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0世纪早期美术学校与校长

合集下载

中国20世纪早期美术学校与校长

中国20世纪早期美术学校与校长

中国20世纪早期美术学校与校长20世纪早期,中国的美术学校开始兴起。

这些学校为中国的美术教育和艺术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这些学校中,校长是推动学校发展和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人物。

以下是中国20世纪早期美术学校和校长的介绍:1. 上海美专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简称上海美专,是中国最早的美术学校之一,成立于1912年。

该学校的校长是张大千。

张大千是一位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他为上海美专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很多贡献。

他在学生中推崇自由、开放的思想,注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的培养。

他的离世对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他的教育理念和作品仍然影响着新一代的美术教育者和艺术家。

2. 南京艺专南京艺术专科学校,简称南京艺专,成立于1937年。

该学校的前身是创办于1928年的私立龙山美术学院。

南京艺专的第一任校长是丰子恺。

丰子恺是一位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画家和书法家。

他大力推动南京艺专的发展,将美术教育与当时的社会实际相结合,注重技能训练和理论研究的统一。

他的教育思想和艺术作品对中国美术教育和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鲁迅美专鲁迅美术学院,简称鲁迅美专,成立于1950年。

该学校是以著名文学家鲁迅命名的,旨在培养优秀的美术人才。

鲁迅美专的第一任校长是朱屹民。

朱屹民是一位享誉国内外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

他注重学生的思想教育和人文素养的培养,鼓励学生在创作中探索开拓,挖掘表现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潜力。

他的教育理念和艺术作品为鲁迅美术学院的发展和艺术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

总之,20世纪早期的美术学校和校长为中国的美术教育和艺术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他们的教育思想和艺术作品对后来的美术教育和艺术创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应该铭记他们的贡献,传承他们的理念和精神,为中国的美术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中国20世纪早期美术学校与校长

中国20世纪早期美术学校与校长

中国20世纪早期美术学校与校长中国20世纪早期的美术学校在推动中国现代美术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这些学校的成立不仅为中国画家提供了专业的培训机会,也为中国的美术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介绍中国20世纪早期美术学校的历史背景、各个学校的特点以及这些学校的校长。

中国的现代美术教育可追溯到20世纪初的京剧和山水画学派。

当时,中国的美术教育主要以传统的绘画技巧为基础,缺乏对西方现代艺术思潮的了解。

随着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快,西方艺术作品开始进入中国,中国艺术家也开始接触到西方艺术的新思想和技巧。

为了适应这一新的潮流,中国相继成立了多所重要的美术学校。

其中最早的一所是北京美术专科学校,成立于1918年,后更名为北京艺术学院。

这所学校的创办者是中国现代美术的奠基人之一林风眠,他被誉为中国现代绘画的先驱。

林风眠提倡的理念是要将中国传统艺术与西方艺术相结合,创造出富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艺术形式。

还有南京艺术专科学校和广州美术专科学校等重要的美术学校。

这些学校的校长也都是中国现代美术界的重要人物,他们通过积极引进西方艺术的先进理念和技巧,促进了中国美术的现代化进程。

南京艺术专科学校的校长是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重要人物徐悲鸿。

徐悲鸿在美术教育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他推行了素描作为教学基础,并在美术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和创造力。

广州美术专科学校的校长是梁思成,他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师和美术史学家,通过引进西方建筑艺术的理念和技术,推动了中国建筑学的发展。

这些美术学校的成立和校长的领导不仅为中国美术教育带来了新的思想和技巧,也为中国的艺术界注入了活力和创造力。

他们通过与西方艺术的对话和融合,为中国现代美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些学校的校长们是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们为中国美术界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成为中国美术教育史上的重要人物。

中国20世纪早期美术学校与校长

中国20世纪早期美术学校与校长

中国20世纪早期美术学校与校长20世纪初,中国迎来了新的历史时期,此时的中国正在迈向现代化。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美术教育也经历了许多变革与发展。

在各地成立了许多美术学校,这些学校的校长们都是中国美术教育发展中的重要人物,他们对中国美术教育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现上海戏剧学院美术学院)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是中国最早的美术专科学校之一,创办于1912年。

学校的校长从成立至今有着四位非常重要的人物,他们分别是创办者刘海粟、黄君璧、吴耀宗和喻隆波。

刘海粟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开拓者之一,他被誉为中国近代水墨画的奠基人。

他于1912年创办了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为中国美术教育的现代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黄君璧是刘海粟的学生和继任者,在刘海粟的基础上建立并发展了中国的油画教育体系。

他注重培养学生的绘画基本功,提倡现实主义创作。

吴耀宗是中国著名电影美术家,他担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校长期间,将学校的美术教育与电影艺术相结合,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电影美术人才。

喻隆波是中国著名油画家,他是中国现代油画的奠基人之一。

他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任教期间,推崇西方绘画艺术的教学方法,并将其运用到中国的美术教育中。

陆费逸是中国美术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他致力于融合中西绘画技法,为中国美术教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徐悲鸿是中国著名美术家,他注重绘画的人物塑造和中国传统绘画的传承,对中国美术教育影响深远。

他在任校长期间,推动了学校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美术人才。

赵朴初是中国著名画家和美术教育家,他以其突出的绘画才能和高尚的人格魅力闻名。

他在学校任职期间,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吴冠中是中国著名画家,他在美术教育领域也取得了重要成就。

作为校长,他注重教育学生的概念创新和创造力的培养。

以上只是中国20世纪早期美术学校与校长的一部分,正是由于这些重要人物的努力与贡献,中国的美术教育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他们为后来的美术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中国的美术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我国美术学校教育发展历程

我国美术学校教育发展历程

我国美术学校教育发展历程我国的美术教育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但是美术学校教育的发展却是近代事业。

19世纪末,中国开始接触西方文化,有很多外国美术家来到中国教授艺术,对我国美术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但是由于战乱和政治因素的影响,中国的美术教育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直至新中国成立,美术教育才开始蓬勃发展。

1949年后,中国政府开始大力推行美术学校制度,最早的美术学校是成立于1949年的中央美术学院,随后,全国各地也陆续建立了美术学校。

美术学校制度的实行,让我国的美术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1950年代,我国的美术学校教育主要以模拟西方传统写实主义画派的美术教育为主。

这种教育模式注重写实技法和临摹。

1958年以后,文革运动兴起,美术教育面临严峻考验。

美术学校被关闭或改为其他用途,美术教育在中小学也被迫停止。

这一时期的美术教育几乎没有任何进步。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美术教育才得以重开。

1980年代,我国的美术教育开始经历新的变革。

美术学校开始引入西方当代艺术思潮,尝试不同的教学方式。

这种开放式的教育模式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选择余地,注重把个性和思想传达融入到作品中。

1990年代,美术学校教育继续发展,注重个性化培养。

不断地改革推陈出新,不断地开拓教育前沿,培养更多艺术家和人才。

此时候,许多知名的美术教育家纷纷加入这个行业,大力推进美术教育的提高和发展。

2000年代以后,我国的美术学校教育逐渐走向国际化,面向全球发展。

学校通过与国外的美术学校进行艺术交流和学术合作,吸收国际先进的美术教学模式和理念,注重培养全面发展的艺术家,让学生形成独特的视觉语言和独立的美学观点。

总之,我国美术学校教育发展历程是一个充满变革和创新的历程。

从模拟到开放,从复制到创造,美术教育在不断地变革和进步。

现在,我国的美术学校在全球拥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成为艺术家和人才的摇篮,为国家文化事业和艺术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20世纪早期美术学校与校长

中国20世纪早期美术学校与校长

中国20世纪早期美术学校与校长
20世纪早期是中国美术教育史上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美术学校和校长,为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介绍几所中国20世纪早期的重要美术学校及其校长。

1. 北京美术学校
北京美术学校是中国第一所正式设立的美术学校,创办于1918年,其校长为刘海粟。

刘海粟是中国美术教育事业的开创者之一,他倡导现代主义,注重美术教育与实践的结合,在他的领导下,北京美术学校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得到了很好的实践。

2. 上海美术专科学校
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前身为著名的美商会美术学校,于1925年改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其校长为林风眠。

林风眠是中国著名的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他在教学中重视个性的发展,强调实践与创新,提倡“写生革命”,他的教育理念影响了一代学生。

3. 四川美术学院
四川美术学院成立于1938年,其校长为蒋兆和。

蒋兆和是中国著名的现代画家和美术教育家,他主张学生要有自己的思想和创造性,注重人才的培养,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绘画
教授学科,为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华北艺术学校成立于1935年,其校长为郭味图。

郭味图是中国著名的绘画家、美术教育家,他在教学中重视创新和实践,提出“肩负民族复兴的美术工作”的理念,为中国美
术事业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之,中国20世纪早期的美术学校和校长在发展中国美术教育事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们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对今天的美术教育仍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国20世纪早期美术学校与校长

中国20世纪早期美术学校与校长

中国20世纪早期美术学校与校长中国20世纪早期,美术教育开始逐渐走向正规化和体系化。

此时,许多著名的美术学校相继成立,并由一批杰出的校长领导,推动了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

1.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刘海粟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是中国最早的美术专科学校之一,创办于1912年。

刘海粟是上海美专的创办人和第一任校长,他是中国美术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刘海粟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功和运用技巧,强调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

他带领学校逐渐发展成为一所融合东西方艺术教育的学校,不仅为中国美术教育作出了卓越贡献,同时影响了日本和韩国的美术教育。

2.中央美术学院——徐悲鸿中央美术学院是中国最顶尖的美术学院之一,成立于1950年。

徐悲鸿是该学院的第一任院长,他是中国美术史上的艺术家、教育家和文化活动家。

徐悲鸿提出了“把艺术还给民族”的口号,强调了艺术要为人民服务的观念,他坚持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吸收西方艺术之长,创造了许多融合中西的艺术作品。

他对于中国美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3.南京艺术学院——朱屺瞻南京艺术学院是华东地区最重要的艺术学院之一,成立于1937年。

朱屺瞻是该学院最早的创办人和第一任院长,他也是中国现代油画的奠基人之一。

朱屺瞻注重实践教学,推崇艺术与现实的紧密联系,他讲究教育的“实用性”,强调在艺术创作中融合现实生活的元素。

他带领学校的教育方向逐渐走向现代化,并为中国美术教育作出了杰出贡献。

以上这三位校长对于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们致力于推进艺术与社会、文化、科技等领域的紧密联系,探索并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形式,为现代中国的美术教育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他们的学术贡献和教育思想将会为世人所铭记,也会激励后人不断探索、发展和创新。

中国近现代美术史试题

中国近现代美术史试题

中国美术史试题库建设(近现代部分)一,填空题:1、西洋画在中国的“肇始期”,大约经历了(),(),(),()四个分期。

答案:传入,传授,临仿,变通2、西方传教士(),(),()等,因为精通画艺,颇被清廷看重,而成为当时中国宫廷的画师。

答案:郎世宁、艾启蒙、王致诚3、明清之际吸收西洋画中处理体积的方法而创立具有民族风格“凹凸法”的中国画家有(),(),(),()等。

答案:曾鲸、焦秉贞、冷枚、丁观鹏4、雍正朝,受西洋焦点透视法的影响,中国人最早的透视学著作()问世,作者()。

答案:《视学》,年希尧5、19世纪中期,广东十三行贸易油画风行一时,其中最著名的画家有()等。

答案:关乔昌6、康有为在1917年写的()中提出了“中国画学至国朝而衰弊极矣”的观点。

答案:《万木草堂藏画目》7、“美术革命”的提法首先出现在()杂志上,当时的讨论是由美学家()和杂志主编()以书信的形式展开的。

答案:《新青年》、吕澂、陈独秀8、蔡元培先生是近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他认为“文化进步的国民,既然实施科学教育,尤要普及美术教育。

”他发表的()等论文,把美育作为改造国民精神的手段。

答案:《以美育代宗教说》9、在国内最早设立图画手工科的,是()学堂和()学堂。

答案:南京两江师范、保定北洋师范10、20世纪初期,在上海出现了中国最早的私立美术学校,比如由()于1911年创办的布景传习所,和由()于1912年创办的上海图画美术院,后更名为()。

答案:周湘、刘海粟、上海美专11、我国第一所国立美术学校是1918年4月于北京建立的(),第一任校长是()。

答案:北京美术专科学校、郑锦12、1884年,我国第一张新闻画报于上海创刊,其名为(),主要作者是()。

答案:《点石斋画报》、吴友如13、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下,学习西画的思潮盛行,这主要体现为提倡写实精神,具体地说就是(),()。

答案:提倡写生、反对临摹14、20世纪早期,实物写生在各类美术学校内盛行,主要包括()、()、()、()写生。

中国20世纪早期美术学校与校长——颜文梁篇

中国20世纪早期美术学校与校长——颜文梁篇

专题研究中国20世纪早期美术学校与校长—颜文樑篇—2018年,时值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广西艺术学院等高等美术、艺术院校华诞,《中国美术》特策划“中国20世纪早期美术学校与校长”系列专题,本期推出的“颜文樑篇”是继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之后的最后一篇。

新文化运动将“科学”与"民主”的理念传扬给社会大众,在旧中国向新时代转型的过程中居功至伟。

"科学”与“民主”也是新文化运动留给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一笔宝贵遗产。

作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拓荒人之一,颜文樑先生就是这一新文化运动理念的生动诠释者。

颜文樑(1893-1988),初名文梁,字栋臣。

中国新美术运动的先驱者,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家。

江苏苏州人。

其父颜元为任伯年的弟子,颜文樑自小在父亲指导下临习《芥子园画谱》,对中国画有一定的认识。

1912年,在刘海粟与同伴创立上海图画美术院(上海美专前身)的时候,19岁的颜文樑遵从父命,从商务印书馆辞职回到苏州,此时他已在上海接触过水彩画和油画,深为油画的高超表现力所折服,苦于当时国内没有油画颜料,于是他决心自行试制油画颜料,投身艺术。

颜文樑先生有着不懈的科学求真精神,他顽强地试制油画颜料,终于成功。

在没有西人指授的情形下,以一个东方人的方式来体悟、剖析着西画的光影秘密,并在出国前夕的1928年5月,即撰文《透视浅说》,对透视学的原理进行探究。

作为一名美术教育家,颜文樑孜孜不倦地总结、传布着有关美术基础训练的知识,时时注意作系统的整理、传授,他于1928年撰写《透视浅说》,于1954年印发《美术琐谈》《色彩琐谈》讲义,于1957年出版《美术用透视学》一书,于1962年撰写《色彩琐谈》(1—78则),于1979年撰写《简谈色彩》,于1981年撰写《色彩学上的空间透视》。

可以说是:画到老,总结到老。

除此之外,颜文樑立足世界,认为18世纪以前的艺术教育趋向美与装饰,而19世纪以后的艺术教育则趋于实用、综合,在这一认识下,他针对当时社会上缺少实用美术人才的现状,力主“以实用艺术为普遍之研究,而寻求生产上之发展”,谋求苏州美专实用美术各系科之创设发展,首开排版(印刷)科和动画系科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20世纪早期美术学校与校长
20xx年,时值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广西艺术学院等高等美术、艺术院校华诞,《中国美术》特策划“中国20世纪早期美术学校与校长”系列专题,本期推出的“刘海粟篇”是继徐悲鸿与林风眠之后的又一续篇。

将20世纪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遗产,以更为宏大的视角审视历史中的经验教训,是开辟这一系列专题的初心。

故此,选取民国以来具有代表性的北平艺专、杭州艺专与上海美专与相关校长作为个案,进行专题研究。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

先人的筚路蓝缕,是对后人的鞭策与启迪,而对“脚下土壤”的充分认知,就是对未来路径的展望。

刘海粟(1896—1994),原名槃,字季芳。

中国新美术运动的拓荒者,现代艺术教育的奠基人。

江苏常州人。

1912年12月,年仅17岁的刘海粟与乌始光、汪亚尘等创办上海图画美术院(1921年7月1日改名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

1919年7月,刘海粟任该院第三任院长。

直至1952年,上海美术专门学校合并入华东艺术专科学校,前后存续40年,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美术学校。

1915年,刘海粟在上海图画美术院开设了人体写生课,最初只是以男孩为模特儿(人体模特儿首倡者为李叔同,因时间短,故未形
成影响)。

1920年,刘海粟再开风气之先,在画室采用中国第一例女人体模特儿,“艺术叛徒”“教育界之蟊贼”的“恶名”不胫而走,后即以“艺术叛徒”自励。

随着“模特儿事件”不断升级,1926年,军阀孙传芳出面“规劝”,刘海粟公开复信:“学制变更之事,非局一隅;学术兴废之事,非由一人决定。

”干预未果,孙传芳遂下令通缉逮捕,事件发展到高潮,刘海粟名噪大江南北。

相较于徐、林的“科班”,刘“边用边学”的经历更富有江湖色彩。

刘海粟艺术语言与美学思想的成熟是在他对上海美专的“经营”,以及他的“自我经营”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也不同于徐、林的“体制内”色彩,上海美专的“经营”全有赖于刘的上下奔走,这就逼得刘海粟磨炼出必要的城府与社交策略,积累起广泛的社会关系。

这从办学谋生、赴洋游学等不同时期,刘海粟对运用媒体造势、炮制噱头等手法的谙熟,就可窥见一斑。

因此,对于历史,刘海粟的争议也更大于徐、林二人。

本专题也即从刘海粟的职业生涯“校长”谈起,其中涉及其教学、求艺、传播、办展、交游、婚恋等多个方面,力求客观、完整地还原刘海粟及那段风起云涌的岁月。

专题中,《前刘海粟时期上海美专(1911—1919)》以民国各大新闻报章、上海美专档案为线索,着重叙述上海美专创办初期的诸多细节,具有“补白”之功。

《转型时代的摸索——以刘海粟与上海美专早期的西画实践为例》一文,将刘海粟及上海美专西画等教授视为现代知识分子的代表。

结合当时的作品与教学实践,在社会转型的大历史视野下,考量上海美专——“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正规美术学校”
在近現代美术教育,乃至“新文化运动”中的地位与意义。

吕作用《彼岸的足迹——刘海粟首度欧游期间的艺术活动略探》与华天雪《以柏林和巴黎为“战场”的又一次角逐——20世纪30年代刘海粟、徐悲鸿的赴欧巡展》都以当时的“赴欧”为关注点,所不同的是,吕文更为关注刘海粟的考察路径、学习方式及艺术传播,而华文更着眼于刘海粟与徐悲鸿的对比研究,在“赴欧巡展”始末看刘徐二人的过往。

文章《张弦与刘海粟的上海美专往事》中,通过兼具美专学生与教员身份张弦的人生起伏,透视刘海粟与上海美专当时的教学、管理等。

《刘海粟与刘抗的鱼雁往来》与《刘海粟和他的女神们》两文,专注于刘海粟生前的社交与婚恋,有助于构筑一个更为丰满的人物面貌,更是对专题内容的丰富与扩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