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阳区马铃薯玉米间作模式对比试验

合集下载

旱地马铃薯间作玉米、玉米间作大豆效益分析

旱地马铃薯间作玉米、玉米间作大豆效益分析

旱地马铃薯间作玉米、玉米间作大豆效益分析周永华;符明联;程德荣;赵严林;谢娟【摘要】通过对马铃薯间作玉米、玉米间作大豆、净作玉米、净作马铃薯、净作大豆5种种植模式的比较分析认为:虽然间作时单一作物的产量、产值比净作时降低,但综合产量提高.通过调整搭配作物的种植密度可以达到作物间的相对平衡,从而获得各种作物的丰收.在作物搭配时应以其中一种作物为主,另一种作物为辅,不能同时并重.马铃薯间作玉米以马铃薯为主,玉米间作大豆时以玉米为主,能够获得较高的收益.【期刊名称】《作物研究》【年(卷),期】2011(025)005【总页数】3页(P499-501)【关键词】作物;间作;栽培;效益分析【作者】周永华;符明联;程德荣;赵严林;谢娟【作者单位】泸西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云南泸西652400;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昆明650205;泸西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云南泸西652400;泸西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云南泸西652400;泸西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云南泸西6524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344.2玉米是全世界最重要的粮食、饲料、经济兼用作物,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中占有愈来愈重要的地位[1]。

然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发展,价值规律对玉米生产调节作用日益增强,同时为调整粮食生产的产业结构,玉米间作受到极大重视。

据调查,全国约有0.2亿公顷间作面积,如按每公顷增产1 500 kg计算,则可增加粮食 300亿公斤,解决近 1亿人口的粮食问题。

鉴于此,玉米立体种植势在必行[2]。

玉米与其它作物间作,通过各类作物的不同组合、搭配构成多种作物、多层次、多功能的作物复合群体,巧妙的运用时空差,将夏与秋、高与矮、喜光与耐荫等不同习性作物组合配套,既保证各自发展,又互相促进和补充,从而提高对土地、时间、光能、热能等的利用率[3]。

目前,各地已开展了大量的玉米间作研究。

黄高宝研究认为,小麦、玉米带状间作下,籽粒产量分别比单作小麦、玉米提高169.7%和12.11%[4]。

马铃薯和玉米轮种栽培技术要点

马铃薯和玉米轮种栽培技术要点

贮藏
玉米贮藏时要选择干燥、通风、防潮的场所 ,避免受潮、发霉和虫蛀。同时,要根据市 场价格和需求情况,合理安排贮藏时间和销
售渠道。
03
马铃薯和玉米轮种模式
轮种模式设计
01
02
03
品种选择
选择适宜当地气候、土壤 条件的高产、抗病、优质 的马铃薯和玉米品种。
种植时间
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合 理安排马铃薯和玉米的种 植时间,确保两者在收获 期上错开。
示范基地建设
建立马铃薯和玉米轮种示 范基地,通过示范效应带 动周边农民采用轮种模式 。
04
马铃薯和玉米轮种栽培技术优势 与挑战
技术优势
提高土地利用率
通过轮种栽培,可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 土地利用率,增加农作物产量。
增加产量和收入
轮种可以增加作物的多样性,提高总产量, 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
减少害虫和疾病
案例一:某地区马铃薯玉米轮种模式推广
背景
某地区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农业增产增收,尝试采用马铃薯和玉米轮种栽培技术。
技术要点
该地区采用马铃薯与玉米轮种模式,每年2熟,秋季种植马铃薯,春季种植玉米。马铃薯 收获后,将秸秆翻压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春季在马铃薯秸秆覆盖下种植玉米,减少水 分蒸发,保持土壤湿度。
播种
根据品种特性和气候条件,确定适宜的播种时间和播种密度。播种前要耕整土 地,施足底肥,并使用适当的农药进行土壤处理,以预防病虫害。
施肥与灌溉
施肥
根据马铃薯的需肥特性和土壤肥力,制定合理的施肥方案。 一般而言,氮、磷、钾肥配合施用,并适当补充微量元素肥 料。
灌溉
马铃薯生长需要充足的水分,应根据气候条件和土壤湿度进 行合理灌溉。在生长期间,保持土壤湿度在适宜的范围内, 以保证马铃薯正常生长和发育。

昭通市昭阳区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

昭通市昭阳区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

昭通市昭阳区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昭通市昭阳区位于云南省东部,地势较为平缓,气候适宜,是中国较为优秀的马铃薯种植区之一。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政策的实施,昭阳区马铃薯产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为此,本文将通过对昭阳区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的分析,提出几点相关建议,助力昭阳区马铃薯产业发展。

1. 资源优势昭阳区地处云南黄土高原南缘,年平均温度16.5℃左右,年降雨量较为充沛,土壤质量相对较好,这些条件为昭阳区的马铃薯种植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

2. 发展历程昭阳区马铃薯的种植历史悠久,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马铃薯就已经成为当地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

目前昭阳区先后建立了35家薯类加工企业,在产业链条上形成了一定规模。

其中以马铃薯深加工企业为主体,涉及到的领域也比较广泛,可以为当地农民提供多种就业机会。

3. 急需改变的问题(1)种植结构单一:目前昭阳区马铃薯的种植结构比较单一,主要以中早熟种类为主,会存在供应周期短、健康因素无法保证等问题;(2)营销体系不健全:当地存在大量小作坊生产的现象,由于生产规模小、缺乏品牌效应,使市场竞争力较弱,营销体系不完善;(3)质量标准不统一:马铃薯生产存在的标准不统一问题,导致生产过程中管理难度大,不利于提高产品质量。

二、发展建议1. 种植结构调整昭阳区应重视中、晚熟马铃薯品种的推广,以扩大供应周期,提高抗病虫害的能力,同时也可以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提升效益和品牌价值。

2. 应强化马铃薯产业的品牌建设昭阳区应加强品牌建设,提升地方品牌形象和品质认知,同时将薯类产品加工技术、产业链条的延伸等作为重点,发展出一批有品质、有特色的地方产品品牌。

3. 建立全产业链的营销体系昭阳区应加强产业链条精细化运作,建立一整套全产品、全产业链、全过程的营销体系,强化市场开拓、宣传推广、服务保障等相关工作,推进企业和品牌融合,提升产品销售和市场影响力。

4. 统一标准加强产品质量监管昭阳区应加强马铃薯标准制定与质量管理,建立可以长期支持、有利于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标准规范。

玉米同田对比试验报告5篇

玉米同田对比试验报告5篇

玉米同田对比试验报告5篇第1篇示例: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广泛种植于全国各地。

为了探索更有效的种植方法,我对玉米同田对比进行了试验。

一、试验设计1.1 试验目的本次试验的目的是比较同一块田地内不同的玉米种植方式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进而找出最适合该地区的种植方式。

选取了同一块田地分别进行传统种植和现代种植两种方式的对比试验,其中传统种植采用传统的施肥、浇水、除草等方式,现代种植采用新型农业技术和设备进行管理。

在同一块田地上划分为两份,分别进行传统种植和现代种植的处理。

在整个生长季节中,对两组样品进行相同的管理,如施肥、浇水、除草等。

1.4 数据收集在玉米成熟后,对两组样品进行收割,并测量玉米的产量、品质等指标,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二、试验结果2.1 产量对比经过数据统计和分析,发现现代种植方式下的玉米产量明显高于传统种植方式,平均比传统种植方式多出20%。

在品质方面,现代种植方式下的玉米颗粒饱满、颗粒大小均匀,而传统种植方式下的玉米颗粒大小不一,品质参差不齐。

2.3 经济效益对比以产量、品质和成本等因素为依据,经济效益方面现代种植方式明显优于传统种植方式。

虽然现代种植方式的成本略高于传统种植方式,但由于产量和品质的提升,总体经济效益更高。

三、结论通过玉米同田对比试验,可以得出以下结论:3.1 玉米的现代种植方式能够显著提高产量和品质,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3.2 在选择玉米种植方式时,农民应充分考虑当地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因素,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种植方式。

3.3 未来可以进一步加大现代种植方式的推广力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玉米同田对比试验为我国玉米种植技术的改进和提升提供了有益参考,希望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为我国农业生产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2篇示例:玉米同田对比试验报告一、引言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具有广泛的种植面积和应用领域。

为了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农业科研人员一直在进行各种试验研究。

旱地马铃薯间作玉米、玉米间作大豆效益分析

旱地马铃薯间作玉米、玉米间作大豆效益分析
( x rc lu a c n q e Ex e so n r 1Lu iAg iu t r lTe h i u t n i n Ce te,Lu i x ,Yu n n 6 2 0 ,Ch n n a 5 4 0 i a; 2 I s i t f o o c Cr p ,Yu n n Ag i u t r l a e n t u eo t Ec n mi os n a rc lu a Ac d my,Ku mi g,Yu n n 6 0 0 ,Ch n ) n n n a 5 2 5 ia Ab ta t s r c :Co a a i e a ay i o l n i g p te n , i t r r p i g o ie a d p t t mp r t n l ss f 5 p a tn a t r s n e c o p n f ma z n o a o, i t r r p i g o ie a d v n e c o p n f maz n s y e n,s n l r p i g maz oba ige c o pn i e,sn l r p i g p t t i g e c o p n o a o,sn l r p i g s y e n wa a re U n a i a d,a d t e i g e c o p n o b a s c r id O t i rd l n n h r s ls s o d t a h il n u p tv l e o v r r p we e d c e s d i t r r p i g s s e t a n sn l c o p n e u t h we h tt e ye d a d o t u a u f e y c o r e r a e i e c o pn y t m h n i i g e r p i g e n n s s e ,wh l h o r h n i ey e d wa n r a e .Ea h c o n e c o pn y t m o l an h g il y r g l t g y tm i t ec mp e e s v il s ic e s d e c r p i i t r r p i g s s e c u d g i i h y ed b e u a i n n

浅析马铃薯高产高效间套作种植模式

浅析马铃薯高产高效间套作种植模式
浅析马铃薯高产 高效 间套作种植模式
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超
( 贵 州省盘县 旧营 乡农推站 贵州省 5 5 3 0 0 0 ) 摘 要: 马铃薯是 一种粮菜两用 的蔬菜 , 它 营养丰 富素有“ 地下苹果 ” 、 “ 第二面 包” 之称 。 全 世界有 2 / 3以上的 国家种 植马铃薯产量 达 3 O亿 t 左右 仅次于 小麦 、 玉米 、 水稻 居第 四位 。马铃 薯是天然 的美容佳 品 , 能够 吃出好性 格 , 能够调整虚弱 的体质 , 还能够减肥 , 因 此被 认为是世 界上最伟大 的的食物之 一。本文 以旧营乡为例分析 了几种马铃 薯高产高 效间套作种 植模式 , 希望能够 对马铃薯 的种植 起 到一定 的帮 助作用 。 关键词 : 马铃 薯; 问套作种 植模式 中图分类号 : ¥ 5 3 2 文献标 识码 : B 文章编 号 : 1 0 0 4 — 7 3 4 4 ( 2 0 1 3) 1 7 — 0 2 9 9 — 0 2
旧营 乡马铃薯种植模式主要有净作及马铃 薯与玉米套 作两种 模式。 土地资源 利用 不 旧营乡是盘县 东北部农业产业 园区的核心区,主要 以种植玉米 、 水 总体来说我 乡在 马铃薯种植方面存在着套种技术单一 , 为提 高我乡马铃薯产量 , 充分合理利用土地 资源 , 下面就我 稻、 马铃薯等农 作物为主 。近 几年 旧营 乡党委 、 政府 按巩 固发展传统农 充分等 问题 , 就 马铃薯套作技术作一下简要介绍, 以供农 民朋友在种植 中参考 。 业, 创新扩大新兴产业 的思路, 加大产业 结构调 整的力度, 在乡境 内大力 推广种 植烤烟 、 花 卉等经济作 物的 同时, 也在大力推广 引导群众 种植 马 2 农 作 物 间套 种 技术 铃薯, 2 0 1 2年全年总共完成马铃薯种植 1 1 0 0 0余亩 。 农作物 间套种指 的是 两种或两种 以上作物复 合种植在耕 地上 的方 式, 与这种种植 方式有 关的种植方式还有单作 , 立体种植和立 体种养 等。 l 旧营乡情况及马铃薯种植模式的简介 在同一块 田地上分行或分带 间隔种植 两种 或 旧营乡位于盘县 东北部, 总面积 1 0 1 . 2 8 k mz , 合 1 5 1 9 2 0亩 , 居盘县东 问作是指在一个 生长季 内, 个体之 间既有种 北部, 地处乌蒙 山南端斜坡地 带, 属珠江水系北盘江 的分水岭地段 , 位于 两种 以上作物 的种植方式 。其特 点是群体是结构复杂 , 又有种 间关系 , 种 管、 收也不方便 。套作也称套种 、 串种 , 是在前 北纬 2 5  ̄ 1 8 ’ ~ 5 3 , 和东经 1 0 4  ̄ 4 1 ~ 5 2 之间 ,平 均海拔 1 5 7 8 m,最 高海拔 内关系 , 1 9 1 7 m, 最低海 拔 1 2 4 0 m; 年 均气温 1 4 . 4  ̄ C, 全 年平 均降雨 量 1 4 2 8 . 7 m m。 季作物生长后期在其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 的种植方式 。套作与间作 前者 的共 生期只 占全生育期 的小部 分, 后者 的 是一个 西北 高 , 东 南低 的窄长地 带, 由一些 中低缓浑 圆的溶丘和 谷地构 都有 两种 作物 的共 生期,

玉米与甘薯间套作种植模式效益研究

玉米与甘薯间套作种植模式效益研究

( u n x i sah Is tt , n ig 5 0 2 ) G ag i z Reee t ue Na nn 3 2 7 Ma e ni
Ab ta t n o d rt x lr ln ig mo e t ih tp o u t n v l ep ru i ln sr c :I r e o e po e pa t d swi hg e r c i au e n t a d,t a e n h s d o o tk
第2卷 6
第6 期
广
西



21 0 1年 1 2月
De e e , 0 1 c mb r 2 1
Vo . 6, 1 2 No. 6
J u n l fGu n x rc l r o r a a g i o Ag iut e u
Hale Waihona Puke 玉 米 与 甘 薯 间套 作 种 植 模 式 效 益 研 究
能源是 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 发展环保可再生替代 的生物质能源 , 已成 为世界各 国发
展的重大战略任务 。然而 , 以玉米等粮食作物为原料的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利用会影响到我 国的粮食安全 。 为此 , 生物质能源的发展已转 向了以薯类等非粮食类为原料。甘薯生物产量高 , 是生物质能源最低廉 的加 工原料 。甘薯是广西第 四大粮食作物 , 位于水稻、 玉米 、 大豆之后 , 每年种植 面积稳定在 2 h 2 万 m 左右。近
pa tn ,itr l tn ,maz i l ln ig a d i trrp ig a d p te . fmaz n e — ln ig n epa i n g ie s g n ep a tn n n eco pn n atr No 3 o i itr n e

地膜马铃薯与玉米间作技术

地膜马铃薯与玉米间作技术

地膜马铃薯与玉米间作技术地膜马铃薯与玉米间作技术,是一种将玉米和马铃薯种植在同一片土地上的生产技术。

这一种技术可以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并且能够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1、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

地膜马铃薯和玉米间作技术可以充分利用土地,减少种植面积,实现高产、高效、高收益的生产。

2、降低有害生物的发生率。

马铃薯和玉米间作可以降低害虫和病害的发生率,减少使用农药的量,降低农业环境污染。

3、提高农业生产的节水效益。

地膜马铃薯与玉米间作技术可以节约水资源,减少浪费,实现高效节水。

4、增加农产品的多样性。

通过马铃薯和玉米间作,可以增加农产品的多样性,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

1、技术要求高。

地膜马铃薯与玉米间作技术需要严格的技术操作,掌握必要的管理技术和措施,提高生产效益。

2、农民风险较大。

因为种植多种农作物,农民可能会面临更多的风险,如病虫害的发生或天气变化等,需要农民具备一定的应对能力。

1、土地准备在选定的种植土地上,要进行深耕深翻,将土地杂草和其他土壤杂质清除干净,并施入堆肥和其他有机肥料来改善土壤质量,使土地肥沃透气。

2、地膜覆盖在选择的种植土地上铺设地膜,并将地膜固定在地面上,以便于后期植株生长和管理。

地膜的铺设可以减轻土壤水分蒸发,增加土壤温度,增加作物产量,提高生产效益。

3、适时播种平均每隔30厘米一行播种玉米籽粒,随后在为种植马铃薯的位置开出坑位,距离每隔70厘米,深度15厘米,然后将种好的马铃薯插在坑位中。

4、管理措施种植后需要进行常规管理,包括及时浇水、除草、松土、肥料管理等。

在生长过程中每隔15天需进行一次喷洒农药。

5、收获和储藏在马铃薯和玉米的生长季节结束之后,需要及时对植株进行收获和储藏,以保证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

总之,地膜马铃薯与玉米间作技术是一种高效的生产技术,在保证农产品品质和产量的同时,也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益和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然而,在实践中,我们也需要不断总结经验,优化技术,并加强合作和交流,推进地膜马铃薯与玉米间作技术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昭阳区马铃薯玉米间作模式对比试验
作者:聂秀竹黄平王开金
来源:《云南农业》 2020年第2期
聂秀竹,黄平,王开金
(昭阳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云南昭阳 657000)
摘要:马铃薯间作玉米(在马铃薯播种的同时间作大春作物玉米),利用高秆与矮秆、深根与浅根相结合的原理,并适当增加播种密度。

试验结果说明,间作种植以2 ∶ 2 模式复合
单产量最高,以4 ∶ 2 模式复合产值最高。

关键词:马铃薯间作玉米;栽培模式;不同农艺性状;对比试验
2017 年在昭阳区靖安镇洪家营三社以750.5
㎡区域开展马铃薯间作玉米模式试验。

目的为了在传统马铃薯玉米2 套2 的模式上,摸索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产值、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其他种植模式。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马铃薯品种为会-2,玉米品种为云瑞88
1.2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选昭阳区靖安镇洪家营三社,海拔1868 m,土地无坡度,土壤类型为黄壤土类。

1.3 试验方法
1.3.1 田间设计
试验设置3 个处理(行数比)为马铃薯|| 玉米= 4||2(4 ∶ 2);马铃薯|| 玉米= 4||4(4 ∶ 4);对照为当地主要栽培模式,马铃薯|| 玉米= 2||2(2 ∶ 2)。

试验地(含埂)总长39.5 m,总宽19 m,总面积750.5 ㎡。

1.3.2 田间布置
马铃薯|| 玉米= 2||2 小区长10 m(处理2 m 一复带,5 个条带)宽18 m,面积180 ㎡。

2 m 一个复合条带,马铃薯株距35 cm,小行距40 cm,每亩1904 塘;玉米株距2
3 ㎝,小行
距40 ㎝,每亩2898 株。

每亩马铃薯加玉米总塘、株数为4802。

马铃薯|| 玉米= 4||4 小区
长16 m(处理4 m 一复带,4 个条带)宽18 m,面积288 ㎡。

4 m 一个复合条带,每个复合
带种2 个双行马铃薯,2 个双行玉米。

马铃薯株距35 cm,小行距40 cm,每亩1904 塘;玉米小行距40 cm,株距23 ㎝,每个
双行间距60cm,单株定向密植,每亩2898 株。

每亩马铃薯加玉米总塘、株数为4802。

马铃薯
|| 玉米= 4||2 小区长12 m(处理3 m 一复带,4 个条带)宽18 m,面积216 ㎡。

3 m 一个复合条带,每个复合带种 2 个双行马铃薯,一个双行玉米。

马铃薯株距35 cm,每亩2539 塘;
玉米小行距40 cm,每个双行间距60cm,株距23 cm,单株定向密植,每亩1932 株。

每亩马铃薯加玉米总塘、株数为4471。

1.4 试验过程
马铃薯2017 年3 月8 日播种,使用双垄全程地膜覆盖技术,亩施用农家肥1000 kg(整
地时拌入土壤)、尿素20 kg、有机无机复混肥30 kg(N∶P∶K= 7 ∶5∶9,有机质大于24%)、锌肥和硼肥各1kg混合后作底肥1 次施用;因干旱6 月4 日喷灌1 次;全程使用代森锰锌及丙森锌防治晚疫病2 次。

玉米2017 年4 月10 日单株定向直播,同时地膜覆盖。

1.5 生长期气候特点
2017 年,全区大春生产期间气侯异常,4-6月初遭受严重干旱造成玉米、马铃薯出苗至初
花期生长受严重抑制,马铃薯出苗延迟,生长缓慢,前期所施底肥和苗肥因土壤干旱养分未能
按时释放;6-7 月初马铃薯结薯和块茎膨大期,玉米拔节期到抽雄授粉期又受连续低温阴雨寡
照影响,造成马铃薯徒长和晚疫病爆发,玉米幼穗分化及开花授粉不良。

玉米表现为每穗粒数
减少突尖度增加;马铃薯表现为大中薯比例下降,小薯大量增加。

导致马铃薯、玉米产量和质
量均受一定影响。

2 结果分析
2.1 间作不同模式农艺性状比较(表1)
由表1 知,间作2 ∶ 2 模式马铃薯出苗率最高,达97.22 %,单株平均结薯数最少,达
3.75 个;玉米百粒重最轻,达35.82 g。

4 ∶ 2 和4 ∶ 4 模式马铃薯出苗率一样,达
94.45 %,单株平均结薯数为4.1 个、5.75 个,4 ∶ 4 模式最多;玉米百粒重分别为38.88 g、37.78 g,4 ∶ 2 模式最重。

2.2 间作不同模式经济性状比较(表2)
由表2 知,2∶2 马铃薯间作玉米模式复合亩产量最高,达851.2 kg,位居第一位,其次为4∶4 模式。

从产值上分析:以4∶2 马铃薯间作玉米模式复合亩产值最高为2464.4 元,马
铃薯鲜薯亩产值为1306.2 元,大中薯率66.67%(按1.5 元/kg 计),小薯率38.71%(按0.6 元 /kg 计),居第一;2∶2 模式产值:玉米为1385.7 元(按2.0 元/kg 计),马铃薯鲜薯
为973.3 元,其中大中薯率61.29%(按1.5 元/kg 计),小薯率32.5%(按0.6 元/kg 计),复合产值为2359 元,居第二;4∶2 马铃薯间作玉米模式比2∶2 间作模式亩增收105.4 元,
增加4.46%。

3 结论
试验结果说明,以2 ∶ 2 种植模式复合单产量最高,复合产值则以4 ∶ 2 间作模式最好。

根据当前马铃薯市场价格比玉米上升较好的态势,应大力总结推广4 ∶ 2 间作模式。

收稿日期:2019-08-28
编辑/ 李淑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