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期刊的三大评价体系.
四大中文核心期刊评价体系

四大中文核心期刊评价体系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四种中文核心期刊评价体系资料介绍对中国内地出版的期刊中核心期刊的认定,目前国内比较权威的有以下几种版本:第一种是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简称中信所)每年出一次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限理工科期刊,以下简称《引证报告》)。
中信所每年第四季度面向全国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发布上一年的科研论文排名。
排名包括SCI、Ei、ISTP分别收录的论文量和中国期刊发表论文量等项指标。
《引证报告》以1300多种中、外文科技类期刊作为统计源,报告的内容是对这些期刊进行多项指标的统计与分析,其中最重要的是按类进行“影响因子”排名。
第二种是北京大学图书馆与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联合编辑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以下简称《要目总览》)。
《要目总览》不定期出版,1996年出版了第一版,2000年出了第二版。
《要目总览》收编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各种学科类别的中文期刊。
其中对核心期刊的认定通过五项指标综合评估。
《引证报告》统计源期刊的选取原则和《要目总览》核心期刊的认定各依据了不同的方法体系,所以二者界定的核心期刊(指科技类)不完全一致。
在《引证报告》和《要目总览》中每次都被评为核心期刊的期刊在其刊名前面加注了“#”,共597种。
被《要目总览》1996年版,2000年版都定为核心期刊的社科类期刊,加注“=”,共434种。
此外,被1999年EI和SCI收录的期刊,分别注以“+”(71种)或“ &”(28种)。
第三种是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限于理工科期刊)。
它是由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建立的, 分为核心库和扩展库。
核心库的来源期刊经过严格的评选,是各学科领域中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的核心期刊。
我校在科研成果认定中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库中的刊物均认定为核心期刊。
我校学报入选“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我校学报入选“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佚名
【期刊名称】《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4(26)2
【摘要】近日,RCCSE《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第7版)》正式发布,《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再次入选“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这也是我校学报连续第三次入选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RCCSE中国学术期刊评价体系是目前国内公认的七大学术期刊评价体系之一,由中国科教评价研究院、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武汉大学图书馆、中国科教评价网等单位联合研制。
【总页数】1页(PF0003-F0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3
【相关文献】
1.我校学报入选“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2.我校学报自然科学版和社会科学版再次入选“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
3.我校学报自然科学版和社会科学版再次入选“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
4.我校学报自然科学版和社会科学版再次入选“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
5.我校学报再度入选“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 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

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学术期刊作为学术交流和知识传播的重要载体,对于推动学术研究、促进学科发展以及提升国家的创新能力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中国学术期刊进行科学、客观、全面的评价,不仅有助于了解我国学术期刊的发展现状和水平,也能够为期刊的管理、编辑出版以及学术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一、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的背景和意义随着我国学术研究的不断繁荣,学术期刊的数量和种类迅速增长。
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学术期刊评价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首先,对于学术期刊的主办单位和编辑部门来说,评价能够帮助他们了解自身期刊在同类期刊中的地位和优劣势,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办刊质量,优化选题策划,提高编辑水平,增强期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其次,对于科研人员而言,评价结果可以为他们选择投稿期刊提供参考,有助于提高论文的发表效率和学术影响力。
同时,也有助于读者更快捷地获取高质量的学术信息。
再者,从管理部门的角度来看,评价能够为制定相关政策、合理配置学术资源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学术期刊的健康有序发展。
二、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的指标体系学术期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评价工作的核心。
目前,常用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术质量指标论文的学术水平:通过对论文的创新性、科学性、学术价值等方面的评估来衡量。
作者的学术影响力:如作者的职称、学历、学术声誉等。
审稿制度的严谨性:包括审稿流程的规范程度、审稿专家的专业水平和权威性。
2、编辑出版质量指标期刊的编校质量:错别字、标点符号错误、语法错误等方面的情况。
出版周期的稳定性:能否按时出版,出版周期是否符合学术交流的需求。
版式设计的合理性:排版是否清晰美观,便于阅读。
3、影响力指标被引频次:期刊论文被其他学术文献引用的次数,反映了论文的学术影响力。
下载量:读者对期刊内容的关注度和需求程度。
基金论文比:获得各类科研基金资助的论文所占比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期刊论文的学术质量和研究价值。
4、国际化指标国际稿源比例:来自国外作者的投稿数量和比例。
中科院期刊分区

中科院期刊分区中科院期刊分区是指中国科学院对国内外学术期刊进行分类的一种评价体系,旨在评估期刊的学术质量和影响力,为学术界和科研人员提供参考依据。
该评价体系分为四个等级,即一区、二区、三区和四区,其中一区为最高等级,四区为最低等级。
下面将详细介绍各个等级的特点和评价标准。
一区期刊是中科院期刊分区中最高等级的期刊,通常是一些学术水平较高,影响力较大的期刊。
这些期刊在学术界具有重要地位,对相关学科领域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一区期刊在发表论文方面通常要求高质量和创新性,能够吸引学术界的重要研究成果。
对于科研人员而言,发表在一区期刊上的论文可以增加自身的学术声誉和研究成果的影响力。
二区期刊是中科院期刊分区中的第二等级,通常是一些具有一定学术水平和较高影响力的期刊。
这些期刊在相关学科领域也具有一定的学术地位,并能够吸引一些优质的研究成果。
二区期刊对发表论文的要求相对较高,对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有较高的要求,能够为学术界和科研人员提供一定的学术交流平台。
三区期刊是中科院期刊分区中的第三等级,通常是一些学术水平适中、影响力一般的期刊。
这些期刊虽然在学术界的地位相对较低,但也能够发表一些有一定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
三区期刊对发表论文的要求相对较为宽松,既能容纳一些较为基础的研究工作,也能吸引一些较为前沿的研究领域。
四区期刊是中科院期刊分区中的最低等级,通常是一些学术水平较低、影响力有限的期刊。
这些期刊在学术界的地位相对较低,发表在该类期刊上的研究成果往往受到较少关注。
四区期刊对于发表论文的要求相对较低,往往能发表一些相对基础或较为局限的研究成果。
中科院期刊分区评价体系的引入,对于规范和提高国内外学术期刊的学术质量和影响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它为学术界和科研人员提供了一个可参考的评价指标,使得研究者可以更加明确地选择投稿的期刊。
同时,中科院期刊分区评价体系也对期刊编辑和出版社起到了激励作用,鼓励他们提高期刊的学术质量和影响力。
中、美学术期刊评价比较

中国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在指标数量和权重上更加复杂,而美国学术期刊评价体 系则更加注重定性评价。此外,两国评价体系在学科分类和期刊分类上也存在 差异。
03
中、美学术期刊评价标准 与指标
中国学术期刊评价标准与指标
影响力因子
中国学术期刊评价中,影响力因 子被视为重要指标之一,包括论 文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一个期 刊的影响力因子越高,表明其学
美国学术期刊在影响力指数方面总体上高于中国学术期刊,但中 国学术期刊在某些学科领域表现突出。
学科覆盖面比较
中、美两国学术期刊在学科覆盖面上没有明显差异,都涵盖了广泛 的学科领域。
地区分布比较
中、美两国学术期刊的地区分布特点不同,中国呈现出多样化的特 点,而美国则主要集中在一些大城市。
06
结论与建议
中国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应加强与国际 先进评价体系的学习和交流,引入国 际先进的评价理念和方法,提高中国 学术期刊的整体质量和影响力。
对美国学术期刊评价体系改进的建议
注重论文的原创性和创新性
美国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应更加注重论文的原创性和创新性,鼓励学者们进行新的研究方法和思路的探索。
调整评价周期
美国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可以适当调整评价周期,避免过于频繁的评价导致学者们疲于应对。
04
中、美学术期刊评价过程 与方法
中国学术期刊评价过程与方法
定量评价
中国学术期刊评价多采用定量评价方法,通过对期刊的各项指标进 行统计分析,如影响因子、被引频次等,以确定期刊的学术影响力 。
专家评审
中国学术期刊评价还结合了专家评审的方式,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 对期刊进行综合评价,以弥补定量评价的不足。
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中美两国在学术领域的交流日益频繁,对两国学术期刊的 评价比较具有现实意义。
中科院期刊分区

中科院期刊分区中科院期刊分区是中国科学院对国内外科技期刊进行分类评价的一种体系。
该体系主要旨在为科研人员提供科学可靠的期刊选择依据,方便科技成果的传播与交流。
本文将介绍中科院期刊分区的背景、分区标准及意义,并对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背景中科院期刊分区体系于2006年开始实施,旨在为科技期刊提供科技资源评价服务,并为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提供科学创新支撑。
该体系是中科院从长期实践中总结出的科技期刊质量评价方法,经过多次调整和完善,逐渐形成了现在的体系。
二、分区标准中科院期刊分区主要采用的标准是期刊引证报告(JCR)中的影响因子(IF)。
影响因子是衡量期刊影响力的指标,代表了该期刊文章被引用的平均频次。
根据期刊的影响因子大小,将期刊分为4个大类别,分别是A、B、C和D区。
其中A区为最高级别,D区为最低级别。
具体分级标准如下:1. A区:影响因子大于等于2的期刊。
2. B区:影响因子大于等于1的期刊,但小于2。
3. C区:影响因子大于等于0.5的期刊,但小于1。
4. D区:影响因子小于0.5的期刊。
需要说明的是,影响因子并不是唯一的评价标准,中科院还考虑了期刊的论文质量、引用频次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估,以保证分区的公正性和科学性。
三、意义中科院期刊分区体系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1. 为科研人员提供期刊选择依据。
科研人员在发表论文时可以参考中科院期刊分区结果,选择一个符合自身研究水平的期刊投稿,提高被接收的概率。
2. 促进科技成果传播与交流。
期刊的分区结果可以帮助科研人员快速找到具备一定影响力的学术期刊,方便科研成果的传播与交流。
3. 提升国内学术期刊的质量和影响力。
中科院期刊分区体系对国内期刊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鼓励期刊提升学术质量,提高期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四、应用探讨中科院期刊分区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方式多种多样。
例如,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分区结果快速了解某个学科领域的主要期刊,并判断自己的研究成果是否值得投稿到这些期刊中。
国内七大核心期刊遴选体系、国外三大检索工具

一、7大核心期刊(或来源期刊)遴选体系目前国内有7大核心期刊(或来源期刊)遴选体系:一、“北大核心”: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即北京大学图书馆与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联合编辑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每四年修订一次,目前是2008版。
二、“南大核心”: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三、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四、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五、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六、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七、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的“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目前国内公认的比较权威的三个核心期刊体系:中文核心、CSSCI、CSCD。
中文核心期刊,是北京大学图书馆主评的一个核心刊物数据库,又称作北大核心。
这个数据库是国内最全面的,它包含各行各业。
四年评选一次,暂时以2008中文核心为准。
中国科技核心,是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主评的一个核心期刊数据库,又称作统计源核心。
这个数据库,主要是自然科学方面的刊物。
另外,有行业限制,比如科技核心,医学的都承认,但是其他行业,很多不认可的,只是按照普通刊物算。
两年评选一次,暂时以2010年科技核心为准。
你可以到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官方网站上下载最新的核心目录。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研制,两年评选一次,来源期刊(2010-2011年)527种,扩展版来源期刊(2010-2011年)172种。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分为核心库和扩展库,数据库的来源期刊每两年评选一次。
核心库的来源期刊经过严格的评选,是各学科领域中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的核心期刊。
扩展库的来源期刊经过大范围的遴选,是我国各学科领域优秀的期刊。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11共遴选了1124 种期刊,其中英文刊110种,中文刊1014种;核心库期刊751种(以C为标记)扩展库期刊373种(以E为表记)。
SCI EI ISTP三大检索系统简介及收录的期刊名称

SCI、EI、ISTP三大检索系统简介一、论文进入SCI、EI等国际检索系统的意义SCI、EI数据库由于其收录范围较广,数据库质量较好,所以是国内申报、评审和鉴定科研项目常用的数据库。
论文进入该系统有以下意义:(1)加大论文信息传播的力度、速度和广度,吸引读者,拓宽国内外的读者面,提高论文及期刊在国内外的被引频次;(2)引起期刊重视,提高作者论文的采用率;(3)推动国际学术交流,促进科学研究工作;(4)促进论文编写格式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并与国际文献接轨;(5)提高论文及期刊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6)提高作者、期刊、工作单位在国内外的学术地位和知名度。
二、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简介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简称SCI)于1957年美国人 E.加菲尔德创立的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简称ISI,超链接地址)编辑出版的。
共包括三大引文数据库:Science Citation Index、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以及Arts and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是一种国际性的、多学科的综合性索引。
内容涵盖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社会科学、艺术与人文科学等诸多领域内最具影响力的8500多种学术期刊。
SCI从来源期刊数量来看可分为SCI 和SCI-E 。
SCI是指来源期刊为3500种左右的SCI印刷版和SCI 光盘版。
SCI-E的全称是SCI-Expanded,又称SCI Search ,是SCI的扩展库,有来源期刊5300种,可通过国际联机和国际互联网进行检索。
书本式SCI分为双月刊、年度累积本和多年累积本等三种形式,内容都包括五个部分:引文索引、专利引文索引、来源索引、机构索引和轮排主题索引。
SCI不仅是一种大型的文献检索工具,而且是引文分析的极为重要的工具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学术期刊的三大评价体系
自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国内部分在文献计量学研究方面具有优势和实力的权威机构先后创建了一些学术期刊的检索和评价体系。
就评价功能而言,其中较为权威、较为成熟和规范的主要有“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三种。
这三种体系自创建以来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在学界有较强的影响力,图书情报界、学术界、出版界和科研管理部门对其均给予了较高的评价,普遍认为其适应了社会的需要,为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评估和选购提供了参考依据,而且促进了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学术质量和编辑、出版质量的提高。
以下就作一具体介绍。
一、中文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评价体系在目前的几个评价体系中是创立最早也是最为权威的。
“中文核心期刊”的研究和评选始于1992年,每4年进行1次,至今已有十多年的历史。
2001年被列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名称为“学术期刊评价及文献计量学研究”,由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成员馆、中国科学院文献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中心、农业科学院文献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等相关单位组成的课题组开展这项工作,其成果形式是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合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该书自1992年问世以来,作为研究和评选工作的成果,已出版了1992年版、1996年版、2000年版和2004年版2008年版共5版,同样是每4年出1版。
“中文核心期刊”的评选,是依据文献计量学的原理和方法,经过对相关文献的检索、计算和分析作出的。
以2004年第4版为例,其采用了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他引量、被摘率、影响因子、获国家奖或被国内外重要检索工具收录等7个评价指标,选作评价指标统计源的数据库有51种,统计到的文献数量共计9435301篇次,涉及期刊39893种次。
这项工作是运用科学方法对各种刊物在一定时期内所刊载论文的学术水平和学术影响力进行综合评价的一种科研活动。
课题组的百余名专家和期刊工作者参加了研究,共1873位学科专家参加了核心期刊的评审。
经过定量评价和专家定性评审,历时两年,从我国正在出版的近12000种中文期刊中评选出了1800种“中文核心期刊”(1996年入选1700种、2000年入选1568种),入选率仅达15%左右。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在1992年、1996、2000和2004年和2008年的5次评选中均在全国范围内的1万多种中文期刊中脱颖而出被评为“中文核心期刊”,也就是说,均入编于1992年版、1996年版、2000年版和2004年版和2008年版的《中文
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二、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是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重要的信息查询与研究评价的主要工具,是一种全新的数据库。
最早是于1998年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提出研制的,1999年7月被列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
CSSCI是按照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从全国3500种中文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中精选出学术性强、质量高、编辑规范的学术期刊作为来源期刊。
来源期刊遴选的重要参数是期刊的影响因子,在对影响因子计量排序的基础上,选出学科期刊总量15~20%的期刊提交给教育部社政司组织的由全
国社会科学研究与管理专家共1000名组成的咨询委员会进行定量、定性审议评价,最终确定CSSCI的来源期刊。
CSSCI来源期刊的确定,自该体系创建至今,前后已经过了4次调整,在全国3500种中文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中1998年确定为496种,入选率在14%左右;1999年确定为506种,入选率在14%左右;2000年确定为419种,入选率在12%左右;2003年确定为419种,入选率在12%左右;2004年4月,咨询委员会在成都召开会议,对2003年度的419种来源期刊的调整进行了研究和审议,经过一系列的工作和相关程序,按照末位淘汰的原则,决定删除因停刊、合并及不符合来源期刊收录原则、影响因子序位较后的18种期刊,增补了影响因子各学科序位较前的60种期刊,最终确定了461种学术期刊为2004年度的CSSCI 来源期刊,入选率仅13%左右。
目前,教育部已正式启用CSSCI作为对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的重要依据,许多高等院校使用了CSSCI作为对文科教师的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的重要依据。
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的研究和确定,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自1996年就开展的一项科研工作。
当时的出发点主要是为了促进社会科学文献计量学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等方面的应用研究,促进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管理和人文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鉴于国内许多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在社会科学学术研究成果的评价鉴定方面具有迫切需求,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在1996年创建社会科学论文统计分析数据库的基础上,于1999年开始了研究评审和确定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的工作,并编制了首版《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
首版《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中评审收录了共500种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作为核心期刊,这是从全国3000多种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中,经过统计分析研究评选出来的,它基本覆盖了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学术期刊,反映了我国人文社会科学论文的学术水平。
评选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的原则:一是国家正式批准出版的刊物,即必须有国家标准刊号(ISSN)和国内统一刊号(CN);二是学术性、理论性方面应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探讨和研究人文和社会科学有关学术问题和现实问题的期刊;三是全国检索类期刊收文频率和引用频率较高的期刊;四是全国省市自治区及各专业学会评比中获奖的优秀学术期刊。
经过几年的努力,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在总结以往期刊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又于2004年完成了2004年版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的编制,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这一版采用了我国目前年度收文量最大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和其他大型文献数据库作为统计数据的来源;运用文献计量学的经典理论,从文献被利用的角度,以引用分析为主导,进行综合的统计分析,从而客观地反映期刊的“学术影响力”。
值得强调的是,这项工作还特地组织了各学科的权威专家和统计排行居前的期刊编辑部进行评审,最后从3000多种社会科学期刊中评定出344种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入选率仅8%左右。
这些核心期刊分布在23个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涉及哲学、政治、法律、文学、历史等重要学科领域,涵盖了目前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中使用率和学术水平均居前列的权威期刊和优秀期刊。