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起死回生企业
历史大企业绝处逢生的例子 -回复

历史大企业绝处逢生的例子-回复历史上有许多大企业曾遭遇绝境,然而它们通过不懈努力和决策的改变,最终逢生并实现了重大转型。
这些企业的成功故事提供了深刻的启示,为其他企业以及个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以下将通过分析几个著名的历史大企业绝处逢生的例子,探讨它们是如何应对困境并成功突破的。
一、苹果公司早在1990年代末,苹果公司曾处于低谷。
在乔布斯被迫离开的时期,苹果的市场份额和利润均大幅下滑,面临着强大的竞争压力。
然而在2000年初,乔布斯重新回到了苹果,带来了全新的思维和创新理念。
乔布斯意识到苹果需要重新定义自己的定位和产品。
他决定将公司重新集中在电子消费品领域,并推出几个重要的产品,如iPod、iPhone和iPad。
这些产品的成功不仅使苹果摆脱了绝境,而且也将公司带入了一个全新的增长阶段。
苹果公司的成功故事表明,当一个企业陷入困境时,需要找到新的市场机会,并以创新的方式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同时,领导者的决策和领导力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福特汽车公司在上世纪20年代,福特汽车公司曾经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制造商。
然而在20世纪70年代,福特公司面临着严重的质量问题和竞争压力,导致市场份额的急剧下降。
然而,在1980年代初,福特公司雇用了一位新的首席执行官——杰克·韦尔奇,他采取了一系列大胆的决策来挽救公司。
韦尔奇将公司转变为以质量为核心的组织,并推行了"产量零缺陷"的原则。
他还采取了激进的重组措施,关闭了一些低效的工厂和部门,并将公司的资源重新配置到更有竞争力的产品上。
在韦尔奇的领导下,福特公司逐渐恢复了盈利能力,并在市场上重新获得了一席之地。
这个例子表明,当一个企业陷入绝境时,关键的是识别并解决问题根源,并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改革和重组。
三、IBM公司上世纪80年代,IBM公司曾面临严重的经营困境。
过去几年中,IBM的利润持续下滑,产品竞争力也大幅下降。
然而,IBM通过一系列战略决策和变革措施成功逆转了颓势。
中国企业走出困境,实现发展的例子

我国企业走出困境,实现发展的例子随着全球经济竞争的日益激烈,我国企业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然而,一些我国企业通过创新和改革,成功走出困境,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就这些企业的成功案例进行分析,并探讨它们取得成功的原因。
以下是几个典型例子:1. 腾讯公司腾讯公司是我国领先的互联网企业,成立于1998年。
作为一家互联网巨头,腾讯经历了多次转型,不断探索新的商业模式。
通过手机游戏、社交评台和云计算等业务的发展,腾讯成功实现了多元化发展,成为了全球知名的互联网公司之一。
2. 阿里巴巴集团阿里巴巴集团是我国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成立于1999年。
阿里巴巴通过引入淘宝、支付宝、阿里云等业务,不断拓展其商业版图。
阿里巴巴也将商业模式拓展至海外市场,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阿里巴巴的成功离不开其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不断创新的精神。
3. 华为公司华为公司是我国领先的通信设备制造商,成立于1987年。
华为凭借自主研发和持续创新,成功挑战了国际巨头,稳居全球通信设备市场的前列。
华为的成功离不开其长期的技术积累和强大的研发能力。
4. 海尔集团海尔集团是我国最大的家电制造商,成立于1984年。
海尔通过引入创新管理理念和全球化战略,成功走出品牌建设的困境,成为了全球领先的家电企业之一。
海尔的成功离不开其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不断创新的精神。
这些企业的成功案例反映了我国企业改革创新的积极意义,也启示了其他企业在面临困境时应当如何应对。
以下是它们成功的主要原因:1. 市场洞察力这些成功的企业都具备敏锐的市场洞察力,能够在市场变化中把握机遇,及时调整战略,满足消费者需求。
2. 创新理念这些企业不断引入创新理念,通过技术研发、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保持竞争优势,实现了持续发展。
3. 全球化战略这些企业实施了全球化战略,通过拓展海外市场,寻找新的增长点,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4. 良好的管理团队这些企业拥有一支高效的管理团队,能够有效地协调内外部资源,实现企业战略目标。
中国未来有哪些可能成为百年企业

中国十大品牌,可建立百年企业,未来可称霸世界中国产品早已从OEM加工,走到中国智造,中国品牌。
随着中国企业的创新精神,在产品科技和研发上下功夫,中国品牌的产品已经在全世界,从追赶到并肩,有的品牌甚至实现超越。
以及中国制造业早已改变过去的粗制烂造,开始追求品质,并以工匠精神打磨产品。
已经超越国外许多同类品牌。
中国品牌未来将以高品质,低价格,周到的服务与售后,来打败外国品牌,赢得全世界。
NO1:电子业:华为华为的创新与研发,独步全球。
华为独具一格的企业文化与管理模式,如果没有美国的打压早已独步全球了。
NO2:保险业:平安保险我们很多喷子和公知还在鼓吹安联、安盛等这些外国保险公司时,中国的保险业平安等一些公司早已占领中国市场,将逐步向世界进军。
NO3:网购业:阿里/京东已经是世界第一了,下一步海外购、速卖通等,将全球变成一个村庄。
NO4:网络科技:腾讯十年以后,脸书用户将只占腾讯微信的三分之一。
NO5:快递业:顺丰美国联邦快递横行江湖时,顺丰的王家卫还在学步中,现在的顺丰通过科学的管理,超前的布局,不到五年时间,我相信,你走在国外任何一个街道都能看到大大的顺丰SF LOGO。
NO6:电器类:美的、海尔、格力相信未来整个地球,将是中国这三大品牌的天下。
NO7:运动品牌:李宁、安踏这个我最有发言权,我在全球最大的鞋制造业裕元工业工作10多年,无论是NIKE、阿迪还是天伯伦我都了如指掌。
国产运动品牌:李宁和安踏的鞋设计,功能,用料,都不会比NIKE差,甚至超越NIKE,要知道李宁和安踏的生产管理人员,研发人员,以前都是耐克和阿迪的精英。
李宁和安踏的研发中心,产品设计,功能都已经比肩甚至超越耐克了。
以及仅耐克和阿迪四分之一的价格, 更具竞争力NO8: 电子产品: 联想当年联想购买IBM时,就意味着此消彼涨。
第四次工业革命, 东方将彻底压倒东方.并将占领世界.NO: 9 重工:三一、徐工重工业,将进入中国品牌时代,美国前总统在任总统期间, 发表演说时, 背后的徐工挖掘机的海报特别显眼.NO:10 汽车: 红族 . 长城这是唯一一个还在追赶的品牌,前面9个品牌不是与国外品牌并驾齐驱,就是早已遥遥领先了.。
中国企业绝境重生的例子

中国企业绝境重生的例子成立于20xx年的xx有限公司,是陕西省委、省政府为振兴钢铁产业而组建的陕西唯一的国有大型钢铁企业集团。
20xx年12月x x集团重组加入世界500强企业xx集团,成为其控股子公司,是陕西省国资委监管的重要子企业。
然而xx集团的成长历程却异常坎坷,原本整合企业的债务负担,市场低迷带来的销售下滑,同行无序竞争恶意压价……各种负面因素的叠加让xx集团曾一度年亏损高达40亿元。
“20xx年,企业已经面临严重亏损,贷款的利息都拿不出。
”回忆起那段最苦涩的时光,xx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xx仍心有余悸,“好在上级单位xx集团及时伸出援手,企业才熬过了最困难的时期。
”破釜沉舟,不改革企业还得死!xx集团决定先从选人用人体制上进行突破,要给“死水一潭”的企业投下一枚“深水炸弹”。
通过市场化选聘打破国企用人机制,xx首先要引进能帮企业走出困境的人。
面对20xx年巨亏达40亿元的生存危机,20xx年4月xx集团为其最大的钢铁主业单位xx公司引进2名职业经理人,分别聘任为总经理和副总经理。
“聘请的职业经理人的工资与效益挂钩。
我们就是要用高薪聘请市场中最优秀的经营人才,同时通过健全职业经理人契约化制度,建立对标市场化的薪酬体系,打破传统国企按级别分配收入的‘大锅饭’局面。
”xx说。
改革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在职业经理人以市场模式对xx公司进行改革后,20xx年当年该公司即实现持平不亏,20xx年实现利润19亿元,20xx年实现利润30亿元。
20xx年,xx集团再次为旗下的xx公司从外部引进2名职业经理人,分别聘任为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当年xx公司也实现了历史最佳生产经营业绩,盈利6亿元。
看到了改革成果,xx集团决定继续改革,以奖励约束机制管理所有人员,全面释放企业管理活力。
20xx年xx集团将总部部门从15个整合为10个,岗位从101个精简为85个。
各子公司也采取大部制改革,其中xx公司将原先3 1个机构整合为19个,各级机关人员由原964人缩减至433人。
中国让这些外国企业起死回生

中国让这些外国企业起死回生作者:来源:《文萃报·周五版》2019年第46期比雷埃夫斯港(简称“比港”)是希腊最大港口,被称为“欧洲的南大门”。
但这颗地中海上的明珠,也曾因债务危机而蒙尘。
直到2016年,中远海运集团成功中标比雷埃夫斯港港务局私有化項目,正式成为港务局控股股东并接手运营管理。
近年来,比港运营蒸蒸日上,已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成果。
中国企业接手之前,比港设备缺乏保养、工人无法工作、船舶压港严重……这都是由十多年前那场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造成的,当时希腊遭受的冲击尤其严重。
在被中国企业收购后,比港不仅能帮助吸引数以亿计的外国投资,还能使这个闭塞的地区变为全球运输中心之一。
对“中国朋友”的感谢,同样来自距离希腊不远的塞尔维亚。
2016年4月18日,河北钢铁集团与塞尔维亚政府签署了斯梅代雷沃钢厂收购协议。
与比港的情形相似,在斯梅代雷沃,中国企业接手的也是个“烂摊子”:生产装备陈旧、管理真空、产品档次不高……但在被河北钢铁集团收购后仅半年,斯梅代雷沃钢厂便结束了连续7年亏损的历史,并在2018年成为塞尔维亚第一大出口企业。
前后如此巨大的反差,也“惊动”了美国媒体。
“大家确实把这儿的中国人视为救星,”一位当地居民对CNN记者说,“我们希望他们留在这儿,他们要是离开,那对我们当中许多人来说将无异于是灾难。
”正如外国网友所说,中国企业往往能给本来处于困境的外国企业带来转机——除了上述两个例子,类似情况也在其他国家多次出现。
在斯里兰卡,中国招商局港口控股有限公司于2014年接手运营科伦坡国际集装箱码头,在该码头带动下,科伦坡港一度成为全球增速最快的港口;在日本,有濒临破产的中小企业被中企收购后,出货量增长了900多倍;在美国,福耀集团在位于俄亥俄州代顿地区的通用汽车废弃厂址上建立的汽车玻璃制造厂,让当地人看到了老工业区复兴的曙光……(据新华社11.12)。
大萧条时期让企业起死回生的5个秘诀请转发给你的老板

⼤萧条时期让企业起死回⽣的5个秘诀请转发给你的⽼板⼤萧条时期让企业起死回⽣的5个秘诀|请转发给你的⽼板稻盛和夫:⼤萧条时期让企业起死回⽣的5个秘诀能够主动把本⽂第⼀个发给⽼板或发到公司群⾥的⼈⼀定是企业的核⼼员⼯,因为这样的员⼯都是潜意识⾥⼼系公司发展的⼈。
——⽼男孩思想⼤环境萧条意味着艰难和痛楚,但如果能熬过萧条,就会成为企业再次飞跃的台阶。
不景⽓的程度越严重,越是要以积极开朗的态度⾯对,全员团结⼀致,切磋琢磨,集思⼴益,竭尽全⼒去突破困境。
本⽂讲解的是⽇本知名企业稻盛和夫在过去⼤萧条时期的5个经营秘诀,让企业顺利度过⼤萧条时的危机。
京瓷原来只是京都⼀家⼩企业,在50年中遭遇过多次严重的经济萧条,但是每⼀回萧条的结果都是京瓷的发展壮⼤。
从这个经验当中,稻盛和夫得出了“应当把萧条当作成长的机会”的结论。
萧条来临,员⼯团结应对,就可以造出⼀个“节”来,像⽵⼦那样的节。
经济繁荣时,企业只是单调地成长,遇着萧条,全体员⼯拧成⼀股绳,发奋努⼒,形成“节”,使企业再次快速成长,这种“节”越多,企业就变得越发优秀。
⽼男孩点评:国内⼤部分的企业家都是在经济繁荣的趋势下,得到发展和壮⼤的,这样情况下的发展和企业家的个⼈能⼒关系不是很⼤;在现如今的经济⼤萧条时期,企业还能平稳度过危机和稳健增长,在萧条过后的发展和壮⼤才是企业家的真实能⼒。
稻盛和夫进⼀步指出,企业应对萧条最⾼明的⼀招,就是在平⽇⾥打造企业⾼收益的经营体制。
为什么⾼收益的企业可以预防萧条呢?萧条出现,⾸先是客户的订单减少,对制造业来讲,可卖的产品减少,销售额降低。
京瓷曾经在⼀次萧条期的时候,半年中销售额降了90%,却还是没亏本!因为当时京瓷利润率达到30%。
因为他们具有独创性技术,能制造当时谁也做不了的新颖陶瓷产品,所以有很⾼的利润率。
这种情况下,即使销售额⼤幅下滑也不会出现⾚字。
稻盛和夫主张:“没有10%的销售利润率,就算不上真正的经营。
”这句话包含两层意思:⼀是企业在平时、在经济繁荣时期就必须付出最⼤的努⼒。
逆境中发展的企业案例

逆境中发展的企业案例1. 小米科技:小米是中国一家知名的科技公司,其成立于2010年,当时正值全球金融危机期间。
在那个时候,国内手机市场已经被苹果和三星等国际巨头垄断,小米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
然而,小米通过创新的商业模式和精良的产品质量,在逆境中迅速崛起。
小米推出了高性价比的智能手机和智能家居产品,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市场份额不断增长。
2. Airbnb:Airbnb是一家在线房屋租赁平台,成立于2008年。
在刚开始的时候,Airbnb面临着许多挑战,包括法律限制和用户安全问题。
然而,他们通过积极与政府合作,改善用户体验并提供更多的保障措施,逐渐赢得了用户的信任。
如今,Airbnb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民宿平台之一,拥有数百万的房源和用户。
3. 美团点评:美团点评是中国一家知名的在线外卖和生活服务平台,成立于2010年。
在创立初期,美团点评面临着许多竞争对手和低利润的困境。
然而,他们通过不断扩大业务范围和提供更多的优惠活动,吸引了大量的用户。
如今,美团点评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外卖平台和生活服务平台之一。
4. 豆瓣:豆瓣是中国一家知名的社交网络和文化娱乐平台,成立于2005年。
在成立初期,豆瓣遭遇了许多互联网巨头的竞争和版权问题的困扰。
然而,他们通过与版权方合作,提供丰富多样的内容,吸引了大量的用户。
豆瓣现在已经成为中国最受欢迎的文化娱乐平台之一。
5. 滴滴出行:滴滴出行是中国一家知名的打车平台,成立于2012年。
在刚开始的时候,滴滴面临着出租车行业的监管和竞争对手的困扰。
然而,他们通过与政府合作,改善用户体验并提供更多的优惠活动,逐渐赢得了用户的青睐。
如今,滴滴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打车平台之一。
6. 瑞幸咖啡:瑞幸咖啡是中国一家知名的咖啡连锁店,成立于2017年。
在刚开始的时候,瑞幸面临着国内咖啡市场被星巴克垄断的困境。
然而,他们通过提供高品质的咖啡和便利的外卖服务,吸引了大量的年轻消费者。
如今,瑞幸咖啡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咖啡连锁店之一。
企业起死回生经典案例

企业起死回生经典案例
企业起死回生是一种非常具有挑战性的现象,但它也是一种非常
常见的商业成功故事。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一个经典的案例,一个曾经辉煌但现在面临困境的企业。
案例:可口可乐公司
可口可乐公司成立于1953年,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饮料公司之一。
它曾经拥有世界上最成功的品牌之一——可口可乐,这种饮料曾经占
据了全球饮料市场的大部分。
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可口可乐公司的广告和营销策略得到了极大的成功,它的品牌知名度和销售额
都达到了巅峰。
然而,在2008年,一场金融危机引发了全球股市动荡。
可口可乐
公司的销售额下降,股票价格下跌,公司面临着巨大的财务困境。
在2009年,可口可乐公司不得不裁员,关闭一些生产线,并开始削减成本。
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可口可乐公司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
然而,它并没有放弃。
相反,可口可乐公司采取了积极的措施,如与百事
可乐合并,开拓新市场,通过推出“无糖”和“低碳”等创新产品来吸引消费者。
在2010年,可口可乐公司的销售额开始复苏,并迅速增长。
现在,可口可乐公司已经成为一家全球性的公司,它拥有多个知
名品牌,包括可口可乐、雪碧、芬达、健怡可乐等等。
它的市场份额
也在不断扩大,它成为了一家非常成功的企业。
这个案例表明,企业在困境中仍然可以获得成功。
企业必须采取
积极的措施,关注消费者的需求和市场的变化,才能在市场上立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布斯:10大起死回生公司苹果居榜首
2010年05月15日15:05腾讯科技夏爽我要评论(6)
字号:T|T
腾讯科技讯(编译/夏爽)北京时间5月14日消息,福布斯网络版刊文称,从苹果到思科,一些昔日强大的公司都曾在生死线上挣扎过,最终起死回生、发展壮大。
下面是10家公司的复活史:
1、苹果
苹果联合创始人乔布斯被董事会逐出苹果5年后,该公司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跌落到历史低谷。
从1995年到1998年连续三年营收平均下滑幅度为18%。
乔布斯被苹果逐出后,创建NeXT公司。
1997年底,苹果通过收购NeXT使乔布斯回归。
乔布斯通过推出iMac和iPod等大量新产品使苹果起死回生。
2、IBM
1911年,IBM推出计算业务后主导业界几十年。
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戴尔和捷威等公司提供低价PC。
IBM于1991年走到低谷,当时营收同比下滑6%,至647亿美元。
1993年,Nabisco前CEO郭士纳(Louis Gerstner)出任IBM CEO。
他的复兴计划包括将IBM分拆为独立的业务部门,负责保险、卫生保健、零售运输和金融产业。
目前IBM致力于为企业构建计算机网络。
3、泰科国际
泰科国际是一家全球性制造巨头,2009年营收逾170亿美元。
就在数年前,该公司还是一家管理不善的公司。
自1991年起,该公司开始长达10年的疯狂收购,收购了12家公司,其中包括 United States Surgical。
大肆收购使泰科国际长期债务高达逾800亿美元,并承担数亿美元损失。
2005年,泰科国际前CEO 丹尼斯·柯慈罗斯基(Dennis Kozlowski)和CFO马克·施瓦茨(Mark Swartz)因欺诈股东数亿美元而获罪。
2002年,爱德华·布林(Edward Breen)出任CEO 后,推动泰科剥离资产,甩掉债务。
2006年,泰科净利润同比增长40%,至8.17亿美元。
4、普利司通/费尔斯通
在联邦调查员宣称福特轻卡和运动型多功能车(SUV)采用有缺陷的普利司通/费尔斯通轮胎可能是大量撞车导致46人死亡的原因后,普利司通/费尔斯通在2000年召回650万只轮胎,并负责更换轮胎,但因供货不足,焦急的用户需要等上数月时间才能换下有缺陷轮胎。
这次事件发生后,该公司展开主题为“不出差错”(Making It Right)的广告宣传,其中公司总裁、董事长兼CEO约翰·兰佩和赛车手马里奥(Mario)及迈克尔·安德里狄(Michael Andretti)为公司亲自做广告。
5、美国大陆航空公司
大陆航空公司在70年历史中不止一次实施复兴计划。
从1983年到1986年及1990年到1993年期间,该航空公司因领导层问题一度申请破产保护。
1994年,波音前高管戈登.贝体恩(Gordon Bethune)出任CEO后开始公司复苏计划。
贝体恩制定“前进计划”,重整员工士气,重建消费者信任。
公司在申请破产保护两年后就重新盈利。
6、福特汽车
2005年,福特汽车董事长兼CEO威廉·克莱-福特(William Clay Ford Jr.)试图重组福特汽车,打造一个全新的“前进方向”,但他通过削减产品提高利润的改革失败了。
那年,福特汽车北美运营亏损16亿美元。
2006年9月,福特聘请波音前高管阿兰·穆拉里(Alan Mulally)任总裁兼CEO。
穆拉里裁减了三分之一的员工,并砍掉林肯、墨丘里、捷豹等品牌,只专注于福特品牌。
该公司已出现好转迹象:2010年第一季度营收同比增长13%,至281亿美元;利润达到21亿美元,连续4个季度出现增长。
7、奥迪
奥迪5000意外加速导致5人死亡、271人受伤后,奥迪美国分部于1987年召回25万台汽车。
之后数年奥迪销量遭到重挫,1991年销量由1985年高峰期的74061台骤减至12283台,跌幅83%。
1993年,奥迪公司发布第一次复兴营销计划,在电视上为一款售价39000美元的敞篷车做广告。
1994年,奥迪销售额增长7%,至80亿美元,1995年增长23%,至100亿美元。
8、惠普
2002年,惠普前任CEO卡莉·菲奥莉娜(Carly Fiorina)试图将康柏计算机整合至其业务时陷入困境,使竞争对手乘虚而入。
惠普现任CEO马克·赫德(Mark Hurd)2005年执掌惠普,支持49亿美元收购Mercury Interactive,2006年发布惠普软件项目。
同年,惠普管理层遭遇丑闻,当时董事长帕特丽西亚·邓恩(Patricia Dunn)聘请调查人员确定公司泄密者。
邓恩的行为引发众议院能源和商务委员会(House Committee on Energy and Commerce)的调查,她随后
辞职。
现在,惠普已经走出邓恩时代,2009年营收达到1170亿美元,重新成功定位为IT巨头,提供数据存储、软件设计和打印服务。
9、阿迪达斯
阿迪达斯于1993年开始复苏计划,当时法国人罗伯特·路易斯-德雷夫斯(Robert Louis-Dreyfus)和克里斯汀·托里斯(Christian Tourres)控制了阿迪达斯业务。
该公司的成功最早可追溯到1924年。
自1987年阿迪达斯创始人阿道夫·达斯勒(Adolf (Adi) Dassler)出售该公司后,大量笨拙的领导使公司失去增长动力。
1992年,阿迪达斯东家将该公司分裂成大量非常混乱的品牌,如 Pony和Le Coq Sportif品牌,提供的产品从领带到香水毫不相关。
当年亏损额约1亿美元,销售额15亿美元,较10年前减少25%。
德雷夫斯和托里斯将阿迪达斯成功转型为运动装品牌,并砍掉不相关产品。
1995年,阿迪达斯利润1.63亿美元,销售额34亿美元。
2009年,销售额近150亿美元。
10、思科
2001年.com泡沫破裂后,许多科技公司陷入财务困境,思科也不例外。
2002年,思科营收下滑15%,至189亿美元。
在CEO约翰·钱伯斯(John T. Chambers)领导下,思科走向复兴之路。
2001年,钱伯斯大幅削减成本。
思科毛利润率为68%。
自2003年以来,其营收年均增长率为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