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尔巴哈论读书报告终稿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书报告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书报告提纲概述:
费尔巴哈(Ludwig Andreas Feuerbach)是19世纪德国重要的哲学家和社会学家,他的思想对于宗教、人性、自由等问题有深刻的洞见。
在本次读书报告中,将分别从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人性观以及自由观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
1.1 宗教是人类自身的产物,是人对自己的本质的投影。
1.2 宗教不是客观存在,是主观想象的产物。
1.3 宗教的本质是人对自己的本质的忏悔和批评。
1.4 宗教信仰是一种心理病态,会导致人的自我缩小和依赖。
二、费尔巴哈的人性观
2.1 人性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与社会和文化密切相关。
2.2 人的本质是物质的,与灵魂无关。
2.3 人的欲望和激情是人性的表现,应当得到尊重。
2.4 人的自我意识是人性的根本属性。
三、费尔巴哈的自由观
3.1 自由是人类的本质特征,它是人类的生命和幸福的基础。
3.2 人的自由不应受到任何形式的限制和束缚。
3.3 自由的实现需要通过社会变革和政治革命。
3.4 自由不是抽象的,而是与具体的社会文化相关的。
结语:
费尔巴哈的思想既深邃又具有启发性。
通过对他的宗教批判、
人性观和自由观的探讨,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的精神和本质,更好地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书报告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书报告《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书报告《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于 1845 年春在布鲁塞尔写成的批判费尔巴哈哲学的纲要性文件。
这份提纲虽然篇幅简短,但却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文献。
在阅读这份提纲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马克思思想的深邃与创新。
费尔巴哈的哲学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马克思通过对其的批判,展现出了全新的哲学视角和方法论。
提纲的第一条就指出了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即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这一观点强调了实践在认识世界中的重要性。
传统的唯物主义往往只是被动地接受和反映外部世界,而忽略了人类通过实践活动主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
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类认识的基础和来源,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事物的本质。
第二条中,马克思批判了唯心主义虽然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却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
这表明马克思既看到了唯心主义在强调主体能动性方面的积极意义,又指出了其脱离实际、抽象空洞的局限性。
他主张将能动性与现实的实践活动相结合,以实现对世界的科学认识。
第三条中,马克思指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这进一步强调了实践的变革性作用。
环境与人的发展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在实践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只有通过革命的实践,才能实现环境的改变和人的自我完善。
第四条则对费尔巴哈的宗教观进行了批判。
费尔巴哈认为宗教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异化,但他没有进一步分析这种异化产生的社会根源。
马克思指出,宗教产生的根源在于社会的阶级对立和不平等,只有消除这些社会矛盾,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宗教。
第五条中,马克思强调了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一观点打破了以往对人的本质的抽象理解,将人置于具体的社会关系中进行考察。
费尔巴哈论读书报告终稿

费尔巴哈论读书报告终稿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费尔巴哈论》读书报告第一部分:简述恩格斯在各章中论述的基本思想第一章首先,恩格斯分析了黑格尔的哲学,按照黑格尔的思维方法,对“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命题进行了剖析,得出结论“黑格尔哲学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正是在于它彻底否定了关于人的思维和行动的一切结果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
”即,肯定了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辩证法思想。
接着,恩格斯分析了黑格尔哲学体系与方法的矛盾。
一方面,肯定了黑格尔哲学体系所包括领域的空前广大,以及黑格尔在其中阐发的思想;另一方面,指出了黑尔格哲学的唯心主义性质,及其所导致的哲学保守性。
由此,恩格斯得出了唯心主义不能将辩证法贯彻到底的结论,指出要寻找与辩证法相适应的认识世界的方法,亦即之后提及的唯物主义思想。
最后,恩格斯对黑格尔哲学解体后出现的费尔巴哈哲学进行了评价,肯定了费尔巴哈对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批判,同时指出他没有战胜黑格尔的哲学,是因为他对黑格尔哲学采取了全盘否定的态度,在抛弃了唯心主义的同时也抛弃了辩证法。
而马克思主义哲学选择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结合。
第二章首先,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其中,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
第二个方面的内容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两大派别。
接着,恩格斯分析了旧唯物主义哲学的一般局限性,即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唯心史观;以及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即,只承认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却否认事物的发展变化。
恩格斯进一步分析了这种局限性发生的原因,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即,使“历史科学和哲学科学的总和,同唯物主义的基础协调起来,并在这个基础上加以改造。
费尔巴哈读后感

费尔巴哈读后感在翻开费尔巴哈的著作之前,我就像一个在黑暗中摸索的孩子,对即将到来的光明充满了好奇与期待。
费尔巴哈的理论,一开始让我感觉像是闯进了一座古老而神秘的城堡。
每一个观点,每一段论述,都仿佛是城堡中的一间密室,等待我去探索和解锁。
他对于宗教的批判,犹如一阵清风吹散了笼罩在我心头的迷雾。
我还记得书中提到的关于宗教本质的论述,费尔巴哈指出宗教是人把自己的本质投射到虚幻的对象上。
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的一件趣事。
那时候,我特别害怕黑暗,总觉得黑暗的角落里藏着各种妖魔鬼怪。
每天晚上睡觉前,我都会紧紧地抓住被子的一角,仿佛那是我的护身符。
有一天晚上,外面狂风大作,窗户被吹得嘎吱作响。
我吓得缩成一团,心里拼命地祈祷着:“老天爷啊,保佑我今晚平安无事,千万别让那些妖怪来抓我。
”现在想来,那时候的我不就是把自己对于未知和恐惧的想象,投射到了那些根本不存在的“妖魔鬼怪”身上吗?就像人们把自己对于完美、永恒和拯救的渴望,投射到了宗教的神灵身上一样。
费尔巴哈还强调了人的感性存在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的本质不是抽象的精神,而是具体的感性的存在。
这让我联想到了自己的一次旅行经历。
那次,我独自一人去了一个偏远的小山村。
村子里没有高楼大厦,没有车水马龙,只有朴实的农舍和一望无际的田野。
我住在一位老乡的家里,每天跟着他们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脸上,那种温暖和真实的感觉让我陶醉。
我跟着老乡去田里插秧,脚踩在湿润的泥土里,感受着大地的力量和生机。
傍晚,坐在院子里,看着满天的繁星,听着昆虫的鸣叫,那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自己作为一个感性存在的真实和美好。
在那一刻,我不再是一个被各种抽象概念和理论包裹的人,而是一个能真切感受到阳光、泥土、星空的活生生的存在。
读着费尔巴哈的文字,我越来越觉得他就像是一位智慧的长者,用最朴实的语言,揭示着生活中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真相。
他对于人的本质的理解,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和行为。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书报告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书报告摘要本文对费尔巴哈的提纲就马克思个人的理解进行了极为详细的解读,可谓是面面俱到,但却又言简意赅,马克思批判了旧唯物主义中的直观性和受动性,并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总的理论;同时他还指出了环境的改变和人们活动的一致基础就是革命的实践,而且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的总和;最后,马克思还运用实践的观点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宗旨和任务就是改造世界。
关键词《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书报告正文《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的主要著作之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提纲》简洁明了,仅有千余字,但的纲领性文件之一,标志着马克思哲学基本思想的形成,思想却十分深刻,它批判了费尔巴哈以及其他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该提纲被恩格斯誉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采用总-分-总的写法,直截了当,简洁明了。
第一部分为总论,先提出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一切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再把实践的观点应用于社会历史的研究,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引出历史唯物主义的最基本观点;最后水到渠成,指出新、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对立,阐明了新唯物主义的社会基础,基本特征和历史使命,表明了自己坚持倡导新唯物主义,反对旧唯物主义的坚定立场。
《提纲》的重大意义,首先在于它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从而为唯物史观乃至崭新的科学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生长点和立足点,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科学地说明了人的社会性本质,解决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揭露了一切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
在《提纲》中,马克思紧紧围绕着旧唯物主义的基本缺陷——直观性和受动性,批判了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确立了辩证唯物主义或者说实践唯物主义和唯物史观最基本、首要的观点——实践观点。
费尔巴哈论读后感

费尔巴哈论读后感费尔巴哈是德国哲学家,他的著作《费尔巴哈论》是一部思想深刻的哲学著作。
在这本书中,费尔巴哈对宗教、哲学、科学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许多新颖的观点和见解。
通过阅读《费尔巴哈论》,我对人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新的认识,也对自己的人生和价值观有了新的思考。
费尔巴哈在书中提出了“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这一著名观点。
他认为,宗教是一种精神鸦片,它让人们沉迷于虚幻的幻想之中,忽略了现实世界的痛苦和困难。
这一观点让我对宗教产生了新的认识。
我以前一直认为宗教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对生活的寄托和安慰。
但通过费尔巴哈的分析,我开始思考宗教对人类的影响,以及宗教在社会中的作用。
我逐渐意识到,宗教确实有着许多负面影响,它可以让人们变得盲目,甚至导致一些极端的行为。
因此,我开始对宗教持更加理性和客观的态度,不再盲目地相信宗教的一切。
除了对宗教的批判,费尔巴哈在书中还对哲学和科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认为,哲学和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哲学是从抽象的思维出发,而科学是从具体的实践出发。
这一观点让我对哲学和科学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
我以前一直认为哲学和科学是两种相互独立的学科,各自有着自己的研究对象和方法论。
但通过费尔巴哈的分析,我开始意识到哲学和科学之间是有着内在联系的,它们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工具和手段。
哲学和科学可以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共同推动人类认识世界的进步。
通过阅读《费尔巴哈论》,我对人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新的认识。
费尔巴哈的观点和见解让我开始思考人类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传统,以及它们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我开始意识到,人类的思想和文化是多样的、复杂的,它们不仅反映了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也反映了人类的局限和偏见。
因此,我们在面对思想和文化时,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学习和探索,以便更好地适应和改变现实世界。
通过阅读《费尔巴哈论》,我对自己的人生和价值观也有了新的思考。
费尔巴哈对宗教、哲学、科学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的批判和分析,他提出了许多新颖的观点和见解。
费尔巴哈读书报告材料

费尔巴哈读书报告材料费尔巴哈读书报告材料《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这篇文章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德国古典哲学批判的继承和对自身内容的阐明。
对待这篇文章的理解不能仅仅局限于题目,这并不是只针对费尔巴哈一个人哲学思想的批判,而是把费尔巴哈作为德国古典哲学家的代表,阐述他们的哲学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联系与区别。
同时题目中的终结应当理解为“解体和升华”,正是因为黑格尔、康德、费尔巴哈等人哲学思想的解体,马克思主义哲学才在此基础上诞生,终结并不是对德国古典哲学的全面否定,而是一种批判性的继承,即其正确的部分被马克思主义哲学吸收,从而得以传承下去。
费尔巴哈论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阐述了黑格尔的哲学思想,阐述了辩证法的发展观;第二章分析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并阐述了哲学的基本问题;第三章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第四章则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其实现的哲学变革,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系列基本原理。
本报告将结合问题分析文章的内容:第一章“以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为切入点,分析了黑格尔哲学。
这里的“合理”,并不是通常意义上那种正确的价值判断,而是符合黑格尔的绝对理念。
在黑格尔看来,真理是具体的、现实的,现实是经过辨证发展的绝对理性的实现,所以,现实一定是合乎理性的,因为不合乎理性的东西是不容与绝对精神的。
另一方面,理性也只有通过现实才能表现自身,非现实的理性是空的,所以说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
但是这种绝对观念、绝对真理的说法和黑格尔所使用的辩证法是相矛盾的,一方面,绝对真理或绝对观念被描述成黑格尔哲学已经达到的认识,他的哲学体系中的全部教条内容都被宣布为绝对真理;另一方面,他的消除一切教条的方法事实上否认了绝对真理的存在,正如文中所说:“这种辩证哲学推翻了一切关于最终的绝对真理和与之相应的绝对的人类状态的观念。
在它面前,不存在任何最终的东西、绝对的东西、神圣的东西;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暂时性;在它面前,除了生成和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
读书报告最终定稿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书报告摘要:《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写在马克思遗留下来的一本《1844-1847年笔记》里。
1888年,恩格斯把它附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的单行本中第一次发表出来,并指出它的写作时间是1845年春天,地点是布鲁塞尔。
《提纲》是马克思拟写一篇有关人类“历史观”(或实践观)方面论著的提纲。
关键词:费尔巴哈提纲历史观马克思人类世界观一有关人类“历史观”(或实践观)的提纲(一)《德意志意识形态》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恩1845——1846年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基本上是根据《提纲》的基本观点组写而成的。
所以,可以这样说:《提纲》是马克思为了与恩格斯合写《形态》时个人拟写的一篇提纲,《形态》是马克思《提纲》的第一次阐发。
关于这一点,在《形态》一文的“注释9”中非常明确地注释过:“1845年春天马克思和恩格斯已经决定共同写这部著作……第一卷的内容主要是研究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一章里叙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原理”[1]。
这些不但肯定了《形态》的属性是“历史观”,而且同时印证了《提纲》是“历史观”范畴的提纲。
(二)辩证唯物论与哲学哲学是关于整个宇宙世界最根本的共性和普遍性的学问。
辩证唯物论之所以是哲学,就因为它的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和辩证的三大规律、五对范畴等都是宇宙世界一切事物最根本的共性和普遍性,所以它能够用以指导人们去认识宇宙世界中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与发展到消亡,并做出符合实际的解释。
而人的“历史观”、意识论、认识论、实践观不是整个宇宙世界的共性和普遍性。
它们的原理、规律、范畴并不能对整个世界的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与发展到消亡做出合符实际的解释。
它们只是人的生存、生活的方式、手段、规律和范畴,只能用以解释人的生存、生活的某些方面。
既然《提纲》是“历史观”或“实践观”,当然就不是哲学提纲,而只是有关人类生存、运动、变化与发展的具体科学的一个提纲而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费尔巴哈论》读书报告国际商学院张梦莎0第一部分:简述恩格斯在各章中论述的基本思想第一章首先,恩格斯分析了黑格尔的哲学,按照黑格尔的思维方法,对“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命题进行了剖析,得出结论“黑格尔哲学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正是在于它彻底否定了关于人的思维和行动的一切结果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
”即,肯定了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辩证法思想。
接着,恩格斯分析了黑格尔哲学体系与方法的矛盾。
一方面,肯定了黑格尔哲学体系所包括领域的空前广大,以及黑格尔在其中阐发的思想;另一方面,指出了黑尔格哲学的唯心主义性质,及其所导致的哲学保守性。
由此,恩格斯得出了唯心主义不能将辩证法贯彻到底的结论,指出要寻找与辩证法相适应的认识世界的方法,亦即之后提及的唯物主义思想。
最后,恩格斯对黑格尔哲学解体后出现的费尔巴哈哲学进行了评价,肯定了费尔巴哈对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批判,同时指出他没有战胜黑格尔的哲学,是因为他对黑格尔哲学采取了全盘否定的态度,在抛弃了唯心主义的同时也抛弃了辩证法。
而马克思主义哲学选择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结合。
第二章首先,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其中,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
第二个方面的内容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两大派别。
接着,恩格斯分析了旧唯物主义哲学的一般局限性,即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唯心史观;以及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即,只承认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却否认事物的发展变化。
恩格斯进一步分析了这种局限性发生的原因,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即,使“历史科学和哲学科学的总和,同唯物主义的基础协调起来,并在这个基础上加以改造。
”最后,恩格斯在施达克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问题上进行了批判,并明确表示,划分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只能是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回答。
第三章首先,恩格斯对费尔巴哈的宗教观进行了批判,指出其对宗教的认识和理解是片面的,而根源是唯心主义思想。
第一,将客观事物过分神圣化,其所言的“宗教”是抽象的、观念的产物。
第二,否认宗教的历史性,颠倒了宗教与历史的关系。
接着,恩格尔列举了费尔巴哈伦理学的主要观点,并针对其中的唯心主义思想进行了批判。
第一,其伦理观的基础是抽象人性论,这是其伦理观的根本错误。
第二,鼓吹抽象善恶观,未正确揭示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
第三,推崇抽象的爱的道德论,使其哲学丧失了革命性。
最后,恩格斯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诞生的必然性。
他反对对抽象的人的崇拜,而提出要把现实的人,作为在历史中行动的人去考察。
第四章首先,恩格斯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的扬弃,形成了唯物主义思想和辩证法思想的有机结合。
接着,恩格斯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并重点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历史观。
一方面,指出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任务是研究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并强调对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的考察。
另一方面,阐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其中包括:生产方式的变化是历史变迁的终因,经济基础决定国家与法律,经济基础决定意识形态。
最后,恩格斯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伟大意义。
即,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自然观和历史观的有机结合。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
第二部分:回答问题1、第一章:恩格斯是如何分析黑格尔哲学体系与方法的矛盾?首先,恩格斯指出,“凡是现存的,都一定要灭亡”这个命题是由黑格尔的思维方法必然要得出的结论,而黑格尔本人并没有作出这个结论。
由此,恩格斯发现了黑格尔哲学体系与方法的矛盾。
接着,恩格斯用逻辑推理的方法阐述了这个矛盾产生的原因,并指出其根源是唯心主义思想。
黑格尔认为,自然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然后在精神中,即在思维中和在历史中,再返回到自身。
也就是说,他将“绝对观念”视为世界本原。
而自然界的客观存在则证明了这种“绝对观念”的彻底形成。
也就是说,“绝对观念”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是一个已经达到了的终点,它意味着认识的终结。
这显然是一种绝对的教条的哲学,而黑格尔本人却在《逻辑学》中一再强调永恒真理不过是逻辑的或历史的过程本身。
由此,恩格斯推出了黑格尔哲学体系与方法的矛盾。
需要指出的是,这个矛盾是恩格斯以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为出发点所推出的,即恩格斯以逻辑推理作为实践的手段,推出了与黑格尔哲学体系相矛盾的结论。
也就是说,黑格尔的理论没有经过自身实践方法的检验,说明了黑格尔哲学在认识论与方法论上的不相适应。
最后,恩格斯充分肯定了黑格尔哲学体系所包含领域的空前广大,高度评价了其辩证法思想,并表示要找出与之相适应的认识世界的方法,即唯物主义思想。
2、第二章:恩格斯是如何分析旧唯物主义哲学的一般局限性及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局限性的?首先,恩格斯指出,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哲学属于“纯粹的唯物主义”,即认为“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而精神本身只是物质的最高产物。
”恩格斯对此观点表示肯定,但同时也指出了其片面性。
如费尔巴哈自己所言,“在我看来,唯物主义是人的本质和人类知识的大厦的基础﹔但是,我认为它不是生理学家、狭义的自然科学家如摩莱肖特所认为的而且从他们的观点和专业出发所必然认为的那种东西,即大厦本身。
向后退时,我同唯物主义者完全一致﹔但是往前进时就不一致了。
”对此,恩格斯指出,“费尔巴哈在这里把唯物主义这种建立在对物质和精神关系的特定理解上的一般世界观同这一世界观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即世纪所表现的特殊形式混为一谈了。
不仅如此,他还把唯物主义同它的一种肤浅的、庸俗化了的形式混为一谈”。
也就是说,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在于:只认识到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却否认了事物的发展变化;只能够认识处于绝对静止状态下的事物,而不能将其放到历史之中,以发展的观点看待事物;只关注到空间的维度,却忽略了时间的跨度。
因此,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不完整的,与唯心主义的决裂是不彻底的。
接着,恩格斯结合自然科学的发展进程,阐述了旧唯物主义哲学以下三方面的局限性。
第一,机械性。
即把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企图用力学来解释一切现象。
造成这种局限性的部分原因是,18世纪的自然科学中只有固体力学,而化学、生物学尚未成熟。
第二,形而上学性。
即“不能把世界理解为一种过程,理解为一种处在不断的历史发展中的物质”,仅肯定事物的发展,而否认事物发展的前进性,认为自然界的运动“是永远绕着一个圆圈旋转”。
这种局限性的存在,一方面缘于当时风行的形而上学即反辩证法的哲学思维方法,另一方面缘于地质学、胚胎学、植物和动物生理学以及有机化学在当时尚未建立。
第三,唯心史观。
即把人类社会看作是偶然事件的堆积,否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这缘于对当时的文化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忽视。
值得一提的是,恩格斯在分析论述旧唯物主义哲学的一般局限性及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局限性的时候,特别注意指出了导致局限性存在的客观因素。
这种分析是符合实际的,同时,这使得其论证过程本身就隐含着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
自然科学的发展进程,一方面体现出物质的第一性,另一方面体现出发展进步的思想。
最后,恩格斯分析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局限性存在的原因,并进一步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诞生的必然性。
他说,“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也有自己的发展史和自己的科学。
因此,问题在于使关于社会的科学,即所谓历史科学和哲学科学的总和,同唯物主义的基础协调起来,并在这个基础上加以改造。
”因此,历史唯物主义不仅承认物质是世界本原,而且认识到了事物在历史中不断前进发展的变化规律。
3、第三章:费尔巴哈伦理学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恩格斯是怎样批判费尔巴哈伦理学的基本原则的?费尔巴哈伦理学的主要观点是:第一,人(包括他自己)是抽象的;第二,“恶”等于绝对的“坏”;第三,人们追求幸福的平等权利是绝对的。
恩格斯指出,“对己以合理的自我节制,对人以爱(又是爱!),这就是费尔巴哈的道德的基本准则,其它一切准则都是从中引伸出来的。
”即,费尔巴哈伦理学的基本准则是“爱”。
恩格斯对“爱”的理论的批判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对于个人而言,费尔巴哈认为,追求幸福的欲望是人生来就有的,因而应当是一切道德的基础。
但正如恩格斯所言,“追求幸福的欲望只有在非常罕见的情况下才能得到满足,而且决不会对己对人都有利。
他的这种欲望要求同外部世界打交道,要求有得到满足的手段”,费尔巴哈忽视了追求幸福的对象和手段,即物质条件,这是从抽象的人而不是从现实的人出发所必然导致的结果。
第二,对于他人而言,费尔巴哈认为,追求幸福是每个人的平等的绝对的权利,是适合于任何时代和任何情况的。
对此,恩格斯通过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例证,阐发了“追求幸福的欲望只有极微小的一部分可以靠观念上的权利来满足,绝大部分却要靠物质的手段来实现”的观点,不仅强调了物质的第一性,而且指出了历史的唯物主义观点,具体而言即不同历史时期的平等权利在不同阶级有着完全不同的内容。
此外,恩格斯还按照费尔巴哈的伦理学观点,以证券交易所的情景为假设,指出“费尔巴哈的道德是完全适合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残存的唯心主义思想及绝对化的观点使其哲学丧失了革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