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发展状况概说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中国马克思主义论述的起源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社会理论,旨在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解决阶级矛盾的方法。

在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进入了中国并迅速获得了广泛的影响和认同。

本文将探讨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起源与发展过程,并分析其深远的影响。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引入与早期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引入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晚清时期。

当时,中国社会正面临着外敌侵略、封建统治和社会不公的严重问题。

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思考如何解决中国社会的矛盾和问题,他们通过研究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开始了对这一思想体系的接纳和学习。

1903年,李大钊等人成立了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团体——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他们翻译了马克思、恩格斯等人的著作,并积极宣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这些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致力于唤醒人民群众的觉醒,宣传革命理论和思想。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早期发展中,可以说没有形成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基础和实践途径存在一定的认识模糊。

然而,这个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家们为后来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共产党内的发展与实践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主要传播者和推动者。

在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同时,马克思主义正式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党的先进分子通过研究马克思主义,结合中国革命的实践,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逐渐形成了一套理论和实践体系,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这一理论突出了中国自身国情和历史背景,提出了解决中国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初经历了延安时期的蓬勃发展。

在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的艰苦环境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马克思主义者们深入社会基层,深入群众,进行了大规模的实践探索。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和观点,如群众路线、人民战争等,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众化的早期历程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众化的早期历程

运用多种途径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总结:中国通过多种途径推动马克思主义大 众化,包括教育、宣传、文艺等,确保了马 克思主义在广大群众中的普及和深入。
在教育方面,中国实行了马克思主义课程教 育,培养了大批具有共产主义信仰的青年人 才。在宣传方面,党利用各种媒体积极宣传 马克思主义理论,提高了大众的认识和理解 。文艺工作也通过创作具有时代特征的作品 ,帮助大众更好地接受和理解马克思主义。
命事业做出了贡献。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与作用
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为革命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纲领。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 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等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理论。
推动社会变革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推动了中国的社会变革。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革命者们通过斗争,推翻了封建主义和 资本主义的统治,实现了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
社会意义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众化有助于促 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社会和谐发 展,增强民族团结和凝聚力。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众化的未来展望
01
02
03
拓展传播渠道
利用互联网、新媒体等现 代科技手段,扩大马克思 主义理论的传播范围和影 响力。
加强理论研究
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 ,结合中国实际,推动马 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大众化。
工人运动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激发 了工人阶级的觉醒,推动了工人 运动的发展。工人们开始意识到 自己的力量和地位,积极参与革
命斗争。
农民运动
马克思主义在农村的传播,促进 了农民的觉醒,推动了农民运动 的发展。农民们开始反对封建地 主和官僚资本家的压迫,争取自
己的权益。
学生运动
马克思主义在青年学生中的传播 ,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和革命 精神,推动了学生运动的发展。 学生们积极参与政治活动,为革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历史演变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历史演变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历史演变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马克思主义源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是一种批判性的社会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主要贡献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面、综合的社会分析方法,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发展和矛盾,并指出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未来方向。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概念是“资本”和“剩余价值”,通过对这些概念的深入研究,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进而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革命途径。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于20世纪初传入中国,一开始只是被少数知识分子所了解和研究。

但是,在20世纪20年代,面对国内外的政治动荡,中国革命逐渐走向高潮,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以迅速传播和发展。

一些革命党人也通过学习和实践,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分析方法进行了批判性的研究和应用。

1930年代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了长征,使得中国革命取得了重要胜利。

这使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接受。

中国的革命实践不仅为马克思主义的化学反应奠定了基础,而且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和改进提供了实践经验。

三、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

其首先为中国各阶级对社会经济现实的分析和对政治斗争的战略规划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思想支持。

同时,它还为中国革命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考框架和理论基础,为中国的革命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蓝图。

马克思主义强调的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促进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历史觉醒,激励了中国革命的红旗飘扬。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不仅激发了革命的火花,而且为新中国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四、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随即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国的发展和变革被广泛纳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

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的各个方面都服从于马克思主义的指引。

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和应用,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得到了全面而坚强的支持。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落生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落生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落生与发展一﹑来自曾经:国外历史条件: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中国人视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为楷模。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中国的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对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产生了怀疑。

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发生的。

它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科学社会主义有理想变为现实,显示了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生命力。

俄国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后,面对帝国主义的包围、封锁,它也希望在全球范围寻求社会主义力量的同盟。

国内历史条件:当时的中国已经不仅具备了接受马克思主义传入的社会经济条件,而且还具备了马克思主义传入的阶级基础和政治思想基础。

19世纪一二十年代的中国,已经有了一定程度发展的资本主义,同时也有了一定程度发展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第一,在经济上,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短暂而迅速的发展,中国有了一定程度发展的资本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不可或缺的经济基础。

第二,在政治上,中国工人阶级成长壮大,工人运动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阶级基础。

第三,在思想上,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和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以及五四运动的爆发,使各种新思想纷纷传入中国。

这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提供了必要的思想条件。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布尔什维克胜利地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却鼓动了许多中国知识分子:应该仿效俄国。

1919年,伴随着五四运动的爆发,民族主义作为一股实际发挥作用的力量崛起了。

在这场运动中,西方民主观念的整个破灭促使中国知识分子一步步转向了马克思主义。

正如毛泽东后来对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的生动描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传入途径传统认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主要途径主要有三条,即法国﹑日本以及俄国。

From法国:五四运动前后国内掀起了赴法勤工俭学的热潮,在这些留学生中又不少的人接受马克思主义,而且在法国巴黎成立共产主义小组,其中周恩来、赵世炎等就是杰出的代表,并在归国后成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发展状况概说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发展状况概说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发展状况概说南友锋陕西省商州区中学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

他们针对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深入工人当中进行调查研究,又批判地继承了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理论体系。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在伦敦正式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自从马克思主义诞生后,它对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对有着数千年儒家文化和农耕文明的中国来说,影响尤其巨大。

马克思主义在欧洲诞生之时,中国正处于晚清政府统治之下。

清王朝已经走过康乾盛世的辉煌,内忧外患、国势垂危,面临着千年未有之变局。

中国被工业强国两度打败后,最早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的是清政府派赴国外的一些外交人员和学者。

“近代中国人透过被西方列强打开的国门,初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并从中知道马克思和他所创立的主义,最早是从巴黎公社开始的。

”①(P9)1870年,法国传教士和中国民众之间发生了天津教案,清政府委派崇厚赴法谢罪。

张德彝作为崇厚的随员,目睹了巴黎公社的具体状况,写成了游记《三述奇》。

此书最大的价值是,它为中国人接触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提供了最早的信息。

介绍巴黎公社的还有当时外国传教士在中国所办的《教会新报》等,但影响最广的是王韬编译的《普法战纪》。

此书出版于1873年,较客观地介绍了巴黎公社,使中国人知道了国际工人运动。

此时洋务派正掀起一场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在其创办的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编印了《西国近事汇编》(1873—1899)。

它是国内最早介绍西方工人运动和社会民主党的一个刊物,它最早使用了共产主义者的音译“康密尼党”、“康密尼人”。

1898年夏,在上海出版的《泰西民法志》,成为第一部系统讲解各种社会主义学说的著作,是中国近代出版的书刊中最早提到马克思名字和学说的著作,“可以看作中国人接触马克思学说的开始”。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史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史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一经诞生,便成为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思想之一。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自19世纪以来经历了许多挑战和变革,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发展史自然成为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1. 马克思主义最初进入中国马克思主义最初进入中国是在20世纪初。

当时,一些留学生在海外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他们回国后开始把这些理论传播给其他人。

当时大多数中国人跟他们所听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样,了解很少。

当时,中国苦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国民经济衰退,这对中国革命的发展是有利的。

马克思主义刚好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解决办法,因此许多人开始思考如何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上。

2.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在之后的30年,马克思主义以不同形式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

许多中国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路线应用于革命运动,并取得了成功。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1949年的中国革命,这次革命颠覆了国民政府,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在新中国的历史上,马克思主义广泛使用,成为新中国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

3.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批判与发展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的几十年里,有很多人批评和重新解读马克思主义。

其中一部分人否定马克思主义中的某些部分,另一部分人则重新解释了马克思主义,认为它可以更好地应用于中国。

在新中国的建设过程中,许多人开始重新思考中国如何发展。

他们提出了一些中国特殊的理论,比如毛泽东思想,他们认为中国必须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路线,以适应自己的国情。

而不是盲目地模仿马克思主义。

4. 改革开放和全球化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开始蓬勃发展。

这导致了社会思想的转变,许多人开始质疑马克思主义。

在全球化的影响下,很多人认为社会主义已经过时了,而现代自由主义是未来的趋势。

然而,在近年来的全球经济危机和社会问题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思考马克思主义。

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仍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和解决社会问题。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落生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落生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落生和发展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落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落生和发展自中国共产党创立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可分为三个历史时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实现了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从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则是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延伸和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准备;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实现了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用这一历程去解读中国共产党历史,能更好地认识当时的历史进程,总结出一些重要的结论。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过去是、今后也仍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一部中国共产党史,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

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发展过程,就是在实践中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的过程;也是将实践经验升华,先后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创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向前发展的过程。

中国共产党自创立以来,探索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分为三个历史时期,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探索出两条中国特色的道路,创立了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三大理论成果。

一、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历史的中国,在古代农业社会有着5000年文明,并曾以世界上头号富强大国“独领风骚”达1500年。

但当世界进入工业文明之后,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使这个已在内腐的庞然大物轰然坍塌,濒临亡国灭种的边缘。

承续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历史传统的先进中国人,前仆后继,上下求索,终于找到马克思主义这个能够使中国救亡图存、民族复兴的真理。

中国共产党从接受马克思主义始,就是将其视为理论与方法统一的世界观,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将其作为观察和改造国家的工具。

但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是一个历史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和理论成果是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后才获得的。

中国共产党创立后不久,便投入领导大革命运动和北伐战争。

这时的指导思想实际上在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的现实国情相结合,对于武装斗争和统一战线两个问题已有初步认识,实现了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之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和殖民的危险,不少中国爱国人士不断为解救祖国寻找出路,但最终无果。

直到中国共产党从俄国引进马克思主义,并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中国人民以后,中国的革命面貌就发生了变化,自那以后,中国的发展改革崛起道路就一直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摇篮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不论经济政治还是文化,中国都面临严峻的考验;十九至二十世纪之交,国情状况的恶化到了十分危急的地步。

虽然辛亥革命的成功,使中国开始了新的生存奋斗,然而中国社会不仅没有让人感觉到气象一新,反而迷茫在更加混乱的遭遇之中。

一大批革命者痛苦地认识到,衰落的中国并没有因为帝制的推翻而获得新生,中国社会的变革还需要另辟蹊径。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新青年》杂志为标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有了属于自己的成长摇篮。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促成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视线转移,李大钊凭借其灵敏的政治洞察力作出了深刻评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陈独秀也在十月革命的触动下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

从1920年开始,一批初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开始了筹建中国共产党的准备工作,1921年7月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为标志,正式完成建党的工作,力求从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在主要内容上取得了比较准确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从理论上说,马克思主义一旦被用于指导中国革命的实践,就意味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过程的开始。

遵义会议以后,中国共产党进入了对自身错误进行反省和纠正的阶段。

此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新领导层对此有清晰的认识,明确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观念。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形态表现,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代表着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上获得的一次巨大飞跃。

毛泽东思想成为继马克思主义之后知道中国革命的又一面思想旗帜,是中国共产党在发展过程中一次质的飞跃,因此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结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发展状况概说
南友锋陕西省商州区中学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

他们针对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深入工人当中进行调查研究,又批判地继承了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理论体系。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在伦敦正式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自从马克思主义诞生后,它对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对有着数千年儒家文化和农耕文明的中国来说,影响尤其巨大。

马克思主义在欧洲诞生之时,中国正处于晚清政府统治之下。

清王朝已经走过康乾盛世的辉煌,内忧外患、国势垂危,面临着千年未有之变局。

中国被工业强国两度打败后,最早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的是清政府派赴国外的一些外交人员和学者。

“近代中国人透过被西方列强打开的国门,初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并从中知道马克思和他所创立的主义,最早是从巴黎公社开始的。

”①(P9)1870年,法国传教士和中国民众之间发生了天津教案,清政府委派崇厚赴法谢罪。

张德彝作为崇厚的随员,目睹了巴黎公社的具体状况,写成了游记《三述奇》。

此书最大的价值是,它为中国人接触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提供了最早的信息。

介绍巴黎公社的还有当时外国传教士在中国所办的《教会新报》等,但影响最广的是王韬编译的《普法战纪》。

此书出版于1873年,较客观地介绍了巴黎公社,使中国人知道了国际工人运动。

此时洋务派正掀起一场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在其创办的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编印了《西国近事汇编》(1873—1899)。

它是国内最早介绍西方工人运动和社会民主党的一个刊物,它最早使用了共产主义者的音译“康密尼党”、“康密尼人”。

1898年夏,在上海出版的《泰西民法志》,成为第一部系统讲解各种社会主义学说的著作,是中国近代出版的书刊中最早提到马克思名字和学说的著作,“可以看作中国人接触马克思学说的开始”。

①(P15)此书认为:“马克思是社会主义史中最著名和最具势力的人物,他及他同心的朋友昂格斯都被大家认为‘科学的和革命的’社会主义派的首领。

”②1899年,广学会创办的《万国公报》登载了《大同学》,首次提到《资本论》这一书名。

此书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补充基督教救世教义而进行介绍,虽有一些缺陷,但毕竟较早地对马克思、恩格斯及其学说作了简介。

它使人们开始了解到马克思是“百工领袖”,讲求安民新学,且是“主于资本者也”。

甲午中日战争,大清王朝竟然被向来不受其重视的小小岛国日本打败。

山河破碎、创巨
痛深,“四万万人齐下泪”,康有为、梁启超掀起了一场维新变法运动。

不幸的是,这场挽救中国危亡的运动却被慈禧太后扼杀了。

逃亡日本的梁启超,从1902年9月到1906年间,在《新民丛报》上发表了《中国之社会主义》等文章。

梁启超认为:“麦喀士,日耳曼人,社会主义之泰斗也。

”这是中国人在自己的论著中最早介绍马克思及其学说,对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具有启蒙作用。

日本和中国虽然都经受了西方列强的侵略,但是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跨入了强国之列,中国人很想探寻日本崛起的秘密所在。

进入20世纪,留学日本形成一股热潮。

大批中国学生涌入日本,当时的日本是亚洲社会主义思潮的中心。

这些留日学生与避难日本的革命党人又同日本的社会主义运动联系在一起,形成了研究和翻译社会主义著作的热潮,这样中国从日本转口输入了马克思主义。

在十月革命以前,日本是社会主义思潮和马克思主义被介绍到中国的一条主要渠道。

这一时期的翻译事业也特别兴盛,定期出版的杂志不下数十种。

日本每出一本新书,翻译者有数家。

中国正在如火如荼地输入新思想,当然马克思主义也在输入之列。

幸德秋水著的《广长舌》和《社会主义神髓》,村井知至著的《社会主义》,福井准造著的《近世社会主义》,西川光次郎著的《社会党》等专著,都被翻译为中文在国内出版。

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和马克思主义较早就产生了关系。

1896年,孙中山在伦敦就探讨过社会主义。

1903年,他在旅居日本期间曾经与幸德秋水交往过,就实行社会主义交换过意见。

1905年,他访问过第二国际常设执行机构,并要求加入第二国际。

此年,他建立了同盟会;提出了三民主义,把民生主义等同于社会主义。

孙中山认为:“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之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③(P207)他还对江亢虎的社会党给予支持。

在孙中山的影响下,马君武、朱执信、宋教仁、廖仲恺、胡汉民、戴季陶、冯自由等人纷纷投入到介绍社会主义的热潮中。

朱执信在其撰写的《德意志革命家小传》中,记载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第一次介绍了《共产党宣言》的内容。

毛泽东也承认:“讲马克思主义倒还是国民党在先”④。

在1902——1905年间,“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二词,在中文书刊中就逐渐成为约定俗成的词汇而流行起来了。

⑤(P6)1907年,在东京和巴黎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中形成了两个无政府主义派别:天义派和新世纪派。

它们东西呼应,在宣传无政府主义的同时,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启蒙作用。

1912年,中国社会党在上海出版的《新世界》连载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这是国内最早译载恩格斯的一部著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状况:⑴、十月革命前,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人比较
复杂。

最早是出访欧洲的一些外交官和学者,后来是一些留学国外的新型知识分子,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以及无政府主义者。

国内了解马克思主义的人总数较少。

⑵、介绍马克思主义的途径比较多。

最早主要是通过英法两国,后来主要是通过日本。

少数中国人踏足欧土感受过马克思主义,但大多数中国人是通过译书来了解马克思主义。

⑶、介绍马克思主义的程度是肤浅的、片断的、零碎的,甚至是曲解的;没有联系广大群众、结合中国的实际。

这些翻译者,受其能力水平的限制,难免会出现这些问题。

“一小部分西方化的中国知识分子在当时受到了各种来自西方学说的影响,并且这些在西方似乎是不同时期的理论,在中国呈现为同一时代理论的各种变异形态。

”⑥(P1)⑷、介绍马克思主义的背景是缺乏成功的实践国家和坚实的阶级基础。

十月革命前,世界上还没有成功建立起来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当时中国无产阶级的力量还不够壮大,没有形成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因此,“十月革命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片断介绍并没有产生实际影响。

”⑦(P56)直到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才在中国大地上逐渐传播开来,扎根并长成参天大树。

注:
①钟家栋、王世根.20世纪:马克思主义在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②张铨亚.马克思主义何时传入中国[N].光明日报,1987—9—16.
③张勇,蔡乐苏.中国思想史参考资料集·晚清至民国卷(上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④/libmzdwk/libChongYaoChuZuo/18148.htm
⑤郭欣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
⑥ [美]史华慈.中国的共产主义与毛泽东的崛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⑦张静如.中国共产党通史(第一卷上)[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