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细读的内涵及方法
语文教学中的文本分析方法

语文教学中的文本分析方法对于语文教学而言,文本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素材和学习内容。
而文本分析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文本分析方法,并通过实例来说明其运用。
一、细读文本细读文本是文本分析的基本步骤。
教师和学生在分析文本时需要将目光放在文本的每一个细节上,包括词语、句子的结构和篇章的逻辑关系等。
通过仔细的观察和思考,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内容和含义。
例如,教师可以选择一篇课文让学生进行细读,在细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词语的使用和句子的结构。
学生可以通过解释词语的意义、分析句子的结构来增进对文本的理解。
二、语境推测语境推测是一种通过上下文来猜测词语或短语意义的方法,它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在进行语境推测时,学生可以通过分析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推断未知词语的意思。
例如,教师可以选择一篇课文,提供一些生词给学生,并引导学生通过上下文来推测这些生词的意思。
学生可以通过分析相关句子的语法结构、逻辑关系以及前后句子的联系来推测出生词的意思。
三、主题思维主题思维是指通过整体把握文本,找出文本的中心思想和主题。
在进行主题思维时,学生需要通过分析文本的内容和结构,找到文本的主线思维,并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例如,教师可以选择一篇寓言或者小说,让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来找出文本的主题。
学生可以从人物、事件以及作者的态度等方面入手,分析文本的内容和结构,最终找到文本所要传达的核心思想。
四、修辞手法分析修辞手法是指作者在表达思想和感情时所运用的一些技巧和方法。
学生通过分析修辞手法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的表达方式,进而深入挖掘文本的内涵。
例如,教师可以选择一首诗歌,让学生通过分析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来理解诗歌的意义。
学生可以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来理解诗歌传达的思想和情感。
五、主旨概括主旨概括是指通过对文本进行总结和归纳,找出文本的中心思想和要点。
文本细读,提升思想内涵,历练教学内功

文本细读,提升思想内涵,历练教学内功文本细读,能使我们读到课文的深刻之处、独到之处,能使我们接近或走进作者的内心,能使我们品味到语言的滋味,感受到语文的魅力。
首先是要“细”,即静心细读,细细品读,尤其是那些精妙的细微之处;其次是“品”,即在联系、想象、体验之中品味语言文字的味道;最终达到“悟”,即在细读、品味的过程中悟到语言文字的内在含义和作者的用意。
感悟文本的思想内涵,有时是多元的,对同一内容,能够借助于自己对生活的体验、阅历等,从不同角度、侧面去思考、解读,为课堂教学的预设,为学生的建构、生成提供一个宽厚的基础和广阔的空间。
文本细读,能“细”到一字、一词、一句,并借助于想象、联想等还原文本,其感受愈深,体会愈真。
文本细读,原是一个文学批评的概念,今天把它的一些基本原理、方法借鉴到语文教学中来,目的是强调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细读”,通过对文本的细读来彰显语文的魅力,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如果我们这样来理解、界定文本细读,那么,这里的“文本”作为教材,就不应单单只是课文本身,还应包括单元训练重点、课后思考练习等。
也就是说,文本细读不仅要细读课文本身,还应细读单元训练重点、课后思考练习等,即细读编者安排相关训练的目的、意图,不然只细读作者,而不细读编者,会出现教学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和“没有航标乱行船”的现象。
因此,在文本细读的过程,还要做好以下两项工作:一、解读单元训练重点我们知道,课标教材,大都是以某一人文主题组织单元的,而且每一个单元都安排了语文训练的重点。
例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中就提出了以下训练重点:“读文章,想画面”、“体会童话的特点”、“比较阅读”、“边读边想,提出问题”、“领会表达方法”等。
我们在文本细读时,应对每一训练重点进行具体、细致的解读,一般可从四个层面去解读:一是弄清各个训练重点的意思,解读它指的是什么;二是弄清为什么要进行这项训练;三是弄清各个训练重点的来龙去脉,分析它“来自何处,走向何方,本组本课干什么;四是弄清各个训练重点的相互关系,即横向比较,看其是否与其他训练重点有联系。
“文本细读”在高中现当代散文教学中的应用

“文本细读”在高中现当代散文教学中的应用随着语文教育的不断发展,高中现当代散文已经成为语文教育中重要的内容之一。
而在现当代散文教学中,“文本细读”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它可以扩展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思辨和表达能力。
本文将探讨“文本细读”在高中现当代散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文本细读”方法简介“文本细读”是一种全面深入的阅读方法,它要求读者在阅读文本时注重细节,追寻文本的内在逻辑和语言特点,并进而推敲出作者的意图和观点。
这种方法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步骤:1. 第一遍通读文本,深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意图。
2. 第二遍逐句阅读文本,注意文章的语言特点、句子结构和语调。
3. 第三遍深入阅读文本,寻找细节,深入剖析文章的内涵和意义。
1. 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本身高中现当代散文的阅读要求学生能够深入剖析文本的内涵和意义,而“文本细读”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洞察文本本身。
通过逐句阅读文本,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特点、句子结构和语调,进而推敲出作者的意图和观点,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在逻辑、写作手法和语言艺术。
例如,在学习《故乡》这篇散文时,学生可以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深入剖析小说家沈从文的深情款款、笔力雄浑的文风、流畅秀逸的句子和含蓄温情的诗意句子,并从中感受到作者对家乡的情感表达。
此方法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乡》这篇文章,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语言艺术。
2. 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文本细读”方法可以培养学生逐句阅读文本、深入理解文章内涵、推敲作者意图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在全面深入地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文本的深层内涵、主旨和作者的表达方式,并且能够在语言细节和修辞运用中发现作者的写作技巧,掌握如何正确地理解和解读文本。
3. 发掘文本蕴含的价值与思考高中现当代散文多以思想性、人文性和价值观的传达为主要特点。
而“文本细读”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深入挖掘文本蕴含的价值与思考,探索其中所呈现出的人生哲思和内涵,进而加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文本细读的概念

文本细读的概念文本细读,顾名思义,即对一段文本进行深入细致的阅读和分析。
通过细读,我们可以深入理解文本的含义、结构和表达方式,从而更好地进行解读和理解。
下面,我将按照列表的方式为您介绍文本细读的概念,并阐述其重要性和实施方法。
一、文本细读的概念1.1 定义:文本细读是指对一段文本进行深入细致的阅读和分析,全面了解其主题、结构、语言运用等方面的内容。
1.2 目的:通过文本细读,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内涵,揭示作者的意图和观点,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并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1.3 内容:文本细读包括理解文本的主题思想、分析文本的结构和逻辑、把握文本中的关键词语和修辞手法等。
二、文本细读的重要性2.1 深入理解:文本细读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文本的内涵,挖掘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意义,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2.2 学习借鉴:通过细读文本,我们可以学习到优秀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丰富自己的写作工具箱,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2.3 培养思辨能力:文本细读鼓励我们思考,对文本中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判,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和思辨能力。
三、文本细读的实施方法3.1 阅读全文:先通读一遍文本,对整体内容有一个整体把握,了解文本的主题和结构。
3.2 细节标记:重读文本,将重要的内容、关键词、引人注目的修辞手法等标记出来,方便后续的分析和理解。
3.3 解析结构:分析文本的结构和逻辑关系,将文本划分为段落,理清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揭示作者的思路和论证方法。
3.4 学习词汇和修辞手法:关注文本中的生词、文学修辞手法等,学习和借鉴优秀的表达方式,丰富自己的写作技能。
3.5 思考和总结:在细读的过程中,不断思考和总结自己的理解,提出问题,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和思考。
总结:文本细读是一种深入细致的阅读和分析方法,通过它我们可以深入理解文本的内涵,学习优秀的写作技巧,培养思辨能力。
实施文本细读的方法包括阅读全文、细节标记、解析结构、学习词汇和修辞手法、思考和总结等。
细读文本,挖掘文本的人文内涵的核心价值

细读文本,挖掘文本的人文内涵的核心价值1. 引言1.1 文本的重要性文本是人类传承文明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文字、语言、符号等形式记录了人类的思想、情感、经验,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信息。
文本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文本是人类思想和知识的载体。
历史上众多伟大的著作如《论语》、《圣经》、《战国策》等,都是通过文字载体传承至今,成为人类思想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本记录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对生活的感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智慧和启示。
文本是文化传承的纽带。
各种文学作品、历史文献、传统经典等文本,承载了丰富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通过阅读和理解文本,人们可以感受到不同时代、不同文化间的联系和共通之处,促进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文本是人类情感的表达和沟通工具。
诗歌、小说、散文等文本作品,通过文字表达情感、描绘景象,让人们在阅读中产生共鸣和理解。
文本通过语言的魅力传递情感,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文本在人类社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记录了人类的历史、文化和思想,也承载着人类的情感和价值观念。
正因如此,我们应该重视文本,通过细读和挖掘文本,发现其中蕴含的人文内涵的核心价值,从而丰富自己的心灵世界,促进文化传承和交流。
1.2 人文内涵的核心价值在文本中细读并挖掘人文内涵的核心价值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任务。
人文内涵是指文本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它是文本中最深层次的精神内涵。
通过细读文本,我们能够深入挖掘其中的人文内涵,理解作者的用心和思想,感受其中蕴含的智慧和情感。
文本的人文内涵是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历史和传统的积淀,体现着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
通过细读文本,我们可以感受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文内涵,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
文本中的人文内涵也反映了作者对人类生活和社会问题的思考,具有启发人心、引导人们思考的作用。
通过深入理解文本中的人文内涵,我们可以获得不同的思想启示,拓展自己的视野和思维方式,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和文化修养。
高中语文文本细读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高中语文文本细读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文本细读是学生在高中阶段需要培养的重要能力之一。
文本细读是指对文本进行深入、细致、全面的阅读和理解,是对文本内容和形式进行全面分析、细致研究的过程。
如何培养学生的文本细读能力,是当前语文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探讨有效的途径,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文本细读能力要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
教材内容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难度,同时又能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激发他们对文本的深入探究的愿望。
这样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更主动地去进行文本细读,帮助他们提高解读文本的能力。
教材内容还应该具有一定的知识内涵和思想性。
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的文本,都应该融入一定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意义,这样可以更好地启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的文本分析能力。
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培养学生的文本细读能力过程中,老师需要及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通过提出问题、启发思考等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在具体的文本内容中思考,分析,总结,从而提高他们的文本细读能力。
老师还可以借助一些现代科技手段,如多媒体教学、网络资源等,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更立体的信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本,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三、设置有效的练习环节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设计一些有效的练习环节,如情境演练、小组合作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文本细读。
通过这些练习,学生可以在自主思考的充分交流,学习他人的看法,从而提升自己的文本细读能力。
老师还可以组织一些答辩赛、朗读比赛等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在锻炼的更主动地去进行文本细读,提高他们的能力。
四、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在课外,老师也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
不仅仅是语文课本上的文本,还包括各种类型的书籍、报刊杂志等文本。
通过广泛阅读,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领域的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提高文本细读的能力。
鼓励学生进行读书笔记、阅读文摘等练习,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本,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文本细读能力。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文本细读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它是指学生在阅读文章时,通过仔细阅读、理解、分析和归纳总结文章的内容和结构,达到深层次的阅读效果,并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一、文本细读的基本步骤文本细读的基本步骤包括:快读、定位、详读、分析和归纳总结五个环节。
1. 快读:文本细读的第一步是快读,也就是迅速地通读文章一遍,了解文章的主题和大意,同时也可以对文章的结构和语言风格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定位:定位是指对文章中的信息进行定位和分类。
通过对文章进行反复阅读,找出文章中的重点信息和关键词,并将其标注出来。
在定位的过程中,还可以根据文章的结构和语言风格分析文章的层次结构和重点内容。
3. 详读:详读是指仔细地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细节和逻辑关系。
可以通过核对关键词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容,还可以通过标记关键词来帮助自己记忆文章的重点。
4. 分析:分析是指对文章中的信息进行逻辑分析和思考,深入了解文章的内涵和外延,发现文章中的问题和亮点。
通过分析,可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意义和价值。
5. 归纳总结:归纳总结是指对文章中的信息进行总结和概括,将文章的主旨和要点进行简明扼要地总结,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思考。
二、文本细读的方法文本细读的方法包括细节理解、语言分析、情感体会、思想感悟等几个方面。
1. 细节理解:细节理解是指仔细地理解文章中的细节内容,包括人物形象描写、环境描绘、事件描写等。
在细节理解中,要注重抓住关键词,理解句子结构和语言表达方式,并通过改变语调和语气,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
3. 情感体会:情感体会是指通过对文章的细节和情节的理解,产生自己的情感共鸣,并将其表达出来。
在情感体会中,要注重把握情感的变化和情绪的表达,通过语言的呈现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
4. 思想感悟:思想感悟是指通过对文章的思想和观点进行深入思考和探讨,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产生自己的思考和见解,体现自己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
慢慢走欣赏啊——浅谈文本细读

慢慢走欣赏啊——浅谈文本细读摘要:我想所谓的文本细读,可能就如学者朱光潜说的:“慢慢走,欣赏啊。
”慢慢探寻文本中的每一个字,细细咀嚼文中的每一处细节。
读出文本的内涵、品出文本的价值、悟出文本的精髓。
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一双发现的眼睛,一颗敏感的心灵,解读出教材的新意,解读出文字背后的精神,让学生走进文本,回归文本,从而真正实现与作者与文本的心灵对话。
关键词:文本细读文本句式文本留白【必要性】如今的课堂教学越来越功利化,授课内容完全根据中考题型决定。
四十五分钟的课堂,在一张张多媒体幻灯片地快速放映下,在学生“不假思索”奋笔疾书地摘抄下,在老师一厢情愿滔滔不绝地灌输下,悄然落幕。
填鸭式的教学替代了启发式的教学,语文的工具性不断凸显,而人文性却始终黯然无光,不受重视。
反观自己的课堂教学,就存在诸如此类问题。
在没有给学生充分时间细读文本的基础上,就用一连串的问题对学生狂轰滥炸,结果学生莫名其妙,东拉西扯,回答得只言片语,零碎不堪,始终走不到文本的深处。
一堂课里,我总想面面俱到,把所有的内容全部塞给学生;总觉得时间不够用,似乎样样都是重点;总嫌学生抄笔记的速度太慢,浪费太多时间……留了太少时间给学生独立思考,留了太多时间满足自己自说自话。
一堂课结束,看着学生满满的笔记貌似高效,实则毫无意义低效至极。
架空文本的语文教学活动,使学生的思维流于表面,难以向纵深化发展。
张凤娟老师这样理解文本细读:语文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收获是衡量一节语文课深度的重要标尺——单纯就文本而文本的语文教学不会给学生留下生命的印记;浮华热闹的课堂,亦是经不起斟酌的课堂。
所以,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一双发现的眼睛,一颗敏感的心灵,解读出教材的新意,解读出文字背后的精神,让学生走进文本,回归文本,从而真正实现与作者与文本的心灵对话。
我想所谓的文本细读,可能就如学者朱光潜说的:“慢慢走,欣赏啊。
”慢慢探寻文本中的每一个字,细细咀嚼文中的每一处细节。
读出文本的内涵、品出文本的价值、悟出文本的精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本细读的内涵及方法摘要:目前,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学生阅读文本浅表化、粗略化的现象,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回归文本细读。
文本细读是课堂教学的前提,是课堂教学的精彩之源。
本文分析了文本细读的内涵并介绍了文本细读的方法。
关键词:文本细读;内涵;方法;注意点作者简介:沈娟,任教于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第一中学。
一、文本阅读的问题阅读教学中,学生阅读文本一般要经过四个层面:一是基本内容,即写的是什么;二是思想情感,即表达了什么;三是深刻而丰富的内涵,即语言文字背后的东西;四是语言表达,即怎样写的。
从实际情况看,大部分的教学能达到第一、二个层面,少部分的教学能真正进入第三、四个层面。
那么如何引领学生走进第三、第四个层面?从阅读方法上讲,第一、二层面用粗读法即基本可以达到,而第三、四层面则只有细读文本才能达到。
而目前的课堂阅读教学,恰恰存在着学生文本阅读浅表化、粗略化的现象,表现为泛泛观览,记住了几个断续的情节、零碎的线索、模糊的人物,就开始“小组讨论”、“情景表演”,开始“个性阅读”、“批判性阅读”,形式热闹却忽略了对文本深入细致的解读,有的甚至还出现了偏读、误读,全然不知文本深蕴的涵义,工巧的辞章,美奂的文采。
这般阅读,到头来终究于事无补、于己无益,害处非浅。
阅读教学中学生文本阅读的问题该如何解决?笔者认为还是要用真功夫、笨功夫。
所谓真功夫、笨功夫,就是要“文本细读”,这是无数阅读有成就的人的共同经验。
文本细读是课堂教学的前提,是课堂教学的精彩之源。
语文阅读教学要提高实效,首先就应该引导学生在文本细读上下功夫。
二、文本细读的内涵文本细读,最早是作为一个文学批评的重要术语被提出的,指的是立足于文本,对作品语言、结构和细节进行“细腻、深入、真切的感知、阐释和分析”,进行“充分阅读”,对文本所蕴涵的丰富的内涵进行充分的发掘。
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的内涵又是什么呢?用叶圣陶先生的话说是“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吕叔湘先生则说:“文本细读就是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南帆先生说:“文本细读就是沉入词语”;还有其他种种生动的表述:文本细读“就是穿行在多重话语之间”,就是“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就是“逐字逐句摸索别人的行文思路”总而言之,文本细读是指为深层领会作者匠心,从而对词句含义、结构层次、情感意境、写作手法等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细细咀嚼的一种阅读方法,它力求从简约的文字材料中捕捉丰富的信息,开掘更多的美点和亮点。
借助文学理论为我们提供的方法和视角,笔者在自己的教学实际中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让学生更多地体味语言文字的滋味,感受语文的魅力,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下面就谈谈这方面的一些经验,不当之处,恳请指正。
三、文本细读的方法1.沉入词语对学生而言,由于阅历、基础和文本解读力、感受力的局限,有时很难找到走入文本的路径,只靠经常“模糊意会文本”,会游离于文本,会影响他们语文素养的提升。
那么,文本细读的切入点和落脚点在哪里?笔者认为首先应该是词语,所谓“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语是文章构成的基本单位,细读词语、沉入词语是走进文本的捷径。
我们在备课过程中要仔细寻找能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的词语。
下面是贾平凹《月迹》的一个片段:我们就坐在沙滩上,掬着沙儿,瞧那光辉,我说:“你们说,月亮是个什么呢?”“月亮是我所要的。
”弟弟说。
“月亮是个好。
”妹妹说。
如何走进文本、走进人物以及作者的情感世界?笔者抓住了一个词语——“好”设问:为什么说月亮是个“好”呢?月亮好在哪里?学生们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自己的解读:生1:月亮是光明的,玉玉的,银银的,是柔和的,皎洁的,很美丽。
生2:月亮是神秘的,月宫有漂亮的嫦娥,芬芳的月桂。
生3:月亮明明只有一个,却无处不在,这在小孩眼中是非常神奇的,它是神奇的大自然的一种展现。
生4:月亮是如此慷慨,她可以让每一个人都拥有她。
生5:月亮引发孩子们的好奇和探索,给了孩子们以丰富的想象,给了他们满足,所以是个“好”。
一个“好”字,让学生感受到月亮的美好,自然的神奇,孩子们语言的稚拙,感情的真挚,内心世界的纯洁丰富,学生们看到了文本中折射出的美的光辉。
笔者看到了学生们头脑与心灵的光辉,而这种效果,就是细读词语、沉入词语带来的。
2.挖掘细节在对文本进行细读时,除了对文章的语言进行玩味、推敲,文本中的某些细节也是我们值得发掘的点。
细节可以是一个标点,一点变化,一处矛盾,一个创意。
比如茹志娟的《百合花》,我们读下来会觉得“清新俊逸”,齿颊留香,回味无穷。
那么这种美感来自何处?学生当然明白来自那位“十八九岁”的小战士,他热爱自然,他关爱战友,他舍己救人,崇高伟大;还来自那位“新媳妇”,她顾全大局,对解放军有骨肉挚情。
但是,笔者认为这些还不足以诠释《百合花》的独特之美。
于是引导学生进一步细读作者的匠心和创意:两个人物的共同点都是年轻,那么让人物年龄改变一下行不行——新媳妇换成老妪,小战士变成壮年?学生们顿时领悟到,《百合花》之美不仅来自崇高,来自军民鱼水情,还来自生命,来自人性,生命是那么灿烂,人性是那么纯洁。
文本细读让我们挖掘出更多的美点和亮点。
3.投入情境叶圣陶先生说,阅读要“潜心会本文,入境始与亲”;鲁迅有言:“把自己放进去。
”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课文、走进人物的心中,就要引导学生凭借语言文字描写的内容,借助于自己的想象、联想,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并且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如果你是文中的“他”,你会怎么说、怎么做。
只有这样,才能“细腻、深入、真切地感知”文本,更好地体会文中人物微妙的感受、心理的变化、情感的起伏。
比如小说《故乡》一文中,写到“我”回到阔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见到了少年时代的好友,兴奋地喊道:“啊!闰土哥,——你来了?……”可“我”分明听到的是一声恭敬的“老爷”。
分析到此,笔者让学生把自己放进小说中去,想象并思考那时那景中,“我”的感想会如何呢?一阵寂静之后,一学生说了下面这段话:耳听一声刺耳的“老爷”,看着昔日的伙伴眼前却饥寒交迫的闰土,我的心被深深地刺了一下,我多想对闰土说:“闰土啊,闰土,你还记得从前吗?皎洁的月光下,我们一起捉猹;冰天雪地上,我们共同捕鸟;在海边,我们一起看海;在沙滩上,我们一同拾贝壳,看跳鱼儿跳。
一切的一切,我还是记得清清楚楚,记得那时健康活泼的你,记得那个把友谊放在第一的你,记得那个我视为最好伙伴的你。
今天,我多想听你喊我一声‘迅哥儿’,可你却分明喊了我一声‘老爷’;我多想再次和你谈谈儿时的乐趣,可你却拉着水生要他向我下跪。
你变了,你的人、你的心、你的一切都变了。
闰土哥,你怎么啦?”其他同学的回答也都有着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有着自己的思考,情真意切,非常感人,课堂气氛也比较活跃,有几个平时不常发言的学生也能举手发言,真是出乎意料。
可见,文本细读,若能借助于想象、联想,投入情境,就会真切地感受到“文本所蕴涵的丰富的内涵”。
4.把握结构进行文本细读,“结构”是一个不容小觑的要点,而这恰恰是我们以前忽略的地方。
结构主义认为:“事物的真正本质不在于事物本身,而在于我们在各种事物之间构造,然后又在它们之间感觉到的那种关系。
事物是由各种关系而不是由事物构成的。
”在细读文本时,把握好文章的篇章结构,就会对文本有一个宏观上更具高度的认识。
《林中小溪》是俄罗斯作家普利什文的散文,文章篇幅长,描写的对象多而分散,内容似乎都扯连在一起,学生在阅读理解的时候困难重重。
但是抓住结构上的两个特点——反复和对比来理解就豁然开朗。
教学第一步,笔者要求学生筛选内容——哪些是描述小溪的,哪些是描述其他景物的。
第二步探讨描述小溪部分的几个片段的关系。
第三步探讨其他景物部分与小溪部分的关系,课堂教学的着力点都放在了结构的研究上。
学生细读相关段落后发现,小溪部分的内容是反复的。
小溪遇到一次又一次障碍,却总是奋力前行,反复五次说着“早晚会到达”,这种类似《诗经》中循环往复、一咏三叹、不时重复主要词语的结构,不仅起到一波三折、引人入胜的叙事效果,更能突出小溪的勇敢顽强、信念执著。
文章还写了三类景物:田园般平静的景物,平庸猥琐的景物,生机勃勃的景物,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安于平淡、停滞不前或者随波逐流。
这样便与小溪的奋力前行、勇敢执着形成对比,在对比衬托中强调了主体形象——小溪。
如果不能从整体上理解这种前后对比,学生的阅读理解就会云里雾里、不知所以,就会对这篇文章产生惧怕心理。
5.关注写法文本细读,除了感悟课文思想内容、体会其思想感情,还需要进一步领悟作者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即文意兼得,这是语文“工具性与人文统一”这一特点在阅读教学中的体现;只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没有对语言表达的体味,“得意妄言”、“得意忘形”的阅读教学是不完美的,是残缺的。
比如鲁迅的小说中塑造了许多经典的人物形象,个性异常鲜明:闰土、孔乙己、杨二嫂、长妈妈等,而且鲁迅塑造人物基本都会运用外貌描写。
那么他描写人的外貌有哪些手法?笔者在教学《故乡》时,与学生一起研讨了这一问题。
我们发现:对童年闰土的外貌描写用的是简笔勾勒法,对杨二嫂的外貌描写用的是漫画式笔法,对中年闰土的外貌描写用的是细笔描绘法,其中有连续用喻法,还有与童年闰土的浓缩对比法。
并且,鲁迅写人的外貌既能够反映生活状态,又能反映精神状态,如中年闰土的窘困与麻木,杨二嫂的每况愈下与恣睢。
这一点在孔乙己的外貌描写上也能得到印证。
关注写法不仅能够更深层次地感悟内容、体会情感,还能使学生获得、积累一些表达上的知识、技巧,为习作提供储备。
以上是笔者引导学生文本细读的一些具体有效的做法,当然,文本细读的方法是无法穷尽的,这有待于我们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不断去归纳、创造。
四、文本细读的注意点我们提倡细读文本,并不是要求所有的阅读都变成细读,我们不可能也没必要时时刻刻都进行文本细读。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随着各种信息的快速传播与更新,有时候,我们还必须学会浏览,学会速读,甚至学会一目十行。
我们强调的文本细读,更多的是强调对经典文学作品的细读,强调在阅读教学的时候,应注意学生良好阅读意识、阅读品质与阅读探究习惯的培养。
叶圣陶先生说:“如果能引导学生仔仔细细读文本,获得透彻之理解,则学生非徒理解而已,其思想感情必受深切的影响。
语文教学之思想教育效果之效果,宜于此求之。
”文本细读滋味长,相信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将在文本细读中不断提高阅读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