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白的民俗
客家人民俗特色

“未来发展方向
近年来,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芒编的经济 效益和生产的积极性也受到一定的影响
” 莫承振致力于继续把芒编产品面向国际市场,结合
本地实际将芒编产品纳入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的重 要内容当中,全面对编织产品的研发、编织技法、 设计视觉效果、防腐技术等进行改造提升,同时, 还致力于寻找文化产业与传统产业的结合点,传承 传统民族文化工艺,在规范编织行业发展和寻求改 革新路径上下工夫,力求芒竹编产业发展更上一层 楼
历史民俗
博白县是广西客家最大的聚集地和世界第一大客家人聚居县, 有客家山歌、乡傩歌舞、采茶歌舞、木偶戏等民间文艺,曾 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编织工艺品之都”“中 国杂技之乡”“中国桂圆之乡”等荣誉称号。
博白客家文化节每年举办一次,是以展示博白客家文化底蕴 为主线,以“欢乐、友好、合作、发展”为主题,全面宣传 博白客家文化,辅以商品展销、客家美食和推介博白编织工 艺品的节日盛会。
人才秘籍
金圭塘
金圭塘为五进祠堂,由底到 高拾梯而上,祠堂历史悠久, 古色古香,雕梁画栋,曾培 养出王导、王羲之、王献之 等人才而广为传颂的“两晋 家声”;祖辈三代均出将入 相的“三槐世泽”;五个儿 子都考中科举的“五子登科, 世界著名的语言文学家王力 先生。金圭塘以被基祖王道 衢正式记录在了族谱的世代 相传的“崇文重教,尚学育 人”的传统进行育人,设立 奖学金基金会。
清朝同治年间,木偶戏传入博白县内, 主要是杖提木偶。剧目主要以历史传 说、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为主,题材 主要有《说唐》、《薛仁贵征东》、 《薛仁贵征西》、《五虎平南》、 《七侠五义》等等。
桂南采茶戏
桂南采茶戏于明末年(公元1628年前后)从江西赣南传入博白,由唱 竹马发展为载歌载舞的唱采茶。根据衬词的特点,又叫“吁嘟呀”。 传入博白后,在清代形成了它独有的风格,到了民国期间,逐步发展 成熟,成为中国戏曲史中一个独特剧种。2003年采茶戏《清水塘边》 参加全国调演获“曹禺杯”大奖。
博白

博白,古称南州,后改白州。
自古以来,博白就是客家人的聚居地,是世界第一客家人聚居大县,客家人在这里辛勤劳作,生息繁衍,现有客..博白,古称南州,后改白州。
自古以来,博白就是客家人的聚居地,是世界第一客家人聚居大县,客家人在这里辛勤劳作,生息繁衍,现有客家人口140多万,同样继承着客家文化和精神。
一、客家语言博白客家人交际的语言主要是客家话,本地人也叫“新民话”。
来自于福建汀州、广东嘉应州。
二、客家民居围屋是博白民居的一大特点。
一般背靠大山树林,整个围屋都处在绿阴环抱之中,门前的池塘荡漾着碧波,景致迷人。
正面看去,围屋占据最高点,其次是上堂、中堂、下堂依次排列,以对称式庭院房屋形式,向前后左右重叠排列,构成全组的核心。
正堂处于正中,一般由辈分最高的人来居住。
在建筑结构上,围屋承袭了中原传统民居的架构、墙体和斜坡屋顶,根据南方气候特点,以“四扇三间”为基本建筑单位,形成“三堂两横”为核心的家居单元。
平面布局上,层次分明,左右对称,有一条明显的中轴线,主要的建筑屋都在中轴线上布置,附属建筑均设于主建筑物的两旁。
三、客家风情博白客家的风俗内容丰富多采,其主要的风俗有:(一)婚俗1、说亲看家门。
2、送年庚算“八字”。
3、过定和担米酒。
4、送贴撒花哭嫁。
5、迎亲与送嫁。
6、拜堂和闹洞房。
7、等朝送朝。
8、转门。
(二)偷青博白客家至今仍保留着一种“偷青”的古老习俗:每逢元宵节的晚上,人们可以暂时作一下“贼”“偷”一点菜园里的蔬菜,一般主家是不计较的,间或有骂那倒好,因为据说“贼”挨骂得越刻毒就越“旺相”。
(三)五月节包米粽、划龙船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博白客家人称之为五月节,家家户户都用冬叶和箭竹叶包米粽,也有用芦古去刺后包的羊角粽。
(四)七月十四吹喃嘟“七月十四”也叫“中元节”,民间亦称之为“鬼节”。
每年农历七月十四这天,乡亲们一日三餐摆上祭品供奉祖先,以飨[xiǎng]在天之灵,天黑时吹奏用“露古”制作的乐器“喃嘟管”呼唤亡灵。
博白春节的风俗作文

博白春节的风俗作文在广西的南端,有一个叫做博白的地方,那是我的家乡。
说起博白的春节,那可真是热闹非凡,有着独特的风俗,让每一个经历过的人都难以忘怀。
春节前夕,整个博白就像是被点燃了的烟花,瞬间热闹起来。
大人们忙得像陀螺一样,不停地转啊转。
他们要打扫房屋,把家里的每一个角落都打扫得干干净净,说是要把过去一年的晦气都扫出去。
这可真是个大工程,我家那房子虽然不大,但要里里外外都打扫干净,也得花上好几天的功夫。
我妈拿着长长的扫帚,在屋顶上挥舞着,把蜘蛛网和灰尘一股脑儿地扫下来。
我爸则负责擦窗户,那认真劲儿,就像是在擦拭一件珍贵的宝物。
我呢,也被分配了任务,就是整理自己的房间。
我一边嘟囔着“怎么这么多活儿”,一边不情愿地收拾着我的玩具和书本。
打扫完屋子,接下来就是准备年货了。
这时候,集市就成了最热闹的地方。
街道两旁摆满了各种各样的摊位,有卖春联的,有卖鞭炮的,有卖糖果的,还有卖鸡鸭鱼肉的。
人挤人,肩并肩,吆喝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
我跟着爸妈一起去赶集,眼睛都不够看了。
看到那红彤彤的春联,我忍不住想要读一读上面的吉祥话;看到那五颜六色的糖果,我的口水都快流出来了。
妈妈在一个摊位前挑选着猪肉,和摊主讨价还价,我在一旁着急地说:“妈,快点啦,我想去那边看看!”好不容易买好了猪肉,又被爸爸拉着去买鞭炮。
看着那一箱箱的鞭炮,我心里想着,过年的时候放起来一定特别过瘾。
除了买年货,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做年糕。
博白的年糕可有名了,又香又糯。
奶奶会提前把糯米泡好,然后拿到磨坊里磨成粉。
回到家,就开始动手做年糕了。
奶奶把糯米粉放进一个大盆里,加入水和白糖,不停地搅拌着。
我也想帮忙,结果弄得自己满脸都是面粉,像个小花猫一样,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和好面后,把面团放进蒸笼里蒸熟。
这时候,屋子里弥漫着浓浓的香气,让人忍不住想咬一口。
蒸熟的年糕还要放在案板上用擀面杖擀平,然后切成小块。
我总是迫不及待地拿起一块,放进嘴里,甜甜的,软软的,那味道,至今想起来都让我回味无穷。
广西博白县的风土人情

广西博白县的风土人情广西博白县的风土人情我的家乡是广西博白县,那里山川秀美,人杰地灵,几千年来文人辈出。
今年来,博白县引进了很多高科技的工厂,为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做了很大贡献!我爱我的家乡,我为我是博白人而自豪!现在,我来介绍一下我的家乡的一些风土人情,让大家也来感受一下博白的魅力吧!地理位置:博白县,古称白州。
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南部,属于玉林市。
东接陆川县,东南接广东省湛江市,西南依北海市,西邻钦州市,北靠玉林市玉州区。
地处东经109°38′-110°17′北纬21°38′-22°28′.属亚热带向热带过渡的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21.9℃,年均降雨量为1756毫米,全年无霜期一般长达350天以上民族:全县有汉、壮、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水等24个民族,其中汉族146.67万人;其他少数民族1.31万人。
传说:绿珠(?——300),今博白县双凤镇绿罗村人。
为中国宋四美图中人物之一(一说四美图为正宗的中国古代四大美女)。
她美丽端庄,能歌善舞会诗。
以跳“昭君舞”最为出色。
西晋太康年间,石崇为交趾采访时,途经博白地,惊慕绿珠美貌,用三斛明珠聘她为妾,并在皇都洛阳建造金谷园,内筑“百丈高楼”,可“极目南天”,以慰她思乡之愁。
赵王司马伦专权,伦党羽孙秀垂涎绿珠倾国姿色,使人向石崇索取,被石崇拒绝。
后孙秀在赵王司马伦面前加害石崇,并领兵围金谷园,欲强夺绿珠,她遂坠楼自尽。
绿珠之死,乡人哀伤惋惜,为怀念她善良纯真的为人,特建祠祀奉。
历代骚坛亦吟诗不绝。
唐代诗人杜牧咏《金谷园》诗曰:“繁华事散遂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风景名胜:天下丹霞第一桥”的宴石大仙桥;始建於唐通六年(865),目前广西年代最久远的寺庙——宴石寺;建于东汉广西最早的道观——紫阳观和雕刻于隋末唐初广西现存最早的摩崖造像。
此外,还有许多极其罕见的自然景观和文化遗迹,如“烛光照古刹”、“左青龙右白虎”、“大小仙桥”、“阴阳巨石”、“一线天”、“出米洞”、“古城”、“仙竹梯”、历代石刻等等。
我的家乡风俗博白作文

我的家乡风俗博白作文博白,那是我魂牵梦绕的家乡。
说起博白的风俗,那真是像繁星点点,数也数不清。
但其中最让我难以忘怀的,要数“做社”这个独特的风俗了。
“做社”一般在每年的春秋两季进行。
每当这个时候,村里就像过年一样热闹。
大家会提前几天就开始准备,那种忙碌而又兴奋的氛围,现在想起来都让人忍不住嘴角上扬。
记得有一年春天,村里又迎来了“做社”的日子。
一大早,太阳还没完全升起,村里的大人们就开始忙碌起来了。
男人们有的去集市上采购食材,有的则在家里杀猪宰羊,准备祭祀用的供品。
女人们也没闲着,她们在厨房里生火做饭,切菜洗菜,锅碗瓢盆碰撞的声音交织成一首欢快的交响曲。
我跟着妈妈来到厨房,想帮忙却不知道从哪儿下手。
只见妈妈熟练地把猪肉切成小块,然后放入锅中翻炒。
那锅里的油“滋滋”地响着,香气扑鼻而来。
妈妈一边翻炒着猪肉,一边对我说:“孩子,这做社的饭菜可讲究了,一定要做得丰盛,这样才能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大家都有个好收成。
”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眼睛却一直盯着锅里的美味。
村里的孩子们也在这一天格外兴奋。
我们在村里跑来跑去,一会儿看看这边在准备祭祀的供品,一会儿又跑到那边去瞧瞧大人们在忙些什么。
大人们虽然忙碌,但看到我们调皮的样子,也只是笑着呵斥几句,并不会真的生气。
到了中午,祭祀的仪式正式开始了。
村里的长辈们把准备好的供品摆在祠堂前的桌子上,然后点燃香烛,恭恭敬敬地向祖先磕头行礼。
我们这些小孩子也跟着大人有样学样,虽然动作不太标准,但那份虔诚却是发自内心的。
祭祀仪式结束后,就是大家期待已久的聚餐时间了。
在村子的空地上,摆上了一张张桌子,大家围坐在一起,欢声笑语不断。
桌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美食,有香喷喷的红烧肉、鲜嫩的白切鸡、清甜的炒时蔬,还有那让人垂涎欲滴的扣肉。
大人们一边品尝着美食,一边聊着家长里短,谈论着今年的收成和未来的打算。
我们小孩子则顾不上说话,只顾着埋头大吃,那狼吞虎咽的样子,惹得大人们哈哈大笑。
吃完饭,还有精彩的节目呢。
博白家乡风俗作文

博白家乡风俗作文博白,那是我的家乡,一个充满独特魅力和浓郁风俗的地方。
在这片熟悉的土地上,有着许多让我难以忘怀的风俗习惯,它们就像一首首动人的旋律,交织在我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就说每年春节期间的“舞龙舞狮”吧,那场面,别提有多热闹了!每到这个时候,村里的男人们就会早早地开始准备。
他们精心制作龙和狮子的道具,那龙头做得栩栩如生,龙身的鳞片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狮子的眼睛瞪得大大的,威风凛凛。
到了表演的那天,整个村子都沸腾了。
舞龙的队伍由十几个身强力壮的汉子组成,他们穿着统一的服装,步伐整齐有力。
龙头在前面高高扬起,龙身随着汉子们的动作上下翻腾,仿佛真的在云端翱翔。
舞狮的队伍也不示弱,两个人配合默契,把狮子的活泼、威武演绎得淋漓尽致。
狮子时而跳跃,时而打滚,还不时眨眨眼睛,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我记得有一年,我站在人群中,紧紧地盯着舞龙舞狮的队伍,心里别提多激动了。
那龙在烟雾中穿梭,若隐若现,真像是从天而降的祥瑞之物。
狮子则在一旁欢快地舞动着,和围观的孩子们互动。
有个小朋友不小心被狮子“吓”哭了,大家又是一阵哄笑。
而在一旁观看的老人们,脸上洋溢着欣慰的笑容,嘴里不停地念叨着:“好啊,好啊,这年过得有滋有味!”年轻人则拿着手机不停地拍照,想要留住这精彩的瞬间。
我呢,跟着队伍跑前跑后,兴奋得小脸通红。
除了舞龙舞狮,博白还有一个特别的风俗,那就是“唱采茶戏”。
这采茶戏啊,通常在村里的空地上搭个简易的舞台就能开演。
演员们穿着鲜艳的戏服,脸上化着浓浓的妆。
他们的唱腔婉转悠扬,动作优美大方。
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跟着奶奶去看戏。
那天,奶奶早早地做好了晚饭,拉着我就往空地走。
到了那里,已经坐满了人。
我们好不容易找了个位置坐下,我好奇地张望着舞台。
只见演员们一会儿甩甩衣袖,一会儿迈着轻盈的步伐,嘴里唱着我听不懂却觉得很好听的词。
奶奶在一旁看得津津有味,还时不时跟着哼上几句。
我问奶奶唱的是什么,奶奶就耐心地给我解释,虽然我还是似懂非懂,但那温馨的场景至今让我难以忘怀。
博白客家风俗

博白客家风俗,多有做社的习惯。
所谓“做社”,即杀牲置酒祭社,祭地神。
《周礼·地宫·鼓人》载:“以雷鼓鼓神祀,以灵鼓鼓社祭。
”社,又称社皇伯公,实即是土地之神。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土地和粮食是人们所必须的,因此,格外受人重视,逐渐产生了对土地和五谷的崇拜。
相传共工氏之子名叫勾龙,能平水土,被人称作“后土”,即社神;厉山氏之子名叫农,能播植百谷,被人当作稷神。
《周礼·春宫·大宗伯》:“以血祭社稷,五祀五岳。
”注:“社稷,土谷之神,有德者配食焉。
”社稷,国脉之所系,民脉所系,它既是政权的特征,又是农业的象征。
历代帝王十分重视,把它看作是国家存亡的标志,于是“社稷”成了国家的同义词。
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普遍奉祀。
祭祀社稷之礼,从天子到诸侯都可以举行。
《礼记》上讲,帝王为群姓立的社叫大社,帝王自己立的社叫王社,诸侯给百姓立的社叫国社,诸侯给自己立的社叫侯社。
上仿下效,县官给百姓立的社叫县社。
大夫以下成群立社都叫置。
而老百姓给自己立的社,名称五花八门。
古人选择社与稷奉祀,不是随随便便的。
社稷之神是文明的产物,它的出现既有政治的作用,又有经济的意义。
官方建坛奉祀,礼义繁缛,迎神、升坛、跪拜,少不了乐舞的伴随,奠王帛,蹈献犬爵,终献礼,前后达二三个时辰。
而民间作社的地点,一般在社坛进行。
古代立社种树,为社的标志,故社坛多傍社树。
社树被看作是神树,不能随便砍伐。
有的社树之树龄高达数百年,甚至一千年以上。
“坛”,《说文解字》释为“祭物”,原来是指在平坦的地面上用土堆筑的高台。
在我国古代,坛的主要功能是用于祭祀,所以就有了“祭坛”的名称。
祭坛的出现,与史前人类在露天的环境下祭拜自然神的活动密切相关。
当时,人们为了吸引神明的注意,使自己的祀望更好地达于神明,往往利用自然形成的土丘,高岗或山头等较高的地形来构筑祭坛。
《白虎通义》三《社稷》:“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故封土立社,示有土地。
我的家乡风俗博白作文

我的家乡风俗博白作文My hometown, Bobai, is a place where traditions and customs are deeply rooted in the hearts of its people. Every festival and occasion is celebrated with great enthusiasm and joy, reflecting the rich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land.我的家乡博白是一个风俗传统深入人心的地方。
每一个节日和场合都洋溢着人们的热情与喜悦,彰显着这片土地丰富的文化遗产。
During the Spring Festival, the atmosphere in Bobai is electric. Homes are decorated with red lanterns and couplets, symbolizing prosperity and good luck. The aroma of delicious food fills the air as families gather to prepare for the reunion dinner. On New Year's Eve, fireworks explode in the sky, lighting up the night and bringing joy to everyone's hearts.春节期间,博白的气氛热闹非凡。
家家户户挂起红灯笼和对联,象征着繁荣和好运。
空气中弥漫着美味佳肴的香气,家人聚在一起准备团圆饭。
除夕夜,烟花绽放,点亮夜空,给人们心中带来欢乐。
Another interesting custom in Bobai is the dragon dance. The dancers, dressed in colorful costumes, perform intricate movements with the dragon, symbolizing good fortune and happiness. People gather to watch the performance, clapping and cheering as the dragon swoops and soars.博白还有一个有趣的习俗,那就是舞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博白的民俗
“家乡美,最美是那柔柔的水,水边的风儿轻轻吹,天空的燕子悠悠的飞,远方的游子请你快快回……”每次听到汤灿这首《家乡美》都会牵扯我心底的一根思乡弦。
刚来到桂林的时候,第一个感觉是满天下都是米粉,除了米粉还是米粉。
于是,更加想念家里——博白县的小吃。
博白县是玉林市管辖的一个县。
许是地理位置比较靠近北回归线,热带季风气候,天气虽然热但是很温和,因此这边的人都喜欢吃甜的和香的,即使是辣也带着丝丝的甜味儿。
不同于桂林的辣,比较靠北,为了御寒。
说起博白的民俗可是三天三夜都说不完。
就拿吃来说吧,一整条街都是各式各样的小吃,因而此街还得名“死吃街”。
谈起博白首先想到的就是蕹菜,学名“空心菜”。
到博白游玩可是不能不吃的一样哦。
在博白,只要是家里有土地的都会种上一方蕹菜,想吃就摘。
有水蕹,旱蕹,蕹菜标等,市场上通常都是几毛钱一斤,可以用真火清炒,可以烧开水烫熟然后配上自己熬制的调料,可以和各种菜混炒,加点烧酒,翠脆的,还泛着点点油亮,味道都一样好。
各大酒店都给它取一些很动听的菜名儿,例如连理枝等千姿百态。
尽管运输到各地销售,但是味道就是不及博白的原汁原味。
再者就是落水狗了。
初闻其名定不知所云。
其实它是一种用糯米做皮,猪肉、大蒜、木耳、鱼、鸡蛋、竹笋等为馅的类似于饺子的小吃。
圆形居多,通常是十月初十或者冬至时做,可以煮也可以包上一层生菜一起蒸,味道极好。
香而不腻,滑而不黏,咬第一口,就可以感受到馅和糯米交融的味道,汁渗入牙齿久久留香,不爱吃大蒜的人也极爱吃。
现在,死吃街的落水狗店虽然都处在街角,但是还是很红火。
通常这种店还会出炉一种饺子。
那种饺子很小巧可爱,和男子的拇指大小一般,花纹层层递进,晶莹透明的皮,馅清晰可见,让人一看就很有要吃的冲动。
一口一个,一笼十个,吃下去会有一种很满足的感觉,再配以一碗店家精心准备的小虾米汤,好喝之极。
不管是落水狗还是饺子都是2.5元一份,物美价廉,深受大众所爱。
除了这些死吃街还有亚山香而浓的牛腩粉,古老的帐篷店,每次都会看到很多小车排着队等着;冰美人香甜可口的香芋西米露,每次经过都会被香芋飘出的味道吸引;三角铺的卷筒粉,加上有嚼劲儿的牛巴,总能叫人流连忘返……
不仅是吃的叫人怀念,玩的一样很精彩哦!博白有四大名点:千鹤岛、水楼、宴石寺和双角峰。
每逢年初二,都会有很多游客从周围的县到宴石寺游玩。
一是为了虔诚求佛;二是划船渡河到对岸;三是看传说中的仙女桥;四是登上千级阶梯到山顶一览群山。
宴石寺的山俊、巧,茂林葱葱郁郁,竹子满山遍野都是,这也是博白为什么芒编工艺品多的原因。
山路崎岖,每个转弯都有不一样的风景,山环着水,水绕着山,林融于水,可贵的是,冬日里阳光铺天盖地的亲吻大地,透过竹林散落在游人的肩上,阳光的味道让人心情格外开朗。
仙女桥的传说更是增添了宴石寺的神秘感。
相传在古时有位仙女下凡散发爱心,爱上了凡间男子,玉帝阻挠,以当地百姓的安危为挟,为了救众生,她化作一座桥,只为陪着他心爱的人。
而寺庙是玉帝派仙人监制仙女而造的。
传说是传说,但是,游人还是络绎不绝。
不为求
神也为看这山间的美景。
最有意义的还不是这些名点,而是一些集会。
元宵节是博白的“情人节”,在乡下,元宵节前会有一次盛大的集会。
游龙戏凤,奇装异服,拜祭神祖,还有一个供神的小孩儿。
那小孩儿浓妆艳抹,坐在轿子里。
据说是经过点化,再也长不大了。
现在人们的思想进化了,再不会扼杀小孩子的纯真,这项活动就没有了。
但是众人锣鼓喧天,放孔明灯,文艺表演,还是保留着的。
到元宵节那天,大人和孩子都可以去菜地“偷菜”。
这是最为乐趣的了。
如果挨骂,那这一年的运气都会很好。
而且,“偷”回来的菜一定要放几天然后全部吃掉不能丢,不然好运就没有了。
这项风俗一直到现在人们还乐此不疲。
除此之外,博白十一月份还有一个客家文化节,当天汇集全市县有名的企业家展现各自的企业文化,特别是芒编工艺品。
通常都是出售越南等国的。
还有一些酒店的经典小吃等等。
俗话说得好:“麻雀虽小,五脏具在。
”博白虽是个小县城,但是她的风俗民情一直都以另一种形式保存着,吸引了更多的外来人的眼球,我也为是个博白人而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