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学课程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家畜环境卫生学》课程教学大纲

《家畜环境卫生学》课程教学大纲

《家畜环境卫生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7010030学时/学分:48/3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家畜环境卫生学是研究环境因素对家畜的作用的基本规律,并依据这些规律以制订利用,保护和改造环境措施的一门学科,是畜牧兽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与许多课程有着密切关系,是现代畜牧生产必不可少的内容,有利于促进现代畜牧生产的开展。

本课程任务是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全面了解掌握环境因素对畜禽的影响和作用,掌握牧场设计的基本方法和环境控制方法为畜禽创造良好的生活和生产条件,以保持畜禽健康、预防疾病,提高生产性能和降低生产本钱。

二、适用专业动物科学三、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要求(一)理论教学局部1.绪论(1 )掌握环境、家畜环境、环境卫生学等概念。

(2)理解环境应激及控制方法。

(3 ) 了解环境卫生学的主要内容、在现代畜牧生产中的任务以及环境卫生学的开展史。

2.温热环境(1 )掌握温热环境、气候、小气候等概念;了解温热环境对畜禽的影响。

(2 )掌握太阳辐射的概念;理解紫外线的生物效应,红外线的生物效应,可见光的生物效应。

(3 )掌握畜体产热途径、散热途径和有关热调节(物理调节、化学调节、临界温度、等热区、舒适区)的基本概念;理解气温对家畜生产性能、生殖和疾病的影响。

(4)掌握湿度的有关概念;理解高温高湿、低温高湿和湿度过低对畜禽的影响。

(5) 了解气流状态的表示方法和对家畜的影响。

3.空气环境(1 ) 了解畜舍的基本类型及特征。

(2) 了解舍内温度、湿度、气流和光照的来源;理解舍内温度、湿度、气流和光照的特点、改善措施和卫生标准。

(3)理解舍内有害气体、噪声等的特点、来源和分布和危害,空气中的微生物分类,传播途径等;掌握舍内有害气体、噪声、空气中的微生物的消除措施。

4.水和土壤(1 )了解水源的种类及其卫生特点;理解水的卫生学特性;掌握水的人工净化与消毒。

(2) 了解土壤的特性。

5.畜牧场的总体设计(1 ) 了解畜牧场的工艺设计(如牧场的性质和规模、主要生产指标、畜群的组成与周转、饲养管理方式、卫生防疫制度、畜牧兽医技术参数和标准、各种畜舍的样式和主要尺寸、附属建筑及设施、环境保护措施)和畜牧场的公共卫生设施(如场界与场内各区间的防护措施,畜牧场的供水,场院内所排水系统,贮粪场的设置等b(2 )掌握牧场场址选择场和规划、布局方法。

《卫生学》教学大纲

《卫生学》教学大纲

《卫生学》教学大纲(供临床医学专业使用)辽宁医学院·教务处二○○七年六月《卫生学》教学大纲4适用专业:临床医学总学时:86 其中理论学时:62 实践学时:24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卫生学是预防医学的组成部分,是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

它集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于一体,应用医学科学的基础理论、技术和环境科学及有关分支学科的新成就、新方法来系统地研究生活环境、食物、生产环境以及社会心理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阐明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如何消除和控制这些影响。

使学生认识环境与健康的密切关系,了解三级预防的基本观念,为以后在临床实践中贯彻预防为主方针和做好预防保健工作打下基础。

其主要内容包括:环境与健康、预防保健策略与措施、医学统计学方法三部分。

二、相关课程的衔接本门课程的前继课程是:基础医学相关课程、高等数学、数理统计学和概率论、计算机基础和数据库。

三、教学的基本要求联系临床医学专业教育的实际,使学生认识环境与健康的密切关系,了解三级预防的基本观念,为以后在临床实践中贯彻预防为主方针和做好预防保健工作打下基础。

要求学生掌握生活环境、营养与食品、生产环境和社会行为四类重要因素对健康影响的基本知识,了解我国预防保健工作原则和基本组织措施。

通过医学统计学部分的学习,培养学生科学思维与推断能力,使其掌握:医学统计方法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与技能,具备基本的医学科研设计、统计分析与评价能力,为阅读专业文献、进行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统计学基础。

1、基本理论:在基本理论的教学中,要求对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它的卫生学意义,一定要阐述清楚,概念明确,使学生懂得环境与健康的基本理论,了解环境因素在时间、空间上数量变化规律和人体负荷,要求学生能分析环境质量与机体生物学效应之间的相互关系,做出正确的卫生学评价,为制定环境卫生决策,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和综合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2、基本技能:注重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设置课堂实习讨论课和生产实习,教学中要求贯彻循序渐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教学方法力求启发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职业卫生学》课程教学大纲

《职业卫生学》课程教学大纲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 英文名称:Occupational Health and Occupational Medicine 课程学时数:40学时授课科室:劳动卫生教研室 授课对象:MPH 执笔人:栗学军课程编码:MD264011 课程类别:选修 课程学分:2 授课地点:三楼多媒体教室 授课时间: 编写日期:═══════════════════════════════════════一、课程简介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是预防医学的一个主要分支学科。

研究与职业生命有关的职业性有害因素对职业人群健康的影响。

主要任务是识别、评价、预测和控制不良劳动条件,以职业人群和作业环境为对象,旨在创造安全、卫生和高效的作业环境,提高职业生命质量,保护劳动者的健康。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员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本学科的新内容、新进展及有关的法律和法规,达到能适应我国现代职业卫生工作的要求,成为能解决本学科实际问题的高级专业人才。

二、课程学时分配课时分配表授课内容理论教学时数合计 1、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绪论) 2 2 2、职业生命质量 2 2 3、职业生理 4 4 4、职业毒理学基础2 2 5、职业流行病学调查4 4 6、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识别、评价与控制 6 6 7、职业卫生服务与健康促进 4 4 8、职业卫生标准及其制订方法 4 4 9、职业病防治法及其相关法规 4 4 10、职业卫生监督管理 4 4 11、职业安全 4 4 考试 2 24242三、课程内容及教学要求第一章绪论[目的]1、了解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基本任务及其相互关系2、熟悉不同作业条件中的职业性有害因素3、掌握职业性病损及职业病的种类4、掌握职业病的发生条件及其特点5、掌握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基本准则及职业卫生服务的内容[讲授内容]1、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基本任务2、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主要内容及相互关系3、劳动条件4、职业性有害因素及其来源5、职业性病损及法定职业病的种类6、发生职业病的条件7、职业病的特点8、职业卫生工作中的三级预防原则9、职业卫生服务内容[授课时数] 2学时[外文专业术语]Occupational health; Occupational medicine; Occupational hazard; Occupational adverse effect; Occupational diseases; Work-related diseases; Occupational injuries[教学方法和手段]1、课堂讲授2、多媒体及有关图表投影第二章职业生命质量[目的]1、掌握生命质量的概念2、了解人类生命的三个阶段及职业生命3、熟悉提高职业生命质量的措施[讲授内容]1、职业生命2、职业生命质量3、提高职业生命质量的措施[授课时数]2学时[外文专业术语]Health promotion for working population; Workplace health promotion; Quality of working life; Hazards transfer; Occupational stress[教学方法和手段]1、课堂讲授2、多媒体及有关图表投影第三章职业生理[目的]1、掌握体力劳动过程的生理变化与适应2、掌握脑力劳动过程的生理变化与适应3、熟悉劳动和作业类型的划分4、了解作业能力及提高作业能力措施[讲授内容]1、体力劳动时的能量代谢2、作业时氧的消耗动态3、作业时的能消耗量与劳动强度分级4、体力劳动时机体的调节与适应5、脑力劳动的内容与生理特点6、脑力劳动的职业卫生要求7、劳动和作业类型的划分8、劳动过程中作业能力的动态9、作业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改善措施[授课时数]4学时[外文专业术语]Intensity of work; Work physiology; Oxygen debt; Mental work; Physical work; Work capacity; Fatigue; Dynamic work; Static work; Maximum oxygen uptake[教学方法和手段]1、课堂讲授2、多媒体及有关图表投影第四章职业毒理学基础[目的]1、掌握职业毒理学的研究内容2、熟悉职业毒理学的研究方法3、了解职业毒理学的实际应用[讲授内容]1、化学物在职业环境中的特征2、职业环境对化学物中毒的影响3、职业人员健康状况与化学物中毒的关系4、职业毒理学的研究方法5、职业毒理学的实际应用[授课时数]2学时[外文专业术语]Occupational toxicology[教学方法和手段]1、课堂讲授2、多媒体及有关图表投影第五章职业流行病学调查[目的]1、了解职业流行病学的特点与应用2、掌握职业流行病学调查设计要求及研究方法3、熟悉职业流行病学调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讲授内容]1、职业流行病学的特点与应用2、职业流行病学调查设计3、职业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4、职业流行病学调查过程的质量控制5、混杂和偏倚因素及其控制[授课时数]4学时[外文专业术语]Occupational epidemiology; Cross-sectional study; Retrospective study[教学方法和手段]1、课堂讲授2、多媒体及有关图表投影第六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识别、评价与控制[目的]1、了解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识别、评价与控制的方法和依据2、掌握职业性有害因素接触评定的概念及方法3、掌握职业环境监测对象的确定4、掌握作业场所采样方式及采样点的确定原则5、掌握作业场所中职业性有害因素接触水平的估计方法及原则6、掌握生物监测的特点及监测类别7、熟悉职业性有害因素危险度评定的作用及基本过程8、了解作业场所通风的基本类型及卫生学要求[讲授内容]1、识别、判定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方法和依据2、职业性有害因素接触评定的意义和基本内容3、职业性有害因素接触评定的方法4、作业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接触水平估计表示方法5、生物监测的概念、特点及意义6、生物监测的类别及指标的选择7、职业性有害因素危险度评定的作用、目的及内容8、职业性有害因素危险度管理9、作业场所通风的意义和目的10、作业场所通风的主要类型11、不同作业的通风设备及要求[授课时数]6学时[外文专业术语]Occupational hazard; Exposure; Exposure assessment; Time weight average (TWA); Biological monitoring; Biomarker; Biological exposure limit (BEL); 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教学方法和手段]1、课堂讲授2、多媒体及有关图表投影第七章职业卫生服务与促进健康[目的]1、了解职业卫生服务的概念及模式2、掌握职业卫生服务的内容3、熟悉我国职业卫生服务特点4、了解健康监护的概念5、熟悉医学监护的内容及目的6、掌握职业健康监护信息管理[讲授内容]1、职业卫生服务概念及变迁2、职业卫生服务内容3、职业卫生服务模式4、我国职业卫生服务特点5、健康监护的概念6、职业医学监护的内容及目的7、职业健康监护信息管理[授课时数]4学时[外文专业术语]Occupational health service (OHS); Health surveillance; Pre-employment health examination; periodical health examination[教学方法和手段]1、课堂讲授2、多媒体及有关图表投影第八章职业卫生标准及其制订方法[目的]1、了解有关职业卫生标准的概念及种类2、熟悉职业卫生标准的制订依据及步骤3、掌握职业卫生标准的应用4、了解生物接触限值及化学致癌物职业接触限值的概念[讲授内容]1、职业卫生标准的种类2、工作场所有害物质接触限值的概念及意义3、制订职业接触限值的依据和步骤4、制订职业接触限值的原则5、生物接触限值及化学致癌物职业接触“限值”6、职业卫生标准的应用[授课时数]4学时[外文专业术语]Occupational exposure limit (OEL); Maximum allowable concentration (MAC); Permissible concentration-time weight average (PC-TWA); Permissible concentration-short term exposure limit (PC-STEL) [教学方法和手段]1、课堂讲授2、多媒体及有关图表投影第九章职业病防治法及相关法规[目的]1、了解我国职业病防治法制的发展2、掌握职业病防治法主要条款3、熟悉与职业病防治法相关配套法规[讲授内容]1、我国职业病防治法制化的发展过程2、职业病防治法的内涵3、职业病防治法相关配套法规[授课时数]4学时[外文专业术语]Law on the Prevention and Cure of Occupational Disease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教学方法和手段]1、课堂讲授2、多媒体及有关图表投影第十章职业卫生监督管理[目的]1、掌握预防性卫生监督的内容2、掌握经常性卫生监督的内容3、熟悉事故处理与卫生监督的方法及程序4、了解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的监督管理内容[讲授内容]1、预防性卫生监督2、经常性卫生监督3、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的监督管理4、事故处理与卫生监督[授课时数] 4学时[外文专业术语]Preventive health inspection; Routine health inspection; Diagnosis of occupational disease[教学方法和手段]1、课堂讲授2、多媒体及有关图表投影第十一章职业安全[目的]1、了解职业安全的意义和任务2、熟悉职业伤害的范围和分类3、了解常见职业伤害事故类型及其危险因素4、掌握职业伤害流行病学调查方法[讲授内容]1、职业安全的意义和任务2、职业伤害的范围和分类3、常见职业伤害事故类型及其危险因素4、职业伤害流行病学调查方法5、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与事故预防对策[讲授时数]4学时[外文专业术语]Occupational safety[教学方法和手段]1、课堂讲授2、多媒体及有关图表投影四、习题作业讨论(略)五、考试形式与方法笔试(100%)六、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本课程在修完卫生统计学、流行病学基础、现场调查技术及毒理学原理等课程后开设的课程。

幼儿卫生学教学大纲精选全文

幼儿卫生学教学大纲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学前儿童卫生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420204总学时数:54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学前卫生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也是一门专业基础课。

它研究学前儿童的机体与其生活和学习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促进学前儿童健康成长的卫生要求和卫生措施的制定。

《学前卫生学》是预防医学和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通过学习《学前卫生学》,学生应全面掌握学前儿童解剖生理特点以及身体发展的规律,系统了解学前儿童常见心理卫生问题及教育对策,掌握营养学基础知识,了解托幼机构的膳食管理,熟悉教育环境创设及教育过程中的卫生要求,了解学前儿童常见疾病的有关知识及基本急救措施,能够对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进行科学的评价。

二、教学内容、要点和课时安排绪论(1课时)一.学前儿童卫生学的研究对象二.学前儿童卫生学的研究内容三.学前儿童卫生学的研究方法第一章学前儿童生理卫生(12课时)第一节学前儿童生理发育特点及卫生要求一.学前儿童运动系统的发育及卫生要求二.学前儿童呼吸系统的发育及卫生要求三.学前儿童循环系统的发育及卫生要求四.学前儿童消化系统的发育及卫生要求五.学前儿童泌尿系统的发育及卫生要求六.学前儿童皮肤的发育及卫生要求七.学前儿童内分泌系统的发育及卫生要求八.学前儿童免疫系统的发育及卫生要求九.学前儿童神经系统的发育及卫生要求十.学前儿童感觉器官的发育及卫生要求第二节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一.基本概念:生长、发育、成熟二.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主要规律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卫生(8课时)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卫生概述一.G.W.BEERS与现代心理卫生二.学前儿童心理卫生的目标三.学前儿童心理卫生的特征第二节学前儿童常见心理卫生问题一.学前儿童常见情绪问题二.学前儿童常见行为问题第三章学前儿童营养卫生(8课时)第一节营养基础知识一.基本概念:营养/营养素、需要量/供给量二.学前儿童的热量需求三.产能营养素四.非产能营养素第二节婴儿喂养(0-1岁)一.母乳喂养二.混合喂养及人工喂养三.乳儿辅助食品的添加第三节幼儿膳食(1-6岁)一.幼儿膳食特点二.幼儿膳食配制原则三.幼儿饮食卫生第四节托幼机构膳食管理一.托幼机构膳食管理要求二.托幼机构食谱拟订与审核三.营养软件介绍(膳食调查与分析)第四章学前儿童生活与教育过程卫生(5课时)第一节教育过程的卫生原理一.学习的生理机制二.大脑皮层的活动规律三.学前儿童大脑皮层的活动特点第二节托幼机构生活制度的卫生一.制订托幼机构生活制度的卫生原则二.托幼机构生活制度的卫生要求第三节学前儿童体育锻炼的卫生一.科学的锻炼对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促进作用二.学前儿童体育锻炼的卫生原则及卫生要求第四节特殊儿童生活与教育过程卫生一.特殊儿童的身心特点二.特殊儿童生活制度的卫生要求第五章托幼机构建筑与设备卫生(8课时)第一节托幼机构建筑卫生一.托儿所、幼儿园的规划二.园(所)内布局及各室配置三.室内采光及照明四.室内通风及采暖第二节托幼机构设备卫生一.园(所)家具的卫生二.教具、文具及玩具的卫生三.体育设备的卫生第六章学前儿童疾病及其预防(12课时)第一节学前儿童常见病及其预防一.学前儿童常见病的一般检查二.学前儿童常见病及其预防三.成人期疾病的早期预防第二节学前儿童常见传染病及其预防一.有关传染病的基础知识二.学前儿童常见传染病及其预防第三节常用护理技术与急救技术一.常用护理技术二.常用急救技术三、教学方法:讲授、讨论、见习、操作。

《卫生检疫学》教学大纲

《卫生检疫学》教学大纲

《卫生检疫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述
本课程旨在使学生了解卫生检疫的基本概念、作用和任务,掌握卫生检疫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为从事卫生检疫及相关工作打下基础。

二、课程目标
1. 掌握卫生检疫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
2. 掌握各类疾病的检疫措施和预防措施;
3. 了解国际卫生检疫标准和规则,为参与国际合作打下基础;
4. 提高学生对卫生检疫工作的认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三、课程内容
第一章卫生检疫学概述
1. 卫生检疫的定义和作用;
2. 卫生检疫的历史和发展;
3. 卫生检疫的分类和应用。

第二章检疫措施
1. 检疫对象的确定和分类;
2. 检疫流程和程序;
3. 检疫方法和标准。

第三章预防措施
1. 预防接种和免疫;
2. 个人防护和环境消毒;
3. 疫情监测和报告。

第四章国际卫生检疫标准和规则
1. 国际卫生条例和标准;
2. 国际贸易中的卫生要求;
3. 国际合作和信息交流。

第五章卫生检疫的实际操作
1. 实验室检测和诊断技术;
2. 疫情处置和应对措施;
3. 卫生宣传和教育。

四、教学方法
1. 理论教学: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和知识;
2. 实践教学:通过实验、模拟演练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

五、考核方式
1. 课堂表现:包括考勤、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
2. 期末考试:包括理论考试和实践操作考试;
3.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期末考试成绩和其他实践活动进行综合评价。

环境卫生学教学大纲

环境卫生学教学大纲

环境卫生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主要介绍环境卫生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公共卫生、环境流行病学、环境污染和卫生效应等方面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了解环境卫生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掌握环境流行病学的基础知识,了解流行病学在环境卫生学中的作用;
3.认识各种环境污染的卫生效应,分析其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4.掌握环境卫生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术,培养环境卫生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三、教学内容
1.环境卫生学基本概念
2.环境流行病学
3.环境污染与卫生效应
4.环境卫生管理
四、教学方法
1.传授基础知识和理论
2.案例教学和现场考察
3.课堂讨论和小组研究
4.课外实践和作业
五、评分标准
1.平时表现(20%):包括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和参与度等;
2.期中考试(30%):主要测试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3.小组研究((20%):以小组为单位,对某个环境卫生问题进行研究,并撰写报告;
4.期末考试(30%):测试学生对整个课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参考教材
1.《环境卫生学》(丁明扬,(人民卫生出版社;
2.《环境卫生统计学》唐续新等,人民卫生出版社;
3.《中国环境卫生公共管理》刘保全等,中国统计出版社。

七、教学进度安排
1.环境卫生学基本概念(2学时)
2.环境流行病学(6学时)
3.环境污染与卫生效应(12学时)
4.环境卫生管理(10学时)
以上为环境卫生学教学大纲,以供参考。

学前卫生学实践教学大纲(3篇)

学前卫生学实践教学大纲(3篇)

第1篇一、课程概述学前卫生学是一门研究学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学科。

本课程旨在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学前卫生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从事学前卫生保健工作的实际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学前卫生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和发展趋势;(2)掌握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和特点;(3)熟悉学前儿童营养、心理、卫生等方面的保健知识;(4)了解我国学前卫生保健政策、法规和标准。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提高学生从事学前卫生保健工作的实践操作能力;(3)增强学生团队合作、沟通与表达能力。

3. 素质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教育事业,关心儿童身心健康的情感;(2)树立正确的卫生观念,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3)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内容1. 学前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及特点2. 学前儿童营养与膳食指导3. 学前儿童心理卫生保健4. 学前儿童身体锻炼与运动5. 学前儿童环境与健康教育6. 学前卫生保健政策法规7. 学前卫生保健工作实践四、实践教学安排1. 实践教学总学时:32学时2. 实践教学环节:(1)参观学习:组织学生参观幼儿园、托儿所等机构,了解学前卫生保健工作实际;(2)技能训练:开展卫生保健技能训练,如测量身高、体重、视力等;(3)案例分析:分析学前卫生保健案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实践操作: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际操作,如制定卫生保健方案、开展卫生保健活动等;(5)总结交流:学生总结实践过程,分享经验与体会。

五、实践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注重实践操作能力、团队合作、沟通与表达能力的培养。

2. 评价内容:(1)实践操作能力:包括测量身高、体重、视力等技能;(2)案例分析能力:分析学前卫生保健案例,提出解决方案;(3)实践操作能力:制定卫生保健方案,开展卫生保健活动;(4)团队合作能力:在实践过程中,与他人协作,共同完成任务;(5)沟通与表达能力:在总结交流环节,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学前卫生学》 课程教学大纲

《学前卫生学》   课程教学大纲

《学前卫生学》课程教学大纲《学前卫生学》-课程教学大纲《学前卫生学》课程教学大纲总学时数:72学时一、课程性质与地位幼儿教育卫生学就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课程,就是形成幼儿教师完备的知识结构的一个关键部分。

主要使学生介绍幼儿教育儿童的生理解剖学特点和和生长发育规律,为以后的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幼儿教育卫生学与幼儿教育心理学,学前教育专研幼儿园各领域教育活动指导等学科都有著密切联系,并为自学这些有关的学科打下了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1、能忘记、认知教材中个关键的术语、概念和观点。

2、能主动自学幼儿教育卫生学。

3、能够运用《学前卫生学》的一般原理和理论,分析和解决学前儿童卫生保健实践中所存在的各种实际问题。

三、教学基本内容及建议绪论【教学目的与建议】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理解学前卫生学的定义、性质、任务、目的、研究对象及范围;了解本学科主要内容、关联学科及研究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学前教育学的兴趣和愿望。

第一章幼儿生理特点及卫生保健(一)教学目的及要求(1)掌控人体的基本形态(2)熟识人体的基本结构(3)了解人体的调节及化学成分(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奇妙的人体1.人体的基本形态2.人体的基本结构3.人体的基本生理特征和生理功能第二节幼儿各大系统特点及卫生保健1.运动系统2.呼吸系统3.循环系统-1-4.消化系统5.排泄系统6.内分泌系统7.神经系统8.生殖系统9.感觉器官(三)教学形式及方法课堂讲授、图示法和讨论。

(四)作业布置儿童声带、消化器官、膀胱和尿道各有什么特点?怎样对幼儿进行卫生保健?第二章幼儿的生长发育及健康评价(一)教学目的及建议(1)掌握幼儿生长发育的一般状况和影响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因素。

(2)熟悉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评价指标及测量(3)了解幼儿的生长发育评价的方法(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幼儿的生长发育1.幼儿生长发育的通常状况2.作响幼儿生长发育的因素第二节幼儿健康检查1.健康检查的时间2.康检查的内容3.生长发育形态指标的测量第三节幼儿的生长发育评价1.评价指标2.评价标准3.评价方法(三)教学形式及方法课堂讲授和讨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卫生学课程教学大纲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卫生学》课程教学大纲(英文名称Hygiene)一、课程说明课程编码:07110021课程总学时(理论总学时/实践总学时):56(40/16)周学时(理论学时/实践学时):4/3学分:3分课程性质:必修课适用专业:五年制临床医学、口腔、麻醉、影像、法医、眼视光、护理等专业1、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见下表):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表章次内容总课时理论课时实践课时绪论220第一章人和环境330第二章生活环境与健康330第三章食物与健康963第四章生产环境与健康1183第五章社会心理因素与健康0(自学)第六章预防保健策略0(自学)第七章社区卫生服务0(自学)第八章医学统计基本内容220第九章数值变量资料的统计分析124第十章分类变量资料的统计分析743第十一章秩和检验0第十二章直线相关与回归321第十三章医学科研设计4222、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门课程的教学,使医学生获得卫生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牢固地树立“预防为主”和“人群健康”的观点,深刻认识外界环境因素与人群健康的相互关系,了解和掌握主要环境因素对人体的危害和卫生评价的方法,通过改善和利用环境因素来预防疾病、促进个体和群体健康,以适应社区卫生服务的需要。

同时,通过卫生学中医学统计方法部分的教学,使学生具有基本的分析和处理科研资料的能力。

教学基本要求①对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以“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五性”(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适用性)为目标,使学生掌握环境与健康关系,树立预防为主的思想,掌握三级预防的策略,掌握预防疾病的技能,并能自觉地运用到临床服务中,适应社区卫生服务的需要。

②掌握医学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概念。

掌握常见的统计分析方法的适用范围和注意事项,掌握医学科研中统计设计的原则,及常见的实验设计方法,并能运用统计学知识解决科研工作中一些常见的统计学问题。

熟悉统计软件SPSS的使用,熟悉如何建立数据文件、进行相应的统计分析及其对结果的正确解释。

③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验教学使用计算器及电脑操作相结合。

3、本门课程与其它课程关系:学习本课程之前应具备的基础知识:临床医学的基础知识,计算机基础知识。

本课程先修课程:高等数学、计算机、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诊断学。

4、推荐教材及参考书:推荐教材:《卫生学》人卫第七版,仲来福主编参考书:《卫生学学习指导与习题集》(配套第七版教材)仲来福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临床预防医学》主编傅华叶葶葶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第5版)金泰廙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5版)吴坤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环境卫生学》(第5版)杨克敌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卫生统计学》主编杨树勤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医学统计学》主编孙振球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医学统计学》主编倪宗赞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SPSS11统计分析教程》主编张文彤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25、课程考核方法与要求:课程成绩=85~90%期末成绩+10~15%平时成绩。

课程结束后,由学校教务处统一组织理论考试,实行考教分离。

命题范围:在每份试卷中85%以上为教学大纲中要求掌握的内容,大纲中要求熟悉或了解的内容不超过15%。

考试内容并不局限于理论课内容。

平时成绩的评定依据:实验课的作业成绩。

6、实践教学内容安排:序号内容课时1计量资料的统计分析42计数资料的统计分析33相关与回归、实验设3计4营养评价35职业中毒案例分析3二、教学内容纲要绪论一.目的与要求:(一)掌握:卫生学研究的对象与任务,医学模式的转变及意义,健康概念,三级预防策略,初级卫生保健的概念与基本内容,社区卫生服务的概念、特点、工作内容及实施。

(二)了解:卫生学的发展简史,卫生学的内容组成,学习卫生学的目的和要求。

二.教学内容:(一)重点讲解:卫生学的概念和战略地位,卫生学研究的对象与任务,医学模式的转变及意义,健康概念及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三级预防策略。

(二)一般介绍或自学:卫生学的发展简史,初级卫生保健的概念与基本内容,社区卫生服务的概述及实施,卫生学内容组成,学习卫生学的目的和要求。

第一章人和环境一.目的与要求:(一)掌握:环境污染的概念,环境污染物的来源和分类,常见的环境污染物;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分布和迁移,环境的自净作用;环境污染对健康影响的特点;环境污染对机体健康的损害;公害病的概念;影响环境污染健康损害程度的主要因素。

(二)了解:环境的概念,构成环境的主要因素,人类和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生态平衡的概念,目前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环境致病因素的健康效应;环境污染引起的疾病(公害病,职业病,传染病和食物中毒);环境污染的防治措施二.教学内容:(一)重点讲解:环境污染的来源;常见的环境污染物;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分布、迁移和自净;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影响环境污染健康损害程度的主要因素。

(二)一般介绍或自学:环境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的概念,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环境污染的防治。

第二章生活环境与健康第一节空气一.目的与要求:(一)掌握:大气污染的来源;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直接危害,间接危害);大气中几种常见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光化学烟雾多环芳烃)对健康的影响;室内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及主要污染物对健康的影响;空气污染的防护措施。

(二)了解:空气的卫生学特征;空气的物理性状(太阳辐射,空气离子,气象因素和微小气候)及其卫生学意义;室内空气污染的卫生评价。

二.教学内容:(一)重点讲解:大气污染的来源;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主要的大气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光化学烟雾多环芳烃);室内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及主要污染物对健康的影响;大气卫生标准。

(二)一般介绍或自学:空气的卫生学特征;空气的物理性状及其卫生学意义;室内空气污染的卫生评价;空气污染的防护措施。

第二节水一.目的与要求:(一)掌握:生活饮用水的基本卫生要求,我国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水污染对健康的影响:水的生物性污染与介水传染病,水体汞污染对居民健康的危害,水的净化和消毒的意义;饮水氯化消毒法的原理和影响因素。

(二)了解:水的卫生学意义;各种天然水源的卫生学特征;水体铬、氰化物、酚、多氯联苯污染对健康的危害;水源的选择和卫生防护原则;水的净化的原理和影响因素;饮水的其它消毒法。

二.教学内容:(一)重点讲解:生活饮用水的基本卫生要求,我国现行的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介水传染病的流行特点;汞污染对健康的影响;饮水的氯化消毒法。

(二)一般介绍或自学:水的卫生学意义;水源的种类和卫生学特征;饮水的净化及其它消毒法。

第三节地质环境和土壤一.目的与要求:(一)掌握:化学性地方病的概念;地方性甲状腺肿和克汀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和防治措施;地方性氟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及预防措施;土壤污染的特点;土壤镉污染对健康的危害。

(二)了解:地质环境和疾病的关系;我国常见的化学性地方病;土壤污染的来源;土壤的卫生防护原则。

二.教学内容:(一)重点讲解:地质环境与疾病的关系;碘缺乏病和地方性氟病;土壤污染的特点;土壤污染对健康的危害(重金属镉污染)。

(二)一般介绍或自学:地方性砷中毒和克山病;土壤污染的来源;土壤的卫生防护原则。

第三章食物与健康第一节营养素和热能一.目的与要求:(一)掌握:营养与营养素的概念,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的内容及意义;食物蛋白质营养学评价常用指标及意义;必需脂肪酸和膳食纤维的种类及生理功能;人体的能量消耗;各类矿物质(钙、铁、锌)和维生素(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B1、维生素B2、烟酸、维生素C)的生理功能、缺乏或过多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食物来源。

(二)了解: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的分类、生理功能、主要食物来源、供给量;热能供给量、来源及适宜比例;各类维生素的理化性质、机体维生素营养状况评价;各种矿物质和维生素供给量。

二.教学内容:(一)重点讲解: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蛋白质的营养学评价;必需氨基酸的种类和氨基酸模式,必需脂肪酸和膳食纤维的种类及生理功能;人体的能量消耗;各类矿物质和维生素的生理功能、缺乏症或过多症、食物来源及影响吸收的主要因素。

(二)一般介绍或自学:蛋白质的生理功能,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和代谢;脂肪及必需脂肪酸的消化;碳水化合物生理功能、分类及营养价值;各种矿物质和维生素的供给量。

第二节合理营养一.目的与要求:(一)掌握:合理营养的概念及其基本要求。

膳食调查及其评价。

(二)了解:几类常见食物的营养价值,膳食结构与膳食指南。

二.教学内容:(一)重点讲解:合理膳食的基本要求,膳食调查及其评价。

(二)一般介绍或自学:几类常见食物的营养价值,膳食调查及其评价,膳食结构与膳食指南,目前我国人群膳食结构状况及改善措施。

第四节营养与疾病一.目的与要求:(一)掌握:蛋白质一热能营养不良的病因、临床表现、膳食防治原则。

肥胖病、糖尿病的病因、膳食防治原则。

(二)了解:心血管疾病、肿瘤的病因及膳食防治原则。

二.教学内容:(二)一般介绍或自学:蛋白质一热能营养不良的病因、临床表现、膳食防治,肥胖症的病因、肥胖的判断标准、健康危害和膳食防治。

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的发病危险因素、膳食防治原则。

第六节食源性疾病与食物中毒一.目的与要求:(一)掌握:食物中毒的的定义、特征与分类;常见的食物中毒的诊断及预防。

(二)了解:食源性疾病的概念,食源性疾病的三个基本特征。

食物中毒的调查与处理。

二.教学内容:(一)重点讲解:食物中毒的定义、特征、分类;常见的几种细菌性食物中毒(沙门菌属食物中毒、致病性大肠杆菌食物中毒、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葡萄球菌肠毒素中毒、肉毒毒素食物中毒)的病原体、好发食品、临床特点、处理原则与预防;非细菌性食物中毒(河豚鱼中毒、毒蕈中毒,亚硝酸盐食物中毒)的病因、临床表现特征及救治原则。

(二)一般介绍或自学:食源性疾病的概念与基本特征,食物中毒的调查处理原则。

第四章职业环境与健康第一节职业性有害因素与职业性损害一.目的与要求:(一)掌握:职业病的定义、特点、诊断及处理原则;工作有关疾病定义及特点;职业病预防与控制原则;职业健康监护工作内容及常见职业健康检查的目的。

(二)了解:职业性有害因素来源和分类;职业性损害类型。

二.教学内容:(一)重点讲解:职业病的定义、特点、诊断及处理原则;工作有关疾病定义及特点;职业病与工作有关疾病的区别。

职业病的预防与控制,着重职业健康检查的常见类型和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