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四微生物染色

合集下载

微生物细菌实验报告(3篇)

微生物细菌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细菌的基本形态结构。

2. 掌握细菌的分离、纯化和鉴定方法。

3. 学习细菌生理生化反应的检测原理和应用。

二、实验原理细菌是单细胞微生物,具有典型的原核细胞结构。

通过观察细菌的形态、染色和生理生化反应,可以鉴定细菌的种类。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材料: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等纯菌株。

2. 仪器:显微镜、接种环、培养皿、酒精灯、无菌水、生理盐水、革兰氏染色液、生理生化试剂等。

四、实验方法1. 细菌形态观察- 将细菌涂布在载玻片上,进行革兰氏染色。

- 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菌的形态、大小、染色性等特征。

2. 细菌分离与纯化- 将纯菌株接种于琼脂平板,进行划线分离。

- 观察菌落特征,挑选单菌落进行纯化。

3. 细菌生理生化反应检测- 进行糖发酵试验、吲哚试验、甲基红试验、V-P试验等。

- 观察反应结果,判断细菌的生理生化特性。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细菌形态观察- 大肠杆菌:革兰氏阴性,呈杆状,两端钝圆。

- 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氏阳性,呈球形,呈葡萄串状排列。

- 肺炎克雷伯菌:革兰氏阴性,呈短杆状,两端钝圆。

2. 细菌分离与纯化- 划线分离后,观察到单菌落形成。

3. 细菌生理生化反应检测- 糖发酵试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能发酵葡萄糖。

- 吲哚试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呈阳性。

- 甲基红试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呈阳性。

- V-P试验:金黄色葡萄球菌呈阳性,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均呈阴性。

六、讨论与分析1. 通过观察细菌的形态、染色和生理生化反应,可以初步鉴定细菌的种类。

2. 细菌的生理生化反应具有特异性,可用于细菌的鉴定和分类。

3. 在实际应用中,细菌的分离、纯化和鉴定是微生物学研究和临床诊断的重要环节。

七、实验结论1.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细菌的基本形态结构、分离、纯化和鉴定方法。

2. 我们学会了利用生理生化反应进行细菌的鉴定和分类。

3. 本实验有助于提高我们对微生物学基本理论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微生物的观察及革兰氏染色

微生物的观察及革兰氏染色

实验日期:2017.10.25 实验班级:生物技术指导教师:张建丽姓名:高熹学号:1120152430环境中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1 实验目的1)了解培养基的制备原则和制备程序,熟悉常用培养基的名称2)掌握微生物的分离、接种技术3)了解高压蒸汽灭菌的基本原理及应用范围,掌握高压蒸汽灭菌的操作方法2 实验原理2.1 显微镜及油镜2.1.1 显微镜普通光学显微镜是由一组光学系统和支持及调节光学系统的机械系统组成。

机械系统包括镜座、镜臂、镜台、物镜转换器、镜筒及调节器等。

镜座是显微镜的基座,使显微镜能平稳地放置在桌子上;镜台又称载物台,是放置标本的地方,镜台上有压片夹用以固定被检标本,标本移动器可使标本前后和左右移动,有的标本移动器带有游标尺,可指明标本所在位置;镜臂用以支持镜筒,也是移动显微镜时手握的部位;镜筒是连接目镜和物镜的金属筒,镜筒上端插入目镜,下端与物镜转换器相接;物镜转换器安装在镜筒的下端,其上装有3~5个不同放大倍数的物镜,可以通过转动物镜转换器随意选用合适的物镜;调节器安装在镜臂基部,是调节物镜与被检标本距离的装置,通过调节粗、细螺旋便可清晰地观察到标本。

光学系统主要包括目镜、物镜、聚光镜和反光镜等,较好的显微镜有内光源。

目镜一般由两块透镜组成,不同的目镜上刻有5×、10×和15×等字符以表示该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是显微镜中很重要的光学部件,由多块透镜组成,根据物镜的放大倍数和使用方法的不同,分为低倍物镜、高倍物镜和油镜等。

被检物体经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放大后的总放大倍数是物镜的放大倍数和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2.1.2 油镜油镜是实验室常用的显微镜之一,清晰度略高于普通光学显微镜,用于观察衣原体,细菌,细胞器等较细微的结构。

使用油镜时,需在玻片上滴加香柏油。

这是因为油镜的放大倍数较高,而透镜很小,光线通过不同密度的介质物体(玻片→空气→透镜)时,部分光线会发生折射而散失,进入镜筒的光线少,视野较暗,物体观察不清。

检验员四级 微生物检验技术+答案

检验员四级 微生物检验技术+答案

微生物检验技术一、判断题(将判断结果填入括号中,正确的填“√”,错误的填“×”):1.微生物可分为细菌、放线菌、霉菌和酵母菌四大类。

(×)2.具有荚膜的肺炎双球菌其毒力强。

(√)3.食用前将食品充分加热可以防止一些食物中毒的发生。

(√)4.细菌在不同生长条件下,形态可能有变化。

(√)5.根据细菌所含DNA的不同,可以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阴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两大类。

(×)6.所有细菌仅需20~30分钟即可繁殖一代。

(×)7.菌落是指一群在固体培养基表面繁殖形成肉眼可见的集团。

(×)8.大肠杆菌是食品和饮用水卫生检验的指示菌,(×)9.真菌进化程度高于细菌,所以真菌为多细胞的微生物。

(×)10.在微生物中,只有霉菌才能以菌丝体的形式进行生长。

(×)11.酵母菌是一种多细胞的微生物。

(×)12.霉菌主要是通过产生各种有性孢子进行繁殖的。

(×)13.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时,霉菌的菌落较大,比较湿润粘稠,不透明,呈现或紧或松的蜘蛛网状、绒毛状或棉絮状。

(×)14.霉菌往往在干燥的环境中大量生长繁殖,有较强的陆生型。

(×)15.微生物营养物质中氮源的功能是:提供氮素和能量来源。

(×)16.微生物吸收营养物质,单纯扩散是利用浓度差,从浓度低的向浓度高的进行扩散。

(×)17.任何微生物培养基中均需含有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和水分等五种营养物质。

(×)18.微生物在生命活动中需要的能量主要是通过生物氧化而获得。

(√)19.微生物的分解代谢就是将复杂的大分子物质降解成小分子的可溶性物质。

(√)20.微生物的酶具有特殊的催化能力。

可以在发酵工艺上利用任何一种酶来进行生产。

(×)21.细菌生长达到稳定期,菌体生长速度等于零,细菌停止生长。

(×)22.不断加温可以增加细菌的生物化学反应速率和细菌的生长速度。

微生物的染色实验报告

微生物的染色实验报告

微生物的染色实验报告微生物的染色实验报告一、引言微生物是一类极小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

它们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对人类的生活和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为了更好地研究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染色实验成为一种常用的方法。

本实验旨在通过染色技术观察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

二、实验材料和方法1. 实验材料:(1)细菌标本:如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2)染色试剂:如甲基蓝、碘液等;(3)显微镜和玻片。

2. 实验方法:(1)制备细菌涂片:取一滴细菌液滴在玻片上,用另一块玻片将其均匀涂开。

(2)甲基蓝染色:将制备好的细菌涂片放入甲基蓝溶液中浸泡片刻,然后用水冲洗净。

(3)碘液染色:将经过甲基蓝染色的细菌涂片放入碘液中浸泡片刻,然后用水冲洗净。

(4)观察:将染好色的细菌涂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并记录所见。

三、实验结果经过甲基蓝染色和碘液染色后,观察到细菌在显微镜下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和结构。

1. 大肠杆菌大肠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细菌,呈杆状。

在染色后,我们观察到大肠杆菌呈现出深蓝色,细胞形态清晰可见。

通过放大镜,我们可以看到大肠杆菌的细胞体长约为2-3微米,直径约为0.5微米。

细菌细胞内部还可观察到细胞核和胞质等结构。

2. 金黄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细菌,呈球状。

在染色后,我们观察到金黄色葡萄球菌呈现出浅蓝色,细胞形态圆润。

放大镜下,我们可以看到葡萄球菌的细胞直径约为1微米左右,呈团状生长。

细菌细胞内部可见到细胞壁和胞质等结构。

四、实验讨论通过本实验,我们成功地使用染色技术观察了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形态和结构。

染色技术能够使细菌在显微镜下更加清晰可见,有助于研究微生物的特征和生理功能。

细菌的染色实验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不仅可以观察细菌的形态和结构,还可以帮助鉴定不同种类的细菌。

在实际应用中,染色技术在医学、食品安全和环境监测等领域具有重要作用。

例如,医生可以通过染色技术快速鉴定细菌感染的类型,从而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实验四微生物的染色

实验四微生物的染色
1)干热灭菌法:用于培养皿等玻璃仪器。包装好的上 述物品放入恒温箱中,160oC维持2h,旋钮调至零,到 50oC可取
2)高压蒸汽灭菌:微生物试验所需仪器培养基,皆可 用高压灭菌锅灭菌
2)灭菌操作过程
A 先加水,放物品,盖锅盖,对称的拧紧螺栓,防 漏气。
B 加热,并开排气阀,冒热气3~5min后关。到所需 压力 计时,达灭菌时间后停止加热
❖ 取水样 • 自来水样的采集 • 河湖、井水、海水水样的采集 • 水样的处置
❖ 初步发酵实验
❖复发酵实验
❖准备工作
• 滤膜灭菌 • 滤膜过滤器安装
❖ 过滤水样
❖ 观察结果
• 挑取符合大肠菌群菌落特征的菌落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 • 将镜检验员革兰氏服性、无芽孢杆菌的菌落再接种一支乳 糖 蛋白胨发酵管,经370c培养24h,产酸又产气者即为大肠菌群阳性 • 计算
试管,中指于其间,斜面向上,管口齐平。
D接种环灭菌
E 将棉花拔出,试管口微绕火焰。用接种环迅速移菌种于另一试 管底部,再接种环上有底部向上画曲线。接种环灭菌。
2)液体接种 由斜面基接种到液体培养基。用接种环将菌种全 送入液体培养基,塞棉花,转动使其混匀。
3)液体培养基中的菌种被接入液体培养基
用无菌移液自菌种管吸取菌液接种到另一液体培养基中赛好 棉塞即可
(2)平板划线分离法
a制作: 将熔化冰冷至50oC的营养琼脂培养基 10~15ml
导入无菌培养皿,凝固成平板
b划线:以无菌操作,接种环挑污泥于在平板上划线,盖盖, 倒置于30oC恒温箱培养48h后观察结果
•2其他接种方法的操作
1)斜面接种技术
A 贴标签
B
点燃酒精灯
C将
一支斜面菌种和一支待接种的斜面培养基放左手,拇指压住两

04 实验四 放线菌、酵母和霉菌形态的观察

04 实验四 放线菌、酵母和霉菌形态的观察

04 实验四放线菌、酵母和霉菌形态的观察实验目的:1. 了解微生物的形态特征。

2. 熟悉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学习普通染色技术。

3. 学习鉴别放线菌、酵母和霉菌的形态特征。

实验材料:1. 盐酸裂解液、甲醛定型液、碘酒、甲基橙、溴酚蓝等。

2. 放线菌、酵母和霉菌的培养物。

实验步骤:1. 取一小块培养物放在玻片上,滴上一滴生理盐水并用小棒子将其研磨均匀。

2. 放线菌培养物制片:将研磨好的放线菌制成薄片,滴上盐酸裂解液使其变成透明,定型液使其固定,并在空气中晾干。

然后,在火上加热定邦,再用碘酒染色,过后清水洗净,醋酸洗净并晾干或用吹风机吹干。

3. 酵母培养物制片:将研磨好的酵母制成薄片,滴上碘酒染色剂染色,过后清水洗净,醋酸洗净,晾干或用吹风机吹干。

4. 霉菌培养物制片:将研磨好的霉菌制成薄片,滴上甲基橙染色剂染色,过后清水洗净,醋酸洗净,晾干或用吹风机吹干。

5. 用显微镜观察制片。

实验结果:放线菌:放线菌为革兰阳性菌,细胞形状呈弯曲的短小棍形,光学显微镜下看到的细胞较长,一般在1-20微米之间,可以分枝,分枝形成的菌丝从外形上呈现出类似于蜘蛛网的形状。

勃林美细胞内有许多成熟的孢子,呈现为典型的链状。

常常在不规则的小菌落或黏液内生长。

酵母菌:酵母细胞直径一般在2-5微米之间,为单细胞生物,在将染好色的玻片放在光学显微镜下很容易看到直径3微米以上的球形,卵圆形等细胞结构,表面光滑。

细胞质软,柔软而透明。

霉菌:霉菌属真菌,具有多种形态,种类繁多,细胞直径1-5微米,长1-10微米,细胞呈现不规则形状,通常形成的是在菌丝基础上聚合并且扩展而成的菌落。

通过本次实验观察和比较放线菌、酵母和霉菌的形态特征,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放线菌为分枝杆菌,细胞型态呈弯曲状,外观类似于蜘蛛网。

2. 酵母为单细胞生物,呈圆球形或卵圆形,表面光滑、整齐。

3. 霉菌属于真菌,细胞形态呈现不规则形状。

微生物染色技术

微生物染色技术
27
Page 27
(六)革兰氏染色各步骤的要求
1、载玻片的要求
载玻片应清洁干净。 常规工作中可将载玻片清洗干
净后浸泡在95%酒精中,随 用随取。
28
Page 28
2、涂片的要求
滴一滴无菌水在载玻片中央, 准备涂片;或用接种环沾3-4 环无菌水,用于涂片。
无菌水不宜过多,否则后续的 干燥时间增多。
红色
2#
球状
紫色
结果判断 G-杆菌 G+球菌
报告:经镜检,该细菌为G-(革兰氏阴性) 杆菌。
26
Page 26
(五)操作注意事项
1、载玻片要洁净无油迹。涂片时,滴生理盐 水不要过多,挑菌量宜少,涂片要均匀,菌
? 膜宜薄。
2、革兰氏染色成败的关键是酒精脱色。 3、染色过程中勿使染色液干涸。 4、选用幼龄的细菌。
17
Page 17
(一)革兰氏染色流程
涂片 → 干燥 → 固定 → 染色 → 镜检
初染 → 媒染 → 脱色 → 复
结晶紫初染1min,水洗

碘液媒染1min,水洗
乙醇脱色20秒,立即水洗至无色
番红复染1min,水洗
18
Page 18
(二)革兰氏染色原理
革兰氏染色后镜检,显微镜下 观察发现,有些种类细菌呈红 色,有些种类呈紫色。
31
Page 31
5、涂片为什么要薄而均匀,不能过厚?
涂片过于浓厚,可能会脱色不 足,导致假阳性结果,菌量过 大也不利于菌体排列方式的观 察。
左下角,太厚而不能脱色
同理,不均匀也会在局部过厚, 颜色不一,难以判断。
32
Page 32
5、涂片为什么要薄而均匀,不能过厚?

微生物实验报告

微生物实验报告

微生物实验报告答案【篇一:微生物的革兰氏染色实验报告】=txt> 二、实验目的:1、学习并初步掌握革兰氏染色法;2、认识革兰氏染色的原理;3、稳固显微镜的使用。

三、实验原理:革兰氏染色是 1884 年丹麦病理学家 christain gram 氏创办的,是细菌学中最重要的鉴识染色法。

染色步骤分为四个部分:1、初染:加入碱性染料结晶紫固定细菌图片;2、媒染:加入碘液,碘与结晶紫形成一种不溶于水的复合物;3、脱色:利用有机溶剂乙醇或丙酮进行脱色;g- 和 g+ 细胞壁的比较:1、阳性( g+ )菌细胞壁特色:细胞壁厚,只有一层,主要由肽聚糖组成,肽聚糖含量高,构造密切,脂类含量低。

当乙醇脱色时,细胞壁肽聚糖层孔径变小,通透性降低,结晶紫和碘的复合物被保存在细胞壁内,复染后仍显紫色(如芽孢杆菌)。

2、阴性( g- )菌细胞壁特色:细胞壁薄,由两层组成,内壁层和外壁层,细胞壁中脂类中脂类物质含量较高,肽聚糖含量较低,网状构造交联程度低,乙醇脱色时溶解了脂类物质,通透性加强,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易被乙醇抽提出来,所以,革兰氏阴性菌细胞被脱色,当复染时,脱掉紫色的细胞的细胞壁又着上红色(比如大肠杆菌)。

四、实验器械:1、菌种: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2、溶液和试剂:革兰氏染液、草酸铵结晶紫染液、碘液、 95% 乙醇、番红复染液、水。

3、仪器及其余用品:酒精灯、载玻片、显微镜、接种环、试管架、滤纸、滴管。

五、实验步骤:1、取一个载玻片,将其洗净并沿一个方向擦抹洁净,直至液体不再其上缩短为止;将接种环整平,用灼烧过的接种环在混匀的菌种中取菌,按惯例方法图片,应涂大,不宜过厚。

2、翻开酒精灯,用火焰固定,不宜烤得太狠,不然菌种呈假阳性。

3 、轻旋结晶紫染液滴管,将其旋出,滴加 1 滴草酸铵结晶紫染液覆盖涂菌部位(轻晃使其完整覆盖),染色40s 。

4 、染色达成后倾去染液,水洗至流出水为无色。

5 、将玻片上残留水用滤纸吸去,待其干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四微生物染色
2.显微镜使用和保护
(1)低倍镜的使用法 (2)高倍镜的使用法 (3)油镜的使用法
3.目测微尺,物测微尺及其使用方法
(1)目测微尺 (2)物测微尺 (3)目测微尺的标定 (4)菌体大小的测量 4.细菌,放线菌和蓝细菌个体形态的观察
(四)实验报告
实验四微生物染色
实验四微生物染色
实验三 微生物直接计数法
实验四微生物染色
•2培养基的制备 A步骤 1)配制溶液 取一定容量的烧杯盛入定量无菌盐水,按培养 基配方逐一称取各成分,加水溶解,可加热促进,不断搅拌 以防原料在杯底烧焦。 2)调pH值 测定培养液的pH, 按要求以10%HCl or 10%NaOH 调至所需pH。 3)过滤 用纱布、滤纸、棉花均可,若杂质少可省略
每样品重复三次,取平均值,计算每1ml菌液中所含的酵母 菌数。
(五)试验报告
实验四微生物染色
实验四 微生物的染色
目的
学习微生物涂片染色的操作技术,掌握微生物的普 通染色法(单染色法)和革兰氏染色法
实验仪器和材料 实验步骤
单染色 革兰氏染色
实验四微生物染色
▪涂片 ▪干燥 ▪固定 ▪染色 ▪水洗 ▪吸干 ▪镜检
实验四微生物染色
▪ 取大肠杆菌和枯草杆菌芽孢杆菌(均以无菌操作) 分别做涂片,干燥,固定.方法同单染色法 ▪ 用草酸铵结晶紫染色1min,水洗. ▪ 加革氏碘液媒染色1min,水洗 ▪ 斜置载玻片于一烧杯上,滴加95%酒精脱色,至流 洗出的酒精不呈现紫色时,立即用水冲净酒精,脱色 时间约20min,或视涂片厚薄而略有差异 ▪ 用番红(或称沙黄)染液染色1~2min,水洗 ▪ 吸干,置于显微镜下观察,阳性者为紫色,阴性者 为红色 ❖ 革兰氏染色的关键在于严格掌握酒精脱色程 度.如脱色过度,则阳性菌可被误染为阴性菌;而脱 色不够时,阴性菌可被误染为阳性菌 ❖ 菌龄也影响染色结果,如阳性菌培养时间过长, 或已死亡及部分菌自实行验四溶微生解物染了色 ,都常呈阴性反应
细胞数/ml=80小格内的细胞数*4*10*1000*稀释倍数
/80
实验四微生物染色
四)操作步骤
(1)稀释样品 使每格约5个细胞 (2)取干净的血球计数板,用厚盖玻片盖住中央的计数室, 用移液管吸取少许充分摇匀的待测菌液于盖片的边缘,菌液则 自行渗入计数室,5~10min即可计数 (3)将血球计数板置于载物台上,用低倍物镜找到小方格网 后换用高倍镜观察计数
实验四微生物染色
(二)、实验内容
1.显微镜的结构 ( 1). 机械部分 (2).光学部分
实验四微生物染色
实验四微生物染色
(2)光学部分
a.目镜 b.物镜: 低倍物镜 高倍物镜 油镜 物镜的性能由数值孔径决定 数值孔径=n*sina/2 显微镜的性能还依赖于物镜的分辨力 分辨力:能分辨两点之间的最小距离的能力 增大数值孔径来 提高分辨力. 物镜 N.A.1.25,100*,”OI”,160/0.17,16mm---- N.A.1.25数值 孔径 100*放大倍数 ”OI”油镜 160镜筒长 0.17要求盖 玻片的厚度 16mm焦距 C.聚光器 d.反光镜 f.滤光片
第十章 微生物的实验
实验四微生物染色
实验一 显微镜的使用及细菌,放线菌和蓝细菌个 体形态的观察
(一)目的 (1)掌握显微镜的结构,原理,学习显微镜的操作方法和保养. (2)观察细菌,放线菌和蓝细菌的个体形态,学会生物图的绘制. (二)实验器材 (1)显微镜,目测微计,物测微计,擦镜纸,香柏油,二甲苯. (2)示范片 大肠杆菌 小球菌 蓝藻等
(一)目的
(1)明确显微镜计数的原理.
(2)学习使用血球计数板进行微生物计数的方法
(二)仪器与材料 显微镜 血球计数板 移液管 酵母菌液
(三)血球计数板的结构
细胞数/ml=125小格内的细胞数*400*10*1000*稀释倍 数/125
(2)25*16的计数板计算公式
实验四微生物染色
B 营养琼脂培养基的制备
1)培养基配方:牛肉膏0.75g,蛋白胨1.5g,氯化钠0.75g,琼脂 3g,蒸馏水150ml,pH7.6 。0.1Mpa下灭菌20min.
2)操作: a取300ml烧杯一个,装150ml蒸馏水。
b 在药物天平上一次称取配方中各成分,水中溶解,带待琼 脂完全溶解后停止加热,补充水分,用10%NaOH调pH =7.6,省 略过滤,培养基分装五支试管中,余入250ml锥形瓶,塞上棉塞, 包炸好待灭菌
实验四微生物染色
4)分装 将培养基分装在试管或锥形瓶中(放置培养基玷污 管口,避免浸湿棉塞引起杂菌污染),装入试管的量视1试管 的大小定,一般斜面培养基时为其高度的1/4~1/3 5)斜面培养基的制作 将装有琼脂培养基的已灭菌的试管趁 热取出,斜置于木棒上,使其斜面长度为试管的1/3~1/2, 代培养基凝固后即成斜面
实验五 培养基的制备及灭菌
一 目的 1玻璃仪器的洗涤和灭菌前的准备工作 2掌握培养基的配制方法 3会干热灭菌和高压蒸汽灭菌的操作方法 二 实验材料 三 实验内容 1玻璃器皿的洗涤剂包装
A洗涤 培养皿、试管、锥形瓶等可用去污粉或肥皂, 自来水冲净。移液管用实洗验四液微生浸物染泡色 在水冲净。干燥。
B包装 1)培养皿牛皮纸包装 2)吸管的吸端塞棉花约1~1.5cm,(防细菌吸入口中,避免 细管吹入),松紧适宜。用包装纸包移液管尖端。 3)试管和锥形瓶等的管口均堵棉塞,并用牛皮纸 包裹。
•3无菌水制备
1)取250ml锥形瓶装90ml蒸馏水,赛棉塞,包扎,待灭菌
2)取5支18mm*18mm试管,分装9ml蒸馏水………
•4灭菌 杀死全部微生物的营养细胞和它们的芽孢或孢子
实验四微生物染色
•灭菌方法 过滤除菌,化学药品消毒,利用酚、甲醛 等是细菌蛋白质变性灭菌;高温,紫外线等物理方法 加热灭菌是主要的:干热灭菌,高压蒸汽灭菌(湿热 灭菌)。后者在121oC灭菌15~30min,效果好。 1)干热灭菌法:用于培养皿等玻璃仪器。包装好的上 述物品放入恒温箱中,160oC维持2h,旋钮调至零,到 50oC可取 2)高压蒸汽灭菌:微生物试验所需仪器培养基,皆可 用高压灭菌锅灭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