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都市圈规划(2002—2020)》
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1、提升拓展。整合更新城市资源,调整盘活存量用地,重视地下空间利用,更加注重健康、安全、景观等元素和社会和谐,显化提升城市用地价值。科学规划城市用地规模,合理预留城市建设空间,引导城市用地理性拓展。
2、节约集约。严格产业用地准入门槛,提高土地投资-产出标准,强化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考核。推进土地综合整治,通过土地重整、村镇重建和要素重组,切实提高土地集中、集聚、集约利用水平。
第三条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7、《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8、《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9、《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
建设用地中,城镇工矿用地64561.4公顷,农村居民点用地55147.1公顷,交通水利用地28773.1公顷,其他建设用地8781.1公顷,分别占建设用地面积的41.0%、35.1%、18.3%、5.6%。
其他土地中,水域50572.1公顷,自然保留地12357.5公顷,分别占其他土地面积的80.4%、19.6%。
16、《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纲要》;
17、《江苏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18、《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19、国家、省、市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划。
第四条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为南京市行政辖区内的全部土地,包括玄武区、白下区、鼓楼区、建邺区、秦淮区、下关区、雨花台区、栖霞区、江宁区、六合区、浦口区、溧水县、高淳县,总面积6582.31平方公里。
枢纽城市提升枢纽地位 路径探寻——剖析江苏淮安枢纽升级经验

行政区划调整提升中心城市能级自古以来,淮安就是“南船北马,舍舟登陆”的换乘枢纽,京杭大运河与淮河在此交汇、南北分界线穿城而过。
近代以来,随着运河地位逐渐被铁路和海运取代,交通运输一度成为制约淮安发展的短板。
近年来,淮安围绕枢纽城市建设目标,交通运输实现快速发展,重新形成区位优势。
在不断完善全国公路运输枢纽基础上,淮安着力打造的航空货运、高铁客货、内河航运三大枢纽格局基本成型,2021年,淮安与连云港、徐州以城市组群的形式入选“十四五”重点打造的80个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淮安枢纽城市建设进步,建立在江苏省和淮安市着眼长远的扎实工作基础之上。
为推进枢纽城市建设,省市地方政府及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对交通运输重大战略布局、项目规划建设、体制机制完善开展系统研究,推动了淮安枢纽层级和城市能级的跃升。
淮安枢纽城市建设中的组织方略和作法,为其他同类型城市交通运输政策规划的研究和组织工作提供了经验借鉴。
枢纽城市建设体现的是城市空间体系与综合交通网之间的互馈关系。
其中,行政区划调整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
一方面,交通区位改善往往触发行政区划调整。
近年来我国行政区划调整集中于连接“两横三纵”发展轴和“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另一方面,行政区划调整直接影响城市人口规模和空间重构。
行政区划调整引致的城市能级提升,往往使得基础设施标准与城市发展不相适应,继而调整更新。
调整后的城市又对交通运输发展规划提出新的调整要求,从而形成复杂的动态互馈关系。
2016年,淮安市部分行政区划调整正式获批,清河区、清浦区合并设立清江浦区,洪泽县改设洪泽区。
这是15年来该市行政区划的一次重大调整,将洪泽撤县设区,使得淮安市辖区面积在原来3000多平方公里基础上增加近半,从而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合理布局中心城市主城区资源要素和功能设施。
淮安市行政区划调整能够正式获批,一定程度上得益于近年来当地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
随着一批具有关键性支撑、标志性意义的重大交通工程建成,淮安“公铁水空管”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日益完善。
2020年南京城市规划

2020年南京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2020年南京城市规划,希望对大家有帮助!2020年南京城市规划布局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特点是,既重视市区(中心城区)的用地布局,又考虑了区域的城镇布局,并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规划前的南京城镇布局:工业城镇如大厂、板桥、龙潭、栖霞、浦镇等,都位于中心城区外围8~17公里处;城市近郊分布着钟山、燕子矶、雨花台、牛首山、栖霞山等风景区。
加上远郊的县城和小城镇,形成“众星拱北辰”的城镇布局形态。
总体规划根据城镇布局的这一基本形态提出城市基本结构形式为“圈层式城镇群体”。
这个群体以南京市区(中心城区)为主体,围绕中心城区由内向外,把郊区和县整个地域分为各具功能、相互联系的“市—郊(绿带)—城(卫星城)—乡(农田、农村)—镇”五个圈层。
第一圈层为中心城区;第二圈层为蔬菜等副食品生产基地,近郊主要风景游览区和绿化带;第三圈层为县城和卫星城镇;第四圈层为郊县的农田、山林、村落;第五圈层为远郊集镇。
中心城区中心城区规划范围东北起笆斗山,东至马群,南至雨花台,西抵茶亭,北面是长江。
中心城区最具特色,东有玄武湖、钟山,西有清凉山、莫愁湖、石头城遗址,南有中华门、雨花台,城北紧临长江,城的中部自东至西贯串九华山—北线阁—鼓楼的起伏山岗。
为了保护好山、水、城结合的古都特色,在布局上,充分利用山岗、绿化等自然条件,将有关的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组合起来,并划定影响范围,制订保护措施。
在建设步骤上,采取改造旧区和开发新区相结合的方法。
秦淮河以西地区主要作为居住备用地;恢复夫子庙地区传统特色,新建迈皋桥、山西路等生活服务中心;发展第三产业以提高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
中心城区的道路交通以新街口—鼓楼为中心,在原有路网的基础上,打通南北向道路,拓宽东西向道路,形成“经三纬八”的道路骨架。
在中心城区及其周围,建立一条绿带,由五个风景区组成:①包括紫金山、玄武湖在内的钟山风景区。
南京总体城市规划(doc)

南京总体城市规划指导思想:1、立足宏观战略的思考;2、体现区域发展的思路;3、坚持空间布局规划与经济发展协同的理念;4、表达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的宗旨;5、妥善处理好弹性和刚性的关系;6、妥善处理好长远与近期、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规划范围和期限:现行总体规划规划期为2010年(近期2000年),远景展望到本世纪中叶。
现行总体规划范围分为市域—南京都市圈—主城,本次规划调整对此没有修改。
市域以及主城范围也没有改变,仅对南京都市圈作局部调整:鉴于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把以南京为核心的宁镇扬地区称为“南京都市圈”,本次规划调整把现行总体规划中的“南京都市圈”改称“都市发展区”。
都市发展区范围根据乡镇行政区划撤并,以乡镇为完整单位作了局部调整。
南京城市概况一、自然地理概况南京市位于北纬33゜31′,东经118゜47′,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夏热冬冷,春秋短暂,雨量集中,历年平均气温16゜C,主导风向夏半年为西南风,冬半年为东北风。
南京地处我国东西水运大动脉长江与南北陆运大动脉京沪铁路的交汇点,素有“东南门户,南北咽喉”之称。
南京境内绵亘着宁镇山脉西段,城东钟山若长龙蟠绕,城西石头山似猛虎雄据,故有“钟山龙蟠,石城虎踞”之说。
万里长江自西向南滚滚而来,折向东去;秦淮、金川两河蜿蜒城中;玄武、莫愁两湖依偎东西山水之间,气势雄浑而景色秀美。
二、城市性质南京是著名古都,江苏省省会,长江下游重要的中心城市。
南京为我国六大古都之一,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南京的规划和建设要继承古都历史精华,创造融古都风貌与现代文明于一体的城市特色。
南京是江苏省省会,也是该省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要保证省级管理职能的顺利行使,并形成省内最发达的金融、贸易、信息中心和科教文化对外交往中心。
南京作为长江流域四大中心城市和长江三角洲西部枢纽城市,要充分发挥沿江、近海的优势,增强跨省域的辐射功能和吸引力。
三、城市规模1、人口规模•全市总人口2010年为680万左右,远景按1000万人口预留,城镇人口2010年为520万左右,远景按870万左右预留。
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

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导言:南京作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城市之一,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优越的地理位置条件。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功能的持续扩大,南京都市圈的规划与发展成为了当前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探讨南京都市圈的发展规划,分析其意义与影响,并提出一些建议和展望。
1.南京都市圈的概况南京都市圈是指以南京为核心,涵盖苏南、苏中、苏北以及华东地区其他城市的城市群。
根据南京市政府的规划,南京都市圈的范围包括南京市、常州市、无锡市、苏州市、扬州市、镇江市和南通市等地。
这个城市群总人口约为5000万,面积近3万平方公里。
南京都市圈还包含了苏南地区的经济中心和苏中地区的文化中心,具有较高的发展潜力和优势。
2.南京都市圈发展的意义(1)促进经济发展南京都市圈作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城市群之一,其发展对于推动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南京作为都市圈的核心城市,拥有丰富的资源和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流入,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2)提升城市竞争力南京都市圈的发展规划将不仅仅关注南京市本身的发展,更注重与周边地区的协同合作。
通过加强城市之间的连接和合作,可以形成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的局面,从而提升整个都市圈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3)改善区域协调发展南京都市圈的规划也将致力于改善区域的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和区域发展差距。
通过共同制定规划和政策,可以整合区域资源,加强区域间的交流和合作,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3.南京都市圈发展的挑战与对策(1)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目前,南京都市圈的基础设施建设在不同城市之间存在差距。
有些核心城市已经具备先进的交通网络和生活设施,而一些次要城市还存在较大的发展短板。
为此,我们应该加大对次要城市的投资和建设,提高基础设施的水平,推动城市圈内的协调发展。
(2)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南京都市圈发展过程中,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南京市土地利用规划

南京市土地总体规划一、基本概况南京市位于我国沿海申部,长江下游核心地带,江苏省西南部,与镇江市、扬州市、常州市及安徽省滁州市、马鞍山市、芜湖市相临。
市域地理坐标为:北纬31°14''-32°27'',东经118°22'' -119°14'',位于东八时区。
全市现辖十区五县,共49个街道、67个镇、52个乡,有1115个居委会、1712个基层村。
1996年总人口525.43万人,人口密度796人/平方公里。
南京市依其地貌特征属江苏省宁镇扬丘陵地区,长江自西南至东北流经市境中部;属北亚热带湿润性气候,由于地处西风环流控制之下,季风性气候显著,四季分明,但冬夏长而春秋短;土壤主要有地带性土壤和耕作土壤两大类型;全市蕴藏着较丰富的矿产资源,境内目前已发现40多种矿藏,具有开采价值的有近30种;南京区位优势显著,地处长江经济带 "龙颈"与沪宁杭城市群"顶角"的复合部位,是我国生产力布局中的长江和沿海地带"T"型产业密集带的结合部,中国国土规划中沪宁杭经济核心区的重要城市,在江苏沿海、沿江、沿线开发战略中处于枢纽位置,对外交通发达,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和管道五种运输方式齐全;南京是著名的古都,历史文化名城,众多的风景名胜与文物古迹相交融,形成山、水、林、城结合的独特风貌;并有雨花台砂砾层自然剖面保护区、固城湖水产资源保护区、紫金山自然与人文景观保护区等多处自然保护区。
截至2007年底,全市土地总面积987.34万亩,其中农用地651.23万亩(其中基本农田364.21万亩),建设用地243.34万亩,未利用地92.77万亩。
二、土地利用现状结构据1996年10月31目的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成果,我市各地类的面积和构成如下:1.农用地:497580.92公顷。
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

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
南京都市圈位于江苏省南部,是华东地区重要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
为了推动南京都市圈的发展,需要制定一份综合规划,包括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和推动产业升级等方面。
首先,南京都市圈可以通过优化空间布局来实现高效发展。
可以在南京市内建设中心城区,打造国际化的商业、文化和旅游中心。
在周边地区,可以发展现代农业和生态旅游,以提升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
其次,要加快建设基础设施,提升南京都市圈的交通、水电和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可以加快建设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网络,方便南京都市圈各地之间的交通往来;加强水电和能源供应,保障生产生活的需求;提升通讯网和数字化设施,以促进信息交流和创新。
再次,要推动南京都市圈的产业升级,加快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
可以发展高技术制造业和智慧城市建设,推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育。
此外,还可以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金融、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的发展水平。
最后,需要加强南京都市圈与外部地区的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可以加强与上海、杭州等周边大城市的合作,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
可以深化与长三角地区的合作,促进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同时,还可以加强与国际合作,吸引外资和外商投资,推动南京都市圈与国际接轨。
总之,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应该要从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和推动产业升级等方面出发,加强内部协同发展,加强与外部地区的合作,推动南京都市圈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现代化都市圈。
江苏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的意见-苏政发[2002]157号
![江苏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的意见-苏政发[2002]157号](https://img.taocdn.com/s3/m/98daf8e6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1e.png)
江苏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的意见正文:---------------------------------------------------------------------------------------------------------------------------------------------------- 江苏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的意见(苏政发[2002]157号2002年12月27日)各市、县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近年来,全省各地各部门按照省第十次党代会和第三次全省城市工作会议要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工作的意见》(苏发[2000]17号),加强领导,落实措施,切实推进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进程,取得了明显成效。
全省城市化水平已由2000年底的41.49%提高到44.7%,城市发展质量提升,城市综合功能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城市化已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但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也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问题,主要是城乡规划的综合调控作用尚未充分体现,相关配套政策不够完善,经营城市思路不够开阔,多元化的城建投融资体制尚未完全建立,城市建设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需要继续加强。
为了加快推进全省城市化进程,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一、坚持发展不动摇,加快推进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进程今后一个时期,是我省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富民强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时期。
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加快推进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进程,仍然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战略举措。
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认清形势,因势利导,正确处理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促进两者协调发展。
推进城市化,要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为主线,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不断增强城市综合实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京都市圈规划(2002—2020)》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编制目的编制《南京都市圈规划》(以下简称为“本规划”),是为了实施《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提高南京都市圈的综合竞争力,推进区域共同发展,巩固提升南京在长江流域的中心城市地位,促进都市圈规划范围内各城市的协调发展。
第二条指导思想南京都市圈的发展应淡化行政区划,从区域角度强化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形成经济、市场高度一体化的发展态势;协调城镇之间发展的关系,推进跨区域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保护并合理利用各类资源,改善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促进区域经济、社会与环境的整体可持续发展。
第三条规划范围规划范围包括:南京市、镇江市、扬州市、马鞍山市、滁州市、芜湖市的全部行政区域,淮安市的盱眙县、金湖县和巢湖市的市区、和县、含山县。
本规划对省内部分提出要求,报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对省外部分从区域发展的整体协调考虑,提出发展预测和建议。
第四条编制依据(一)主要依据1、《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号);2、《关于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的批复》(建规[2002]39号);3、《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工作的意见》(苏发[2000]17号);4、《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5、《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二)相关依据1、相关城市的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2、《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1995—2010)》;3、相关城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4、《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第五条规划期限本规划期限:2002-2020年。
近期:2002-2005年;远期:2006-2020年。
第二章功能定位与发展目标第六条功能定位长江流域与东部沿海交汇地带的枢纽型都市圈,江苏省核心型都市圈,兼容并蓄、开放多元的文化型都市圈,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京都市圈“承东启西、承南接北”,地处中国重要的沿海和沿江发展轴线的交汇点,是东部与中西部经济发展的转换地带、南方与北方经济发展的交融区域,具有战略性的枢纽地位;都市圈核心城市南京是江苏省政治、经济、科教文化、信息中心,南京都市圈地跨江苏苏南、苏中、苏北,对促进苏中地区快速崛起并融入苏南板块、进一步加快苏北地区发展等全省区域共同发展战略具有重大意义;南京都市圈历史上是吴楚文化的交汇地带、南北文化的交融区域,同时也是近代文明兴起之地,集历史、近代、现代特色文化于一身,融吴楚文脉、南北文化、中西文明于一体,具有兼容并蓄、富有活力和创新精神的多元文化特征;南京都市圈地处长江三角洲的北翼,基础产业实力雄厚,科教优势明显,文化底蕴深厚,是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的基础产业、制造业、科教文化基地之一。
第七条总体目标推动都市圈的经济、市场发展一体化,培育平等、互利的发展环境;针对市场、产业、基础设施、城市化等方面的共同发展制定相应策略,扩大区域合作,创造多种灵活的合作方式,形成区域一体化发展格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都市圈区域可持续发展;以长江为纽带、沿江城市为依托,联合培育都市圈信息生产和信息服务中心,构建国际性的沿江先进制造业集群和以历史文化、山水城林为特色的城市带。
近期,都市圈省内部分实现全面小康;远期,建成经济发达、社会文明、空间集约、生态优良,经济社会一体化的现代化都市圈。
第八条经济目标近期:国内生产总值4600亿元(省内3550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8000元左右(省内24000元),三次产业比重为8:50:42(省内5:51:44),出口占GDP的比重达到24%(省内超过30%),财政总收入550亿元(省内48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25-30%,研究与开发投入占GDP比重大于2%,文化产业年均增长速度超过12%(省内15%),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速度超过15%(省内18%),科技进步贡献率50%以上(省内5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500元(省内11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00元(省内5200元)。
远期:国内生产总值在2005年的基础上增长接近5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8000元(省内112000元),成为经济充满活力、科技发达、环境优美、地位独特、高度一体化、辐射功能强劲的发展区域。
第九条社会目标近期:恩格尔系数38%(省内3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5%(省内30%),宽带网入户率35%(省内45%),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5人以上(省内6人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小于5‰(省内小于3‰),人均期望寿命大于75岁,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左右(省内约3%),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覆盖率达到100%。
建成大型综合医院与各类专业性医院相结合的都市圈共享的医疗服务体系;建设都市圈大型综合性体育设施和体育专项场馆,具备举办全国运动会的能力。
远期:建成华东地区乃至全国的重要会展中心、长江下游的医疗服务中心;大型体育设施达到承办相当于亚运会规模的国际性大型运动会的能力;创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学园区,建成国家教育科研基地;建设大型文化设施,成为长江中下游区域文化中心;传承都市圈独特文化与山水城林景观,建设成为独具特色的文化型都市圈。
第十条城市化目标“做强、做优、做美、做特”各级城市,重点“做大”核心城市,择优培育重点中心镇,全面提高城镇发展质量,完善都市圈的城镇空间结构。
强化核心城市的主导地位,加快都市圈沿江城市带规划和建设的整体协调,有序培育城镇发展轴和通道地区的特色中小城市,进一步提高都市圈城市化水平,将都市圈建成国内城市化和经济社会最发达的区域之一。
近期总人口2600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52%左右(省内58%),城市人均住房建筑面积18平方米(省内20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8平方米(省内12平方米);远期总人口3200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66%左右(省内74%)。
第十一条环境目标城镇与产业发展要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区域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以保护长江、京杭运河等区域供水水源,南水北调取水水源及输水廊道水质为重点,以建立都市圈整体执法监督和环境管理体制为保障,以改善城镇环境质量和保护人民群众健康为根本出发点,全面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三章空间组织第一节空间结构第二节空间分区引导第一节空间结构第十二条总体结构形成一个核心、两个圈层的空间结构,重点发展一带一轴三通道。
一个核心:包括南京主城和以主城为核心、半径约30公里范围的城镇和潜在的城镇发展地区,即规划中的南京都市发展区。
该区域是南京城市功能重组和集聚新兴城市功能的重点区域。
两个圈层:包括核心圈层和紧密圈层。
核心圈层:与核心城市联系紧密、接受核心城市强烈辐射,城市间相互作用最强、最广泛的区域。
规划范围包括核心城市和距核心城市中心约50公里范围内的城市(镇)和区域,包括南京市、仪征市、句容市、马鞍山市、滁州市区、来安县、全椒县。
紧密圈层:与核心城市联系密切,接受核心城市的辐射,圈层地带节点城市具有相当的发展规模,且相互之间具有较强的经济社会联系的功能地域。
规划范围为核心圈层外围、距核心城市中心约100公里范围内的城市(镇)和区域,包括扬州市、镇江市、芜湖市、滁州市的北部、巢湖市的北部、淮安市的南部地区。
一带一轴三通道:沿江城市带:包括南京、扬州、镇江、马鞍山、芜湖等5个设区市以及仪征、江都、当涂、和县等县(市)。
城镇发展轴:北从金湖、盱眙开始,经天长、南京、溧水至高淳。
三条通道:南京至句容并延伸到苏锡常都市圈环太湖地区、宜(兴)溧(阳)金(坛)丘陵山区通道,南京至滁州、明光、凤阳通道,南京至全椒、合肥通道。
第十三条发展策略空间发展策略:“强化核心,提高沿江,带动纵深”。
强化核心:进一步强化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引导核心圈层各项功能的合理扩散与集聚,建设充满发展活力、空间秩序优良的核心城市功能一体化地域。
提高沿江:协调沿江地区各类用地的空间布局,建设符合沿江城市带整体发展要求、高效运行的基础设施网络,建成具有国际水平的整体协调发展的沿江城市带。
带动纵深:培育都市圈城镇发展轴线,完善都市圈辐射通道,加强沿轴、沿通道地区与都市圈核心城市、节点城市的联系,提高核心城市、沿江城市带对纵深地带的辐射强度,带动都市圈南北两翼纵深地区的发展。
第十四条远景空间组织形成网络化与极化共同发展的都市圈空间结构。
核心圈层与沿江地区呈网络化发展态势,核心圈层发展成为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通勤发达、高度协作、联系密切的大都市地区,沿江地区发展成为国际一流的先进制造业产业带和发达的城市化地区;紧密圈层成为集中型城市与开敞型休闲度假胜地、优质无污染农产品生产基地和生态敏感空间相融合的区域,沿城镇发展轴、沿通道极化发展趋势进一步加强。
都市圈内部交通、通讯网络高度发达,形成基础设施网络化格局;大区域性通道网络逐步完善,都市圈空间形态更加开放,与周边区域的联系更加紧密。
第二节空间分区引导第十五条空间分区南京都市圈按四个空间分区进行组织:沿江地区、沿轴线地区、沿通道地区和其它地区。
沿江地区为城市化促进区,是都市圈城镇发展的主要空间;沿轴线地区为都市圈仅次于沿江地区的城镇发展空间,要加强城镇沿轴线集聚发展;沿通道地区引导城镇点状布局,控制沿交通线无序蔓延;其它地区要特别重视保护农业生产空间和生态环境,发挥对都市圈空间的生态支撑的作用。
第十六条沿江地区空间利用以城镇布局为主,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保障自然风景区、森林公园、防护绿带的合理布局,积极引导非农产业向沿江地区集聚,省内结合沪宁城镇发展轴、宁通城镇发展轴的建设,形成制造业、服务业高度集聚,经济发达,城市空间与生态空间有机结合的高度发达的城市化地区。
综合考虑沿江地区城镇发展趋势和产业布局、环境协作、交通组织等的发展要求,加强镇江与扬州段、南京段、沿江上游区域等分段空间管治与协调。
第十七条沿轴线地区重点依托高速公路、铁路,引导非农产业、城镇沿轴线集聚发展,强化都市圈南北向经济联系;在加强核心城市南北向辐射通道建设的基础上,以多种交通方式来加强核心城市与轴线地区城镇以及沿线城镇之间快速、便捷的联系,增强核心城市对轴线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第十八条沿通道地区保障沿线交通的高速、便捷、安全,重视通道地区的生态环境功能、旅游休闲功能和农业功能,选择适当区域作为城镇与非农产业的集聚发展点,严格限制规划城镇建设区域以外的建设活动。
第十九条其它地区都市圈主要的农业生产空间、生态开敞空间,承担都市圈农副产品生产和生态环境调节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