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鉴赏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叙事表现手法

合集下载

浅谈《肖申克的救赎》结构

浅谈《肖申克的救赎》结构

浅谈《肖申克的救赎》叙事结构08广电张小杰2008012544 拍摄于1994年的《肖申克的救赎》,在第二年输给了在奥斯卡上大放异彩的《阿甘正传》。

虽然它没有征服评委,很遗憾地与奖项擦肩而过,但是它却征服了广大的影迷,更是在后续的系列评选中牢牢地占据着榜单前列的位子。

不禁让人感叹“既生瑜何生亮”。

不过既然能够与获奖的《阿甘正传》一决高下,这本身就说明了《肖申克的救赎》同样存在着不容忽视的亮点。

在我看来他最大的亮点就在于他的普通戏剧性结构的不普通运用戏剧性结构是一种较为传统的叙事结构。

这种源于小说剧情发展模式的叙事结构已经为太多的影片所采用。

它对时间因素的高度重视使得受众更为轻易的接受、理解影片的情节,进而明白导演试图表现的主题。

因为这种结构在大量小说、影片的运用,较之非戏剧性结构,它就显得更为的普通甚至说“老土”。

正所谓“不管是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戏剧性结构方式虽然更为陈旧,但是单单更能为大众所接受这一点就会让它永远不被淘汰。

影片《肖申克的救赎》用这种方式,以老犯人瑞德的口吻,描述了主角安迪入狱前、狱中情况、逃狱、出狱后美好生活四个过程的点点滴滴。

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运用时间的线性和动作的连贯性来组接镜头。

那么就这样一个普通的叙事结构为什么又说它不普通呢。

A:影片开头的插叙表现手法影片以安迪发现妻子“出轨”,坐在车上拿出手枪伤心地在纠结着要不要杀死她们开头。

紧接着画面转为安迪在法庭上接受法官、律师的审问。

再而画面又转回安迪往自己的左轮手枪里嵌入子弹(此时的画外音为安迪陈诉自己喝醉了,自己也不确定停下来等她们的原因)。

如此镜头画面多次反复切换,既营造了紧张、惊悚的氛围,还给观众设置了一个悬念:安迪酒醉不清醒后究竟有没有杀人?法庭受审这一过程的线性时间被数次打乱,直到安迪闭上绝望的眼镜,审判长决定他人命运的一锤定音,安迪最终进了监狱。

时间顺序才得以扭转。

B:独特而又经典的第三人称视点前面再说整部影片的戏剧性结构就提到,影片是以瑞德这一故事参与者的回忆为线索的。

解读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的叙事特点

解读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的叙事特点

解读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的叙事特点作者:姚蔚来源:《电影评介》2009年第01期[摘要]电影《肖中克的救赎》于1994年在好莱坞发行,讲述的是一个前途大好的银行家安迪含冤入狱20年之后成功越狱的故事,尽管在当时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角逐中输给了竞争对手《阿甘正传》,但仍不失为一部人人称颂的励志好片。

《肖申克的救赎》在一定意义上虽然是一部传统的监狱体裁影片,然而其独有的叙述视角和大量隐喻方式的使用成就了这部伟大不朽的经典。

[关键词]叙述视角叙述者隐喻一、电影简介故事发生在1946年,年轻有为的银行家安迪被误判谋杀自己的妻子,因而被送往美国肖申克监狱终生监禁。

在狱中,他认识了“万事通”瑞德,而且还和他成为了好朋友。

监狱里总会有这样的人,他能搞到任何你想要的东西,包括一些违禁品。

面对现实的残酷无情和监狱的腐败黑暗,外表看似柔弱的安迪内心十分坚强。

并没有因此而堕落,坚信自己是无罪的他从入狱那天起就决定总有一天会离开这里。

他创办了监狱图书馆,帮助年轻的囚犯重塑目标,甚至在不得以的情况下凭借自己出色的理财知识帮助典狱长洗黑钱做假账。

然而,他从来没有失去目标,失去斗志,在黑暗的监狱生活里。

他从不放弃对自由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通过各种努力最终实现对自己肉体和心灵的双重救赎。

《肖申克的救赎》在一定意义上虽然是一部传统的监狱体裁影片,然而其独有的叙述视角和大量隐喻方式的使用成就了这部伟大不朽的经典励志片。

二、叙述视角一部作品的叙事视角,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

由作品采用的人称来体现,一般分为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两种.通常第三人称叙述是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的立场进行的叙述,多数情况下叙述者如同全知全能的上帝,了解过去,预知未来。

影片《肖申克的救赎》采用的是以第二主人公瑞德为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因此,影片没有局限于使用“全知全能”型视角。

而是一个被限定了的视角,时不时的将叙述视角交给瑞德,他的活动,思想对影片主要情节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创作者运用了瑞德的主观感受进行描述,从而不受“全知全能”视角的限制,这样使得叙事更加灵活,更具有真实感。

《肖申克的救赎》的叙事技巧与文化意蕴解析

《肖申克的救赎》的叙事技巧与文化意蕴解析

《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好莱坞式的剧情片,表面上看平淡无奇,它主要讲年轻有为的银行家安迪因被指控谋杀妻子和情夫而错判锒铛入狱。

为了自救,在雪耻信念的支撑下,他以超越常人想象的毅力:在20年内,用一把鹤嘴锤,挖通了“瑞德发誓得挖上600年”的迈向自由世界之路。

不过,深入剖析影片后,我们不难发现,影片中对于不同人物的刻画、环境氛围的预置、场景的切换以及表演道具的恰当使用等,无不在用隐喻及多元叙事的方式,向银幕前的观众传递更加富有内涵而深层的文化意蕴,引发观众的沉思。

一、影片的叙事技巧电影叙事学源于电影符号学,依托文学的叙事方式与概念,突出对影片的叙述结构进行内在性与抽象性的解读。

[1]电影叙事学不但关注电影表意维度,而且关注电影的叙述技巧。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通过隐喻与多元叙述技巧,为我们呈现了一场美学的盛宴。

(一)隐喻手段的使用――一张体制之网的捆缚隐喻是以抽象的方式呈现所要表达的意思,它通常是借助寓言或历史等方式,使人们对事物的本质进行“全景式”的认识与了解。

电影借助隐喻手段,使艺术作品的主旨很好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影片中监狱的高墙把罪犯与外面的世界隔离开来,创设了一个黑白分明、正邪两立的叙事场域。

由监狱长、狱警与囚犯共同构成的这个罪恶的世界,并以一种隐喻的方式呈现出主人公安迪生存的场域。

依照福柯理论,监狱的运行也必须依照管理机构的官僚化,它必定对每个人的所有方面――日常行为、劳动能力、身体训练、精神状态、道德态度……――全面担责。

它对犯人施加一种完全绝对的权力。

它具有压迫和惩罚的内在机制,实行一种专制纪律。

[2]在这种体制下,个体的人如同陷入了一张编织好的大网,越挣扎越被捆缚。

监狱在影片中已经隐喻成为了令人窒息的一种体制,而监狱的高墙已经隐喻为体制化的“执行者”,深陷其中的人是无比渺小的,时间一点点将个人挤压、固化为体制人。

当安迪在监狱中播放《费加罗的婚礼》的插曲时,整个肖申克监狱是凝固的了,此刻肖申克监狱中的众囚徒仿佛自由回归。

电影解析解读肖申克的救赎

电影解析解读肖申克的救赎

电影解析解读肖申克的救赎肖申克的救赎,是由弗兰克·德拉邦特执导的一部经典电影,改编自斯蒂芬·金的小说。

上映于1994年后,这部电影在观众中赢得了巨大的声誉和影响。

它以其深刻的人物刻画、情节发展和哲学思考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对《肖申克的救赎》进行解析和解读。

一、剧情梗概与人物角色《肖申克的救赎》讲述了银行家安迪·杜弗兰在被错误指控谋杀并入狱后的经历。

在肖申克监狱里,他结识了红,一个懂得在狱内搞定各种事情的老犯人,两人逐渐成为了好友。

安迪利用自身金融背景帮助监狱官员洗黑钱,并在狱长诺顿的威胁下逃亡。

最终,他揭露了狱中腐败的实质,证明了自己的清白并最终获得自由。

在电影中,安迪·杜弗兰以其智慧、耐心和坚韧的品质吸引着观众。

他通过学习、帮助他人和保持内心力量,成功地逆袭了逆境。

而红则是一个机智而深情的角色,替代了安迪成为了朋友和支持者。

这两个人的角色塑造使得观众对影片中的故事和人物情感产生共鸣。

二、主题与意义《肖申克的救赎》探讨了人性、希望和自由等一系列深层次的主题。

首先,人性是该电影的核心主题之一。

通过安迪和其他犯人的互动,电影体现了无论生活环境如何恶劣,人的内心仍然有希望和美好的力量。

安迪为犯人们带来了新的追求、互相帮助和相信的信念,改变了他们对生活的看法。

其次,希望是电影中的重要主题。

安迪在监狱中继续着他的希望,在每个人心中点燃了对自由的渴望。

他展示了无论面对怎样的困境,只要心中充满希望,我们就能够战胜困难,追求美好的人生。

此外,自由也是《肖申克的救赎》所探讨的核心主题之一。

随着故事的发展,自由成为了安迪最大的追求。

他经历了长期的痛苦和煎熬,最终通过自己的智慧和计划实现了自由的重获。

电影通过安迪的故事表达了对自由的渴望和追逐。

三、影片哲学思考《肖申克的救赎》通过对人性、希望和自由的思考,传递出了一些深刻的哲学观点。

首先,电影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监狱内的犯人们代表着不同的人性:有些人堕落,有些人追求改变,有些人选择无视。

《肖申克的救赎》的叙事重构

《肖申克的救赎》的叙事重构

《肖申克的救赎》的叙事重构《肖申克的救赎》的叙事重构[摘要]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是根据美国著名作家斯蒂芬·金的同名小说改编的,这部电影的成功使原小说作者和影片导演弗兰克·达拉邦特名声大振。

在这部影片的改编中,编导通过叙事交流和叙事结构的重构,使作品得到了完美的升华。

本文分析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叙事重构,探讨影片对小说故事情节的增减和改动、人物的增减和命运的改变以及影片对小说主题的继承,以期能够更加透彻地掌握这部小说的叙事策略,提高笔者从小说到电影的解构能力,为制作影视作品探求更宽广的道路。

[关键词]《肖申克的救赎》;小说与电影;人物重构;情节重构;叙事重构美国著名作家斯蒂芬·金的大部分小说都被改编成了影视剧,有很多人没有拜读过斯蒂芬·金的小说,却被他的电影深深吸引,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影片《肖申克的救赎》。

尽管小说《肖申克的救赎》是中篇小说,但是内容却跌宕起伏,故事情节环环相扣,为改编电影提供了丰富而又精彩的元素。

影片以“寻找自由”贯穿始终,冲破改编的阻力,围绕小说中的故事主干,剔除细枝末节,甘畅淋漓地展现了小说中对人性的深层解读和严谨思考。

由于小说内容和形式上的很多元素能够应用于电影,因此,电影业对小说产生了很大的依赖性。

小说与电影以不同的艺术形式讲故事,小说注重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而电影强调影像的外部情境。

同时,电影不同于小说,其需要团队合作来共同完成,因此,在改编时难免会遇到一定的阻力,这就需要进行叙事重构,以便淋漓尽致地体现出原小说的基调和主题。

一、影片《肖申克的救赎》中叙事交流的重构小说文本中的独白在电影文本中得到具体化、可视化的重构,这些是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基础。

小说的叙事交流模式是作者向读者发出信息,读者通过作者给出的时间维度来自己创造空间维度。

而电影的叙事模式具有鲜明的可视性,其将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完美地结合,观众可以毫无压力地徜徉在电影提供的这个空间维度中。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U型叙事结构解读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U型叙事结构解读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U型叙事结构解读2019-10-05[摘要]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是⼀部经典的励志⽚,1995年获得7项奥斯卡提名,⼗⼏年来⼀直以其独特的魅⼒感动着⼀代⼜⼀代观众。

影⽚打动观众的元素有很多,本⽂从影⽚采⽤的加拿⼤⽂学评论家诺思洛普·弗莱提出的《圣经》的U型叙事结构⼊⼿,分析影⽚是如何采⽤U型叙事结构,讲述主⼈公安迪作为⼀位成功的银⾏家,蒙冤⼊狱,经历近20年漫长的⿊暗岁⽉,最终逃出升天,获得救赎,重新拥有⾃由和幸福的U形轨迹⼈⽣。

[关键词]《肖申克的救赎》;U型叙事结构;《圣经》;赎罪;救赎U型叙事结构是加拿⼤⽂学评论家诺思洛普·弗莱在《伟⼤的代码——圣经与⽂学》中提出的⼀种叙事结构。

弗莱谈到《圣经》中的《⼠师记》记述的以⾊列⼈反复背叛与回归的情节,其叙事⽅式为“背叛——落⼊灾难与奴役——悔悟——上升到差不多相当于上⼀次下降时的⾼度”,这种发展轨迹是⼀个接近于U的模式。

进⽽,作者⼜发现整个《圣经》“被包含在⼀个这样的U 型叙事结构之中”,即“创世纪之初,⼈类失去了⽣命之树和⽣命之⽔,到启⽰录结尾处重新获得了它们”。

也就是说,⼈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违背了上帝的命令偷吃了禁果,被逐出神圣的伊甸园,死亡、灾祸和苦难从此如影随形,相伴⼈类。

但借着上帝的慈爱和耶稣基督替⼈赎罪,在启⽰录中预⾔了⼀个“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号、疼痛”的“新天新地”。

这种U型弧线被弗莱称之为“圣经的叙事”单位。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荣获7项奥斯卡提名,是1994年的票房⿊马,采⽤了U型叙事结构,讲述了主⼈公安迪U型的⼈⽣轨迹。

作为⼀名事业有成的银⾏家,他蒙冤⼊狱,从⼈⽣的巅峰⼀夜之间跌⼊深渊,在痛苦漫长的近20年⾥,他坚持隐忍,最终挖出⼀条通往⾃由的隧道,逃出升天。

正是这样的U型“圣经叙事结构”,使得电影情节波澜起伏,扣⼈⼼弦。

⼗⼏年的时光不但没有使电影的光彩有丝毫减退,相反,它的光芒在⼴袤的电影星空⾥显得愈加璀璨。

对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的叙事解读

对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的叙事解读

对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的叙事解读一、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简介电影《肖申克的救赎》1994年上映,由导演弗兰?达拉邦特改编自美国作家史蒂芬?金的同名短篇小说《肖申克的救赎》。

该片虽然在当年的奥斯卡角逐中败给了电影《阿甘正传》,但这部作品无论在叙述方式上还是艺术表达上都可以堪称是无冕之王。

《肖申克的救赎》的故事要从1946年一年轻的银行家Andy(蒂姆?罗宾斯饰演)因被误判谋杀自己的妻子和其情人而被送往肖申克监狱终生服狱开始讲起。

如果当年的《阿甘正传》是一个五彩斑斓的童话的话,那么《肖申克的救赎》是现实残酷的生活。

在肖申克监狱中Andy遇到了摩根?弗里曼饰演的老囚犯Red等一些狱友和监狱长Norton,Andy分别与他们在监狱中展开了男人间的深厚友谊和残酷的战争。

《肖申克的救赎》不单单只是为了揭示美国监狱的腐败黑暗对人性的摧残。

更主要的是为了展示人对自由的不懈追求和对苦难命运的不屈《肖申克的救赎》在一定意义上说还是传统的监狱电影,但是与众不同的叙事手法和视觉表达方式给影片带来了更多震撼的效果。

二、分层与叙述1.什么是叙事学及叙述分层?叙事学,也称为经典叙事学或结构主义叙事学,在20世纪60年代兴起。

“叙事学作为一种更偏重于研究叙事规律、功能乃至句法规则的理论学说,虽然极力追求理论框架上的抽象模式,但由于叙事规律与本文构建的特殊关系,又使叙事学的描述与本文读解的匠心独运关系密切。

”叙述分层是叙事学的一个概念,也是一种叙述研究方式。

法国结构主义叙事学家杰拉尔?日奈特曾经给叙述分层下过这样的定义“一片叙事文所讲述的任何时间所处的虚构域层次都要高于产生该叙事文的叙述行为所处的层次。

”叙事文中的两个层次不是共生的关系,有高低,上下之分,一个叙述层产生于另一个叙述层。

只要一部电影作品带有叙事,就可以说不只是具有一个叙述层。

在杰拉尔?日奈特的《论叙事话语》中把居于叙事中心地位的叙述层定义为虚构域,在虚构域之外的叙述层叫做外虚构域。

《肖申克的救赎》影视赏析[5篇]

《肖申克的救赎》影视赏析[5篇]

《肖申克的救赎》影视赏析[5篇]第一篇:《肖申克的救赎》影视赏析《肖申克的救赎》影视赏析摘要:《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是由于其中包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历来为读者所欣赏。

主人公安迪由于被冤入狱,他的人生发生了转折,本文以安迪在监狱中的生活为起点,论述他不一样的人生经历,也实现了自己不同方式的救赎。

关键词:安迪,肖申克的救赎,体制化,人性的思考《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改编自斯蒂芬•金的同名小说。

所描写的故事发生于1947年,年轻有为的银行家安迪因为婚外情的妻子,喝多酒后本想杀了妻子及其情人,但是经过一番思考之后,他没有这样做,但凑巧的是,他的妻子及其情人却在那一晚被杀,安迪以杀人罪被判入狱。

他入狱之后的人生,是与之前十分不同的,因而其故事主要是围绕他与监狱而展开的。

《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有着教育意义的电影,该片主要讲述了一位大银行副总裁安迪的人生故事,由于他的妻子有婚外情,而妻子及其情人被人杀害,他被冤入狱,因此被判了无期徒刑。

当他进入监狱之后,受尽了各种折磨,也因此结实了朋友瑞德,而对清白无望,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他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帮助监狱长和狱警洗钱,让自己摆脱了做沉重的体力活的工作。

在这同时,他也为自己和狱友赢得了许多快乐和空间。

当得知自己有证据证明自己无罪时,监狱长却怕他出去之后揭发自己,而危害了证人让他此生无法走出监狱,也正是从此时开始,安迪对自己的人生做了重新调整,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去改变人生,于是他用十九年的时间,挖了一个地道,在一个狂风暴雨的夜晚,安迪成功的越狱。

这是这部影片的主要故事经过,以下本文将通过几个方面来对这部影片进行赏析,以期望对安迪及这部电影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

一、从监狱看体制化《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的故事,发生在监狱里,而肖申克这所监狱却是一座十分有名的监狱,他以管理的严苛而出名。

这所监狱就像一个人间地狱,狱警粗暴的对待犯人,他们十分严厉且没有人性,他们是那里的君王,对犯人非打即骂,动不动就以体罚相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考核内容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的叙事表现手法
影视鉴赏公选课(周四)
目录
一、论文摘要
二、电影简介
三、叙事视角
四、叙事模式
一、摘要
《肖申克的救赎》(The shawshank Redemption)改编自史蒂芬•金《不同的季节》中收录的《丽塔海华丝及肖申克监狱的救赎》。

影片由弗兰克·达拉
邦特执导,蒂姆·罗宾斯、摩根·弗里曼等主演。

《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具有独特风格的反映监狱生活的独特影片,他着
力表现了一个人在艰难的困境中如何保持尊严与希望,全片采用了一种温情、
多愁善感而又极度有力的叙事风格,叙事结构的丰富又直接促成了叙事主题的
多样性、现实性和深刻性。

这种独具特色的叙事风格不仅给人以思想和精神上
的震撼,更给人感官和审美上的愉悦。

关键字:肖申克的救赎,叙事风格,叙事特点
二、电影简介
故事发生在1947年,银行家安迪被指控枪杀了妻子及其情人,安迪同时被判两个无期徒刑,这意味着他将在肖申克监狱渡过余生。

在狱中他认识了“万事通”瑞德,而且和他成为了好朋友。

瑞德总能搞到
任何你想要的东西,包括一些违禁品。

面对现实的残酷无情和监狱的腐败黑暗,外表看似柔弱的安迪内心却十分坚强。

他让瑞德帮他搞到了一把小铁锄,和一
幅明星的海报。

他利用精通对财务制度的能力,很快使他摆脱了繁重的体力劳
动和同性恋囚犯的性骚扰,而同时安迪也逐渐成为肖申克监狱长的洗黑钱的工具。

然而一个年轻人的到来打破了安迪的平静狱中生活,这个年轻人告诉安迪
他知道安迪案子的真凶!但当安迪向监狱长提出要求重新审理此案件时却遭到
了拒绝,并受到了惩罚,连知情人都被监狱长害死。

但是就算是如此之多的阻扰,也没有消磨掉安迪对自由的渴望。

终于有一天,他获得了自由。

原来他二十多年每天都用那把小铁锄挖洞,然后用海报将
洞口遮住。

安迪出狱后,领走了部分监狱长的黑钱,并告发了监狱长贪污受贿
的真相。

监狱长得到了他应有的惩罚。

而最后瑞德也获释了,他在橡树的火山
岩下找到了一叠钱和一封信,两个老朋友终于在墨西哥的阳光明媚的海滨重逢了。

三、叙事视角
U型叙事结构:
U型叙事结构是加拿大文学评论家诺思洛浦*弗莱在《伟大的代码——圣经
与文学》中提出的一种叙事结构。

弗莱在谈到《圣经》中的《士狮记》记述的
以色列人反复背叛与回归的情节,其叙事方式为“背叛——落入灾难与奴役——悔悟——上升到差不多相当于上一次下降是的高度”,这种发展轨迹是一个
接近u的模式。

这种u型户县被弗莱称之为“圣经的叙事单位”。

(1)背叛:安迪由于妻子的奸情暴露,他怒火中烧。

气头上的威胁话语成了法庭上的杀妻证据之一。

酒后顿起的杀心,冷静后放弃复仇,把手枪丢入河中,
而带有指纹的子弹,不知所终的手枪,成了他杀妻的有力物证。

一系列的阴差
阳错,使他成了杀妻的真凶的替死鬼,从此他百口莫辩,喊冤入狱。

安迪虽然
没有犯罪,但他犯错了,他对妻子其了杀心,就是犯了错。

(2)灾难与奴役:安迪喊冤入狱,顷刻被推入了悲剧的漩涡。

从天堂到地狱的坠落显得格外惊心动魄。

第一天他和其他新来的犯人一样被扒了个精光,忍受
着消毒粉刺激皮肤火辣辣的疼痛,赤裸地排着队进入自己的囚室。

第一天晚上,他就亲眼木渎了一个新来的犯人被老犯人戏弄的精神崩溃,被狱警毒打致死。

这一切都给安迪的高墙生活蒙上了不详的阴影真正的困难还在后面,这位昔日
意气风发的银行家,不仅要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一边还有忍受狱警的喝骂毒打,最要命的是还有随时堤防三个变态的犯人对他的侵犯与凌辱。

安迪的肉体
和精神饱受摧残,不仅被剥夺了自由,更丧失了尊严。

(3)赎罪:对这位昔日背叛了自己的女人,他的内心不是憎恨而是愧疚。

正如他说的,他爱他的妻子,他认为“我杀了她,虽然不是我开的抢,但是我把她
赶出去的,她是因我而死的,因为我对她的态度。


瑞德在安迪刚进监狱时就已被关押了20年的犯人,安迪给他心灵的震动最
强烈。

在每一次的申请假释时,也总强调自己已经改过自新。

而20年后,当他在安迪的感召下真正的悔悟后,再一次面对假释官时,他说:“我每一天都在
后悔,但不是因为受到惩罚而后悔。

”他认为自己是个曾经犯下重罪的笨蛋。

对比前几次的假释陈诉,这才是发自内心的悔悟,此时的他,牵挂的已经不是
能否假释,面对犯下的罪行,他发自内心真正后悔了。

这是这灵魂深处的最真
诚的倾述和忏悔,给了他几十年来一直苦苦等待的假释机会。

(4)获得救赎: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他爬过自己花了20年用小铁锄
一点一点刨出来的地道,再爬过长长的污秽不堪的下水管道,站在狂风暴雨中,终于重新拥抱了自由。

帮监狱长洗钱时,他为黑钱设计了一个拥有一切合法身份和完备手续,只
存在于文件中的虚拟户主。

当他重获自由时,安迪从这个世界彻底消失了,监
狱长也由于安迪的揭发而自食其果,饮弹自尽。

而这位文件中虚拟的人物实实
在在出现了,他风度翩翩,气度不凡,取出所有巨款,到太平洋的一个小岛上
过衣食无忧的日子。

四、叙事方法
艺术的崇高地位常常源于艺术文本中的象征和隐喻。

电影中的隐喻是通过
蒙太奇,将镜头之间或镜头内部各个表现元素加以强化、浓缩、类比,以此在
观众的感觉和心理上产生效应的手法。

影片《肖申克的救赎》运用了独特的隐
喻手法,是影片更具表现力,更突出了影片的主题。

影片的主题毫无疑问就是救赎,主人公安迪利用自身的力量去反抗体制的
束缚从而实现自己灵魂的救赎。

肖申克一词来源于对影片英文原名shawshank
的音译,但是在这个电影中,也曾经被翻译为鲨堡,而这个翻译则更能映射出
当时美国监狱的状况。

鲨反映的是监狱里的众生相,在这里人性的贪婪和欲望
的扩张暴露无遗,道貌岸然的监狱长虽然对圣经能够倒背如流,但其实是一个阴险,贪婪,残酷且不择手段的可怕人物,狱警海利和其他狱警凶狠残暴,对囚犯滥用私刑甚至是草菅人命,而囚犯之间更是明争暗斗,恃强凌弱。

堡的概念则暗示这监狱是一个由高墙围成的坚实的堡垒,影片一开始就给观众一个从监狱上空俯拍的全景镜头,高高的围墙,完全封闭式高密度令人窒息的生活空间。

在瑞德的描述中,他对高墙的看法是这样的“这些高墙很有趣,起初,你讨厌它,然后你逐渐的习惯它,一段时间后你开始依赖它,这就是体制化。

”当然高墙这一镜头在影片中出现了不止出现了一次,例如安迪在被关禁闭两个月后,和瑞德在高墙下进行了他们在狱中的最后一次对话,在高墙的映衬下,人显得非常犯人渺小,其实也暗示了人根本无法逃脱体制的束缚,更可怕的是有人甚至发展到对这种体制的严重依赖。

片中的老布鲁克(监狱图书管理员)就是这样一个严重被体制化的人,和很多刚进监狱的囚犯一样,他起初也抗争过,但都是以失败告终,逐渐地他适应了这种体制,他的灵魂和肉体都被体制化了,尽管假释赋予了他身体的自由,但无法救赎他已经被体制化的灵魂,最终他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成了体制化的牺牲品。

但监狱并非所有人都被体制化了的,主人公安迪就是一个心中充满希望的神话式的人物,在狱中,他通过一系列的行动来实现自己对他人的救赎,在长达二十年苦闷的监狱生活中,他寄情于雕刻,他从来没有屈服于监狱的压迫,而是坚持不懈的努力,为监狱的囚犯带来了精神食粮,使得他们在痛苦的监狱生活中感觉到了一丝的希望与安慰。

他帮助年轻的囚犯读书识字从而拿到了同等学历,他仿佛救世主一般,像耶稣一样拯救了人们的灵魂,尽管忍受着来自身体的巨大折磨,但他从来没有放弃希望和对自由的渴望,当他爬出污浊不堪的下水管道,在雷雨交加电闪雷鸣的夜晚张开双臂拥抱风雨时,我们仿佛看到了整个生命都重生了一般,这也是该部影片最打动我的地方之一。

影片《肖申克的救赎》在叙事方面采用以第二主人公瑞德为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并使用独特的隐喻方式突出了救赎这一深刻的主题思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不仅仅是一部成功的越狱片,它独有的叙述视角和隐喻方式的使用让观众对影片的内容和主题有了一个更深刻的思考,这也许正是它创下高票房神话和经久不衰的原因所在。

参考文献:
1、【美】希德•菲尔德《电影剧本写作基础》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2
2、袁鸣《重观经典:肖申克的救赎,电影制作》2003
3、杨新敏《电视剧叙事研究》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
4、彭红兵,自由和希望的象征——浅析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电影评价
2006(24)
5、郑秀蕾,对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的叙事解读,电影评价,2007(5)
6、江峰,普度众生的无奈和众生的自我救赎——浅析电影《肖申克的救
赎》,电影评价,2006(24)
7、李兰,胡骑兵,平淡之中见真实——解读影片《当幸福来敲门》的叙述
特点,电影文学,2007(8)
8、罗刚,叙事学导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9、赵毅衡,文学符号学,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0)
10、金丽,圣经与西方文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1、刘意青,圣经文学的阐释——理论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