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景观生态规划_以西南喀斯特地区为例
我国西南喀斯特山区生态重建与经济发展若干问题探讨

我国西南喀斯特山区生态重建与经济发展若干问题探讨我国西南喀斯特山区生态重建与经济发展若干问题探讨一、西南喀斯特山区的范围与重点区域1.范围与地位我国喀斯特山区,又称岩溶地区,裸露和浅覆盖型共137万km2,约占全国面积的1/7,加上埋藏型的估计达200万km2,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5。
其中,西南地区包括黔、滇、桂、川、渝、湘西、鄂西等地42.62万km2,占全国岩溶面积的31.15%,是全国面积最大,分布最集中的一片,而且又是纯碳酸盐岩分布最集中之区,占全国的69.83%,即近70%的纯碳酸盐岩分布于西南地区。
夹层(以纯碳酸盐岩为主,夹有少数非碳酸盐岩层)占全国的33.4%,互层(碳酸盐岩与非碳酸盐岩交替出露)占8.56%,间层(以非碳酸盐为主,间有少许碳酸盐岩)占27.17%.西南地区岩溶中,纯岩溶与夹层面积为73.81%,是岩溶区治理难度最大与最集中的区域。
2.黔、滇、桂三省是西南岩溶面积最集中的地区。
岩溶区域面积贵州为12.96万km2,云南11.09万km2,广西8.01万km2,四川、重庆1.56万km2,分别占各省面积的73.71%,28.14%,34.08%和2.73%。
把石灰岩山地面积在30%以上的县划为岩溶县,贵州70个县,云南62个县,广西44个县,四川35个县市。
此外湘西有11个县,鄂西8个县,粤北2个县,浙西8个县共计240个县市,其中最集中分布区域为黔、滇、桂三省区域180个县32.06万km2,占全国岩溶面的23.4%。
我国对岩溶地区的研究与治理,将首先注重黔、滇、桂三省区的岩溶问题。
3.贵州是治理难度最大的岩溶省。
表10-1 黔、滇、桂岩溶难度分级县数省区岩溶面积占县、(市、区)土地面积比例% 30-70%的>30 30-50 50-70 >70计贵州12 4 9 57 70云南55 31 21 10 62广西18 15 10 19 44总计85 50 40 86 176贵州是三省中岩溶总面积最大,比例最大的省,73.71%为岩溶区,总县数中岩溶县占85.36%,岩溶比例大于70%的县数贵州有57个县市,占三省同一等级的66.28%。
带教案:中国西南地区的喀斯特地貌及旅游资源开发

带教案:中国西南地区的喀斯特地貌及旅游资源开发中国西南地区是一个被称为“天然博物馆”的地方,这里拥有着独特的地貌特征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其中,喀斯特地貌就是西南地区最为著名的地貌类型之一。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有着独特的地质过程,这种地貌类型在全球范围内也很少见。
由于其独特性和壮丽景色,喀斯特地貌也成为了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方向之一。
本文将从地貌特征、地质过程,以及旅游资源开发等方面探讨中国西南地区的喀斯特地貌。
一、喀斯特地貌的特征喀斯特地貌是指在石灰岩、石膏、盐等溶质岩层内形成的地貌类型,主要被分布在喀斯特山脉等地区。
这种地貌主要的特征是岩溶和岩溶地形。
岩溶是指溶蚀过程,石灰石溶解时,溶液周围超过一定浓度后,就会开始出现晶体生成,在巨大的溶蚀力的作用下,不断侵蚀岩石,形成一个个洞穴和地下河流,形成石灰岩洞、溶洞和石灰岩峰林等地貌,岩溶地形包括岩溶台地、漏斗状岩溶地貌、塔状喀斯特地貌等。
喀斯特地貌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1.丰富的岩溶景观。
岩溶洞、石灰岩针、石灰岩柱、地下河、天坑等景观形象优美。
2.高耸的岩峰和深邃的峡谷。
岩峰和峡谷交替分布,构成壮观的风景线。
3.奇特的地貌形态。
石林、石海和岩溶平原等奇特的地貌形态与许多珍稀动植物一起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
4.丰富的水文环境。
河溪流域内海拔差异大,形成了壮观的飞瀑和温泉,使得水文环境极其丰富。
二、喀斯特地貌的地质过程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有着独特的地质过程。
在喀斯特地区,石灰岩等溶蚀岩层主要是由海洋动物的残骸和古生物群落的堆积物等构成的。
后,受到地壳活动、水的作用和地下溶蚀的影响,其中的钙质物质变得更加脆弱和孔隙化,形成了岩溶。
此外,降雨导致的表层侵蚀又助推了溶洞的发展。
长期以来,由于惊人的地质变化,这些岩溶地形得到了完美的发展。
同时,全球性气候变化也在不断地影响着这些喀斯特地表形态的形成。
三、喀斯特地貌的旅游资源开发喀斯特地貌得到了很大的赏识,许多旅游资源开发商也看中了这个地盘。
分析喀斯特峰丛山地立体生态农业结构与地貌的关系。

分析喀斯特峰丛山地立体生态农业结构与地貌的关系。
喀斯特峰丛山地的立体生态农业结构与地貌密切相关,以下是其关系的分析:1.喀斯特地貌提供了理想的地形条件:喀斯特地区的地表地形多样,由洞穴、峡谷、溶洞等特殊地貌构成,这些地形特点为立体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理想的场所。
洞穴和溶洞可用于建设垂直农场或蔬菜温室,而峡谷和丘陵地则可用于梯田种植和林业。
2.地形起伏促进了多样化的农业种植:喀斯特地区的地形起伏是有利于不同种类农作物的种植的。
对于坡地和山地,可以采用梯田种植方式,以最大程度地利用土地资源,并减少水土流失。
此外,对于峡谷和低洼地区,可以利用其特殊的湿润生境条件进行水稻或其他水生植物的种植。
3.地质构造为水资源提供基础:喀斯特地区的地质构造和溶蚀作用导致了复杂的地下水系统。
通过合理开发和利用这些地下水,可以为立体生态农业提供稳定的水源供应。
地下水的利用还可以用于农田灌溉、养鱼养殖等农业活动。
4.生物多样性与农业协同发展:喀斯特地区的特殊地质和水文条件为其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创造了机会。
在立体生态农业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种植多样性的作物或农作物与畜牧业相结合。
同时,在农业活动中也要充分考虑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避免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喀斯特峰丛山地的立体生态农业结构与其地貌密切相关。
地形提供了不同类型农业种植的场所,地质构造为水资源供应提供了基础,生物多样性为农业与环境的协同发展提供了机会。
在实施立体生态农业时,需要充分考虑和利用地貌特点,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西南山地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估与保护对策研究

西南山地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估与保护对策研究西南地区的山地生态环境一直以来都是引人关注和研究的热点之一。
由于其特殊的地理条件和物理环境,该地区的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受到多种因素的威胁和破坏。
本文将探讨西南山地生态环境的脆弱性评估,同时提出一些保护对策。
西南地区的山地生态环境承载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
然而,由于气候变化、过度开采、土地利用不当等因素的影响,许多山地生态系统正面临着严重的退化和破坏。
为了了解和评估这一脆弱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首先,要对西南山地生态环境的物理特征进行评估。
这包括地形、气候、水文等因素。
地形因素直接影响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的概率。
气候因素如降水和温度对植被生长和生物多样性有着重要影响。
水文因素则决定了水资源的供给和分配。
通过综合分析这些因素,可以初步了解到山地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其次,要考虑人类活动对西南山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人类活动的扩张和过度开发给山地生态系统带来了许多压力。
例如,大规模的清理和开垦土地、非法砍伐和盗采自然资源等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此外,旅游业的发展也会给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评估人类活动对西南山地生态环境的影响,可以更好地了解脆弱性的程度。
另外,要考虑生物多样性保护对西南山地生态环境脆弱性的重要性。
西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之一,拥有众多珍稀濒危物种。
但由于栖息地的破坏和过度捕捞等因素,这些物种正面临着灭绝的危险。
因此,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成为保护西南山地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
为了应对西南山地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个保护对策。
首先,加强法律法规的监管和实施。
制定并执行相关的环保法律和政策,打击非法砍伐、盗采和污染行为,确保生态环境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其次,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
合理规划和管理土地利用,避免大规模的开发和破坏。
同时,推动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发展,减少对土地的压力。
此外,加强生态补偿机制的建设。
为那些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作出贡献的个人和组织提供合理的补偿和奖励,激励更多人参与到生态保护中来。
问题研究如何提升我国西南喀斯特峰丛山地的经济发展水平

研究不足与展望
当前研究对西南喀斯特峰丛山地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路径和具 体措施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以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
对于如何平衡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以制定更为合理的政策和规划。
加强政策引导
政府应加大对旅游业的支持力度,制定更加优惠 的旅游政策,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旅游业。
提高科技含量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旅游产品的科技含量, 提升旅游业的竞争力。
05
西南喀斯特峰丛山地经济发展的策略 与建议
农业经济发展策略
总结词
多元化农业发展
详细描述
根据西南喀斯特峰丛山地的地理和气候特点,发展多元 化的农业模式,如种植特色农作物、发展畜牧业和渔业 等,以增加农业经济的产值和附加值。
发挥自然资源优势
详细描述
利用西南喀斯特峰丛山地的自然资源,如山水景观、生物 多样性等,开发具有独特性和差异化的旅游产品,吸引更 多的游客前来旅游。
总结词
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详细描述
结合西南地区的传统文化、民俗风情等文化资源,打造具 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促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 。
总结词
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资源状况分析
西南喀斯特峰丛山地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森 林、矿产、动植物等。
此外,西南喀斯特峰丛山地还拥有丰富的矿产资 源,如煤、铁、铜等,但开发利用程度也较低。
其中,森林资源是西南喀斯特峰丛山地的优势资 源之一,但目前的开发利用程度较低。
西南喀斯特峰丛山地还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但 受到保护措施不足和过度开发的影响,一些珍稀 物种的生存环境受到了威胁。
问题研究 如何提升我国西南喀斯特峰丛山地的经济发展水平

问题研究如何提升我国西南喀斯特峰丛山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标题:提升我国西南喀斯特峰丛山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策略研究西南地区是我国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分布区域,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人文景观。
然而,受到地理环境、气候条件、资源分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西南喀斯特峰丛山地的经济发展长期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
本文将针对这一问题,探讨提升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有效策略。
一、明确发展现状是前提西南喀斯特峰丛山地是一个生态环境复杂、自然资源丰富、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
尽管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经济发展成就,但整体发展水平仍然较低。
具体表现在产业结构单一,主要以传统农业和初级加工为主,缺乏高附加值产业;市场空间有限,缺乏具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资源开发过度,环境压力日益增大。
二、找准问题症结是关键制约西南喀斯特峰丛山地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包括:资源开发过度,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科技创新不足,产业升级缓慢;市场化进程滞后,市场体系不健全;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公共服务水平低下。
三、制定有效策略是重点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策略和建议:1、加强资源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制定严格的资源保护政策,限制过度开发和环境污染,推动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2、加大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3、加快市场化进程,完善市场体系:建立健全市场体系,优化市场环境,鼓励市场主体创新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改善民生福祉,提高社会治理水平。
四、落实政策支持是保障为了有效实施上述策略,政府需要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包括财政投入、税收优惠、金融支持、人才引进等方面。
同时,还需要加强政策宣传和培训,提高企业和民众对政策的认知和了解,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参与和支持经济发展。
五、总结与建议综上所述,提升西南喀斯特峰丛山地的经济发展水平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支持。
喀斯特地区发展山地经济的优势、困难与对策思考-----以黔南州为例

喀斯特地区发展山地经济的优势、困难与对策思考-----以黔南州为例摘要:喀斯特地区拥有丰富的山地资源,如何在不损害生态环境的情况下有效开发和利用山地资源,成为当今政府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文章以贵州省黔南州为例,分析了喀斯特地区发展山地经济具有矿产资源储量大、旅游资源丰富等诸多优势和面临的农民素质低、生产经营方式单一等主要困难,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快喀斯特地区山地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喀斯特地区;山地经济;优势;困难;对策过去生态环境与发展经济是一对矛盾的词语,很多地区经济搞活了,发展上去了,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了,但是环境质量却日益下降,也就是说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了经济,在经济发展起来之后再反过头来治理环境问题。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大多数地区都是走的这条发展路子。
但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要改变这种模式,要注重经济与环保的共同发展,千万不能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
贵州的地形地貌大部分都是喀斯特,该种地貌最鲜明的缺陷就在于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所以水土流失、石漠化情况十分普遍,并且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贵州省整体经济的滞后。
[1]因此对于贵州省而言,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在不破坏环境,坚持保护环境的前提下促进经济的发展。
本文以贵州省黔南州为例,研究了目前黔南州发展山区经济的优势,比如黔南州丰富的旅游资源;分析制约黔南州经济发展的困难,如环境脆弱及破坏严重等,从大力宣传环保教育知识、发展特色经济、发展教育事业及发展科技等方面,提出了促进黔南州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喀斯特地区发展山地经济的优势(一)区位交通优势独特黔南州处在大岭南和大西南两大地理区域的关键节点,存在着东通沪浙、南到两广、西接云南、北达西北的特殊位置优势, [2]是西南地区到达华南、岭南的重要通道,并且也是直通沿海的距离最短的通路。
当下,从黔南贯穿而过的贵广高铁、沪昆高铁、黔桂铁路、湘黔铁路形成了连通西南、西北与华南、岭南的大动脉;厦蓉高速、兰海高速、沪昆高速等高速路网的连通,使黔南高速交通优势大增;内河航运可直通长江、珠江两条黄金水道;荔波机场开通贵阳、广州等地航班,这些交通优势对黔南的水稻、茶叶、火龙果、刺梨等优势产业的走出去创造了有利条件,独特的交通优势为农副产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浅谈景观设计在规划设计中的重要性---以某山地度假区旅游景观为例

浅谈景观设计在规划设计中的重要性---以某山地度假区旅游景观为例摘要:景观设计在当今的旅游景观建设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在这一阶段,旅游化已成为衡量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千点一面”已成为旅游景观建设中的普遍问题。
在此前提下,旅游景观的规划设计和建造越来越受到重视。
从旅游景观建模的角度来看,旅游景观设计不但要能够符合因地制宜的设计要求,同时,旅游景观所形成的价值也要能够渗透到现有的旅游景观建设中。
基于此,本文以某山地旅游景观设计为例,探讨景观设计在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景观设计;旅游景观;规划;重要性当前,随着旅游业外币收入的增加,政府和企业都越来越重视旅游业的现状,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和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现有的旅游计划和景观设计已经不能满足旅游业的整体发展需求,当前的绝大部分旅游计划均可基于旅游资源与旅游市场的导向作用,同时,基于城市规划与经济规划,其中包括标准的不明确和内容缺乏新意等一系列的问题,例如景观,生态和艺术等方面就存在诸如短缺之类的问题。
中国出现了许多这种旅游景观在规划方面的问题,其中大多数反映出缺乏对实际旅游需求的关注。
例如,只能从远处看着进口的草原,而不能在附近玩耍,使它失去了旅游体验娱乐的能力,间接阻碍了旅游产业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旅游景观规划和设计有很好的发展机会,通过规划设计,创造一个优化,舒适的环境,为旅游业带来独特的吸引力,并要求其要能够在规划的区域之内创造出最优化的旅游生态环境,兼具实用与艺术景观效果。
一、旅游景观设计的特点(一)地域性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区域性也是其最为凸显的特征。
特定的旅游景观规划以及设计主要取决于当地的环境,而且每一个特定的规划与设计均有着非常明显的地域特色。
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区域特征源于当地环境的长期经验。
对于某些运营,旅游景观规划和设计必须植根于当地环境。
根据对当地自然环境的深刻理解并与自然过程协调,制定计划和进行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0-01-19;改回日期:2000-06-2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59890200)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9571006)资助。
作者简介:张惠远(1969-),男(汉族),新疆伊犁人,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中心博士后。
1996年获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系自然地理学硕士学位。
1999年6月获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自然地理学博士学位并于同年7月开始博士后研究工作。
目前主要从事环境生态学、景观规划等方向的研究。
近年来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
山地景观生态规划以西南喀斯特地区为例张惠远1, 王仰麟2(1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中心,北京 100871; 2.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北京 100871)摘 要:综合目前景观生态规划研究的理论与方法,针对西南喀斯特地区碎裂化的景观特征和严重的水土流失,以及贫困落后的山区社会经济状况,利用遥感资料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空间信息处理技术,采用适宜性评价与景观整体格局优化相结合的方法,探讨山地景观生态规划的实践途径。
其中如何将维护山地景观整体生态质量与水土流失的防治相结合,以及如何将贫困落后的山区社会经济状况纳入规划方案的确定之中,是本研究力图解决的两大核心问题。
关键词:山地景观;生态规划;喀斯特中图分类号:P901;P642.25 文献标识码:A以水土流失为主要形式的土地退化是我国广大山区普遍存在的环境问题,因而有关山地环境问题的研究多围绕水土流失的防治来展开。
导致水土流失的直接原因在于地表覆盖向不利于水土保持的方向转化,如耕地过垦、林地减少和退化、草场过牧等。
但需要特别提出的是土地退化的本质体现不仅在于某些地表覆盖类型的退化,更重要的是景观空间结构与功能的退化,从而导致景观整体生态质量下降,如水循环不畅、生物多样性降低、珍稀动植物资源丧失,以及抗干扰(包括人为和自然干扰)能力的降低等。
这些问题往往又与相对过剩的人类需求,尤其是土地资源需求相伴生,更造成了规划管理的难度。
西南喀斯特山地区,地面破碎,土壤瘠薄,土地资源匮乏,是我国由水土流失导致的土地荒漠化极为严重的地区[1,2]。
由于长期处于十分封闭的环境中,经济发展水平低下,科技文化落后,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地区之一[3]。
在这种自然条件恶劣和社会经济落后的双重压力下, 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越来越难以摆脱。
为此,需要针对以喀斯特山地为代表的山地区所特有的自然与社会经济状况,寻求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的实践途径,以维护山地景观的生态安全和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以土地利用调整为核心的景观生态规划是完成上述任务的基本途径。
但以往的有关研究中对景观利用中的生态过程,尤其是水平生态过程重视不够[4],缺乏维护景观整体生态质量与防治水土流失相结合的山地景观生态规划的有效方法。
近年来,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和在景观规划中的应用,以及由此形成的景观生态规划方法[5],为合理规划山地景观提供了有力支持。
本文将以此为基础,选择喀斯特山地为示范区,进行山地景观生态规划的实践探索。
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收集与处理经实地考察与资料分析,我们选择位于贵州省中西部的普定县一个乡级地域(坪上乡)作为研究样18卷5期445~452页2000年10月山 地 学 报JO UR NAL OF M OU N T AI N SCIENCE Vol.18,No.5pp445~452Oct.,2000文章编号:1008-2786(2000)05-0445-08区。
该样区国土总面积107.9km 2,地貌类型以低中山山地和低中山丘陵为主,以岩溶丘陵、峰林、峰丛等典型喀斯特地貌为主的山地丘陵约占土地面积的80%以上。
人类活动以农业生产为主,形成自然与农业景观共存的景观类型。
地貌特征与景观类型均具典型的喀斯特山地特征。
考虑到当地土地普查资料的短缺,本研究以T M 影像数据作为基本资料来源,收集了景观样区1990年代中期(1997-09)1∀5万T M 影像数据。
数据来源为中国科学院卫星遥感地面站。
通过实验分析,选取T M 4、T M 3、T M 2三波段假彩色合成影像为基本数据源。
为辅助图像的景观单元分类分析并弥补遥感景像中所存在的 同物异谱!和 同谱异物!等问题,本研究还收集了研究区1∀1万地形图和研究区1∀5万地形图;研究区1992年1∀5万土地利用图及其它土地普查资料。
数据来源分别是贵州省测绘局和贵州省普定县统计局。
基于景观样区地形图和遥感影象资料,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 IS)技术,形成样区的数字高程模型(DEM )和几何配准后的景观单元分类图(处理过程及检验详见文献[6])。
1.2 规划方法景观利用在 垂直!方向不适宜的匹配(如陡坡垦殖)和在 水平!方向不合理的空间布局(如景观碎裂化),构成喀斯特山地景观退化的主要问题,也是本文景观综合规划关注的焦点。
而且,探索将垂直方向的资源匹配与水平方向的格局优化综合考虑,以及如何将在欧美发展起来的景观生态规划方法及模式与我国国情结合起来的规划途径,也是目前国内景观生态规划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7,8]。
综合已有各种生态规划理论与实践[4,9~11],采用适宜性评价和格局优化相结合的综合规划方法进行喀斯特山地退化景观的生态规划,实现的主要步骤如图1所示。
其中,适宜性评价主要考虑景观利用的 垂向!匹配,通过多个限制因子量化图层的空间叠加,实现景观资源的 适地适用!;格局优化主要关注景观单元在空间分配上的生态合理性,本文将借助G IS 的空间信息处理技术,依据运筹学中的最小耗费原理,通过景观功能分区和生态廊道的构建,以及关键地段的识别等环节来实现。
图1 景观生态规划的方法框架Fig.1 The technology framew ork of ecologi cal landscape planning2 喀斯特山地规划实践2.1 目标分析在喀斯特山地区,为防治水土流失,不仅需要保护现有的以林地为主的自然植被以涵养水源、调节局地气候,更有必要大面积增加植被,尤其在那些裸石裸土分布和陡坡开垦地带。
但为满足人类生存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不仅基本的农田需要保护,有些非宜农地和陡耕地也迫于人口压力而必须保留。
同446 山 地 学 报18卷时,为维护景观整体生态的良性发展,并将其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相协调起来,我们所面临的选择也只能是在极有限地调整或增加自然植被面积的条件下,主要通过景观的空间格局和增强自然栖息地间的生态联通程度,使景观维持在一个较高质量的生态水平之上。
这就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如哪些土地应用来发展自然植被?哪些耕地应立即退耕还林?哪些非宜农地可通过一定工程或生物措施开发利用?如何构建生态廊道,使它能最大限度地避开人类干扰,并起到维持景观的生态连续性和缓解水土流失的双重生态作用?针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本文以发展自然植被(这里以林地为主要形式)为手段,通过下述规划步骤进行喀斯特山地景观生态规划的实践尝试。
2.2 适宜性评价在喀斯特山地区,地形和地表覆盖类型是影响景观分异和变化的两个基本因素,它们不仅控制着土壤发育、水文状况的分异,以及直接影响水土流失的发生发展,还决定着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异。
如从山地到沟谷盆地常形成缓坡旱耕地-低丘、岗台园地-山地有林地这样的随地势呈带型层叠分布的土地利用配置。
为识别发展林地的关键地段,本文以高程、坡度和覆盖类型为指标对景观样区进行发展林地的适宜性评价。
评价原则主要考虑如下4条:#高海拔的山地较低海拔地区及沟谷地带具有较高发展林地的优先级(即较高的适宜性或较低的阻力);∃随坡度的增大,发展林地的优先级增加;%现有林地和陡坡荒地作为主要的保护对象应作为发展林地的优先地段;&缓坡耕地,尤其是低海拔地区的缓坡耕地,应作为基本农田加以保护。
景观样区的海拔高程主要集中在1100m~1700m 。
其中沟谷洼地主要分布在海拔1200m 以下,主要集镇基本位于海拔1400m 以下的高程范围。
耕地也集中在1200m ~1400m 。
以此为依据并考虑地貌组合的完整性,这里按高程将景观分为:>1600m 、1400m~1600m 和<1400m 三级;根据地方的坡度分级标准,将坡度分为:<10∋、10∋~15∋、15∋~25∋、25∋~35∋、>35∋五级;覆盖类型以前述景观分类为基础,将其中荒草地与裸石裸土地合并为荒地,参加评价的有灌丛、林地、水体、草地、荒地、旱地、水田和建设用地8类。
评价采用空间叠置法。
首先依据前述评价因子和分级标准,基于景观样区的数字高程模型(DEM),分别生成景观高程分级图和坡度分级图;坡度分级图与景观分类图进行叠加,生成40种以坡度和类型两项指标标识的空间单元;基于前述原则,按发展林地的优先程度分别对这40种单元进行差别分析和类型归并、排序,得到按优先级排序的15种空间单元(优先级越低,其发展林地的阻力越小);将合并后的图层与高程分级图以乘积的形式进行叠加,得到以发展林地的相对优先级为属性的空间单元,以此优先级系数作为各评价单元的阻力参数,形成以栅格方式(栅格大小为30m (30m)存储的景观阻力表面(图略)。
2.3 景观功能分区以往对景观的功能划分中多以定性分析为主,不仅在各功能区段的空间定位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且对于各区段的空间范围、形态及其间的边界等都难以给出明确而合理的界定。
这里提出如下途径对景观进行功能划分。
2.3.1 确定景观生态保护的 核心区!山地景观中,那些山高坡陡的地段,常常是周围地区地表地下水系的发源地,又为水土流失的易发多发地带,是景观中涵养水源和防止水土流失的关键地段。
而且,这些地段多难以开发利用,具备进一步发展自然植被的空间条件。
同时,由于受人为干扰的影响较小,这些地段的自然植被保存相对较好,并且拥有丰富的本地物种和稀有物种,是景观中物种流动的主要 源!和 汇!。
对这些地段自然植被的保护将会对景观整体的水循环和其它物质(如野生动植物)流动产生关键作用。
为此,本文以高程、集镇和农耕地集中分布地带的距离、土地覆盖类型为指标,同时考虑地貌组合等其它因素,利用GIS 中的空间扩散和叠加技术,确定那些具有一定地域代表性且面积相对较大的现存林地斑块作为景观生态保护的 核心区!,作为进一步发展自然植被的 源地!。
2.3.2 生成景观耗费表面基于上述通过适宜性评价得到的景观阻力表面,借助IDRISI 软件,采用公式[4]4475期张惠远,王仰麟:山地景观生态规划 以西南喀斯特地区为例C l =M in (D k (R k )(l =1,2,)),n ; k =1,2)),m ),计算景观中从 源地!到每一个景观单元的最小耗费值,形成景观耗费表面如图2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