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国家惠农政策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2011年全国粮食稳定增产行动的意见

力 争早 稻恢 复增 产 。充分 利用 提高早 稻
最 低收 购价 和 良种补 贴标 准 的有利 时机 ,抓好 政 策 落实 ,加 强 信 息 引 导 ,继 续 推 进 “ 改 双 ” 单 ,
扩 大早 稻 种植 面积 。加 快 新 品 种 、新 技术 推 广 ,
减少 直 播稻 面积 ,推 进机 插秧 ,力 争单 产恢 复到
20 0 9年 的水 平 。
一
、
总体 要 求和 目标 任务
( )总体要 求 。深 入贯彻 落 实科 学发 展观 , 一 认真 落 实 中央经济 工作 会议 和 中央农 村 工作会 议 精 神 ,坚持把 发展 粮食 生 产作 为 “ 三农 ”工 作 的
力 争秋 粮保 持稳 定 。稳定 播种 面积 ,扩
二 、重 点措 施
1 7 一一
步 强化 责任 落 实 ,强 化 政策扶 持 ,强化 措 施到
位 ,强化 考 核 奖 励 ,千 方 百 计 促 进 粮 食 稳 定 增
产。
国务院公 报 2 1 1 0 l・ 0
( )落 实播 种 面积 。要 狠抓 强 农 惠 农 政 策 三
国务院 文件 深 入推 进粮 食 高 产 创 建 。今 年 选 择基 础 条 件 好 、
以推广落实防灾减灾增产关键技术为重点 ,认真
落实 好 国家 已有支 持粮 食生 产 的政策 和项 目,进
一
双垄 沟播 技术 ,在 西南 地 区重点 推广 间套种 、地 膜覆 盖及 再生 稻高 产栽 培技 术 ,努 力 提高单 产水 平 。及早 做 好 防范 东 北 早 霜 、南 方 寒 露 风 的 准 备 ,确保 安全 成熟 。
管保 丰 收 攻 坚 战 ,加 强 田间 管 理 ,实 行 分 类 指
长治市人民政府关于2011年新实施十项强农惠农补贴政策的通知

长治市人民政府关于2011年新实施十项强农惠农补贴政策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长治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1.05.05•【字号】长政发[2011]34号•【施行日期】2011.05.0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管理综合规定正文长治市人民政府关于2011年新实施十项强农惠农补贴政策的通知(长政发【2011】34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高新区管委会,市直各有关单位: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推进转型跨越发展,确保实现“十二五”全市农业和农村发展良好开局,市政府决定,在继续执行现有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基础上,2011年新实施十项强农惠农补贴政策。
1.对全市中型灌区1000公里末级渠系建设实施补贴。
每公里补贴5000元。
由市水利局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中安排。
2.对万亩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片实施补贴。
每个补贴10万元。
3.对设施蔬菜实施补贴。
重点对集中连片新建100亩以上生贵式移动大棚和50亩以上日光温室大棚进行补贴,新建生贵式移动大棚每亩补助2000元,新建日光温室大棚每亩补助1万元。
4.对合作示范社实行奖补。
对新发展的合作社每社奖补2000元;对今年创建被授予国家级、省级示范合作社的每社分别奖补5万元、3万元。
5.对新发展的经济林实施补贴。
干果经济林每亩补贴200元,木本药材和其他经济林每亩补贴100元;对林改以后农民新发展的生态林每亩补助200元。
6.对大型老旧农机以旧换新实施补贴。
主要对以旧换新大型拖拉机和大型小麦自走式收割机予以补贴。
在省补贴的基础上,市每台补贴1000元。
7.对规模化健康养殖实施补贴。
对新建和改扩建标准化畜禽规模养殖(小区)投资在1000万元以上的,每个补贴30万元;对新建的生鲜乳收购站每个补贴10万元。
8.对试验推广施肥技术实施补贴。
对纳米增效肥试验示范区每亩补贴500元;对推广测土配方施肥蔬菜每亩补贴20元。
惠农政策利好 市场稳健发展——2011年大中拖市场有望冲击35万台新高

润 的稳步发展模式 ,成为行业发展的标 杆。 ()市场竞 争格局 明晰 。当前的市场竞争 已经由传统 的 2
产品竞争发展 为企 业间体系 和平 台的为主导 的价值链 之间 的 综合竞争 ,产业链 高端的竞争更加激 烈。一是拖拉 机产品 向
1 .大 中拖市场保持稳健发展趋势
入达 到 37 0亿元 。特别是农 机专业合作 社从无 到有 ,2 1 0 00 年超过 2万个 ,入社人 数达 到 3 3万人 ,有力带动 了先进农业 技术 的集成化应 用 、规模化推广 ,促进 了农业适度规 模经营 和产业化发展 。这 对未来在多种农作 物跨区作业 中促 进东西
量 吸引住 众 多用户 。三 是热 点转 移成 趋势 。从 产 品分类 上
看 ,大 中拖两极分化 ,节能型 中拖 以优 越的性能 和高 回报率
的 特 成 为小 拖 升 级 中 轮 拖 首 选 产 品 。 东 风 农 机 年 产 5 . 台 6万
节 能 环 保 型 中型 拖 拉 机 装 配 扩 能 项 目已经 开 工 。 同 时 , 170 w以上 动力换 挡拖拉 机在 “ 4 .6k 十二 五”期 间被 广泛看
国一 拖大 中拖实 现销 售 6 3万 台,继续 保持着 龙 头企业 地 . 8 位 ,特别是 9.k 以上功率段 的制 造能力 ,一直引领着 行 5 6W
业 的发展方 向。福 田雷沃 重工大 中拖 实现销 售超 过 68 .l万
台 ,成为我 国农机企业 发展 的新兴企业 ,具有较强 的后续 发 展实力 。东风农机 实现销量 42 万 台 ,是行业 内唯一 连续 3 .8
转 变的主要动力 和关 键要素 。特别是在 国家推广机械化 保护 性耕 作 、深松整地 、精量播种 、化肥深施 、秸秆还 田 、高效
2011年国家惠农政策一览

产 业政 策
4 7
2 t 0 1年国
●党 中央 、 务 院 对 2 1 国 0 1年 农 业 农 村 工 作 的 总
体 要 求
一
政簟一监
议 财 政 奖 补 资金 10亿 元 。 6
● 种 粮 直 补 和 农 资 综 合 寺 贴 ∞0氍 卜
认真贯彻 党的十七 大和十七届 三 中、 中、 中全会 四 五
业“ 四补 贴 ” 0 14 6亿 元 . 体 为 具
全国所有农牧 业县 ( ) 场 。补 贴机
具种类涵 盖 1 2大 类 、6个 小 类 、 4
10个 品 目,在此基础 上各地 可 8
再 自行增加 3 个品 目。中央财政 0
农机 购 置补 贴 资金 实行 定额 补
粮 食直补 11亿元 、农 资综 合 5 补 贴 80亿 元 、 良种补 贴 2 0 6 2 亿元 、 机购置补贴 15亿元 。 农 7
以及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 中央农村 工作会议精神 . 以邓 小
2 1 年 中央财政共安排粮食 直补 11亿元 . 资综 01 5 农
合补贴 8 0 6 亿元 , 两项补贴合计 1 1 亿元 。 1 0 1月份 , 中央
平理论 和“ 个代表 ” 三 重要 思想为指导 . 深入 贯彻 落实科 学发展观 , 紧紧抓住我 国发展 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 牢牢把
粮 收入 , 家决 定 从 新粮 上 市起 适 当提 高主 产 区 2 1 年 国 01
门槛。 严禁超市向合作社收取进场 费、 赞助 费、 摊位 费、 条 码 费等不合理 费用. 严禁任 意拖欠货款。 市一般 应采取 超 日结的方式收购蔬 菜等 生鲜农产品 , 尽量缩短账期 。 鼓励
历年中央一号文件

历年“中央一号文件”一览:“中央一号文件”原指中共中央每年发的第一份文件。
2004年至2011年,中央已经连续发布了8份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三农”问题的重要地位。
中新网财经频道根据新华社资料,特整理历年“中央一号文件”内容,望对网友有所助益。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2004年1月,中央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该文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的第六个关于“三农”的“一号文件”,也是新世纪第一个关于“三农”的“一号文件”。
文件指出,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调整农业结构,扩大农民就业,加快科技进步,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业投入,强化对农业支持保护,力争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尽快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
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2005年1月30日,中央下发“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
文件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切实抓紧抓好。
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6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文件要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
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7年“一号文件”名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文件指出,2007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巩固、完善、加强支农惠农政策,切实加大农业投入,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农村公共服务,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更加和谐,确保新农村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的好形势。
2011年什么时候发粮食补贴

2011年什么时候发粮食补贴千方百计保持粮食产量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千方百计保持农民收入增长在7%以上,努力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努力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2.继续大幅度增加“三农”投入,中央财政安排用于“三农”的支出9884.5亿元。
3.中央财政1月已将全年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预拨到地方,力争在春耕前通过“一卡通”或“一折通”直接兑付到农民手中。
4.良种补贴规模进一步扩大,部分品种标准进一步提高。
中央财政安排良种补贴220亿元,比上年增加16亿元。
5.农机具购置补贴增加到175亿元,补贴范围继续覆盖全国所有农牧业县(场)。
6.最低收购价白小麦(三等,下同)、红小麦、混合麦每斤分别提高到0.95元、0.93元、0.93元,早籼稻(三等,下同)、中晚稻、粳稻每斤分别提高到1.02元、1.07元、1.28元。
7.对粮食产量或商品量分别位于全国前100位的超级大县,中央财政予以重点奖励,突出抓好一批产量超100亿斤的产粮大市、产量超10亿斤的产粮大县,加强指导,重点支持。
8.继续实施生猪调出大县奖励。
9.农业部会同财政部研究制定《2011年粮棉油糖高产创建实施指导意见》,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10亿元,用于支持高产创建工作。
10.国务院有关部门编制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指导各部门、各地方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
11.继续实施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计划免费为1.7亿农户提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服务,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面积12亿亩以上。
12.中央财政将安排5亿元专项资金对承担实施病虫统防统治工作的2000个专业化防治组织进行补贴。
13.不断增加对动物疫病防控的投入,进一步完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政策。
14.中央财政将投入5亿元资金实施畜禽标准化养殖扶持项目,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支持标准化生产改造。
15.加大“农超对接”政策支持力度,超市从农民专业合作社购进的免税农产品,可按13%的扣除率计算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
财政部关于2011年度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财金[2011]73号)
![财政部关于2011年度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财金[2011]73号)](https://img.taocdn.com/s3/m/72320f6d011ca300a6c39000.png)
财政部关于2011年度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财金[2011]73号农业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中国农业发展集团总公司: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部署,切实做好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工作,引导支持农业保险发展,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现就2011年度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2011年度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工作方案(一)中央财政种植业保险保费补贴。
1、玉米、水稻、小麦、棉花、油料作物保险。
保费补贴地区增加陕西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中国农业发展集团总公司。
中央财政补贴比例为,陕西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为40%,中国农业发展集团总公司为65%。
2、马铃薯保险。
保费补贴地区增加河北、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央财政补贴比例为40%。
中央财政种植业保险保费补贴具体工作事项和程序按照《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央财政种植业保险保费补贴管理办法〉的通知》(财金[2008]26号)等有关规定执行。
本通知未提及事项,按照《财政部关于2010年度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财金[2010]49号)执行,下同。
(二)中央财政养殖业保险保费补贴。
中央财政奶牛保险保费补贴比例由30%提高至50%,保费补贴地区增加中国农业发展集团总公司,其中央财政补贴比例为80%。
中央财政养殖业保险保费补贴具体工作事项和程序按照《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央财政养殖业保险保费补贴管理办法〉的通知》(财金[2008]27号)等有关规定执行。
(三)中央财政森林保险保费补贴。
保费补贴地区增加广东、四川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新增加的森林保险保费补贴试点地区在制定森林保险方案时,应选择有条件、有能力、有意愿的县、市先行试点,待条件成熟后再逐步推开。
中央财政森林保险保费补贴具体工作事项和程序按照《财政部关于中央财政森林保险保费补贴试点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财金[2009]25号)等有关规定执行。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解读

一号文件连续八年给力“三农”实现粮食产量“七连增”、农民收入连续7年增幅超过6%继1982年至1986年连续5年发布以“三农”问题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04年至2011年又连续发布8个涉及“三农”的一号文件。
将这些一号文件的关键词串联起来,可以看出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为破解“三农”问题所采取的战略举措越来越系统。
2004 时隔18年再以一号文件高度关注“三农”问题关键词:农民增收面对当时“种粮越来越不划算”、农业生产持续多年徘徊的现实,党中央、国务院时隔18年再次通过中央一号文件表达对“三农”问题的高度关注。
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9个方面22条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抓住了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尽管中央特别强调促进粮食生产,但文件中并没有采取任何强制农民生产粮食的做法,体现了尊重农民经济利益、尊重农民经营自主权的“以人为本”思想。
这一年,国务院召开的40多次常务会议有半数的内容与“三农”问题有关,陆续出台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更有效的政策措施,形成了一个全新的农业政策体系。
这一年,中国农业走出了多年的徘徊,“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成为2004年国民经济运行中的一大亮点。
中国经济发展战略走到了工业反哺农业的拐点关键词:提高农业竞争力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主旨依然是加大农民增收减负的力度。
这一年,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出现了从在农业中提取积累转向工业反哺农业的重大转变。
中央切实转变财政分配、资源配置向城市倾斜的政策,转而建立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决心不再让收入不足城市居民三分之一的农民承担太多税负,将农业税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降至不足1%,免征农业税的省、区、市达到25个。
实行了2600多年的“皇粮国税”,最终在这一年年底走到了它的历史终结点。
通过强化全方位支持多管齐下求解“三农”问题关键词:新农村建设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 年国家惠农政策1.党中央、国务院对今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
2011 年党中央、国务院对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牢牢把握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重大任务,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坚持做到“两个千方百计、两个努力确保”(即千方百计保持粮食产量稳定在 1 万亿斤以上,千方百计保持农民收入增长在7%以上,努力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努力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大兴水利强基础,发展生产保供给,提高效益增收入,提升能力促转变,防范风险保安全,改革创新增活力,全力夺取全年好收成,巩固“十一五”好势头,实现“十二五”好开局,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迈出新步伐,为增加有效供给和稳定价格总水平提供重要支撑,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作出新贡献。
大兴水利强基础,就是要针对水利建设滞后、设施不足的瓶颈制约,大幅度增加投入,大规模开展建设,大力推进改革,着力夯实水利这个最重要的基础。
发展生产保供给,就是要立足抗灾夺丰收,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在1 万亿斤以上,“菜篮子”产品生产稳定发展,促进主要农产品总量和结构平衡,保障市场有效供给,促进物价总水平稳定。
提高效益增收入,就是要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使农民收入继续有较快增长。
提升能力促转变,就是要夯实农业发展基础,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力争农业科技贡献率提高1 个百分点以上,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提高2 个百分点以上。
防范风险保安全,就是要坚持不懈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市场风险防范,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动物卫生安全、农业生产安全。
改革创新增活力,就是要继续深化农村改革,积极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做好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探索建立和完善调动地方和农民积极性的体制机制。
2.大幅度增加对农业农村投入政策。
2011 年中央决定继续大幅度增加“三农”投入,巩固完善强农惠农政策。
要切实做到“三个重点、三个确保”,即,财政支出重点向农业农村倾斜,确保用于农业农村的总量、增量均有提高;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重点用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总量和比重进一步提高;土地出让收益重点投向农业土地开发、农田水利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足额提取、定向使用。
2011 年中央财政安排用于“三农”的支出9884.5 亿元,比上年增加1304.8 亿元,增长15.2%。
其中,一是支持农业生产支出3938.7 亿元,主要包括强化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575.4 亿元,农业综合开发资金230 亿元,农业扶贫开发资金306 亿元,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资金136.6 亿元,农业保险保费补贴94.06 亿元等。
二是安排农业“四补贴”1406 亿元,具体为粮食直补151 亿元、农资综合补贴860 亿元、良种补贴220 亿元、农机购置补贴175 亿元。
三是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支出3963.6 亿元,其中,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160 亿元。
在今年冬春季节的抗旱工作中,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中央财政又分两批安排抗旱资金129 亿元。
用于支持旱区大型灌区改造骨干工程、粮食生产和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实施抗旱浇水补助、冬小麦返青拔节弱苗施肥补助、抗旱服务队装备补助,以及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东北大棚育秧、西南和西北地膜覆盖等补助政策。
3.种粮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政策。
2011 年继续实行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补贴资金原则上要求发放到从事粮食生产的农民,具体由各省级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今后将逐步加大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力度,将粮食直补与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和交售商品粮数量挂钩。
建立和完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制度,根据化肥、柴油等农资价格变动,遵循“价补统筹、动态调整、只增不减”的原则及时安排农资综合补贴资金,合理弥补种粮农民增加的农业生产资料成本,新增部分重点支持种粮大户。
今年中央财政共安排粮食直补151 亿元,农资综合补贴860 亿元,两项补贴合计1011 亿元。
1 月份,中央财政已预拨地方补贴资金986 亿元,力争在春耕前通过“一卡通”或“一折通”直接兑付到农民手中。
4.良种补贴政策。
2011 年良种补贴规模进一步扩大,部分品种标准进一步提高。
今年中央财政安排良种补贴220 亿元,比上年增加16 亿元。
水稻、小麦、玉米、棉花、东北和内蒙古的大豆、长江流域10 个省市和河南信阳、陕西汉中和安康地区的冬油菜实行全覆盖。
小麦、玉米、大豆和油菜每亩补贴10 元,其中,新疆地区的小麦良种补贴提高到15 元。
早稻补贴标准提高到15 元,与中晚稻和棉花持平;水稻、玉米、油菜补贴采取现金直接补贴方式,小麦、大豆、棉花可采取统一招标、差价购种补贴方式,也可现金直接补贴,具体由各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继续实行马铃薯原种生产补贴,在藏区实施青稞良种补贴,在部分花生产区继续实施花生良种补贴。
5.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2011年,农机具购置补贴增加到175亿元,比上年增长20亿元,补贴范围继续覆盖全国所有农牧业县(场)。
补贴机具种类涵盖12大类46个小类180个品目,在此基础上各地可再自行增加30个品目。
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实行定额补贴,同一种类、同一档次农业机械在省域内实行统一补贴标准。
定额补贴按不超过各省市场平均价格的30%测算,汶川地震重灾区县、重点血防疫区补贴比例可提高到50%。
单机补贴上限5万元,100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高性能青饲料收获机、大型免耕播种机、挤奶机械、大型联合收割机、水稻大型浸种催芽程控设备、烘干机单机补贴限额可提高到12万元;大型棉花采摘机、甘蔗收获机、200马力以上拖拉机单机补贴额可提高到20万元。
6.完善重要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政策。
为进一步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增加农民种粮收入,国家决定从新完善重要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政策。
完善重要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政策粮上市起适当提高主产区2011年生产的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水平。
每50公斤白小麦(三等,下同)、红小麦、混合麦最低收购价分别提高到95元、93元、93元,比2010年提高5元、7元和7元,提价幅度分别为5.6%、8.1%和8.1%;每50 公斤早籼稻(三等,下同)、中晚稻、粳稻最低收购价格分别提高到102元、107元、128元,比2010年提高9元、10元、23元,提价幅度分别为9.7%、10.3%和21.9%。
提高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将有利于补偿粮食生产成本增加,促进农民种粮收益稳步增长,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7.产粮大县奖励政策。
为改善和增强产粮大县财力状况,调动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2005年中央财政出台了产粮大县奖励政策。
政策实施以来,中央财政一方面逐年加大奖励力度,一方面不断完善奖励机制。
2010年产粮大县奖励资金规模约210亿元,奖励县数达到1000多个。
为鼓励地方多产粮、多调粮,中央财政依据粮食商品量、产量、播种面积各占50%、25%、25%的权重,结合地区财力因素,将奖励资金直接“测算到县、拨付到县”。
对粮食产量或商品量分别位于全国前100 位的超级大县,中央财政予以重点奖励;超级产粮大县实行粮食生产“谁滑坡、谁退出,谁增产、谁进入”的动态调整制度。
自2008年起,在产粮大县奖励政策框架内,增加了产油大县奖励,由省级人民政府按照“突出重点品种、奖励重点县(市)”的原则确定奖励条件,全国共有900多个县受益。
为更好地发挥奖励资金促进粮食生产和流通的作用,中央财政建立了“存量与增量结合、激励与约束并重”的奖励机制,要求2008年以后新增资金全部用于促进粮油安全方面开支,以前存量部分可继续作为财力性转移支付,由县财政统筹使用,但在地方财力困难有较大缓解后,也要逐步调整用于支持粮食安全方面开支。
同时规定,奖励资金不得违规购买、更新小汽车,不得新建办公楼、培训中心,不得搞劳民伤财、不切实际的“形象工程”。
2011年中央财政安排奖励资金225亿元,对粮食生产大县除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奖励政策外,对增产部分再给予适当奖励。
此外,2011年中央财政新增粮食风险基金预算40亿元并已下拨到省,用于继续取消粮食主产区粮食风险基金地方配套。
加上2009年和2010年已逐步取消的58亿元,中央财政通过三年全部取消了粮食主产区的粮食风险基金地方配套,今后主产区粮食风险基金249亿元将全部由中央财政补助,每年减轻主产区财政负担98亿元。
8.生猪大县奖励政策。
生猪调出大县政策从2007年开始实施,目的是调动地方发展生猪产业的积极性,促进生猪生产、流通,引导产销有效衔接,保障猪肉市场供应安全。
2010年中央财政安排奖励资金30亿元,专项用于发展生猪生产和产业化经营。
奖励资金按照“引导生产、多调多奖、直拨到县、专项使用”的原则,依据生猪调出量、出栏量和存栏量权重分别为50%、25%、25%进行测算,2010年奖励县数362个。
2011年中央继续实施生猪调出大县奖励。
主要用于生猪养殖场(户)的猪舍改造、良种引进、防疫管理、粪污处理和贷款贴息等;扶持生猪产业化骨干企业整合产业链,引导产销衔接,提高生猪的产量和质量。
9.大规模推进粮棉油糖高产创建政策。
开展粮棉油糖高产创建是促进粮棉油糖生产稳定发展的重要抓手,通过良田、良种、良法、良制、良机的有机结合,挖掘增产潜力,集成推广先进实用技术,促进大面积均衡增产。
2010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10亿元,在全国建设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5000个,总面积超过5600万亩。
其中粮食作物4380个、油料作物370个、新增糖料万亩示范片50个。
共惠及7048个乡镇(次)、37688个村(次)、1260.77万农户(次)。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2011年粮食稳定增产行动的意见》,今年将进一步加大投入,创新机制,在更大规模、更广范围、更高层次上深入推进粮食高产创建,将选择基础条件好、增产潜力大的50个县(市)、500个乡(镇),开展整乡整县整建制推进粮食高产创建试点。
《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中的800个产粮大县(场)也要整合资源,积极推进整乡整县高产创建。
今年,中央财政将在去年基础上增加5亿元高产创建补助资金。
10.建设高标准农田政策。
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是中央做出的重大决策。
“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共投入2000多亿元,由国家有关部门根据职责分工,按照各自资金渠道,积极支持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向粮食主产区倾斜。
其中,2010年,国家安排用于田间工程建设资金55亿元,建设1380万亩高标准粮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