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在酒文化中浸淫已久
酒品看人品!饮酒虽好,劝君莫贪杯!

酒品看人品!饮酒虽好,劝君莫贪杯!酒逢知己莫贪杯,身体有病不喝酒。
心诚则灵水当酒。
酒分量饮不劝酒,酒能成事也败事,一人安全全家乐。
贪杯乱性误大事。
一人有祸亲友伤,为了他人与自己,还是酒分量饮好!酒品看人品!酒文化在我国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它和中华传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曹操、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关羽杯酒斩华雄,刘邦酒后赋出豪气万丈的“大风歌”,李白斗酒诗百篇,都是千古流传的佳话。
然而,历史上也有商纣王“酒池肉林”荒淫误国,张飞醉酒后掉了脑袋的反证。
一代诗仙李白也是因饮酒过量坠江而亡。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过量饮酒会导致酒精肝、肝硬化和肝癌,记忆力衰退、帕金森氏综合症和老年痴呆症,还会造成胎儿畸形和智力低下等等。
李白后代为何默默无闻,全没有一点才气,想必就是一个例证。
酒是人际交往和业务往来中的一种润滑剂,迎来送往、亲朋聚会,免不了要喝几杯。
但中国传统的酒文化,似乎主人不把客人灌醉就涉嫌招待不周,客人没有喝醉就是不给面子,一桌上没有放倒几个就是没有喝好。
由此还生出五花八门的劝酒词,非把你劝得晕头转向,灌得烂醉如泥方才罢休。
其实饮酒只是一种社交手段,是为了创造融洽的气氛。
每个人喝酒多少是由酒量决定的,并不一定是喝酒越多关系越近乎。
相反,经常过量酗酒,给别人的印象是不稳重,不可靠;酒后失态,让人感觉素质差,甚至产生厌恶;强行劝酒、派酒,让对方感受更多的可能并不是你的热情,而是粗俗和难堪。
尤其是那些自己尽量少喝、不喝甚至假喝,却变着法子在酒桌上算计别人的人,说得轻一点是酒德酒品太差,说得重一点是缺少教养。
我们提倡现代健康文明的饮酒方式。
在酒桌上,酒仅仅是一种调节气氛的工具。
作为请客者,“主随客便”是最高礼仪,“只要感情有,什么都是酒”,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环境气氛更有利于主客双方的交流,也更能体现出聚会的档次和主人的文化素质。
作为作客者,应该量力而行,留有余地,不要把不自量力当作豪爽,“宁伤身体,不伤感情”。
酒浸透今

酒浸透今时间:2016-07-23 08:29:20 | 作者:杨小然中国文化是一种慕古文化,在现存的光秦古书中,许多书中都有提到酒。
通过考古挖掘,在三四千年前的商代青铜其中以发现盛有酒,最早的甲骨文和金文也都有‘酒’字。
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乡中华民族这样看重历史。
古时,猿猴造酒、仪狄造酒、杜康造酒等都是人们普遍认为的。
西浸江流《酒浩》就此写道;酒之所兴,肇目上皇;或云仪狄,一月杜康。
有饭不委之空桑,积郁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
自上古三皇五帝的时候,就有各种各样的造酒方法流传与民间,是仪狄将这些方法总结归纳,始之流传于后世的。
春秋时代,从科技史和民俗学的角度而言,是一个酿酒和饮酒同趋大盛的时代。
《尚书说命》记载殷王武丁与大臣的对语:著作酒醴,尔为曲蘖。
曲酿法和蘖法都是‘固态发酵’法,但曲酿法克服了蘖酿法糖化高、就低化的缺点,提高了酿酒质量,缩短了酿酒过程,因而称为复式发酵法。
这一发明可以四大发明之外,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发明,比欧洲人领先了一千多年。
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李白的“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等对酒”的绚丽歌颂中,无不让它在历史的长河中,展现他的千姿百态。
在现代,杯中之物的队伍更加发展壮大。
不同的酒色、香、味、体所形成的风格给人不同的感觉和享受,使人“知味而饮”。
酒的自由、狂放、艺术、表现在人身上,则对不同层次的艺术修养带来更加奥妙无穷的感觉。
谈起酒,酒与医药的结合,也是我国医药发展史上的重要创举。
古时“酒”写作“酉”,《说文解字》种是这么解释的:“酉,就也,黍成,可为耐酒。
”黍,性味甘平,益气补中,不也是中药吗?后世又有“酒为百药之长”的说法。
药酒用于防治疾病,在我国医药史上已处重要地位。
它的发展,则是助于酿酒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完善。
现代。
人们对于酒文化的痴情,远远超过了古代。
在身体健康和喜好的隔阂间,人们怎么办?有没有一种酒,让身体不健康的人们也能一饮而尽,面对死亡的人们,能够把遗憾填补上?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中国喝酒文化的历史渊源与特点

中国喝酒文化的历史渊源与特点喝酒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
中国喝酒文化既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渊源,又展示了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展开,分别探讨中国喝酒文化的历史渊源以及其独特的特点。
一、中国喝酒文化的历史渊源1. 古代祭祀与宗教信仰中国古代的祭祀活动中常伴有饮酒仪式,人们认为通过饮酒可以与神灵沟通。
酒在古代宗教仪式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被视为神圣之物。
2. 社交交际与宴会文化喝酒在中国传统社交中是一种重要的方式。
古代君王会在宫廷中设宴待客,社会上的各种庆典、聚会也少不了饮酒的环节。
通过饮酒活动,人们增进感情、交流思想,同时也展示了主人的热情好客。
3. 文化传承与文人雅士在中国古代,酒常常与文学艺术结合在一起。
文人雅士们常在饮酒时创作诗词,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
这种将酒与文化传承相结合的习俗,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二、中国喝酒文化的特点1. 礼仪之邦中国是一个讲究礼仪的国家,喝酒也不例外。
在中国,喝酒有着独特的礼节和规矩,如敬酒、干杯等。
这些礼仪使得酒桌上的交际更加庄重和隆重,凸显了中国人民的风度与文化内涵。
2. 团结友谊与情谊延续中国人认为饮酒可以增进感情,是团结友谊的一种方式。
在饮酒的过程中,人们相互敬酒,表达友好,同时也考验着彼此的诚信和胆量。
在中国文化中,饮酒被视为加深情谊和友谊的媒介。
3. 健康与调节饮酒对于中国人来说,不仅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调节生活的方式。
适度的饮酒可以缓解压力,调节情绪,使人心情愉悦。
同时,一些中草药酒也有一定的保健作用,被视为药膳对待。
4. 文化传统与庆典习俗中国的许多传统节日和庆典都离不开酒的参与。
比如中国的春节,家人欢聚一堂,辞旧迎新时都会饮酒庆祝。
这些庆典习俗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内涵,也彰显了中国人民的欢乐与团结。
综上所述,中国喝酒文化源远流长,其历史渊源和特点使之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喝酒不仅仅是一种饮食习惯,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社交交际方式。
“酒桌文化”猛于虎

“酒桌文化”猛于虎作者:周易戴兆国来源:《畅谈》2017年第17期长期以来,无论官场商场还是坊间巷里,粗鄙的“酒桌文化”摧残了国人的身心健康,污浊了政风、民风,危害匪浅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古代历史传说中不乏与酒有关的佳话。
但当下,酒桌呈现出很多不良风气,入此局者深受其害,却又难以脱身。
去年9月,在海南文昌一场婚礼上,28岁的伴娘杨某因酒精中毒身亡。
“酒桌文化”猛于虎,此事引起媒体广泛关注,也在互联网朋友圈上被“刷爆”,引发激烈讨论。
有人说,推杯换盏中,喜事变成丧事,这具有偶然性。
婚嫁酒宴几乎每天都有人办,并不是所有伴娘都会这样拼,也不是所有宾客都会这样劝酒,有的人即便酩酊大醉也不见得有殒命之虞。
伴娘醉亡毕竟是小概率事件,不具备典型性。
但更多的人借此批评国人的劝酒习惯,批评当下不文明的婚俗以及一些地方盛行的“酒桌文化”。
批评和反思除了发人警醒,往往还能推动人们对号入座、反求诸己,并且从自身开始有所改进,比如生活中习惯劝酒的收敛些,经常拼酒的平和些,请客的对来宾保护和照顾得更周到些。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四年前对109441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35.7%的受访者每月要参加三个及三个以上的酒局,84.0%的人直言反感当下“酒桌文化”,82.1%的受访者感觉会喝酒已经成为现在许多初入职场的年轻人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受访者中,“90后”占28.9%,“80后”占46.1%,“70后”占15.4%。
35.7%受访者:每月要参加三个及三个以上酒局李亮(化名)在某国企做项目经理助理,经常需要跟随领导到各地下属子公司谈工作。
接受记者采访时,他已经连续三天参加了三个酒局。
李亮说,近来公司接待费用已经下降了三分之二,但是在餐桌上,喝酒仍然是一个无法避免的环节。
“上学时我也和同学一起喝过酒,感觉自己酒量很好,工作以后才发现根本应付不过来。
工作以后喝酒的频率明显变高,适应过程很辛苦。
”李亮向记者解释了谈工作喝酒的原因:子公司有自己的利益,在项目上需要和总公司讨价还价,有时他们想要的降价幅度很大。
畸形的官场“酒文化”

于 出差在 外 , 累了去 洗 洗 头 、洗 洗 脚 或按 摩 按 摩 ,烟瘾 犯 了去 买条 中
“ 则 不 敢肆 而德 以成 ,无 畏 畏 则 从 其 所欲 而 及 于祸 。” 中国的 少
邓 小平 曾经 强 调 . “ 制度 好 可
以使 坏 人 无 法任 意 横行 ,制 度 不好
者 ,是 拿 着 工 资为 人 民服 务 ,且 工 资还 随着社 会 生产 力 的发 展 逐 年 增
加 。从 这 个 角度 而 言 , 完全 不 应 该
日报 》则说 ,官员应 “ 敬畏法纪, 做到令行 禁止 ;敬畏群众 ,增强公
华 烟 ,拿 回单 位报 销 就 更 不 用 大惊
小怪 了 。
在 刚 刚 召 开 的上 海 市人出 : “ 们 要 常 怀敬 畏之 心 ,敬 畏 我
法 律 、敬 畏组 织 、敬 畏 人 民、敬 畏
数 官 员之 所 以没 有敬 畏 , 问题 就 出 在 制 度 方 面 。一 方 面 ,制 度缺 失 ,
让官员充满敬畏 ,身有所正,言有
所规 ,行有 所止 ,必须依 靠制度 。 具 体 来说 , 需要 规 范行 为 方 面
如 今 ,不 知是 由 于 市场 经 济 冲 击使 为 官者 “ 念 ” 发 生 变化 ,还 观 是 因为 受封 建遗 风 的 潜移 默 化 ,本 应 为公 众 服 务 的一 些 领 导 干部 竞 然 中 国人 在 酒 文化 中浸 淫 已久 。
“ 导 干部 不 喝 酒 ,一 个 朋友 领
味 着全国同一级另 的公务 员,月收 q
入 平 均值 差距 允许 在 2 0 元 内。 另 00 方 面 ,是 一 些 地 区特 别 是 经 济发
酒文化的八大糟粕

中国酒文化中的八大超级糟粕作为一种文化,有些是祖先传下来的,也有的是当代人自作聪明新发明的,通过地区间相互借鉴相互影响而渐成燎原之势。
中国的吃喝文化总是很发达,以至酒文化变得如此丰富,影响如此广泛,这不仅说明"吃喝无小事",还说明中国传统文化与吃喝联系起来,更有生命力,更能发扬光大。
只可惜的是,酒能伤肝,酒能乱性,有时是本真意义上的"祸水","是酒皆有度,但饮者常无度",这就注定了酒文化中会有诸多糟粕。
我想中国酒文化中大致有八大超级糟粕,需得国人冷静审视。
一是喝得干脆就是讲义气。
《水浒传》写武松代哥们儿施恩出头,怒打蒋门神,每遇一酒店必饮三大碗,喝得乱醉,还把蒋门神打得稀里哗啦,真是英雄。
《儒林外史》中也写一书生遇一黑大汉,能喝,讲义气。
一晚,黑大汉从屋顶下来,提个血糊糊的包袱,说是杀了仇家取了首级,要借银两外逃避风,书生当然也得义气一回,便爽快地掏出了自己的全部家当。
走时,黑大汉说把仇家的首级先在书生处寄放几晚。
来取时就还书生银两。
黑大汉走后数日不见音讯,书生打开包袱一看,原来是一猪头,方知被人黑了。
喝得酒与是否英雄本无关。
酒精有兴奋剂作用,喝了酒能跑世界第一,但通不过兴奋剂捡测。
这样看来,有些人喝得酒只能是"狗熊"。
哈。
二是喝到位事情才能办到位。
中国人办事,都得请人吃喝,如果是具有长期利用价值,还得经常吃喝在一起。
因为许多人都知道"拿了人的手短,吃了人的嘴软"的意思。
所以,被请吃喝的人,也得在处理事情上照顾别人。
甚至请人吃喝似乎就成了办事的礼节,是属于潜规则的范畴。
按有些人的说法叫"开知识",我想许多腐败绝不仅仅是止于吃喝,而是以吃喝开路。
一些公务员认为"红包"是拿不得的,但吃吃喝喝总是不犯法的,但往往吃开胃了,喝上劲了,再贪人钱财就不是不可能的了。
三是喝好就是喝倒。
酒文化漫谈

中国酒文化漫谈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纵观历史,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就是一幅飘散着酒香的长卷,沁人心脾,让人闻之欲醉。
酒文化是中国古老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醇香浓烈,别具一格。
酒与文化相互浸淫,相互渗透。
酒可品可饮,可歌可颂。
以酒入诗,口角噙香;半酣作画,酣畅淋漓;流觞曲水,流传佳话。
文人雅客在酒与文化中游刃自如,乐在其中。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文人墨客为酒所倾倒,花前对酌,举杯邀月,酒入肠中,绣口一吐,笔墨一挥,纵声长啸,豪气干云。
正所谓“酒为欢伯,除忧来乐”。
酒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纵观历史上的文人,大都与酒形影不离。
文人以酒入诗已经成为传统意义上的优雅。
魏晋末年,被誉为“竹林七贤”的刘伶,嵇康,阮籍等,个个善饮,个个堪称酒中豪杰。
独坐幽篁,弹琴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竹林七贤”对酒一往情深,醉有风姿,在醉酒中将魏晋风骨演绎得淋漓尽致!又如“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潜,他在《饮酒》诗前的小序中写道:“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欢。
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
纸墨遂多,辞无诠次。
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采菊东篱,悠悠南山,白衣送酒,何其乐哉!尽饮至醉,陶潜挥毫写下了著名的《九日闲居》:世短意常多,斯人乐久生。
日月依辰至,举俗爱其名。
露凄暄风息,气澈天象明。
往燕无遗影,来雁有余声。
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
如何蓬庐士,空视时运倾!尘爵耻虚罍,寒华徒自荣。
敛襟独闲谣,缅焉起深情。
栖迟固多娱,淹留岂无成。
当历史的车轮转到大唐盛世时,这个充满了浪漫色彩的王朝走来了一支酒香四溢的诗人队伍。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长歌吟松风”,杜牧“与客把酒上翠微”。
诗人杜牧说:“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烟雨蒙蒙,杏帘深处,水村山郭酒旗风,金龟换酒,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沈园春如旧,然而已经不见那个有着一双红酥手,捧着黄藤酒,眉间挂着淡淡哀愁的女子。
从酒中看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从酒中看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近代以来,国人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变化着。
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等文化运动严重摧残了中国传统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的思想日益开放,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转而重视起来了传统文化。
从百家讲坛到各种“中国年”,我们发现,国学越来越热了。
但是,现在的中国人却是越来越缺乏信仰,难道是我们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对现在的生活就没有丝毫作用么?我们一方面要传承,一方面又不知道意义所在、如何传承。
在这里,我就通过酒文化来谈一下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看法。
酒是人类最古老的食物之一,它的历史几乎与人类文化史一道开始的。
酒在饮食烹饪、养生保健、文学艺术、及认得审美情趣等方面都占有重要位置。
酒文化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商代酿酒业十分发达,酒器繁荣,贵族饮酒盛行,但由于纣王,商代留下的是“酒色文化”。
周代大力倡导“酒礼”与“酒德”,出现了“酒祭文化”和尊老敬老的“酒仪文化”。
秦汉年间出现了“酒政文化”,并且酒礼更加严格。
这些酒文化,有些本身就是错误的,有些和我们现在的生活并无多大联系,我们可以不予理会。
至于“酒礼”、“酒德”、“酒仪文化”,我们今天在酒桌上依然讲究养老奉宾、主人向客人敬酒,说敬酒词,客人回敬等。
至于那些繁琐的礼节,比如行跪拜礼等,我们当然没必要再遵从。
魏晋南北朝时期名士饮酒风气极盛,人们借酒抒发对人生的感悟,对社会的忧思,对历史的感叹等。
这时候,出现了“曲水流觞”的习俗。
唐朝酒文化则与文人墨客结缘。
当时社会诗词的繁荣,对酒文化有着促进作用,出现了辉煌的“酒章文化”。
这些酒文化与文人相关,算是酒产生的艺术了。
酒醉而成传世杰作,这样的例子在中国诗史中俯拾皆是。
后来的郑板桥醉后作画皆是精品。
这样的生活在我们今天看来未免有些遥远,我们已没有当年文人的豪情与才气。
我们喝醉了也许是借酒消愁,也许是为了应酬,不管怎样,我们只是醉了,顶多耍一下酒疯,再无后话。
我觉得这很值得我们思考,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变化?明清时期,行酒令十分盛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在酒文化中浸淫已久。
五千年的酒文化延绵至今,伴随经济的大发展而异常繁荣。
特别是在公款消费的助推下,官场上的饮酒之风可谓登峰造极,以至享誉华夏的茅台酒已经事实上跻身奢侈品行列。
“酒兴”如此这般地畸长,并未使酒之文化气味愈来愈浓,反而使之与“文化”二字渐行渐远,与歪风邪气越走越近。
如今在喝酒已成“重要工作”的某些官场,充斥其间的,是浓浓的腐败之味、乖戾之气、愚昧之态、谄谀之风。
有民谣为证:
“能喝八两喝一斤,这样的同志可放心;能喝一斤喝八两,这样的同志要培养;能喝白酒喝啤酒,这样的同志要调走;能喝啤酒喝饮料,这样的同志不能要。
”
“公家出钱我出胃,吃喝为了本单位。
”
“穷也罢富也罢,喝罢!兴也罢衰也罢,醉罢!”
“领导干部不喝酒,一个朋友也没有;中层干部不喝酒,一点信息也没有;基层干部不喝酒,一点希望也没有;纪检干部不喝酒,一点线索也没有。
”
酒喝到这份儿上,还有何文化可言?!
当下官场,不仅几乎是无酒不成席,而且是无好酒不成席。
因为是公款吃喝、公款招待,用不着掏个人腰包,所以,酒要档次高,才能显示规格高;酒要喝好甚至直到把人喝倒,才能显示热情。
酒不仅被用来勾兑感情,还被用来勾兑业绩、利益、权力甚至情色。
有这样一种“理论”:只要没把公款装进个人腰包,吃了喝了算不了什么,有不少人对于在官场多年“吃了个肚儿圆”颇为坦然。
酒本是一种以粮食、水果等为原料,经发酵、蒸馏或勾兑而成的神奇之物。
自古以来,人们用“琼浆玉液”、“陈年佳酿”来赞美酒的品质。
酒文化被视为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芳香独特。
有人这样描述酒的文化之美:“葡萄美酒夜光杯”的景色,“斗酒诗百篇”的激情,“借酒消愁愁更愁”的比喻,“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洒脱,“莫使金樽空对月”的气概,“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喜悦,“绿酒一杯歌一遍”的心情,“酒不醉人人自醉”的意境,“红酥手,黄滕酒”的苦痛,“一醉方休”的痛快,《祝酒歌》的豪放,《酒神曲》的粗犷……酒有酒义,亦有酒谋。
酒谋乃“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是把酒作为一种达到某种目的的工具。
在酒风日盛且越来越被庸俗化、低俗化的今天,酒这种醇香清澈之物已被腐败的官场文化“发酵、蒸馏、勾兑”得面目全非:有人设高档酒宴取悦上级,有人以酒送礼谋取私利,有人用劝酒灌酒罚酒作为一种乐趣,有人把命令下属喝酒视为一种权威,有人因嗜酒醉酒而忘乎所以、不理政事、贻误工作、丑态百出,有人不想喝酒陪酒却欲罢不能、痛苦不堪,有人因终日陪酒而伤身害体、家庭不和甚至“以身殉职”,每年因公款吃喝而糟蹋的食物、浪费的钱财更是令人触目惊心……
从“酒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到“人在江湖走,哪能不喝酒”,中国酒文化特别是腐败官场的“酒文化”已经堕落到什么地步,是该清醒地思考一下了。
酒可怡情,亦可丧志,还可亡国,这是历史告诉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