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董仲舒教化思想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董仲舒教化思想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董仲舒(公元公元179年-104年),东汉末年至西汉初年的文学家、教育家和政治家,被誉为“古代中国家教之圣人”。
他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主张以人为本,注重培养人的品德和修养,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些启示。
董仲舒强调对人的修养和道德教育的重视。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但需要通过教育来培养和发展。
董仲舒主张注重品德教育,培养人的道德情操和道德观念,使其具备正确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和社会责任感。
这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提醒我们,在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和品质,提升其综合素质,使其成为有担当、有责任感、有道德操守的公民。
董仲舒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他认为一个人如果修身齐家,就能在家庭中展现出高尚的品质和行为,进而影响整个社会,促进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董仲舒的思想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启示我们,要强调公民个体的责任和义务,从个人、家庭到社会,不断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激发他们的社会参与和公共事务管理意识。
董仲舒注重培养人的思想独立和创新精神。
他主张培养人的自由思想和独立精神,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鼓励人们勇于思考,勇于创新。
董仲舒的思想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启示我们,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鼓励他们勇于挑战传统观念,积极探索和创造,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董仲舒提倡以仁义为核心的道德伦理观。
他认为仁义是人与人之间应有的道德关系,是社会和谐和稳定的基础。
他主张人要行善积德,以仁义为准则,为人处世、处理人际关系提供指导。
董仲舒的思想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启示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公平正义观念和同理心,培养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意识,使他们能够在社会中形成和谐、公正、包容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并且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国家意识,使他们不仅仅关注个人利益,更能以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为己任。
汉代大儒董仲舒教育思想总结

汉代大儒董仲舒教育思想总结董仲舒是汉代著名的儒家思想家,被誉为“汉儒之宗”。
他的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在儒家教育思想的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董仲舒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塑造人的品德。
在他看来,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有道德品质的“君子”,而非仅仅追求知识的积累。
董仲舒认为,人要成为君子,必须具备“仁”的品德,即对人的慈爱和关怀之心。
他主张教育要聚焦于培养人的仁德,通过学习和实践,使人的内在品质得到升华和完善。
其次,董仲舒提出了“明心见性”的教育理念。
他认为,每个人的内心都具备了天赋的善性,只是因为外界的诱惑和干扰,才会偏离善的方向。
因此,教育的任务就是使人们认识到自身的本性、意识到善的价值,并通过自我反省和修养来使之发扬光大。
董仲舒主张通过“内圣外王”的修养方法,培养人们内心的正直和思想的高尚,从而使人能够按照天理和道义行事。
第三,董仲舒注重教育的过程和方法。
他认为,教育不应只是灌输知识,而是一种培养人的良好习惯和思维方式的过程。
他主张学生要通过师长的榜样作用和言传身教来学习,通过与贤人交往互助提高。
此外,他还提出了“定言立行”的教育原则,强调言行一致的重要性。
他认为,言语与行动要相辅相成,教师应以身作则,做到言行一致,才能真正影响学生的行为和习惯。
第四,董仲舒注重教育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他认为,教育不仅是个体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进步和稳定的基石。
他主张政府应该重视教育,制定相应的教育政策,并提供公共教育资源,保障每个人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此外,他还提出了“仁人君子必以身作则”的观点,认为教育者自己首先要有高尚的品德和行为榜样,才能有效地教育他人。
总的来说,董仲舒的教育思想强调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注重培养君子的品德和思维方式。
他强调教育的过程和方法,主张言行一致,注重师生关系的建立。
同时,他还着重指出了教育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对后世儒家教育思想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董仲舒教化思想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董仲舒教化思想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董仲舒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他的教化思想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
首先,董仲舒强调以人为本,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在当代,教育也应该以人
为本,注重学生的身心素质培养,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才能,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其次,董仲舒提倡道德教育,认为道德是教育的核心,要以准则和规范的方式引导人
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也需要强调道德教育,让学生了解
道德的重要性,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
第三,董仲舒强调崇尚天理,认为人类生活与宇宙万物是一体的,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让人们遵循宇宙的规律而不是自己的私欲。
在当代,也应该重视环保意识,在思想政
治教育中强调保护生态环境,推进可持续发展。
第四,董仲舒倡导实践教育,认为教育应该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让人们在实践
中不断提高自己。
在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应该注重实践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
知识和技能,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综上所述,董仲舒的教化思想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启示,需要将其
理念运用到当代的教育中,为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个人总结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个人总结董仲舒是中国汉朝时期孔子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教育家和学者。
他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天人合一、道德修养和立德为本等方面,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董仲舒的教育思想强调天人合一。
他认为人是天地间万物之灵,人与天地万物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他看来,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人达到天人合一的境地,与自然和谐相处。
他主张通过学习和修养,使自己的心灵与天地的道理相通。
通过对天文、地理、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学习,人可以了解天地间的规律,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存在意义。
这种天人合一的教育理念影响了后来的教育思想家,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次,董仲舒的教育思想注重道德修养。
他认为道德是教育的核心,也是人的最高境界。
他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强调个人修身的重要性。
他主张通过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塑造出品德高尚、做事克己奉公的人格。
他认为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道德观念,才能真正做到合格的子、良的人、治国理政的贤士。
董仲舒的道德教育思想在中国古代教育中有着重要地位,将道德修养置于教育过程中的核心位置。
最后,董仲舒的教育思想强调以立德为本。
他认为一个人的修养要以德行为基础,而不只是追求表面的学问和知识。
他主张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德行,使学生具备高尚的品质和正确的价值观。
他强调“立德为本”的道德观念,主张通过培养学生的品德和心灵素质,使他们能够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后来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基础。
总之,董仲舒的教育思想体现了中国古代教育的核心价值观,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天人合一思想、道德修养观念和立德为本的教育理念,为后来的教育思想家提供了重要借鉴和启示。
他的教育思想体现了中国古代教育追求全面发展、注重人格培养和道德修养的特点,是中国古代教育宝贵的精神财富。
董仲舒教育思想总结

董仲舒教育思想总结董仲舒是中国汉代哲学家、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强调道德教育、人格塑造和治学之道,对儒家教育思想进行了深入的发展和完善。
本文将对董仲舒的教育思想进行总结。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天人合一”。
他认为天地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联系和相互作用,人与天地之间也有着紧密的关系。
他主张人们应该学会与天地相应,遵循天道,追求道德的修养和品德的完善。
在教育中,他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塑造,认为这是教育的最高目标。
在道德教育方面,董仲舒强调“立德”与“修身”。
“立德”即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使其树立正确的道德标准。
“修身”则是指通过自身的修养和自律,使个人的品德能够与天地同化,成为合乎道德的人。
董仲舒认为,只有通过道德修养才能达到“合天地之道,发人欣喜”的境界。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和治学之道。
他认为学习应该以经学为基础,通过学习经书来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
他主张学生应该通过研读经书、思考问题、解疑释惑来培养自己的学术能力。
同时,他强调学生应该关注社会的变化和时代的需求,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在教育方法上,董仲舒提出了“致知、尽性、敦学、止惑”的教育原则。
“致知”即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获得知识和理解真理。
“尽性”则是指通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格和天性,使其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潜能。
“敦学”是指学生要勤奋学习、不断追求进步。
“止惑”则是指教育应当引导学生远离邪说和迷惑,坚守正确的道德信仰。
总的来说,董仲舒的教育思想立足于儒家教育传统,发展了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要素。
他提出的“天人合一”理念,强调道德教育、人格塑造和治学之道,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强调通过道德修养和学术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成为合格的人才,为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
在教育方法方面,他提出了“致知、尽性、敦学、止惑”的教育原则,为后世的教育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简述董仲舒的道德教育思想

简述董仲舒的道德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是董仲舒教育思想的核心。
董仲舒主张教化与刑法并重,但强调以道德教化为本、为主,以刑法为末、为辅。
(2)德育的内容: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内容。
董仲舒强调“三纲五常”。
所谓“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1.《对贤良策》和三大文教政策:《对贤良策》,是董仲舒在元光元年针对汉武帝的策问所作的答对。
在答对中,董仲舒较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政治思想与教育思想。
在教育思想上,董仲舒主要针对文教政策提出三点建议:其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二,兴太学以养士;其三,推行察举,以尽天下之才。
三大文教政策不仅对两汉的学校教育及教育管理影响很大,而且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影响也极为深刻。
2.论人性和教育在人发展中的作用董仲舒吸收了自孔子以来关于人性差异论的观点,明确地提出了“性三品”说。
他把人性划分为“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之性”三个不同的等级。
董仲舒认为,“中民之性”是他对人性这一概念内涵进行规定的事实根据,它是就中人之性而言性。
教育对于不同的人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具备“圣人之性”者能够自觉控制自己的感情欲望,注定要向善的方向发展。
具备“斗筲之性”者很难进行自我节制,只有用刑罚制止他们作恶。
这两部分人是属于人群中的少数,而绝大部分人是具有“中民之性”的中民,教育对他们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他们是教育的主要对象。
3.“下惟讲诵”(类似于导生制):即采用高材生或老学生带程度较低或新学生学习老师讲授的知识内容的方式进行教学。
有利于解决教师少与学生多的矛盾,扩大教学对象的范围,但教学质量不佳。
4.论道德教育(1)德教是立政之本(教本政末)在董仲舒的社会政治思想中,虽然主张教化与刑罚并用,但强调以道德教化为本为主,刑罚为末为辅。
他说:“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
”(2)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内容所谓“教化”,教师要实行普遍的儒家伦理道德教育。
“三纲五常”是董仲舒伦理思想体系的核心,也是其道德教育的中心内容。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总结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总结董仲舒是中国汉代的一位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对教育思想的贡献深远。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强调修身养性、治国安邦,以及儒家经典的学习和实践等方面的内容。
下面将对董仲舒的教育思想进行总结。
董仲舒强调了个人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他认为,个人修身养性是教育的首要任务。
修身是指修养心性,培养正直的品格和高尚的道德。
养性是指修炼身体,培养稳定平和的情绪和健康的生活习惯。
董仲舒强调,只有在个人修身养性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身心健康、道德高尚的目标。
董仲舒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他认为,人与天地万物是相互联系和影响的,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董仲舒主张根据自然的规律生活和发展,倡导顺应自然、保护环境,不盲目追求功利,而是追求内在的精神境界和心灵的升华。
董仲舒注重政治教育。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政治智慧和能力的人才,使其能够治理国家,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董仲舒强调君主的德行和明智决策对国家的重要性,主张将德治放在第一位。
他提出了“明主”、“道德状元”等概念,强调德行对于领导者和政府来说至关重要。
他还主张通过教育培养君主和官员的才能和智慧,使其能够正确地处理国家事务,建设良好的政治体制。
董仲舒重视教育的实践性。
他认为,书本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变成有用的智慧。
他提出了“实学”、“实道”等概念,强调要将知识贯彻于日常生活中,通过实践来检验和运用知识。
他认为,只有将道德真正应用于行为中,才能体现出知识的真正作用。
董仲舒强调儒家经典的学习和传承。
他认为,儒家经典是中国文化的根基和灵魂,要通过学习经典来理解和继承中华传统文化。
他提出了“三经新义”的观点,即对儒家经典进行新的解释和理解,强调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他还提倡将经典的思想与时代的需求相结合,推动经典思想的发展和进步。
总之,董仲舒的教育思想强调个人修身养性、与自然和谐相处、政治智慧和德治、实践和经典学习等方面的内容。
他的教育思想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具有深远的影响,也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产生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董仲舒教育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以及其主要内容的论述

董仲舒教育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以及其主要内
容的论述
董仲舒教育思想源于一个特定的历史背景,它于明末两晋矛盾尖
锐的时期诞生和发展。
董仲舒倡导的教育新法,用政治的眼光来审视社会的结构
以及维护政府的稳定,消除人们的怨声载道。
他认为,立足国家,强调基本理论,调整内部利益和政治关系,控制节节的案件,杜
绝时机以及加强宗法执行以保持统治阶级的权力,才能维护明初
社会安定。
董仲舒所提出的思想为“以义为先,以道为坐,以政
为基”,其中“义”指的是儒“仁义”,“道”指的是老子的“道”,“政”指的是明礼,即以礼论治。
由此可见,董仲舒的
教育思想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怀,认为以政治为中心把握运
用传统文化,以忠义断其幽,御民无愁,这样明朝就能保持稳定
和安定。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以政治引导为中心,以传统文化为内容
以史学研究、人文思想为基础,以军事文化和伦理礼仪教育为补充,把道德素质、智力素质、体质素质等素养完整结合在一起。
他主张立足国家德利,扎根绝技,使学生能够在社会上将传统的
文化和用处结合起来,成为对国家政治建设有益的力量。
董仲舒
的教育思想,虽只在明代实施了短暂的发展,但它的思想价值和
政治意义依然无可替代,对当今仍然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和作用。
董仲舒教育思想建立在明末两晋矛盾尖锐的时期
以政治眼光和实施政治行动为灵魂,以传统文化为根本,以调整
利益关系、加强宗法执行来维护政府利益,消除人们怨声载道,
有效地维护明初社会安定,是具有宝贵教育意义的思想。
古今中
外思想界都在关注和肯定董仲舒的教育思想,有望为当今社会教
育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和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
• 董仲舒继承了先秦儒家通过探讨人性来说 明教育作用的思想。在人性论问题上,他 调和孟荀的“性善”论和“性恶”论,认 为人性是“天”创造人类时所赋予的一种 先验的素质,具有“善”与“恶”两种可 能性。他说:“性者,天质之朴 也。”“身之名取诸天,天两有阴阳之施, 身亦两有贪仁之性”,“身之有性情也, 若天之有阴阳也。”
• 对策后,他被派到江都易王刘非那里去任国相, 他对刘非讲了“春秋大一统”的精神,提出“仁 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以 此暗示刘非不要称霸,应尊重中央皇权。公元前 135年,皇帝祭祖之地长陵高园殿和遼东的高庙 也发生了大火,董仲舒写了奏章,想借这两次大 火说明“上天”已对汉王朝发怒,“首劝其杀骨 肉大臣”,触怒了汉武帝,虽免于一死,江都易 王相被罢免了,从此他又专心从事教学活动,又 教书十年。
• 王充所处的时代,是汉代实行“独尊儒术”
政策达百年之后,儒家思想已逐渐偶像化,
并立了天人感应讖纬迷信的宗教神学体系
的时代。由于封建社会内部的矛盾日益趋
向尖锐,封建王朝进一步利用神学维持自
己的统治,把董仲舒所创立的新儒家学说
和一种叫做“讖纬”的封建迷信学说结合
起来。
• 东汉王朝建立之后,讖纬迷信得以更广泛
• 《汉书· 五行志》:“汉兴,承秦灭学之后,景 武之世,董仲舒治公羊春秋,始推阴阳,为儒者 宗。”董仲舒用公羊春秋的微言大义来改造先秦 儒学,并容纳刑名法术、道墨阴阳家思想,以天 人关系问题为中心,建立了一套新的儒学。其要 点如下。
(一)天创万物与天人感应 (二)皇帝至尊与君权神授
• 董仲舒抬出“天”作为宇宙人间的最高主 宰。他还以天人同类为根据,提出了“天 人感应”论,认为天人既然同类,其间必 然会互相感应,天能进行严格的赏罚。
• 公元前125年,董仲舒又做了胶西王刘端 的国相,后于公元前121年辞职回家,从 此结束了他的仕禄生活。晚年致仕在家, 专心从事写作与讲学。但朝廷有大事,仍 常派人向他请教。死后葬于京师长安西郊。 有一次武帝经过他的墓地,特下马致意, 所以他的墓地又名为“下马陵”。
• 他的著作流传至今的是只有一本《春秋繁露》一 书,《史记· 儒林列传》及《汉书· 董仲舒传》中 的有关资料可供参考。“天人三策”(即“举贤 良对策”)载于《汉书· 董仲舒传》中。
一、生平和哲学思想
• 王充(约公元27-100年)字仲任,会稽上 虞(今浙江省上虞县)人,是东汉杰出的 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出身于“细 族孤门”。在洛阳太学求学期间,曾事师 班彪,他的学问主要是靠刻苦自学得来的, 已是“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大约三、四 年后,就谢师而去,出任过一些地位不高 的从属职务。“后归乡里,屏居教授”, 以教书为生。
臣、子、妻要绝对服从君、父、夫。
• 他继承了孔子、荀子的正名思想,又吸收了韩 非的思想,概括并发展为“三纲五常”:“君 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为“三纲”, “仁、义、礼、智、信”为“五常”。他还进 一步说:“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董仲舒 从理论上确证了专制君主的绝对权威和君臣父 子的严格的统治秩序,而这种统治秩序的维护 又依赖于“天”。这样就把封建时代的“君 权”、“父权”、“夫权”、“神权”(“天” 的神圣性)结合起来了。
• 后来王充写了《论衡》等书。他一生在政 治上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便把主要精力 和大部分时间用来著书立说和从事教育活 动。他先后写了《讥俗节义》、《政务》、 《养性》、《论衡》等书,现存的只有 《论衡》一书。《论衡》的宗旨是“去伪 存真,疾虚立实。”,是用其毕生精力和 心血写成的,这部书长期没有传播开来, 直到东汉末蔡邕、王郎来到江东才把《论 衡》带到中原。
• 董仲舒还明确提出了“性三品”说。他把人性 分为“圣人之性”、“中民之性”与“斗筲之
性”。他把“圣人之性”当作上品,把“斗筲
之性”当作“下品”,都是极少数的人,不可
以“名性”。只有“中民之性”代表了万民之
性,待圣王教化以后才能成善。董仲舒把这些 人说成是待王教而后善,目的是要为“任德教
而不任刑罚”的治术主张提供人性论的依据。
• 总之,董仲舒提出了人性含有“善”、“恶”
两种素质、“善立于性”但性并不就是善(性
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
以及“性三品说”等,进一步论证了教育的必 要性和可能性,论证了他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 后来的儒者韩愈及宋明理学家,继承和发展了 他的“性三品”学说。
四、关于道德教育的思想
• 董仲舒认为“三纲五常”及其相应的忠、孝、仁、 义等都出于“天意”,这也就是他关于道德教育 的核心内容和所要培养的德性。关于道德教育与 修养的原则方法,他提出了以下几点: • (一)“以仁安人,以义正我” • (二)“强勉行道” • (三)“明于性情” • (四)“必仁且智”
五、关于知识教育的思想
• 提出了“内视反听”的内省过程。对于教学原则 方法,他提出了以下几点。
• (一)“圣化”
• (二)“强勉努力”
• (三)“博贯多连”
• (四)“专一虚静”
复习思考题:
• 1、试述董仲舒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 • 2、董仲舒提出了哪些道德教育和教学原则
方法?
第五讲 王充的教育思想
• 董仲舒认为人类社会组织是天安排的,天 给人类社会设立了最高权力的君主“替天 行道”。
(三)王道三纲与阳尊阴卑
• 董仲舒认为“天”的意志是通过“阴阳五
行”来表现的。他把“阳尊阴卑”的理论
引用来说明人们社会地位的不平等,认为
君、父、夫属阳,臣、子、妻属阴。臣、
子、妻是配合君、父、夫的存在而存在的,
• 董仲舒认为人性中有善的要素,但这善的 要素并非即是善,善的要素必须通过人为 的教育,才能使它进而为善。所以他说: “今万民之性,待外教然后能善;善当与 教,不当与性。”他又进一步说:“性如 茧如卵,卵待复而为雏,茧待缫而为丝, 性待教而为善。”“性比于禾,善比于米, 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 性未可全为善也。”
(四)“任德教”与“奉天法古”
• 董仲舒还利用天道“阳尊阴卑”的思想,为儒家 的“德治”找到了“天意”的根据。他说:“天 数佑阳而不佑阴,务德而不务刑。”王者应“承 天意已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这是董仲舒 总结了秦亡的教训,把先秦儒家一贯强调的“仁 政”、“德治”提升和放大到宇宙论的高度。他 说:“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 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
地流行。在这种统治思想腐蚀下的学校教
育,充满了迷信、烦琐和教条主义,学术
思想日趋僵化,学校和实际生活完全脱节。
正当封建统治者大兴讖纬迷信的时候,作
为一位战斗的唯物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王
充,高举“疾虚妄”的旗帜,用唯物主义
观点,对讖纬迷信进行了批判与驳斥。
第四节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和哲学社会伦理思想
• 董仲舒(前179—前104年)广川(在今河
北省景县境内)人,是西汉著名的儒家思
想家和教育家。他对《公羊春秋》与《易
经阴阳》学有特别的研究,学识渊博。中
年收徒讲学,“下帷讲诵”,开始了教育
生涯。
• 汉景帝时,他因专精《春秋》而被选任为 博士。汉武帝即位后,命各地推荐“贤良 方正”之士以备咨询,建元元年(前140 年)汉武帝接连对他进行了三次策问,基 本内容是关于天人关系,所以也称之为 “天人三策”。他提出了“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开创太学”、“改革选士制 度”、“兴教化”、“正万民”等重大建 议,同时还论证了天人关系、天人感应、 神权与君权等重大问题。汉武帝对他的建 议十分赞许。
• 然而董仲舒的思想中具有神秘化特色,成为神
学目的论,他力图用神学唯心主义来消融各种
自然科学知识,违反了人们对自然的科学认识,
从而使人们的认识更远地背离了客观真理。而 他强调德“三纲五常”,随着封建社会由上升 发展演变而走向停滞和衰落的时候,其保守、 障碍作用也就越来越明显了。
二、关于文教政策的思想
• 董仲舒这里运用了“可能”与“现实”这 一对范畴。“现实”必须以“可能”为前 提,然而,“可能 由“可能”变为“现实”,必须通过教育, 善是教育的结果。他认为教育不但可以防 止恶性,培养善性,而且还可以把人培养 成任何类型的人。董仲舒认为教化“为善” 的工作应由帝王来进行,这是上天给予帝 王的责任。
• 总之,董仲舒的新儒学亦大大不同于先秦的儒 学,他使儒学进入到一个新阶段。他不但总结 了过去,吸收、包容了道、墨、法、阴阳五行 各家,而且日渐渗透深入到整个社会生活的各 个方面。它把先秦儒家的思想与阴阳五行家的 学说具体的配置安排起来,从而使儒家的伦理 政治纲领有了一个系统论的宇宙图式作为基石, 适应了时代的要求,成为冉冉上升的新社会和 新王朝制定统治秩序的先进理论,这是董仲舒 思想中顺应历史发展要求的积极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