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微生物制剂产业化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

合集下载

微生物制药中的酶制剂研发

微生物制药中的酶制剂研发

微生物制药中的酶制剂研发随着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微生物制药成为当代医药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在微生物制药中,酶制剂的研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微生物制药中的酶制剂研发的意义、现状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一、酶制剂在微生物制药中的意义1. 提高产量和纯度:酶制剂可以促进微生物合成目标产物的速率和数量,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此外,酶制剂还能提高产物的纯度,减少杂质的生成,保证药物质量。

2. 降低生产成本:酶制剂作为高度专一和高效的催化剂,不仅可以在反应中降低温度和压力,还可以减少废物的产生,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3. 促进新药研发:酶制剂的研发不仅可以用于传统药物的生产,还可以为新药的研发提供重要的支持。

通过对酶的进一步研究和改造,可以创造出更多新药的可能性。

二、酶制剂研发的现状1. 酶的发现和筛选:传统的酶制剂研发主要依赖于对微生物的筛选和突变,通过培养基的调整和筛选方法的优化,从微生物中筛选出具有特殊性能的菌株。

2. 酶的改造和优化: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和蛋白工程技术,可以对酶进行改造和优化。

例如,通过改变酶的基因序列,可以提高酶的活性、稳定性和选择性。

3. 酶的固定化:酶的固定化是指将酶固定在载体材料上,提高其稳定性和重复使用性。

常见的固定化方法包括包埋法、包裹法和共价结合法等。

4. 酶的工业化生产:在酶制剂研发的最后阶段,需要将实验室中获得的酶制剂转化为工业化生产的产品。

这需要考虑到生产工艺的优化、设备的选择以及产品的质量控制等问题。

三、酶制剂研发的未来发展方向1. 超高效酶:随着高通量筛选技术的发展,未来可以期待出现更加高效的酶制剂。

通过理性设计和计算模拟,可以预测和构建具有理想性能的酶。

2. 多功能酶:为了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未来的酶制剂可能会具有多种功能。

例如,能够同时降解多种废物或催化多种反应的酶。

3. 环境友好型酶:为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未来的酶制剂可能会更加环境友好。

例如,具有较高耐受性的酶,能够在恶劣条件下继续催化反应。

生物制剂的开发与应用前景

生物制剂的开发与应用前景

生物制剂的开发与应用前景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大规模产业化的进步。

随着人们对健康问题的日益重视和对生物学了解的提高,生物制剂逐渐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

随着科技手段的不断提升以及人们对健康需求的不断增加,生物制剂的开发与应用具有广泛的前景。

本文将详细介绍生物制剂的定义、类型、特点、应用领域和前景展望。

一、生物制剂的定义生物制剂是指从微生物、动植物和动物体中提取出的活性物质,如细菌素、蛋白质、酶、抗体、细胞核酸等,用于医学、医药、农业、环保和食品等领域。

二、生物制剂的类型根据来源不同,生物制剂主要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类:1. 微生物生物制剂:包括病毒、细菌、真菌、藻类等,如四环素、链霉素、青霉素等。

2. 动物生物制剂:包括血浆、酶制剂、血清、抗毒素等。

3. 植物生物制剂:包括植物提取物、植物活性成分、植物生长调节剂等。

4. 基因工程生物制剂:指人工合成或改造的遗传物质,如重组DNA技术等。

五、生物制剂的特点生物制剂具有如下几个主要特点:1. 高效性:因为生物制剂是天然来源的活性物质,所以其效果更具针对性,可以更好地解决现实问题。

2. 安全性:相比化学合成的药品,生物制剂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低毒性,因为大多数生物制剂来源于天然的微生物、植物或动物,所以药品的副作用比合成药品小得多。

3. 可再生性:生物制剂非常容易通过发酵、提取等方法进行制备,因此剂量和用途都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节和修改,具有可塑性。

4. 治愈率高:生物制剂针对性强,作用效果较高,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治愈疾病。

五、生物制剂的应用领域生物制剂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包括但不限于如下几个领域:1. 医疗领域:生物制剂广泛应用于治疗疾病,如抗生素、疫苗、免疫调节剂、肿瘤抑制剂、胰岛素等。

2. 农业领域:生物制剂广泛应用于农作物生产、动物饲料和生物农药的生产,如生物肥料、生物农药、植物生长调节剂,动物营养保健品等。

3. 环保领域:生物制剂可以用于治理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例如利用微生物进行生物降解、治疗污水等。

农业微生物制剂产业化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

农业微生物制剂产业化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

农业微生物制剂产业化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微生物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关键技术研究及其产业化示范一、专项概述上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迅速发展了以机械化、化学化和能源化为主要标志的现代化农业。

机械、化肥、农药等的大量使用,极大地提高了土地和劳动生产率,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口膨胀对粮食的需求.但是,现代化农业也带来了一系列不良的后果,如环境污染、耕地退化、作物病虫害加重、生态条件恶化、产品质量下降等。

因此,发达国家纷纷行动起来,寻求可持续发展的出路。

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会议上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

姜春云在2007年第三届中国(海南)生态文化论坛的致辞中提出:中国生态文明是人类一切文明的根基,自然生态恶化是世界一切文明消亡的根本原因。

而应用高科技开发丰富的微生物资源宝库的工业型农业,是保护生态环境、资源可循环利用的可持续农业,它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微生物已在农业的相关方面形成了6大产业:微生物饲料、微生物肥料、微生物食品、微生物农药、微生物能源和微生物环境保护剂.本专项以提升我省微生物产业的科技水平和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为导向,以自主创新为原则,围绕制约我省微生物产业发展的菌种技术和生产工艺两大问题为突破口,解决我省微生物产业菌种效能和产品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的关键技术与共性问题。

调查我省各种自然生态区内的微生物资源,并从全国各地的特色生态区收集微生物,在做好资源的收集和保存的基础上,加强微生物资源的挖掘和利用研究,针对生产需求对获得的微生物资源开展功能和产业工艺技术研究,建立以服务产业为目的微生物种质资源及利用技术信息库。

本项目以功能特性为依据进行微生物资源的收集、采用现代生物学技术建立资源鉴定系统和评价方法,建立资源的快速筛选模型;在种质资源库的基础上采用常规诱变、细胞融合技术和基因改造技术等方法,创新微生物种质材料,提高微生物种质的效能;针对不同高效菌株的特性,自主研究个性化的微生物发酵生产工艺技术,建立相应微生物产品标准化生产关键技术体系,创制一批具有原创性知识产权的微生物制剂新产品,服务于福建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农业,为我省出口型农业产业升级提供科技支撑,对建设生态文明和加速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将起到有利的促进作用.专项拟设立以下五个专题:专题一“芽孢杆菌种质资源及功能基因库的建设与利用"专题二“微生物农药新资源及制剂化技术创新与产业化示范"专题三“高效复合多功能微生物肥料新技术与产业化示范”专题四“饲草创新利用技术与微生物饲料产业化示范"专题五“农业生产环境污染无害化治理新技术与示范应用"微生物是一类现实和潜在用途均很大的可再生生物资源,它不仅在维持生态平衡方面发挥巨大作用,而且广泛应用于工、农、医等各个领域,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目前微生物资源已在饲料、肥料、制药、食品、能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剂方面形成了6大产业,微生物产业已经成为继植物、动物之后的第三大生物产业和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的重要途径。

乳酸菌资源库建设及益生菌发酵剂和制剂产业化示范

乳酸菌资源库建设及益生菌发酵剂和制剂产业化示范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乳酸菌资源库建设及益生菌发酵剂和制剂产业化示范课题申请指南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二OO九年五月前言为贯彻《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纲要》精神,科技部决定启动“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乳酸菌资源库建设及益生菌发酵剂和制剂产业化示范”重点项目。

该项目重点研究开发具有益生作用的乳酸菌菌种并建立资源库,以及益生菌发酵剂的产业化,研究开发益生菌制剂。

通过对项目的实施,将对我国益生菌产业升级,促进可持续发展起到引领、带动和示范作用。

同时对扩大内需,增加就业岗位,应对经济危机起到积极作用。

为充分调动各有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企业的积极性,公开、公平、公正地选择课题承担单位,依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管理暂行办法》,特制定本《课题申报指南》。

第一部分申请须知一、项目总体目标建立一个具有不少于2500株乳酸菌的菌种资源库,按属种对菌种进行分类、编号和保藏,同时采用现代分子标记技术对菌种资源库乳酸菌进行分子标记,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乳酸菌菌种基因库。

利用自有的乳酸菌的菌种资源库,筛选用于益生乳酸菌发酵剂、益生乳酸菌制剂及益生菌发酵乳制品生产用优良益生菌菌种4株,同时对3株益生乳酸菌进行全基因组测定、然后制备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对其代谢组学和功能基因簇进行分析和定位,以阐明益生乳酸菌的益生机理。

对上述4株益生乳酸菌的遗传稳定性、抗生素抗性、安全毒理性、相关的功能特性进行评价。

针对本项目所筛选的不同益生菌进行菌种的培养优化、高密度发酵技术开发,在此基础上,建立年产总计100吨益生乳酸菌发酵剂(活菌数大于1011cfu/g)、乳酸菌制剂原菌粉(活菌数大于1011cfu/g)的中试及示范基地。

开发2个益生菌功能性保健食品,并取得国家审批证书,达到年产片剂2亿片,年产胶囊剂2亿粒。

开发4种益生菌发酵乳制品生产技术及相关标准,并进行产业化生产和示范,示范规模达到2000吨/年。

拮抗草坪蘑菇圈生防菌剂的关键发酵工艺及优化

拮抗草坪蘑菇圈生防菌剂的关键发酵工艺及优化

拮抗草坪蘑菇圈生防菌剂的关键发酵工艺及优化一、概述近年来,蘑菇产业发展迅速,但由于蘑菇圈生产的蘑菇对一些真菌病害如褐腐病、炭疽病等易感,这些病害给蘑菇产业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为了有效地控制这些病害的发生,科研人员开始研究开发拮抗生防菌剂,以实现对蘑菇病害的防控。

二、拮抗草坪蘑菇圈生防菌剂的研究现状1. 目前拮抗生防菌剂研究的重要性:由于化学农药的过度使用会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拮抗生防菌剂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2. 拮抗生防菌剂的分类:包括常见的细菌制剂、真菌制剂和噬菌体制剂等,其中微生物制剂是一类重要的拮抗生防菌剂。

3. 拮抗微生物在蘑菇圈生产中的应用:通过研究发现,一些具有抑菌作用的微生物可以被应用在蘑菇圈生产中,起到控制病害发生的作用。

三、拮抗草坪蘑菇圈生防菌剂的发酵工艺1. 发酵菌株的筛选:通过在不同条件下的培养,筛选出对蘑菇病害具有拮抗作用的微生物菌株。

2. 发酵基质的选择:选择适宜的发酵基质对菌株的生长和代谢有重要影响,因此需要对不同基质进行筛选。

3. 发酵条件的优化:包括温度、pH值、通气量、培养时间等条件的优化,以获得最佳的拮抗活性。

四、拮抗草坪蘑菇圈生防菌剂的优化1. 利用生物技术手段提高拮抗生防菌剂的活性:通过基因工程等技术手段,提高拮抗菌株的活性和稳定性。

2. 优化发酵工艺以提高产品质量:通过优化发酵工艺,提高产品的拮抗活性和稳定性,减少生产成本。

3. 开展多样化的应用研究:对拮抗生防菌剂在蘑菇圈生产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探索更多的应用潜力。

五、结语拮抗草坪蘑菇圈生防菌剂的研究和应用对蘑菇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拮抗生防菌剂的研究将会取得更大的突破,为蘑菇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六、拮抗草坪蘑菇圈生防菌剂的生产与应用1. 发酵产物的提取与加工:经过优化的发酵工艺后,拮抗生防菌剂的生产进入到了提取和加工阶段。

提取工艺的优化以及加工技术的改进,对于保证产品的质量和活性至关重要。

谷胱甘肽原料药与制剂关键技术及产业化-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谷胱甘肽原料药与制剂关键技术及产业化-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谷胱甘肽原料药与制剂关键技术及产业化-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谷胱甘肽是一种重要的生物活性分子,具有抗氧化、解毒和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学功能。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保健品和药物研发的需求不断增加,谷胱甘肽的应用价值逐渐被关注和认识。

然而,由于谷胱甘肽的化学结构特殊性和制备工艺复杂性,该原料药和制剂的关键技术一直是制约谷胱甘肽产业化的瓶颈。

谷胱甘肽原料药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合成方法、纯化工艺和质量控制等方面。

谷胱甘肽的合成方法有化学合成和生物合成两种途径,化学合成方法包括化学反应和酶法合成等,而生物合成则利用微生物或转基因植物等生物系统通过代谢途径合成谷胱甘肽。

纯化工艺是为了提高谷胱甘肽纯度和去除杂质,主要包括溶液浓缩、沉淀析出和柱层析等技术。

质量控制则是对谷胱甘肽原料药进行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检测和评估,以确保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谷胱甘肽制剂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制剂设计、制备工艺和稳定性等方面。

制剂设计是根据谷胱甘肽的性质和药用要求,选择适合的药物给药途径、剂型和制备方法等进行设计。

制备工艺则是根据制剂设计方案,进行制剂原料的配制和制剂流程的优化,以获得高纯度和稳定性的谷胱甘肽制剂。

稳定性的研究则是对谷胱甘肽制剂进行贮存、运输和使用过程中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监测和评估,以确保谷胱甘肽制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在谷胱甘肽原料药与制剂的产业化过程中,关键技术的研究和进展将推动其应用领域的拓展和市场的发展。

同时,相关的政策支持和法规规范也对谷胱甘肽产业的健康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完善,相信谷胱甘肽原料药和制剂的产业化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文章结构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主要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

在概述中,可以简要介绍谷胱甘肽原料药与制剂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文章结构部分应该明确列出本文的各个章节,并简要说明每个章节的内容和意义。

目的部分可以说明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即为了解谷胱甘肽原料药与制剂的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进程,提供相关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参考。

农业科技示范推广手册普及农业科技成果

农业科技示范推广手册普及农业科技成果

农业科技示范推广手册普及农业科技成果第1章精准农业技术 (4)1.1 精准施肥技术 (4)1.1.1 土壤养分检测技术 (4)1.1.2 作物营养诊断技术 (4)1.1.3 变量施肥技术 (4)1.1.4 智能控制系统 (4)1.2 精准灌溉技术 (4)1.2.1 土壤水分监测技术 (4)1.2.2 灌溉制度优化技术 (4)1.2.3 变量灌溉技术 (4)1.2.4 智能灌溉控制系统 (5)1.3 农田信息快速获取技术 (5)1.3.1 遥感技术 (5)1.3.2 地理信息系统(GIS) (5)1.3.3 全球定位系统(GPS) (5)1.3.4 农田信息管理系统 (5)第2章高效节水农业 (5)2.1 节水灌溉系统 (5)2.1.1 微灌技术 (5)2.1.2 自动灌溉控制系统 (6)2.1.3 膜下滴灌技术 (6)2.2 抗旱保水剂应用 (6)2.2.1 聚丙烯酸盐类保水剂 (6)2.2.2 天然矿物保水剂 (6)2.2.3 生物保水剂 (6)2.3 农田水分高效利用技术 (6)2.3.1 土壤改良技术 (6)2.3.2 覆盖保水技术 (6)2.3.3 降水高效利用技术 (6)2.3.4 水肥一体化技术 (7)第3章现代农业生物技术 (7)3.1 转基因作物栽培技术 (7)3.1.1 转基因作物概述 (7)3.1.2 转基因作物栽培技术要点 (7)3.2 组织培养与快繁技术 (7)3.2.1 组织培养技术概述 (7)3.2.2 快繁技术要点 (7)3.3 农业微生物制剂应用 (7)3.3.1 农业微生物制剂概述 (8)3.3.2 农业微生物制剂应用技术要点 (8)第4章农业机械化技术 (8)4.1 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 (8)4.1.1 水稻生产机械化 (8)4.1.2 小麦生产机械化 (8)4.1.3 玉米生产机械化 (8)4.2 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 (8)4.2.1 棉花生产机械化 (9)4.2.2 油菜生产机械化 (9)4.2.3 蔬菜生产机械化 (9)4.3 设施农业机械化 (9)4.3.1 温室机械化 (9)4.3.2 大棚机械化 (9)4.3.3 育苗设施机械化 (9)4.3.4 植物工厂机械化 (9)第5章农田生态环境保护 (10)5.1 农田土壤质量提升技术 (10)5.1.1 土壤改良技术 (10)5.1.2 生物肥料应用技术 (10)5.1.3 保护性耕作技术 (10)5.2 农田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 (10)5.2.1 农田景观多样性配置技术 (10)5.2.2 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 (10)5.2.3 农田生境保护与恢复 (11)5.3 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 (11)5.3.1 科学施肥技术 (11)5.3.2 精准灌溉技术 (11)5.3.3 农田径流污染防控技术 (11)第6章农产品加工与储运技术 (11)6.1 农产品加工技术 (11)6.1.1 粮食加工技术 (11)6.1.2 蔬菜加工技术 (12)6.1.3 水果加工技术 (12)6.1.4 畜禽产品加工技术 (12)6.2 农产品保鲜与储运技术 (12)6.2.1 低温保鲜技术 (12)6.2.2 气调保鲜技术 (12)6.2.3 真空包装技术 (12)6.2.4 保鲜剂处理技术 (12)6.3 农产品品质检测技术 (12)6.3.1 色泽检测技术 (12)6.3.2 气味检测技术 (13)6.3.3 理化指标检测技术 (13)6.3.4 微生物检测技术 (13)第7章农业信息化技术 (13)7.1 农业物联网技术 (13)7.1.2 关键技术 (13)7.1.3 应用实例 (13)7.2 农业大数据分析技术 (14)7.2.1 概述 (14)7.2.2 关键技术 (14)7.2.3 应用实例 (14)7.3 农业电子商务 (14)7.3.1 概述 (14)7.3.2 关键技术 (14)7.3.3 应用实例 (15)第8章农业新能源利用技术 (15)8.1 太阳能利用技术 (15)8.1.1 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 (15)8.1.2 太阳能热水系统 (15)8.1.3 太阳能干燥技术 (15)8.2 风能利用技术 (15)8.2.1 风力发电技术 (15)8.2.2 风能提水技术 (15)8.3 生物质能利用技术 (16)8.3.1 生物质成型燃料技术 (16)8.3.2 生物质气化技术 (16)8.3.3 生物质发电技术 (16)第9章植物病虫害综合治理 (16)9.1 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技术 (16)9.1.1 气象预报技术 (16)9.1.2 生物学预测技术 (16)9.1.3 生态学预测技术 (16)9.1.4 统计分析与人工智能技术 (16)9.2 生物防治技术 (17)9.2.1 天敌生物防治技术 (17)9.2.2 激素防治技术 (17)9.2.3 抗性基因利用技术 (17)9.2.4 生物农药应用技术 (17)9.3 化学防治技术 (17)9.3.1 科学选药 (17)9.3.2 合理用药 (17)9.3.3 轮换用药 (17)9.3.4 安全用药 (17)第10章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与示范 (18)10.1 农业科技园区规划与设计 (18)10.1.1 园区选址与布局 (18)10.1.2 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18)10.2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 (18)10.2.2 成果转化与示范 (18)10.3 农业科技园区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 (18)10.3.1 管理模式 (18)10.3.2 运行机制 (19)第1章精准农业技术1.1 精准施肥技术精准施肥技术是基于作物生长需求、土壤肥力状况及环境因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智能控制技术和农业生物技术,实现对作物施肥的精确管理。

我国微生物农药的研发与应用研究进展

我国微生物农药的研发与应用研究进展

我国农作物种植面积广阔,种植作物种类多样,在农业生产中,农作物常常受到多种病虫草害的危害。

化学农药因其适用范围广、作用效果迅速、使用方便等被广泛用于防治各类病虫草害,但使用化学农药也容易造成人畜中毒、杀害有益生物等,同时由于化学农药的滥用使得部分害虫、致病菌和杂草的抗药性增强,导致防治难度加大。

相比于化学农药,以真菌、细菌和病毒等生物活体或其代谢产物为主要成分的生物农药对生物和环境更加友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物农药迅速发展,行业市场规模逐步扩大。

生物农药可分为微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和生物化学农药等,经农业农村部农药检定所查询,截至2022年12月31日,我国在有效登记状态的农药登记产品为45172个,其中生物农药产品2159个 (未包括农用抗生素和天敌),占全部农药总数的4.78%,占比非常低。

在生物农药中,微生物农药是研究热点之一。

在《农药登记资料要求》中规定,微生物农药是指以天然的或经基因修饰的细菌、真菌和病毒等微生物活体为有效成分的农药,按用途可分为微生物杀虫剂、微生物杀菌剂和微生物除草剂等。

该类农药具有有效成分来源广泛、选择性强、对人畜毒性低等优点。

经农业农村部农药检定所查询,截至2016年12月31日,我国已登记微生物农药有效成分42个,到2022年12月31日,已达56种,可见微生物农药呈逐年增长趋势。

我国的微生物农药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相对快速发展的阶段,生防微生物不断增多,各种新型微生物农药也不断涌现。

已有研究对微生物农药常见剂型种类及特点、产品质量、安全性评价和使用技术相关标准、助剂研发、管理现状、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阐述,但尚缺乏典型微生物农药在防治重大病虫害方面应用情况的综述报道。

鉴于此,本文梳理了我国近几年一些原创的、新型的微生物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在生防菌株筛选、产品创制与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微生物农药发展提出建议和展望,旨在为行业相关单位和人员提供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微生物制剂产业化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微生物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关键技术研究及其产业化示范一、专项概述上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迅速发展了以机械化、化学化和能源化为主要标志的现代化农业。

机械、化肥、农药等的大量使用,极大地提高了土地和劳动生产率,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口膨胀对粮食的需求。

但是,现代化农业也带来了一系列不良的后果,如环境污染、耕地退化、作物病虫害加重、生态条件恶化、产品质量下降等。

因此,发达国家纷纷行动起来,寻求可持续发展的出路。

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会议上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

姜春云在2007年第三届中国(海南)生态文化论坛的致辞中提出:中国生态文明是人类一切文明的根基,自然生态恶化是世界一切文明消亡的根本原因。

而应用高科技开发丰富的微生物资源宝库的工业型农业,是保护生态环境、资源可循环利用的可持续农业,它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微生物已在农业的相关方面形成了6大产业:微生物饲料、微生物肥料、微生物食品、微生物农药、微生物能源和微生物环境保护剂。

本专项以提升我省微生物产业的科技水平和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为导向,以自主创新为原则,围绕制约我省微生物产业发展的菌种技术和生产工艺两大问题为突破口,解决我省微生物产业菌种效能和产品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的关键技术与共性问题。

调查我省各种自然生态区内的微生物资源,并从全国各地的特色生态区收集微生物,在做好资源的收集和保存的基础上,加强微生物资源的挖掘和利用研究,针对生产需求对获得的微生物资源开展功能和产业工艺技术研究,建立以服务产业为目的微生物种质资源及利用技术信息库。

本项目以功能特性为依据进行微生物资源的收集、采用现代生物学技术建立资源鉴定系统和评价方法,建立资源的快速筛选模型;在种质资源库的基础上采用常规诱变、细胞融合技术和基因改造技术等方法,创新微生物种质材料,提高微生物种质的效能;针对不同高效菌株的特性,自主研究个性化的微生物发酵生产工艺技术,建立相应微生物产品标准化生产关键技术体系,创制一批具有原创性知识产权的微生物制剂新产品,服务于福建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农业,为我省出口型农业产业升级提供科技支撑,对建设生态文明和加速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将起到有利的促进作用。

专项拟设立以下五个专题:专题一“芽孢杆菌种质资源及功能基因库的建设与利用”专题二“微生物农药新资源及制剂化技术创新与产业化示范”专题三“高效复合多功能微生物肥料新技术与产业化示范”专题四“饲草创新利用技术与微生物饲料产业化示范”专题五“农业生产环境污染无害化治理新技术与示范应用”微生物是一类现实和潜在用途均很大的可再生生物资源,它不仅在维持生态平衡方面发挥巨大作用,而且广泛应用于工、农、医等各个领域,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目前微生物资源已在饲料、肥料、制药、食品、能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剂方面形成了6大产业,微生物产业已经成为继植物、动物之后的第三大生物产业和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的重要途径。

芽孢杆菌由于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使其易于产业化开发应用,而倍受人们的青睐,它在6大产业中均占有重要的地位。

我国农业微生物资源菌种中心仅保存8千余株菌种,全国各单位农业微生物菌种总数估计也不超过2万株,而美国农业部的农业菌种保藏中心(NRRL)现有菌种8万株,这与我国丰富的微生物资源蕴藏量极不相称,更无法满足我国农业微生物研究及产业对菌种资源的需求。

芽孢杆菌资源由于其广泛的应用前景而倍受人们的重视,但我国的资源保藏量也与发达国家保藏库(DSMZ、NRRL等)有较大差距,有些发达国家如美国有芽孢杆菌的专业保藏中心(BGSC)。

在资源的功能研究与应用前景分析方面,我国更加落后,对库中的资源缺乏功能特性与利用研究。

为此利用从DSMZ引进的芽孢杆菌标准菌株及相关菌株建立分类系统为基础,大量收集鉴定我国的芽孢杆菌资源,建立芽孢杆菌资源与功能信息库可为保障和推动微生物产业的发展提供基础,为农业微生物科学研究与生物技术产业及整个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基础。

基于我省地处亚热带,森林覆盖率居全国之首,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2个,微生物资源极其丰富,特别是武夷山被列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设置专题一“芽孢杆菌种质资源及功能基因库的建设与利用”。

通过该专题研究明确芽孢杆菌的系统发育进化,并在系统学研究的基础上建立芽孢杆菌快速鉴定系统,对已有菌株和新分离菌株进行系统分类,结合对菌株的功能及其基因鉴定工作,建立芽孢杆菌资源及其功能基因信息库;建立系统分类信息与功能信息的在线比对分析系统,为芽孢杆菌的分类鉴定提供一个方面快捷的信息平台;收集芽孢杆菌资源种类达200个种以上,菌株总数达5000株以上;通过系统筛选获得对十字花科蔬菜的小菜蛾及植物细菌性青枯病和作物枯萎病具有良好控制效果的芽孢杆菌5-7株,并对其功能基因进行初步分析。

获得微生物肥用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保护人类生存环境、谋求可持续发展的呼声日益高涨,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微生物农药由于具有安全、环保的特性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它是利用微生物菌体或其代谢产物来防治植物病虫害的一种生物制剂,通过从自然界采集各种样本,进行分类筛选昆虫病原体或病菌拮抗微生物,经人工培养、收集、提取而制成的。

这些病原体和拮抗物及其产物为昆虫吞食、动植物接触感染、与病原物互作拮抗,由于微生物自身活动产生活性物质,导致昆虫新陈代谢受阻,组织器官受到破坏,植物病原细胞生长受抑制或死亡,从而达到控制病虫害的目的,所以不存在农药残留的问题。

我省是蔬菜、茶叶出口大省,但受农药残留影响,每年损失巨大,为了有效地保证产量的同时使农产品农药残留达到出口标准,有必要大力推广使用生物农药。

而目前我省的生物农药的提升空间还很大,农民对生物农药的认可度也还不高。

为保障我省出口农业产品的质量,促进农业出口贸易的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也为微生物农药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技术基础、条件基础和人才基础,设置专题二“微生物农药新资源及制剂化技术创新与产业化示范”。

通过该专题的实施,筛选具有潜在开发价值的各类微生物50株以上,采用诱变或细胞技术选育出高效杀虫或防病菌株5株,效果比野生菌株提高20%以上,构建高效基因工程菌3株以上;至少完成2种病虫害高效生防菌株的发酵营养组分与条件优化及产业化中试,完成制剂配方研究;产品对主要目标虫害防治效果达80%、病害防治效果达70%以上;年生产相关生物农药1000吨以上,三年累计推广应用1000万亩次以上。

目前,中国农业的化肥施用总量相当于美国、印度的总和,而亩均施用量则是美国的3倍多。

但是,中国农业的水利用率只有40%,仅相当于美国的一半。

我国耕地仅占世界的7%,但氮肥的使用量占全世界的近30%,每年因不合理施肥使得超过1000多万吨的氮流失,直接经济损失约300亿元。

微生物肥料是利用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及代谢产物的作用,改善植物的养分供应,为农作物提供营养元素,调控生长、增强抗逆性,可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又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化肥使用。

微生物肥料的主要种类有根瘤菌肥料、固氮菌肥料、解磷、解钾菌肥料、光合细菌肥料、复合微生物肥料、微生物生长调节剂、菌根制剂、抗生菌肥料及促进植物生长的根细菌类制剂,可以从多方面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

为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强化食品安全,近年来西方国家在农业生产中开始更多地使用微生物肥料。

农业专家们普遍认为,与传统化学肥料相比,微生物肥料在保护农业生态、提高作物产量和提高肥料利用率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要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有必要大力发展和推广微生物肥料。

专题三“高效复合多功能微生物肥料新技术与产业化示范”。

该专题选用植株体内和根际的高效固氮、解磷、解钾等微生物菌株,采用现代微生物发酵技术加工制备农用微生物制剂,达到促进作物生长、提高抗逆性和改善农产品品质等作用效果。

使土壤肥力明显提高,减少化肥用量30%左右,克服化学肥料造成的土壤板结、地力下降,以及作物连作带来的生产障碍。

通过该专题的实施,选育高效增产菌株10株,至少完成3种高效微肥菌株的发酵营养组分与条件化及产业化中试;完成5个复合微生物肥料配方的研究;产品对主要作物的增产作用达10%以上;年生产相关微生物肥料吨以上,累计推广应用万亩次以上。

我国是养殖业大国,畜牧业是我国农村经济的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

畜牧业发展快的地区,畜牧业收入已占到农民收入的40%以上。

目前,从事畜牧业生产的劳动力达1亿多人。

但我国畜牧业发展水平与畜牧业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尤其是草食畜牧业。

国际上畜牧业中60%以上的产值是由饲草转化来的,即使美国这样的粮食出口大国,该转化比值亦达到73%。

近几年我国对饲草的需求在急剧增长,每年有7000万t工业饲料需要优质草粉的添加。

福建省属饲料粮紧缺省份,耗粮型畜牧业生产方式十分突出,仅福建省单南平地区每年干草缺口约10万吨左右。

农作物秸秆是草食性动物的主要饲草来源,农作物秸秆是指籽实收获后剩留下的含纤维成分很高的作物残留物,包括禾谷类、豆类、薯类、油料类以及棉花、甘蔗、烟草等多种作物的秸秆。

据统计,我国目前农作物秸秆年产量约7亿t左右,占全世界秸秆总量的30%左右。

但我国的秸秆等农业生物质资源利用率很低,每年有超过2亿吨以上的秸秆被焚烧与弃置,不仅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由此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严重。

农业生物质资源浪费及利用效率不高与生态环境问题交织在一起,严重地困扰着我国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提高秸秆等农业生物质资源的利用率,进行有效的开发利用已成为我国亟待解决的农业问题。

秸秆含有一定的营养成分,稻草、小麦、大豆等主要作物的秸秆粗蛋白含量都在2%左右,是巨大的饲料资源,以我国现有的秸秆资源量,按每kg秸秆转化1kg牛肉(同时需1kg精粮),可收获的牛羊肉0.52~0.60亿t,并相当于从秸秆中收获了2.08~2.40亿t的粮食。

福建省每年产生的秸秆资源量约1000万t,但目前秸秆的处理利用率还很低,秸秆氨化利用率只有1%,整个秸秆资源在福建省的畜牧应用率不到10%,秸秆饲料资源浪费严重。

因此,在我省规模化养殖业中,饲草不足与秸秆饲料资源的浪费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另外,在农村大部分农户对秸秆的利用也只是将秸秆简单的铡切后,不经任何处理饲喂牲畜,未经处理的秸秆不仅消化率低,而且适口性差,这就制约了草食家畜生产水平的提高。

微生物饲料从微生态理论和绿色食品的理念出发,在微生态理论指导下,采用有益微生物与饲料混合经发酵、干燥等特殊工艺制成的含活性有益菌的安全、无污染、无残留的优质饲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