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生态评价的基本内容与方法

合集下载

生态环境监测数据指标的评估方法

生态环境监测数据指标的评估方法

生态环境监测数据指标的评估方法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保护生态环境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

而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的指标评估方法,则是实现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之间均衡发展的重要手段。

一、生态环境监测数据指标的分类生态环境监测数据指标包括水质、空气质量、土壤污染等各方面的指标。

其中,水质指标包括水中总有机碳、氨氮、总磷、总氮等指标;空气质量指标包括PM2.5、SO2、NOx、O3等指标;土壤污染指标包括重金属含量、农药残留、pH值等。

这些指标反映了生态环境各个方面的情况,对监测评估生态环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生态环境监测数据指标的评估方法对于生态环境监测数据指标,评估方法可以分为定量和定性两种方法。

1. 定量评估方法定量评估方法是指针对不同的生态环境指标,采用一定的量化方式进行评估。

例如,对水质指标,可以采用水质分级标准来进行评估。

具体的评估方法是通过对水质监测数据进行化验,测量出有机碳、氨氮、总磷、总氮等物质的含量,然后根据国家标准进行评估,评出水质等级。

通过定量评估方法,能够更加准确地评估生态环境质量,并制定更加精准的环境保护措施。

2. 定性评估方法定性评估方法主要是指利用专家判断或公众评审的方法进行评估,而不对指标进行具体的数值分析。

例如,对于风景区的环境质量评估,可以采取听取游客反馈的方式进行评估。

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游客反馈信息的搜集和整理,得出一个定性评估的结果,这样能够比较全面、深入地反映风景区的环境质量。

三、生态环境监测数据指标的评估标准生态环境监测的数据指标评估标准是根据国家对环境质量的相关规定和标准来制定的。

其中,水质、空气质量和土壤污染等指标,都有相应的国家标准和监测标准,在评估时需要根据相关标准进行评估。

同时,在评估时也需要考虑当地的具体情况,进行标准参数的调整。

例如,对于水质指标的评估,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水质标准,需要考虑水文情况、气候影响、区域特征等多种因素。

常用生态现状的评价方法

常用生态现状的评价方法

常用生态现状的评价方法常用方法有图形叠置法、系统分析法、生态机理分析法、质量指标法(综合指标法)景观生态学法、数学评价方法等。

⑴图形叠置法是把两个以上的生态信息叠合到一张图上,构成复合图,用以表示生态变化的方向和程度。

特点:直观、形象,简单明了。

制作手段:指标法和3S叠图法。

应用:①区域生态质量评价和影响评价(主要)。

②具有区域性影响的特大型CP评价(如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新能源基地建设、矿业开发项目等)。

③土地利用开发和农业开发。

⑵生态机理分析法是根据CP的特点和受其影响的动、植物的生物学特征,依照生态学原理分析、预测工程生态影响的方法。

步骤:①调查环境背景现状和搜集工程组成和建设等有关资料;②调查植物和动物分布,动物栖息地和迁徙路线;③根据调查结果分别对植物或动物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进行分析,描述其分布特点、结构特征和演化等级;④识别有无珍稀濒危物种及重要经济、历史、景观和科研价值的物种;⑤监测项目建成后该地区动物、植物生长环境的变化;⑥根据项目建成后的环境(水、气、土和生命组分)变化,对照无开发项目条件下动物、植物或生态系统演替趋势,预测项目对动物和植物个体、种群和群落的影响,并预测生态系统演替方向。

评价中有时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生物模拟试验(如环境条件生物习性模拟试验、生物毒理学试验、实地种植或放养试验等)或数学模拟(如种群增长模型的应用)。

⑶类比法是根据已有的开发建设活动对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来分析或预测拟进行的开发建设活动可能产生的影响(较常用的定性和半定量评价方法)。

分类:生态整体类比、生态因子类比和生态问题类比。

类比对象(类比项目)的选择条件:工程性质、工艺和规模与拟建项目基本相当,生态因子(地理、地质、气候、生物因素等)相似,项目建成已有一定年限,所产生的影响已基本全部显现。

应用:①生态影响识别和评价因子筛选;②以原始生态系统作为参照,评价目标生态系统的质量;③生态系统的定性分析与评价;④某一个或几个生态因子的影响评价;⑤预测生态问题的发生与发展趋势及其危害;⑥确定环保目标和寻求最有效、可行的生态保护措施。

生态评价内容和评价因子

生态评价内容和评价因子

生态现状评‎价内容和评‎价因子的总‎结原则:预测与评价‎内容与现状‎评价相对应‎一、相关名词解‎释:1、生态系统结‎构生态系统生‎物和非生物‎组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组织‎形式、结合方式和‎秩序。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形‎态结构和功‎能结构。

形态结构即‎群落结构,功能结构主‎要是指系统‎内的生物成‎分之间通过‎食物网或食‎物链构成的‎网络结构或‎营养位级生态系统是‎由生物与非生‎物相互作用结‎合而成的结‎构有序的系‎统。

生态系统的‎结构主要指‎构成生态诸‎要素及其量‎比关系,各组分在时‎间、空间上的分‎布,以及各组分‎间能量、物质、信息流的途‎径与传递关‎系。

生态系统结‎构主要包括‎组分结构、时空结构和‎营养结构三‎个方面。

组分结构组分结构是‎指生态系统‎中由不同生‎物类型或品‎种以及它们‎之间不同的‎数量组合关‎系所构成的‎系统结构。

组分解构中‎主要讨论的‎是生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及各组分之‎间的量比关‎系,生物种群是‎构成生态系‎统的基本单元,不同物种(或类群)以及它们之‎间不同的量‎比关系,构成了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例如,平原地区的“粮、猪、沼”系统和山区‎的“林、草、畜”系统,由于物种结‎构的不同,形成功能及‎特征各不相‎同的生态系‎统。

即使物种类‎型相同,但各物种类‎型所占比重‎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功能。

此外,环境构成要‎素及状况也‎属于组分结‎构。

时空结构时空结构也‎称形态结构‎,是指各种生‎物成分或群‎落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的‎不同配置和‎形态变化特‎征,包括水平分‎布上的镶嵌‎性、垂直分布上‎的成层性和‎时间上的发‎展演替特征‎,即水平结构‎、垂直结构和‎时空分布格‎局。

营养结构营养结构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以‎食物营养为‎纽带所形成‎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它是构成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主‎要途径。

2、生态系统完‎整性:地理区域内‎自然的、生物的、社会的和文‎化的特征。

第4讲 生态环境评价方法

第4讲 生态环境评价方法
位用水量、下水道设置,污水总量、排水体制、污水处理厂数目 )
(3)城市居民燃料调查(燃料构成、成分、供应方式、 消耗量等) (4)城市垃圾及处置方法调查(垃圾分类、数量、成分、垃圾
场情况等)
农业污染源调查内容
农业生产、禽畜饲养和水产养殖业的调查。 (1)农药使用情况调查(品种、有效成分、稳定性等) (2)化肥使用情况调查(品种、数量、方式、时间、平均每亩用量) (3)农业废弃物和水土保持调查(秸秆、牲畜粪便、机油渣、水土
染负荷比;排毒系数;经济技术评价指数【消耗指 数、流失量指数】)
环境评价方法——环境质量评价
参照环境质量标准 1.指数法: (1)单要素环境质量指数(指数和法、指数的算术 平均值) (2)区域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加权和法、兼顾极值) 2.层次分析方法(AHP): (1)明确问题; (2)建立递阶层析结构;(目标层、准则层) (3)构成比较判断矩阵 (4)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5)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3.因子贡献率法
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及标准:
指标体系应在时间尺度上应能反映生态环境 各功能系统的发展强度和规模;空间尺度上 反映出其整体布局和功能类型,在数量上反 映其功能强度和规模,在层次上反映其功能 结构,具有描述、评价、解释、预警和决策 等多种功能。
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指标系体系应包括生态水 平、环境质量和环境容载力三个方面。(详 见下页)
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及标准:
具体包括:
1. 区域经济实力:发展水平、发展速度、发展效益、发展 持续度、发展调控度及人均占有量;
2. 社会整体素质:人口素质、人口变动、人口结构、文化 教育、科学技术等; 3. 生态环境容载力:生态位、生态占有量、环境容量、环 境承载力等;
4. 环境质量:水、大气、土地等环境质量;

第四章 生态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第四章  生态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案例:基于GIS 的南宁市建设用地 生态适宜性评价
案例:公路的最佳路径方案
生态目录及适宜性分级
不同颜色绘图
(大 色道 调 越自 深然 障因 碍子 越障 大 )碍
叠加
评 估
不同颜色绘图
叠加
不同颜色绘图
最佳 方案
地图叠加法的优缺点
优点:直观性强,有明显的优点 缺点: •过程较为烦琐 •当因子较多时,使用颜色或符号较为麻烦,有时叠加 后不易分辨 •叠置时将各因子的作用同等看待,与实际情况有所差 异
分级赋值(C) 分级标准(SS)
1 1.0-2.0
7 6.1-8.0
9 >8.0
沙漠化敏感性分析
沙漠化敏感性分析
风蚀沙化——指在具有沙物质分布的干旱、半干旱地区,不同的时间 尺度上,以风为动力,参与其他条件作用的一系列气候地貌过程。这 一过程从受到人类社会活动的影响以来,人类活动就成为其重要的诱 导因素。
•实质是在不考虑人类活动影响的前提下,评价具体的生态过 程在自然状况下潜在的产生生态环境问题的可能性大小。
•生态敏感性高的区域,当受到人类不合理活动影响时,就容 易产生生态环境问题,应该是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建设的重点。 •在我国,有关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研究多还集中在一定区域 某一具体生态问题。
一、 生态敏感性分析评价要求
• 式中, i为栅格编号; k为评价因子编号; n为评价因子总 数; Si为第i个栅格的综合评价值; wk为第k个因素的权重; Ci ( k) 为第i个栅格的第k个评价因子适宜度评价。
案例:基于GIS的大连市建设用地生 态适宜性评价
案例:居住区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
地图叠加法评价过程
•因子之间可能存在明显相关性,将其叠加可能出现重 复计算问题

评价讲义第六章生态评价

评价讲义第六章生态评价

影响效应: 性质(正负?可逆?累积?)
水利水电建设项目环评分析
工程分析
主:库、坝、 电站 配:输水洞涵 引水渠 辅:进站道路
施工期
占地 植被破坏 生物影响 地形地貌破坏 废弃土石堆弃 水土流失 景观资源破坏 遗迹破坏 施工噪声 水生态阻断 道路扬尘
营运期
淹没土地 生物多样性损失 资源损失 景观变换与不良景观 断流(供水) 土地盐渍化 蒸发损失与区域小气候 水温分层(生态影响) 库岸地质灾害 偷伐盗猎 水生生态变换、破坏 水体富营养化 泥沙淤积 河道冲刷 多功能矛盾 风险
自然生态系统评价因子筛选
因子
植被 生物多样性 保护物种 珍稀濒危种 特有物种 资源物种 系统整体性 系统生产力 系统稳定性
参数
类型、面积、覆盖率、分布 植物种、密度、优势度、频度 动物种及生境、种群、密度 种类、保护级别、分布与生境 珍稀度或濒危度 种类、种群、分布与生境、价值、公众关心度 种类、生产力、生境、动态 景观破碎度等 生物量、生物生长率 生物资源采补平衡、系统发展趋势、土壤侵蚀 气候恶化(大风日、干燥度等)、区域自然 灾害、外来物种 重要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区、自然遗迹地、景观
绿化体系 景观体系 安全体系 城市气候 区域环境 可持续性
生态环境评价标准含义
1、反映生态系统不同层次的特点
如个体
种群
群落
生态系统
2、反映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功能的状态 如结构:空间结构、物种多样性 过程: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功能:水源涵养力、生产力……
3、反映不同区域生态系统的“理想状态”
一、生物多样性定量评价 1、物种多样性指数(北温带木本H小于2,草本H在2.0-2.5)
H Pi log 2 Pi

生态评价_精品文档

生态评价_精品文档

(4)类比对象
• 以未受人类严重干扰的同类生态环境或以相 似条件下的原生自然生态系统作类比“标准”;
• 以类似条件的生态因子和功能作为类比“标 准”,如类似生境的生物生产力、植被覆盖 率、蓄水功能、防风固沙的能力等;
• 以同类工程的影响作为影响评价参考数据;
• 以类似的环境条件下发生的影响作为影响评 价参考等。
为推动中国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向规范化方向发展,国 家环保局于1998年6月推出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非污染生态影响》,对中国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 程序、方法等都做了详细规定,成为中国生态环境影响 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12); •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1993.7.2) •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85.1.1); • 《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1985.10.1); • 《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1986.7.1);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1988.7.1) •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1989.3.1) •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条例》(1994.12.1) •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1982.8.23
• “生境评价系统”(HES)是1976年美国陆军工程军团创立的 一种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用于评价密西西比河下游地区的 水资源项目。该方法被美国1977年的《清洁水法》所收录。
• (二)生境评价程序(HEP)
• 在美国,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最常用的生境方法是“生境评价 程序”(HEP)。HEP于1972年开始构想,1976年由美国鱼类 和野生动物局正式颁布,用于评价大型联合水上项目。
6.4 评价标准
• (1)国家、行业和地方规定的标准 • (2)保护珍稀、濒危物种的有关规定 • (3)背景值或本底值 • (4)类比对象 • (5)科学研究已判定的生态效应

第四章生态评价的内容与方法详解

第四章生态评价的内容与方法详解

三、生态适宜性分析指标体系的 确定
很不适宜、不适宜、基本适宜、适宜、很适宜5级。也可分为很适宜、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宜、基本适宜3级。
•很不适宜:指对环境破坏或干扰的调控能力很弱,自动恢复很难, 使用土地的环境补偿费用很高;
•不适宜:指对环境破坏或干扰的调控能力弱,自动恢复难,使用土 地的环境补偿费用多;
•基本适宜:指对环境破坏或干扰的调控能力中等,自动恢复能力中 等,使用土地的环境补偿费用中等;
六、生态评价的一般方法
• 图形叠置法 • 生态机理分析法 • 类比法 • 列表清单法 • 综合指标法 • 景观生态学方法 • 系统分析法 • 生产力评价法 • 数学模型评价法
第二节 生态适宜性分析
• 生态适宜性分析(Ecological Suitability)——是 运用生态学、经济学、地学、农学及其他相关学 科的知识和方法,根据区域发展的目标来分析区 域的资源与环境条件,了解区域自然资源的生态 潜力和对区域发展可能产生的制约因素,并与区 域现状资源环境进行匹配分析,划分适宜性等级 的过程。
五、生态适宜性析方法
1. 形态法:形态法是最早使用的适宜性分析方法,主 要用于土地利用规划。
2. 地图叠加法:地图叠加在20世纪初就已开始运用于 规划之中,但将其用于生态规划,并发展成为一种较为 完善的适宜性分析方法当推McHarg(麦克哈格),故也 称之为McHarg适宜性分析方法。
3.因子加权平均法:因子加权的基本原理与地图叠加法 相似,加权求和的方法克服了地图叠加法中等权相加的 缺点,以及地图叠加法中烦琐的照相制图过程,同时, 避免了对阴影辨别的技术困难.
背景或本底值
以评价区域生态环境的背景值和本底值作为评价标准(如植被覆盖 率、水土流失本底值、生物生产量、生物多样性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生态评价概述一、生态评的概念与类型3、主要任务:是认识生态环境的特点与功能,明确人类活动对生态 环境影响的性质、程度,确定为维持生态环境功能和自然资源可持 续利用而应采取的对策和措施。
第一节 生态评价概述
一、生态评价的概念与类型
4、类型:
(1)按时间可分为: 回顾性评价、现状评价、影响评价、预测评价。
• 难点:基本方法。
第一节 生态评价概述
一、生态评价的概念与类型 二、生态评价的标准 三、生态评价的基本方法
第一节 生态评价概述
一、生态评价的概念与类型
1、概念:是根据合理的指标体系和评价 标准,运用恰当的生态学方法,评价某 区域生态环境状况、生态系统环境质量 的优劣及其影响作用关系。
2、基本对象:是区域生态系统和生态环 境,即评价生态系统在外界干扰作用下 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变化程度。
第四章 生态评价的 基本内容与方法
教学内容
• 第一节 生态评价概述 • 第二节 生态适宜性评价 • 第三节 生态敏感性评价 • 第四节 生态安全评价 • 第五节 生态环境评价
教学目标
• 掌握生态评价的基本 理论和基本方法。
重点和难点
• 重点:生态适宜性评价、生态敏感
性评价、生态风险性评价、生态安 全评价、生态环境评价的基本理论 和基本方法。
单因子分级一般可分为5级,即很不适宜、 不适宜、基本适宜、适宜、很适宜。也可分为 很适宜、适宜、基本适宜3级。
四、生态适宜性分级标准的制定
2、综合适宜性分级
在各单因子分级评分基础上,进行 各种用地类型的综合适宜性分析。综合 适宜性分级可根据综合适宜性的计算值 分为很不适宜、不适宜、基本适宜、适 宜、很适宜5级;也可分为很适宜、适 宜、基本适宜3级。
第二节 生态适宜性分析
一、生态适宜性分析的概念
1、定义:指运用生态学、经济学、地学、农学 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根据区域发展 的目标来分析区域的资源与环境条件,了解区 域自然资源的生态潜力和对区域发展可能产生 的制约因素,并与区域现状资源环境进行匹配 分析,划分适宜性等级的过程。 2、目标:是避免区域生态环境的不可逆变化。
(1)选取评土价地因利用素规。划。 (2)单因素评价。 (3)确定各因素权重。 (4)综合评价。 专优业点素:缺养较点和为:经直一验观是,、要因明求而了规限。划制者了具其有应很用深的的 广泛性;二是作适宜性分析时,缺乏完 整一致的方法体系,从而易导致规划者 的主观判断。
形 态 分 析 法 的 基 本 过 程
五、生态适宜性的分析方法
2、地图叠加法
(1)确定规划目标及所涉及的因子,建立 规划方案及措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表。
(2)定量法:即先在构成土地的生态属性中, 从实践经验出发,初步选取一些初评因子,然 后对初评因子的指标数量化,再通过一些数学 模型定量确定分析因子及其权重,如采用逐步 回归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等。
三、生态因子的选择与指标体系的确定
2、指标体系的确定: 可针对各类发展用地自身的要
求,制定该用地适宜性评价的体系 标准,从而分析对该类用地适宜的 用地模式;
自然资料的收集
社会资料的收集 经济资料的收集 提取分析相关信息
分析区域资源环境特性
划分区域适宜性等级
资源评价与分 级准则
综合发展的适 应性分区
资源不同利用方 向的相容性
图4-1麦克哈格生态适宜性分析步骤
三、生态因子的选择与指标体系的确定
1、生态因子的选择:
(1)定性法:即以经验来确定生态因子及其权 重。常用的方法有3种:①问卷—咨询选择法; ②部分列举—专家修补选择法;③全部列举— 专家取舍选择法。
也可针对整体发展而研究其生 态适宜模式。从而得出总体较优的 生态发展模式。
刘贵利 (2000)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以城市用地适 宜性评价为目标,建立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图层。
四、生态适宜性分级标准的制定
1、单因子分级 2、综合适宜性分级
四、生态适宜性分级标准的制定
1、单因子分级
首先应对每个因子进行分级并逐一评价, 进行单因子分级评分时,一方面要考虑该生态 因子对给定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作用;另一方 面则要充分考虑用地的生态特色。
适宜:指对环境破坏或干扰的调控能力强,自动恢复快, 使用土地的环境补偿费用少。
很适宜:指对环境破坏或干扰的调控能力很强,自动恢复 很快,使用土地的环境补偿费用很少。
五、生态适宜性的分析方法
1、形态法 2、地图叠加法 3、因子加权平均法 4、生态因子组合法
五、生态适宜性的分析方法
1、形态法 最早使用的适宜性分析方法,主要用于
四、生态适宜性分级标准的制定
2、综合适宜性分级
很不适宜:指对环境破坏或干扰的调控能力很弱,自动恢 复很难,使用土地的环境补偿费用很高。
不适宜:指对环境破坏或干扰的调控能力弱,自动恢复难, 使用土地的环境补偿费用多。
基本适宜:指对环境破坏或干扰的调控能力中等,自动恢 复能力中等,使用土地的环境补偿费用中等。
(2)按生态环境要素可分为: 单要素评价和多要素综合评价。
(3)按评价的生态系统类型可分为: 农业生态系统评价、森林生态系统评价等。
(4)根据评价的主题和侧重点不同可分为: 生态适宜性评价、生态敏感性评价、生态风险性
评价、生态安全评价、等类型,这些评价均是制定生 态规划的基础依据。
第一节 生态评价概述
二、生态评价的标准 由于研究系统的复杂性,使其评价
标准不仅复杂,且因地而异。一般情况 下,生态评价标准可考虑从国家、行业 和地方规定的标准、背景或本底值、类 比标准和科学研究以判定的生态标准等 进行选择。
第一节 生态评价概述
三、生态评价的基本方法 当前,常采用的生态评价方法主要包
括图形叠加法、生态机理分析法、类比法、 列表清单法、质量指标法 (综合指标法)、 景观生态学方法、系统分析法、生产力评 价法和数学评价法等。
生态规划的核心,是制定生态规划 方案的基础。
二、生态适宜性分析的一般步骤
适宜性分析是生态规划的重要 手段之一。麦克哈格“千层饼”模 式是生态规划的经典方法之一。麦 克哈格在其生态规划方法中,基于 生态适宜性分析,提出了生态适宜 性分析的七个步骤 (见图4-1)。
二、生态适宜性分析的一般步骤
确定研究范围和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