抖过的快乐或者好的思想,都变成声音飞到四方八面去吧,不管它像一阵微风或者一片阳光。

(1)题目中“歌唱”的意思是( )。

A.唱歌B.赞美(2)诗人为什么希望“我的歌”飞到年轻人的心中?( )A.我的歌很好听。

B.我歌唱的是早晨。

C.为了使“少男少女们”得到鼓舞。

(3)下面对诗歌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想象不是这首诗的一大特点。

B.第一节作者把“快乐或好的思想”想象成声音、微风、阳光。

“微风”给人一种心旷神怡之感,“阳光”给人一种春和日丽的欣慰之感。

C.这首诗通过对少男少女们热情歌唱,勉励广大的青少年们,积极投身到火热的生活中去,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奋发向上,永葆青春活力。

(4)读完这首诗后,你觉得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少男少女?试着写出两个,并说说他们之间的相似点。

7.诗词阅读。

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里。

①“劝君更尽一杯酒”中“尽”的意思是________。

A.饮完B.全,都C.尽头②西出阳关无故人”中“故人”指________.A.死去的人B.老朋友C.故事中的人(2)诗的前两句点明了送别的时令是:________,地点是:________,景物是________和________,这样为送别创造了一个愁郁的环境气氛。

(3)诗中作者用一个“________”字委婉地表达依依离情。

(4)王维的这首诗由于写出了人们深情惜别的普遍感受,后来被编入乐府,成为离筵上反复吟唱的歌曲《阳关三叠》。

有评者认为,这首诗中的“朝雨”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为什么这样说?8.课外阅读。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首句用“________”和两个“________”字组合在一句诗里,大大加深了诗人的主观感受。

渲染出诗人________。

(2)“________”字用得极妙,是联系上下两句情绪之间的关键。

(3)“________”以下全是想象,猜想重阳佳节到来的时候,亲人们也一定同往年一样登高饮酒。

这样紧扣了诗题中的“________”字,也点明了第二句中提到的“________”的具体内容了。

(4)有人评价“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诗在全诗中“曲折有致,出乎常情”,对这一评价请简要阐述你的体会。

9.课内阅读。

马诗[唐]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1)在诗的前两句中,“沙如雪”、“月如钩”描绘了边塞月夜怎样的景色?(2)诗的后两句,诗人通过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们怎样的思想感情?(3)在这首诗中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方法?10.阅读《迢迢牵牛星》,回答后面的问题。

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1)这首诗取材于我国古代________的神话传说,它写的虽然是天上的事,反映的却是现实的生活。

人们常用这一神话比喻 ________。

(2)这首诗中,有一个很关键的过渡性句子,它既是前因又是后果,这个句子是________。

(3)这首诗在刻画织女时,并没有孤立静止地去写她的思想活动,而是通过________和________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显得含蓄深沉,极富艺术感染力。

1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马诗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①。

何当金络脑②,快走踏清秋。

【注释】①〔钩〕一种弯刀。

②〔何当金络脑〕意谓企盼把良马当作良马对待,以效大用。

(1)这是一首边塞诗,由哪些事物景象可看出?________(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表达更为明显?________12.课外阅读(二)鹊桥仙①[宋]秦观纤云弄巧②,飞星③传恨,银汉④迢迢⑤暗度⑥。

金风玉露⑦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⑧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⑨。

【注释】①鹊桥仙:词牌名。

②纤云弄巧:纤薄的云彩,变化多端,呈现出许多细巧的花样。

③飞星:流星。

一说指牵牛、织女二星。

④银汉:银河。

⑤迢迢:遥远的样子。

⑥暗度:悄悄渡过。

⑦金风玉露:指秋风白露。

⑧忍顾:怎忍回视。

⑨朝朝暮暮:指朝夕相聚。

(1)给加下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银汉迢迢暗度。

( )A.愚昧,糊涂。

B.悄悄地。

C.不亮,没有光。

②便胜却、人间无数。

( )A.能承受。

B.战胜,打败。

C.超过。

③忍顾鹊桥归路?( )A.回头看。

B.照管,注意。

C.拜访。

④两情若是久长时。

( )A.如,像。

B.此,如此。

C.如果,假如。

(2)判断下面朗读节奏划分的正误。

①飞星/传恨。

②银汉/迢迢暗度。

③忍/顾鹊桥/归路。

④两情/若是/久长时。

(3)这首词借________悲欢离合的故事,歌颂了________。

(4)说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意思,并指出其表达方式。

13.阅读这首现代诗,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汨(mì)罗怀古他从汨罗江的波浪里悄然走来,几千年前的那朵浪花犹如一滴水彩,把中华大地染成粽叶式的青绿,从此让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亘古不变的艾香。

(1)很多古诗句包含着丰富的节日文化内涵。

照样子,填空。

(春节)——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清明节)——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能读出这首现代诗中隐含的人物故事和节日习俗吗?人物故事:________ 节日习俗:________14.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关山月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①白登②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注释】①下:指出兵。

②白登:古山名,在今山西大同市东北。

汉代匈奴曾围困刘邦于此。

(1)这首诗的前四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有何作用?(2)请简要分析整首诗所表达的情感。

(3)诗人借思妇月夜高楼的叹息来抒发戍人________的情感。

15.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我的歌词,你飞吧,飞到年轻人的心中去找你停留的地方。

(1)“我的歌词”,诗人这里所要唱的是什么歌?(2)诗人为什么希望它飞到年轻人的心中?16.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秋风引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1)此诗中,诗人流露出哪种情思?()A.送别之情B.思归这心C.喜悦之意D.愤怒之思(2)“朝来人庭树,孤客最先闯”的意境与下面哪一项相近?()A.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B.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C.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

D.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7.课内拓展阅读。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解释下列词语。

等闲——________ 逶迤——________磅礴——________ 云崖——________(2)这首诗的中心句是________。

(3)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4)这首诗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属于________诗;从体裁的角度看,属于________。

(5)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诗的首联总领下文,把红军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矗立在读者面前。

B.诗的颔联描写红军翻山越岭,用“腾细浪”和“走泥丸”两个极其生动的比喻,把中国工农红军蔑视一切艰难险阻,敢于征服困难、压倒敌人的伟大气魄鲜明地烘托出来了。

C.诗的颈联描写红军渡江涉水,扣“万水”来写。

一个“暖”字,一个“寒”字巧妙地交代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这两场战斗的时令。

D.红军长征途中,经过许多高大的雪山,诗中写“岷山千里雪”,实际是概括所有过雪山的艰苦斗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