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子舒曼_名人故事
音乐家的“朋友圈”_名人故事

音乐家的“朋友圈”是知音却不相识对于舒伯特的音乐,舒曼是一个不倦的鼓吹者。
多亏了舒曼,人们才发现了舒伯特。
要不是他1837年亲自到舒伯特兄弟家去访求,在那儿发掘出成堆的遗稿,恐怕有些杰作就要从此遗失了。
然而舒曼只是倾心于舒伯特的歌曲,对此外的器乐作品则不甚关注。
甚至如舒伯特最后三部奏鸣曲那样的辉煌之作,他也没当回事。
离奇的是,这三部奏鸣曲竟是“奉献”给他的。
身为老前辈的舒伯特怎么会给一个刚进大学年方十八的学生舒曼题赠呢?原来,钢琴家洪梅尔才是那题献者。
舒伯特死后十年,这三部作品才出版,其时洪梅尔已不在人世,出版家并未取得已长眠地下的作者同意,竟把它改题了舒曼的名字!这个做法,舒伯特在地下估计也不见得会反对。
因为当舒伯特的死讯传到舒曼耳中时,有人听到,这个大学生的呜咽之声彻夜不绝。
舒曼当年还鼓起勇气写了一封信给舒伯特,然而并未付邮,否则这两位音乐大师可能早就结识了也未可知。
肖邦落落寡合,李斯特交游广阔不大和同行交往的音乐家也有,這便是肖邦。
1828年,即舒伯特去世那年,肖邦游学柏林,见到门德尔松,却又怯于攀交。
肖邦对柏辽兹的音乐更难容忍,他曾告诉别人:“写得出那种音乐的人,同他绝交也没错!”几乎没有哪一个同时代的人是肖邦佩服的。
前一代的,他崇拜莫扎特;再久远些的,是巴赫;至于贝多芬,他自认“理解不了”。
同肖邦相反,李斯特交游广阔。
在1840年绘成的一幅油画中,可以看到李斯特在沙龙里弹奏,围着他倾听,或坐或倚的有罗西尼、帕格尼尼等人。
从李斯特改编的大量作品中,也不难联想到他和同时代人的关系。
柏辽兹是李斯特提倡标题音乐的同道。
《幻想交响曲》于1830年初演时,在场的便有李斯特。
他不但将这部交响曲改编成钢琴曲,还用其中的“固定主题”写过一首可爱的小品。
为了推广柏辽兹的作品,李斯特在魏玛举办了“柏辽兹音乐周”。
瓦格纳同李斯特之间的关系就更深了。
一直到瓦格纳死后,李斯特还继续为瓦格纳的音乐剧改编钢琴曲。
柴可夫斯基的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中有一首波兰舞曲,李斯特也拿来改编为钢琴曲。
【哲理故事】疯子

【哲理故事】疯子从前有一个疯子,他在一个小村庄里面生活。
由于他的言行举止非常古怪,整个村庄的人都对他保持着距离。
有一天,疯子带着一瓶透明的液体来到村子的中心广场,大声宣布说:“这是一瓶治愈一切病痛的神奇药水!只要喝下去,所有的疾病都会立刻被治愈!”村庄里的人都认为疯子是在开玩笑。
他们纷纷嘲笑疯子,有的甚至愤怒地表示他们不相信疯子所说的话。
一个小女孩却坚信着疯子所说的话。
她名叫小花,只有七八岁的样子。
她对疾病和死亡充满了恐惧,因为她曾经亲眼目睹过爷爷去世的过程。
小花决定把疯子的药水喝下去,这样她就不用再害怕生病和死亡了。
于是,她拿起药水,把它一口气喝了下去。
奇迹并没有发生。
小花并没有立刻变得健康,病痛也没有消失不见。
村子里的人看到小花平安无事,纷纷向她表示安慰和关心,告诉她不要随便相信疯子的话。
小花虽然十分失望,但是她没有放弃。
她对疯子说:“先生,请给我更多的药水!我相信药水有神奇的作用,只是可能我没有喝够量。
”疯子看着小花认真的眼神,感到一丝感动。
他知道小花是真心相信他的,于是他拿出另一瓶药水给了小花。
小花欢天喜地地接过药水,立刻就喝了下去。
这一次,小花没有感到失望,她感觉自己的身体温暖了起来,原本的疲惫和病痛也被驱散了。
小花感谢疯子,向他保证一定好好生活,再也不会生病了。
疯子看着小花开心的笑容,觉得自己的心里也很暖和。
他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并不是药水有神奇的作用,而是小花对药水的坚定信念和对治愈的期望让自己的心灵得到了治愈。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们常常忽略了心灵的力量。
当我们有了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对未来的期望时,我们就能拥有无限的力量去克服困难和挑战。
无论是生病还是面临人生的困境,只要我们保持着积极乐观的态度,相信自己的力量,那么我们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走出困境。
就像小花相信疯子的药水能够治愈自己一样,我们也应该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机会。
只要我们保持着对未来的希望和信心,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挑战,那么我们就能够在人生的道路上赢得胜利,迎接更美好的明天。
舒曼的故事是怎样

舒曼的故事是怎样舒曼从小生活殷实富足,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具有很深的文学功底。
这对以后他的音乐创作和创新有极大的影响。
年幼时期的舒曼就凭借自己的悟性和对音乐的理解力,开始自己的创作,他厌烦当时盛行的保守派音乐,他认为音乐应该有创新,有不同的感受。
他凭借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音乐感受,深厚的文字功底,在浪漫主义音乐的星空留下了自己的闪耀的光辉。
舒曼是一个矢志不渝浪漫爱情故事的男主人公,也是一个从小文学功底深厚的少年,同样也是一个无法弹钢琴的钢琴家,更是一个站在时代最前沿的乐评人。
同样的,在同时代音乐界伟大的伯乐,还是一位浪漫主义的作曲家,因为内向敏感的性格,是一位奔波的情种。
在他艰苦短暂的人生中,他是一位去世在精神病院的大师。
舒曼最多被提及的就是他的音乐风格和他的爱情故事,他用自己的全部时间都站在了感情和音乐的最高峰来俯视自己的经历,他实在无法承受更多的美好和变故,所以他开始被自己苦命和矛盾的人生折磨,他不需要更多的人读懂他,舒曼敏感的心里,只要有一个人可以懂他就足够了。
舒曼一个富有感情和热情的浪漫主义作曲家,在他短暂的人生中,为人类音乐史带来全新的音乐理解力。
很多人都关注舒曼情史,认为舒曼这样的天才音乐也会是多情的。
有很多的故事和书籍都是写舒曼的爱情故事的,也有很多误解和流言是来自舒曼和他的夫人克拉拉,但是从历史来看的话,舒曼和克拉拉一生只有一个恋人,就是对方,再也没有人比对方更懂自己了。
舒曼情史开始于自己得疟疾期间,在这个对于舒曼特别艰难的时候,他爱上了克拉拉,克拉拉也坠入了舒曼的爱情海洋里。
当克拉拉的父亲得知自己的女儿跟舒曼的事情后开始激烈反对干涉他们的恋情。
但是最终克拉拉选择站在了舒曼的这一边。
在经受了一系列打击的舒曼也开始焕发青春的想象力和激情,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
舒曼和克拉拉也许是对方世界里最懂自己的人,克拉拉是神奇的钢琴师,她跟多位音乐大师合作过并且保持了良好的关系,但是她实在不喜欢他们的音乐,当她遇到舒曼的时候,她被舒曼的音乐风格打动,被舒曼的气质吸引,最后哪怕不惜跟自己的父亲对簿公堂也还是选择了跟舒曼在一起,他们的爱情是对对方的欣赏理解,他们读懂了对方。
我最喜欢的音乐家

节奏特征
• ‘节奏’是舒曼钢琴音乐中,重要而有力的 表达手法。经由节奏和拍子之间奥妙而多 样的变化,产生了‘舒曼风节奏’所特有 的飘逸性,这种飘逸性的不安定内涵,明 显地是经由重音的 拖延所造成而这种重 音的不规律出现,大多来自切分音的大量 使用,当节奏重音和拍子重音无法同时落 下时,节奏韵律就失去了惯有的重量感, 因而呈现出强烈的不安定个性。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罗伯特· 舒曼担任德意志帝国军队的士官,但并没有参加战 斗,而是做民事工作。1918年成为梅斯市议会成员。 1919年阿尔萨斯-洛林 重归法国之后罗伯特· 舒曼接受了法国国籍,并作为洛林共和联盟的成员,成 为法国议会中代表洛林的议员。1928年-1936年,他担任议会中阿尔萨斯-洛 林小组的组长并曾经有一段时间担任议会的副议长。他担任议员一直到1941 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盖世太保逮捕。1942年他得以逃脱。 1950年5月9日 罗伯特· 舒曼公布了重新组建欧洲的历史性的宣言。1951年4月18日建立欧洲 煤钢共同体的条约在巴黎签署。欧洲煤钢共同体被其视为欧洲在政治上走向 联邦的重要一步。然而,由于二战刚刚结束,德国和法国之间的仇恨在民众 当中还并未消除,因此罗伯特· 舒曼的欧洲共同体思想在法国并没有得到理解, 以致他不得不于1952年辞职。1953年,26个欧洲国家签署了《人权和公民基 本自由斯特拉斯堡公约》,这一公约受到了罗伯特· 舒曼的很大影响。从1953 年至1958年,他在很多地方作报告宣传一个联合的欧洲的思想。1955年他出 任法国司法部长。 1957年的罗马条约将欧洲重新带回到这位“欧洲之父”早 在1950年5月9日其宣言中就阐述的道路上。1958年他被任命为欧洲议会第一 任议长。
我喜欢舒曼的原因
• 因为舒曼作曲的音乐十分优美,富于幻想 性的浪漫主义气质体现得最为鲜明。
舒曼

医学院临床1003班-周颖(102301333)从音乐美学的角度论舒曼与他的《狂欢节》伯特·舒曼是德国19世纪著名的浪漫主义音乐家。
他既是伟大的作曲家,又是杰出的音乐评论家。
1834年创作的钢琴套曲《狂欢节》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
《狂欢节》由21首小曲构成,每首小曲各有小标题。
舒曼在这部作品中主要描写关于“狂欢节”的诸多场景。
在这部作品中,“我”就是虚拟的“大卫同盟”成员,并且有很多成员在狂欢节上与代表陈旧,保守音乐的旧势力发生冲突。
“大卫同盟”是一个具有崇高思想的先进艺术家同盟,他们J向那些庸俗分子展开猛烈攻击,最后把这些保守势力打得落花流水、片甲不留,体现了舒曼不妥协的斗争精神。
舒曼是当时率先涉足音乐美学领域的音乐家,他通过音乐创作和音乐评论两个领域来实现自己的音乐美学主张。
他的美学思想不仅表现得非常充分,而且十分具有代表性。
他既作了明确的理论表述,又有着丰富的创作实践,《狂欢节》就是一部典型的代表。
下面就着重谈谈舒曼的美学思想以及在《狂欢节》中的体现:1.深刻的思想性与强烈的时代感。
舒曼是一位具有民主思想和进步立场的作曲家,他的音乐创作无不反映出强烈的时代精神。
《狂欢节》看似一部描写传统节日场面的套曲作品,实质上是借用这一题材揭示更为深刻的思想内容,作为钢琴套曲这种题材,标志着一种新艺术形式的产生,充分表现出舒曼坚决和音乐界的腐朽对抗的决心,它是德国音乐生活的真实写照,表达了舒曼对当时德国社会的一种态度。
2.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并重。
舒曼认为,作品所承载的深刻的思想内容。
要靠娴熟的技巧表现出来,但是,却反对炫耀技巧。
所以,《狂欢节》这部作品中虽然也呈现了高难度的技巧。
但舒曼的本意绝不是为了炫技,而是为更生动地刻画“小提琴魔王”的形象而特意进行的设计。
他在作音乐评论时,多次提出“形式与内容有机统一”的美学观点。
舒曼认为,优秀的音乐作品应该是思想内容同艺术形式的高度融合。
他反对“一味追求单纯技巧,只重外表,不重内容的反艺术倾向。
疯子故事介绍

疯子故事介绍有一天,我遇到了一个非常特别的人,他被称为疯子。
这个疯子有着令人难以置信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
让我来向大家介绍他的故事。
疯子是一个拥有狂热思想的人,他相信自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家。
他经常在大街上向路人展示自己的发明创造,虽然大多数人都将他当作一个疯子而忽视他,但他从未放弃。
疯子最著名的发明是一种可以让人们获得超能力的装置。
他称之为“智慧之翼”,相信通过植入这个装置,人们可以获得超人般的智慧和能力。
疯子不顾他人的嘲笑和不理解,坚信这个发明能够改变整个世界。
然而,这项发明并没有得到世人的认可。
疯子试图向各个科研机构展示他的发现,希望能够获得支持和资金,但每一个承认他天才的人都以不同的理由拒绝了他。
这使得疯子非常沮丧和失望,但他并没有放弃。
在他孤独和无助的时候,一个年轻的女孩出现了。
她叫做艾米莉,是一个聪明而有冒险精神的女孩。
与其他人不同,艾米莉并不认为疯子真的是个疯子,她被他的独特思维所吸引。
艾米莉主动与疯子交谈,询问他有关“智慧之翼”的细节。
疯子兴奋地向她解释了他的发明理念和器械的工作原理。
艾米莉听得津津有味,她相信这个装置有着巨大的潜力。
为了支持疯子,艾米莉开始积极地帮助他宣传和推广“智慧之翼”。
她利用自己的社交媒体平台,向世人展示疯子的创造力和天才才华。
渐渐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这个装置感兴趣,他们对疯子的故事和发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得知这一消息后,一家著名的科研机构主动找到了疯子和艾米莉,表达了他们对“智慧之翼”的兴趣。
他们对疯子的发明进行了严格的测试和研究,最终确认这项装置的确具备改变世界的潜力。
疯子的故事引起了全球媒体的广泛关注。
人们开始认识到,一个受到冷落和嘲笑的人,竟然是一个改变世界的天才。
疯子成为了人们追捧和学习的对象,他的故事被改编成电影和书籍。
最终,“智慧之翼”被广泛应用于医学、科学、教育和各个领域。
它的存在不仅帮助人们获得了超人般的智慧和能力,也改变了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方式。
【哲理故事】疯子

【哲理故事】疯子从前有一个小镇上有一个疯子,他总是穿着破烂的衣服,赤脚走在大街上,大家都认为他有问题,甚至有些人不屑一顾地避开他,毕竟在这个小镇上,平静和谐的生活是最受欢迎的。
有一个年轻人却对这个疯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个年轻人叫做李明,他是小镇上的一名青年教师。
李明认为每个人都有他们自己的故事,而那个疯子的故事一定也很特别。
于是,他决定去探寻疯子的故事,想要知道他是如何成为疯子的。
于是,李明每天下班后都会去找那个疯子,试图与他交谈,然而疯子总是没有回应,他只是一味地快步走着,不顾周围的一切。
李明感到很沮丧,但他并没有放弃,他认为总有一天,他一定会知道疯子的故事。
经过了几个月的努力,终于有一天,疯子停下了脚步,他看着李明,突然深深地叹了口气。
“你是来找我,是不是?”疯子问道。
李明点了点头,他震惊地发现,疯子的眼睛里竟然充满了智慧和忧郁。
“我可以告诉你一个故事,但是你得答应我,不管听到什么,都不要觉得我疯了。
”疯子说道。
李明郑重地点了点头,他知道这将会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故事。
“我曾经是这个小镇上最富有和受人尊敬的商人,我有着美丽的妻子和可爱的孩子,一切都是那样的美好。
一场意外改变了我的一切。
我的妻子和孩子在一场车祸中去世了,我也因此失去了所有的财富。
”疯子眼中闪过一丝痛苦的神色。
“那时候,我简直觉得整个世界都对我不公,我在大街上狂奔,大声呐喊,挣扎着,我无法接受这一切,也无法释怀。
后来,我发现自己变得越来越疯狂,失去了理智,我开始逃避一切,不愿面对这个残酷的现实。
”疯子闭上了眼睛,像是在回忆着那段痛苦的经历。
“后来我明白了一件事,也就是我告诉你的这个故事。
生活并不会因为你的疯狂而改变,时间不会因为你的挣扎而停滞,生活还是在继续,一切也都在慢慢地好转。
”疯子睁开了眼睛,他的眼中充满了坚定和清澈。
“从那以后,我开始接受这个事实,慢慢地释怀了,我也意识到了人生的真谛,我不再逃避,而是开始重新面对生活,努力去寻找新的机会。
音乐人生的励志故事

音乐人生的励志故事音乐人生的励志故事:每一个钟头都有新的光线音乐家鲁宾斯坦经常到好友画家毕加索的画室看他画画。
一次,鲁宾斯坦在好几个月内看到毕加索不断地在画同样的东西。
背景是阳台的铁栏杆,近景是一张桌子、一瓶葡萄酒、一把吉他。
当毕加索画了将近五十幅同样的作品后,鲁宾斯坦不耐烦地问:“每天都描绘同样的静物,难道你不厌倦吗?“毕加索反问道:“你不觉得自己在说废话?难道你不知道,每一分钟都是不同的我,每一个钟头都有新的光线,每天虽然看同一瓶酒,但我可以从中看到不同的个性,看到不同的酒瓶,不一样的桌子,不同的世界里的不同的生命!在我的眼睛里,这一切都是不同的。
”从此以后,鲁宾斯坦在重复弹一首歌时,皆可弹出不同的韵味。
音乐人生的励志故事:不该忘了舒曼我们不敢走近他们,只能远远地观望。
1854年2月,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星期一,时年44岁的罗伯特舒曼(1810-1856)身着绣有花朵的长袍礼服,从杜塞尔多夫的喧闹街道走到了镇上那座古老的桥边,纵身跳进了涨溢的莱茵河。
这位音乐家立刻被捞了上来。
人们认出了他,诚惶诚恐地把他送回了家。
他的妻子克拉拉(1819-1896)帮他擦干了身上的水,安顿他上了床。
那个时候,克拉拉正怀着他们的第八个孩子,而且即将生产。
克拉拉坚持不肯离去,连续在他身边守了16天。
这之后,医生们警告说舒曼可能会伤害她,而舒曼也最终同意到恩德尼希(在波恩附近)的一家疗养院去接受治疗。
两年之后,精神病、三期梅毒以及用以治病的大量水银夺去了舒曼的生命。
葬礼在波恩举行,人们蜂拥而至,“如同获悉了一场巨大的灾难”。
曾受舒曼奖掖的后进、克拉拉的长期密友约翰尼斯勃拉姆斯主持了葬礼。
这是欧洲文化的一个转折时刻,它象征着浪漫天真时代的结束。
同一年,亨利希海涅也因同样的原因离开了人世,为这个时代的悲剧性加上了注脚。
不论在生活中还是在自己的作品中,舒曼都是个淳朴的林地少年,被四处伸展的铁路以及无法遏止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惊得目瞪口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疯子舒曼
1854年2月一个下大雨的早晨,德国最著名的在世交响乐作曲家穿着大花睡衣,走出位于杜塞尔多夫的家,穿过狂欢节的街道,来到市中心一座老桥上,纵身跳进了莱茵河。
时年44岁的罗伯特·;舒曼最后从水里被救了出来,人们认出了他,并小心翼翼地送他回家。
这时他的妻子克拉拉正怀着他们的第8个孩子,她含着泪水将他的身上擦干净,送他上床休息。
之后的16天,克拉拉一直守护在舒曼身边,直到医生警告他可能会伤害她,她才忍痛让舒曼住进波恩的一家疗养院。
在那里,舒曼的精神病症状不断加重,加上三期梅毒,医生为医治这两种疾病用了过量的汞,导致他在两年后去世。
他的葬礼在波恩举行,葬礼上人多得“好像世上没有比這更悲伤的事情了”。
舒曼的学生勃拉姆斯陪着克拉拉走在葬礼队伍最前面。
这是欧洲文化的转折时刻,浪漫主义天真终结的里程碑是死亡。
同年,诗人海因里希·;海涅因相似的原因去世,舒曼曾将海涅的诗歌谱成美妙的声乐套曲《诗人之恋》。
舒曼的一生跟他的作品所描述的一样:一个出身林地的天真孩子来到无可阻挡的铁轨和工业化的世界。
他追求少女克拉拉的方式好像一个中世纪的骑士,他公然反抗她的暴君父亲(也是他自己的钢琴老师),等她一成年就结婚,他们的爱意在信笺和日记中流淌。
时至今日,波恩墓园里他们合葬的灵台雕塑上,她依然满怀仰慕地坐在他的脚边。
但克拉拉不知道的是,舒曼在长期求爱的过程中表达出的过度热情其实是躁郁症的表现。
舒曼在狂热与忧郁之间摇摆不定,有时甚至会瘫痪。
因为时常记忆短路,他被杜塞尔多夫管弦乐团和合唱团炒了鱿鱼。
克拉拉再度怀孕,舒曼陷入疾病频繁发作的痛苦中。
悲剧的结局无法避免。
舒曼无疑是音乐史上的关键人物。
在交响乐的发展过程中,舒曼是贝多芬和勃拉姆斯中间的连接;在艺术歌曲形式中,他跨越了舒伯特和理查·;施特劳斯之间复杂性的心理鸿沟。
若没有舒曼,音乐史会变得难以理解。
然而舒曼永远不可能像莫扎特那样受欢迎,他的音乐也不像莫扎特的那样悦耳。
莫扎特的天才故事可以变成滚滚财源,而舒曼的名字暗示着疯狂和自杀。
的确,舒曼写下的每一个音符背后都有一股黑暗的潜流。
人们很难去颂扬这位如此病态地迷恋爱与死的作曲家。
舒曼的问题用一个词概括,就是疯癫。
我们对超过极限的创造者感到害怕,不管他们是雨果·;沃尔夫那样的作曲家、拜伦那样的诗人,还是凡·;高那样的画家,我们都不敢靠近。
我们对这样的艺术家敬
而远之,于是失去了理解这种洞悉我们潜意识的独特艺术的机会。
我能够理解靠迎合公众喜好讨生活的艺术家和管弦乐团为何冷落舒曼。
但这似乎是一种可怕的荒废,他们错失了探索人类经验深度的机会。
朗朗上口的简单旋律再度战胜了人类文明的丰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