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抽动症国家级名老中医王素梅医案分享

合集下载

基于数据挖掘探析王素梅教授辨治抽动障碍规律研究

基于数据挖掘探析王素梅教授辨治抽动障碍规律研究
作者单位:
100078 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儿 科 (刘 晓 芳,郝 宏 文,卫 利,王 素 梅 );
100029 北 京,北 京 中 医 药 大 学 儿 科 (腾 尚 宇 );
100029 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儿科(崔霞)
作者简介:刘晓芳(
1982- ),女,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科疾病
a
s
eh
i
s
t
o
r
i
e
s
y
we
r
ei
nc
l
uded.Thet
op5symp
t
omf
r
e
i
e
so
fTD we
r
eb
l
i
nk
i
ng,babb
l
i
ng,shr
ugg
i
ng,ne
ck

twi
s
t
i
ng
quenc
andf
r
own
i
ng.Sp
l
e
ende
f
i
c
i
encyandl
i
ve
rhype
r
a
c
t
i
v
i
t
st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23 年 10 月第 15 卷第 5 期 Ch
i
nPed
i
a
t
rI
n
t
eg
rTr
ad
i
tWe
s
tMed,
Oc
t2023,
Vo

小柴胡汤加味治疗小儿抽动症

小柴胡汤加味治疗小儿抽动症

小柴胡汤加味治疗小儿抽动症姜某,男,7岁。

长居普兰店市。

2020.4.14.初诊。

主症:频繁眨眼睛,甚至翻白眼(风动之象)。

发病两年,近十余日加重。

臀部干性湿疹多年(血虚木郁)。

平素嗜食水果(寒凉伤脾,脾失健运,气血乏源)。

大便数日一行,前干后溏(脾虚土湿)。

左脉滑(痰征),右脉弦(木郁)。

舌红苔白(土湿征)舌底瘀(血瘀征)。

辨机诊断:木郁土湿,血虚风动治法:疏木培土,养血息风处方:小柴胡汤加味柴胡黄芩半夏(疏木降胃)党参(补中气)干姜(温脾土)防风钩藤(息风止痉)生地龟甲胶龟甲(滋水涵木)天花粉知母(降金生水)大黄(降胆木、祛瘀生新)牡丹皮紫草(凉血消疹)泽泻(祛湿),十付,一天一付,早晚各一次服用。

忌口生冷水果,凉菜,牛奶酸奶饮料,油煎油炸,烧烤烘焙食物,海鲜,羊肉,鸡肉,香肠,辛辣食物。

4.25.复诊:抽动症、湿疹诸症好转,纳可,大便1-2日一行,脉滑。

处方:效不更方,再服十付。

随访,病儿已痊愈。

抽动症属于儿童慢性神经障碍,是一种以多发性不自主的抽动,语言或行为障碍为特征的综合征,导致病情的最终改变在于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但与儿童精神、心理、免疫等诸多方面的有着很密切的关联。

儿童抽动症通常起病年龄是在3-15岁,男性较女性多,比例为(3-4):1。

症状轻重常有波动,感冒发烧或精神紧张可诱发和加重,其中约半数患儿伴有多动症。

日久则影响记忆力,使学习落后,严重患儿因干扰课堂秩序而被迫停学。

为了方便家长发现孩子的症状,专家列出抽动症的一些症状:(1)表情抽动:缩鼻、步态异常、眨眼、斜眼、扬眉、撅嘴;(2)举止抽动:扭头、扭脖子、耸肩、挺胸、扭腰、腹肌抽动、裸露癖;(3)语言抽动:口吃、不由自主的骂人、说脏话;(4)声音抽动:嘘声、喷鼻声、口齿不清、音调不均匀、干咳声、吼叫声、清嗓子声、咂舌声;(5)肢体抽动:举臂、抖腿、做怪相、搓手指、握拳、甩手;(6)意识抽动:注意力不集中、焦虑;(7)其他:具有攻击性、遗尿。

王素梅教授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经验

王素梅教授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经验

王素梅教授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经验儿童多发性抽动症是近年来发病率逐年上升的一种神经精神性疾病,多起病于儿童或青少年时期,以不自主、反复、快速、重复、无节律性的一个或多个部位运动抽动和(或)发声抽动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综合征[1] 。

部分患儿伴发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或强迫症或自闭、焦虑等,表现为多动、抽动、注意力不集中等,严重影响了患儿的学习、生活及社交, 阻碍了儿童身心健康发展[2] 。

此病病程长,易反复多变为治疗难点,西医多采用两种以上抗精神病药物联合应用,效果不明显,治疗困难。

中药治疗重在辨证施治,疗效和优势受到认可。

王素梅教授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主任医师,教授,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长期从事多发性抽动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自闭症等疾病的诊疗工作,在运用中医中药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方面有独到见解,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现总结如下。

1 王素梅教授从脏腑辨儿童多发性抽动症之病机1. 1 中医理论对于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病机的分析中医古籍中无多发性抽动症病名,一般归属于“慢惊风”范畴。

王素梅教授基于脏腑辨证结合小儿生理、病理特点,认为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病情迁延反复,多责之为肝、脾、心、肾功能失调[3-4] 。

小儿“脾常不足”, 脾主健运,脾为生痰之源,现代社会物质生活极其丰富,小儿饮食不知自节,恣食肥甘厚味生冷刺激之品,损伤脾胃功能,致脾虚失运,水湿不得运化,聚液成痰。

小儿“肝常有余”,肝主疏泄调达,现代社会多独生子女,平素恣意任性,学习压力过大,易致肝气郁结,肝失调达,气机不畅,郁久化火生风。

《难经·七十七难》云“见肝之病,则知肝传脾”,可见肝脾存在密切关系。

此类患儿脏腑功能失调,更易脾虚肝亢。

小儿肾常虚,肾气未固,肾藏精,精盛则神旺,精亏则神散。

由于小儿先天肾气不足或久病肾气虚衰,致水不涵木,肝阳亢盛,脾虚日久及肾,脾肾阳虚,水不能上济于火,心肾不交,则抽动伴遗尿、健忘、疲乏无力、脘腹不适等。

王素梅教授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经验

王素梅教授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经验

王素梅教授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经验
王学梅
【期刊名称】《环球中医药》
【年(卷),期】2018(011)009
【摘要】王素梅教授在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方面具有独到见解,从脏腑辨病机,结合小儿生理、病理特点,认为此病涉及肝、脾、心、肾四脏之功能.脾虚生痰,肝亢生风,风痰相扰,日久心火亢盛,肾气虚衰,而致秽语不休,抽动不止,烦躁易怒,注意力不集中,总结出本病病机属风痰内蕴,并与当代各家进行对比.治疗方面则从肝脾立论,当扶土抑木,自拟健脾止抽方,健脾平肝,息风安神,清热化痰.疾病不同时期扶土抑木各有侧重,在中医准确辨证基础上随症加减,根据疾病虚实应用不同祛风药,并提供两则医案详细揭示如何应用此方此法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
【总页数】4页(P1386-1389)
【作者】王学梅
【作者单位】100144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儿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6.4
【相关文献】
1.王素梅扶土抑木法治疗多发性抽动症经验
2.王雪峰教授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致慢性咳嗽经验
3.王素梅教授治疗儿童多动症经验撷萃
4.王素梅教授运用揿针结合
中药疗法治疗发声性抽动经验5.王素梅教授运用“角药”治疗儿童抽动障碍共患病经验撷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王素梅扶土抑木法治疗多发性抽动症经验

王素梅扶土抑木法治疗多发性抽动症经验

王素梅扶土抑木法治疗多发性抽动症经验【关键词】名医经验;王素梅;扶土抑木法;多发性抽动症多发性抽动症又称为抽动-秽语综合征,是指既表现有运动性抽动,又兼有发声性抽动,但二者不一定同时出现,且病程在1年以上的一类精神神经疾病。

临床表现为反复、快速、非节律性的刻板动作或发声,如摇头、耸肩、皱眉、眨眼、甩臂、踢腿、撅臀以及喉中不自主怪声,多发于儿童及青少年。

西医治疗目前多用氟哌啶醇和泰必利,但因本病病情易反复、病程较长,西药治疗会出现明显不良反应,患儿难以坚持用药。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儿科王素梅主任医师对多发性抽动症的治疗进行了长期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笔者有幸从师学习,受益匪浅,现将王师治疗多发性抽动症经验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多发性抽动症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但究其病因,王师皆责之于“风”、“痰”,为风痰扰动所致,病位在肝、脾。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杂病源流犀烛》认为,怪病多责之于痰,而脾为生痰之源。

小儿脾常不足,又饮食不节,使脾运化失健,痰湿内生;小儿肝常有余,情绪易有波动,家长若宠惯溺爱,或来自社会、学习、生活的压力大,则肝气不舒,气郁化火,肝风内动;且肝、脾两脏相互影响,脾虚易致肝旺,肝亢则克伐脾土导致脾虚。

风痰相挟,流窜经络,扰及咽喉,以致出现上述各种症状。

总之,本病病位在肝、脾,病因病机为风痰扰动。

2 治疗方法王师根据本病病因病机,确定扶土抑木、熄风止痉为治疗大法。

扶土法:①益气健脾法,代表方为四君子汤,适用于抽动不著或缓解期伴有脾气虚、肺脾气虚见面色不华、易外感、纳差、大便偏稀者。

②健脾化痰法,代表方如二陈汤,常用于纳差、胸闷作咳、喉中声响、脾气乖戾、注意力不集中、舌苔白腻者。

③运脾消滞法,适用于患儿因脾胃素虚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致脾失健运,积滞内停,出现纳差,腹胀,腹部按压疼痛,口味酸腐,大便偏干,苔厚,治疗时加用枳实、焦三仙、鸡内金、大腹皮。

多发性抽动症中医处方之综合分析

多发性抽动症中医处方之综合分析

多发性抽动症中医处方之综合分析陈列红;孙经纬;杜斌【摘要】目的:总结当前中医文献中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处方之组成规律.方法:查阅<万方数据医药信息系统>载录的1998年1月至2009年2月关于中医药治疗多发性抽动症的相关文献,并对其用药参数,如药物频数、不同类别药物重量及味数占全方比重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从抽动方的用药频数来观察,位于前10位的中药依次是钩藤、白芍、天麻、僵蚕、半夏、甘草、全蝎、茯苓、陈皮、牡蛎;从不同类别中药重量及味数所占全方的比重分析,平肝潜阳、息风止痉类药物总数及总量位居第一,益气健脾化痰类药物紧居其次,显著高于其他类别组.结论:平肝息风、健脾化痰是目前中医治疗多发性抽动症的主要治则治法.【期刊名称】《江苏中医药》【年(卷),期】2010(042)005【总页数】3页(P61-63)【关键词】抽动症;方剂;文献计量学【作者】陈列红;孙经纬;杜斌【作者单位】江苏省中医院,江苏南京,210029;江苏省中医院,江苏南京,210029;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21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9多发性抽动症(Multiple Tics,MT)又称抽动-秽语综合征(Tourette Syndrome,TS),是一种复杂的、慢性神经精神障碍,起病于儿童时期,以多种运动和发声抽动为主要表现,常伴有强迫、多动等行为和情绪障碍[1]。

患病率为0.04%~0.1%,有报道高达3%。

目前治疗抽动症普遍使用的药物有氟哌啶醇、泰必利等,虽有一定疗效,但需长期连续服药,常因患儿出现诸多不良反应,不得不减量或停药。

中医治疗本病取得了较好疗效,但仍处于探索阶段[2],相关治法及处方甚多。

为了分析对TS治疗的处方规律,通过综合分析法,对63篇文献所载治疗抽动症的方药(以下均简称为抽动方)进行分析,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文献来源查阅《万方数据医药信息系统》载录的1998年1月至2009年2月的相关文献,主题词为抽动-秽语综合征、多发性抽动症、抽动、MT、TS、医案等,收集到相关文献235篇,去除部分重复和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医案,共收录63篇文章的方药。

王素梅教授运用辛开苦降法治疗小儿咳喘经验撷萃

王素梅教授运用辛开苦降法治疗小儿咳喘经验撷萃

王素梅教授运用辛开苦降法治疗小儿咳喘经验撷萃陈自佳;杨蕾;王素梅【摘要】辛开苦降法是中医一种常用的、独特的治疗方法,可用于治疗各种寒热错杂、升降失常、虚实互见的病证.导师王素梅教授在多年临床中,从小儿的生理特点出发,将其应用于小儿咳喘等症,在治疗外感疾病的同时注重调理脾胃,升清降浊,颇见疗效.【期刊名称】《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年(卷),期】2010(002)001【总页数】2页(P58-59)【关键词】王素梅;中医学家;咳喘/中医药疗法;辛开苦降;儿童【作者】陈自佳;杨蕾;王素梅【作者单位】100078,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儿科;100078,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儿科;100078,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儿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72辛开苦降法又名辛苦通降,是在中医四气五味药性理论指导下,通过运用相反相成的辛温和苦寒两种药物组方[1],以期达到调理气机、祛除病邪的作用。

作为“和”法范畴的一种治疗方法[2],载于历代各科医学著作之中,应用于历代各科名家之手,辨证用药恰当的前提下,往往效如桴鼓。

1 辛开苦降法的发展辛开苦降法源于《内经》,广泛应用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受《内经》升降相因说“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和“辛能散能润,苦能坚能泄”等理论的启迪,于《伤寒杂病论》列“半夏泻心汤”及其类方,用于痞证的治疗中,成为辛开苦降法的先河,并创立了诸泻心汤、陷胸汤等20余首辛开苦降之剂。

后世医家在“仲景三泻心汤”治痞经验的基础上多有发挥,直到清代温病学大师叶天士才明确提出“苦降辛通,斯热气痞结可开”,把它作为一个治疗法则而提出。

其在《临证指南医案》中强调:“辛以开之,苦以降之”“微苦以轻降,微辛以宣通”“以苦降其逆,辛通其痹”,并认为“苦能驱热除湿,辛能开气宣浊”等,阐发了辛开苦降法治疗疾病中的配伍机制。

吴鞠通也认识到“非苦无能胜湿,非辛无能通利邪气”,提出了“苦与辛合能降能通”的论点,揭示了辛开苦降法的实质内涵,使辛开苦降法渐臻完善。

王素梅谈角药治疗抽动症障碍

王素梅谈角药治疗抽动症障碍

王素梅谈角药治疗抽动症障碍“角药”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术语。

是指3种中药的有机组合。

角药非简单的药物相叠,而是历代医家在长期遣方用药过程中累积起来的经验总结,以达增效减毒的作用。

中医史上对角药的运用,唯仲景首开先河 ,其《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蕴含大量独立成方的角药,如小承气汤、四逆汤、三物备急丸等。

种种经方为日后角药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角药源自于《内经》“ 一君二臣 ,奇之制也” 的基础理论 ,始见于《伤寒杂病论》,历代医家对于角药的运用各有不同体会,各组角药相辅相成 ,或具开阖枢机 ,或为阴阳并调。

如金元时期 ,李东垣对角药的运用体现在对脾胃升阳益气药物的应用中。

如半夏一白术一天麻,注重角药中气机的枢转,人参一麦冬一五味子,一补一清一敛,注重药物的相互为用。

明清时期 ,角药在温病学中的运用日臻完善,如《温病条辨》中的一组轻清透发之剂:金银花一连翘一淡竹叶 ,可用于卫气营血各个层次的病变,并成就了清营汤中“入营犹可透热转气”的法度。

近代名医亦注重角药的应用。

如刘弼臣教授用“角药”治疗肺系疾病,姜良铎教授运用角药临床遣方用药 ,均取得良好疗效。

角药是以辨证论治为前提,以中药气味、性能、七情为配伍原则,三种中药联合使用、系统配伍。

角药介于中药与方剂之间,在方剂中起主要或辅助作用 ,或独立成方。

由于疾病的复杂性以及药物自身性味功用限制 ,单味药或两味药有时不能适用临证需要 ,以三味药组成的角药配伍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姜良铎教授也指出:“三角形是最稳固的图形,三味药的配伍 ,呈三足鼎立之势 ,互为辅助 ,符合临床实际”。

东城中医医院王素梅教授从事临床工作30余载,多年来丰富。

该病症除躯体肌肉抽动外,往往伴有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强迫障碍(OCD)、遗尿等共患病,严重损害了儿童的认知功能与行为发育, 影响了患儿的学习、生活及社交,阻碍了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王教授在指导临床用药时 ,对TD及其共患病的治疗有独特的思路和见解 ,不仅专注于TD自身发病特点用药,对其共患病也针对性地遣药组方,临床中常善用“角药”来治疗抽动症合并共患病的各种症状,疗效确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发性抽动症—国家级名老中医王素梅医案分享
多发性抽动症(TS)是一种儿童和青少年时期起病,主要表现为头面部、肢体或躯干部肌肉抽动与暴发性不自主发声的慢性神经精神疾病,常伴有其他心理行为异常。

大约有2%-15%的儿童在某一阶段会出现这种问题。

并且常伴有注意力缺陷与多动障碍(ADHD)、强迫障碍、品行障碍、对立违抗性障碍、学习障碍、物质滥用、情绪障碍等儿童精神障碍,严重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不同程度地影响患儿社会功能和康复。

王素梅教授对中医药治疗Ts有较深的造诣和研究,笔者有幸跟随学习,受益匪浅,现将其经验介绍如下:
中医古籍中无多发性抽动症病名,但依据其临床症状,多归属于“慢惊风”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云:“风盛则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亦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后代医家认为本病外因可归属于风、热、火,内因为肝血(阴)亏虚,肾阴不足,脾虚痰聚,心火扰动。

心肝火旺,内风扰动,则发抽动:肝肾之阴不足,筋脉失养,则生瘪痰;脾虚痰聚,流窜经络,引动肝风,风痰互扰,致本病发生。

王素梅教授主张治疗小儿TS,在祛风止痉基础上,要结合病因及兼证进行五脏辨证,审证求因,而后遣方用药,才能收到较好疗效。

1.脾虚风动型脾为生痰之源,小儿又“脾常不足”,若喂养不当,或疾病所
伤,损伤脾胃,脾虚不运,痰湿内生,蒙闭心窍,流窜经络,则生本病。

其症见不自主面部、四肢抽动,脾气怪庚,喉发怪声,纳差,面色不华。

故其本在脾虚,标为风痰扰动,治以健脾化痰、祛风止痉,取方二陈汤加减。

病案举例:李某,男,6岁,2008年2月初诊。

不自主抽动3年。

患儿于2005年4月感冒后出现耸肩、手指抖动等症,未予重视。

06年7月症状加重,至多家医院就诊,先后口服中药4月余,疗效欠佳。

现慕名来诊,症见眨眼频繁,咽部不自主发声,偶有鼓肚,纳差,面色萎黄不华,舌淡红,苔白腻,脉弦滑。

王教授认为本病属脾虚,风痰内扰,治以健脾化痰,息风通络。

处方:青陈皮各10g、半夏9g,获荃10g、炒白术10g、淮山药10g、防风10g、白附子6g、白芍10g、地龙10g、木瓜15g、伸筋草15g、谷精草10g、葛根20g、川芍6g、决明子10g、胆星10g。

7付,水煎服,日1剂。

二陈汤加山药、胆星健脾化痰;防风、白附子、川芍、地龙祛风止痉;白芍、木瓜、伸筋草柔筋止动;决明子、谷精草疏风明目;葛根生津止痉,引药上行。

诸药合用,共奏健脾化痰、息风止痉之功。

1周后复诊,眨眼、发声明显减轻,效不更方,上方随证加减治疗3个月,诸症消失,随访至今未发。

2.肝亢风动型肝为刚脏,主动,在志为怒,体阴而用阳,为罢极之本,主人体生发之气。

小儿肝常有余,若内外因致肝气不舒,气郁化火或肝阳偏亢,则引动肝风,风盛则动,故发抽动。

其症见
抽动有力,喉中发声响亮,性情急躁易怒,面色红。

治以清肝泻热,息风止痉,方用泻青丸或龙胆泻肝丸加减。

病案举例:孙某,男,12岁,2008年1月初诊。

患儿主诉于2007
年5月与同学生气后出现嘴角、眼角不自主抽动,吸鼻,近日又频繁眨眼、翻眼、皱眉,性情急躁,面红,眠差,舌红,苔薄白,脉弦数。

辨证属肝风扰神,治以清肝泻热,息风止痉。

处方:防风10g、荆芥10g、菊花10g、谷精草10g、知母10g,白僵蚕10g、胆星10g、辛夷10g、苍耳子3g、柴胡10g、龙胆草10g、山桅10g,石决明10g、天麻3g、钩藤10g.7付,水煎服,日1剂。

方中龙胆草、山桅苦寒,直泻肝热;防风、荆芥引热上行,散之于外;石决明、天麻、钩藤、白僵蚕平肝潜阳,息风止痉;胆星清热化痰;辛夷、苍耳子宣肺通鼻窍;菊花、谷精草疏风明目。

标本兼治,以收佳效。

1周后复诊,诸症悉减,上方加减续服治疗3个月而愈。

3.肺脾不足型肺主皮毛,开窍于鼻,肺气虚,则卫外不固,易感外邪。

风为百病之长,风随他邪而至,风邪扰动。

脾虚,水谷不能正常化生气血,痰湿内生,流注经络,也可发生抽动。

症见平素易反复外感,并在外感后抽动症状易于反复或更加明显,纳差、体瘦、面色不华,治疗宜益气固表,健脾化痰,方用玉屏风散合二陈汤加减。

病案举例:费某,男,9岁,2008年4月初诊。

患儿平素易反复外感,2年前外感后出现眨眼、吸鼻子,每遇上感后病情加重,刻下眨眼、吸鼻频繁,咽中
吭吭,面色白,多汗,纳差,形体消瘦,舌红,苔薄白,脉弦细。

辩证属肺脾气虚,风痰扰动,治以益气固表、健脾化痰。

处方:防风10g、黄茂10g、荆芥10g,炒白术6g、陈皮10g、半夏10g,获荃10g、山药10g、菊花10g、桔梗6g、辛夷10g、苍耳子5g、沙参10g。

7付,水煎服,日1剂。

方中防风、黄茂、白术、荆芥益气固表;陈皮、半夏、获荃、山药健脾化痰;配伍辛夷、苍耳子宣肺利鼻;桔梗利咽。

本证主要表现于头面部抽动,有明显的反复外感史,结合面白、纳差、体瘦等,辨证为肺脾气虚,患儿舌红,咽后壁滤泡增生,加之病程较长,考虑有阴虚,故佐与养阴之剂,药证相合而愈。

患儿服药I月,它症减轻,仍有吭吭,加麦冬10g、青果10g续服,症状明显减轻,以上方加减治疗5个月而愈。

4.心火亢盛型心主神,属火,为阳脏,小儿“心常有余”,若平素态食香燥炙搏之物,或感受火热之邪,心火上炎,灼津成痰,痰热扰神则烦躁、性急;火盛动风,风痰扰动故有多部位不自主抽动。

症见不自主抽动伴夜卧不宁,心烦多梦,舌尖红,治以清心化痰,祛风止痉。

方以酸枣仁汤加减。

病案举例:石某,男,7岁,2007年9月初诊。

频繁眨眼、吸鼻2年余,吭吭、秽语伴撅臀1年,刻下见头面、四肢、躯干不同部位不自主抽动,喉中吭吭作响,夜卧不宁,形瘦性急,舌尖红,苔薄,脉弦细。

诊为心火亢盛。

治以清心化痰,祛风止痉。

处方:川穹6g、胆星6g、钩藤10g、黄连3g、知
母10g、地龙10g、木瓜10g、伸筋草15g,防风6g、荆芥10g、木贼草10g、菊花10g、夏枯草10g。

7剂,水煎服,日1剂。

黄连、知母、川芍清解、发散心火;胆星清热化痰;再以木瓜、伸筋草舒筋通络;钩藤、地龙、荆芥、防风祛风。

诸药合用,标本兼治。

患儿于2008年4月来诊,述前药服用三月后明显好转,近因外感复发,症状较去年减轻,予上方加减再治而愈。

5.心肾不交型多因小儿先天肾气不足,或病后肾气虚衰,肾水不能涵木,则肝阳易亢,肾水不能上济于心,心火上炎,心肝之火亢于上,肾虚于下,则生风抽动。

其症多见抽动伴有遗尿病史或现在仍有遗尿,注意力不集中,心烦急躁易怒。

治以补肾清心、化痰祛风。

方以桑缥峭散加减。

病案举例:李某,男,8岁,2007年4月初诊。

患儿3个月前无明显原因开始耸肩,近日又口出秽语,性情急躁,多动不安,注意力不集中,面色白,遗尿,尿色清。

舌红,苔白,脉弦。

诊断:肾虚风动。

治以温下清上化痰祛风。

处方:陈皮6g、半夏6g、桑缥峭10g、菟丝子10g、淮山药10g、柴胡6g、远志10g、天竺黄10g、胆星6g、当归10g、黄连3g、石菖蒲10g、益智仁10g。

肾藏精,主骨生髓,司二便。

方以桑缥峭散加减温肾固涩;黄连清心火;“怪病多责之于痰”,痰去则怪病自除,加陈皮、半夏、胆星、天竺黄化痰通络。

上方加减治疗3月而愈。

1825年Itard首先描述TS,1885年GeorgeGillesdelaTourette系统报道了9例,之后即以其名
命名,其发病可能与遗传因素、脑内生化异常、器质性因素、心理社会因素及其他因素有关,目前西医治疗主要是口服氟呱淀醇或泰必利,可使部分患儿症状得到改善,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在治疗过程中会出现锥体外系反应、以及食欲不振、头晕等副作用影响其广泛持久的治疗,王素梅教授经过多年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对本病有深刻的认识,认为本病病因有先天不足、七情失调、饮食不节、六淫所干或体质因素,为五志过极,风痰内蕴而引发,病位主要在肝脾,又与他脏密切相关,病初多实,延久则虚。

治疗上,在祛风化痰止痉的基础上,注重病因、病史及兼证,加以五脏辨证,使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且无明显副作用,值得借鉴与推广。

同时还注重本病的预防护理及家庭管理方法,强调支持性心理治疗,解除患儿及家长的心理担忧,助于疾病早日康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