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最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

合集下载

近现代史纲要总教案

近现代史纲要总教案

近现代史纲要总教案第一章:鸦片战争与近现代史的开端教学目标:1. 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2. 掌握近现代史的开端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3. 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作用。

教学内容:1. 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原因;2. 鸦片战争的过程和结果;3. 鸦片战争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4.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改革与变革。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原因,可以通过展示相关图片、地图等资料;2. 组织学生讨论鸦片战争的过程和结果,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或辩论;4. 安排学生进行鸦片战争后的中国改革与变革的实地考察或参观相关展览。

第二章:太平天国运动教学目标:1. 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2. 掌握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3. 认识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作用。

教学内容:1. 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和原因;2. 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和结果;3. 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4. 太平天国运动后的中国改革与变革。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和原因,可以通过展示相关图片、地图等资料;2. 组织学生讨论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和结果,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或辩论;4. 安排学生进行太平天国运动后的中国改革与变革的实地考察或参观相关展览。

第三章:洋务运动与自强运动教学目标:1. 了解洋务运动与自强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2. 掌握洋务运动与自强运动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3. 认识洋务运动与自强运动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作用。

教学内容:1. 洋务运动与自强运动的背景和原因;2. 洋务运动与自强运动的过程和结果;3. 洋务运动与自强运动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4. 洋务运动与自强运动后的中国改革与变革。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了解洋务运动与自强运动的背景和原因,可以通过展示相关图片、地图等资料;2. 组织学生讨论洋务运动与自强运动的过程和结果,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或辩论;4. 安排学生进行洋务运动与自强运动后的中国改革与变革的实地考察或参观相关展览。

2018版 纲要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教案

2018版 纲要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案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一节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一、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一)从九一八事变到华北事变灭亡中国是日本帝国主义的既定国策。

1868年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并逐渐发展成为军国主义国家。

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义一主持召开“东方会议”,制定《对华政策纲领》,提出要把“满蒙”从中国本土彻底分割出去,主张“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并决心为之诉诸武力。

此外,1929年的经济危机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为了摆脱危机,日本军国主义者决心实施既定的侵华国策。

日本成为亚洲的战争策源地。

1.九一八事变。

1931年9月18日深夜,日本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沈阳北郊柳条湖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袭击”日本守备队,当即炮轰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同时,驻扎在南满铁路沿线的日本军队分别向沈阳城和长春、四平、公主岭等地发起进攻。

之后,19万东北军按照蒋介石的不抵抗方针,不战自退。

至1932年2月,中国东北沦陷,日本占领了山海关至黑龙江之间3倍于它本土的中国领土(110万平方公里),3000万同胞惨遭日军蹂躏。

面对日寇侵略,国民党政府实施“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执行不抵抗主义。

而日本军国主义却加快了侵略中国的步伐。

2.华北事变。

1935年,日本在华北制造一系列事端,向中国政府提出使华北政权“特殊化”要求。

国民政府在河北、察哈尔两省的主权大部丧失,华北成为日军可以自由出入的“真空地带”。

接着,日方又策动华北五省(河北、察哈尔、绥远、山西、山东)两市(平津)“防共自治运动”,制造傀儡政权。

1932年8月,日本政府制定对华分治政策,妄图促使各省反蒋亲日。

1933年,日军夺取热河后,关东军副参谋长板垣征四郎在华北展开谋略,企图收买段祺瑞、吴佩孚、孙传芳、张敬尧等,组织华北联治政府,遭到段、吴等人拒绝。

5月8日,张敬尧遇刺,计划遂告破产。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案一、教案概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知识和主要事件,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发展的认识和理解。

本课程共十个章节,本教案将提供前五个章节的教学内容、目标和activities。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脉络和主要事件。

2.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3.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第一章: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1. 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原因2. 鸦片战争的过程和结果3. 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衰落第二章: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1. 洋务运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2. 戊戌变法的背景和主要措施3. 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和影响第三章: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1. 辛亥革命的背景和过程2. 中华民国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改革3. 辛亥革命的影响和意义第四章:北洋政府与军阀割据1. 北洋政府的组成和特点2. 军阀割据的形成和影响3. 北洋政府的衰落和崩溃第五章:新文化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2.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过程和主要人物3. 中国共产党的早期活动和影响四、教学activities1. 针对每个章节的内容,安排相应的课堂讲解和讨论。

2.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历史文献和资料,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认识。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报告,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评估1. 定期进行课堂测试,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评估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参与度,鼓励积极的学习态度。

3. 期末进行课程考试,综合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内容第六章:抗日战争与国共合作1. 抗日战争的爆发和背景2. 抗日战争期间国共合作的过程和成就3. 抗日战争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第七章:解放战争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 解放战争的背景和过程2. 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3.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其影响第八章: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探索1. 社会主义改造的背景和过程2.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3. 社会主义探索中的主要成就和经验教训第九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1. 改革开放的背景和主要政策2. 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成就第十章:中国近现代史的启示与展望1. 中国近现代史的主要经验和教训2. 当代中国面临的主要挑战和机遇3. 展望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七、教学activities1. 针对每个章节的内容,安排相应的课堂讲解和讨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和主要事件,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规律,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鸦片战争与近代中国的屈辱史2. 太平天国运动与晚清社会变革3. 洋务运动与近代化探索4. 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5. 军阀割据与民主革命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关键事件。

2. 教学难点:各时期社会矛盾的复杂性,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以及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评价。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历史事件的发生背景、过程、结果及影响。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历史事件,让学生了解历史发展的复杂性。

4. 观看历史纪录片:辅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历史事件,增强课堂的生动性。

1. 鸦片战争与近代中国的屈辱史(1)讲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

(3)引导学生了解鸦片战争后的近代化探索。

2. 太平天国运动与晚清社会变革(1)讲述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衰落。

(2)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对晚清社会的影响。

(3)引导学生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3. 洋务运动与近代化探索(1)介绍洋务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和成果。

(2)分析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

(3)引导学生思考洋务运动的局限性。

4. 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1)讲述戊戌变法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2)分析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3)介绍辛亥革命的过程、成果和影响。

(4)引导学生认识辛亥革命对中国近现代史的深远影响。

5. 军阀割据与民主革命(1)讲解军阀割据的形成和影响。

(2)分析民主革命时期的重大事件。

(3)引导学生了解民主革命的历史任务和目标。

6. 北洋政府与新文化运动讲解北洋政府的成立与特点分析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引导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挑战与改革7. 国民革命与抗日战争介绍国民革命的起因、过程和主要事件分析抗日战争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引导学生认识抗日战争中的民族觉醒和团结8. 解放战争与新中国的成立讲述解放战争的背景、过程和战略战术分析解放战争胜利的意义和影响介绍新中国的成立及其历史意义9.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探索讲解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程和主要政策分析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主要成就和挑战引导学生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发展道路10.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介绍改革开放的背景、主要措施和成就分析改革开放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的深刻影响引导学生认识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与方向七、教学重点与难点6. 北洋政府与新文化运动教学重点:北洋政府的成立与特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与影响7. 国民革命与抗日战争教学重点:国民革命的主要事件,抗日战争的影响教学难点:抗日战争中的战略战术和民族精神8. 解放战争与新中国的成立教学重点:解放战争的过程和胜利意义教学难点:新中国的成立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9.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探索教学重点: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程,主要政策教学难点: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挑战10.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教学重点:改革开放的主要措施和成就教学难点:改革开放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的长远影响八、教学方法6. 北洋政府与新文化运动结合历史文献和影像资料,讲解北洋政府的历史地位通过讨论和案例分析,深入探讨新文化运动的文化意义7. 国民革命与抗日战争利用历史地图和战争档案,分析国民革命的战略战术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了解抗日战争中的民族精神和英雄人物8. 解放战争与新中国的成立通过纪录片和史实材料,生动展现解放战争的历程引导学生进行历史比较,理解新中国的历史意义9.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探索使用历史数据和实例,讲解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程通过小组合作研究,探讨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经验10.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通过新闻报道和人物访谈,生动展示改革开放的成就引导学生进行社会观察,分析改革开放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的贡献九、教学过程6. 北洋政府与新文化运动通过讲述北洋政府的成立背景,引入新文化运动的讨论分析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人物和思想,引导学生思考其影响7. 国民革命与抗日战争结合历史事件,讲解国民革命的起因和过程通过分析抗日战争的战略战术,让学生了解民族抗争的历史8. 解放战争与新中国的成立通过解放战争的重要战役,引导学生理解战争的胜利意义讲述新中国的成立过程,让学生感受历史转折点的重要性9.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探索分析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背景,讲解主要政策的内容通过案例研究,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复杂性和成就10.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结合改革开放的重要决策,讲解其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的改变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的深远影响十、教学评价6. 北洋政府与新文化运动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和报告,评估对北洋政府和新文化运动的理解程度考查学生对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的分析能力7. 国民革命与抗日战争通过写作assignments 或口头报告,评估学生对国民革命和抗日战争的认知考查学生对抗日战争中的民族精神和英雄人物的评价能力8. 解放战争与新中国的成立通过考试或小组项目,评估学生对解放战争和新中国的成立的理解考查学生对新中国的历史意义和影响的分析能力9.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探索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和分析报告,评估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解程度考查学生对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和挑战的分析十一、教学内容11.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迁讲解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变化分析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的影响引导学生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和挑战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发展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特点和优势引导学生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中国的意义和影响13. 中国的对外关系与全球治理讲解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分析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对全球治理的贡献和挑战14. 中国的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介绍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环境保护等方面分析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15. 中国的未来展望与历史使命讲解中国面临的国内和国际形势及其对未来的影响分析中国在未来世界中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引导学生思考作为中国公民应该如何应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十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1.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迁教学重点: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变化及其特点教学难点: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发展教学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发展历程教学难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意义和优势13. 中国的对外关系与全球治理教学重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教学难点: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14. 中国的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教学重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环境保护等方面教学难点: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15. 中国的未来展望与历史使命教学重点:中国面临的国内和国际形势及其对未来的影响教学难点:中国在未来世界中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十三、教学方法11.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迁结合社会调查和统计数据,展示改革开放后社会的变化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改革开放对社会生活的影响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发展通过案例研究和实地考察,让学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评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和不足13. 中国的对外关系与全球治理利用国际新闻和外交文件,分析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通过角色扮演和模拟联合国会议,让学生体验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14. 中国的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结合经济发展报告和环境保护资料,讲解中国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引导学生进行项目研究,探讨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和路径15. 中国的未来展望与历史使命通过未来预测和情景分析,让学生思考中国的发展趋势和未来挑战引导学生讨论作为中国公民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十四、教学过程11.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迁通过展示改革开放后社会的变化,引入对改革开放的理解分析社会变迁的原因和影响,让学生思考改革开放对社会生活的影响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发展通过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案例,让学生了解其发展历程评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和不足,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13. 中国的对外关系与全球治理分析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让学生了解其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体验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让学生思考中国对全球治理的贡献和挑战14. 中国的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讲解中国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让学生了解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探讨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和路径,引导学生进行项目研究15. 中国的未来展望与历史使命通过未来预测和情景分析,让学生思考中国的发展趋势和未来挑战讨论作为中国公民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角色和责任十五、教学评价11.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迁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和报告,评估对改革开放后社会变迁的理解程度考查学生对社会变迁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的分析能力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发展通过写作assignments 或口头报告,评估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解考查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势和不足的分析能力13. 中国的对外关系与全球治理通过写作assignments 或口头报告,评估学生对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的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分析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案,涵盖了从鸦片战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对外关系、全球治理、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以及未来展望等十五个章节。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发展脉络,掌握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鸦片战争与近代中国的开始教学要点: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2. 第二章:太平天国运动教学要点:太平天国运动的起因、过程和结果太平天国运动的意义和影响太平天国运动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3. 第三章: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教学要点:洋务运动的背景、过程和结果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结果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4. 第四章: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教学要点: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结果中华民国的成立及其政治制度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5. 第五章:北洋政府时期的中国教学要点:北洋政府的成立及其政治制度北洋政府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北洋政府时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阐述其背景、过程和影响。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历史问题,培养分析问题和评价问题的能力。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历史事件,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审视历史现象。

4. 观看历史纪录片:辅助学生形象地了解历史背景和历史事件。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等。

2. 考试成绩:期末考试,包括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等。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 参考书籍:相关历史著作和学术论文3. 历史纪录片:反映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纪录片4. 网络资源:历史网站、学术论文库等六、第六章: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国民革命教学要点: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背景和过程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和影响国共合作与冲突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七、第七章: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教学要点:抗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抗日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抗日战争中的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八、第八章:解放战争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教学要点:解放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其意义解放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九、第九章: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改革开放教学要点: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程和内容改革开放的背景、过程和成果改革开放对中国历史的意义和影响十、第十章:当代中国的发展与挑战教学要点:当代中国的发展历程和成就当代中国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当代中国的发展趋势和展望十一、教学方法(续)4. 小组合作法:分组进行历史课题研究,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研究能力。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2018修订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2018修订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系、部:政治理论课部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教务部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本科教学系列教学大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2018年修订)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政治理论课部2019年3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编写时间:2007-9-5 主要内容:➢课程说明➢教学目的与要求➢课程内容概要➢教学方法➢考核评价➢教学大纲➢参考资料➢实践教学课程说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宣传部和国家教育部规定的高等学校学生必修的基础教育课,该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从鸦片战争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期间的历史,如近代中国的演变与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农民群众斗争和封建王朝的自救、资产阶级的改良与革命、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中国革命的新局面、中国革命的探索、全民族的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与新中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展、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开辟等等。

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规律的总结,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本课程面向全校学生开设,采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8年版)。

本课程3学分,48学时,包含36理论学时,12实践课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讲授19世纪中叶以来的近现代历史,了解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了解近代以来中国所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项历史任务;了解近代以来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而进行的艰苦探索、顽强奋斗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联系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国内外环境,了解中国人民走上以共产党为领导力量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紧密结合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实际,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的能力。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一章:鸦片战争与晚清社会变革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目标1.1.2 技能目标1.1.3 情感目标1.2 教学内容1.2.1 鸦片战争的背景及其影响1.2.2 晚清社会的变革与特点1.3 教学方法1.3.1 讲授法1.3.2 案例分析法1.3.3 小组讨论法1.4 教学步骤1.4.1 导入新课1.4.2 主体讲授1.4.3 案例分析与讨论1.4.4 总结与反思1.5 教学评价1.5.1 平时成绩评价1.5.2 课堂参与评价1.5.3 课后作业评价第二章: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2.1 教学目标2.1.1 知识目标2.1.2 技能目标2.1.3 情感目标2.2 教学内容2.2.1 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及其意义2.2.2 中华民国的政治制度及其特点2.3 教学方法2.3.1 讲授法2.3.2 图片展示法2.3.3 小组讨论法2.4 教学步骤2.4.1 导入新课2.4.2 主体讲授2.4.3 图片展示与讨论2.4.4 总结与反思2.5 教学评价2.5.1 平时成绩评价2.5.2 课堂参与评价2.5.3 课后作业评价第三章:五四运动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3.1.1 知识目标3.1.2 技能目标3.1.3 情感目标3.2 教学内容3.2.1 五四运动的背景及其意义3.2.2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特点与过程3.3 教学方法3.3.1 讲授法3.3.2 视频观看法3.3.3 小组讨论法3.4 教学步骤3.4.1 导入新课3.4.2 主体讲授3.4.3 视频观看与讨论3.4.4 总结与反思3.5 教学评价3.5.1 平时成绩评价3.5.2 课堂参与评价3.5.3 课后作业评价第四章:抗日战争与中国战时社会变革4.1 教学目标4.1.2 技能目标4.1.3 情感目标4.2 教学内容4.2.1 抗日战争的背景及其影响4.2.2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社会的变革与特点4.3 教学方法4.3.1 讲授法4.3.2 图片展示法4.3.3 小组讨论法4.4 教学步骤4.4.1 导入新课4.4.2 主体讲授4.4.3 图片展示与讨论4.4.4 总结与反思4.5 教学评价4.5.1 平时成绩评价4.5.2 课堂参与评价4.5.3 课后作业评价第五章:解放战争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5.1 教学目标5.1.1 知识目标5.1.3 情感目标5.2 教学内容5.2.1 解放战争的背景及其意义5.2.2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其历史意义5.3 教学方法5.3.1 讲授法5.3.2 视频观看法5.3.3 小组讨论法5.4 教学步骤5.4.1 导入新课5.4.2 主体讲授5.4.3 视频观看与讨论5.4.4 总结与反思5.5 教学评价5.5.1 平时成绩评价5.5.2 课堂参与评价5.5.3 课后作业评价第六章: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探索6.1 教学目标6.1.1 知识目标6.1.2 技能目标6.2 教学内容6.2.1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程6.2.2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6.3 教学方法6.3.1 讲授法6.3.2 对比分析法6.3.3 小组讨论法6.4 教学步骤6.4.1 导入新课6.4.2 主体讲授6.4.3 对比分析与讨论6.4.4 总结与反思6.5 教学评价6.5.1 平时成绩评价6.5.2 课堂参与评价6.5.3 课后作业评价第七章:文化大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7.1 教学目标7.1.1 知识目标7.1.2 技能目标7.1.3 情感目标7.2 教学内容7.2.1 文化大革命的背景及其影响7.2.2 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的发展7.3 教学方法7.3.1 讲授法7.3.2 历史资料分析法7.3.3 小组讨论法7.4 教学步骤7.4.1 导入新课7.4.2 主体讲授7.4.3 历史资料分析与讨论7.4.4 总结与反思7.5 教学评价7.5.1 平时成绩评价7.5.2 课堂参与评价7.5.3 课后作业评价第八章: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8.1 教学目标8.1.1 知识目标8.1.2 技能目标8.1.3 情感目标8.2 教学内容8.2.1 改革开放的背景及其意义8.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成就8.3 教学方法8.3.1 讲授法8.3.2 实例分析法8.3.3 小组讨论法8.4 教学步骤8.4.1 导入新课8.4.2 主体讲授8.4.3 实例分析与讨论8.4.4 总结与反思8.5 教学评价8.5.1 平时成绩评价8.5.2 课堂参与评价8.5.3 课后作业评价第九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9.1 教学目标9.1.1 知识目标9.1.2 技能目标9.1.3 情感目标9.2 教学内容9.2.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9.2.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9.3 教学方法9.3.1 讲授法9.3.2 案例分析法9.3.3 小组讨论法9.4 教学步骤9.4.1 导入新课9.4.2 主体讲授9.4.3 案例分析与讨论9.4.4 总结与反思9.5 教学评价9.5.1 平时成绩评价9.5.2 课堂参与评价9.5.3 课后作业评价第十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10.1 教学目标10.1.1 知识目标10.1.2 技能目标10.1.3 情感目标10.2 教学内容10.2.1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内涵与意义10.2.2 实现中国梦的路径与挑战10.3 教学方法10.3.1 讲授法10.3.2 小组讨论法10.3.3 情景模拟法10.4 教学步骤10.4.1 导入新课10.4.2 主体讲授10.4.3 小组讨论与情景模拟10.4.4 总结与反思10.5 教学评价10.5.1 平时成绩评价10.5.2 课堂参与评价10.5.3 课后作业评价第十一章:全球视野下的中国近现代史11.1 教学目标11.1.1 知识目标11.1.2 技能目标11.1.3 情感目标11.2 教学内容11.2.1 中国近现代史在世界历史中的位置11.2.2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近现代史发展11.3 教学方法11.3.1 讲授法11.3.2 比较分析法11.3.3 小组讨论法11.4 教学步骤11.4.1 导入新课11.4.2 主体讲授11.4.3 比较分析与讨论11.4.4 总结与反思11.5 教学评价11.5.1 平时成绩评价11.5.2 课堂参与评价11.5.3 课后作业评价第十二章:中国近现代史的启示与思考12.1 教学目标12.1.1 知识目标12.1.2 技能目标12.1.3 情感目标12.2 教学内容12.2.1 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启示12.2.2 对近现代史的思考与反思12.3 教学方法12.3.1 讲授法12.3.3 反思写作法12.4 教学步骤12.4.1 导入新课12.4.2 主体讲授12.4.3 小组讨论与反思写作12.4.4 总结与反思12.5 教学评价12.5.1 平时成绩评价12.5.2 课堂参与评价12.5.3 课后作业评价第十三章:口述历史与中国近现代史研究13.1 教学目标13.1.1 知识目标13.1.2 技能目标13.1.3 情感目标13.2 教学内容13.2.1 口述历史的概念及其价值13.2.2 口述历史在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的应用13.3 教学方法13.3.1 讲授法13.3.2 口述历史资料分析法13.4 教学步骤13.4.1 导入新课13.4.2 主体讲授13.4.3 口述历史资料分析与讨论13.4.4 总结与反思13.5 教学评价13.5.1 平时成绩评价13.5.2 课堂参与评价13.5.3 课后作业评价第十四章:数字时代的中国近现代史教育14.1 教学目标14.1.1 知识目标14.1.2 技能目标14.1.3 情感目标14.2 教学内容14.2.1 数字时代对近现代史教育的影响14.2.2 数字资源在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中的应用14.3 教学方法14.3.1 讲授法14.3.2 数字资源展示法14.3.3 小组讨论法14.4 教学步骤14.4.1 导入新课14.4.2 主体讲授14.4.3 数字资源展示与讨论14.4.4 总结与反思14.5 教学评价14.5.1 平时成绩评价14.5.2 课堂参与评价14.5.3 课后作业评价第十五章:中国近现代史课程设计与教学策略15.1 教学目标15.1.1 知识目标15.1.2 技能目标15.1.3 情感目标15.2 教学内容15.2.1 中国近现代史课程设计的原则与方法15.2.2 教学策略的选择与实施15.3 教学方法15.3.1 讲授法15.3.2 案例分析法15.3.3 小组讨论法15.4 教学步骤15.4.1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一门名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课程教案,共包含十五个章节。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一章:鸦片战争与晚清社会变革教学目标:1. 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掌握晚清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中国近现代史发展的作用。

教学内容:1. 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原因。

2. 鸦片战争的过程和结果。

3. 晚清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

4. 晚清社会变革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历史资料,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原因。

2. 通过多媒体展示,使学生直观地了解鸦片战争的过程和结果。

3. 组织学生讨论晚清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其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鸦片战争背景、过程的掌握程度。

2. 评估学生在讨论中对晚清社会变革主要内容的认知水平。

3. 审阅学生课后作业,了解其对晚清社会变革对中国近现代史影响的理解程度。

第二章:太平天国运动教学目标:1. 掌握太平天国运动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2. 了解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近现代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教学内容:1. 太平天国运动的起因。

2. 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

3. 太平天国运动的结果。

4. 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近现代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历史资料,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起因。

2. 通过多媒体展示,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

3. 组织学生讨论太平天国运动的结果,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其在中国近现代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太平天国运动起因的掌握程度。

2. 评估学生在讨论中对太平天国运动过程的认知水平。

3. 审阅学生课后作业,了解其对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近现代史中地位和影响的理第六章: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教学目标:1. 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及其失败的原因。

2. 掌握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经过和意义。

3. 分析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教学内容:1. 戊戌变法的背景和过程。

2.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3. 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

4. 辛亥革命的过程和取得的成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XX学院学科教案
课程名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授课时间:2017-2018学年度第1学期
授课班级:本科各班级
授课教师:XXXX
教务处制
xxx学院学科教案
教师姓名:XXX 授课班级:本科各班级
一、考核办法 5分钟
1.期末考试采取闭卷或开卷考试的形式。

2.缺勤三分之一者取消考试资格。

3.期末总成绩=平时成绩×30%+期末成绩×70%
二、课程性质 20分钟它从历史教育的角度承载着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功能。

三、课程目的 35分钟
1.育人:有利于大学生形成独立而完善的人格。

2.资政: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教学内容 10分钟
南京体育学院奥林匹克学院学科教案教师姓名:XXX 授课班级:本科各班级

南京体育学院奥林匹克学院学科教案教师姓名:XXX 授课班级:本科各班级
南京体育学院奥林匹克学院学科教案教师姓名:XXX 授课班级:本科各班级
南京体育学院奥林匹克学院学科教案教师姓名:XXX 授课班级:本科各班级
南京体育学院奥林匹克学院学科教案教师姓名:授课班级:本科各班级
南京体育学院奥林匹克学院学科教案教师姓名:授课班级:本科各班级
南京体育学院奥林匹克学院学科教案教师姓名:授课班级:本科各班级
南京体育学院奥林匹克学院学科教案教师姓名:授课班级:本科各班级
南京体育学院奥林匹克学院学科教案教师姓名:授课班级:本科各班级
南京体育学院奥林匹克学院学科教案教师姓名:授课班级:本科各班级
南京体育学院奥林匹克学院学科教案教师姓名:授课班级:本科各班级
南京体育学院奥林匹克学院学科教案教师姓名:授课班级:本科各班级
南京体育学院奥林匹克学院学科教案教师姓名:授课班级:本科各班级
南京体育学院奥林匹克学院学科教案教师姓名:授课班级:本科各班级
南京体育学院奥林匹克学院学科教案教师姓名:授课班级:本科各班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