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是不是吉芬物品

合集下载

吉芬商品和供求曲线的研究

吉芬商品和供求曲线的研究

吉芬商品和需求曲线的研究一、“吉芬商品”概念的由来吉芬商品”又称为季棻财,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名词,它是指在其它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某商品的价格如果上升,消费者对其需求量反而增加的商品。

这是英国人吉芬于19世纪发现,1845年爱尔兰发生灾荒,土豆价格上升,但是土豆的需求量却反而增加了。

这一现象在当时被称为“吉芬难题”。

这类需求量与价格成同方向变动的特殊商品以后也因此被称作“吉芬商品”或“吉芬物品”。

二、“吉芬商品”产生的原因分析一般来说, 由于商品的价格上升, 人们会降低对它的采购和消费, 而为什么1845年的爱尔兰会出现相反的现象呢?原来, 19世纪中叶爱尔兰还不是很发达, 还有很多贫困的人, 这些贫困家庭的收入没有节余, 只能维持基本生活。

在许多贫困家庭的食物消费中, 土豆这种最低档次的食物占有较大比例。

当然, 在贫困家庭中还有一部分钱用于购买比土豆高级的食物和用于其它消费。

由于灾荒, 当年的土豆价格上升。

土豆价格上升后, 如果要买同样的土豆就需要花更多的钱, 而花了更多的钱后, 原来用于购买其它食物的钱就变少了, 能够购买到其它食物的量就会减少。

这样, 当土豆价格上升后, 如果还按照原来的食物比例来购买土豆, 贫困家庭的食物将不能满足他们的基本消费。

怎么办呢? 人们只好多买些土豆。

因此, 就出现了这种价格愈高需求量愈大的特殊现象。

从现象上说,“吉芬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成同方向变动, 但是, 并不是说凡是满足这种现象的商品都叫“吉芬商品”。

分析一下1845年爱尔兰的情况, 如果土豆不是必须消费的商品, 它涨价了人们当然可以不买; 如果这种商品不是低档次的劣等品,如果它涨价后还有比它更低档次的商品可以买, 人们对它的需求也不会增多; 如果消费者比较富裕, 它涨价后人们仍然有钱买够其它更高档次的商品, 那也可能不会增加对它的需求。

这样就得到了一个较为精准的吉芬商品出现的条件:第一, 这种商品是消费者的必须品。

浅议吉芬商品

浅议吉芬商品

吉芬商品吉芬商品,就是在其他因素不改变的情况下,当商品价格上升时,需求量增加,价格下降时,需求量减少,这是西方经济学研究需求的基本原理时。

英国学者罗伯特·吉芬19世纪在爱尔兰观察到一个现象:1845年,爱尔兰爆发了大灾荒,虽然土豆的价格在饥荒中急剧上涨,但爱尔兰农民反而增加了对土豆的消费。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吉芬,就把吉芬发现的这种价格升高而需求量也随之增加的经济现象叫做吉芬现象,简单地说就是越买越贵。

而爱尔兰的土豆吉芬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在饥荒这样的特殊时期,面包、肉类、土豆的价格都上升了,但人们的收入大大减少,更买不起面包、肉类,相对便宜的土豆便成为人们的首选,这样对土豆的需求反而增加,使得土豆的价格增长比其他食品的价格增长得更快。

单就一种现象而言,天底下到处都有吉芬商品或者吉芬现象。

很多北漂的人们选择在北京城郊结合部租房子住,但是那里的居住环境比市区要差,交通也不太便利,其房屋的性价比也比较低。

但是却有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乡结合部,其背后的原因就是,虽然城乡结合部的租房价格不断上涨,但相比主城区而言价格还是比较便宜,对于刚刚在北京立足的年轻人来说,选择在这里租房还能享受到相对便宜的房租,哪怕房子的性价比并不高。

其实在股票市场上也存在吉芬现象,如某一种股票价格上扬的时候,人们都会疯狂抢购这种股票。

而当一种股票的价格下跌的时候,购买这种股票的人反而很少,拥有的人也希望尽快抛出去。

人们越高越买,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股票价格升高,说明投资者有利可图。

吉芬现象还常常被商家利用。

比如在非典时期,个别商家就是利用了人们的恐慌心理,哄抬物价。

而为了迎合部分高消费群体的需求,商家也不失时机地推出了高价礼品,价格越高,越能够显出对送礼对象的高度重视。

于是中秋节出现上万元一盒的月饼,饭店里出现数十万一桌的饭菜也就不足为奇了。

经济学家认为,吉芬现象是市场经济中的一种反常现象,是需求规律中的例外,但也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是人们无法回避的。

房地产价格和价值_真题(含答案与解析)-交互

房地产价格和价值_真题(含答案与解析)-交互

房地产价格和价值(总分160, 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1.在合法利用下,在用价值一般( )市场价值。

A.低于B.等于C.高于D.不等于SSS_SIMPLE_SINA B C D该题您未回答:х该问题分值: 1答案:A2.房地产估价中的价值,一般是指( )。

A.使用价值B.交换价值C.投资价值D.账面价值SSS_SIMPLE_SINA B C D该题您未回答:х该问题分值: 1答案:B3.同类房地产的市场价格之所以相互牵制,是因为相互间有一定的( )。

A.互补性B.权益差别C.替代性D.外部环境差异SSS_SIMPLE_SINA B C D该题您未回答:х该问题分值: 1答案:C4.在评估投资价值时,折现率是( )。

A.社会一般的收益率B.收益法中的资本化率C.投资者要求的满意收益率D.投资者要求的最低收益率SSS_SIMPLE_SINA B C D该题您未回答:х该问题分值: 1答案:D5.为了防范房地产信贷风险,要求评估的房地产抵押价值为( )。

A.快速变现价值B.谨慎价值C.在用价值D.残余价值A B C D该题您未回答:х该问题分值: 1答案:B6.投资者评估的房地产的投资价值( )该房地产的市场价格,是其投资行为(或交易)能够实现的基本条件。

A.小于B.大于C.小于或等于D.大于或等于SSS_SIMPLE_SINA B C D该题您未回答:х该问题分值: 1答案:D7.房地产价格是由房地产的( )三者相互结合而产生的。

A.有用性、稀缺性、有效需求B.供给、需求、利用状况C.权利、租金、利率D.价值、使用价值、供求SSS_SIMPLE_SINA B C D该题您未回答:х该问题分值: 1答案:A8.决定房地产需求量和供给量的共同因素是( )。

A.相关物品的价格水平B.该种房地产的价格水平C.房地产开发商对未来的预期D.消费者对未来的预期SSS_SIMPLE_SINA B C D该题您未回答:х该问题分值: 1答案:B9.需求规律是指需求量与价格( )的关系。

日常生活中吉芬商品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日常生活中吉芬商品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日常生活中吉芬商品现象的经济学分析作者:郭星佚来源:《财会学习》 2017年第21期摘要:本文分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吉芬商品及吉芬现象,阐述了“吉芬现象”的具体案例,对日常生活中吉芬商品现象背后的的经济学原理进行了分析,旨在通过正确的认识“吉芬现象”,指导人们理性消费。

同样,作为一名学生,应理性的认识自己,正确的评估自己,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日常生活;吉芬商品现象;经济学通常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分为劣等品、正常品及奢侈品等三种,结合日常生活经验,多数人对以上三种商品的含义具有一定的了解,但要深入了解上述商品的具体含义,应掌握并了解经济学中的收入消费曲线及弹性需求等。

一般所说的弹性价格需求,专指在一定时间内,消费者对某种商品需求量的变动情况,其反映了消费者对该种商品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

人们日常生活所需的必需品的价格弹性较小,说明该类商品价格变化对消费者需求量的变动影响不显著。

虽然多数消费者对物价的变动较为敏感,但影响消费者直接的消费水平的关键因素主要为其收入水平的弹性变化。

一般而言,消费者的收入增加后,其对某种商品的需求也会相应的增多,但在实际生活中,部分消费者收入增加后,其多某种商品的需求量却减少了,对此,应依据经济学中的收入消费曲线进行解答。

作为一种常见的蔬菜,洋葱的价格不是很高,此类蔬菜的存储时间一般较长。

以往农村中即使洋葱价格上涨,农民也会买几十斤过冬,但现在人们对洋葱的消费表现为即时消费,洋葱价格下降,多数农民却减少了对洋葱的消费,为探究其中的原因,可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分析。

一、吉芬商品及吉芬现象概述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吉芬商品属特殊劣质品的范畴,吉芬现象的背后体现的是经济学中商品的价格变动与需求变动间的相互关系,与正常商品的边际需求存在显著的差异,吉芬商品主要表现为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变动呈反方向的关系。

理解吉芬商品,应首先了解收入变动与价格变动间的相互关系,即掌握经济学中的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需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商品或劳务的价格上升(或下降),会导致对该商品或劳务的需求量的减少(或增加);也就是说,商品或劳务的价格与其需求量成反比。

大多数的一般商品都会满足上述需求法则,但现实生活中并非所有商品都会满足需求法则,例如:①吉芬商品,如马铃薯;②炫耀性物品,如钻石。

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的变动(1)需求量的变动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自身的价格发生变动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动,这里特指在同一条需求曲线上各点的变动。

(2)需求的变动指在商品自身的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的变化所引起的需求数量的变化,也就是说,需求的变化是同一价格下需求量的变化,表现为整个需求曲线的移动。

供给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物品的供给量与其价格同方向变化,即价格上升,供给量增加;价格下降,供给量减少,这就是所谓的供给定理。

供给量的变动与供给的变动(1)供给量的变动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某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供给数量的变动。

在几何图形中,这种变动表现为商品的价格-供给数量组合点沿着同一条既定的供给曲线的运动。

(2)供给的变动是指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

这里的其他因素变动可以指生产成本的变动、生产技术水平的变动、相关商品价格的变动和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的变化等等。

在几何图形中,供给的变动表现为供给曲线的位置发生移动。

均衡价格市场均衡就是指生产者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商品量恰好等于消费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量。

供给与需求的交叉点就是市场的均衡点,它表示供给与需求两种力量在市场的特定时间内处于均等的状态。

均衡价格就是需求价格与供给价格相一致时的价格。

吉芬商品指需求与价格之间呈反常变化的一类商品,由英国统计学家罗伯特·吉芬(Robert Giffen)发现而得名。

这种商品的价格与需求量的变动违反了需求规律,即价格越低购买的越少,价格提高反而购买的更多,商品需求量与其价格成正比关系。

经济学效应

经济学效应

1.蝴蝶效应亚马逊雨林中的一只蝴蝶扇动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注解从蝴蝶到龙卷风,在哲学中是事物之间存在普遍联系,在管理学中是连锁反应。

2.鳄鱼法则一只鳄鱼咬住脚时,不应该用手掰鳄鱼的嘴,正确的做法是舍弃腿,如果用手掰鳄鱼的嘴,手也会被鳄鱼咬住。

注解鳄鱼法则告诉我们出现问题要及时止损,不要期待出现更好的情形,及时把问题扼杀在摇篮中。

3.鲶鱼效应过去渔民运输沙丁鱼的过程中,因为沙丁鱼不爱游走,上岸后由于缺氧纷纷死亡,在沙丁鱼中放入一条沙丁鱼的天敌鲶鱼,沙丁鱼因为害怕疯狂游走,沙丁鱼的成活率大大提高。

注解用鲶鱼效应比喻在企业管理过程中要及时引入竞争者,通过竞争者刺激员工的好胜心,更努力工作而不是安逸享受。

鲶鱼效应说明应该引入竞争机制。

4.羊群效应在羊群中永远有一只领头羊,领头羊可以决定羊群的方向,领头羊往哪里走,后面的羊就会不假思索地跟着往哪走,不管前面有狼还是草。

注解盲目跟风的现象称为羊群效应,别人去哪就跟着去哪。

5.刺猬法则冬天天寒地冻,两只小刺猬想要拥抱到一起,需要找到合适的距离。

注解刺猬法则告诉我们,企业管理者在管理的过程中,要找到合适的距离,既不要高高在上,也不要和员工身份混淆。

6.手表定律一个人有一块手表时可以清楚知道时间,如果同时拥有多块手表反而不知道时间。

注解手表定律告诉我们,管理过程中要坚持一个上级的原则,忠于一个上级的领导,避免多头领导。

7.破窗理论一栋楼里有一扇窗户被打破,如果没有人制止,会导致更多的玻璃被打破,甚至整栋楼坍塌。

注解破窗理论告诉我们,人们对一个小的错误不闻不问,就会纵容更多的人犯错,即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8.马太效应来自《圣经》中的一则故事《马太的福音》,富人用手中的钱变得越来越有钱,穷人则会越来越穷,长此以往会导致两极分化。

注解马太效应对应两极分化,穷人越穷,富人越富。

9.鸟笼逻辑如果一个人在家中放一个空鸟笼,没有鸟,两周之后,就会买一只鸟放进或把鸟笼摘下来甚至直接扔掉,因为每个来家的人都会问同样的问题,为什么要挂一只空鸟笼,既然不放鸟为什么要挂鸟笼,既然挂了鸟笼就因为买一只鸟放进去,认为鸟笼中就应该有鸟。

微观经济学简答题

微观经济学简答题

一、名词解释1、恩格尔定律:对于一个家庭或一个国家来说,富裕程度越高,则食物支出的收入弹性就越小;反之,则越大。

2、弹性:弹性表示作为因变量的经济量的相对变化对作为自变量的经济变量的相对变化的反应程度或灵敏程度,它等于因变量的相对变化对自变量的相对变化的比值。

3、收入弹性:一般指需求的收入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消费者收入量变动的反应程度,它是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率和消费者的收入量的变动率的比值。

4、交叉弹性:指需求或供给的交叉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或供给量的变动对于它的相关商品的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度。

它是该商品的需求量或供给量的变动率和它的相关商品的价格的变动率的比值。

5、替代品:指在效用上可以相互代替,满足消费者的同一种欲望的商品。

6、互补品:指在效用上互相补充配合,从而满足消费者的同一种欲望的商品。

7、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指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8、价格-消费曲线:指在消费者的偏好、收入以及其他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与某一种商品的不同价格水平相联系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的轨迹。

9、无差异曲线:指用来表示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各种组合的一簇曲线。

10、消费者剩余:指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与其实际所支付的价格之间的差额。

11、经济利润:指属于企业所有者的、超过生产过程中所运用的所有要素的机会成本的一种收益。

12、可变成本:指在短期内可以随着产量变动而变动的生产要素的价格。

13、成本递增行业:是这样的一个行业,其产量增加所引起的生产要素需求的增加,会导致生产要素价格的上升。

14、完全垄断市场:指整个行业中只有惟一的一个厂商的市场组织。

15、价格歧视:价格歧视指由于垄断者凭借其拥有的某种垄断力量,对自己所出售同类产品采取不同的价格,以使自己所获利润达到最大值。

帕金《微观经济学》考试试卷334

帕金《微观经济学》考试试卷334

****帕金《微观经济学》课程试卷(含答案)__________学年第___学期考试类型:(闭卷)考试考试时间:90 分钟年级专业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判断题(18分,每题1分)1. 国际贸易降低穷国的工资水平。

()正确错误答案:错误解析:国家贸易使得穷国可以从专门生产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中获益,同时专业化生产增加了穷国廉价的劳动力需求,因此,国际贸易会增加贫穷国家的工资收入。

2. 设消费者A仅消费玉米和土豆这两种商品。

设土豆是一种吉芬商品。

如果土豆的价格上升,玉米的价格保持不变,那么消费者A对玉米的需求下降。

()正确错误答案:正确解析:吉芬商品是指价格上升引起需求量增加的商品,因此,土豆需求价格弹性大于0,当土豆价格上升,其需求量必然上升,因此,消费者用于土豆的支出必然增加,在收入保持不变的条件下,消费者由于玉米的消费支出减少,当玉米的价格保持不变时,消费者A对玉米的需求下降。

3. 如果保险费用上升,人们将减少风险厌恶程度。

()正确错误答案:错误解析:并不是由保险费用来决定风险厌恶程度,而是由风险厌恶程度来决定保险费用。

对于风险厌恶者来说,完全保险是他的最优选择;而风险偏好者对保险的需求并没有前者大。

4. “如何生产”的问题所涉及到的一个实例就是:“一个国家如何决定谁得到所生产的物品和劳务。

”()正确错误答案:错误解析:“如何生产”的问题是指如何生产物品和劳务的问题,而不是分配问题。

5. 根据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提高工人边际产量的技术进步将提高工人的实际工资。

()正确错误答案:正确解析:工人的实际工资为W/P=MPL,其中MPL是工人的边际产量。

如果技术进步提高了工人的边际产量MPL,那么将提高工人的实际工资。

6. 如果一个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那么它不会在亏损状态维持运营。

()正确错误答案:错误解析:当市场价格大于平均可变成本最小值而小于平均成本最小值时,维持运营对厂商来说虽然会导致亏损,但它在弥补可变成本的基础上还可以弥补部分固定成本,因而厂商会继续维持运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什么经济学界普遍认为,吉芬物品只是理论性的观念呢?
因为经济学界在分析吉芬物品时,都没有理解到两项重要的前提。

(1)吉芬物品必须在所得逼近生存底线时才会出现;
(2)必须在没有其它食物可选择替代时,马铃薯才会成为吉芬物品。

也就是说,经济学家在正常的社会里,不可能找到吉芬物品,吉芬物品是只有在被生存的压力驱迫时,才会出现的消费行为。

经济学界找不到吉芬物品,因为他们总是用「效用极大化」的观点,来分析价格变动时,消费者会如何改变消费方式。

他们从未考虑过:是在哪种环境下,才会逼迫消费者做出吉芬物品的行为。

换句话说,经济学界太注重正常环境下的结果分析(价格变动后,消费选择的变动),忽略了在环境极端恶劣时的「怪异」行为。

富裕时期的经济学者,把吉芬物品视为一种理论上的玩具(有趣但不存在);19世纪的经济学家,在当时的背景下能了解食物压力,比较能接受吉芬物品的观念。

以一位低收入的劳动者为例,在社会条件稳定时,他有能力买必需品(马铃薯)和奢侈品(肉类)。

如果马铃薯的价格上涨,他就被迫放弃肉类,来购买更多的马铃薯,才能维持基本的卡路里数量。

假设这位工人:(1)每天需要3,000卡的热量;(2)每磅马铃薯能产生300卡,每磅肉可产生1,500卡;(3)每天只有5元可购买食物;(4)肉类价格每磅3.5元;
(5)马铃薯每磅0.25元。

他的5元预算,可买1磅肉和6磅马铃薯,总共提供3,300卡的热量。

如果马铃薯价格涨到每磅0.5元,而他又不愿放弃1磅的肉类消费,那就只能买到3磅马铃薯和1磅肉类,每天只能转换为2,400卡路里,无法维持生命。

若要活命,就必须把所有的钱(每天5元),都拿来买马铃薯(10磅),才能摄取维持生命的3,000卡。

也就是说,劣等物品(马铃薯)涨价后,这位工人在生存的压力下,被迫提高对劣等物品的消费量。

这显示吉芬物品的主要特性:这是只有在危及生存时,才会出现的反常消费行为;如果没有生存的压力,就不会发生。

对读大一经济学原理的读者,我们可以用术语来解释:(1)吉芬物品出现时,消费者的需求曲线,不是交切在他的「预算线」上,而交切在他的「基本生存在线」。

(2)基本生存线的位置,必然低于预算线。

(3)无异曲线(即可以自由选择马铃薯与肉类的搭配组合),只可能出现在预算在线,不可能出现在基本生存在线。

(4)吉芬物品出现时,消费者在生存的压力下,被迫只能选择一种食物(马铃薯),他的选择点必然落在X轴或Y轴上,而不是在第一象限内,称为边角解(corner solution)。

(5)消费者的所得效果,此时会大于(马铃薯和肉类的)替代效果。

(6)吉芬物品必然是劣等物品。

谈过理论架构后,现在来看爱尔兰的实际状况。

马铃薯的原产地在南美洲,人类已有1万3千年的种植经验,大约在1585年传入爱尔兰。

此时的食物组合以燕麦面包为主,搭配肉类与各项蔬果,还有奶制品。

马铃薯刚引进欧洲时,主要是当作喂猪的饲料。

17世纪时逐渐成为主要食物,18世纪时,和牛奶搅拌后,成为农民阶级的唯一食物。

19世纪时状况更严重,连牛奶都没有了,马铃薯的摄取量愈来愈多。

这种粮食逐渐单一化的倾向,就是饥荒的前兆:90%的人口只靠马铃薯维生,成年人每天要吃8到14磅的马铃薯。

要吃多久呢?1月1日到12月31日,年复一年,不吃就饿死。

如果你还是搞不懂什么是吉芬物品,那很简单,只要三餐都吃马铃薯,连吃三天你就终身难忘了。

这样吃下来,不会营养失调吗?不会,因为马铃薯的营养相当均衡。

如果你每天吃10磅,所摄取的卡路里是身体需求的132%,蛋白质是身体需求的167%,维他命C是1,485%,维他命B6是534%,铁质是344%,锌质是119%;唯一不够的是钙质,只有40.5%。

也就是说,马铃薯吃不死人,只是会难受死了。

为什么爱尔兰人会陷入这种惨状?原因很简单:马铃薯引入后,原本存在粮食的压力舒解了,人口因而大增。

17世纪中叶时,全国约有1.1百万人,两百年后19世纪中叶饥荒发生时,人口已爆增到9百万。

增加最多的时期是1779-1841年间,人口增加率约172%,也有专家说不止此数。

以人口密度来说,已经超过当时的中国,名列世界第一。

简言之,爱尔兰掉进了马尔萨斯的陷阱,无法逃脱人口与食物之间的严重不平衡。

爱尔兰变成欧洲最穷的地区,物质上的匮乏程度,和当时澳洲的原住民相当。

人口爆增而耕地不变的情况下,每户的平均耕地就被压缩到只剩1英亩。

假设一户农家有两个大人和四个小孩(4至18岁),这六个人每人每天平均各需2,500卡路里,一天就要1.5万卡(等于43磅马铃薯),一年共要1.5万卡 x 365 = 547.5万卡 = 15,695磅马铃薯。

这1英亩的地,如果全部拿来养牛,每年能「种出」6百磅的肉类,连两个人都养不活。

若全部用来种马铃薯,就可以生产15,680磅,刚好维持一家6口的基本热量需求。

结论很简单:对一般人来说,快餐店卖的马铃薯是正常物品;对
穷人来说,马铃薯是能不吃就不吃的劣等物品。

如果我的耕地有限,上有老母下有妻儿,被逼得只能倾全力种马铃薯维生,其它食物都没得想,年头到年尾只能吃马铃薯,年复一年,不吃就只有死路一条,这时的马铃薯就是吉芬物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